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宣言中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創造宣言中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發布時間:2022-04-19 21:47:01

A. 誰有創造宣言的讀後感啊我有急用

在現代文閱讀中,整體閱讀、宏觀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要想准確理解文章,還需精讀細讀,具有領悟語言的能力。這里說的是一種感悟能力,是在瞬間抓住重要信息的近乎「本能」的發現力。這實際上是在一瞬間把情感、經驗、知識等在理智的統帥下全部動員起來的能力。這種感悟力、發現力應注意以下幾項。

1. 對「指示語」的敏感。

語言交際是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的,許多語境特徵,如交際人之間的人稱關系、社會關系、上下文的照應、聯系,都會在話語得到反映。這「反映」的語言成分就是「指示語」。敏銳地把握「指示語」及其變化,是准確迅速地理解文意的重要條件。指代性詞語在文章中非常靈活,指代的范圍也極為廣泛,所以首先要明確是「近指」、「遠指」抑或「不定指」;然後結合語境進行分析、概括;最後將找出的指代內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適。

如1994年全國題第23題,問: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A. 四角龍的頭骨 B. 頭角上的骨架 C. 被越的顳孔 D. 穿 越顳孔的肌肉。看原文「更為重要的是,四角龍的頭角上有個骨架,穿越顳孔的咀嚼肌像獸孔類那樣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盤龍類那樣由肌腱相接」,請注意,這里所說的「更為重要」是什麼?是咀嚼肌不像盤龍類那樣由肌腱相接,而像獸孔類那樣直接依附在位於頭角上的骨架上,帶點的字正是「其」的指代之意,故選B項。

2. 對「關鍵句」的敏感

文章中常有集中而鮮明地表達主要信息和作者意圖、思路的句子,把握住這樣的句子,無論是對宏觀還是對微觀,都是重要的。主要有:(1)首句��一個語段往往是相對獨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轉承的作用。(2)中心句��語境中的句子不是按同等價值排列的,而是既有關鍵的中心句,又有作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時要迅速從大量的擴展句中抓住中心句。(3)轉承句��有的語段有幾層意思,為了使層次間連貫緊湊,中間常用轉承句或轉承詞。(4)點睛句��有的句子在語段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5)警句��語段中有些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6)感情句��語段中有些句子明顯地表達作者的喜怒哀樂和對事物的褒揚貶抑。(7)矛盾句��語段中的有些句子,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卻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8)修辭句��為了更好地寫景狀物,傳神達意,作者往往在語段中運用一些修辭格。(9)結尾句��語段中的結尾句。或概括總結上文,或留下餘地讓人思索,或飽蘸筆墨抒發感情。

抓住這些語句是理解文章的基礎。如1999年全國題陶行知的《創造宣言(節錄)》中這樣的句子特別多。如每一段的首句幾乎都是中心句,如果抓住了這些句子,理解問題便迎刃而解。

3. 對「情調語」的敏感

一般的文學作品中,都有一種感情基調,而這基調總要通過生動形象的詞語顯現出來。如1991年《世間最美的墳墓》中的一段為例:「風兒在俯臨這無名者墳墓的樹木之間颯颯的響著,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溫柔地覆蓋這片幽暗的土地。」說「風兒」就有「輕柔」之感。「颯颯響著」,我們從「動」中感到的是「靜」。「和暖」、「溫柔」本身就帶有鮮明的情調色彩。「嬉戲」更是生命力的外觀。這樣,就構成了總的「情感基調」:靜穆中又有生氣,樸素中不乏溫暖。

B. 創造宣言的中心意義 陶行知的

1、《創造宣言》教案 陶行知
教學目標:
1.了解演講辭的文體特點.
2.掌握閱讀文章的基本方法.
3.樹立創造意識,培養敢於創造的精神.
教學重點:
學會從分析題目,把握文體的角度來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難點:
1.快速閱讀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選用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教學方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說說\'什麼是創造\',再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或別人的經歷具體說說你對\'創造\'的理解.
(旨在引發學生思考,激發他們的\'創造\'的積極性.)
那麼生活在20世紀的我們的教育家,又是怎樣理解\'創造\'的呢 如果讓大家來寫一篇關於\'創造\'的文章,你先來思考一下,首先確立題目,再到你所選用的材料,你的觀點……
二,分析文章題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種演講辭,既是演講,那它一定具備演講稿的特點——文詞優美,感情充沛,說理生動,鼓動性強.
那作者為什麼要選取這樣一種文體,他演講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對於\'創造\'他又有著怎樣精妙的話語呢 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創作.
三,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他早年留學美國,歸國後,他終身致力於中國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國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他在實踐中創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是為世界所知曉的中國教育家.
四,快速自讀課文,把握關鍵信息
1.看完整篇文章後的感覺是什麼
答: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經典的句子.
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答: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圖畫,雕塑,文學,音樂,數學,物理,地理等領域.
2.作者的觀點和感情是怎樣的 從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並說明在文中什麼位置.
答:作者認為\'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且他認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即使我們走兩步退一步,也應該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它在文章的中間部分.
(讓學生體會抓住關鍵句子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
(1)文章如何劃分層次 劃分依據是什麼
答:第一部分(1段)總領全文.
第二部分(2~5段)我們的人類最值得崇拜的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三部分(6~12段)作者駁斥了幾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並得出結論.
第四部分(13~15段)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說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
根據每段開頭的句子來劃分以上層次.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 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麼
答:宗教家創造出神來供自己崇拜;美術家(羅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學生先生合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以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 這句話怎麼理解
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像\'比喻眾多教育對象.\'萬龍點睛\'比喻使眾多教育對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材.
4.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 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 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答:八大山人朱耷揮毫畫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傑作;法國企業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伊士運河;不識字的惠能據說本是目不識丁的樵夫,偶聽人講經,頓悟佛理,後來成為禪宗的南宗開創者;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
作者用這些例子來駁斥五個錯誤觀點:①環境平凡,②生活單調,③年紀大小,④太無能了,⑤陷入絕境.
說明處處都需要創造,天天都有創造的機會,人人都可以創造.這種論證方法是駁論文章的寫法.
5.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 哪些句子明顯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作者渴望創造,熱切呼喚\'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願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五,課文小結
陶行知用生動的事例證明了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懶惰者,平庸者卻不屑於創造,還為自己找出種種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誡我們:\'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
六,思考
了解陶行知先生創造精神的現實意義究竟是什麼 (問)

C. 十萬火急!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技巧!

語文答題公式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易混術語區分(一)「方式、手法」的區分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二)「情」、「景」關系區別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三)描寫的角度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答題舉例(06浦東新區模擬)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為題,以擬人化的手法鋪寫了眾多山的不同性情,賦予其以人的靈性:無論是南方的山靈秀不失狂野,還是北方的山健壯而不失嫵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嚴而沉默……總之,作者在對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風格的描述中筆意縱橫,令人飽覽山之情味,行文大氣而穩重。回答2:同意。首先,運用了大量擬人、比喻等修辭格,把山所表現出來的形態賦予豐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選材大氣,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個性,給讀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後又以山與人之關系升華作結,拓展了思考空間:大氣盡顯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為學生服務的,是為學生升入高校服務的,而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設立難題,為難學生,它會為學生提供了舞台和機會,所出的題應該能夠解答,但必須是有道理、有準備、有基礎的。

高中語文答題公式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 、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 、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 、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 )它本身的作用;(2 )結合句子語境。 1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 、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 ;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 、對比:強調了…… 突出了…… 5 、反復:強調了…… 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 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 ,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 )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 )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 )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 .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 .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 .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D. 怎樣講解初高中的現代文閱讀

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2008-04-10 16:15提高現代文閱讀效率,並非一日之功,但指導同學們探求閱讀文章的一般規律,培養同學們臨場閱讀習慣,訓練答題技巧和方法,對正確理解、綜合分析、鑒賞評價文章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試以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為例,談談解答此類試題的幾種方法和技巧。
1.縱觀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讀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著眼於全篇的目光,沒有整體把握的意識,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益。因此,閱讀效率的提高取決於對文章內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確把握。
那麼,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著眼於文章的整體,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其次還要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的注釋等,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測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這樣解題就心中有數了。
1998年高考語文試卷選用了宗璞的《報秋》,這是一篇章法嚴謹而又情文並茂的散文,而且包含著領悟生活的哲理。它通過玉簪花「探出頭來」,香氣襲人,提醒人們:秋天來了,而我卻是兩手空空。其主旨是: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光陰,抓住現在,抓住人生的每時每刻,有所作為,不能虛度年華。第30題B項:「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贊美那種『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題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這一信息,就認為正確。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講玉簪花精神只是順便提及,並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說成主要是贊美玉簪花精神就更無根據了。
1999年高考語文試卷選用陶行知先生的《創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講稿,富於激情,文章題為《創造宣言》,但不是講一般的創造,其話題范圍是教育問題,是在教育育人這個領域里講創造。文章列舉了古今中外大量創造成功的實例,用事實說話,極有說服力。開頭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種現象引出論點:我們的教育應是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號召師生共同創造,就要破除種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有破才有立,批駁了五種「不能創造」的理由,自然引出「處處、天天、人人都能創造」的結論;最後對創造之神的呼喚,表達出獻身創造的強烈願望。在這種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再來解答問題,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觀火之感。第24題E項:「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論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本文的主旨是號召師生共同獻身創造,時時處處人人都要創造,教育要創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達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只是「創造」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它是為「創造」服務的,說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賓奪主的錯誤。
2000年的高考題《長城》是一篇散文,富於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長城為象徵,談的是中華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與舉措問題。它的主旨在於:反對封閉,提倡開放;反對愚鈍,鼓勵自信。它從深秋晚景寫起,引入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再從歷史回到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深化主旨,卒章顯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題第(2)問:「聯系全文看,這段文字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偉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開放的沖盪。
2001年的高考題《門》是美國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過對各種各樣的門的描寫,賦予「門」以象徵意義,寫出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開門和關門構成的,也就是說人的生命是由一個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構成的。把握了這一主旨,解答第23題第(2)問,要求說明「開門和關門是生命之嚴峻流動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確無誤了。
2.理清脈絡 劃分層次
《報秋》全文共九個自然段,一至六段為第一部分,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是:由玉簪花「探出頭來」「報秋」引得作者「一驚」寫起,隨即「悵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頑強、謙讓、潔凈和特有的芳香,歸結到「秋是收獲的季節,我卻是兩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慮。七至九段為第二部分:從兄長寄來的詞中有所領悟,悟出「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的人生哲理,從而堅定「領取生活」的人生態度。
《創造宣言》全文共有12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至四段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論點和注意的問題;四至十一段為第二部分,批駁五種「不能創造」的理由,得出結論;十二段為第三部分,發出獻身創造的號召。
《長城》全文共有11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文章採用先抑後揚的筆法,一至七自然段,對歷史的反思和評價,觀點非常明確,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對現實的評說,觀點也比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對未來的召喚,則比較含蓄。
《門》全文共有八個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觀點,有引起下文統領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說明即使是人們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門後隱藏著何等樣的奧秘;第三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門,初步提出門的象徵意義;第四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開門方式;第五段集中闡釋門的象徵意義;第六段集中闡釋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七段進一步闡釋人生就是不斷的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進一步闡釋關門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再解答後面的問題,就如順風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這方面下功夫,走馬觀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於解答後面的問題,結果是欲速則不達,不僅費時費力,還容易答錯。
3.檢索范圍 准確摘取
良好的閱讀素質不僅體現在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上,還體現在對局部的確認。閱讀時,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確定對應的語句,再仔細分析這一段里每一句話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閱讀題一般是從選文里有可能被學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來編成各種形式的問題,用來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從選文里找,只要認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確抓住關鍵語句,大多數題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夠「摳」出來的。如《創造宣言》的第21題第一問,「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考查學生對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別和篩選,只要抓住原文中五個「有人說」段落的中心句,按題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來寫進答題處就行了。再如:《長城》第21題第一問,「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是什麼?」只要能根據第2-7自然段的內容,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說」後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觀點、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①凄婉的歷史,②民族封閉的象徵,③文化愚鈍的標志。
當然,有時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語句太長,不合答題要求,或語句含有不合題意的其他信息,這就要根據題意對選出的有用的語言信息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表述。再以上述兩題第二問為例。《創造宣言》第21題第二問要求回答「作者批評錯誤觀點得出的結論是什麼(不超過12個字)」。原文的結論在第11自然段,有21個字,這就要壓縮主幹,抽取要點,概括復述:「處處天天人人都能創造。」《長城》第21題第二問:「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現實的長城?」作者對長城現實的看法,與四面八方億萬遊人的描寫結合在一起,沒有獨立成段,回答較難一些。但是只要認真閱讀,你就能從「現在你敞開胸襟了」、「願意接待異域殊方的雜色人流」等語句中,歸納出現實長城的開放,從「外層空間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跡,就是你呀,長城!」的語意中,體會出作者在看待現實長城時的自豪與自信。

4.綜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閱讀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把答案意思說出來,且往往有字數限制。這種題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比較高,題目難度也大。解答此類試題,要吃透答案的內容要點,吃准表述的范圍、角度和方式,用規范的語言表達。
《創造宣言》第23題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麼?為獲得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問題?」第一問若選原文中的話回答:「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就只答對了一半,因為「成功」包含師生兩個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觀點很全面,很明確,強調的是「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第二問綜合性很強,七個答案要點幾乎分散在全篇文章之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根據,才能概括出「注意」的要點。
《創造宣言》第24題考查對文章的鑒賞評析,B項「作者引用歌德的話『沒有勇氣,一切都完』,著重證明惟有大無畏精神才是創造取得成功的關鍵」。這一說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創造需要勇氣,但「勇氣」不是關鍵,更絕非「惟有」,因為作者在下文明確指出:「這只是一半真理,」「除了大無畏精神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
《門》第21題:作者開頭說:「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動作。」請根據文意寫出「開門」和「關門」的含意。要回答:「開門」和「關門」的含意是什麼,並沒有現成的答案,須通觀全文,先找出相關的句子,然後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與「開門」和「關門」相關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闡述「開門」和「關門」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別是文章的第六段。問題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卻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這就增加了解答21題的難度,要求考生通過快速閱讀,迅速清理文章的脈絡,迅速找出相關信息。相比較而言,「關門」的含意好歸納一些,因為文中說道「每一扇門的關閉就意味著一個結束」,可以直接概括出:「關門的含意是意味著一個結束。」而關於「開門」的含意,相關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參照歸納「關門」的含意,平行比較,得出答案:「開門」的含意是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發現。

5.認清手法 明確作用
現代文閱讀,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方面出題對考生進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明確它們的修辭作用,對理解和鑒賞文章很有幫助。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大致考查了如下幾種修辭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創造宣言》第22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象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初步分析,可以擬出這樣幾個比喻:刀法、萬象、萬象同毀、萬龍點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象」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萬象同毀」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被毀;「萬龍點睛」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成才。《創造宣言》第24題A項問:「『合於交響曲之節奏』,是說集體創作活人之塑像應遵循相互合作與協調原理」是否正確?用「交響曲之合奏」比喻集體創作的「合作與協調」,相似點很一致,十分合理。
《門》的第23題的第1小題,要求說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對比喻句的理解。這句話是說明人與動物的區別:成群牧放的馬既無隱秘可言,又無獨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隱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2.擬人
《長城》第22題:「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⑵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此題是對文章語言表達技巧、表現形式的考查,第一問要求理解第二人稱在便於抒情方面的藝術效果,第二問要求理解人稱代詞的合理轉換,以便使表達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慮散文有關人稱及表達作用的基本知識,恐怕就難以作出正確的回答。聯系我們曾經學過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稱來寫。它的特點是,作者直接向對方傾談,顯得親切自然。這樣理解,就能正確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稱寫長城的好處是:將長城擬人化,便於與長城對話,便於抒發感情。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這句話承接「人們發現」而來,陳述的對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們」,寫的自然是「人們」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稱「它」。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題:(1)這篇短文是用第幾人稱寫青菜的?(2)這種寫法對內容的表達起什麼作用?(3)文中哪些語句用這種人稱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稱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題考的也是擬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稱的寫法,起的是擬人化作用,便於直接對青菜抒發自己的贊美之情。
3.反襯
《報秋》第28題:「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作者將「太陽花」和「玉簪花」對照比較,「太陽花」又名「死不了」,但「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而「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二者對比,反襯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4.對比
《青菜》一文,「高高翹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燈籠草」,「凌空懸掛的黃瓜」,與「緊緊依靠大地,樸素沉著的青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們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燈籠草,在黃瓜上刻夥伴的綽號」,與「在青菜地割草總是那麼小心翼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27題:「作者為什麼寫孩子們拔狗尾巴草、摘燈籠草、在黃瓜上刻夥伴的綽號?」這樣寫的作用就是通過對比,突出作者對「青菜」的贊美之情。
5.反復
《報秋》第29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這兩句都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做這類題,首先要從「語言形式的表達」上分析,那麼第(1)問的內容便是「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第(2)問便是「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其次就要分析「表達效果」,第(1)問暗含的意思是「強調時間的飛逝」,或「強調時間過得太快」。第(2)問則是「強化主旨」或「強化中心」、「深化主題」。學生做此類題往往重視「表達效果」,而忽視「語言形式的表達」,這是失分的原因。在這里,「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重點,升華主題。
6.排比
《創造宣言》第24題F項為判斷正誤題,「作者善於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這一說法正確,本文的確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長城》第21題對歷史長城的評價,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個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於: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氣勢,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論點闡明得嚴密、透徹,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用排比敘事可以把事情敘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寫人可以把人物刻畫得細致深刻。
7.象徵
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門》第5段直接說明「門」是隱秘、迴避的象徵,是心靈躲避極樂的靜謐或悲傷的秘密搏鬥的象徵。理解了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1題「開門」和「關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2題分析「玻璃門根本不是門」的原因。

高考現代文閱讀三步法

一、觀其大略
面對一篇文章,先整體快速閱讀,弄清文章的體裁及大致內容。是說明文,則先弄清說明對象和說明中心;是議論文,則把握中心觀點;是散文,則看懂描寫對象,抒情基調;是小說,則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捷徑:一看前端標題,二看文後注釋。
標題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說明文的標題往往直接點明說明對象或說明中心,如《景泰藍的製作》、《神奇的極光》等。議論文的標題無非三種,一種是直接點明中心觀點,如《改造我們的學習》;一種是間接點明中心觀點,如《別了,司徒雷登》;一種是確定論述對象或范圍,如《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孔孟》等。散文的標題則主要是確定描寫對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樓閣》等;其抒情基調蘊含在與標題緊密相關的關鍵性語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句;這些關鍵性的語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還有注釋,則這些注釋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注釋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處及創作時間,實際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論世」。只有結合作者及時代背景,才能准確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剔肉存骨」
作家在寫文章前都要先搭一個架子,然後組織材料。這個架子,體現了文章的整體思路。好的文章,材料附著在架子上,就像肉附著在骨頭上。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須先將這些「肉」剔除。是說明文,則將涉及到各種說明方法的材料剔除。如「舉例子」,則將例子剔除;「列數字」,則將數字剔除;「作比較」,則將比較的另一方剔除。是議論文,則將各種論據剔除,包括事例論據,引用論據,比喻論據等。是散文,因為「形散神聚」,則將體現「神」的抒情議論性語段保留,其他部分剔除。材料一經剔除,文章的整體思路就水落石出了。常見做法:一、舍偏取正法;二、分層歸納法。舍偏取正法,就是將文章的信息分出主次來,只提取主要的信息。具體到文章中的某個段落,則是提取中心句。中心句一般處在段首或段末,不難判斷。具體到段落中的某個句子,如果是單句,則提取主幹;是復句,則提取分句中的主句。
分層歸納法,就是概括段落大意,一般適用於散文閱讀。
三、「定點掃描」
完成以上兩步後,正式開始答題。首先「定點」,即找出每一題的出題點,將題乾和文章對應起來。找到了出題點,就進入「掃描」階段。以出題點為中心上下「掃描」,尋找答題點。一般地說,代詞所指代的內容就在上文,比喻句所說明的事物也在它的上文;觀點句的理解要看它的下句,材料所說明的觀點要看它前面的議論句;散文的主旨句往往在抒情議論性語句中。找到了答題點,還要注意答題方式。多數情況下,可直接摘引原文中的語句作答。如果題目要求你「概括」「歸納」,則必須通觀全段甚至全文,將要點整合,用流暢的個人語言來表達。
命題者擬題是從整體上來設計的,幾道題由淺入深,題與題之間既彼此獨立又互相聯系。一般地說,應從第一題入手,循序漸進地答題。但有時也可前後參照,從題目之間的關聯性上得到啟發,從而更快捷地找到答案,或驗證答案。

如何掌握現代文閱讀答題的要領

1、學會快速的遵路閱讀。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會亂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樣開頭的,寫文章的人在開頭花了很大的功夫,因此看文章時也要著重看文章開頭。考試就是考同學們有沒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學們平時要下功夫,爭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2、明確整體和局部的關系。遵路是對文章的整體有個把握,考題往往是考某一點,要有總分的概念,雖然問在一點上,但實際是關繫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學會整體閱讀理解。
3、透視題乾的重點和考點。拿到題目以後不要先急於答題,要先分析、理解、透視。每一道題目都是由命題人反復思考、嘔心瀝血後得出的,有些題目里是話里有話的,同學們不能一晃就過。
4、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一篇文章中總有些詞、句子含義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點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尋味的,這些詞和句子同學們一定要去理解,這樣的例子在課本中是很多的,如《在馬克思幕前的講話》一文中提到的「馬克思一生有很多敵人,但是沒有一個私敵」一句。考現代文就是考三個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
5、善於篩選和整合文中的信息。去年考綱提出的是「善於篩選並提取信息」,今年把「提取」改成了「整合」。「提取」是把問卷中的話抄下來填在答卷上就可以了,「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個方面的信息提取出來,並組織成一個觀點,需要自己概括。這個考點涉及到了三個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實是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這屬於現代文閱讀中較難的考點。
6、識破干擾項的各種手法。有不少的選擇題用排除法是可以的,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要知道為什麼選這個,為什麼不選這個。選擇題中往往有一個「陷井」,是同學們容易選錯的,同學們就要學會反干擾,挑出這個干擾項。教師出干擾項最多的手法有以下幾種:

⑴無中生有。文章里沒有的內容加進答案中去。
⑵主次顛倒。次要的變成主要的

⑶張冠李戴,偷換概念。明明是將那件事,答案里卻說是這件事;
⑷因果顛倒。把因說成果,把果說成因。
同學們可以結合以上這些手法自己做下總結,認識出題老師的干擾手法,對於同學們提高反干擾能力,減少錯題幾率是很有幫助的。
7、回答主觀性命題要攻克2個難關。一是讀不到位,二是詞不達意,這兩個「不」是同學們正確回答主觀題的「攔路虎」。
8、注意開放性題目中的限制和要求。開放性題目只是在一定范圍內開放,而不是沒有任何限制的。同學們一定要了解題目在什麼范圍內是開放的,它的考點是什麼。

現代文閱讀(文學作品)答題步驟

一般說來,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有鑒賞性閱讀與功利性閱讀。它們的本質區別是閱讀目的不同。由於閱讀目的不同,因此閱讀的方法、步驟也不同。這里,我們主要談談考場上的功利性閱讀。其步驟如下:
1.揣摩題干,有備而讀
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第一步是研讀題干,看看命題人問的是什麼?問了哪些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哪些是較易的?哪些是較難的?在大腦里要形成「問題鎖鏈」。然後,帶著這些問題去進人文本,這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品讀題目,緣文馳想
文章題目,往往是從一篇文章中冶煉出的精華。它最先告訴人們作品要歌頌什麼,反對什麼,宣揚什麼,控訴什麼。比如《報秋》的題目要告訴讀者,作者所抒發的情感都與「秋」有關。由此讀者再沿著文章的思路進行整合聯想,從而發現作品的真諦。
3.瀏覽首句,略知梗概
一般散文,都是由若干自然段組成的。每一段都有一個主要意思。首句往往與本段內容密切相關。如果我們把各段的首句抽調出來進行整合性聯讀,就會發現作者寫作的思路。整合首句,能使閱讀者迅速了解文章的內容和結構。
4.默讀全文,圈點勾畫
瀏覽首句,了解梗概,是粗讀;默讀全文,圈點勾畫,是細讀。前者是宏觀性的把握,後者是微觀性的鑒賞。解決「問題鎖鏈」當然既需要宏觀把握,也需要微觀鑒賞。此過程是組織答案的重要前提。有兩點提示:一是思考向題要瞻前顧後;一是准確圈定答題區域。
5.深思熟慮,精確表達
深思熟慮、精確表達是散文閱讀的最後一步,這一步非常重要。只有深思熟慮,才能精確表達。在表達時,一要整合篩選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無的字句;三要用詞雅緻精確。惟其如此,散文閱讀才能畫上一個較為完美的句號。

E. 創造宣言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容格

F. 2011上海高考語文 現代文閱讀的答題技巧

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2008-04-10 16:15提高現代文閱讀效率,並非一日之功,但指導同學們探求閱讀文章的一般規律,培養同學們臨場閱讀習慣,訓練答題技巧和方法,對正確理解、綜合分析、鑒賞評價文章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試以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為例,談談解答此類試題的幾種方法和技巧。
1.縱觀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讀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著眼於全篇的目光,沒有整體把握的意識,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益。因此,閱讀效率的提高取決於對文章內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確把握。
那麼,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著眼於文章的整體,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其次還要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的注釋等,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測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這樣解題就心中有數了。
1998年高考語文試卷選用了宗璞的《報秋》,這是一篇章法嚴謹而又情文並茂的散文,而且包含著領悟生活的哲理。它通過玉簪花「探出頭來」,香氣襲人,提醒人們:秋天來了,而我卻是兩手空空。其主旨是: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光陰,抓住現在,抓住人生的每時每刻,有所作為,不能虛度年華。第30題B項:「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贊美那種『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題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這一信息,就認為正確。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講玉簪花精神只是順便提及,並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說成主要是贊美玉簪花精神就更無根據了。
1999年高考語文試卷選用陶行知先生的《創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講稿,富於激情,文章題為《創造宣言》,但不是講一般的創造,其話題范圍是教育問題,是在教育育人這個領域里講創造。文章列舉了古今中外大量創造成功的實例,用事實說話,極有說服力。開頭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種現象引出論點:我們的教育應是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號召師生共同創造,就要破除種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有破才有立,批駁了五種「不能創造」的理由,自然引出「處處、天天、人人都能創造」的結論;最後對創造之神的呼喚,表達出獻身創造的強烈願望。在這種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再來解答問題,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觀火之感。第24題E項:「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論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本文的主旨是號召師生共同獻身創造,時時處處人人都要創造,教育要創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達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只是「創造」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它是為「創造」服務的,說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賓奪主的錯誤。
2000年的高考題《長城》是一篇散文,富於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長城為象徵,談的是中華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與舉措問題。它的主旨在於:反對封閉,提倡開放;反對愚鈍,鼓勵自信。它從深秋晚景寫起,引入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再從歷史回到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深化主旨,卒章顯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題第(2)問:「聯系全文看,這段文字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偉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開放的沖盪。
2001年的高考題《門》是美國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過對各種各樣的門的描寫,賦予「門」以象徵意義,寫出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開門和關門構成的,也就是說人的生命是由一個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構成的。把握了這一主旨,解答第23題第(2)問,要求說明「開門和關門是生命之嚴峻流動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確無誤了。
2.理清脈絡 劃分層次
《報秋》全文共九個自然段,一至六段為第一部分,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是:由玉簪花「探出頭來」「報秋」引得作者「一驚」寫起,隨即「悵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頑強、謙讓、潔凈和特有的芳香,歸結到「秋是收獲的季節,我卻是兩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慮。七至九段為第二部分:從兄長寄來的詞中有所領悟,悟出「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的人生哲理,從而堅定「領取生活」的人生態度。
《創造宣言》全文共有12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至四段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論點和注意的問題;四至十一段為第二部分,批駁五種「不能創造」的理由,得出結論;十二段為第三部分,發出獻身創造的號召。
《長城》全文共有11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文章採用先抑後揚的筆法,一至七自然段,對歷史的反思和評價,觀點非常明確,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對現實的評說,觀點也比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對未來的召喚,則比較含蓄。
《門》全文共有八個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觀點,有引起下文統領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說明即使是人們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門後隱藏著何等樣的奧秘;第三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門,初步提出門的象徵意義;第四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開門方式;第五段集中闡釋門的象徵意義;第六段集中闡釋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七段進一步闡釋人生就是不斷的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進一步闡釋關門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再解答後面的問題,就如順風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這方面下功夫,走馬觀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於解答後面的問題,結果是欲速則不達,不僅費時費力,還容易答錯。
3.檢索范圍 准確摘取
良好的閱讀素質不僅體現在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上,還體現在對局部的確認。閱讀時,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確定對應的語句,再仔細分析這一段里每一句話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閱讀題一般是從選文里有可能被學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來編成各種形式的問題,用來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從選文里找,只要認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確抓住關鍵語句,大多數題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夠「摳」出來的。如《創造宣言》的第21題第一問,「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考查學生對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別和篩選,只要抓住原文中五個「有人說」段落的中心句,按題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來寫進答題處就行了。再如:《長城》第21題第一問,「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是什麼?」只要能根據第2-7自然段的內容,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說」後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觀點、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①凄婉的歷史,②民族封閉的象徵,③文化愚鈍的標志。
當然,有時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語句太長,不合答題要求,或語句含有不合題意的其他信息,這就要根據題意對選出的有用的語言信息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表述。再以上述兩題第二問為例。《創造宣言》第21題第二問要求回答「作者批評錯誤觀點得出的結論是什麼(不超過12個字)」。原文的結論在第11自然段,有21個字,這就要壓縮主幹,抽取要點,概括復述:「處處天天人人都能創造。」《長城》第21題第二問:「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現實的長城?」作者對長城現實的看法,與四面八方億萬遊人的描寫結合在一起,沒有獨立成段,回答較難一些。但是只要認真閱讀,你就能從「現在你敞開胸襟了」、「願意接待異域殊方的雜色人流」等語句中,歸納出現實長城的開放,從「外層空間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跡,就是你呀,長城!」的語意中,體會出作者在看待現實長城時的自豪與自信。

4.綜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閱讀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把答案意思說出來,且往往有字數限制。這種題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比較高,題目難度也大。解答此類試題,要吃透答案的內容要點,吃准表述的范圍、角度和方式,用規范的語言表達。
《創造宣言》第23題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麼?為獲得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問題?」第一問若選原文中的話回答:「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就只答對了一半,因為「成功」包含師生兩個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觀點很全面,很明確,強調的是「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第二問綜合性很強,七個答案要點幾乎分散在全篇文章之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根據,才能概括出「注意」的要點。
《創造宣言》第24題考查對文章的鑒賞評析,B項「作者引用歌德的話『沒有勇氣,一切都完』,著重證明惟有大無畏精神才是創造取得成功的關鍵」。這一說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創造需要勇氣,但「勇氣」不是關鍵,更絕非「惟有」,因為作者在下文明確指出:「這只是一半真理,」「除了大無畏精神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
《門》第21題:作者開頭說:「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動作。」請根據文意寫出「開門」和「關門」的含意。要回答:「開門」和「關門」的含意是什麼,並沒有現成的答案,須通觀全文,先找出相關的句子,然後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與「開門」和「關門」相關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闡述「開門」和「關門」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別是文章的第六段。問題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卻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這就增加了解答21題的難度,要求考生通過快速閱讀,迅速清理文章的脈絡,迅速找出相關信息。相比較而言,「關門」的含意好歸納一些,因為文中說道「每一扇門的關閉就意味著一個結束」,可以直接概括出:「關門的含意是意味著一個結束。」而關於「開門」的含意,相關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參照歸納「關門」的含意,平行比較,得出答案:「開門」的含意是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發現。

5.認清手法 明確作用
現代文閱讀,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方面出題對考生進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明確它們的修辭作用,對理解和鑒賞文章很有幫助。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大致考查了如下幾種修辭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創造宣言》第22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象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初步分析,可以擬出這樣幾個比喻:刀法、萬象、萬象同毀、萬龍點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象」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萬象同毀」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被毀;「萬龍點睛」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成才。《創造宣言》第24題A項問:「『合於交響曲之節奏』,是說集體創作活人之塑像應遵循相互合作與協調原理」是否正確?用「交響曲之合奏」比喻集體創作的「合作與協調」,相似點很一致,十分合理。
《門》的第23題的第1小題,要求說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對比喻句的理解。這句話是說明人與動物的區別:成群牧放的馬既無隱秘可言,又無獨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隱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2.擬人
《長城》第22題:「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⑵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此題是對文章語言表達技巧、表現形式的考查,第一問要求理解第二人稱在便於抒情方面的藝術效果,第二問要求理解人稱代詞的合理轉換,以便使表達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慮散文有關人稱及表達作用的基本知識,恐怕就難以作出正確的回答。聯系我們曾經學過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稱來寫。它的特點是,作者直接向對方傾談,顯得親切自然。這樣理解,就能正確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稱寫長城的好處是:將長城擬人化,便於與長城對話,便於抒發感情。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這句話承接「人們發現」而來,陳述的對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們」,寫的自然是「人們」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稱「它」。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題:(1)這篇短文是用第幾人稱寫青菜的?(2)這種寫法對內容的表達起什麼作用?(3)文中哪些語句用這種人稱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稱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題考的也是擬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稱的寫法,起的是擬人化作用,便於直接對青菜抒發自己的贊美之情。
3.反襯
《報秋》第28題:「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作者將「太陽花」和「玉簪花」對照比較,「太陽花」又名「死不了」,但「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而「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二者對比,反襯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4.對比
《青菜》一文,「高高翹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燈籠草」,「凌空懸掛的黃瓜」,與「緊緊依靠大地,樸素沉著的青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們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燈籠草,在黃瓜上刻夥伴的綽號」,與「在青菜地割草總是那麼小心翼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27題:「作者為什麼寫孩子們拔狗尾巴草、摘燈籠草、在黃瓜上刻夥伴的綽號?」這樣寫的作用就是通過對比,突出作者對「青菜」的贊美之情。
5.反復
《報秋》第29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這兩句都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做這類題,首先要從「語言形式的表達」上分析,那麼第(1)問的內容便是「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第(2)問便是「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其次就要分析「表達效果」,第(1)問暗含的意思是「強調時間的飛逝」,或「強調時間過得太快」。第(2)問則是「強化主旨」或「強化中心」、「深化主題」。學生做此類題往往重視「表達效果」,而忽視「語言形式的表達」,這是失分的原因。在這里,「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重點,升華主題。
6.排比
《創造宣言》第24題F項為判斷正誤題,「作者善於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這一說法正確,本文的確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長城》第21題對歷史長城的評價,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個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於: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氣勢,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論點闡明得嚴密、透徹,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用排比敘事可以把事情敘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寫人可以把人物刻畫得細致深刻。
7.象徵
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門》第5段直接說明「門」是隱秘、迴避的象徵,是心靈躲避極樂的靜謐或悲傷的秘密搏鬥的象徵。理解了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1題「開門」和「關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2題分析「玻璃門根本不是門」的原因。

G. 語文閱讀不會答

考現代文閱讀主觀表達題出現在試卷的第Ⅱ卷,是對學生篩選、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難度。無論是平時訓練還是考試學生對這道題普遍存在著畏難心理,歷年高考這道題的得分率也都偏低。於是一些語文老師認為在這一考點上投入太多時間得不償失,不如把精力轉向那些更能見效的考點上去。誠然,想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無所作為,但從應試的角度看,使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把該拿的分拿到,應該是有可能的。如何讓學生把該拿的分拿到呢?筆者以為以下幾個環節在平時閱讀訓練中是不容忽的。1、閱讀選文時要勾畫圈點。「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一篇文章,如果從頭讀到尾不作任何標記,很可能讀後腦子里是一片空白,什麼印象也沒有,在這樣的狀態下去做題能有什麼好效果呢?閱讀時對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題目、反問句、設問句、獨立段、中心句、過渡句、關聯詞、指代詞、有意義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語句、抒情議論句、重復出現的句子、表達作者情感看法的詞句等作勾畫圈點,不僅可以增加對內容的印象,還能大體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這些,解題時就得心應手了。閱讀現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種句子的分析★抓首句。一個語段往往是相對獨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轉承作用。如果是記敘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數是概括全段內容或交待事件發生發展的空間順序或內部發展順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個別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別致」二字准確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點;如果是議論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論點。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會性、階級性的」,它是該段的分論點;如果是說明文首段,首句則往往指明對象的某一特徵。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時的顏色。★抓中心句。語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價值排列的,而是既有關鍵的中心句,又有作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時要迅速從大量的擴展句和敘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瑣憶》首段中的「魯迅先生有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魯迅先生偉大的人格★抓轉承句。有的語段有幾層意思,為了使層次問連貫緊湊,中間常用轉承句或轉承詞。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第六段中的「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承上文,「但是這在他身上還不是主要的」,啟下文。★抓點睛句。有的句子在語段中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如:《風景談》在每幅畫面後面加上了一句或兩句簡短的議論,這些議論文字升華了文章的主題。★抓警句。有的語段中的有些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如:《包身工》最後一句話:「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屍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這組句子既蘊涵著作者對萬惡的舊社會的無限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終將過去,黎明定會到來的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警句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對於生活的高度提煉、概括,並進行邏輯推理的結果,領悟它的含義,有助於提高認識能力。★抓矛盾句。語段中的有些句子,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此句表面看來矛盾,實際上是絕妙好辭,揭示了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必然性。★抓感情句。語段中的有些句子明顯地表達出作者的喜怒哀樂和對事物的褒揚貶抑。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第三段中的「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純朴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作者直抒胸臆,熱情歌頌志願軍戰士。★抓特殊句。閱讀語段時,有時會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點,才能夠准確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開了裂」都是後置的定語,分別修飾「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無路,淪為乞丐了。★抓修辭句。為了更好地寫景狀物,傳神達意,作者往往在語段中要運用一些修辭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疊出,作者把荷葉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聲,這些比喻形象貼切,新穎生動。★抓尾句。語段中的尾句或概括總結上文,或留下餘地讓人思索,或飽蘸筆墨抒發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深切思念和無限熱愛之情。如1997年高考題現代文選文中有這樣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說的從前的『散文的心』。」「從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從前的散文的體也是一樣。」「你想,在這兩重械梏之下,我們還寫得出好的散文來么?」如果我們在閱讀時能畫出這些句子,那麼在回答第26題「文中的『兩重械梏』分別指的是什麼」這一問題時,就能快速確定答題方向了。2、審題時要一字不漏。題目中每一個字(包括數字)都是有它的價值的,不然就不會寫到題目中。這就要求我們審題時不能漏掉一個字。千萬不能用掃視的方式審題,因為那樣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裡一個一個字的默讀題目,必要時要動筆作標記。審題時以下幾個環節不可忽視:①看問題。要看清題目中有幾個問題,如果題目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問題或將兩個問題合而為一作答。1999年高考題第23題設置了兩個問題:「這篇《創造宣言》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麼?為獲得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問題?」由於考場上的緊張,就有考生在做這道題時將第一問題漏答了,也有的考生將兩個問題合而為一作答,結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個問題的分。②看要求。題目上除了提出問題外,往往還對考生答題作出一些要求。題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題的范圍、角度、形式等。如2003年高考題第21題:「本文第四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並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合鄉土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其中的「結合鄉士情結」就限定了答題的范圍,而高考這道題的參考答案也正是緊緊圍繞「鄉士情結」這四個字來組織的。③看分值。要看清並揣摩題目的分值。試題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須的要點。因為高考閱卷中是「踩點給分的」,而每個答案要點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數會給閱卷帶來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點數應是能被總分值除盡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點只能是1個,2個或4個,不可能是3個。如2003年高考題第19題分值4分,答案要點剛好4點,第20題分值4分,答案要點兩點,第21題6分,答案要點是3點。④看有無字數限制。題目中如果有字數限制,那麼所限定的字數應該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數,清楚了這一點,在組織答案時就要注意不能超過限定的字數,當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數少得太多,因為這樣恐怕會遺漏要點的。題目中如果沒有字數限制,那就要盡量多答點,閱卷時多出的要點是不扣分的。3、確定答案所在區域。這一環節至關重要,因為如果答案所在區域確定錯了,那就會全盤皆失了。確定答案所在區域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藉助題目本身的指定。有時題目上明確指定了答題的閱讀范圍,如2003年高考題第20題的題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寫的少年離家的情況有哪幾種?請概括說明。」在這一題目中就明確指定了答案所在區域是「第三段」。②根據高考命題原則確定區域。高考命題人在擬定閱讀題時一般遵循這樣一些原則:1.盡量使考生能夠利用文中語句作為答題的基本材料。2.盡量照顧考生的閱讀和思考的先後順序。3.努力體現由語義理解到綜合分析的過程。4.努力組成內容由淺入深的系列。根據這些原則,答案應是隨著題號的遞增在文中呈從前到後,從局部到整體分布。③找出題干中的相關語句在選文中提位置,向上下文搜索,並注意文中的過渡句、關聯詞、指代詞的提示。如2002年高考題第19題,題目是:「愈伯牙遇到鍾子期這個知音,為什麼會『萬分的興奮和感激』?」我們先找出「萬分的興奮和感激」在文中的相應位置,這樣答案區域大體確定在第二節。這句話的原句是:「這怎麼能不讓伯牙萬分興奮感激?」,從句中的「這」這個指代詞可以看出,答案應在此句的上文找。在這里,指找詞幫了我們的大忙。再如2002年高考題第21題,題目是:「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但作者為什麼還要『唐突地勸慰他』?根據文意,簡要回答。」我們首先找出「唐突地勸慰他」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三節,我們再看第四節的首句是「更何況伯牙學習鼓琴的道路實在是太艱辛了」,句中的「何況」這一關聯詞是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是要更進一步說明「勸」的原因,因此第四節也應在答題范圍之內。如果不注意「何況」這個關聯詞就很可能遺漏答案要點了。4、精心組織答案。確定了答案所在區域後,剩下的事就是組織答案了。組織答案時以下三點值得注意:①盡量用原文中的語句整合。根據高考命題特點,考生是應該能夠利用文中語句作為答題的基本材料的,歷年高考題的參考答案也都是對原文中相關詞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題時決不能脫離原文材料作出想當然的答案,應盡量用原文中的語句整合。②弄清答案和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要增強用邏輯思維解題的意識。因為文學性文章盡管以形象思維為主,以情感取勝,但在解題時卻絕不可被情感左右,憑感答題,我們只能通過我們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據的從文中整合出答案。如2002年高考題第19題,題目要求回答伯牙「萬分興奮感激」的原因,那麼答案和問題之間應是因果關系。有的同學答:因為他遇到了知音,所以萬分的興奮和感激。答案本身確實是因果關系,但與題干問題對照,就會發現這個答案等於沒有回答,或者說是答非所問。還有的同學照搬了上面的句子,即:如此神奇地領悟和熟稔伯牙彈奏出來的裊裊情思,真像是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這個答案確實與題干問題有了因果關系,但試想一下,一個彈奏者彈出的一支曲子中所蘊含的情思能被別人領悟和熟稔的現象多了,為什麼伯牙「萬分興奮感激」呢?其實是因為伯牙的琴聲「變幻無窮和神秘莫測」,一般人是聽不懂的。所以答案中還應把這一點歸納進去才能和題干問題形成完整的因果關系。③選擇合理的表達形式。答案的表達形式是用句子還是用短詞?是用單句還是用復句?是用偏正短詞還是用動賓短詞?這些都得由題干問題決定。記敘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何時何地,何對象幹了(記敘)什麼事情或者何對象怎麼了。描寫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描寫了何對象的什麼特點或者何對象怎麼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議論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論證了什麼觀點或通過批駁,確立了什麼觀點。說明性語段的表達方式往往是:說明(介紹)了什麼對象的什麼特徵(特點)。5、復查驗證答案。這個環節往往被考生忽視,事實上這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擬好後首先要做的是驗證一下所答是否是所問,防止答非所問的情況出現。其次,要通過復查來發現並更正擬出來的答案中的病句、錯別字。在這里特別要提出來的是,在試卷上答題前最好先擬個草稿,否則辛辛苦苦思考出來的答案語句不通,錯別字耀眼,那豈不可惜?

閱讀全文

與創造宣言中最後一句話的含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