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的四大發明,分別是什麼
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印刷術。
火葯,顧名思義,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燒的葯劑。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中文字正體的火葯,(薬)是給人們帶來快樂(樂)的材料之一。
指南針又稱指北針,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由三部曲組成:司南、磁針和羅盤。他們均屬於中國的發明。
指南針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11世紀末或12世紀初,中國船舶開始使用指南針導航。北宋《萍州可談》:「舟師(掌舵者)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
指南針應用在航海上,是全天候的導航工具,彌補了天文導航、地文導航之不足,開創了航海史的新紀元。同時,航海活動也進一步促進了指南針的發展。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源自道家的雕版印刷,它活躍於唐朝的雕版印刷 ,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觀點,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印刷術。
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Ⅱ 秦漢時期經濟政治文化
秦漢時期:
一、政治
秦朝時創建了以皇帝制度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上實行「郡縣制」;西漢時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實行了「內朝制」,以皇帝的親信為侍中、尚書令,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就是郡縣制與分封並存;武帝時頒布「推恩令」,之後正式實行「州-郡-縣」的地方行政體系.選舉制度上,西漢實行的是「察舉制」。
二、經濟
(1)農業:「鐵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繼續發展,西漢時發明了播種工具耬車。
(2)手工業:在冶鑄業方面,兩漢時發明了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在制瓷業方面,東漢時已經能燒制出成熟的青瓷;紡織業方面,西漢的絲織業發達,此外還有麻織技術。
(3)商業:秦漢時期的商業大都集中在城市,交易的物品大多是為貴族、官僚享用,由於政府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因此商業發展比較艱難。
三、文化
秦漢時期的文學,以散文、賦和詩歌為主。
(1)文學:漢朝時,楚辭盛行,文學家以除此為基礎創造了漢賦這一半詩半文的綜合文體。
散文可以《史記》為代表,這是一部很好的散文集,許多篇傳記具體生動地記述或刻畫了社會各個方面的事件或人物,形象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愛和憎。
賦是兩漢時期的一種新的文學體材,一般文人都喜作賦。西漢的賦起初尚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主。西漢中期以後,成為最高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工具。
(2)科學:西漢前期,紙出現;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用樹皮等便宜的原料造出了便於書寫的紙;東漢時,數學上出現了十進位值制記數法;醫學上,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
(3)繪畫:秦漢時期的繪畫門類很豐富,有壁畫、帛畫、木刻畫、木版畫、畫像石和畫像磚等。
(4)書法:秦朝時通行文字為「小篆」;後來「隸書」出現,至西漢初年時成為通用字體。
(2)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漢唐時期創造了擴展閱讀:
秦漢時期的歷史地位
一、秦的地位
1、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推動了民族的融合。
2、他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和官僚政治體制為歷代王朝沿襲,並在我國封建社會前期起了積極作用。
3、秦朝因暴政而亡,給予漢及後世統治者以深刻教訓。
4、秦修築的萬里長城是影響深遠的古代偉大工程。
5、統一了文字、度量衡,以及道路的寬度,即所謂的書同文,車同軌。
二、漢的地位
1、開通了絲綢之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黃金之路,為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藝術,經濟,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開創了歷史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基本奠定了我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了漢民族。
3、秦文化、楚文化和齊魯文化等區域文化因子在漢時期經長期融匯,打破了先秦時期南北文化相對較少聯系接觸的狀態,形成了具有統一風貌的漢文化,同時亦由此形成了統一的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
以儒學正統地位的建立和鞏固為突出標志的適應專制主義政治的文化建設所取得的劃時代的成就,更對後來的歷史與文化發生了規范性的影響。
4、「大一統」的社會環境為許多學科的高度成熟與充分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如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使中國古代史學建樹達到輝煌頂點,就是這方面很有說服力的典型例子。
Ⅲ 秦漢隋唐明清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藝術方面的成就
第四章 秦漢時期的文化
王充的《論衡》:王充:東漢時期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著有《論衡》,反對「天人感應」和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
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我國古代傑出的歷史學家,著有《史記》。《史記》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班固的《漢書》:東漢史學家班固著有《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記述西漢一代史事。班固對《史記》的體裁稍作變動,改「書」為志,取消世家。
秦兵馬俑: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東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
紙的發明:西漢時,我國已經能夠造紙。東漢時期,宦官蔡倫於105年改進了造紙術,製成植物纖維紙。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
數學和天文學:漢代的《九章算術》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東漢傑出的科學家和文學家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第三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文化
佛教的傳播:西漢末年,佛教已經傳入中國內地。東漢明帝時,建白馬寺。三國兩晉時佛教的傳播較廣,南北朝時更為盛行。南朝梁武帝是個佛教徒。十六國時,鳩摩羅什在長安譯經。東晉時,僧人法顯所撰《法顯傳》,是研究5世紀初亞洲歷史的重要文獻。
道教的創立:東漢興起,南北朝時形成完整的宗教體系。
范鎮的《神滅論》:范縝是我國南朝時期無神論的思想家,著有《神滅論》系統地闡述了他的無神論思想,批判了佛教宣揚的靈魂不滅和因果報應的思想。
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位把圓周率數值准確地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數字的數學家。
發明家馬鈞:發明了龍骨水車(翻車)。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這是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主的北方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的總結。
王羲之的書法: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被後人成為「書聖」。
陶淵明的詩:陶淵明是六朝最偉大的詩人。
唐朝和朝鮮、日本的往來:大批的新羅留學生來到長安,有的還中國,或參加科舉考試,在唐朝做官。唐朝的文化對新羅影響很大。新羅的都城平壤,就是模仿唐都長安修建而成。新羅還仿照唐朝制度,實行科舉制度選拔官吏。新羅人創造的文字「吏讀」用新羅語言讀漢字,把新羅語言與漢字結合起來。日本先後13次派「遣唐使」,還有一些留學生、學問僧到唐朝。日本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到唐朝,唐朝高僧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六次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唐朝的文化對日本影響很大,日本留學生空海、吉備真備分別根據漢字的草書和楷書的偏旁,創造了日本文字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本的平安京建築形式模仿長安。日本人的飲食、服裝和風俗習慣,也受唐朝影響。
唐朝和天竺的往來:貞觀年間,玄奘到天竺研究佛經。玄奘譯經時把天竺定名為「印度」,又根據口述旅途見聞,由其弟子編成《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古代中亞、印度半島各國以及中西交通提供了寶貴資料。唐高宗時,高僧義凈到天竺,他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唐朝和天竺的海上貿易往來頻繁。天竺的甘蔗、胡椒、棉布、珠寶等輸入唐朝,唐朝的絲、茶、瓷器、紙張等輸入天竺。唐太宗還派人到天竺學習熬制砂糖的技術。
唐朝和大食的往來:大食是當時西亞、北非的大國。中國的造紙技術,就是在唐朝的時候傳入大食,後來又通過大食商人又傳到非洲、歐洲許多國家。
第五章 隋唐朝時期的文化
雕版印刷術和火葯的發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唐朝印刷的《金剛經》的卷子。唐朝中期的書籍里,記載了製造火葯的方法。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上。
僧一行:唐朝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算出子午線的長度。
《唐本草》與《千金方》: 唐高宗時,政府組織編寫了《唐本草》,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訂頒布的葯典,比歐洲早800年。唐朝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寫成《千金方》,後世稱他為「葯王」。
趙州橋:隋朝的傑出工匠李春修建了趙州橋,這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史通》和《通典》:劉知己的《史通》是我國第一部史學理論著作。杜佑的《通典》是我國第一部典章制度的專史。
李白、杜甫、白居易:唐朝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被成為「詩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人們稱他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衰落的時代。
敦煌莫高窟:創建於前秦時期,其中十分之六七是在隋唐時期完成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第五章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
三大發明的發展和傳播: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活字印刷術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歐洲。戰國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已經發明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北宋,製成羅盤針,用於航海事業。,指南針後來傳到阿拉伯、歐洲。唐朝末年,火葯開始在軍事上使用;北宋時,火葯在軍事上廣泛使用,都城開封有專門製造火葯的作坊;南宋時出現了管形火器;元朝時,火葯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科學家沈括和郭守敬:北宋著名的科學家沈括,創制了「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年;寫成《夢溪筆談》介紹了北宋的科學成就。元朝的科學家郭守敬編成《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300年;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工作,最北點在西伯利亞,最南點在西沙群島。
宋元時期的史學: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一部傑出的編年體,記敘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南宋史學家袁樞創造了紀事本末體的史書體裁,把《資治通鑒》記述的史實按時間輯錄出來,專題記敘每個事件的始末。
宋詞:宋朝的主要文學成就是詞。著名的詞人有蘇軾、李清照和辛棄疾。
元曲:元朝時,戲劇的主要成就是元曲。著名的元曲作家關漢卿著有《竇娥冤》。
。
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南方大力發展雙季稻,嶺南地區還出現三季稻。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逐漸在福建、廣東等地推廣開來。原產美洲的煙草也由呂宋傳入我國。松江、杭州、湖州等地棉織業都比較發達。明朝的制瓷業,進入以青花瓷為主的時期。採掘礦使用火葯爆破,冶煉金屬用焦炭作燃料。大量農產品投放市場,成為商品。出現了一些比較大的工商業城市。蘇州、杭州是絲織業中心;松江是棉紡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制瓷業的中心;成都是茶葉市場;揚州是食鹽集散地;廣州、寧波、泉州、福州是對外貿易的港口。明朝後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明朝中後期,在江南地區的絲織業中,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現象。機戶和機工的關系是僱傭和被僱傭的關系,這標志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明末農民戰爭:陝西:爆發。河南: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觸及到了封建的土地制度。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北京:推翻明朝。
清軍入關:1644年,清軍入關,佔領北京,清朝開始對全國的統治。
Ⅳ 文化中有經濟,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
知識經濟是高技術與高文化相結合的經濟。當今時代,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和勞務,不僅具有高技術含量,也具有高文化含量。提高商品和勞務的文化含量同提高其技術含量同樣重要。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是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的重要途徑。在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含量中,注重弘揚民族文化,創造出具有我國獨特風格和特色的商品和服務,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而且可以擴大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在消費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時,也就潛移默化地受到濃縮其中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的主體性問題同樣將在商品和服務的貿易中突顯出來。
文化產業是當代人類社會新的社會財富的創造形態。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文化產業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化產業現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擴大對外貿易的主導型產業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有的人認為,「文化投資即是就業投資,因為投資與就業之間的最佳途徑就是文化。」積極採用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展新的文化產業形態,已成為新的經濟文化增長點,高科技成果對文化產業的滲透和改造越來越明顯。向數字媒體轉移是將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為經濟資源的必要步驟,實質上是為空前規模的產業整合準備條件,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
(一)文化與經濟從來密不可分。文化與經濟是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即文化是整體,是物質財富、經濟財富的總和,經濟只是其中之一。生產力越發達,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就越密切。從這個角度說,今後的經濟是文化經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從另一個角度說,只有發達的經濟而沒有先進的文化,並非真正的強大;如果只談經濟,不談文化,經濟的發展也難以持久。就一個國家而言如此,就一個企業來說也如此。
(二)文化滲透於經濟的全過程。從經濟活動中的人到對經濟活動的處理,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到產品的交換以及使用,無不滲透著文化,因為經濟的全過程都是人的活動。馬克思說,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人主動地採取一種行動,用它來改變人和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歸根結底也是在勞動當中產生的。現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現代化風行世界,這既會給各國帶來快速發展的經濟和良好的效益,也有可能帶來文化一體化的問題。有人看到了這一點,於是有計劃地推廣它的文化,即價值觀。
(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傢具有本質的區別。列寧曾經說過,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只看到物與物的關系,馬克思經濟理論則看到了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因為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的本質。馬克思主義要揭示這一本質,而資產階級或者是認識不到,或者有意掩蓋。現在,我們談經濟時對文化注意不夠是很危險的。中國經過二十幾年的改革發展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最近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在世界銀行理事會上很客觀地稱贊中國經濟的發展,他看到那麼多貧困人口得以脫貧,認為只要是領導集體堅強而能幹,人類很多地方的脫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他畢竟是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看不到深層的東西。實際上中央在決策過程和操作方法上滲透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在思維方式里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這些是外國人無法看到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我們不僅看到物與物、實際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更看到了中國社會人與物、人與人的關系。單就小平同志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幾個字,就滲透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四)文化自覺之後應注意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當人們對文化有了自覺意識之後,就會注意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透視它、體現它。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應該包括文化的各個層次。人們通常所說的企業文化是亞文化中的一支。現在企業提倡的所謂文化,基本上只來自經濟本身,甚至是企業本身的需要。這個問題比較普遍。比如「客戶是上帝」,這個口號對不對暫不去追究,起碼對於職工來說它是外貼的,是企業的決策層根據企業的發展定出來硬讓員工接受的。包括「團結創新」一類的口號都是領導層定的,不是企業職工的心聲。只有把民族文化傳統和時代環境相結合,才是骨子裡的文化。
現在我們已處在一個文化自覺的時期,千萬個家庭已經根據自己的生活感受,體會到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需要改善,青少年的成長、文化市場當中的垃圾問題都亟待解決。「三個代表」理論中關於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問題的闡述,正適應了時代的需要,為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標志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因此,可以這樣預言,在人類最先進思想的引導下,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結合一定會產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而這一文化的成熟之日,就是中華民族全面復興之時。
文化並不是隨經濟亦步亦趨地發展。文化有自己的獨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文化除受經濟的根本作用外,還受歷史積淀、傳統演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地區過去經濟發達,後因多種因素落後了,其文化影響力仍可能因慣性持續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後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
經濟與文化一體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代市場經濟絕不是沒有主體的單純經濟運作過程,而其主體就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中的重要一環,雖屬第三產業,但又依託一、二產業,具有極大的經濟潛力,對於豐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Ⅳ 盛唐時期的政治.文化.軍事.經濟的發展
一、政治上,盛唐時期的統治者能夠任用賢能,改革吏治、虛懷納諫 。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唐前期,統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訓,注意調整統治政策、政治比較清明,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社會經濟相對繁榮,民族關系和睦融洽,對外交流盛況空前,文化事業興旺發達,出現了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
唐朝時期,科舉制度逐漸得到發展和完善。唐太宗時期,科舉考試成為固定製度,每年舉行;武則天時期開創了殿試制度和選拔軍事人才的武舉;唐玄宗時期,詩賦成為進士科考試的重要內容。將選拔官員的權力收歸中央,加強了統治;廣納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緩解了社會矛盾。加強了思想控制,籠絡、控制知識分子。
二、文化上,盛唐時期的建築、雕版印刷、天文、醫學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哲學、史學、宗教興盛;文學藝術光耀千古;體育活動也空前活躍。唐文化澤被深遠,促進了亞洲文明的發展和西方文明的時步,是"中華文化圈"的源流,唐文化在世界史上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足跡。
三、 軍事上,唐玄宗實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漸廢弛的府兵制。在公元722年,他親自挑選府兵及壯丁共12萬人作為京師的宿衛,並稱為「彍騎」。而他亦於邊疆地帶設置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節制,作為統治異族與鞏固邊防的措施。
四、經濟上,農業制度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生產技術與工具方面,鐵犁牛耕普遍推廣; 曲轅犁的應用、筒車的發明;除此之外還 興修水利。
手工業方面,絲織業技藝高超; 陶瓷業得到發展,如越州青瓷、邢州白瓷、陶器「唐三彩」。
商業方面,定期「市」、「集」;出現了大城市:北方有長安和洛陽,南方有揚州和成都。都城長安:規模宏大、布局合理、人口眾多、商業發達。對外貿易的重要城市:廣州,設立市舶使管理對外商務。
除此之外,還積極發展與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封建經濟呈現全面繁榮的景象。
Ⅵ 關於文化建設先於經濟發展的名言!
文化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理論助推器。文化的發展才能夠推動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先進的文化才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巨大的思想支撐。
Ⅶ 求「文化建設應先於經濟發展」的辯論資料!
文化要素是產品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在現代社會,物質消費與文化消費日益融為一體。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個性,不僅滿足人的基本物質需要,而且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產品,才能在產品競爭中勝出。我們要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增加產品附加值,擴大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就一定要增加產品的文化含量。文化資源是企業發展和競爭的重要資源。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文化成分越來越多,文化品位越來越高,企業整體素質就越高,競爭力就越強。不注重文化建設的企業,在競爭中必然處於弱勢,即使風光一時,也難以持久。文化優勢也成為地區經濟發展日益重要的環境優勢。在知識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文化底蘊、文化氛圍和勞動者的文化素質,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重要的軟環境。文化軟環境越好,越有利於產業提升和產業結構優化。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文化發展水平越高,越能夠在經濟全球化中把握主動,占據有利地位。一個文化落後或有文化缺陷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很難提高,即使獲得一時的增長,也難以為繼。總之,文化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提高經濟質量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看待和把握當今世界文化經濟發展的態勢,深刻認識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自覺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文化動力。這就是文化建設為什麼先於經濟發展的根本所在
Ⅷ 北宋政治經濟文化
經濟;以商業經濟尤其是遠洋貿易為主的商業經濟模式政治;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重文抑武,鞏固政權 軍事;將「發兵之權」與「握兵之重」分離,並遵循「強干弱枝,內外相維」的原則進行兵力部署 文化;以理學、文學和史學為主體,尤其在文學詩詞歌方面成就很高 官員選取制度;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常科中以進士科為主體,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解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省試,當年進行殿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時代 ,宋代是經濟發展迅猛的時期,無論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引人注目的成就。 由於人口的增加 ,墾田面積的擴大,鐵制工具製作進步,耕作技術的提高,產量倍增,以及經濟作物的擴大,多種經營的展開,從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發展。北宋國土小於漢、唐,但人口則多於漢唐,人口增長速度和人口分布密度都高於漢唐,這是宋代農業生產遠遠超過漢唐的一個重要條件。南宋初,東南一帶遭受嚴重的兵燹破壞,但是 ,由於北方勞動人民大批南遷,和南方農民共同辛勤勞動,使南宋的農業生產,較快地得到恢復和發展。宋時農具製作不但數量大、質量好,而且品種多。農民對精耕細作更加註意。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宋真宗時推廣到江南、兩浙以及淮南諸路。宋代的經濟作物,特別是在南方,有相當大的發展 。南方各地普遍栽種茶樹。川蜀、兩廣、兩浙、福建是著名的甘蔗種植區。宋代的紡織纖維生產仍以絲和麻為主,而棉花的栽培區逐漸擴大,產量逐漸提高。 宋代手工業在原料採集 、生產過程和產品種類、數量方面,都有顯著的進展。兩浙、江西、荊湖、陝西等地,都已成為造船業的中心。造船業的發達,促使遠洋航行技術不斷進步。宋代采礦冶煉業的發展為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已大量開採石炭(煤)。宋代在軍事和醫葯上都已利用石油。北宋時,兩浙、川蜀地區的絲織業最為發達。麻布產量比唐代增加很多。棉織品在全部紡織品中的比重有所上升。隨著雕版印刷業的興盛,紙張的需要量激增,促使民間造紙業迅速發展。宋代造紙技術比前代大有提高。宋代制瓷窯戶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定州(今屬河北)定窯、汝州(今河南臨汝)汝窯、潁昌府陽翟(今河南禹州)的鈞瓷、饒州(今江西波陽)景德鎮窯各有特色 。宋代商業的發展 ,超過了前代 ,大城市和小市鎮興旺發達,紙幣出現並廣泛使用,海外貿易盛況空前。宋代擁有一批人口在10萬以上的大城市。開封是北宋最大的城市。大城市逐漸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工商與居民雜處。臨安府作為南宋的行在所,也是最大的商業城市。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鄂州(今湖北武漢武昌)、成都府城和泉州都是重要的商業城市。北宋貨幣以銅錢為主,鐵錢為輔。商業中的賒,即信用關系,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除了鑄造鐵錢外,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宋與遼、西夏、金在某些交界地點設置榷場,進行官方許可的貿易。民間的走私貿易,不論在陸地和沿海,都相當興盛。宋是當時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貿易國。宋時有從廣州和泉州通往越南、印尼乃至阿拉伯、東北非洲等地的海上交通線,還有從明州或杭州通往日本和高麗,由登州(今山東蓬萊)或密州板橋鎮(今山東膠州)通往高麗的海上交通線。宋朝與印度支那半島 、南洋群島、阿拉伯半島以至東北非洲等幾十個國家都有貿易關系。北宋在主要港口廣州、明州、杭州、泉州、密州、秀州(今浙江嘉興)、溫州、江陰軍(今江蘇江陰)等地相繼設立市舶司,主管舶商進出手續,並徵收舶稅,抽買舶貨 。 宋代交通運輸業也相當發達 。內河運輸以大江(長江)、汴河和運河為主動脈。宋代除廣泛的海外貿易外,國內沿海運輸業也有較大規模,兩者都以民間運輸為主。宋時的通信系統是遍布各地的驛站網,除官府文書外,還可郵寄私人信件。
Ⅸ 秦漢奠定基礎,兩宋是經濟文化,其他朝代有哪些貢獻
中華文明上下5000多年,源遠流長,不斷發展。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在不同時期創造了屬於那個時期的文明。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不同的朝代,都有屬於他們的閃光點。每個朝代的閃光點、或者說歷史使命,都是什麼呢?
結語
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歷史使命,他們有的武力強盛、開疆拓土,有的經濟發達、市場繁榮,有的包羅萬象、吸納精髓,有的文化發達,留下不朽精神財富。
不同的時代,創造了屬於那個時代的歷史烙印,他們繼承和發展,不斷完善,不斷前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值得後人驕傲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