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銘澤

馬鞍山銘澤

發布時間:2022-04-21 21:08:37

⑴ 安徽的歷史名人及名勝古跡

名人:
管子、老子、莊子、曹操、周瑜、華佗、包拯、朱元璋、吳敬梓、梅堯臣、戴震、朱熹、方苞、程大位、程長庚、鄧石如、黃賓虹、陳獨秀、陳延年、胡適、陶行知、馮玉祥、張治中、王稼祥、鄧稼先、嚴鳳英、大喬、小喬(江南兩大美女【好像是的】)李鴻章、詹天佑、管仲、甘羅、陳勝、范增、英布、張良、左慈、魯肅、呂蒙、曹丕、曹植、高太後、方臘、大禹、姜子牙、畢生、戚繼光……
名勝古跡:
合肥 包公園、包公祠、徽園、明教寺、逍遙津、渡江戰役前委遺址、紫蓬山、三河古鎮
蕪湖 鏡湖、渡江紀念塔、黃蓋墓、神仙洞
蚌埠 禹王廟、湯和墓、塗山白乳泉、龍子湖
淮南 八公山、上窯山、舜耕山、古壽州窯遺址、茅仙洞、
馬鞍山 採石磯、太白樓、太白墓、雨山湖公園、朱然幕
淮北 相山風景區、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黃里風景區,化家湖,龍脊山風景區,乾隆湖風景區
銅陵 天井湖、西山、相思樹、滴水崖、大明寺 靈竇泉、太陽島
安慶 天柱山、迎江寺、浮山、妙道山、花亭湖、石蓮洞、大龍山
黃山 黃山、太平湖、齊雲山、西遞、宏村、唐模、牯牛降、清涼峰、徽州古城、屯溪老街
阜陽 八里河、管鮑祠、潁州西湖、文峰塔、文廟、迪溝生態樂園、竹音寺、劉琦祠
宿州 皇藏峪、虞姬墓、垓下古戰場遺址、大澤鄉涉故台、天門寺、燕喜台
滁州 琅琊山、皇甫山、醉翁亭、神山、韭山、明皇陵、明中都城遺址、吳敬梓紀念館、碧雲湖
六安 壽縣古城牆、萬佛山、天堂寨、南嶽廟、西古城遺址、千佛庵、大別山
宣城 敬亭山、太極洞、恩龍世界木屋村、江村古民居、皖南事變遺址、龍泉洞、龍川胡氏宗祠
巢湖 巢湖、雞籠山、太湖山、陋室、天井山、周瑜墓、米公祠、仙人洞、姥山、霸王祠、
池州 齊山秋浦仙境、九華山、升金湖、東流古街、石台溶洞群、大王洞
亳州 花戲樓、華佗庵、曹操家族墓群、曹操公園、古井酒文化博物館、曹操地下運兵道、湯陵公園、中國中葯材交易中心、白鷺洲風景區、天靜宮、石佛寺、莊周故里

⑵ 葛姓家譜字輩排行

葛氏字輩排序 新版
壽縣葛厚軍整理
安徽合肥葛氏字輩:「先 業 勝 瑞 道 」
安徽淮北葛氏字輩:「正大光明 修家獻廷 根深葉茂 繁華富榮」。
安徽淮北葛氏字輩:「成明獻瑞……」
安徽碭山葛氏字輩:「榮華茂盛富貴吉祥光明正直純善忠良
安徽定遠葛氏字輩:「萬仁賢良明圓世廣」
安徽長豐葛氏字輩:「紅宗子德禮意」。
安徽蚌埠和懷遠: 本維大永 洪治多言文懷宗慶;明玉傳元.
安徽潛山葛氏字輩:「一宗高顯起萬世大賢良立德成先志」。
安徽當塗葛氏字輩:「兆士代存良天家金於瑞祥福樂榮昌」。
安徽合肥葛氏字輩:「立學明倫進宗聖本……」
安徽肥西葛氏字輩:「樹德茂宜基傳家衛學業」。
安徽阜陽葛氏字輩:「一是三清天起西志布文國家友浩修庭光永祥雲」。
安徽阜陽葛氏字輩:「國家有好修青光永祥雲」。
安徽馬鞍山葛氏字輩:「福祿得安……」
安徽鳳台葛氏字輩:「正學傳文廣本立道生長」。
安徽壽縣 葛氏字輩:「家傳忠廣厚本有德新書」。
安徽霍邱葛氏字輩:「國天榮遠,光大治強,宇鋒維益,昌盛世家,付文石東」
安徽安慶葛氏字輩:「永懷宗德其澤自昌」。
安徽含山葛氏字輩:</b>「瑛遇守應堯廷紹(萬)之長元人文明盛世英俊慶家邦詩禮傳基業忠良定福昌」。
安徽含山葛集葛氏字輩:</b>「榮華茂盛富貴吉祥光明正直純善忠良」。
安徽含山、江蘇溧陽葛氏字輩:「常人文明盛世英俊慶家邦詩禮傳基業忠良定福昌」。
安徽蒙城葛氏字輩:「廣佩(魄)志(世)續建立維新紹(少)先啟厚(義)安公明倫宗傳昌盛濟 美長春」。
山東菏澤葛氏字輩:「景 廣 現 林 福 慶 同 祥 媜 「。
山東濟寧葛氏字輩:「文開心明行善祥照舉 「。
山東濟寧葛氏一支字輩:「福增玉永茂盛」。
山東鄒城葛氏字輩:「慶長春瑞景清泉「(之後已遺失)。
山東莘縣葛氏字輩:「思慶兆序廣憲「。
山東陽谷葛氏字輩:「景東學文傳、邦廣瑞兆慶」。
山東濰坊葛氏字輩:「壽春廷懷寶」。
山東青州葛氏字輩:「本萬(茂)樹孚汝懷寶乃」。
山東鄄城葛氏字輩:「祁慶傳孝{夢}延(閻)慎廣玉兆鳳欣」。
山東鄆城葛氏一支字輩:「廣文仲明兆(東)學(增)士現」。
山東鄆城葛氏一支字輩:「濟會曾敬憲」。
山東文登葛氏字輩:「天福壽長(全)」。
山東東阿葛氏字輩:「長引世祿景復興連廷修衍慶崇德象賢」。
山東兗州葛氏字輩:「雲殿忠新」。
山東高唐葛氏字輩:「洪現文慶風明君克澤基」。
山東寧陽葛氏字輩:「廣義建立功得臣
山東鄆城葛氏字輩:「濟會曾敬憲」。
山東陵縣葛氏字輩:「傳本懋樹孚汝懷葆乃大尚從」。
山東高密、吉林松原葛氏字輩:「春培巨(建)連(文)」。
山東長島葛氏字輩:「大全育培遠長茂駿其祥」。
山東莒南葛氏字輩:「亭永丕秀昌文明繼」。
山東臨沂葛氏字輩:「廷永佩秀昌文明記世常余華學中力富貴山有光」。
山東平邑葛氏字輩 :」汝相振現成·······「
山東沂南葛氏字輩:「有貴英洪中谷一根草覃延年長生繁昌滿長貴福祿壽康寧」。
山東蘭陵葛氏字輩:「玉(學洪)鳳慶蘭」。
山東泗水葛氏字輩:「文玉廣呈祥德洪福團常恩隆天熙瑞林鳳永傳芳」。
山東曲阜葛家莊葛氏字輩: 「井西增瑞亞」。
山東莒縣葛氏字輩:「年長萬存振紀」。
山東齊河葛氏字輩:」」延輝連興華
. 山東泰安葛氏字輩:」少傳成宗寶雲月樂花祥」.
山東泰山葛氏字輩:「振培茂業……」.
山東郯城葛氏字輩:「若光廷元朝永懷錦世界圖繪」.
山東郯城葛氏一支字輩:「禮興兆振恆」。
山東蒼山葛氏字輩:「芳洪成傳記」。
山東蒼山橫山葛氏字輩:「泰平換全陽松承維雲玉學鳳慶蘭祥」
山東棗庄葛氏字輩:「洪明振光榮」
山東棗庄山亭葛氏字輩:「廣德延祥招」。
山東蓬萊葛氏字輩:「仁啟廷運……」
山東萊蕪葛氏字輩:「奉延長慶榮運刻昌道學家法仁仙世方」。
山東膠州葛氏字輩:「福時連培幫」。
山東曹縣葛氏字輩:「運化西宏廣竟春青再翔」
江蘇宿遷葛氏字輩:「照懷紹高恆志盼望善勇誠」。
江蘇狼山葛氏字輩:「啟秀祖德漢民陽」。
江蘇南通如東葛氏字輩:「存仁坤乃……」
江蘇南通海安葛氏字輩:「純仁坤乃昌」。
江蘇南通啟東、鹽城射陽葛氏字輩:「元瑞廷志建」。
江蘇睢寧大王集葛氏字輩:「兆以德樹崇本齊昌懷榮良厚」。
江蘇睢寧葛氏字輩:「戴從高三華之存廷玉兆以德樹崇本其昌懷榮良厚興傳明(元光)繼先維宗平安慶祥」。
江蘇洪澤湖葛氏字輩:「方邦友秀兆宜德樹崇本其昌懷龍連侯。
江蘇平明葛氏字輩:「偉萬秀兆景紹高恆志盼望善勇誠」。
江蘇盱眙葛氏字輩:「禮義維芮植登乃壽志高」
江蘇淮陰葛氏字輩:「和於(雨)以(已)采芹(卿)光耀前人聿新斯德」。
江蘇大豐大隆葛氏字輩:「履樹永恆俊」。
江蘇大豐葛氏字輩:「條德玉忠余紅志元啟輝」。
江蘇興化白駒葛氏字輩:「成林正世吉(愛)」。
江蘇海安、如皋葛氏字輩:「錦崇為學先克顯存仁昆乃昌謙良樹厚德恆久慶熙祥」。
江蘇泗陽葛氏字輩:「貴德士恆……」
江蘇南通葛氏字輩:「祖德漢明揚」。
江蘇淮寧葛氏字輩:「兆章懷其乃」。
江蘇鹽城葛氏字輩:「德佑龍光裕步文章學士長春富貴」。
江蘇連雲港海州區板浦鎮東西葛庄一支字輩:」長景秀家邦仕榮登顯其祥繼業利富......「。
江蘇連雲港葛氏字輩:「維昌長洪紹」。
江蘇南通葛氏字輩:「輝聲昭茲來許永言孝思」。
江蘇睢寧葛氏字輩:「兆(雲)以(寓)德樹崇本齊昌懷榮良厚」。
江蘇新沂葛氏字輩:「守文天(臣)芳(嶺)德秉(顯)士(以)宗(成錫嘉修維音建盛)萬(統昌汝如永慶其山若學常齡立保毓廷)兆(延振殿景春思繼道秀增先興惟)傳(樹玉裕有佑賜)恆(俊鳳聿)修彝德克裕其後孝慈忠信榮光耀祖綿遠家聲恆長則久詩書易禮教學勤讀」。
江蘇太湖葛氏字輩:「繩其維孝友肇」。
河南武陟趙庄葛氏排行:「果一全逄元維修彥」
河南周口葛氏一支字輩:「天永世德相傳家澤廣照」。
河南周口葛氏一支字輩:「月風永世振友懷懷民百計星」。
河南商丘葛氏字輩:「志善久安泰貽惠昭慈愛君赫孝賢家恩恭敬貴來聚業誠實邁才博旭厚楷慎思祖宗訓高尚賜恆遠聖載偉銘戴忠士涌多創華衍績超群培育子繁賽」。
河南信陽葛氏一支字輩:「春超本祖德」。
河南張店葛氏字輩:「雲文紹新志」。
河南鄧州葛氏字輩:「永照吉相……」
河南西峽葛氏字輩:「雲(潤)長生榮居」。
河南淅川葛氏字輩:「天文春(中)玉全德吉祥」。
河南上蔡葛氏字輩:「錫□大(廣)年登國世樹汝從長丕顯啟瑞光延綿宗澤繼士緒統元昌」。
河南范縣葛氏字輩:「俊培永玉……
河南寧陵葛氏字輩:「登芳先佔清志善久安泰」。
河南信陽葛氏字輩:「世應均保全榮光炳耀先明清方建樹家國慶昌年」。
河南清豐葛氏字輩:「先澤傳萬世鴻(洪)恩如海深」。
河南博愛葛氏字輩:「廣鳳相卿堂榮公錫祚昌」。
河南新野葛氏字輩:「文家占永中」。
河南羅山葛氏字輩:「世蔭均保全榮光炳耀先明新方建樹家國慶昌延」。
河南唐河葛氏字輩:「清太祖應景明」。
河南淅川葛氏字輩:廷天文中(春)玉全德吉象貴……
河北廊坊葛氏字輩:「天永萬文蘭懷」。
河北唐山葛氏字輩:「雲會玉儒振昌永」。
河北唐山路南侯邊庄葛氏字輩:應、進、聰、文、天、萬、維、有、廷、鳳、慶、昌、紹。
河北滄州葛氏字輩:「玉振文世……」
河北安次葛氏字輩:「憲春鳳……」
河北清河葛氏字輩:「玉印光宗耀祖」。
河北泊頭葛氏字輩:「景立世廣玉」。
河北葛氏一支字輩:「文秀瑞春艷」。
貴州金沙葛氏字輩:「世守少景彥舜運仕如壽貴自文志同廷衍宗愈茂尚以……」
貴州畢節葛氏字輩:「覃公仁漢臣廷春嘉美夢紋竹如周金磷日宏世陽附亮天發永傳枝繼啟倫橫綿忠組財光衍盛賢人」。
貴州畢節葛氏一支字輩:「臣良昌綉時國懷汝正光家道富興揚」
貴州仁懷葛氏字輩:「仕正登爾洪應建永開科顯達光明遠家聲紹泰和」。
江西於都葛氏字輩:「文以子景昌挺成良添世紹元明德禮永接燕貽志孝友振家聲詩書開甲第」。
江西南昌葛氏字輩:「廣豹玉良潔靜精善公」。
吉林和龍葛氏字輩:「雲盛永文世福增慶貴明」。
四川成都葛氏字輩:「昌仕晉綏履仁師石鼎恆」。
四川平昌葛氏字輩:「山玉春必泰永臣開國賢蘭貴京大華紫倫登尚元」
四川西昌葛氏字輩:「應士奉枝春升長世茂遠明建國家新洪盛志達元安壽祥慶登陽福昌宗賢青康德善貞忠厚萬代傳永向旭東存寧繼祖榮先」。
陝西西鄉葛氏字輩:「山玉春必泰永臣開國賢蘭貴京大華紫倫登尚元」。
陝西安康葛氏字輩:「萬世大賢良立德成先志」。
遼寧東港葛氏字輩:「興萬傳家……」
遼寧丹東葛氏字輩:「萬傳家書……」
遼寧大連、旅順葛氏字輩:「景文兆源壽雲日民」。
吉林和龍葛氏字輩:「雲盛永文世福增慶貴明」。
湖南邵陽葛氏字輩:「芝增漢林昌秀玉財源榜」。
湖南邵陽葛氏字輩:「樹開基在寶,光永良世一,大亮伯定國,安萬載昌隆,南邦鴻肇業,德遠澤自長,繼述逢景運,詩禮名共揚。 」。
湖南嶽陽葛氏字輩:「賢堂方正大起先摩」。
湖南臨澧葛氏一支字輩:「正大光明啟祖志定」。
湖南臨澧葛氏一支字輩:「正大光明啟祖德賢仁用」
湖北宜賓葛氏字輩:「雲天龍紹山原文耀正剛修能永世忠孝」。
湖北監利、洪湖、湖南蘭庭葛氏字輩:「正大光明齊承先緒」。
湖北葛氏一支字輩:「先列文章永存世昌」
湖北葛氏一支字輩:「文行忠信賢良方正大啟先謨光昭典訓理學名家書香偉盛祖德垂芳蔚興英俊繼緒發揚勛高望重」。
湖北棗陽葛氏字輩:「萬金玉文治光華」
山西大同葛氏字輩:「伯仲福子龍孝賢晨懋賓鴻明春繼傳欣祖樂善少光宗文輝開豐爵道延順」。
甘肅武威、天津葛氏字輩:「興天生明元基」。
甘肅永登葛氏字輩:「景同延春正祖德永世明」。
浙江義烏葛氏字輩:「千萬繼承英明光道誼誠敬宗文德尚賢衍蕃邵達(永)顯(紹)曾(崇)元(隆)康(世)寧(德)富(彰)貴(敦)咸(賢)孚(務)壽(本)和(允)順(純)貞(良)祥(秉)世(懷)善(公)昌(正)修宜慎樹立欽培學景芳」。
上海葛氏一支字輩:「君仲天應元林成學士尚益邦」。
北京葛氏一支字輩:「鐵德國玉……」
葛氏永和堂一支字輩:「維紹紀周居仁賢良明元士廣修齊何太」。
葛氏一支字輩:「開國發傳永萬年古代興」。
葛氏一支字輩:「國家有好修青光永祥雲」。
葛氏一支字輩:「明仲文廣兆學(增)士現」。
葛氏一支字輩:「傳家有道訓子以經克紹廼祖永茂爾宗」。
葛氏一支字輩:「雨以彩勤家道永昌立新斯德忠良寬厚必振其宗」
葛氏一支字輩:「。。青樹永敬遠…… 」。
葛氏一支字輩:「萬.海.澤.鴻.明 」。

葛氏一支字輩:「忠君仁愛國 」。

葛氏一支字輩:「有德天勝福 傳家百代興 」。

⑶ 端硯的由來

硯是研磨顏料(主要為墨)的文具。它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具與調色器具演變而來。

關於遠古時期的硯,《文房四譜》記載說:「昔黃帝得玉一紐,治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鴻氏之硯』。」這里帝鴻氏指的是黃帝,由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尚無「篆文」,由此看來,此條記載沒有什麼可靠性,此器可能為後世[贗字中廠字換廣]鼎。現在發現最早的硯石有兩方,一是發現於陝西省寶雞市屬於仰韶文化早期的北首嶺遺址,石硯長17.8厘米,寬14厘米,橢圓形,有大小兩個凹槽,距今約5000餘年。另一是發現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屬於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遺址,石硯長8厘米,寬6.4厘米,平面略呈方形,一角略殘,硯面及硯底平整光滑,面有直徑7.1厘米、深2厘米的圓形臼窩。硯蓋亦為石質,呈扁平梯形。兩硯出土時臼中都殘存有紅色顏料,說明它們都是兼有調色功能的研磨器。

殷商時代,毛筆已較精良,因此與之相配的其他文具,包括硯在內,也較進步了。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婦好墓(婦好為商代第二十三王武丁的配偶),即曾出土一件調色盤。周代的硯,在河南省洛陽市曾出土有兩方,一為長方形,以粗砂石磨光而成;另一為牛形,玉質。兩方硯面均殘留有朱紅色,說明以上這些「石硯」,當時仍兼為調色器。

春秋戰國時期,僅有一些關於硯的記載,《文房四譜》上說「魯國孔子廟中有石硯一枚,制甚古樸,蓋夫子平生時物也。」《述異記》上記載春秋時越大夫范蠡有石硯。

秦漢時期,1975年發現的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還出土有石硯。硯由不太規則的菱狀鵝卵石加工而成,長6.7—7厘米,寬5.3—6厘米,高2厘米。附有研石,高2.2厘米,亦為鵝卵石經簡單加工而成。早期的石硯,大都為此種形制,以自然石料簡單加工而成,都是用研石將天然礦物墨或人工墨,碾碎研磨的。

漢代的硯出土的不少。如1981年在山東省臨沂縣(今臨沂市)金雀山西漢墓出土的長方形漆盒石硯,硯長21.5厘米,寬7.4厘米,高0.9厘米。木胎硯盒,里外髹漆彩繪,內鑲石板,石板上方有研石,同時出土的還有毛筆、木牘等。在漢代古墓中,多有長方形石板出土,並配有精緻的木盒或漆盒。這種石板或稱黛板,黛板可研磨黛粉用以美容,《楚辭》即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之語。石板也可研墨,用於繪畫書寫,因此也稱為石硯。江蘇省邗〔han含〕江縣西漢墓出土有彩繪嵌銀箔漆硯,此硯為木胎,平面呈鳳字形,硯池中間有三角形泄水孔,羊首木塞。硯身髹黑漆,側面飾貼銀箔人物、禽獸,硯背硃色漆地,飾黑色雲氣及騰龍飛鳳。我國漆器的發明與使用都較早,此件漆硯工藝精湛,繪飾精美,說明漆器在漢代已有了很大的發展。也說明了我國硯種的豐富與別致。漆硯在以後歷代也有製作與使用。

1955年在河北省滄縣(今滄州市)出土東漢石硯,硯分為硯蓋、硯身及底部三足。硯蓋雕成雙龍盤繞,兩龍口部銜接,頸下透雕,中腰盤轉,四足匍匐。此硯也附有研石,硯蓋內正中有一凹槽,硯蓋與硯身相合時,適可容下研石。整個石硯,設計巧妙,造型生動,工藝精美。東漢石硯的形制與製作,比之多為簡單餅狀或素麵板狀的西漢以前的石硯,又前進了一步。1978年在河南省南樂縣出土一方三足圓石硯,硯蓋雕刻異常精美,浮雕六條相互攀纏的飛龍,陰刻龍鱗,四周刻飾翻卷水浪。飛龍六首攢聚,共戲寶珠,巧妙組成蓋鈕。如此巧布,尚屬少見,實為漢硯傑作。更引人注目的是此硯有銘文44字,蓋鈕為「君」字,硯底中為「五銖」二字,硯口沿一周隸字:「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遷刺史,三公九卿,二千石,君壽如石,壽考為期,永典啟之,研直二千。」硯石銘文對了解社會歷史與硯主情況等都有重要的價值,是「文房四寶」重要的文化內容之一。

除石硯外,漢代還有陶硯,銅硯等。陶硯如漢12峰陶硯,長18.5厘米,寬21.5厘米,通高17. 9厘米,此陶硯為箕形硯面,前低後高,向前傾斜,硯周諸峰蝤崪〔qiúzú酋族〕,三面環抱,中峰下有一龍首,設有一孔可注水,左右兩峰下各為一負山人像,餘九峰環繞成半圓硯堂,硯身下為三足。陶硯設計新奇別致,整體和諧。漢硯中還有1969年在江蘇省徐州市出土的銅盒石硯,通稱鎏金獸形銅硯,長25厘米,寬14.8厘米,高10.5厘米。硯形為一伏地奇獸,雙角雙翼四爪,張口露齒,鎏金銅質獸體,通身鑲嵌近百粒紅珊瑚、青金石與綠松石小珠。銅硯分為上、下兩部分,上背部為硯蓋,下腹部內為硯石,石面光潔潤澤。硯盒通體鎏金,光澤燦然,點綴華美,裝飾考究,可謂富麗之極。它不僅為漢硯之珍,在硯史上亦屬上乘佳作。

《齊民要術》引述東漢政論家崔寔〔shi 實〕的《四民月令》說,「硯冰釋,命幼童入小學,學篇章。」「硯冰凍,命幼童讀《孝經》、《論語》篇章,入小學。」說明當時在小學幼童學習中,已普遍使用了硯,這也說明了漢代硯量增多。

從出土情況看,硯種較多,有石硯、陶硯、漆硯、銅硯等。硯式也富於變化,除長方形、圓形以外,尚有瓢形、峰形、箕形、異獸形等,許多硯還附有精美的硯盒。硯的製作日益精良,已由單純的文具開始演變為工藝美術品。這些都說明漢硯在質量上,較之前代已有了很大的變化。

漢硯在質與量上的提高與發展,也反映在對硯的理論認識上。《說文解字》上說:「硯,石滑也。」「硯,[石靡]〔mo莫〕也。」([石靡]為磨之本字)。《釋名》說:「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從這些對「硯」的解釋說明,可看出從功能等方面,對硯的性質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魏晉南北朝時期,制硯水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硯的品種更多,又出現了瓷硯以及銀硯、玉硯、木硯等等。在硯形上,開始趨於定型化。圓形、長方形等成為基本形式。同時在硯體裝飾上,也更加藝術化。

據《文房四譜》記載:「魏武《上雜物疏》雲:『御物有純銀參帶台硯一枚,純銀參帶圓硯大小各四枚。』」這是說魏武帝曹操時,已有銀硯。晉代葛洪在《西京雜記》上說:「以玉為硯,亦取其不冰。」這說明那時也有了玉硯。晉代傅玄在《硯賦》中有「木貴其能軟」的話,《文房四譜》上便說:「因知古亦有木硯。」

瓷器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我國原始瓷器約在商代出現。現在一般認為,一直到東漢才完成了由原始瓷器向成熟瓷器的過渡。有趣的是,近年來就有晉代瓷硯出土。1958年安徽省馬鞍山市出土有青釉三足瓷硯,圓形硯盤,周邊起沿,底有三熊形足,直徑11.3厘米,高3.6厘米。此硯胎骨灰白,硯身及底施青釉,有細小開片紋,是著名的「越州窯」青瓷製品。由於青瓷產地在江南,主要產地在浙江(如越州窯),因此在江南一帶有較多的瓷硯出土。由於瓷質較堅硬,研磨時彈性小,使用時不甚理想。但在尚未發現專用石質硯材的地方,瓷硯可大量製作,能滿足教育、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定需求。因此,瓷硯的出現與發展,在硯史上仍有重要意義。晉代以後,直至清代均有瓷硯的製作。

除瓷硯外,也有晉代陶硯出土。1958年在南京的四座東晉墓中,出土四方陶硯,其中一為三足圓形灰色陶硯,墓主為顏謙妻劉氏,另外也在其他女性墓中有硯具發現,這說明當時喜愛翰墨的婦女為數不少。使我們聯想起「書聖」王羲之的老師、晉代女書法家衛夫人。傳說為衛夫人所著的《筆陣圖》就談到「文房四寶」:「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shuo 朔〕也;墨者,兵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將「文房四寶」比喻為兵械戰陣,看來,這位巾幗真要「筆伐」了。

晉硯,除出土的與文獻中記述的以外,也有反映在古代繪畫中的。宋代米芾的《硯史》上就記載有:「晉硯見於晉顧愷之畫者,……有十蹄圓銅硯中如[釒敖]〔ao傲〕者。」這說明米芾在顧愷之的畫中,見到過有十足的、形如烙餅器具的銅硯。

南北朝時期的石硯近些年也有發現。如1975年在浙江省紹興市一座南朝磚墓中,出土有獸蹄五足瓷硯,圓形,下有五蹄足,直徑20.3厘米,高5.6厘米。南北朝時的北魏也有石硯出土,1970年在山西省大同市一座北魏墓中,出土石雕方硯,長21.2厘米,寬21厘米,高8.5厘米。硯面中間有方形硯池,其餘部分均浮雕樂舞、騎獸、蟠龍、禽鳥,硯體四側滿雕紋飾,浮雕力士、禽獸等。北魏在遷都洛陽之前,都城為平城(今大同)。該地為北魏與西域諸國交往貿易的樞紐,在人文地物上,都受西亞的的影響。此件方硯的雕刻風格就集中反映這一特點。硯側的蓮瓣紋飾及肥碩力士,都具有西亞的風格;硯體上雕刻的鳥、獸、魚、龍均為漢畫像中常用圖案,具有我國漢代藝術特色。這種完美巧妙的結合,既反映了當時發北魏平城地區的特定歷史地理環境,也反映了當時的中外文化藝術的交流。

隋唐時期,特別是在唐代,經濟文化的繁榮,繪畫、書法藝術的提高,都促進了文房用具的發展。在硯型上更趨於圓形、箕形(長方形),硯堂與硯池連為一體。在硯材上,石硯與陶硯居於主導地位。特別在石硯的選材與製作上,出現了號稱「四大名硯」的端硯、歙硯、魯硯與澄泥硯,揭開了我國制硯史上的新篇章。

隋唐時期的硯,出土與流傳下來的都不少,特別是唐硯較多。1952年安徽省無為縣出土一件隋硯,為赭〔zhe 者〕釉多足瓷硯。圓形,直徑19厘米,高6.8厘米。下為21蹄足,硯身與水池施赭釉,底及圈足內均裸露深灰色胎質,硯面微凸,周環以水池,此即為通常所說的「辟雍硯」。「辟雍」本為西周天子所設大學。《禮記》說:「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蔡邕在《明堂月令論》中說:辟雍之名,是「取其四面周水,圜如壁」。為何設計成此種形狀?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解釋說:「辟者,璧也。象璧圓又以法尺,於雍水側,象教化流行也。」三國時代就已有辟雍硯,曹魏時繁欽的《硯贊》說:「圓如盤而中隆起,水環之者,謂之辟雍硯。」辟雍硯是利用文具巧妙進行教化宣傳的傑作。

唐代的許多陶硯、瓷硯大都為辟雍硯。如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件唐代22柱足圓陶硯,直徑34厘米,高15厘米。圓形陶質,上層硯側為乳丁紋及花蕾紋,再下排列著相間的凸雕獸面與乳丁紋。最下有22柱,柱首皆為獸頭,柱底為獸足。

北京故宮博物院另藏有一唐多足白瓷硯,圓形,直徑16厘米,高5.9厘米,下有26個蹄足。我國歷史上,瓷器開始出現時是青瓷與黑瓷,大約在北朝末期出現白瓷。白瓷的燒製成功是我國瓷器史上一項重要的成就。在唐代,形成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這兩大瓷窯系統,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稱之。唐代的白瓷是很著名的,以白瓷製作社會上大量使用的硯,也是對此的很好說明。

1979年在江西省豐城縣(今豐城市)還出土有一唐雙盂多足瓷硯,圓形,直徑16厘米,高5.5厘米。硯心微下凹,多蹄足,一側有兩個橄欖形筆插,通體施黃褐釉,色澤晶瑩光亮,造型美觀。這是一件帶有筆插的辟雍硯。另外也發現有既帶筆插又有水盂的辟雍硯。說明辟雍硯的形式在發展變化,功能也日趨完善。

在流傳下來的唐硯中,有一方三堂梅花石硯甚為別致。此硯為雙面硯,長方形,長27.5厘米,寬20.7厘米,高5.5厘米。一面為十字界開成雙堂雙池,硯池為兩朵梅花;另一面為單堂,硯池為一朵梅花。石色深紫,硯體敦厚穩重。硯石雙面利用,設計構思巧妙。

宋硯仍承隋唐硯風,以注重實用為主,較少裝飾加工,長方形抄手硯為硯型主流。抄手硯是硯面略具坡度,自然形成硯堂與硯池,硯底掏空成兩牆足的一種硯型。所謂抄手,是執握硯時,便於手抄硯底。因硯底掏空,硯重減輕,也便於持攜。這種硯型,屬鳳字形系統,與唐代箕形硯一脈相承。也可說,抄手硯更早是從漢代長方形石板硯發展演變而來。抄手硯在宋代已發展到成熟階段,其硯型可使硯面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既製作簡易,又經濟實用,是硯史上的常規硯型。

宋代也盛行瓦硯。從一些記述中看來,唐末與五代就已有瓦硯了。如《文房四譜》上說:唐末吳融有《古瓦硯賦》「勿謂乎柔而無剛,土埏〔shan 山〕而為瓦。勿謂乎廢而不用,瓦斫而為硯。」斫瓦為硯,就是製作瓦硯。《文房四譜》上又有五代時「僧貫休詠硯詩:『……應念研磨久,無為瓦礫看。倘然人不棄,還可比琅玕〔lang gan郎干〕』」,也似在說瓦硯,並把瓦硯比為美石。

宋代瓦硯,《文房四譜》上說:「魏銅雀台遺址,人多發其古瓦,琢之為硯,甚工,而貯水數日不滲。世傳雲:昔人制此台,其瓦俾陶人澄泥以絺綌〔chixi痴細〕濾過,碎胡桃油方埏埴〔直〕之,故與眾瓦有異焉。」這是說宋初有人以著名的曹魏時銅雀台的古瓦製作瓦硯,性能很好,可「貯水數日不滲」。歷史記載,銅雀台瓦在製作時,是將所選陶土,經葛布過濾,並和以胡桃油,成型燒制而成,與普通瓦有區別。除用銅雀台古瓦制硯外,當時還有以漢代未央宮瓦製作的瓦硯。關於銅雀台瓦硯以及未央宮瓦硯,在清代《西清硯譜》中有圖錄與記述。雖混有「魚目」,但仍可見些遺意。

唐宋以來,制硯業有了進一步發展。宋代有許多硯著剞劂〔ji jue基決〕行世,如米芾的《硯史》,高似孫的《硯箋》,李之彥的《硯譜》,以及蘇易簡《文房四譜》中的《硯譜》等,這些都是研究硯史的重要文獻。

元代硯的形式,大體上為宋硯形式的延續,對各種硯材均有製作,風格略顯粗獷樸拙。元代還出現一種暖硯。前面提到漢代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說:「正月硯凍開」,說明冬季有硯凍現象。清代唐秉鈞的《文房肆考圖說》上說:「天氣嚴寒,點水即凍,……硯上堆冰。」為了防凍,人們也想了許多方法,如「石灰泡湯,可以免凍,或預磨墨計,以管裝懸懷中。」等。為了防凍,還發明一種暖硯,該書說:「冬月嚴寒硯凍,市肆俱用錫造筆筒形,下置油盞點火,上面研墨……製造三層硯,上層四面鉤鑲。中央用薄端石,以便磨墨。硯之高處,作錫池貯水,下層無底虛中,可置小爐一個,貯炭常暖。其中間一層,多積熱水,令水氣上蒸常濕。硯墨不即乾燥,真是佳制。」這是設計非常巧妙的一種暖硯,分為三層,上層嵌以硯石,中層蓄水,下層為加熱炭爐。較為普遍的暖硯只有二層,上層為硯石,下部設置洞堂,以燃炭火。有的暖硯,下部製成抽屜式炭槽,使用更為方便。

上海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元代鏤空刻花暖硯,為兩長方形,製作相同之銅硯套疊組合而成。長17.1厘米,寬9.5厘米,高6.8厘米。長圓形硯堂,硯池呈半月狀。硯側四周均透雕蟠環,成有規律的纏枝紋飾。下層為抽屜式炭槽,屜面設有拉環。此外,北京首都博物館也藏有元代石質暖硯。

清代詩人徐以升有《炙硯》詩:「文思忽飛揚,冰凝硯一方。炙余資石炭,化處受玄霜。調燮交離坎,中和適燠〔yu郁〕涼。不須呵彩筆,抒藻有輝光。」這是說詩人文思涌動,硯卻冰凝,燃炭暖硯,炭黑冰白。調節水火,中和熱涼。不須呵筆,詞藻文光。暖硯增延了硯台使用的時間,拓寬了硯台適用的地域,有助於文化藝術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便利了商業活動和日常生活,確是一種巧妙的設計。

明清兩代,硯台製作在工藝上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注重實用性文具用品,逐漸演變為具有觀賞性的工藝美術品。製作風格由古樸趨向奢華,由簡潔趨向繁縟。自明代始,硯上銘刻更為增多,頌禱、詠志、題跋、記事等等不一而足。有的硯銘銘記具有很高的史料用途,有的銘文具有文學藝術價值,有的銘刻則具有書法欣賞意義。

清代的硯材,除了前代已有的硯材以外,更是極盡奢豪之能事,甚至出現了不具或少具研磨性能,僅視其稀少與昂貴才選擇的「硯材」,如水晶、翡翠、玉石、漆砂、象牙、料器等。在硯體加飾的題材上,清硯所表現的內容也極為廣泛。花草樹木、蟲魚禽獸、雲霞日月、山川景物、歷史典故、人物神仙、金石碑刻、名家書畫等無所不包。在製作工藝上,出現了仿古、仿舊、模擬的工藝硯。在雕飾上也出現了地方特色與不同流派。如有崇尚清秀雋永、高雅脫俗的「浙派」;有追求紋飾豐滿、圖案繁復的「廣作」;有偏寵硯材昂貴、制藝精艷的「宮作」。文人置硯,以雅見長,帶書卷氣;民間備硯重用為本,具質朴味。清硯真是異彩紛呈,琳琅滿目,是硯史上的輝煌時代。

清代硯壇的繁榮發展,也反映在理論研究上,不論在宮廷還是在民間,都有整理、研究、論述與總結性的論著出現。《西清硯譜》以圖文方式著錄了清代皇家藏硯。該譜所錄各類硯共計240枚,清高宗自序說:「內府硯頗夥,或傳自勝朝,或棄自國初……因命內廷翰臣甄覈〔he核〕品次圖而譜之。」《西清硯譜》編者為於敏中、梁國治、董浩等人。繪圖為門應兆等人。硯譜所錄一部分是作為文物珍藏的自漢唐至宋元的硯,一部分是明與清初的鐫品。「凡例」上說:「是譜薈萃古今得硯二百,陶則漢甓〔pi辟〕稱首,而唐宋以下,澄泥舊制胥隸焉。石則晉硯開先,而端歙[上艹下(左丹右只)]〔huo 獲〕村諸舊石屬焉。」

《西清硯譜》另一特點,是除對硯加以說明外,都附有硯圖。「凡例」上說:「前人譜硯,往往詳於說而略於圖,……是譜所繪尺度既用線法收分,其不及分者,註明硯圖之首,至其形制刻畫,若蓬萊道山,蘭亭等圖,細至夔〔kui 奎〕蝸蟲鳥,無不摹寫入微,而於石質損駁、眼蛀金星、翡翠之屬,尤極意皴染,各開生面,其有一圖繪至三四面者。」硯圖繪制尺度形模准確,生動逼真,惟妙惟肖。

「西清」是清代宮內南書房的別稱。南書房又稱南齋,為清初皇帝讀書的地方。清代以宮廷豐富的收藏、雄厚的力量編制的《西清硯譜》,起到了以「文房之資,立言傳道」的作用。《西清硯譜》是寶貴的硯史文獻,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清代高鳳翰的《硯史》也是很著名的「硯典」。高鳳翰是清初畫家,好藏硯,蓄硯1000多方,後擇其精者,制銘撰記,手繪後自行鐫刻,拓出硯圖,題句詩文,鈐以朱印,編製成《硯史》。高鳳翰《硯史》共四冊,題識書跡眾體皆備,銘記文句意境雋永,實為美集金石、書畫、詩文為一體的藝術珍品。

高鳳翰《硯史》後經王相、王應綬以及著名書法家吳熙載等人籌劃摹刻,得以流傳。摹本存硯圖112幅,共收硯165方。卷首有高鳳翰自題「墨方開國」,次頁有高鳳翰造像的《雲海孤鶴圖》,並有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等人的序跋題識多幅。

在高鳳翰《硯史》中,有許多關於名硯的材質、品名、製作等等的記敘與論述。通過高鳳翰《硯史》也可以了解高鳳翰有關銘硯、制硯、藏硯的資料。高鳳翰的許多硯銘、題識也都是佳作。如「陋銅雀,薄未央,陵雲作賦聲琅琅,試與擲地成鏗鏘」;「墨鄉磅礴,天空海闊」;「波涌雲垂想其氣奇,玉潤鏡平想其質清」。

清代朱棟所撰《硯小史》說:「棟固不文,頗有此癖,所得端歙舊坑及古瓦研十三方,不減古人名硯,特名其齋曰『十三硯齋』。」他收集歷代論硯著作,整理研究,撰成此書。該書薛序中說:「取古今論硯之書,仿史家例共成四〔juan卷〕 (同卷字),曰《硯小史》。」該書黃序中說:「《硯小史》原原本本,無一字無來歷,無一語不蘊藉,無一圖不精彩。」該書主要論述端州、歙州、青州、潭州等地石硯及石末澄泥硯,古磚古瓦硯、玉晶瑪瑙硯,鐵銅銀硯。關於硯的史論有12則,還有賦、文、詩、詞與銘等,書後附有「十三古硯圖」及「諸公之硯」。《硯小史》最後還附有「墨考」。《硯小史》取材廣博,論述精當,是一本簡明扼要的硯史讀本。

清代吳蘭修撰有《端溪硯史》一書,共三卷,上卷專論硯坑。中卷介紹硯材、硯式、硯值以及用硯、藏硯之法。下卷記敘了貢硯、開坑諸事。《端溪硯史》是介紹與論述硯石,尤其是端硯的名著,是了解端硯的必讀之書。

清代的硯書超過了以往歷代的總和,為我們了解與研究我國古硯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除以上所介紹的之外,著名的還有紀昀《閱微草堂硯譜》、唐秉鈞《文房肆考圖說》等。

明清兩代,特別是清代,由於皇家豪族的奢欲,文人雅士的嗜愛,硯品在開采、製作、雕飾、裝潢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硯業,可謂硯論要著迭現,煌煌巨帙,壁立千仞。硯藝名家輩出,群星璀璨,聳壑昂霄。在硯史上,確已「崧高維岳,峻極於天」了。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⑷ 安徽有哪些古今名人

歷史名人:老子、莊子(此二人有說河南的)、管仲、孫叔敖、曹操、曹植、曹丕、華佗、周瑜、大喬、小喬、包拯、朱元璋、米芾、吳敬梓、李鴻章、劉銘傳、丁汝昌、陳獨秀、胡適、朱光潛、張治中、程長庚、王稼祥、李克農、馮玉祥、趙朴初、陶行知、孫立人、胡雪岩、戴安瀾、汪道涵、段祺瑞等
近、現代
張恨水、楊文會、周 馥、吳汝綸、楊月樓、孫多森、吳 谷、韓伯棠、戴安瀾、孫立人、王亞樵、李經方、段祺瑞、徐樹錚、衛立煌、鄧稼先、周學熙、徐 謙、許世英、葉春善、柏文蔚、楊小樓、陳獨秀、馮玉祥、胡 適、陶行知、朱光潛 、劉文典、黃賓虹、方先覺、皮定均、 陳喬年、陳延年、許繼慎 趙朴初等等
當代
楊振寧、胡錦濤、吳邦國、李克強、汪洋、劉奇葆(四川省委書記)、江澤林(陝西省委常委副省長)、張平(國家發改委主任)、王勝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珉(遼寧省委書記)、袁貴仁(教育部長)、李從軍(新華社社長)、楊多良、車俊(新疆建設兵團黨委書記)、趙正永(陝西省長)、喬傳秀(浙江政協)、王偉中、方兆祥(全國政協)、胡靜林(財政部部長助理)、崇泉(商務部副部長)、趙化勇、周堅衛、許傑、孫大發、李長才、劉亞洲(國防大學政委)、 章伯均、陸元九、羅世謙、駱惠寧(青海省長)、應祚智、吳啟英、樊映川(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王國強(衛生部副部長)、江帆(國家計生委副主任)、李毅、趙薇、蔣雯麗、趙雅芝(祖籍)、翁美玲(祖籍)、王祖賢(祖籍)、潘星誼、袁玫、何雲、謝雨欣、湯加麗、田海蓉、李小璐 、 張遠、費玉清(祖籍)、邰正霄 (祖籍) 、李茂、張遠 、謝雨欣、解小東、祖海 、大左、張燕 、許嵩 、 張志政、奚秀蘭、江濤 、慕容曉曉 、小山、嚴鳳英、吳瓊、韓再芬、李炳淑、李寶琴、馬蘭、王少舫、黃新德、張輝、楊俊、吳亞玲、周珊、周源源、趙媛媛、周群、劉剛、謝楠、周濤、吳薇、馬瑩、孫國慶、羅彬、胥午梅、趙普、芮成鋼、胡一虎 史玉柱 等等
安徽籍領導人:
胡錦濤: 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安徽績溪人
吳邦國:全國人大委員長,安徽肥東人
陳錦華 : 全國政協副主席,安徽青陽人
汪洋: 廣東省委書記,安徽宿州人
李克強: 政治局常委 ,國務院副總理, 安徽定遠人
儲波: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 , 安徽桐城人
劉奇葆: 四川省黨委書記 , 安徽宿松人
王珉: 吉林省省長,安徽淮南人
汪光燾: 建設部部長,安徽休寧人
羅世謙: 上海市委副書記,安徽望江人
喬傳秀: 全國總工會黨組副書記, 安徽壽縣人
王華元: 浙江省委副書記, 安徽宣城人
曹洪興: 貴州省委副書記, 安徽全椒人
駱惠寧: 青海省委副書記,安徽當塗人
楊多良: 安徽省委副書記 ,安徽穎上人
程幼東: 黑龍江省副省長, 安徽寧國人
胡曉華: 遼寧省副省長, 安徽涇縣人
張來武: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安徽銅陵人
趙正永: 陝西省常務副省長 省委常委 ,安徽馬鞍山人
洪峰: 陝西省副省長, 安徽績溪人
周堅衛: 湖北省常務副省長 省委常委, 安徽銅陵人
王厚宏: 海南省常務副省長,(現因違紀開除黨籍) 安徽寧國人
江澤林: 海南省副省長, 安徽安慶人
張平: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安徽蕭縣人
李從軍:中宣部副部長,安徽六安人
袁貴仁:教育部副部長,安徽固鎮人
蔣作君: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安徽懷寧人
車俊: 河北省委常委 政法委書記 ,安徽巢湖人
孫安華:江蘇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安徽長豐人
鄭少三:湖北省委常委 政法委書記 公安廳長 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安徽鳳陽人
徐立全:安徽省委常委 政法委書記 ,安徽合肥人
葉冬松:河南省委常委 宣傳部長, 安徽無為人
沈北海: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 宣傳部長, 安徽無為人
方兆祥: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安徽安慶人
謝鴻光: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安徽碭山人
袁貴仁:教育部副部長,安徽固鎮人
張穹: 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安徽蚌埠人
賈成炳 :中央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安徽合肥人
張俊九: 中國全國總工會常務副主席 ,安徽阜南人
袁曙宏: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 ,安徽舒城人
魯煒:新華社副社長兼秘書長, 安徽巢湖人
崔濟哲: 新華社副社長,安徽蕭縣人
倪岳峰: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安徽岳西人
李家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安徽肥西人
劉德培: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安徽阜南人
洪虎: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 安徽金寨人

⑸ 過幾天要去宜春袁州區,那裡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袁州區名勝古跡、旅遊景區
袁州區山青水秀,四季如春,風光綺旎, 有「江右佳麗數宜春」之美稱;自古賢達踵至、文人薈萃,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現有400 多處古建築和古遺址保存完好。 旅遊景觀主要分為明月山森林公園風景區、溫湯溫泉休閑度假區、市區人文景區、 化成岩公園景區、三陽酌江溶洞景區、慈化寺景區六個景區。
(一)明月山森林公園風景區
明月山位於城南30公里處,主峰太平山高1736米, 山勢呈半圓形,似半輪明月,故得名。境內奇峰羅列、怪石林立、湧泉飛瀑,山色風光美妙絕倫,於1995年被列入國家級森林公園。主要景點有:雲谷飛瀑、烏雲崖、瑞慶塔、天然石景群、仰山墓塔群、 普月塔、天然植物園等。
雲谷飛瀑系袁州舊八景之一, 位於溫湯鎮潭下村東南3公里處,飛瀑高160餘米,寬6.7米,全程共分三疊, 最下一疊高70多米。瀑布的源頭是獅子岩,遠遠望去,活像一頭雄獅, 稱為「獅子噴泉」。人處其境,縱是盛夏酷署,也有寒氣襲人之感, 是避暑、游覽的理想之地。
烏雲崖位於兩山峽谷之中,絕壁高達100多米,山谷綿延 1000餘米,由於山高谷深,終年嵐霧飛騰、雲煙四起,置身其谷, 有置身於無際雲海中之感。谷西側有一條千丈瀑布,撞擊崖底, 響聲如雷。峭壁縫隙生長著形態各異的千年古松, 為烏雲崖增添了不少韻味。
; 瑞慶塔位於太平山東面2公里處,塔周長約四十米,高近百米,成寶塔形,古樸巍峨,獨立於群山懷抱之中, 象一把利劍直插藍天。
天然石景群集中於十八排一帶,玲瓏剔透, 形態逼真「三僧拜佛」、「群仙聚會」、「諸葛行舟」、「孤掌難鳴」、 「玉筍穿雲」、「雙仙對弈」、「金猴觀海」、「母子獻桃」、 「飛來塔」等形態各異,維妙維肖,構成了一幅幅如詩如畫的美景。
仰山是中國古代著名佛教勝地, 佛教七大禪宗之一--偽仰宗的發源地,唐會昌年間此地建「棲隱寺」, 「仰山小釋迦」慧寂禪師在此開堂說法,形成獨特的「仰山門風」。宋初, 該寺奉敕改稱「太平興國寺」,為江右名剎。因歷史久遠, 歷朝建築多遭毀壞,僅存100多座墓塔。
普月塔位於明月山峰北2公里處,坐北朝南, 原為和尚圓寂後放骨灰的墳塔。塔高3.6米,寶蓋下嵌一平面石碑 ,書刻「普月塔」三字,現金剛寶座和塔頂部均保留完好。
天然植物園位於玉金山北坡,面積約為1500畝, 植物種類達1000餘種,有竹柏、青線柳、山牡荊、沿水樟、穗花杉等國家保護樹種及全國唯一的珍稀樹種--華木蓮、 明月山全緣紅花油茶,集中代表了袁州區植物品系。
(二)溫湯溫泉休閑度假
溫湯鎮位於城區南部18公里處, 集鎮內有天然地熱溫泉。 溫泉擁有800多年的歷史,舊志載「氣溫如湯,冬可浴, 以雞卵投之即熟,水中猶有魚」。70年代, 有關部門對溫泉水質進行了測定,確定其水質優良,富含對人體有益的硒、鈉、鉀、鈣、鎂、鋰、鋅等十餘種微量元素,水可飲可浴,有顯著的醫療保健價值, 泉溫高達72℃,日流量達3700噸,可與舉世聞名的法國埃克斯溫泉媲美。目前,溫湯地熱資源逐步得到開發,已建有療養、培訓單位13家, 開發生產了「江特」溫泉礦泉水,是避暑、療養、 休閑的好去處。
(三)區內人文景區
區內人文景點主要有宜春台、狀元洲、震山釣台、古天文台、昌黎書院、體育中心等。
宜春台位於城區中心,西漢宜春侯劉成所立, 台「高凡五十餘丈,植桃李以萬計」,宋代台上先後建有宜春侯祠、仰山行祠,明代建韓文公祠、三先生祠,立有「憑虛」、「積翠」二石坊,鑄有水星鼎,後又陸續建有春風亭、種桃亭、溈山閣、 宜陽第一峰亭、總宜樓等亭台樓閣。建國後,改辟為春台公園, 並在台頂拆除舊建,依原貌重建三層樓閣,亦稱「宜春台」。 成為廣大市民假日休閑游賞的首選之所。1985年, 宜春台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點,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納入全國名勝之林。春台曉日為宜春舊八景之一。
狀元洲,亦稱盧洲,座落於市區東側,秀江中流,面積約6公頃,形似巨艦。唐文人盧肇曾在此豎石為銘,苦讀詩書,後中狀元,故名狀元洲。明代邑人列聰購得此洲, 建「盧洲書屋」供子弟讀書,後郡人建有「三元閣」、「文標閣」, 然清道光年間悉毀於洪水,1985年, 被辟為水上公園,陸續築有假山、水池、涼亭、牌樓等, 修建了游泳池及娛樂游藝設施,並構建仿古建築「盧肇讀書堂」,辟有「弋林齋」、「印月軒」, 陳列部分書畫作品及文物。盧洲印月為宜春舊八景之一。
震山釣台位於袁河一小支流游溪旁,背倚震山, 為唐代宜春隱士彭構雲垂釣處,亦稱「彭征君釣台」。震山原稱馬鞍山, 唐代狀元盧肇以其「同麓而異峰」、「如畫震卦」, 故易其名為「震山」,又作《震山岩記》,刊刻於石壁上,訖今一千餘年, 歷經風雨剝蝕,以水潑石壁,仍依稀可辨數十字。 釣台煙雨為宜春八景之一。
古天文台位於城區中心鼓樓路中段,原名袁州譙樓, 從南宋嘉定十二年騰強怒時代起,就是專門從事時間工作的地方天文台,集測時、守時、授時為一體。1994年, 江西省科委組織召開鑒定會,確認袁州譙樓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天文台, 比前蘇聯烏茲別克貼木兒帝國天文台早兩個世紀,比河南登封台早九十年。
昌黎書院座落於春台公園東邊, 為紀念唐代古文運動領袖韓愈所建。因韓愈任袁州刺史期間,提倡教育,政績顯著, 澤被後人,對宜春文化教育起了較大促進作用, 宋郡守祖無擇建韓文公祠以志紀念,明嘉靖28年, 官府修復時增建講學堂,名昌黎書院。其時, 昌黎書院是府治四邑生童的治學場所,宜春諸書院之首,因種種原因,建築已遭較大毀壞,現正著手修復。
體育中心位於城區東北處,佔地338畝,總投資1.5 億元,是目前江南地市級規模最大的一個集體育活動、商貿、 游樂為一體的綜合性體育中心。1998年成功地承接了江西省第十屆運動會, 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等大型賽事。其主要建築設計新穎, 造型獨特,富有太空感,中心廣場設有中心噴泉跌落水池、 彩色藝術地面、露天舞台、藝術雕塑,為人們娛樂、休憩的理想場所。
(四)化成岩公園景
化成岩景區位於城區西北郊,面積1.1萬畝。 是以植物觀景為主,兼以度假、休憩、游樂等功能的城市近郊公園, 化成岩高約60米,唐時李德裕貶官袁州長史曾居於此,邑人盧肇、黃頗等曾慕名求教,後盧肇大魁天下,易重聯翩搶元,袁州從此名士輩出, 以致於「江西進士半袁州」。 袁人以「過化成就」之德歸之於李德裕,故名岩為「化成」。宋代此處建有「李衛公祠」,石壁刻刊李德裕像,後陸續建有倚岩軒、翠靄軒、振鷺亭、仰止亭、托賦樓、清音閣、敬業堂、面壁軒、報安亭、語石亭、漱石亭等。 歷代文人墨客在化成岩石壁留下了許多石刻題銘,多數被毀, 現有摩岩石刻多系清代以後所為。80年代中期, 化成岩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點,並陸續修葺寺宇,新建亭閣,後又辟為「化成岩公園」。 景區內桂花園、翠竹園、杜鵑園、山茶園、木蘭

⑹ 東關街道的虞舜時代越族部落宗教紀念物

傅村牛山的五大石棚,位於牛背脊上的有三處,還有兩處分布在山北面的中部,五個石棚都是東西走向,兩端的進出口略狹窄,裡面地面夯實,能立著走動。
據傅村人指認,位於爛牛肩的一號石棚規模最大,長度在4。5—5米,寬約2。3米,最小的也有五六斤,上面覆蓋的石塊大致為7—8塊,有成四方的,也有三角狀的,頂部高低不平,多是自然成形,不作雕鑿。南北兩邊各有6—7塊大石豎立成壁,也參差不齊。整個石棚長12米左右,洞內寬1。8米至2米,高約1。7米。夏季太陽東升時,陽光可以從東面洞口直射至西面洞口中。
由於爛牛肩的石棚全部祼露山頂,石塊被割裂他用,大約毀於1970年,當地稱之謂「埋鹽洞」。
二號石棚位於牛山西首最高點上,傅村人稱之燒天火角埋鹽洞,除了規模略小外,其疊法和走向與一號石棚相同。總長度約10米左右,洞內寬約1。8米,高度1。6米左右,北側石塊露出地面清晰可見,據說夏日落出太陽光能直射洞內深處。
三號石棚位於牛山西首部斜坡中段的平台上,當地人稱之「鳥嘴」埋鹽洞,其規模比二號石棚更小一籌,長約8米,洞內寬1。7米左右,高約1。5米,可惜上面大石塊也被打掉,底部沉入地面的部分石塊外露可見。
四號石棚位於牛山北面中段,處於三分之二高度的平台上,其規模與二號石棚相仿,已沉入地面1。5米,經指認,此處地名叫「燕子窩」,上面覆蓋的大石已毀,沉入地下的兩邊石壁尚存。筆者伸開兩臂來能觸及左右兩石辟,說明訪洞寬度至少在1。8米左右。
五號石棚位於四號石棚下面偏東100米,大約在山的高度的三分之一處。傅村人把此地叫做小墳山,唯獨此石棚名為坑相洞,由於此洞靠近山腳,再加上石塊也小些,早被夷為平地,上面毛竹茂盛,已無蹤跡可尋,只有看管竹林的農民記憶猶新。據說,坑相洞最小,它比三號石棚還要低很矮些,原先也是半地下式,洞內長約7米,寬1。5米左右,高不過1。5米。 傅村石棚是虞舜時代越族部落特有宗教紀念物
宗教始於史前社會後期,是古人出於神道的一種信仰。虞舜時代是父系氏族社會晚期,屬新石器時代。那時,生活在寧紹平原的越族部落的酋長是虞舜,社會生產力還十分低下,人類的認識能力極為淺陋。古越人把自然界作為一種異已力量統治著人類,感到不可思議,無法制服它,於是產生原始宗教的神。
《呂氏春秋》中記述的:「敬天常」、「依地德」、「奮五穀」等歌詞都是古人宗教祭禮祀時唱公頌的歌詞。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哲學批判導言〉指出的:「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現實的苦難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越族古人為求生存和發展,要對付各種人生的苦難:死亡、疾病、飢餓、洪水、毒蛇、猛獸及氏族之間的爭斗。他們在原始宗教中匯聚力量、樹立信心,獲得安慰。
石棚是越族部落特有的宗教紀念物,它是寧紹平原古人的一種文化特色,是宗教觀點、宗教情緒和情感的物化形式。由於宗教建築必須適應當時社會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又要適應部落上面頭面人物,信士大眾膜拜神靈和祈求禱告的要求,盡可能地建造得壯嚴、宏偉,製造出一種與神親情,敬仰的情感色彩和氣氛。於是越族古人在牛山頂採集自然裂開的巨石,用石斧、石塊和木棍將石縫擴大,辟開,粗略加工成塊狀,再用堆土滾石法——螞蟻扛鯗頭,把萬斤巨石壘成石棚。
古代越族部落頭面人物、信士大眾,每年的春秋兩季中特定日子,匯集於傅村牛山頂上的東西兩個大石棚,在酋長虞舜的帶領下,向天神、地祗、日月山川的自然物神,風雨雷電的自然力神,還有氏族祖先和圖騰祭獻祀。日出在東,日落在西,熱熱鬧鬧地舉行祭獻祈禱儀式。他們敬天地、祭祖先先、請求風調雨順,保佑平安無患,慶祝一年豐收。擊石歌舞,歡騰一天,祭司一職由威望無比的虞舜兼任。
傅村牛山的三號、四號、五號石棚是處於上層婦女、小孩子的居住處,負有保存火種、儲藏穀物、獵物的使命,並有躲避野獸、毒蛇的功能。所以它位於水源附近,處於山的中部,規模也偏小。祭祀用的一號、二號石棚位於牛山東西面的兩個制高點,並用萬斤巨石疊成一個壯嚴的宗教場所。證明當時越族部落採石搬運、建築和組織水平已達驚人地步,同時也證明越族古人受宗教辦量的鼓舞,是唯一的精神源泉。虞舜氏在越族部落中有著至尊的地位是無可非議的。 一九五四年在湖南零陵永州黃田埔的山上發現一個石棚,它的規模比傅村要小得多,它僅有三塊石頭頂起萬斤大頂石。棚內高度1。1米,座東北朝西南。此外,山東、遼寧也各發現一處石棚。在國外,如朝鮮、日本、西伯利亞又發現類似石棚。無論建築結構、疊法都與傅村石棚相似,只是規模、數量無法與之相比。
山東的石棚是虞舜北上竟選部落聯盟軍事首長期間建造的宗教建築物,據考證,他渡過錢塘江,走太湖南端的震澤,經江陰、鎮江進入中原,至今江陰有座叫「舜過山」的,當地縣志記載是吳王夫差之子在那裡耕種隱居。零陵的石棚是虞舜晚年南巡時建築的,「九疑山」與之相近,那裡關於舜的傳說更多。屈原在〈九歌〉中所寫的湘君、湘夫人成為千古絕唱。〈史記〉中記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後來的漢武帝特地到九疑山祭祀舜,這一史實可證。
夏禹死後,禹的兒子啟憑借軍事力量,擊敗政敵,破壞了禪讓制度,建立了奴隸主世襲制度的夏王朝國家,以商均為首的舜的後代因反抗而遭鎮壓。失敗後,南遷北撤,四方退避,這就是在遼寧、朝鮮、日本和西伯利亞出現石棚的歷史原因。推測今後還會發現零星石棚,呈現出古代越族先人足跡。
傅村牛山上的石棚最為雄偉,又有五個之多,究其原因,一是牛山多石,山也不高,又是東西走向,不與其他山脈相連,猛獸易清除,四周多田地,是越族古人聚會的好地方。二是虞舜出生在上虞上清的握登山,年輕時是農耕、制陶、捕魚、狩獵的好手,被越族古人推選為部落酋長。因此,選牛山建石棚可稱天時地利人和。
無論是零陵、山東、遼寧、日本、西伯利亞,那裡所建石棚規模不一,但都用巨石搭在山頂上,帶有濃厚的越族宗教色彩這一點是相同。由此可以推定,它們都屬虞舜部落宗教紀念物。 埋在四號石棚內的古陶器是考證石棚年代的重要證據
四號石棚位於牛山中部,旁邊有水源。原建築半地下式,主要用於生活,所以石棚內有古陶器不容不得置疑。由於已沉入地下一米半深,兩邊有巨石塊支撐,致使四千多年山洪暴發、泥石流失,它的上面只有加厚,沒有被沖掉,地下文物保護較好。遺憾的是近三千年來,山上造墳,山下建房,為圖方便,將表面萬斤巨石分割開移作它用。連沉入地下的四號石棚也遭此不幸,難逃厄運,由於部分石塊被人取走,表層泥土的挖掘,少數古陶外露,筆者收集了以下三件:
1、陶碗,外形象現代盛飯的碗,圓口,直壁,砂質紅陶,呈棕黃色。碗口直徑178毫米,高62毫米,上沿厚2毫米。採用慢軟制,表面用陶紡輪刮劃成波浪紋,屬於食器類,只是比常用的飯湯碗大一倍左右,可證古人的胃口大,當時稻穀收成也不低。
2、陶豆,外形象現代的高腳菜盤,盤口直徑142毫米,整體高度為40—43毫米,腳高15毫米,淺腹喇叭狀,呈青灰色,表面飾有陶衣,部分脫落,也採用輪制,並用手指刻劃出粗獷的圓弧裝螺紋線條,屬於水器類。
3、陶紡輪,外形與桃核相似,中間最大直徑34毫米,上下兩端磨成小平面,直徑17毫米,中心有一個垂直圓孔,直徑5毫米,黑色粘土燒制而成,質地堅硬,中間可穿入細末棍,是制陶工具。
據筆者初步觀察,大體與杭州良渚古陶相仿,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其年代大約為公錐子前2700—前2000年(有待於進一步科學測試鑒定)。特別是陶紡輪的發現,更可說明這些古陶具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特徵。因此可讓石棚建成年代至少在4000年前的虞舜時代。估計石棚附近可發掘到新石器時代的古窯址,石棚深處還埋藏著許多古文化。虞舜被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描繪成掌握當時的高科技——制陶的能手,是定能從牛山石棚中得到進一步證實!
傅村牛山東北麓有個小村莊,叫嚴村,於一九八四年發掘出一座燒制印紋硬陶的龍窯遺址。據考證,至少是商代以前的古窯址。窯中遺留的豆、壺、鼎等硬質陶炊具、食器與良渚文化相似。從出土文物分析,良渚文化要比同時代的黃河流域的文化先進一步。這是因為越族古人種植稻穀,養蠶織綢,伐木建房,而中原古人以粟為主食,尚無蠶桑業,只有粗麻布,農業經濟稍遜一籌。從兩者出土的玉琮、玉壁的製作工藝精度、表面光潔度的差別也較大。
一九七三年餘姚河姆渡遺址的發現,使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提前到七千年,證實了長江流域的文明比黃河流域早二千年左右。則吳越地帶下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虞舜部落活動范圍,經過二千五百多年的發展,從杭州的良渚到紹興的馬鞍山文化遺址中看出,它仍保持領先地位,先進的生產方式、發達的農業經濟,使越族部落力量強盛,在華夏族在部落大聯盟中處於優勢地位,為虞舜逐鹿中原、競選部落聯盟軍首長奠定了社會基礎和物質基礎。
四號石棚里的古陶器可推斷石棚的建築年代,聯繫到嚴村的龍窯遺址、河姆渡遺址、良渚文化、馬鞍山文化,虞舜時代的越族部落在華夏民族中處於領先地位可證。 被稱這中國最古老的史書——〈尚書〉中的記載可以看出:虞舜和大禹實是同時代的人。夏代建立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可以推算出舜江越族部落酋長大約在公元前2100年—2140年,任部落聯盟首先當在公元前2140—2115年。禹接任此職大約在公元前2115年—2100年這段時間。浙江大學的陳橋驛先生於一九九0年寫了〈關於洪水神話的起源問題〉一文,結尾中提出:「現代紹興人可以理直氣壯地說,禹是我們的。」依筆者之狗崽子,禹的治水功純績主要是組織越族古人挖河造田,改旱稻為水稻,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他的組織才能和威望超過了皋陶、後稷,舜才把位子祥讓給了禹。舜在中原倡導了越族的絲帛文化,山東一帶也開始了稻穀種植業。這與那邊的記載年代相吻合。黃帝族的六獸圖騰最終被越族圖騰蠶寶寶所取代,直到演變成今天的龍。於是才會有歌謠: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響遍華夏大地。
然而,本世紀三十年代,以顧頡剛、錢玄同氏等為代表的疑古學派,在古史研究中提出了認真的質疑,認為舜是神話中的傳說,並暗示是舜的後代編造、添加上去的。《顧頡剛古史論集》中有這樣一段結論性的文字:「禹是西周中期起來的,堯、舜是春秋後期起來的。他們本來沒有關系。他們的關系是起源於禪讓之說上;禪讓之說乃是戰國學者受了時勢的刺激,在想像中構成的烏托邦。」這樣,使我國的上古史呈一片空白。這也難怪,那個年代裡,史前考古學的發掘還只有仰韶等幾個少數地點,僅靠這些寥寥無幾的地下材料難成氣候,田野考古知識的貧乏,他們只得從古器學、金石學及被歷朝統治階級改得不成樣子的古書上推論自己的觀點。大體上說,疑古學派對先秦時期的文獻和學術史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對堯、舜的否定結論似乎顯得有些倉促,他們同樣拿不出所謂的「編造」的具體依據。
肯定禹而否定舜,原因何在?近代史學界為什麼對虞舜爭議大?顯然,這已成了研究上古史的一個焦點。
舜的歷史記載之所以出現斷層,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從夏王朝開始,《光明日報》於1986年5月1日上報道,西安西郊斗門鄉花園村龍山文化遺址出土原始甲骨文實物,經鑒別屬夏代。虞舜時代無文字可查考。二是禹的兒子啟用武力摧毀了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尚書》中的《甘誓》篇記載了「甘之戰」前,夏啟王召集六軍,發表鎮壓不同政見者是「奉行上天意志」的訓令,要求部下「用命,賞於祖」,紳用命,=戮於社,予則拏戮汝。」證實了新興的奴隸主階級為建立古文明所經歷的這場革命是何等的激烈。可想而知,那個野蠻的年代裡,對於不同政見者,比起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不知要殘暴多少倍!舜的後代首當其沖,四下逃命。直到公元前1766年,夏桀被殺,商朝建立,舜的後代才是熬到了頭。歷經350年的光景,子孫第十一代,為免遭殺身之禍,既不能公開議論,又不敢作文字記載,關於舜的傳記產生斷層也不難理解。許多古書失傳,將使這一現象加劇。如《左傳。昭公十二年》中提到楚靈王說起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四部古籍,太史公尚且收集不到,後代又何人見過?
大量的考古發掘表明:東邊河姆渡的雙鳥日月象牙雕刻被姚江沖積,西邊良渚的神鳥玉琮被錢塘江淹沒,具有代表性的良渚文化,從此銷聲匿跡於長江流域,它卻零零星星、隱隱約約出現在黃河流域,形成夏商文明的主流。鳥日神話卻被寫進《楚辭》、《山海經》同時北移,進一步證實古代越族先民參與了逐鹿中原這一史實。
正如四百萬年前,類人猿如何變成原始人,產生的化石斷層,成了千古之謎一樣,虞舜的歷史記載現在只能從地下去找實物見證。傅村牛山的五大石棚與山東、湖南、遼寧、朝鮮、日本及西伯利亞的石棚是否可作為這樣的一個重要證據,舜出生在上虞,曾被推舉為越族古人的部落酋長,舜北上競選部落聯盟軍事首長,帶走了紹興擅於治水造田的禹等一批越族精英,老死前又禪讓給禹?夏王朝建立之初,舜及越族其他精英的後代們被夏啟的暴政逼得四下逃散這樣一個歷史事實?
中國近代史可以說是一部異族列強特別是日寇侵略、掠奪的苦難史,考古工作基本處於停滯狀態。近五十年雖然發掘地下文物不少,卻大都分由於北方中原地帶,特別是寧紹平原水網地層,許多文物沉漬於污泥深層,即使不霉爛,也難以辯認,挖掘困難。因此,河姆渡遺址的挖掘是一個奇跡,然而絲綢片、麻片盪然無存,只剩下紡織工具、陶器、玉器之類的遺物。
中國史前文化中關於虞舜的爭議與其說是某些學者的偏見,還不如說是由於考古發現的局限性。河姆渡遺址發現發前,誰敢斷言中華民族的搖藍有兩個:一個是黃河流域,還有一個是長江流域! 上虞區傅村牛山的五大石棚是虞舜時代越族部落的宗教紀念物,這里曾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居於寧紹平原的越族古人的文化活動中心。舜與禹是同時代人,舜帶走一批越族精英,逐鹿中原,特別是夏啟殘酷鎮壓反對世襲制派,舜的後代從此銷聲匿跡,湮滅史海達一千六百多年,直到越王句踐再振雄風。宋代的孫因在《越問序》中述道:」越,舜禹之邦也,古有三聖人,越兼其二焉。「此方並非臆造,有牛山五大石棚及舜北上途徑的文物、傳說可證。牛山東臨曹娥江,北十餘里是海,牛山北麓是廣闊富饒的寧紹平原,農耕經濟發達,牛山東北角的嚴村古龍窯址是越族陶瓷業的發祥之地。牛山高120餘米,長945米,孤立而多石,建石棚可以就地取材,易清除毒蛇猛獸,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環境使它成為古越人的文化中心,雖然五大石棚地面部分早年被毀,而沉入地下部分遺址尚存,村裡老年人記憶猶新。牛山埋藏著新石器時代的寶貴文物是不言而喻的,那裡有著豐富的上古史資料。隨著它的發掘,舜是上虞人,越族部落酋長的證據將越來越充足。恢復傅村牛山的五大石棚遺址原貌,現在不算是件難事,開放這一文化遺址刻不容緩,功在千秋!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擷取這一璀璨奪目的閃光點。
尋訪銀山冶煉遺址
青雲橋
青雲橋位於東關街道湖村東西流向的村河之上,清康熙丁亥年(1707)重建。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通長9.60米,凈跨3.50,矢高2.70米。青雲橋造型玲瓏工巧,是目前我市發現少有的記年橋,也是迄今發現唯一一座名銘有修建人姓名的古橋。2003年列入上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魚市橋
毓菁學堂
澄心寺
澄心寺據《嘉秦會稽志》載:在縣東六十里,唐景福二年(公元938)吳越武肅王建。周顯德五年(公元958)改水心院,治平三年二月(公元1066年)賜名澄心填充,俗稱後寺,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建浮屠一,後圮。於1953年改建為東關中學,現僅存一古樟。
上寺歷代文士賀知章、蔡襄、米芾、陸游、王陽明、董其昌等曾在此游賞題詠。
煉劍橋

⑺ 王氏家譜字輩

現存的王姓家譜、族譜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屬於私修譜牒。私修譜牒盛行於宋代。至清代以後的家譜族譜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所以說您的字輩還是得看您自己的家譜才行,如果沒有下面有各種王氏家譜的樣本,您可以參考一下!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規定的字輩: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晉萃理貫通,乾坤道圓凈。愛竹風節高,植槐枝秀挺。芝蘭生庭階,裘圖爭輝映。地久並天長,似續斯與並。
《潤州王氏族譜》中議定的族人必須遵守的排行字為:
洪勛振立,世德克昌,紹承先志,永錫嘉祥。
《鳳林王氏宗譜》咸豐年間定的排行字是:
創業鳳林,勛績立敬,存誠著賢聲。
同治年間修的宗譜排行字為:
文章華國妥先靈,忠孝世家啟後人。
光緒年間修的宗譜排行為:
烏邑發祥綿世澤,鳳林創業振家聲。

如果您覺得不夠詳細,下面還有很多,希望對您有幫助!
字輩排行
義烏南陵王氏字輩:十六~七十六世:「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隆晉萃理貫通乾坤道圓凈愛竹風節高植槐枝秀挺芝蘭生庭階裘圖爭輝映地久並天長似續斯與並」。
安徽績溪王氏字輩:「玉大元祥兆安邦維義誠宏開能紹業積德慶長春俊傑輝光顯家聲永茂庭驊騮駒驥馬驌龍鳳鹿孝麒麟卜吉謙恆益希賢智勇仁儉勤忠信讓均正適時平」。
潤州王氏字輩:「洪勛振立世德克昌紹承先志永錫嘉祥」。
鳳林王氏字輩:「創業鳳林勛績立敬存誠著賢聲文章華國妥先靈忠孝世家啟後人烏邑發祥綿世澤鳳林創業振家聲」。
楚偽王氏善慶堂字輩:「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傅家徵世澤光國蔚人才道立英賢作心恆孝友培熙朝榮俊彥寶樹植庭槐」。
王氏太原堂字輩:「自紹玉昆誠經緯雄才具安邦定國榮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聲敦本前謨顯修倫世道平休仁知緒永敏學興時行以上培原裕方來受命旌」。
寧鄉鳥石王氏字輩:「文運人才盛奎光斗漢瑩葆衷恢世澤作善振芳聲植樹先知貴魁英實得名緒從忠厚衍瑞應集簪纓」。
王氏太原堂字輩:「有章汝煥式德聊昌修禮立義守本安常興家成業錫慶致祥功昭道顯聲遠名揚」。
湖南益陽王氏字輩:「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萬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輝星漢詞章耀錦城科名光世澤祿位定均申」。舊序:「鼎范銘功遠詩書啟俊英家聲傳益盛前武克相承」。
王氏太原堂七大房字輩:「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今逢清鼎位代毓國家材世際人文起源從晉祚來子孫發千億賢仕策金台」。續序:「文運人開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顯寶善立名祖詒雲衍」。
王氏文德堂字輩:二房車礁舊序:「宗派始均千卽寶邦繼焉文允廷光政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聯」;二房鴨頭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統繼天德萬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興家國盛思昭四第聯」;二房西陂灘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邦繼焉文允廷綱政用世萬興天單懋崇宏盛思昭甲第聯」;三房馬鞍山舊序:「鈞千萬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大國宗先仕榮華家思昭甲第聯」;四房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邦繼焉文允廷常政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四第聯」;五房舊序:「宗派始均千良榜伯明天貞萬單湖廣尚興繼承焉念宗祖顯達思昭甲第聯」;六房舊序:「宗派始均千定百季景然仕得文思萬世崇興紹先顯繼宗行永全昭早第聯」;七~八房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統繼天文九廷常政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聯」;九房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統繼天茂元公伯萬允本盛興明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聯」;九房七星台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邦繼焉師金彥太古子興勝崇綿孔孟儒風大思昭甲第聯」。
湖南瀏陽王氏字輩:鑿石支派序:「裔榮篤本先德顯揚紹修世澤遠繼廷芳」;南華案山支派序:「家德澤新克念顯揚紹修正學遠繼廷芳」。
湖南長沙王氏字輩:「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應子國正學文洪開式哲啟兆萬年顯承謨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澤綿延永紹祥鍾俊傑」。
湖南常德王氏字輩:東陽十甲序:「成龍致世時永大欽朝思言事道心立」;東陽二甲序:「成龍致世時詹汝秉曰化言事道心立」;東陽三四甲序:「成龍致世時一大□□應言事道心立」;東陽九甲序:「成龍致世時廷時一齊國言事道心立」;慈利縣城序:「成龍玉本□之守國仕□錫朝萬邦永」;王家灣序:「芳成祖樂□永本廷然良國事道惠大」;坪潭等處序:「成龍致祖景□月大廷世希起永士立」。
碩舊王氏字輩:「聲振朝堂世德傳芳求志達道大顯家邦」。
湖南益陽王氏字輩:「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為楚寶儒作國珍典型克紹動業能宏承恩錫命顯新揚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湖南湘鄉牢田王氏字輩:原序:「添元用義祖承顯立鉉宗忠孝守仁義安邦定太平世業紹前德詩書裕後昆修齊為國本名教耀芳聲」。
湖南安化王氏字輩:舊序:「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萬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資祺壽亨佳福慶增」;新序:「驥足騰雲路鴻章重玉京彝鼎垂功遠賢書啟俊英令名光世澤祿位自能申家聲傅必盛前武克相繩」。
江西萍鄉王氏字輩:「文運人才盛奎光斗漢齊青箱延世澤儲俊隸金閨」。
太原郡王氏字輩:舊名序:「文章開國運忠孝大家聲孔孟師廼遠須知立志求」,舊字序:「孫子振大明朝廷公侯聊奕世異端非我願勝域喜同游」;新名序:「冠丹騰霄漢瑤池通貴聲玉樹共春茂金枝業向榮永傳凌雲志淪海存赤心宏圖必如願世祖積德成」,新字序:「儒林欣勃起理性有根源英才明昌瑞御武欲爭先子孫□君賜禮義織前賢丕達流芳遠顯耀福長綿恩澤垂青簡一統盛相延」。
開閩忠懿王氏字輩:「君家藹吉周召甫申英賢濟美中孝垂芳聖世衣冠文章禮樂德業紹先淵源啟後」。
王氏宗譜字輩:舊名序:「清山士光延子繼振維守志應懷良佐正學斯克傳」,舊字序:「大任榮旭世元漢承乃朝瑞景宜有慶國家毓英賢」;新名序:「青緗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樹聊生茂三槐俊秀賢彥才誠賓貴儒士必優先民主新時代和平喜盈添祖澤垂千載敦倫慶奕年」,新字序:「克儉承前緒存行啟後延子孫傳進步禮義廣心田丕達流芳遠顯耀福長綿日月開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輝齊秉現良曜照上乾」。
王氏宗譜字輩:新名序:「青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樹連生茂三槐俊秀賢彥才誠賓貴儒士必優先民主新時代和平永樂然世澤垂千載敦倫慶萬年」,新字序:「克儉承前緒存仁啟後延蘭桂傳進步禮義廣心田丕達流芳遠榮顯福長綿日月開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輝齊秉現明曜照上乾樹燦培鉤澤枝榮增錦江學乃家中賓書為品上珠」。
王氏槐堂字輩:舊序:「文德承家遠詩書訓子賢才名輝楚域槐緒卜長年」,新序:「榮福全宗享華袷聚廣昌富耀培光大貴和盛致祥」。
王氏茹古堂字輩:「欽清樹炳增鍂法植熙均光大名高振超騰爵正崇」;名序:「欽清樹炳增鍂法植熙均鎮治檄煥埀鍾淳校煜堦」,字序:「光大名高振超騰爵正崇天朝長佑啟奕載慶榮封」。
王氏紹槐字輩:舊名序:「文章開國運忠孝大家聲」,舊字序:「子孫振大明朝廷公侯系奕世」;新名行:「高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樹連生茂三槐俊秀賢彥才誠賓貴儒士必優先民主新時代和平永樂然」;新字序:「世澤垂千載敦倫慶萬年克儉承前緒存仁啟後延蘭桂傳進步禮義寬心田丕達流芳遠榮顯福長綿日月開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輝齊秉現朗曜照上乾」。
太原王氏字輩:「延有國□斯顯奕世伯仲希仁□季守義民彥思忠元良允治太平萬年臣子素志」。資料有待補充。

⑻ 五大淡水湖的老大

鄱陽湖
一、 地理位置

鄱陽湖位於北緯28°22′至29°45′,東經115°47′至116°45′。地處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鄱陽湖以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面為入江水道,長40公里,寬3至5公里,最窄處約2.8公里;南面為主湖體,長133公里,最寬處達74公里。

二、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

鄱陽湖南北長173公里,東西最寬處達74公里,平均寬16.9公里,湖岸線長1200公里,湖體面積32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處25.1米左右,容積約276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經調蓄後,由湖口注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是一個季節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陽湖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km2,約占江西省流域面積的97%,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為1525億立方米,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6.3%。

三、「枯水一線,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觀

鄱陽湖多年平均水位為12.86米,最高水位為1998年7月31日的22.59米,最低水位為1963年2月6日的5.90米(湖口水文站,吳淞基面)。年內水位變幅在9.79—15.36米,絕對水位變幅達16.69米。隨水量變化,鄱陽湖水位升降幅度較大,具有天然調蓄洪的功能。由於水位變幅大,所以湖泊面積變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面陡增,水面遼闊;枯期水位下降,洲灘裸露,水流歸槽,湖面僅剩幾條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線,洪水一片」的自然景觀。

四、歷史沿革

鄱陽湖在古代有過彭蠡澤、官亭湖等多種稱謂,經過漫長的歷史年代,在地質、氣象、水文等符合作用、長期發展下, 彭蠡澤向南擴展,湖水越過松門山直抵波陽縣附近,因而易名鄱陽湖。在湖水南侵之前,松門山以南原本是人煙稠密的梟陽平原,隨著湖水的不斷南侵,鄱陽湖盆地內的梟陽縣和海昏縣治先後被淹入水中,歷史上曾有"沉梟陽起都昌、沉海昏起吳城"之說。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演變,在距今約1600年左右形成了現代鄱陽湖的雛形,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

五、國際重要濕地

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濕地,是長江幹流重要的調蓄性湖泊,在中國長江流域中發揮著巨大的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殊生態功能,是我國十大生態功能保護區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之一,對維系區域和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六、「白鶴世界」、「珍禽王國」

由於受暖濕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平均 1636 毫米,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這里的環境和氣候條件均適合候鳥越冬,因此,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從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飛來成千上萬只候鳥,直到翌年春(4月)逐漸離去。如今,保護區內鳥類已達300多種,近百萬只,其中珍禽50多種,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尤其可喜的是在這里發現了當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鶴群,2002年越冬種群總數達4000隻以上,佔全世界白鶴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鄱陽湖被稱為「白鶴世界」,「珍禽王國」。

七、人文歷史

鄱陽湖流域自古以來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富裕地區,我國歷史上很多傑出人物如徐稚、陶淵明、林士弘、劉恕、洪適、江萬里、朱耷等曾在湖區生活。這里又發生過許多威武雄壯的英雄事跡,如周瑜操練水師、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水戰、李烈鈞在湖口發起"二次革命"等。鄱陽湖是古代從北方進人江西的唯一水道,發生在鄱陽湖上的文人軼事和民間傳說則更是難以勝數。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彭蠡之濱",描述的正是鄱陽湖上的漁民捕魚歸來的歡樂情景。宋代詩人蘇軾在《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詩中時寫的"山蒼蒼,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寫的是鄱陽湖的勝景。

鄱陽湖上名山秀嶼,比比皆是。湖口縣的石鍾山、大孤山,都昌縣的南山和老爺廟,星子縣的落星墩,風光如畫,景色宜人。九江市旅遊局已將鄱陽湖上的各景點通過遊船連成一線即鄱陽湖水上旅遊線。

洞庭湖
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長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構造 湖。湖區位於荊江南岸,跨湘、鄂兩省,介於北緯28□30′ ~30□20′,東經110□40′~113□10′。湖區面積1.878 萬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內湖1200平方 公里。

地質與地貌 洞庭湖是燕山運動斷陷所形成,第四 紀至今,均處於振盪式的負向運動中,形成外圍高、中 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緣有桃花山、太陽山、太浮山等 500米左右的島狀山地突起,環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 濱湖崗地低於120米者為侵蝕階地,低於60米者為基座和 堆積階地;中部由湖積、河湖沖積、河口三角洲和外湖 組成的堆積平原,大多在25~45米,呈現水網平原景觀。 分為西、南、東洞庭湖。湖底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微傾。 氣候與水文 湖區年均溫 16.4~17℃,1月3.8~ 4.5℃,絕對最低溫-18.1℃(臨湘 1969年 1月31日)。 7月29℃左右,絕對最高溫43.6℃(益陽)。無霜期258~ 275天。年降水量1100~1400毫米,由外圍山丘向內部平 原減少。4~6月降雨占年總降水量50%以上,多為大雨 和暴雨;若遇各水洪峰齊集,易成洪、澇、漬災。 洞庭湖北有分泄長江水流的松滋、太平、藕池、調 弦(1958年堵口)四口;東、南、西三面有湘、資、沅、 澧等水直接灌注入湖,形成不對稱的向心水系,水量充 沛,年徑流變幅大,年內徑流分配不均,汛期長而洪澇 頻繁。城陵磯多年平均徑流量3126億立方米,最大年徑 流量(1945)5268億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1978)1990億 立方米。 汛期(5~10月)徑流量占年均徑流量的75%; 其中四口1164億立方米,占汛期徑流總量48.5%。洞庭 湖水位始漲於4月,7~8月最高,11月~翌年3月為枯水 期。多年最大水位變幅,岳陽達17.76米。素有「洪水一 大片,枯水幾條線」,「霜落洞庭干」之說。 1954年長江中游出現特大洪水,洞庭湖尚能削減洪 峰,顯示湖泊調蓄功能。然而,眾水匯聚湖中,僅有城 陵磯一口流出,洪水停蓄時間長,泥沙大量沉積,多年 平均入湖泥沙1.335億立方米,其中來自長江的達1.18億 立方米,佔82.0%,來自四水的0.241億立方米,佔18%, 而城陵磯輸出量只佔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積在洞庭 湖的泥沙占入湖泥沙總量的73.4%, 達0.984億立方米。 年均淤積量較鄱陽湖大十幾倍。70年代以來,三口口門 淤高,入湖水量減少,但沅、澧洪道自然洲土增長殊巨, 目平、七里湖淤高各達2~4米,南洞庭湖北部淤高 2米, 東洞庭湖注滋河口東伸,飄尾廷伸至君山。因此,西洞 庭湖蓄洪能力基本消失,南洞庭湖南移,東洞庭湖東蝕, 調蓄功能趨向衰減。

發育過程 先秦—漢晉時期,因河流入湖三角洲不 斷向湖中伸展,湖面分割縮小,湖區邊緣出現洲灘與分 隔的湖群。公元4~19世紀,洞庭湖繼續緩慢沉降,洞庭 湖水系受長江分流南下影響,洞庭湖一直向東擴展,清道 光年間(1825)洞庭湖到達全盛時期,周極400餘公里,洪 水湖面達6000餘平方公里。百餘年來,長江數次大水往 南潰決,形成四口分流局面,江水挾帶大量泥沙入湖,湖 泊迅速淤塞萎縮,現有水域不及全盛時期之半,退居為 全國第二大淡水湖。80年代以來,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 (北部)正向沼澤化演變。

經濟概況 洞庭湖區經1954、1964年和70年代三階 段以治水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商 品糧基地之一,重點淡水漁區之一。湖泊以定居性魚類 為主,有鹹淡水洄遊性魚類和江湖半洄遊魚類114種,隸 屬12目,23科,70屬,以鯉科為大宗,有63種,佔55.3%。 主要經濟魚類有草、鰱、鱅、鯿、魴、鱖等12種。蘆葦 遍布湖洲,面積6萬公頃,90%用於造紙。 洞庭湖區有通航河道147條,通航里程3276公里,常 年通航河道75條,其中主要航道16條計996公里。此外, 城陵磯於1980年改為外貿港,設計能力200萬噸。

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太湖面積2 425平方千米,湖岸線長達400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平原水網區的大型淺水湖泊,湖區號稱有48島、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輝,其有不帶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稱。無錫山水、蘇州園林、吳縣洞庭東山和西山、宜興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區的著名旅遊勝地。

太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河網調蓄量大,水位比較穩定,利於灌溉和航運。太湖流域總面積36500km2,人口3400萬,以不到全國0.4%的國土面積創造著約佔全國1/8的國民生產總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國之首,鄉鎮工業發達,糧食產量佔全國的3%,淡水魚業產值也佔有較高比重。太湖平原氣候溫和濕潤,水網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三大桑蠶基地之一,素以「魚米之鄉」而聞名。

太湖是我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國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優美的湖光山色和燦爛的人文景觀,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每年皆吸引著大量中外遊人來此觀光游覽。

太湖位於富饒的滬、寧、杭三角地中心,是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灣而成的湖泊。周圍則群星捧月一般分布著淀泖湖群、陽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縱橫交織的江、河、溪、瀆,把太湖與周圍的大小湖盪串連起來,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江南水鄉。

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但它的實際面積受到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在形成以後多有變化。今天的太湖,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接宜興,東鄰蘇州,水域面積約為2250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面積雖然小於鄱陽湖和洞庭湖,但這里氣候溫和,特產豐饒,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太湖水產豐富,盛產魚蝦,素有"太湖八百里,魚蝦捉不盡"的說法。

太湖縣
太湖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東與天柱山相望,南與廬山呼應,居長江中下游旅遊熱線之上。合九鐵路、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行車至合肥、武漢、南昌等大中城市只需2小時。全縣轄15個鄉鎮,56萬人口,總面積2031平方公里。

太湖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歷代民風淳厚,文風蔚然,素有「一門四進士,十里兩狀元」之稱。這里是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朴初的家鄉,著名詩人朱湘、女社會活動家劉王立明、京劇「葉派」創始人葉春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作家石楠、林學專家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們成就斐然,聲名遠播,為家鄉添光增色。如今,狀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學子,遍及四海。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龍山夜雨、馬路西風、法華方竹、玄妙古松」四大景緻自古以來聞名遐邇。漢代建的海會寺、三國築的上格城、晉代修的佛圖寺、唐代建的西風禪寺、清代狀元趙文楷墓等文化古跡保存完好。國家級佛教活動場所、中國佛教禪宗的發祥地獅子山二祖禪堂正在修建。當年劉伯承、鄧小平在劉畈主持召開高幹會議舊址胡氏新祠,極具瞻仰意義。趙河湯灣溫泉,水溫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噸,水質清澈,可飲可浴可醫。位於全縣中心腹地的花亭湖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總面積250平方公里,10萬畝水面碧波盪漾,氣勢磅礴。湖中島嶼星羅棋布,四周山巒疊嶂,果木蔥籠,是旅遊觀光、療養休閑的勝地。

太湖資源豐富,特產眾多。這里是全國商品糧、商品牛和瘦肉型豬基地縣和安徽省茶葉、板栗、柑桔重點生產縣,「天華谷尖」茶為部優產品並獲國家綠色食品標識,「方竹」粉絲、天華尖封缸酒是省名牌產品,電機、日用細瓷、水松紙、羊毛衫、板栗罐頭、李杜茶干、辣紅素等特色產品享譽全國,出口海外。境內有石英石、紫砂岩、瓷土、鐵砂等20多種礦產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綜合縣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原來的吳縣市,也就是現在的蘇州吳中區無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風光美,精華在吳縣」。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吳縣佔3/4,湖中72峰,吳縣市擁有58峰,國務院規劃的13個太湖風景名勝區中,東山,西山,光福 ,角直,木瀆,石湖六大景區在吳縣市境內,景區內有石公山,林屋洞,啟園, 天池山等著名景點,秀山麗水,舉目入畫。

吳縣市文物古跡眾多,擁有縣級以上文保單位89處,其中省級24處,國家級1 處。有三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司徒廟「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聖寺的唐塑絕藝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羅漢等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

吳縣,是旅遊者的購物天堂,既有枇杷,楊梅,橘子,梅子,銀魚,白蝦, 梅鯽魚,蒓菜,大閘蟹,碧螺春等土特產品,又有蘇綉,革絲,雕刻,澄泥硯等 吳文化化工藝品,物產豐富,工藝獨特。

懷抱蘇州古城的吳縣市,區位優勢明顯。境內京杭大運河綜觀南北,滬寧鐵路,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於上海,杭州,無錫,常州等城市緊靠相連,再加上豐富的旅遊資源,吳縣市近年來建設了包括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太湖大橋,東山、賓館,光福機場等在內的一大批娛樂和基礎配套服務設施,開發了梅花節,金秋采桂游,四季鮮果游,水鄉古鎮游等特色旅遊產品,形成了吃,住,行,娛, 購,游的配套服務體系。

太湖風光旖旎,吳中人慧景麗,這里是您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最佳選擇。

洪澤湖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發育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原是泄水不暢的窪地,後瀦水成許多小湖。在我國秦漢時代,它們被稱為"富陵"諸湖。其中以洪澤湖最大,面積2069平方公里,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洪澤湖古稱破釜塘。公元616年,隋煬帝下江南,其時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難。當龍舟經過破釜塘時,突然天降大雨,水漲船高,舟行順暢。煬帝大喜,自以為洪福齊天,恩澤浩盪,於是便把破釜塘改名為洪澤浦。唐代開始名洪澤湖。

洪澤湖為一"懸湖",湖底高出東部蘇北平原4-8米。洪澤湖的主要水源是淮河,淮河是我國自古以來水患最多的河流之一,而淮河水患必然殃及洪澤湖地區。因而洪澤湖的歷史也就是一部人類與洪水的抗爭史,並因此留下諸多美麗的傳說。洪澤湖的千年古堤就是歷代為治水而建,與都江堰齊名,全長67公里,幾乎全用玄武岩的條石砌成,蜿蜒曲折有一百零八彎之說。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亘在湖邊的水上長城。古堤目前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洪澤湖的整個形狀很像一隻昂首展翅欲飛的天鵝。由於洪澤湖發育在沖積平原的窪地上,故湖底淺平,岸坡低緩,湖底高出東部蘇北平原4-8米,成為一個"懸湖"。在治淮以前,洪澤湖汪洋一片,既無固定湖岸,又無一定形狀。參照對淮河的治理,對洪澤湖也進行了整治。現在湖區的東部大堤寬50米,全長67公里,幾乎全用玄武岩的條石砌成。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亘在湖邊的水上長城。這條長堤不僅保護著下游地區的萬頃良田和千百座村鎮,而且攔蓄的豐富水源為航運、發電、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注洪澤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蘇北灌溉總渠是洪澤湖分泄入長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洪澤湖水生資源豐富,湖內有魚類近百種,以鯉、鯽、鱅、青、草、鰱等為主;洪澤湖的螃蟹也是遠近馳名的。此外,洪澤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蘆葦幾乎遍布全湖,繁茂處連船隻也難以航行。蓮藕、芡實、菱角在歷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雞頭、菱角半年糧"的說法。

巢湖

巢湖位於安徽省腹心部位,東西長54.5公里,南北寬21公里,水域面積約750平方公里,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沿岸為合肥市、巢湖市、廬江縣所包圍。

千里江淮,巢湖最美。巢湖之美,不僅在於她的遼闊浩大,而且因她物產豐富,文脈深厚和遍布兩岸的風景名勝。湖中姥山廟有一副絕妙的長聯,上聯為:「百八里形勝參差,欲蓋覽綺麗春光,正煙消雨霽,岑樓上洞啟疏欞,遠黛修容環獻媚」,下聯為:「萬千層濤瀾洶涌,若別領清幽秋景,迨風息波恬,長夜間徒倚山渚,冰輪躍彩遍浮金」,高度地概括了巢湖千古名湖的瑰麗景觀。

出巢湖市區,抬眼一望,面前便是「氣吞吳楚千帆落,影動星河五夜來」的巢湖。從湖汊登上遊艇,輕舟快速向南航行。只見浩淼的巢湖,水天相連,一望無際。湖面上漁帆點點,漁歌陣陣,不消一個時辰,便隱約可見「湖天第一勝境」的中廟了。

中廟矗立在鳳凰台赤砂礁岩上,三面臨水。該廟建於東吳赤烏二年。以後迭遭兵燹,幾次修葺。它背倚朝霞,面對老姥,東顧巢伯,西望蜀秀,現存殿閣為晚清建築,有三進七十餘間。

《巢湖志》對中廟描繪得十分細膩:「紅色廟牆,陡峭錯落,赤跡鳳台,直抵湖中,波濤沖刷,紋絲不動。湖浪吞吐,飛流噴珠,湖潮入洞,猶如鍾鳴。」遊人臨其境,仰視樓台,重檐飛出,灰色樓頂,宛如丹鳳之冠,夕陽西照,熠熠生輝,給人以凌空欲飛之感。廟內梁橫匾額,殿供神龕,壁描神鬼,廊畫天兵。遊客譽之為「人間蓬島」、「別有湖天」、「雲護仙壇」之勝境。

廟內供奉的女神是碧霞元君。據古籍記載,「全盛時,春日晴和,煙火相望,河以南、江以北,老稚男女,各持瓣香,誦佛號祈於廟者,肩背踵趾接也。」現在,人們游覽中廟,不再是去祈求那虛無飄渺的神的恩賜,而是在勞作之餘,去領略那百里巢湖的壯麗景色。

與中廟遙遙相望的是茫茫湖面上的一座湖島,遠望猶如一隻巨大的海龜,漂浮在白浪滔滔的湖面上;近觀,好似老婦托腮凝神望子,這就是充滿神話色彩的姥山島。

傳說很久以前,巢湖是個盆地,盆地中有一座城池叫巢州。某一天,一位漁人捕捉了一條千斤大魚,運到城內廉價出售。全城人爭相購買食魚肉,唯獨一老婦焦姥和女兒玉姑不食。一叟者過閭對焦姥說:「此魚系吾兒,汝母女不食,必有厚報。見城東石魚目赤,城將陷。」果然不久的一天,焦姥見東門石魚目赤,她心急如焚,奔走大街小巷呼號,請全城百姓避災,然後才攜女欲行。忽然晴天一聲巨響,大雨如注,洪水橫流,巢州下陷。焦姥母女被濁浪沖散淹溺。正在危急之時,小白龍急施法術,從湖內長起三座山,將其母女和焦姥失去的鞋托出水面。後人為頌揚焦姥的德行,又將巢湖取名焦湖,將湖中的山取名姥山、姑山和鞋山。

唐代文學家羅隱過巢湖時,曾有「借問邑人沉水事,已經秦漢幾千年」的詩句。

船近姥山,只見湖水環繞,亭閣參差,翠島若浮,宛如「白色銀盤一青螺」。

姥山是巢湖中最大、最美的湖心島。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700米,島上一塔三亭六山九峰,安謐寧靜,景色四季宜人。

陽春三月,山嶺新綠,湖水溶溶,春風楊柳,群鶯亂飛,一派山野趣味。1964年春,郭沫若曾親臨巢湖,並留下翰墨:「遙看巢湖金浪里,愛她姑姥發加油。」夏日炎炎,姥山卻飛紅流翠,花香撲鼻,清涼怡人。中秋,則天高氣爽,湖水凝碧,楊柳青蒲,果實累累,一派斑斕景色。北宋宰相、《資治通鑒》的編纂者司馬光登姥山詩雲:湖島映微寒,荷菱連水天。入冬,山舞銀蛇,紅裝素裹,岩下數尺冰凌,樹上滿枝銀花,好似琉璃世界。

姥山不僅秀美,名勝古跡亦多,遊人在崎嶇的山道上行走,若腳步稍重,可聽見足下回聲震響,這就是姥山特有的「空谷迴音」。如果循著聲音尋找,就可發現約大小20多處溶洞。大的可容百人,小的也可藏十多人,洞內怪石嶙峋,十分險妙。再拾級攀登,就可以觀賞明清古塔文峰塔了。

文峰塔系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廬州知府嚴汝倡建,甫成四層,因戰亂而輟工。清光緒年間(公元1878年),李鴻章倡捐,委江蘇補用道、廬州人吳毓芬續建三層完工。工成,李鴻章題「文光射斗」四個大字,並作《姥山塔碑記》一文刻之於石。

塔高七層,51米,133級,系條石青磚結構,層層飛檐走角,八角對著八方,角角裝有銅鈴,外觀雄偉,結構精巧。塔身由外壁、迴廊、塔心三部分組成。人入塔內,門梯交錯,左拐右旋,樂趣無窮。每層塔壁四周或題詞,或詩文,或磚雕佛像。塔內藏有兩廣總督李瀚章題寫的「舉頭近日」,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題寫的「中流一柱」等25幅匾額和802尊磚雕佛像。

人立塔上,只覺風聲呼嘯,銅鈴叮當,如立雲端之上。倚窗遠望,煙波浩淼,漁帆點點;近觀腳下,姑、鞋二礁如在霧中。

塔剎上鑲嵌有李鴻章全像。李鴻章發跡前,曾得益於恩師曾國藩的指點,集結淮軍在湖上操練,並留下了一首氣勢磅礴的七言絕句:「巢湖好比硯中波,手把孤山當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筆,夠寫青天八行書。」離塔不遠處,有座聖姥廟,春秋祭祀焦姥。紅楹青瓦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

巢湖晨美,夜景更美,姥山月夜更加迷人。若逢清秋三五之夜,一輪明月倒映在波漪微微的湖中,猶如一顆玉珠鑲在湖面上,月光、燈光、湖光交相輝映,月影、塔影、雲影溶成一片,真是「一色湖光萬頃秋」的美景夜色。清康熙年間,廬州府學正朱弦在《巢湖夜月》一文中寫道:「當其微風不生,流光接天,靜影沉碧,羈人當此神開,勞者對此而機息,恍乎置身於廣寒世界也。」

二、城市

1.巢湖概況

巢湖市位於安徽省中部,瀕臨長江,環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現轄廬江、無為、和縣、含山四縣和居巢區。全市總面積9423平方公里,2005年末總人口453.06萬。
巢湖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周邊與南京、合肥、安慶、蕪湖、馬鞍山、銅陵等市相鄰。淮南、合九鐵路及合寧、滬蓉、合巢蕪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長江流經巢湖市182公里,蕪湖—巢湖公鐵兩用大橋和銅陵—巢湖公路大橋橫跨長江天塹。依託蕪湖朱家橋外貿碼頭和南京、合肥兩個航空港,可借「船」出海。
巢湖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藏有34種,其中磁鐵礦、硫鐵礦、明礬石、石灰石和石膏礦等儲量巨大。巢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盛產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產品,「巢湖三珍」(銀魚、白米蝦、螃蟹)享有盛譽。巢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市自然和人文景觀130多處,江、湖、山、泉並存,以水見長,湖光、溫泉、山色是「巢湖風景三絕」。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巢湖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快,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農業結構不斷優化。五個縣(區)均被列入全國糧棉生產大縣,並先後進入全國糧、油百強縣行列。「兩水一菜」(即水產、水禽、蔬菜)發展迅速,水產品產量位居全省第二,特種水產品產量居全省第一;家禽已形成20多個較大規模的養殖小區:蔬菜面積100萬畝,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本形成建材、機械、紡織、醫葯、食品等支柱產業,擁有一批具有一定實力和規模並在省內外同行業中佔有一定地位的骨幹企業。目前,全市有大中型企業54戶,有皖維高新、巢東股份、新力葯業、華星化工四家上市公司。旅遊業快速發展。建成了褒禪山、華陽洞等五大溶洞和太湖山等四個國家森林公園及半湯、湯池、香泉等溫泉度假區。城市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綜合配套功能明顯增強,榮獲「全國衛生先進城市」稱號。
撤地設市以來,巢湖連續6年開展解放思想,優化環境活動,連續4年開展對外開放年活動,積極實行鼓勵外來投資政策,建立了市、縣(區)行政服務中心,市縣鄉三級行政服務網路,實行「一站式」服務,「一條龍」投資審批手續。營造了良好的政務環境、創業環境和人居環境。
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巢湖市以加快發展、富民強市為主題,立足區位、資源等優勢,加快「四個基地、一個後花園」建設,即建成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和資金外溢承接基地,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高素質勞務輸出基地,周邊大中城市科研院所技術成果轉化基地和周邊城市旅遊的「後花園」。巢湖正在向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環境優美、城鄉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湖濱城市目標邁進。
巢湖是一片開放的熱土,巢湖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朋友前來投資興業。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銘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