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歌集的創造體

歌集的創造體

發布時間:2022-04-20 06:34:07

① 彼特拉克代表作有哪些

彼特拉克代表作有《歌集》、史詩《阿非利加》、史學《名人列傳》。

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義大利學者、詩人,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被譽為「文藝復興之父」。他以其十四行詩著稱於世,為歐洲抒情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後世人尊他為「詩聖」。他與但丁、薄伽丘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為「三顆巨星」。

人物榮譽

1、彼特拉克在活著的時候,已經是聲譽遠播。三十七歲時,他在同一天收到了羅馬元老院和巴黎大學的邀請,要授予他「桂冠詩人」的稱號。最後,他就在羅馬接受了這個已經中斷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稱號,達到了當時一個文人所能享受的最高聲譽。

2、五十歲時他訪問故鄉阿雷佐,朋友把他帶到他出生的那所房子里,告訴他那個城市如何禁止對房屋內原來的樣子作任何變動。死後,他的墓地更成為聖地,每年前往弔唁的人絡繹不絕。

3、彼特拉克在後世的主要形象是一個詩人,而且後人看重的是他的義大利文作品。在十四行詩的發展史上,他創造了義大利體,有篳路藍縷之功,後世只有莎士比亞可與之交相輝映。而他繼承法國「溫柔的新體」的傳統,創作的一組以女友勞拉為主題的詩篇,則又和但丁前後呼應。

② 彼特拉克的歌集中大量運用了什麼文學體裁

彼特拉克的《歌集》中大量運用了十四行詩。他善於採用義大利民歌體裁之一——「十四行詩」進行寫作,但又對這種詩體進行了獨特的創造。他完善了十四行詩的形式並創造了著名的「彼德拉克體」。

其特點是八行加六行的形式,前八行為一個部分,提出問題或主題;後六行為另一部分,進行解答或闡述。這種詩體為後來歐洲抒情詩開辟了一條新路,對莎士比亞、彌爾頓、華茲華斯、朗費羅……等詩人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彼德拉克被認為是義大利文學語言的奠基人之一。

歌集內容

主要內容是詩人歌詠他對戀人勞拉的愛情。第一編寫詩人1327年在聖吉雅拉教堂初次遇見勞拉,墮入情網。詩人歌頌勞拉的美,抒發自己對她真摯深沉和忠貞不渝的愛,也表達了詩人由於難以接近戀人的痛苦感受。

第二編描寫死去的勞拉。詩人面向世間萬物宣洩了失去戀人的悲痛;後來,勞拉在他夢幻中出現,成為他溫柔體貼的安慰者,詩人在永恆中與勞拉相會,在天國中尋找信仰和希望。

③ 2、 簡述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藝術家成就及其代表作品

一、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達·芬奇是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天才不限於藝術,在數學、機械工程、醫學、地質學等方面度有所反映。

美術方面,達·芬奇總結了15世紀藝術家的研究成果,在繪畫構圖、明暗、透視、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建樹。尤其是他創立的明暗法,憲全拋棄了15世紀用呆板的輪廓線勾畫形象的方法,而是用明暗烘托,讓形象從明暗的背景中浮現出來,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感和空間感。他研究大氣與色彩的關系,發明了「薄霧法」(即空氣透視法),讓遠景沐浴在淡藍的空氣中,繪畫的透視關系變得更正確更完善。達·芬奇在美術理論方面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人們從他遺留的大量手稿筆記中整理《繪畫論》,這本書集中體現了他的美學思想。書中提出著名的「鏡子說」,認為繪畫優於其他任何藝術,因為它包容了世間的一切,畫家的心就象鏡子一樣能真實地反映這個世界,把普遍的自然變為第二自然。達·芬苛還是一位崇尚古典藝術的人文主義者,在觀察自然的前提下努力塑造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准確地再現自然。科學性和理想化是他創作的最高宗旨。以上所有一切構成了他的藝術基礎,因此,在他的畫筆下產行了代表盛期文藝復興時代精神和審美理想的名作《蒙娜·麗薩》和《最後的晚餐》。

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

作為雕塑家和畫家的米開朗基羅走的是和達·芬奇不同的藝術道路,他不像達·芬奇那樣充滿科學精神和哲理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僅標志著文藝復興時代的最高潮,同時也標志著文藝復興的收場。因為他是一位長壽的藝術家。他的創作期包括了一個充滿了翻天覆地的、動盪的、范圍廣泛的歷史階段。

米開朗基羅受到當時流行的新柏拉囚主義思想的影響,認為人的精神與肉體是相對立的,軀體束縛著人的晃魂,成為靈魂的牢籠。他渴望把人體從頑石中解放出來以滿足他精神上的追求。因此他往往在雕刻作品平靜的動態中,賦予人的內心以緊張和驅動,這種靈魂和肉體無法調和的矛盾,使他的許多雕刻作品表現出特有的悲劇性。

在米開朗基羅的藝術里,人文主義思想得到了更加全面地、極度鮮明的表達。這是因為米開朗基羅從人文主義思想中吸取了它的原則和核心,吸取了最有價值的品質,即人的主動性與積極作用,人的獎勵英雄功績的能力。

三、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 1483 - 1520)

拉斐爾是義大利盛期文藝復興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既不像達·芬奇那樣是一個智慧的天才,也不像米開朗基羅是一位超時代的巨人,他是一位頭腦聰穎,性格溫和,最善於吸取別人長處的傑出大師。他創造出盛期文藝復興典雅、優美、具有高度技巧的藝術典型,這是現實美與理想美的統一,被後世奉為古典藝術的楷模。

其代表作品有《雅典學院》、《聖典辯論》等。

拉斐爾是一位非常善於描繪女性形象的大師,在他一生的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以聖母子為題材的。在不同的時期描繪出來的聖母形象有不同的個性,但她們都表現出了女性慈愛、善良、溫順的高尚品質,引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其中最有名的一幅要算是《西斯廷聖母》。

④ 求高人給出彼特拉克的《歌集》的詳細資料

《歌集》 - 簡介
《歌集》是獻給詩人心目中的情人勞拉,類似於但丁的《新生》。
《歌集》女主人公 ——勞拉
但是,彼特拉克對勞拉之愛已揭去了但丁對貝亞德麗斯的那種神秘的、聖潔的面紗是一種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礎上的美的追求,一種靈與肉統一的愛。 它既有別於基督教的禁慾主義,有別於但丁式的愛,也有別於古希臘的肉慾享樂之愛

《歌集》 - 《歌集》介紹

《歌集》運用十四行詩體,且用義大利語來寫,在繼承普羅旺斯騎士詩歌和義大利「溫柔的新體」詩派愛情詩的基礎上,去其晦澀,貼近現實

善於用誇張的比喻表現處於單戀狂熱中的男子的悲哀與絕望,感情描寫細膩、真實,風格清新自然。
《歌集》是中世紀以來第一部展現世俗生活的歡迎和痛苦,把愛情描繪成有血有肉的情感的佳作。

在這部作品的影響下,抒情詩成為一種抒發個人感情體驗的重要文學形式,而十四行詩也成為詩壇上一種重要的詩體。

彼特拉克將拉丁語當作傳播思想的工具,而把自己的母語作為個人真情實感的載體,用來寫抒情詩。
他最優秀的作品是用義大利語創作的《歌集》,
共收366首詩,其中317首是十四詩,其餘有29首自由體詩,9首六行詩,7首敘事,4首短詩。除少量政治抒情詩之外,主要是詩人歌詠戀人勞拉的詩篇。彼特拉克從1327年見到勞拉的第一天起,幾十年不斷地寫詩表達對她的愛慕和思念。勞拉死於黑死病之後,詩人寫詩寄託哀思。因此,《歌集》以勞拉的逝世為界限,分為前後兩部分:第一部分描寫詩人熱戀的種種歡愉的感受,以及在禁慾主義思想的束縛之下,無法擺脫的因享受塵世幸福而產生的罪惡感和惶恐心理;第二部分宣洩痛失戀人的悲苦,並描繪了勞拉撫慰詩人的夢境。試譯出一首詩作為引證。

《金色的秀發隨風飄灑》是一首十四行詩,詩人回憶初次見到勞拉時的情景。

金色的秀發隨風飄灑,
捲起千百朵輕柔頭花,
如今難尋的美麗雙眼,
放出魅力四射的光華;

我見她面露愛憐之意,
不知是真情還是虛假;
因愛的火絨在我心中,
遇火即燃又有何驚訝?

甜美的言語動人心弦,
非凡的舉止美麗優雅,
降臨凡塵的天使是她。

看到來自天上的女神,
她永駐我心毫無變化,
弓雖馳,箭傷豈能無疤?

抒情詩大膽歌頌愛情,吐露對幸福的渴求,反映人文主義者蔑視中世紀封建道德,熱愛生活的新世界觀。彼特拉克繼承了普洛旺斯騎士詩歌和義大利「溫柔新體」詩歌頌愛情的傳統主題,剔除了其中的隱晦寓意和神秘象徵,避免了人物偶像化的缺點,用寫實手法塑造勞拉真實動人的形象,使之即具形體之美又具心靈之美,既是符合理想的完美女性,又是他實實在在傾心相愛的戀人。勞拉不再是騎士詩中那種矯揉造作、高不可攀的貴婦人,而是單純開朗、美麗可愛的新時代女性。她成為人文主義者理想的美與愛的化身。彼特拉克注重描寫個人內心的變化,擅長描寫豐富多彩的愛情經驗,寫出了愛情中的幸福和欣慰,也寫了失望和痛苦,使愛情詩接近生活,詩中情景交融,將對自然之美的敏感與對戀人的細微情感有機地結合,借用景物之美來贊頌勞拉。他以新的觀念和新的手法開創了人文主義的新型抒情詩。

《歌集》中夾雜的政治抒情詩數量不多,卻意義重大。有些詩對教會進行猛烈抨擊,譴責它是「製造欺詐的工廠,邪惡的策源地,活人的地獄」,將矛頭直接指向封建勢力的總代表,表現出詩人大無畏的斗爭勇氣,在黑暗中奮力拚殺的戰斗精神。在《高貴的精神》一詩中,詩人將古代羅馬奉為文明典範,與腐敗罪惡的現實相對比。在《致義大利》中,他號召人民繼承古羅馬的美德,勇敢抵抗德國僱傭軍。這些詩都反映了詩人對古羅馬社會特有的崇敬之情和作為古羅馬人後裔的自豪感。《歌集》中最著名的政治長詩《我的義大利》洋溢著高昂的愛國主義熱情,詩人要用「我的歌聲」傾訴對祖國「浮沉的悲憤」和他的「希望」,指控各城邦君主為爭權奪利而引狼入室,致使義大利四分五裂,不斷遭受外族的入侵,讓義大利「美麗的身軀受著致命的創傷」。詩人呼籲同胞們為爭取獨立和統一而斗爭:「美德一旦拿起武器,/向野蠻宣戰,/勝利的日子就不再遙遠;/古老的品德尚未泯滅,/在義大利人民心中永存」。

詩人的內心有著深刻的矛盾。他熱愛生活和大自然,追求愛情和榮譽,渴望人間的幸福,卻不能完全與基督教的禁慾主義思想決裂;他有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卻又輕視群眾;他為此而產生的苦悶與憂傷,也在《歌集》中得到傾瀉。這些都真實地反映出文藝復興初期人文主義者的思想矛盾,也集中體現了社會轉斬時期的歷史特點。

《歌集》格調清新自然,流暢和諧,韻律優雅。彼特拉克通過長期的實踐,使十四行詩的形式達到藝術上的完美。他的十四行詩成為歐洲詩歌中一個重要的詩體流傳下來。

⑤ 歌唱藝術的發展

中國歌唱藝術的發展 一、夏商周時期
在遠古時期,原始音樂的形式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其中歌唱和舞蹈居於重要地位,節奏也非常突出。原始音樂與勞動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我們的祖先在共同勞作時為減輕扛木負重的疲勞而喊出「邪許邪許」的聲調和節奏,類似號子的勞動呼聲;又如傳說中黃帝時期反映狩獵生活的《彈歌》中的「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呂氏春秋 古樂篇》中反映原始農牧生活的組歌「八闋」等。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雲門》、《咸池》和《韶》三部樂舞,但由於原始社會的生產力低下,物質生活貧乏,對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還無法解釋,因此他們的音樂都帶有較濃的神秘色彩。而原始歌舞中音樂也較簡單,歌唱只是配合著舞者的投足和擊樂器的節奏而呼喊著聲調,這種歌唱只是處於自然人聲的狀態。
夏商時期,我國進入了奴隸社會,民間音樂和巫樂被引入宮廷王室,並出現了專業性舞者和樂工,還有專門的樂師,如師涓,這就表明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出現了音樂教育的萌芽。在這個時期,音樂成了統治階級用作享樂和祭祀的工具,並出現《大夏》和《大濩》兩部代表性的樂舞。
周代產生了禮樂制度和分為職業音樂教育和學校音樂教育的教育機構,這使得民間音樂和宮廷音樂都有很大的發展,並產生了《大武》這部樂舞。在歌唱中除五聲音階外,加入了變徴、變宮,形成了六聲或七聲音階,以及移宮換調手法,豐富了聲樂藝術的表現力。

二、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的歌曲形式更為多樣,除古代留傳下來的大量民歌匯集而成的《詩經》外,還有楚國南部民間祭祀時唱的《九歌》和屈原加工創作的《楚辭》,以及中國說唱音樂的遠祖《成相篇》。這些歌曲不僅在曲調、調式、結構、風格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演唱上達到了先秦時期的最高水準。春秋時孔子在齊國看了表演之後,連贊「盡美矣,又盡善也」,感動得「三月不知肉味」。《列子 湯問》中所訴秦青那震撼樹林,使天上的浮雲不再飄盪的歌聲的傳說和韓國女歌手韓蛾在齊國歌唱,那「餘音饒梁,三日不絕」的故事,這些讓我們清楚地知道,沒有良好的嗓音、歌唱技巧和藝術處理,是達不到如此境界的。
三、秦漢時期
秦統一六國後,設立了龐大的音樂機構樂府,並搜集、整理各國的民間音樂,對音樂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除大力發展樂府民歌的加工、編創、演唱外,還出現了鼓吹曲、橫吹曲、相和歌、清商樂、長篇敘事歌曲、百戲、自彈琵琶演唱、歌舞音樂等形式。隨著這些形式的興盛,佛教音樂的傳入、律制的發展等,逐漸形成了我國傳統聲樂的激越、婉約、清暢、舒展、低吟、念唱等多種演唱風格。另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重要的音樂家李延年、樂律學家何承天以及一些琴曲家。
四、隋唐時期
隋、唐的音樂在我國音樂史上是一個繁榮昌盛的時期。在宮廷出現了燕樂,歌舞音樂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隋時以器樂形式為主的七部樂、九部樂,唐時的坐部伎和立部伎,以及綜合器樂、歌唱和舞蹈的歌舞大麴、法曲等藝術形式。聲樂藝術在此時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宮廷設立了專門的音樂機構,隋時期的教坊、唐時期的梨園,這些都是專門訓練燕樂表演的機構,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樂工樂伎。據傳教坊樂工任智方的四個女兒均以善歌著稱。或「吐納凄婉,收斂渾淪」,聲音含蓄且又飽滿;或「容止閑和,旁觀若意不在歌」,聲音自然清雅,毫無緊張之感;或「發聲遒潤,虛靜似從空中來」,聲音結實而圓潤,用假聲清唱時,歌聲猶似自天邊傳來。由此可知,中國傳統聲樂很注重聲音所表現的藝術意境。唐代段安節在其《樂府雜錄》中還闡述了一些符合發聲原理的可貴見解,如「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德其術,即可致遏雲響谷之妙也」。他指出好的歌手要善於控制和運用呼吸,從腹部起,配合發聲吐字,使歌聲圓潤結實,含蓄飽滿,優美動聽。在唐代還出現了許多出色的歌手,如永新、念奴、韋青、何滿子、張紅紅等。隨著唐代雅樂的逐漸衰微,在民間出現了曲子、變文、散樂、歌舞戲和參軍戲等藝術表現形式。同時由於唐代工尺譜的出現,樂律的繁復,調性、調式轉換在歌曲中運用,這就對歌唱藝術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唐代詩人元稹曾以「能唱犯聲歌」的詩句贊賞歌手們的轉調技術。
五、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市民音樂文化出現並蓬勃發展,出現了供市民音樂活動的瓦子勾欄、茶坊、酒肆、歌樓等場所。曲子、唱賺、散曲、說唱音樂、戲曲、宗教音樂以及各民族歌舞的多元格局,促成了多風格的民族民間演唱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曲子是在民間歌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歌曲,它突破了五、七言律詩、絕句的規格,使新詩歌的節奏、聲韻等在音樂中獲令人賞心悅目的表現效果,展示出中國傳統藝術歌曲在句式、結構、音調變化、平仄規律、節奏張弛等方面的新姿態。南宋詞人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等歌曲創作對於我們研究傳統歌曲表現技巧和風格非常有價值。在說唱音樂中它包括鼓子詞、諸宮調、陶真和貨郎兒,這些都促進了我國民間音樂和聲樂的發展。而宋、元時期的戲曲有雜劇和南戲之分,宋雜劇分為以對白為主的滑稽戲和以歌舞為主的歌舞戲。到了元代,雜劇達到了高度成熟階段,出現了被譽為「元曲四大家」的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另外還有曲作家王實甫、喬吉甫。南戲也被成為「傳奇」,演唱上沒有一人主唱的定規,劇中角色根據需要可隨時演唱,並創造了對唱、輪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在我看來,這個時期的戲劇可以說是中國的歌劇。另外在理論和創作方面,《詞源》作者張炎之父張樞,每寫一首歌詞,必請一位歌唱家試唱,然後根據音譜和演唱的需要再作修改,由此可見宋代詞人對詩詞、音律和音樂作品本身及演唱技術的結合的重視。而張炎在他《詞源》的《謳曲要旨》、《音譜》、《拍眼》中對歌唱方法、咬字、節奏處理等技術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分析,提出了「腔平字側莫參商,先須道字後還腔」的演唱要旨,這與我們現在所說的 「字正腔圓」是相通的。另外在元人芝庵撰寫的《唱論》這部我國古代關於歌唱藝術比較全面的理論著述中指出了:歌唱咬字和聲腔要「字真、句篤、依腔、貼調」,「聲要圓熟,腔要徹滿」;發聲要克服「枯嗓、囊鼻、搖頭、歪口、合眼、撮唇、撇口、咳嗽」等不良動作和毛病。
六、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傳統音樂中的說唱、民歌、戲曲、歌舞音樂、器樂都已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體系。說唱音樂中有南方彈詞和北方鼓詞,在戲曲的發展中出現了四大聲腔即海鹽腔、高亢激越的餘姚腔、弋陽腔,和轉音若絲的崑山腔,在崑山腔的發展過程出現了兩個重要的人物,一個是魏良輔對崑山腔的改革,另一個是梁辰魚把他的作品《浣紗記》配上崑山腔搬上舞台,促進了崑山腔的流行,奠定了崑山腔的地位。隨後在清代中期出現了行當分明、個性獨特的京劇板腔。在民歌方面,歌曲極為豐富,一些文人積極從事民歌的收集、整理、出版,如馮夢龍選編的《掛枝兒》《山歌》收集歌詞800餘首。另外還有聲樂派琴家留下的為數不多的琴歌,明代也有專門的譜集,如《浙音釋字琴譜》等。這些藝術形式大都存有樂譜,並且歌聲也被沿襲傳承了下來,為我們研究中國聲樂藝術傳統經驗提供了可考可知可感的依據。明代中期,朱載育首創十二平均律理論,但當時未得到運用,可隨著近代西洋音樂的傳入,其理論對於發展現代聲樂器樂藝術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在聲樂理論上,明中期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曲律》中的「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對「字正腔圓」的美學原則作了較為精練的概括。清代徐大椿在其聲樂論著《樂府傳聲》中,不僅分析了咬音吐字、五音四呼的歌唱原理以及創造戲曲角色以「得曲之情為尤重」的道理,而且提出了「如必字字句句皆同於古人,一則莫可考究,而則難於傳授,況古人之聲已不可追,自吾作之,安知不有杜撰不合調之處?即使自成一家,亦仍非真古調也。」這種關於如何對待傳統唱法的見解,時代不同,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也會有所變化,我們的歌唱也就不必一味模仿古人,況且古人之聲已不可追,總不能造出某種古調古風,這就需要我們在研究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以符合今天聽眾的需求。
到了晚清,隨著西洋音樂通過宮廷外交和各國傳教士出傳入,20世紀前半葉在我國興起了不同於此前中國傳統的新音樂並得到迅猛發展。開始階段以學堂樂歌為中心。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文人,慷慨激昂,大聲疾呼:「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要體;今日不從事教育則已,苟從事教育則唱歌一科,實為學校中萬不可缺者;舉國無一人能譜新樂,實為社會之羞也。」從而導致了國內許多學堂開設 「樂歌課」,學校唱歌成為當時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一股新風。學堂樂歌以唱歌課為主,歌詞、音樂創作方式等都與傳統歌曲不同。同時大量的留學生像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等音樂家回國,投入到學堂樂歌的音樂教學中去,並譯配編創了一些新式歌曲和音樂教育論著,為提高我國音樂教育的水平和促進我國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七、20世紀
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專業性的音樂學院,即上海國立音專,並且設立了聲樂系,聘請外籍教師和留學生進行美聲教學,推動了我國聲樂藝術的進步。在聲樂上近代創作的聲樂作品是新音樂文化的主體。近代聲樂的發展經過了學校音樂和抗日救亡歌詠的兩次洗禮,在學校音樂中出現了兒童歌曲、學校歌曲、集體歌唱曲和以黎錦暉創作為代表的歌舞表演曲和歌舞劇。在抗戰時期出現了抗日歌曲。到了30-40年代出現了群眾歌曲,並且在這一時期我國已培養出了一大批經過正規訓練的聲樂演唱人才,如黃友葵、喻宜萱、郎毓秀、周小燕、高芝蘭、林俊卿、黎信昌。他們經常開獨唱音樂會和從事聲樂教學,為這一時期的聲樂作品的傳播和提高創造了條件,並推動了我國聲樂的進一步發展。同時還出現了一大批音樂家,他們也為我國的音樂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這一時期在音樂形式上出現了獨唱曲,如蕭友梅的《問》、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我住長江頭》、黃自的《玫瑰三願》等;新型敘事歌曲如聶耳的《鐵蹄下的歌女》、賀綠汀的《嘉陵江上》等;合唱歌曲如蕭友梅的《春江花月夜》、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清唱劇如黃自的《長恨歌》;電影戲劇歌曲如任光的《漁光曲》、聶耳的《風雲兒女》、《夜半歌聲》等;還有就是歌劇,如延安的新秧歌劇和我國具有里程碑的歌劇《白毛女》。這些作品中的大部分都運用到了我們現在聲樂教學的教材中,成為中國歌曲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⑥ 文藝復興三傑主要成就

1、阿利蓋利·但丁主要成就: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

以長詩《神曲》(原名《喜劇》)而聞名,後來一位名叫薄伽丘的作家將其命名為『『神聖的喜劇」。《神曲》分為三段,第一段叫「地獄」,第二段叫「煉獄」,第三段叫「天堂」,留名後世。

2、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主要成就:文藝復興第一個人文主義者。

以其十四行詩著稱於世,為歐洲抒情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後世人尊他為「詩聖」。他與但丁、薄伽丘齊名,文學史上稱他們為「三顆巨星」。

3、喬萬尼·薄伽丘主要成就:義大利文藝復興先驅,人文主義傑出作家。

其代表作《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它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



(6)歌集的創造體擴展閱讀

喬萬尼·薄伽丘創作特點:薄伽丘的早期作品的共同特點都是以愛情為主題,借鑒古希臘、古羅馬詩歌、神話、傳奇,顯示了中世紀傳統和騎士文學的痕跡,但又擺脫了俗套,充滿對人世生活和對幸福的追求,譴責禁慾主義。

薄伽丘在他的理論著述中,批判教會對詩歌的詆毀,提出「詩歌即神學」的觀點;要求詩人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汲取營養,並講求虛構、想像。

對歐洲的文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薄伽丘死後一直到十五世紀中葉,義大利人文主義運動主要表現在對古代文化的研究上,沒有出現重要作家。

⑦ 但丁的《新生》和彼特拉克的《歌集》比較

用不同語言寫成的詩集。新生是拉丁文,歌集是義大利文。同樣歌頌的人文主義思潮。

但丁和彼德拉克同樣是文藝復興的先驅,自然在詩歌風格上強調人文主義思潮,在詩歌創作上都擺脫了神學的束縛。歌頌人得高貴和智慧。新生使用拉丁語寫成,主要是通過對地獄所見所聞的描寫。來宣揚人文主義,,而彼德拉克的《歌集》則用義大利語寫成,主要描寫的是愛情詩。描寫勞拉的形體美,自己的復雜感情和自己的內心活動。詩人大膽歌頌愛情,渴望追求幸福。表現對中世紀的道德和熱愛生活的世界觀的蔑視。

⑧ 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歌集》的內容是什麼

《歌集》主要歌詠他對女友勞拉的愛情,也包括少量政治抒情詩,詩中贊頌祖國,號召和平與統一,揭露教會的腐化。

《歌集》反映出詩人內心的矛盾:熱愛生活和自然,渴望人間的幸福,追求愛情和榮譽,但不能和宗教傳統及禁慾主義思想決裂;有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而又脫離人民,輕視群眾。

詩人在勞拉身上寄託他關於美和精神品質的理想,同時也對她的形體之美一再加以歌頌。彼特拉克對於自然之美也很敏感,有些詩把歌頌勞拉和描繪自然結合起來。



(8)歌集的創造體擴展閱讀:

彼特拉克的《歌集》中最具代表性的愛情詩

彼特拉克的愛情詩沖破了禁慾主義的藩籬,一掃中世紀詩歌中隱晦寓意、神秘象徵的兵法,直接描寫現實生活中的人。他向人們公開袒露自己嚮往幸福生活的內心活動。在他的筆下,勞拉已不是中世紀那種矯揉造作、高不可攀的貴婦人,而是單純開朗、平易可親的新時代女性。

由於彼特拉克從人性的角度出發,用寫實的手法描寫勞拉的美貌,因此他的詩歌格調清新,令人百讀不厭,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這里有一段佳話,當他的愛情詩傳開後,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有不少人甚至也對勞拉產生了愛慕之情,他們不辭勞苦,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阿維農,以求一飽眼福,欣賞一下這位絕代佳人。但這時的勞拉已是中年開外的婦女,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豐采,使這些遠道而來的人乘興而來,掃興而歸。

彼特拉克的抒情詩是在繼承普羅旺斯騎士詩歌和義大利「溫柔的新體」詩派愛情詩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特點是格調輕快,韻味雋永,善於借景抒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

⑨ 歌曲的體裁有哪些

民歌、藝術歌曲、群眾歌曲、民歌改編曲、秧歌劇、影視歌曲、歌劇、清唱劇、音樂劇等種類。

1、民歌

某個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時期創作帶有自己民族風格的歌曲,是指每個民族的傳統歌曲,每個民族的先民都有他們自古代已有的歌曲,這些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

2、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是由詩歌與音樂結合而共同完成藝術表現任務的一種音樂體裁,其名稱因浪漫主義音樂大師舒伯特的作品而確立,成為一種獨立類型的歌曲種類。

它結合了優美旋律和人聲兩個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樂因素,使藝術歌曲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欣賞性,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

3、群眾歌曲

群眾歌曲是在群眾中較易流傳,群眾較喜愛的音樂作品,是對生活的最普通最直接的反映,是群眾文化活動中影響最廣泛的形式之一。

4、秧歌劇

秧歌劇是一種劇目類別,在民間秧歌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型小歌劇,音樂吸收了戲曲中的郿鄂,道情和陝北民歌。劇情較為簡單,主題集中,有兩、三個角色。反映邊區人民的大生產運動、參軍、學文化、減租斗爭等內容。

5、歌劇

歌劇是一門西方舞台表演藝術,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是唱出來而不是說出來的戲劇)。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後才出現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戲劇的所需一樣,都要憑借劇場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戲服以及表演等。

⑩ 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的個人作品

彼特拉克的愛情詩收集在他的代表作——《歌集》中,《歌集》中的詩人多都是即興而作的詩體日記,共366首,其中14行詩317首,抒情詩29首,六行詩九首,敘事詩七首,短詩四首。全部詩集分上下兩部分:《聖母勞拉之生》和《聖母勞拉之死》。
彼特拉克的愛情詩沖破了禁慾主義的藩籬,一掃中世紀詩歌中隱晦寓意、神秘象徵的兵法,直接描寫現實生活中的人。他向人們公開袒露自己嚮往幸福生活的內心活動。在他的筆下,勞拉已不是中世紀那種矯揉造作、高不可攀的貴婦人,而是單純開朗、平易可親的新時代女性。
由於彼特拉克從人性的角度出發,用寫實的手法描寫勞拉的美貌,因此他的詩歌格調清新,令人百讀不厭,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這里有一段佳話,當他的愛情詩傳開後,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有不少人甚至也對勞拉產生了愛慕之情,他們不辭勞苦,從很遠的地方來到阿維農,以求一飽眼福,欣賞一下這位絕代佳人。但這時的勞拉已是中年開外的婦女,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豐采,使這些遠道而來的人乘興而來,掃興而歸。
彼特拉克的抒情詩是在繼承普羅旺斯騎士詩歌和義大利「溫柔的新體」詩派愛情詩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特點是格調輕快,韻味雋永,善於借景抒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他曾寫過這樣的詩句:
我像往常一樣在悲思中寫作,
鳥兒的輕訴和樹葉的微語
在我耳邊繚繞,
一條小河,傍依著兩岸鮮花
在和風細浪中暢懷歡笑……。
這里,詩人通過「花」、「鳥」、「河」、「風」的描寫表達了自己肯定人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如果說詩人是借景抒情,那麼讀者則可以從詩景中領會其中的人文主義之情了。
彼特拉克通過長期的創作實踐,把十四行詩推到一個完美的境地,發展成為一種新詩體,即「彼特拉克詩體」。這種詩體被後來的喬叟、莎士比亞等著名文學家和詩人所模仿,為歐洲詩歌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因此,彼特拉克又被尊為「詩聖」。
《歌集》中還有少量的愛國主義詩篇和政治諷刺詩,其中《我的義大利》最有代表性。當時的義大利由於受到教皇的干涉、外敵的入侵以及各城邦國相互混戰,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目睹這種現實,詩人寫道:
看吧,
我的祖國,
你所喜愛的我的故鄉,
正在為無名原因引起的戰爭
和那不能抑制的糾紛
受著多麼殘酷的
折磨和煎熬!
這血和淚凝成的詩句,飽含著詩人憂國憂民的深情,寄託著渴望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歌集》中的政治諷刺詩主要是抨擊教會。教會在中世紀是封建勢力的總代表,是萬惡之源。要宣揚人文主義,就必須揭露和反對教會。詩人憤怒地寫道:
以前是偉大的羅馬城,
現在是萬惡的巴比倫,
這里是數不清的悲傷,野蠻兇狠的廟堂,
這里是那邪教徒的寺院,引入邪途的學堂,
這里是眼淚的發源地,
是黑暗的監獄,是充滿欺騙的場所,
在這里,善良被扼殺,
凶惡卻在成長,
這兒是人們死前的黑夜和地獄,——
難道上帝不將懲治你?
這戰斗的詩行,表現了詩人在黑暗中的拼殺精神和斗爭的勇氣。
《歌集》主要歌詠他對女友勞拉的愛情,也包括少量政治抒情詩,詩中贊頌祖國,號召和平與統一,揭露教會的腐化。《歌集》反映出詩人內心的矛盾:熱愛生活和自然,渴望人間的幸福,追求愛情和榮譽,但不能和宗教傳統及禁慾主義思想決裂;有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而又脫離人民,輕視群眾。這些矛盾正是從中古過渡到新時代的人文主義者的矛盾。
詩人在勞拉身上寄託他關於美和精神品質的理想,同時也對她的形體之美一再加以歌頌。彼特拉克對於自然之美也很敏感,有些詩把歌頌勞拉和描繪自然結合起來,《清、涼、甜蜜的水》這首詩就是顯著的例子。彼特拉克善於敘述內心的變化和抒寫愛情的經驗,超過以前的詩人。這些詩都表現了人文主義者以個人幸福為中心的愛情觀念。他的《歌集》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為歐洲資產階級抒情詩開創了道路。《歌集》中佔大部分的十四行詩達到藝術上的完美,成為歐洲詩歌中一個重要詩體。 彼特拉克知識淵博,他不僅是一位著名詩人,而且還是一位歷史學家,著有《名人列傳》一書。
該書用拉丁文寫成,書中列有21位古羅馬時期的歷史名人(從羅慕洛起一直寫到凱撒為止)和皮魯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漢尼拔的傳記。作者寫作此書的目的在於以人物傳記形式給義大利人展現一部宏偉壯麗的羅馬史,讓他們了解義大利的過去就是歷史上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羅馬帝國,從而激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以擯棄基督教宣揚的「世界國家」的空想,走上民族獨立統一的道路。
《名人列傳》中所貫穿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想,是彼特拉克作為人文主義者的又一重要特徵。
值得提及的是,彼特拉克在史學領域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概念。在他看來,在他所崇拜的古代和寄予無限希望的新時代之間,存在著一個使人深惡痛絕的時代。這個時代既毀滅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又毀滅了「公共美德」,因而是個黑暗、愚昧、倒退的時代。在彼特拉克的心目中已經有了日後所謂「中世紀」這一概念的最初萌芽,並規定了這一概念的全部內容。 彼特拉克在地理學方面也有建樹。他閱讀了大量地理方面的書籍,掌握了許多地理資料,繪制了第一張義大利地圖。

閱讀全文

與歌集的創造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