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大家評

公共服務大家評

發布時間:2022-04-20 15:36:17

⑴ 「平等」與「公平」之間有何區別

1、概念不同:眾所周知,「平等」一詞本是佛教語。而「佛教認為宇宙本質皆同一體,一切法、一切眾生本無差別,故稱平等」。

「公平」一詞的本義,是「不偏袒」,即不袒護雙方中的任何一方.古語有「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小大莫不載」之說。

2、本義不同:平等強調的是無差別,而公平則強調公道、公正,不偏袒.或者說,是否承認存在差別,構成了公平與平等最主要的區別。平等否認存在差別,而公平則不然,它承認存在差別,並在此基礎上得以實現。

3、性質不同:「公平」是一種手段,「平等」是一個結果。

(1)公共服務大家評擴展閱讀:

平等

1.指人們在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

2.泛指地位相等。

平等的讀音為píng děng,意思:它是人和人之間的一種關系、人對人的一種態度,它是人類的終極理想之一。由於人之差異絕對的公平不存在,只有相對的平等,現代社會的進步就是人和人之間從不平等走向平等過程是平等逐漸實現的過程,遇到不道德之處一定要堅決消滅。

人和人之間的平等,不是指人之差異所致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不區別對待的平等享有的社會權利與義務;它與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或經濟地位處於同一水平,沒有或否認世襲的階級差別或專斷的特權。

公平指公正,不偏不倚。平是指所有的參與者(人或者團體)的各項屬性(包括投入、獲得等)平均。公為公正、合理,能獲得廣泛的支持;平指平等、平均。 由於人之差異而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佛言眾生平等或公平:即諸法實相因果法性平等或公平)。

可遇到不道德的之處一定要嚴厲消滅,這也是一種理想的終極目標。現代社會和道德提倡公平,公平也是各項競技活動開展的基礎,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一般靠法律和協約保證,由活動的發起人(主要成員)制定,參與者遵守。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談論的公平是指「個體之間,群體之間,或者個體與群體之間在某個或者某些方面的投入或者獲得狀態存在的微小的相對差距。」公平是承認差距的,它也強調差距存在的客觀性與合理性。如果某個或者某些方面的某種狀態相對差距為零,那麼這不是公平,那叫平均。

⑵ 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的一般性指標包括哪些內容

考核重點抄 指標內容國民襲經濟 GDP總量、人均值及其增長率 產業結構 就業率人民生活 人均收入及其增長狀況 基尼系數 貧困人口所佔比重、社會保障實施狀況科技 科技的進步、發明創造及應用教育 適齡兒童入學率、大學畢業生占總人口的比重文化 文化設施、文化產業產值衛生 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及衛生防疫生態環境 人均綠地的面積及增長量,清理垃圾的數量社會治安 重大案件和事故其他指標 成本的計算 公眾滿意度民眾對公共部門的評價依據有:服務態度,工作效率,依法行政,工作作風,制度建設,監督機制,廉政建設,人員素質

⑶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面臨的主要挑戰

為實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目標,我國政府重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但現階段仍面臨許多挑戰,基本公共服務依然存在非均等化現象,甚至在有些方面呈現出某種惡化的態勢。根據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和客體劃分,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可分為政府(主體)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均」與公眾(客體)對基本公共服務「享受不均」兩個方面。 政府供給基本公共服務過程中同時存在著供給不足和供給不均問題,它們都是造成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的原因。對此,供給不足問題已經受到大家的強烈關注,而供給不均卻往往被籠統地認為是供給不足,並被認為是在供給充足前提下才會出現。實際上,在供給不足情況下,也會因政府工作人員的故意行為而出現供給不均問題。而且,供給不足前提下的供給不均會加劇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
監管、付費、直接提供是政府供給基本公共服務的三種基本手段。[3]監管就是通過建立健全各種制度、機制,對非政府組織供給公共服務進行全程監督與管理;付費是政府通過付費來干預公共服務的提供,包括向服務提供者和服務需求者提供補貼等;直接提供是政府公立機構直接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這三種手段都旨在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高效、公平。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不均」貫穿在這三種手段中,表現為 「制度供給不均」、「財政供給不均」和「人員、設備、設施供給不均」等。
1、制度供給不均。主要表現為公共服務制度的城鄉二元化。雖然科學發展觀強調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但長期以來的「重城輕農」現象繼續存在,在義務教育、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環境衛生等方面依然存在城鄉二元格局,有些地區因為貧富差距的拉大而更加嚴重。諸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為廣大農民解除了「大病致貧、大病返貧」的後顧之憂,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旨在「大病統籌」,而非普通疾病的醫療保障。與城鎮醫療制度的全面醫療保障相比,農村居民顯然被排除在普通疾病的保障范圍之外,看似均等的制度還是不公;失業保險主要針對事業單位、企業職工,大多數城鎮困難居民及廣大農村居民無緣失業保險,這種制度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均。如此等等。
2、財政供給不均。主要體現為地方財政轄區內分配不均以及中央與地方對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分擔比例失衡。
地方財政轄區內分配不均會拉大城鄉及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差距,加劇社會不公。在當前「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扶持農村」的國家大政方針指引下,地方在財政分配中已逐步提高支農比例,並重點向基礎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部門傾斜,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別是在經濟發達省份。但是,我國大多數省份的財政收入有限,在市縣一級更是捉襟見肘,難於支付各種基本公共服務所需的資金,只能重點顧及其中一部分,造成地方財政供給不均。
中央與地方對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分擔比例失衡明顯。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中央財政支農支出為147.53億元,地方支農支出1644.87億元,地方是中央的11倍;文教、科學、衛生事業費支出中中央支付587.67億,而地方支付高大5516.51億,地方高出8倍;支援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支付中僅撥付6.66億而地方承擔了188.76億,地方是中央的28倍,顯然地方承擔著主要的財政責任。[4]中央與地方對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分擔比例失衡造成中央與地方的財權和事權不統一,中央擁有大部分的財權而對基本公共服務所承擔的責任卻很少,相反,地方政府缺乏足夠的財權卻承擔大部分的基本公共服務責任。嚴重的權責不一,增加了地方供給基本公共服務的難度,影響了地方基本公共服務的公平性。
3、人員、設備和設施供給不均。主要反映在各基本公共服務部門中工作人員、設備、設施配置的數量及質量上的差別。在醫療衛生、義務教育方面,城市配備了更多優秀人才、配置了更優質的設備,服務質量都比農村的高。在基礎設施及環境保護方面,城市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公路、廁所、垃圾處理站、供水及排水工程等。因此,城市基本公共服務部門中工作人員、設備、設施配置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比農村的高。 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實質是「享受均等」。 「享受均等」的前提是「供給均等」。但「供給均等」未必能保證「享受均等」,而「享受均等」卻必定表明基本公共服務真正達到均等化,人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當前「享受不均」表現在各種基本公共服務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上。
在地區差異方面,據陳昌盛,蔡躍洲在《中國政府公共服務:體制變遷與地區綜合評估》中所指可知,2000—2004年間,我國各類公共服務地區差異指標中最大與最小之比的5年平均值分別為:基礎教育1.728,公共衛生1.774,社會保障2.351,基礎設施3.072公共安全1.923,環境保護1.96。[5]各類基本公共服務的地區差距在2-3倍,差距明顯,尤其是西部地區遭受了巨大的不公。
在城鄉差距方面,我國各類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居民享受情況是:在社會保障方面,我國85.8%的從業人員缺乏失業保險;[6] 80%左右的勞動者缺乏基本養老保險;85%以上的城鄉居民缺乏基本醫療保障;[7]2001至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最底生活保障人數分別是1170.7、2064.7、2246.8、2205.0、2234.1萬人,而對應的農村居民最底生活保障人數分別是304.6、407.8、367.1、488.0、824.9萬人。[8]城鎮居民最底生活保障人數是農村的3到5倍多。在基礎設施方面,80%以上非水泥化道路在農村, 50%以上的行政村未通自來水,60%以上的農民缺少衛生廁所。[9]在義務教育方面,2005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中,義務教育總支出為241億元多,其中,用於農村義務教育支出139億元多,佔57.8%,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量佔全國義務教育學生數量的57.1%。[10]在公共衛生方面, 城市佔有全國醫療資源的80%,而農村只有20%。[11]顯然,「享受不均」在城鄉差距方面更為突出,消除城鄉居民的「享受不均」應當成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點。
上述分析主要體現了數量上的不均等。其實,各種基本公共服務還存在質量上的不均等問題,城鄉差距、區域差距、不同社會群體間的差距本質上反映了基本公共服務在數量或質量上不均。基本公共服務數量上的均等,未必能保證群眾真正享受到質量均等的服務。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已有所表現。諸如,現在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80%以上,說明社會保障覆蓋面已經擴大,但事實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主要是為大病而統籌的,一般疾病是被排除在外的,而且人均額度很低,在目前醫葯貴的背景下,一般疾病費用仍然高,困難群體仍然承受不起這種高價,所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掩蓋了服務質量不均等的事實。同樣,醫療衛生方面,我國醫院設立主要以行政區域為准,一般來說,一個鄉鎮有一個衛生院,一個縣區有一家中等級別的綜合醫院,一個市配有一個高級的綜合醫院。單從數量上,縣市以上的醫院明顯要比廣大鄉村衛生院要少得多,可是城市醫院的醫療質量比農村衛生院強。這些事實證明,基本公共服務數量上的均等未必能保證基本公共服務質量上的均等。
在現實中,基本公共服務質量上不均往往不被重視,特別是在基本公共服務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更是如此。這是由於基本公共服務具有信息不對稱性,需要具備專業知識才能判斷其質量高低,使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具有隱蔽性和難測度性,不容易為人所認識。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的隱蔽性和難測度性,可能會使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者故意降低服務質量,沒有盡心盡責地為群眾服務,加劇了基本公共服務質量不均等,消除它的難度就很大。因此,在消除「享受不均」的現象時,要注意防止基本公共服務數量上不均,更應該克服基本公共服務質量上的不均等。

⑷ 如何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進行評價

論述你對我國...准確運用其對公共權力的壟斷地位,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進行揚棄,制定明確... ...

⑸ 如何建立購買公共服務績效評價體系

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具體如下:


第一步:領域界定,建構框架

在此期間,根據公共服務指標設計項目工作邏輯模型(圖3)界定公共服務的領域,包括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公共交通、文體休閑、科學技術十大領域,每一個領域下含若干個公共服務維度,通過工作邏輯模型清晰地表達出公共服務領域(維度)的產出,其遠期成果為社會效益,結合結果導向原則,綜合考慮外部因素的影響,這樣就可以較為系統地確定與各個公共服務維度績效考評最為相關的指標,建構起一套理論設計的指標體系框架。

第二步:公眾訪談,提煉指標

通過對公眾的訪談,了解公眾的公共服務需求,特別是公眾所關注的公眾服務中的相關事項,並基於這些關注事項概括、提煉出一組指標。這一訪談的面不必太大,但訪談對象卻必須有充分的代表性,不同類型公眾都要盡可能涉及到。另外,考慮到公眾對公共服務的認知可能受到親身經歷的范圍與程度的限定,訪談對象還應適當包括一部分相關服務領域的政府公務員,以便於把握公共服務在當地的提供程度或大致情況,從而對後期績效指標的設計與篩選提供參考信息和背景材料。


第三步:整合指標,設計問卷

在前兩步的基礎上,結合城市公共服務供給的實際情況進行指標整合:理論設計的指標體系框架+訪談基礎上提煉出的備選指標=一套初選實效指標組合。在此過程中輔以統計年鑒規范指標名稱,便於實際應用中指標數據的統計和轉化。進而設計指標篩選調查問卷,問卷採用五個程度值設置對各個指標進行評價,即「非常重要」、「比較重要」、「一般」、「較不重要」和「很不重要」。以期對各初選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權衡,驗證指標實際應用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步:問卷調查,初選指標

將初選實效指標組合進行指標篩選問卷調查,以民眾為調查主體,進行問卷發放回收,進而通過隸屬度分析、相關性分析以及信度與效度的檢測,從第三步整合的指標中綜合權衡出一套終選實效指標,大致確定公共服務的評估指標體系。


第五步:查漏補缺,調整指標

在被刪的指標中,利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對被調查群體的職業、身份分析,檢驗是否存在因問卷調查對象界定的局限表達(如職業背景),導致對某一方面的指標有較強的偏好性而誤刪指標。接著,根據指標數據的獲取路徑進行適當的指標調整,如可獲得性、獲取對象、獲取方式、難易程度、成本大小等,使得調整後的指標具有便於評估、計算科學、實用經濟的特點。


第六步:確定體系,賦予權重

立足城市公共服務實際,驗證得到的指標體系,根據績效評估設計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優化指標,以提高評估的准確度,並設立出指標相應的數據收集方法、以及評估責任單位,確定出最終的指標體系。在指標體系的權重賦予方面,採用常用權重分配方式,給不同領域平均賦權重。在將公共服務劃分為十個領域的情況下,給予每一領域的權重值是一樣的,只是在每一服務領域內部,各項具體指標的權重上體現出差異。對於具體指標的權重賦值,可採用德爾菲法。

⑹ 政府公共服務的運作理念

當前,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已成為我們國家的共識。如何建設服務型政府?筆者主要從基層政府的角度,談一些理念性的個人意見,僅為拋磚引玉之用。

一、根本轉變:從管制型到服務型的構建

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和戰時政治體制影響下,我國各級政府在行政管理模式上總體說是管制型政府。其主要特徵:(1)在管理理念方面,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2)在政府職能方面,管理領域過寬。(3)在行政機構設置方面,規模及成本反復膨脹。(4)在行政管理方式方面,重行政而輕法治。(5)在行政效能方面,嚴重缺乏效率且效果不理想。(6)在行政監督方面,嚴重缺乏外部監督。管制型政府已完全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必須加快建立服務型政府。

服務型政府的構建,應該遵循以下理念:(一)小政府,大社會。要真正轉變政府職能,將政府職能的定位首先明確為一個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政府職能的邊界要清晰,該管的要管好,不該管的放手讓市場和社會調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不是越大越強,應當是越小越好,集中有限的政府資源承擔起有限的政府責任,才能集中精力辦大事,辦好事。構建小政府,使真正精減政府機構和人員編製成為可能,不致於陷入「精減———膨脹———再精減———再膨脹」的怪圈。我國新一輪機構改革實踐也充分證明,精兵簡政是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趨勢。如被賦予地級市許可權的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黨政機構精簡幅度近2/3,其中政府機構只剩10個;廣東省深圳市、珠海市政府工作部門也精簡了約1/3。

(二)分級分權,分層分責。應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權、責、利。基層政府應作更多的探索。如近期廣東省珠海市新一輪機構改革的做法就值得借鑒,該市市委書記甘霖提出「改革突出不同層級政府履行職責的重點,形成全面銜接、分工合理的職能體系。市一級主要抓政策、規劃、監管;區一級抓經濟社會發展;鎮街一級抓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公民和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筆者認為這一思路完全符合發展的需要。在這其中,我認為更重要更有實效的是明晰鎮街一級的行政管理重點:(1)真正把街道辦辦成政府派出機構,而不是現在管理許可權過大的名為街道辦實為一級政府的現狀。鎮政府也應按政府派出機構的方向發展;(2)鎮街主要抓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有利於實現服務重心下移,使服務惠及千家萬戶乃至服務全覆蓋;(3)鎮街應取消招商引資考核。鎮街一級作為招商引資主體過去曾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隨著主體功能區劃分、鎮街權力弱化、遺留問題多等新情況的出現,鎮街作為招商引資主體的優勢已經喪失。因此,政府應將招商引資許可權集中到縣(市、區)級以上,避免招商引資出現工作重疊和資源浪費,鎮街主要起到配合作用,而將主要精力集中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但鎮街在配合縣(市、區)以上政府抓好招商引資項目的落實尤其是征地、拆遷以及為企業服務方面的工作暫時仍應作為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市轄區與市的合理分權也很重要,錯開平台、減少環節是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

(三)建立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適當分離的大部門制政府機構。深圳大學教授馬敬仁認為,「大部制」必須以行政三分為原則,「沒有行政三分,大部制是個災難,部越大帶來的負面越大」。深圳市新一輪機構改革核心就是對行政權進行「三分」改革,分別設置委、局、辦三種機構。其中「委」主要承擔制定政策、規劃、標准等職能並監督執行的大部門;「局」是主要承擔執行和監管職能的機構;「辦」是主要協助市長辦理專門事項,不具有獨立行政管理職能的機構。

二、運作模式:絕不是長官意志為主導

受中國悠久的「官本位」社會形態和長期以來的管制型政府模式的慣性思維影響,社會公眾好像已經習慣了黨委、政府領導的「神化」形象,什麼事情都習慣性地依賴黨政領導的個人作用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依靠政府的運作機制。許多官員憑英雄主義和個人好惡去做工作,「公共權力私有化,公眾利益部門化」的現象比較嚴重,政府似乎變成了領導個人主導的工具。筆者認為,現代服務型政府的運作,絕不應該以長官意志為主導,而應該由以下理念主導。

(一)公眾利益至大。政府是人類社會化的產物,是受全體公民授權委託去管理關系公眾利益的事務。公眾與政府是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的關系,政府是公眾和社會實現自身利益的載體。政府最大的天職就是為公眾服務,謀求公眾利益的最大化。要堅決反對政府不顧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顧公眾意願的急功近利的政績觀。要著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產品。要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和制度,加大財政支出中用於社會公共服務項目的比重。

(二)科學規律至上。主導人類社會發展的,是客觀科學規律,實踐證明,誰不按科學規律辦事,誰就會受到客觀現實的懲罰,有時甚至要付出慘重代價。我國的「大躍進」就是違反科學規律的典型。因此,政府在運作中一定要按科學規律辦事,其實現途徑是保障科學民主決策。一是要擴大公眾參與決策的程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發言權,政府的重大決策必須向社會公開,徵集公眾的意見。二是增強專業人士在決策中的話語權,重大決策全程要聽取和尊重專家學者的意見。如香港特區政府建立政務咨詢制度,成立數百個咨詢委員會,成員包括政府人員及社會人士,其中被委任在這些組織服務的社會人士有數千人,這些委員會都可以向特區政府的工作提出專業性意見。

(三)法治至善。大家都知道,法治比人治好,最大的分別就是:法治有公開標准,人治盛行潛規則。法治是人類社會創造的最完善最公正的管理辦法。所謂法治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根據人民意志依法組建而成;必須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必須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項權利和自由,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行政違法必須承擔責任。

(四)效率至高。政府工作必須講求效率,爭取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高的效能。可從幾方面提高服務效率:一是大力打造「透明政府」。讓政府行為盡量公開化,以方便公眾實現知情權,參與決策,實施監督,保障公民權益。當前除了抓好服務公開,更要重視決策公開,政府研究具體工作的常務會議、工作會議等均可邀請公眾代表列席,必要時可進行現場直播或錄像、錄音播出。二是大力減少審批項目和程序。三是大力建設電子型政府。四是加強政府效能管理。

(五)公平至優。市場經濟的本質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無利可圖的領域和行為一般不會涉及,這就是「市場失靈」。作為服務型政府,很重要的一項職責就是應對「市場失靈」問題,用「看得見的手」營造公平。在經濟領域,營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在「市場失靈」嚴重的社會領域,擔負起政府應有的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的職責;在公共服務領域,努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政府在運行中既要利用市場經濟的競爭和成本核算等手段改造自己,又要避免走入唯利是圖的軌道,更加要防止公共權力尋租變成逐利的工具。

(六)官員權力至小。相對於公眾利益至大,官員權力至小是理所當然。政府的公共權力來源於社會全體公民的委託、授權,政府官員手中所謂的權力與其本人絕無依屬關系。但是由於中國長期官本位思想慣性的影響,政府官員的權力自覺不自覺地放大,要解決「權力至小」的問題任重而道遠。將官員權力變「小」的實現途徑:一是依法行政;二是增強公開性;三是減少審批項目和程序;四是強化監督;五是建立政府機構權力制衡體系;六是全面建立官員「公推公選」制度;七是大大加重對官員腐敗的懲處力度。

三、發展方向:更多的減少直接服務

上世紀90年代中,美國學者戴維·奧斯本和特德·蓋布勒合著了《改革政府:企業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一書引起極大轟動,「政府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把競爭機制注入到提供服務中去」,「滿足顧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等概念被越來越多的政府和公眾所接受。筆者認為,我國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的實際情況雖然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有很大的不同,但總的來說,政府應著重「掌舵」從而更多地減少直接服務的發展方向是必要且可行的。政府減少直接服務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1)有利於政府集中精力、資源進行決策和指導,徹底改變政府管理范圍過大以致力不從心的狀況;(2)有利於政府大幅度精兵簡政,降低行政成本;(3)有利於引進競爭機構,使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產品;(4)有利於實現政府「不與民爭利」的宗旨;(5)有利於調動公民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的積極性,促進社會和諧;(6)有利於減少腐敗滋生。

政府可以通過以下做法減少直接服務,從而提供更好的服務:(一)減少行政層次。近中期可以加快「省管縣」步伐,撤銷地級市對縣(縣級市)政府的管轄權或代管權。遠期則可考慮逐漸將鄉鎮政府改為上一級政府的派出機構,不再作為獨立的一級政府。

(二)簡政裁官,精兵加薪。政府可以減少更多的機構和人員編制,更重要的是要減少官員的數量,我國各級政府的官員數量跟國外比實在驚人。官員多了最大的問題就是行政效率無法提高,往往是沒事找事干,簡單事情復雜化,復雜問題踢皮球,人際關系政治化等等。減少官員完全符合國際慣例,同時也可充分發揮政府各機構的職能作用,減少瞎指揮。對非官員的公務員,在探索實行職稱工資的同時,也可大幅減少數量,但前提是要「精兵」,通過建立公務員的績效考核和退出機制來砸掉公務員的「鐵飯碗」,使公務員隊伍的專業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在大大減少公務員的基礎上,建立完善「高薪養廉」制度很有必要,符合「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要求,前提是完善公務員的公開招考制度,實施領導幹部的「公推公選」,探索建立以績效工資為主要形式的靈活工資制度,讓公務員包括官員在公開、公平、公正的環境下領取高薪。

(三)改革公務員尤其是領導幹部績效評估體系。當前公務員的年度考核,是由本單位范圍的同事投票決定,基本上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能真實反映公務員的績效情況。而作為對公務員服務績效最有發言權的被服務對象,社會公眾卻不具有對公務員真正的評估權。因此,應該改革公務員績效考核體系,把考核主體變為社會公眾,把社會公眾對公務員的評估情況作為公務員年度考核的最主要內容。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最近在全國第一個建立了政府績效評估法制性制度,提出讓第三方參與政府績效評估,值得借鑒。可以大力推廣「萬人評政府」的做法,對政府及其部門進行群眾評議,對領導幹部同時也進行評議。群眾投訴屬實的,要反映在公務員考核結果中。

(四)讓社會更多承擔政府原有的一些職能。政府有限小,社會無窮大。隨著公眾主體意識的不斷覺醒,讓社會上更多的人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已成為可能,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1)全面推進城鄉社區自治。政府對社區的管理,應該是授權而不是服務。城鎮應普遍成立社區業主委員會,對居委會進行完全的直選,市民完全有能力自己管理好自己。農村應進一步健全直選和村民自治制度,同時發揮村一級的招商引資主體作用,增強村集體的經濟實力和公共服務水平。(2)全面鼓勵發展慈善事業和志願服務。政府是解決「市場失靈」的責任主體,而慈善事業和志願服務是解決「政府失能」的有效途徑。要將官辦的慈善機構改變為自選自治的機構,發展各種各樣的慈善組織,大力發展志願服務組織和隊伍。(3)全面發展群眾團體。

(五)讓市場更多承擔政府原有的一些職能。政府通過制度設計確保公共服務的實現,但大量的公共服務可以通過競爭形式在市場獲得,政府不用全部提供直接服務。同時,大力發展社會行業協會和中介服務組織,把一些行業標准制定、自我約束機制、財務會計、經濟審計、環境評價、發展規劃、社情民意調查、工程預決算、代建辦理等職能承擔起來。

⑺ 戰旗村景點列表

摘要 戰旗村村委會附近有 蜀府, 第5季·媽媽農庄, 藍彩虹, 草莓苑, 戰旗五季花田景區, 龍口第一家休閑庄, 郫都區烈士陵園, 龍口堰青龍寺, 劉老幺私房菜, 天府玫瑰谷, 新街, 格林世界, 蜀國鵑都旅遊景區, 農科村, 徐家大院鄉村酒店, 劉氏庄園, 陳家桅桿, 城北生態濕地公園, 彭州博物館, 惠里 等旅遊景點

⑻ 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的一般性指標包括哪些

1.行為導向型的考評方法,包括:
主觀考評方法,主要有排列法、選擇排專列法、成對比較法、強屬制分配法和結構式敘述法;
客觀考評方法,主要有關鍵事件法、強迫選擇法、行為定位法、行為觀察法和加權選擇量表法。
2.結果導向型的績效考評方法,主要有
目標管理法、績效標准法、短文法、直接指標法、成績記錄法和勞動定額法。
3.綜合型的績效考評方法,主要有
圖解式評價量表法、合成考評法、日清日結和評價中心法。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大家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