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現中國創造力秘書長

發現中國創造力秘書長

發布時間:2022-04-19 08:23:40

Ⅰ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創新之路,都經歷了哪些坎坷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首先就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開始面臨物資匱乏,而在經過多年的努力之後就變成製造業大國。在整個過程中也會比較注重於品牌質量的升級,一直都會追求品質,現在已經成為了中國智造。在這背後也經歷過無數的挫折,但是卻從來沒有妥協過。

技術先進開始進入到中國智造

在經過長達多年的努力之後,我國的製造業發展也已經擁有著更好的發展。雖然曾經經歷過金融危機的洗禮,但是製造行業卻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反而進入到騰飛的階段,因為之前涉及到專利費之爭,因此後期就開始決定自己去生產。這就能夠真正的展現出在當前智能製造領域的優勢,從源頭上打造高端的產品。

Ⅱ 3位中國數學家和2位數學家

華羅庚

「數學,如音樂一樣,以奇才輩出而著稱,這些人即便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也才華橫溢。雖然華羅庚謙虛地避免使用奇才這個詞,但它卻恰當地描述了這位傑出的中國數學家。」 --G·B·Kolata

華羅庚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是一個自學成才的數學家。

他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城市貧民的家庭,1985年6月12日,中國數學屆隕滅一顆巨星-華羅庚在日本講學時不幸因心肌梗塞逝世了。

華羅庚是蜚聲中外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與多復便函數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他的著名學術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由於應用了前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在數學領域內做了開拓性的工作,於1957年榮獲我國科學一等獎。他研究的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羅庚一生精勤不倦,奮斗不息,著作很多,研究領域很廣。他共發表學術論文約二百篇,專著有《堆壘素數論》、《高等數學引論》、《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典型群》、《多復變數函數論中的典型域的分析》、《數論引導》、《數值積分及其應用》、《從單位圓談起》、《優選法》、《二階兩個自變數兩個未知函數的常系數偏微分方程》、《華羅庚論文選集》等12部。

吳文俊

數學家。1919年5月12日生於上海市。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法國留學。在巴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進行數學研究,1949年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1957年被聘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歷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副所長、名譽所長、數學機械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副主任、主任等職。 吳文俊主要從事拓撲學、機器證明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多項突出成果,是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為中國數學研究和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52年刊印出版的博士論文《球纖維示性類》是對球纖維理論基本問題的重要貢獻。從40年代起示性類、示嵌類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並有許多重要應用,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文俊公式」、「吳文俊示性類」,已被編入許多名著。這方面成果曾獲195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金)一等獎。60年代繼續進行示嵌類方面的研究,獨創性地發現了新的拓撲不變數,其中關於多面體的嵌入和浸入方面的成果至今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在龐特雅金示性類方面的成果,是拓撲學纖維叢理論和微分流形的幾何學的一項基本理論研究,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近年來創立了定理機器證明的吳文俊原理(國際上稱為「吳方法」),實現了初等幾何與微分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一重要創新改變了自動推理研究的面貌,在定理機器證明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並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它將引起數學研究方式的變革。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曾獲1978年全國數學大會重大成果獎和1980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機器發現和創造定理的研究方面,以及代數幾何、中國數學史、對策論等研究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楊樂

數學家。1939年11月10日生於江蘇南通。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1962年畢業,同年考取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生,1966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秘書長、理事長。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楊樂在函數模分布論、輻角分布論、正規族等領域,以其眾多極富創造性的重要貢獻,20年來一直站在世界最前列,是國際上的領頭數學家之一。 一、對整函數、亞純函數的虧值、虧量函數進行了深入研究 與張廣厚合作在亞純函數的虧值數目與Borel方向數目間首次建立了密切聯系;在引進虧函數後,給出有窮下級亞純函數總虧量的估計,從而證明了其虧函數是可數的;給出亞純函數結合於導數的總虧量的估計,徹底解決了著名學者D.Drasin70年代提出的3個問題。 二、對正規族作了系統研究,獲得了一些新的重要的正規定則 楊樂建立了正規族與不動點之間的聯系正規族與微分多項式之間的聯系,解決了著名學者W.K.Hayman提出的一個正規族問題等。 三、對整函數和亞純函數的輻角分布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楊樂研究在亞純函數涉及的導數的輻角分布時,獲得了一種新型的奇異方向;對輻角分布與重值間的關系得到了深入的結果;完全刻劃了亞純函數Borel方向的分布規律;與Hayman合作解決了Littlewood的一個猜想。 楊樂的上述各項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與許多引用,他所得到的虧量關系,被國外學者稱為「楊樂虧量關系『等。

外國的數學家我想介紹歐拉和高斯

1歐拉

歐拉淵博的知識,無窮無盡的創作精力和空前豐富的著作,都是令人驚嘆不已的!他從19歲開始發表論文,直到76歲,半個多世紀寫下了浩如煙海的書籍和論文。到今幾乎每一個數學領域都可以看到歐拉的名字,從初等幾何的歐拉線,多面體的歐拉定理,立體解析幾何的歐拉變換公式,四次方程的歐拉解法到數論中的歐拉函數,微分方程的歐拉方程,級數論的歐拉常數,變分學的歐拉方程,復變函數的歐拉公式等等,數也數不清。他對數學分析的貢獻更獨具匠心,《無窮小分析引論》一書便是他劃時代的代表作,當時數學家們稱他為"分析學的化身"。

歐拉是科學史上最多產的一位傑出的數學家,據統計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寫下了886本書籍和論文,其中分析、代數、數論佔40%,幾何佔18%,物理和力學佔28%,天文學佔11%,彈道學、航海學、建築學等佔3%,彼得堡科學院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

歐拉著作的驚人多產並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環境中工作,他常常抱著孩子在膝上完成論文,也不顧孩子在旁邊喧嘩。他那頑強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使他在雙目失明以後,也沒有停止對數學的研究,在失明後的17年間,他還口述了幾本書和400篇左右的論文。19世紀偉大數學家高斯(Gauss,1777-1855年)曾說:"研究歐拉的著作永遠是了解數學的最好方法。"

歐拉的父親保羅·歐拉(Paul Euler)也是一個數學家,原希望小歐拉學神學,同時教他一點教學。由於小歐拉的才人和異常勤奮的精神,又受到約翰·伯努利的賞識和特殊指導,當他在19歲時寫了一篇關於船桅的論文,獲得巴黎科學院的獎的獎金後,他的父親就不再反對他攻讀數學了。

1725年約翰·伯努利的兒子丹尼爾·伯努利赴俄國,並向沙皇喀德林一世推薦了歐拉,這樣,在1727年5月17日歐拉來到了彼得堡。1733年,年僅26歲的歐拉擔任了彼得堡科學院數學教授。1735年,歐拉解決了一個天文學的難題(計算慧星軌道),這個問題經幾個著名數學家幾個月的努力才得到解決,而歐拉卻用自己發明的方法,三天便完成了。然而過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並且不幸右眼失明了,這時他才28歲。1741年歐拉應普魯士彼德烈大帝的邀請,到柏林擔任科學院物理數學所所長,直到1766年,後來在沙皇喀德林二世的誠懇敦聘下重回彼得堡,不料沒有多久,左眼視力衰退,最後完全失明。不幸的事情接踵而來,1771年彼得堡的大火災殃及歐拉住宅,帶病而失明的64歲的歐拉被圍困在大火中,雖然他被別人從火海中救了出來,但他的書房和大量研究成果全部化為灰燼了。

沉重的打擊,仍然沒有使歐拉倒下,他發誓要把損失奪回來。在他完全失明之前,還能朦朧地看見東西,他抓緊這最後的時刻,在一塊大黑板上疾書他發現的公式,然後口述其內容,由他的學生特別是大兒子A·歐拉(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筆錄。歐拉完全失明以後,仍然以驚人的毅力與黑暗搏鬥,憑著記憶和心算進行研究,直到逝世,竟達17年之久。

歐拉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是罕見的,他能夠復述年青時代筆記的內容,心算並不限於簡單的運算,高等數學一樣可以用心算去完成。有一個例子足以說明他的本領,歐拉的兩個學生把一個復雜的收斂級數的17項加起來,算到第50位數字,兩人相差一個單位,歐拉為了確定究竟誰對,用心算進行全部運算,最後把錯誤找了出來。歐拉在失明的17年中;還解決了使牛頓頭痛的月離問題和很多復雜的分析問題。

歐拉的風格是很高的,拉格朗日是稍後於歐拉的大數學家,從19歲起和歐拉通信,討論等周問題的一般解法,這引起變分法的誕生。等周問題是歐拉多年來苦心考慮的問題,拉格朗日的解法,博得歐拉的熱烈贊揚,1759年10月2日歐拉在回信中盛稱拉格朗日的成就,並謙虛地壓下自己在這方面較不成熟的作品暫不發表,使年青的拉格朗日的工作得以發表和流傳,並贏得巨大的聲譽。他晚年的時候,歐洲所有的數學家都把他當作老師,著名數學家拉普拉斯(Laplace)曾說過:"歐拉是我們的導師。" 歐拉充沛的精力保持到最後一刻,1783年9月18日下午,歐拉為了慶祝他計算氣球上升定律的成功,請朋友們吃飯,那時天王星剛發現不久,歐拉寫出了計算天王星軌道的要領,還和他的孫子逗笑,喝完茶後,突然疾病發作,煙斗從手中落下,口裡喃喃地說:"我死了",歐拉終於"停止了生命和計算"。

歐拉的一生,是為數學發展而奮斗的一生,他那傑出的智慧,頑強的毅力,孜孜不倦的奮斗精神和高尚的科學道德,永遠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歐拉還創設了許多數學符號,例如π(1736年),i(1777年),e(1748年),sin和cos(1748年),tg(1753年),△x(1755年),∑(1755年),f(x)(1734年)等

2高斯
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是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出生於德國布倫茲維克的一個貧苦家庭。父親格爾恰爾德·迪德里赫先後當過護堤工、泥瓦匠和園丁,第一個妻子和他生活了10多年後因病去世,沒有為他留下孩子。迪德里赫後來娶了羅捷雅,第二年他們的孩子高斯出生了,這是他們唯一的孩子。父親對高斯要求極為嚴厲,甚至有些過份,常常喜歡憑自己的經驗為年幼的高斯規劃人生。高斯尊重他的父親,並且秉承了其父誠實、謹慎的性格。1806年迪德里赫逝世,此時高斯已經做出了許多劃時代的成就。

在成長過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是力於母親和舅舅。高斯的外祖父是一位石匠,30歲那年死於肺結核,留下了兩個孩子:高斯的母親羅捷雅、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為人熱情而又聰明能幹投身於紡織貿易頗有成就。他發現姐姐的兒子聰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動活潑的方式開發高斯的智力。若干年後,已成年並成就顯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對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產的思想,不無傷感地說,舅舅去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天才"。正是由於弗利德里希慧眼識英才,經常勸導姐夫讓孩子向學者方面發展,才使得高斯沒有成為園丁或者泥瓦匠。

在數學史上,很少有人象高斯一樣很幸運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親。羅捷雅直到34歲才出嫁,生下高斯時已有35歲了。他性格堅強、聰明賢慧、富有幽默感。高斯一生下來,就對一切現象和事物十分好奇,而且決心弄個水落石出,這已經超出了一個孩子能被許可的范圍。當丈夫為此訓斥孩子時,他總是支持高斯,堅決反對頑固的丈夫想把兒子變得跟他一樣無知。

羅捷雅真誠地希望兒子能幹出一番偉大的事業,對高斯的才華極為珍視。然而,他也不敢輕易地讓兒子投入當時尚不能養家糊口的數學研究中。在高斯19歲那年,盡管他已做出了許多偉大的數學成就,但她仍向數學界的朋友W.波爾約(W.Bolyai,非歐幾何創立者之一J.波爾約之父)問道:高斯將來會有出息嗎?W.波爾約說她的兒子將是"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為此她激動得熱淚盈眶。

7歲那年,高斯第一次上學了。頭兩年沒有什麼特殊的事情。1787年高斯10歲,他進入了學習數學的班次,這是一個首次創辦的班,孩子們在這之前都沒有聽說過算術這么一門課程。數學教師是布特納(Buttner),他對高斯的成長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全世界廣為流傳的一則故事說,高斯10歲時算出布特納給學生們出的將1到100的所有整數加起來的算術題,布特納剛敘述完題目,高斯就算出了正確答案。不過,這很可能是一個不真實的傳說。據對高斯素有研究的著名數學史家E·T·貝爾(E.T.Bell)考證,布特納當時給孩子們出的是一道更難的加法題:81297+81495+81693+…+100899。

當然,這也是一個等差數列的求和問題(公差為198,項數為100)。當布特納剛一寫完時,高斯也算完並把寫有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E·T·貝爾寫道,高斯晚年經常喜歡向人們談論這件事,說當時只有他寫的答案是正確的,而其他的孩子們都錯了。高斯沒有明確地講過,他是用什麼方法那麼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數學史家們傾向於認為,高斯當時已掌握了等差數列求和的方法。一位年僅10歲的孩子,能獨立發現這一數學方法實屬很不平常。貝爾根據高斯本人晚年的說法而敘述的史實,應該是比較可信的。而且,這更能反映高斯從小就注意把握更本質的數學方法這一特點。

高斯的計算能力,更主要地是高斯獨到的數學方法、非同一般的創造力,使布特納對他刮目相看。他特意從漢堡買了最好的算術書送給高斯,說:"你已經超過了我,我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教你了。"接著,高斯與布特納的助手巴特爾斯(J.M.Bartels)建立了真誠的友誼,直到巴特爾斯逝世。他們一起學習,互相幫助,高斯由此開始了真正的數學研究。

1788年,11歲的高斯進入了文科學校,他在新的學校里,所有的功課都極好,特別是古典文學、數學尤為突出。經過巴特爾斯等人的引薦,布倫茲維克公爵召見了14歲的高斯。這位朴實、聰明但家境貧寒的孩子贏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願意作高斯的資助人,讓他繼續學習。

布倫茲維克公爵在高斯的成才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如此,這種作用實際上反映了歐洲近代科學發展的一種模式,表明在科學研究社會化以前,私人的資助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高斯正處於私人資助科學研究與科學研究社會化的轉變時期。

1792年,高斯進入布倫茲維克的卡羅琳學院繼續學習。1795年,公爵又為他支付各種費用,送他入德國著名的哥丁根大家,這樣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奮地學習和開始進行創造性的研究。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論文,回到家鄉布倫茲維克,正當他為自己的前途、生計擔憂而病倒時—雖然他的博士論文順利通過了,已被授予博士學位,同時獲得了講師職位,但他沒有能成功地吸引學生,因此只能回老家-又是公爵伸手救援他。公爵為高斯付諸了長篇博士論文的印刷費用,送給他一幢公寓,又為他印刷了《算術研究》,使該書得以在1801年問世;還負擔了高斯的所有生活費用。所有這一切,令高斯十分感動。他在博士論文和《算術研究》中,寫下了情真意切的獻詞:"獻給大公","你的仁慈,將我從所有煩惱中解放出來,使我能從事這種獨特的研究"。

1806年,公爵在抵抗拿破崙統帥的法軍時不幸陣亡,這給高斯以沉重打擊。他悲痛欲絕,長時間對法國人有一種深深的敵意。大公的去世給高斯帶來了經濟上的拮據,德國處於法軍奴役下的不幸,以及第一個妻子的逝世,這一切使得高斯有些心灰意冷,但他是位剛強的漢子,從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窘況,也不讓朋友安慰自己的不幸。人們只是在19世紀整理他的未公布於眾的數學手稿時才得知他那時的心態。在一篇討論橢圓函數的手搞中,突然插入了一段細微的鉛筆字:"對我來說,死去也比這樣的生活更好受些。"

慷慨、仁慈的資助人去世了,因此高斯必須找一份合適的工作,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由於高斯在天文學、數學方面的傑出工作,他的名聲從1802年起就已開始傳遍歐洲。彼得堡科學院不斷暗示他,自從1783年歐拉去世後,歐拉在彼得堡科學院的位置一直在等待著象高斯這樣的天才。公爵在世時堅決勸阻高斯去俄國,他甚至願意給高斯增加薪金,為他建立天文台。現在,高斯又在他的生活中面臨著新的選擇。

為了不使德國失去最偉大的天才,德國著名學者洪堡(B.A.Von Humboldt)聯合其他學者和政界人物,為高斯爭取到了享有特權的哥丁根大學數學和天文學教授,以及哥丁根天文台台長的職位。1807年,高斯赴哥丁根就職,全家遷居於此。從這時起,除了一次到柏林去參加科學會議以外,他一直住在哥丁根。洪堡等人的努力,不僅使得高斯一家人有了舒適的生活環境,高斯本人可以充分發揮其天才,而且為哥丁根數學學派的創立、德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和數學中心創造了條件。同時,這也標志著科學研究社會化的一個良好開端。

高斯的學術地位,歷來為人們推崇得很高。他有"數學王子"、"數學家之王"的美稱、被認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三位(或四位)數學家之一"(阿基米德、牛頓、高斯或加上歐拉)。人們還稱贊高斯是"人類的驕傲"。天才、早熟、高產、創造力不衰、……,人類智力領域的幾乎所有褒獎之詞,對於高斯都不過份。

高斯的研究領域,遍及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的各個領域,並且開辟了許多新的數學領域,從最抽象的代數數論到內蘊幾何學,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從研究風格、方法乃至所取得的具體成就方面,他都是18—19世紀之交的中堅人物。如果我們把18世紀的數學家想像為一系列的高山峻嶺,那麼最後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巔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紀的數學家想像為一條條江河,那麼其源頭就是高斯。

雖然數學研究、科學工作在18世紀末仍然沒有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但高斯依然生逢其時,因為在他快步入而立之年之際,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各國政府都開始重視科學研究。隨著拿破崙對法國科學家、科學研究的重視,俄國的沙皇以及歐洲的許多君主也開始對科學家、科學研究刮目相看,科學研究的社會化進程不斷加快,科學的地位不斷提高。作為當時最偉大的科學家,高斯獲得了不少的榮譽,許多世界著名的科學泰斗都把高斯當作自己的老師。

1802年,高斯被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選為通訊院士、喀山大學教授;1877年,丹麥政府任命他為科學顧問,這一年,德國漢諾威政府也聘請他擔任政府科學顧問。

高斯的一生,是典型的學者的一生。他始終保持著農家的儉朴,使人難以想像他是一位大教授,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他先後結過兩次婚,幾個孩子曾使他頗為惱火。不過,這些對他的科學創造影響不太大。在獲得崇高聲譽、德國數學開始主宰世界之時,一代天驕走完了生命旅程。

Ⅲ 有哪些說明中國偉大創造力的例子

1、舵

舵,從舟,它聲。本義:船尾用以控制行向的裝置。單提「舵」字,默認一般指船舵,如把舵(掌舵)。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也出現了「車舵(汽車駕駛時控制方向的裝置)」和「機舵(應用偏航運動原理製作的飛機末尾部分的附著有紋摺的,或可活動的輔助機翼,在飛行時用來控制其水平動向)」。

「船舵」,附設於船體外,利用船舶航行時作用於舵葉上的流體動力而控制船舶航向的裝置。通常由舵葉和舵桿組成。船舵是用來操縱和控制船舶航向的,一般位於船尾,又稱船尾舵,它是中國造船技術方面的一項重大發明。

2、廁紙

在中國沒有先進的造紙術的時候,古代人用廁籌來解決這一問題。稱「廁簡」。古代上廁,不用紙而用廁籌。籌為木或竹削成的小片。用畢後以水滌盡,以備下次再用。貴族之家,以錦襄盛籌,以備取用。紙張發明後,因價格較昂,仍用竹木籌。

或曰此俗傳自古代印度,故中國寺院中皆沿襲之。《北史。齊紀中》:「[文宣帝]沉酗既久,轉虧本性。雖以楊愔為宰輔,使進廁籌。」宋馬令《南唐書。浮屠傳》:「後主與周後頂僧伽帽,披袈裟,課誦佛經,跪拜頓顙,至為瘤贅。

親削僧徒廁簡,試之以頰,少有芒剌,則再加修治。」明陶宗儀《輟耕錄。廁籌》:「今寺觀削木為籌,置溷圊中,名曰廁籌。」

3、馬胸帶換具

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馬胸帶換具。在此之前,西方在公元8世紀換馬的唯一手段是「項前肚帶換具」。這是一種不合理的方法,因為皮帶勒在喉部,意味著馬一旦使出最大力氣就會立即窒息死亡。

我國發明的馬胸帶換具克服了這一缺點。我國的這項發明後來通過中亞傳到了歐洲。歐洲考古學家在公元7至10世紀的古墓中發現了胸帶換具遺物。

4、火葯

顧名思義,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劇烈燃燒的葯劑。據《范子葉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范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5、降落傘

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降落傘。許多人都知道達芬奇留下了降落傘的草圖,這標志著歐洲人最初產生製造降落傘提法的時間。但是遠在達芬奇1500年前,中國人已經發明了降落傘,並且在實際生活中極其成功地運用了它。

何以為證?我們可以從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找到最早的文學記載,此書完成於公元前90年。他是把降落傘看作是很久以前的古物這一事實,證明了降落傘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

中國人在中世紀使用降落傘的例子,敘述了1192年在廣州親眼目睹的一些事情。那時候雲集了不少阿拉伯人,他們曾親自看到過中國人使用降落傘。法國人西蒙在《歷史性的關系》一書中也說過,他曾親眼看到過中國人使用降落傘表演雜技。

中國確實是發明降落傘的國家,用傘當作降落傘是其古老的傳統!西方人利諾曼德於1783年,多次從樹頂或房頂上跳下去,結果很成功,他把這叫降落傘;這比中國人發明降落傘晚了一千九百多年。

Ⅳ 世界看見的媒體報導

《中國傳統手工藝成為時尚新貴》——周末畫報
據說Alexander McQueen當年為了尋找一塊合適的綉片,曾眾里尋他千網路才找到合適的綉娘,他為那一方小小綉片支付的價格是1000英鎊:為綉娘的技藝,為手工藝的尊嚴。中國傳統手工藝是否同樣能與起步中的中國時尚比翼雙飛,甚至成為後者強有力的心臟起搏器?
CHANEL去年在上海黃浦江邊上演的「Paris-Shanghai」 高級手工坊系列至今話題未減,Karl Largerfeld對中國元素的理解雖然見仁見智,但CHANEL一如既往對於手工的和傳統工藝的重視總是讓
人肅然起敬:旗下七家法國傳統手工藝作坊(Metiers d'Art)均被奉為珍寶,綉坊的作品一定標明費去幾百個小時的人工,紐扣坊的一粒包扣彷彿都能成為稀世傳奇。Hermès和Louis Vuitton更是從來都強調品牌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能打下如今的天下,一半是因為參透了「珍稀」這兩個字的意義。
可惜的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似乎永遠面臨的是兩難的境地:傳統技藝的保護,傳統手工藝人的生存。「傳統」兩個字代表的時間和心力,無法用機械化大批量生產創造的精緻和獨一無二,但如果沒有等量等質的回報,沒有長遠性、建設性的發展方式,沒有足夠健康、成熟的體系去維護,很容易失去其核心價值。在中國我們已經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盲目而粗暴地「開發」某一種傳統工藝,得一點傳統的形,卻留不下半點神,最後甚至淪為旅遊景點粗製濫造的紀念品,景泰藍便是一例。蘇綉努力維護其傳統價值,又曲高和寡,多半隻能做成屏風手絹等觀賞品,時間膠囊般被束之高閣,工匠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完全無法與他們的智慧及勞動付出成正比。
要留住傳統的精髓,更要時時創新,傳統手工藝契合上新時代的軌道,才能避免「博物館」式的唯一結局。去年,Lanvin的設計師Alber Elbaz以聯合國官員的會談為靈感,計劃在非洲撒哈拉開展項目,將當地的手工技藝和面料融入品牌的設計中。Diane von Furstenberg今年3月時在紐約舉辦了「世界女性」峰會,與會者包括Hillary Clinton、Meryl Streep以及來自奈及利亞和賴比瑞亞的女性代表,討論傳統手工藝者的保護,也藉此為品牌帶來新的靈感。中國傳統手工藝是否同樣能與起步中的中國時尚比翼雙飛,甚至成為後者強有力的心臟起搏器?
這一次,《周末畫報》參與了著名音樂人朱哲琴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發起的「世界看見」項目,親歷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親善活動貴州站,探訪苗族的銀飾、刺綉、蠟染等傳統手工藝。這是一場驚喜的「探寶之旅」: 果不是親身進入這些苗寨,親眼目睹手工藝人的工作過程,我們也許無法想像留存在深山中的傳統手工藝如此精妙絕倫。但我們也看到,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們往往還在為生活掙扎,即使他們自己努力維護祖先的技藝,也藉此過上了小康水準的生活,但仍然鼓勵下一輩「出去闖闖」,而不是繼承祖業。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他們用刺綉、蠟染、銀飾記錄,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就被他們穿戴在身上,代代相傳。時代巨輪滾滾向前,社會的改變翻天覆地,他們堅守的絕技也在尋找新的出路。
「世界看見」項目在媒體之外,也邀請了一些專家、設計師同行。我們抱著同樣的目的:用我們的眼和心去發現、發掘苗族傳統工藝中與現代時尚結合的可能。這次的大片拍攝是一種嘗試,我們在苗寨當地即興邀請人擔刺任我們的模特,事先一切都完全無法預計,可Hermès的襯衫與苗族盛裝在顏色上竟融為一體,傳了祖孫三代的純銀鳳冠方能壓住CHANEL「Paris-Shanghai」 高級手工坊系列的拼接刺綉連衣裙的華麗感。我們忍不住感嘆中與西、新與舊融為一體的驚艷效果,只要是真正的「美」,無論外表或者背景上有何等天差地別的不同,它們必然有能夠互相溝通和契合的靈魂。我們不僅僅希望世界能「看見」苗族傳統手工藝,更希望有人能賦予它們更現代的生命,脫胎換骨,再生天地。
——————————————————————————————————————————
《讓世界看見中國的民族手工藝》——中國民族報
民族手工藝設計與現代生活接軌
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中國親善大使朱哲琴共同發起的「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設計特展」於2010年歲末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啟動。展覽的主題是「生命的嚮往」,參展的設計師分別從當代文化和設計的新角度為民族手工藝傳承增添了新的光芒,其中來自台灣的設計師石大宇為展覽特別創作的系列最為引人注目。
在諸多少數民族工藝中,石大宇選擇香格里拉的尼西黑陶為主題,設計出延續此傳統工藝並幫助其與當代生活接軌的方案,命名為「興·香格里拉·風」。該系列包括5件作品:「贊松」茶盤組——靈感來自當地村民堆疊柴薪的方式與建築的排水系統;「藏地長城」立燈——黑陶燈罩上的圖形呼應當地窗欞上的佛塔雕刻;「扎西」壺杯組——順應尼西黑陶釀酒器、茶壺的原始造型,其略微扁平的球體呼應人體的曲線;「青稞穗浪」藏香爐——靈感來源於成捆並排的青稞所呈現出的錯落有致的穗浪;「酥金松水塘」洗臉台組——水龍頭造型源於當地的黑陶酥油茶罐,黑陶洗臉盆造型則來自黑陶火塘,洗臉台以當地草原上處處可見、簡朴可拆卸的松木青稞架為創作源。
攜手推動中國創造風潮
繼「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設計特展」啟動之後,1月6日, 「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保護與發展論壇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此次論壇邀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民族手工藝研究專家、民族手工藝傳承人、時尚設計產業代表和媒體共同參與,深入探討了少數民族手工藝保護與發展雙向互動,以開發民族手工藝資源促進區域發展,以活化民族文化資源帶動中國創造風潮。
在論壇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親善大使朱哲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項目官員Beatrice Kaln女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秘書長王山與民族手工藝傳承人楊建紅、張士紳等共同分享了民族手工藝傳承與創新的經驗和案例,呼籲以行動支持和保護本土多元文化資源,以當代文化的新動力活化傳承,攜手推動中國創造風潮。
朱哲琴:一年只做一件事
朱哲琴又出現了——出道20年來,她在公眾面前總是時隱時現,飄忽不定。這次,她不是以歌手的身份,而是「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設計特展」的策展人。
朱哲琴一年只做一件事。2009年,她帶領一個團隊展開了民族音樂尋訪之旅,深入雲南、內蒙古、新疆、西藏、貴州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採集那些處於自生自滅狀態的歌聲。朱哲琴走過了2萬多公里,採集音樂樣本1000餘首,圖片和文字不計其數。
2010年,朱哲琴再次出發,與一批先鋒設計師和藝術家進行了一趟曠日持久的民族手工藝尋訪之旅。他們再次深入少數民族村寨,奔赴那些擁有豐富民族文化資源的偏遠區域,搜集整理了內蒙古馬鞍、馬頭琴製作,西藏山南尼木藏紙、藏香、藏式傢具,貴州破線綉、紅綉、錫綉、蠟染、苗銀、石橋造紙,青海熱貢唐卡、加牙藏毯等15種民族手工藝。
跟以往無目的的旅行不同,朱哲琴這兩趟文化之旅都形成了建設性的成果。音樂之旅最後匯集成為一台「朱哲琴與民族歌樂師」樂舞集,在滬、港、京、杭四地演出,引發轟動效應。手工藝之旅結出的果實則是這個「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設計展」,那裡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非新非舊,而是在汲取民間手工藝精華的基礎上創意再造的實用物件。
對話
問:聽說您是第一次策展,能談一下這之中的感受嗎?
朱哲琴:第一次當策展人,我很興奮,這個特展也是我們「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保護與發展項目的第一個成果。在這么優秀、這么棒的展覽空間,和中央美院這樣一個頂級的學府以及跟《生活》這樣一個全中國最頂級的雜志一起來合作做這個展覽,這都是第一次,所以我覺得很興奮,也很感謝把這件事情促成的人。
問:這個展覽很有特色,有很多跨界的交流,包括雕塑、音樂、民藝、攝影、時裝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展示,您對這樣的活動有什麼看法?
朱哲琴:21世紀實際上是一個跨界的時代,所以我覺得為走在時尚、學術、精神和文化領域前沿的這些人,提供這樣的一種可能性,做一些事情,跟更多大眾去分享,邀請他們參與,並給予他們一定的啟發,是很好的事情。
問:那您對這次活動大的主題「生命的嚮往」,有怎樣的理解?
朱哲琴:沒有生命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沒有生活的生命可能也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主題,它的包容度使得眾多不同界面的文化能夠連接融合,從而架構出這么有生命力、有這么多面向的一個展覽。
問:您本身是一個音樂人,您是怎麼把做音樂和做「民族手工藝品保護」這樣的工作結合起來的呢?
朱哲琴:我有很多專家、顧問,還有參展的這些手工藝設計的頂級大師,他們是「世界看見」手工藝項目真正的主角和真正的推手。

Ⅳ 影響中國的十大科學家袁隆平、錢學森、王選.....是哪個機構或媒體評選出來的

錢三強
錢三強(1913—1992),中國實驗物理學家,浙江省吳興縣。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理科預科,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學系畢業。1937年赴法國留學,在約里奧•居里夫婦指導下,在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進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1940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42年底赴里昂等待乘船回國,由於太平洋航線中斷,他滯留里昂大學任教,1944年和1947年起先後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和研究導師,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獎金。1948年回國後,任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和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成立後歷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所長、計劃局副局長、局長,學術秘書處秘書長,1956—1978年任副秘書長、1958年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長,1978—1984年任副院長;1955年受聘為數學物理學化學部(現為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任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特邀顧問。1956—1978年還擔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51年起選為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1982年被選為理事長。1978年被遴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92年6月28日0時28分於北京病逝,終年79歲。

錢三強1948年回國後培養了一批從事研究原子核科學的人材,建立起中國研究原子核科學的基地。1955年起參加了原子能事業的建立和組織工作,將近代物理所改建為原子能研究所,
領導並促進了這一事業的發展以及有關科技工作的開展,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原子能事業的建設、計劃和學術領導都做出了貢獻。

1937年,錢三強考取了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留法公費生。夏到達巴黎,當時正在法國參加會議的嚴濟慈親自將他介紹給了伊萊娜•居里。伊萊娜•居里和約里奧•居里人稱「小居里夫婦」。錢三強進入居里實驗室後,盡量多干具體的工作。除了自己的論文工作,有機會就幫助別人,目的是想多學一點實驗本領。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錢三強說:「我比不得你們,你們這里有那麼多人,各人各干各人的事。我回國後只有我自己一個人,什麼都得會幹才行。」就這樣東問西問兩年多的實驗室工作使錢三強增加了豐富的知識和實際技能。
1939年希特勒軍隊佔領法國,錢三強隨同事想逃難,但未能成功。這時他的公費留學費用中斷了,回國不能,留下又沒有生計。在錢三強最困難的時候,當時不肯離開法國的約里奧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說:「既然是這樣,那還是想法留下吧,只要我們自己能活下去,實驗室還開著,就總能設法給你安排」。1943錢三強回到了巴黎繼續在居里實驗室做研究工作,直到回國。錢三強不僅完成了學業,而且憑他的卓越貢獻已成為著名的物理學家。1946年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核乳膠研究鈾裂變,發現了著名的鈾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榮獲法國科學院享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約里奧曾說:「鈾核三分裂和四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法國核物理界一個重要工作。」1947年錢三強擔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導師一職。
1948年錢三強回國時小居里夫婦給他寫的評語中說:「他對科學事業的滿腔熱忱,並且聰慧有創見。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那些到我們實驗室來並由我們指導的同一代科學家中,他最為優秀。......我們的國家承認錢先生的才幹,曾先後命他擔任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和研究導師的高職。他曾受到法蘭西科學院的嘉獎。」
「錢先生還是一位優秀的組織工作者,在精神、科學與技術方面他具備研究機構的領導者所應用的各種品德。」

Ⅵ 中國近代史上的大科學家有哪些他們的簡介呢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導彈總體和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33年(17歲),受當時「科學救國」、「工程救國」熱潮影響,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繫航空組,從此走上「航空救國」之路。1938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193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學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學航空系系主任。中國導彈之初,梁守槃被任命為總體設計師,於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彈道導彈發射成功,從而揭開了中國導彈事業的序幕。闖過了航天事業初創時期一系列技術難關。1956年梁守槃(40歲),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守槃成為首批科技工作者,為「兩彈一星」工程正式奠基。主持和組織研製成功亞音速、超音速、小型固體三個系列岸對艦、艦對艦、空對艦多種海防導彈,C801超音速固體反艦導彈,低空超音速反艦導彈c101,東風一號,東風2號導彈,鷹擊8號等一糸列導彈。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美國國際空間大學創辦者協會初始會員,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理事長。獲國家科委一等功、部一等功等榮譽。獲一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
中國一糸列導彈從梁守槃開始。他不是兩彈一星成員,但他是兩彈一星的奠基者。破除萬難為航天事業初創奠定基礎,一生共獲兩次一等功勛,純金功勛,閃閃發光,可見他在導彈和航天居功厥偉。
沈元(1916.4.28-2004.5.30)福建福州人,空氣動力學家和航空工程學家,中國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業開拓者和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院士。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1年,清華大學成立航空工程學院,沈元被任命為院長。1952年,中國將8個大學的航空系合並成立北京航空學院,沈元參加組建工作並任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在培養航空航天科技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空氣動力學方面有卓越建樹。在北京航空學院的籌建、辦學方針確定、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制訂、師資及實驗條件建設、科研教學組織領導以及計算機在航空航天中的推廣應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56年,他參與制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預見到宇航事業和火箭、導彈工業需要人才的緊迫性,率先在全國高校中創建了火箭、導彈等方面的一整套新專業,這些專業的許多畢業生如今已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棟梁之才。他率領全校師生在北航自行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中型超聲速風洞,在教學和科研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年輕型旅客機、探空火箭、無人駕駛飛機等型號的研製無不凝聚著他的心血和汗水。 沈元早年在福州英華中學任教,其間教過的學生中有後來成為著名數學家的陳景潤,他是陳景潤開始對「哥德巴赫猜想」產生濃厚興趣的啟蒙老師。60年來他一直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他從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實際及長遠發展需要出發,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領導作用。獲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榮譽獎,獲航空航天工業部勞動模範稱號榮譽獎,獲從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績顯著」榮譽證書,獲1993年世界傑出知識分子」榮譽稱號及金質證章。北航高等理工學院也叫「沈元榮譽學院。北航最高榮譽獎叫「沈元獎章」 。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今福州),科學家,化學家,赴美留學,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21年獲博士學位。被選入美國最高榮譽sigmaxi科學會會員。他一生共獲20多項榮譽。譽滿國際化學工業界,英國皇家學會聘他為名譽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也先後聘他為榮譽會員。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鰲峰坊人,改名高士其,棄仕途旁和金錢旁不要,立志不做官,不愛錢,以科學家造福中國。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在中國極度需要科普的時候,為中國創作了400多篇科普論文,中國為記念他的貢獻,把國際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高士其星。科學家,化學家。細菌和病毒學家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魯(1877~1947)中國天文學家。字曙青,號叔欽。福建福州長樂人。1905年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留學,後來獲該校工科博士學位。1909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1911年回國報效中國。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始人。創造發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機,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示並獲獎。天文學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魯的文章中曾建議,我國第一座假天館(即天文館)應命名為「高魯假天館」,以紀念這位我國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偉大人物。對祖國近代天文尤其是科普的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中國為了記念他的功績,把國際上的一顆星命名為高魯星。中國天文學一代宗師。高魯集中西觀象學術之大成,對當時中國的科普以及他的天文知識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張鈺哲(1902.2.16-1986.7.21),福州閩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天文系。留在該校葉凱士天文台做緯度測定工作。 [隨後在葉凱士天文台 觀測研究工作。1929年,以論文《關於雙星軌道極軸指向在空間的分布》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 同年,張鈺哲歸回報效祖國。譽滿國際天文學界,國際天文學界為了紀念他,將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發現的一顆新星命名為「張鈺哲星。可見他在國際天文學界的地位之崇高。中國天文學的最高獎—張鈺哲獎,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國近代和現代天文學家,科學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恆星天文、航天和中國天文學史等方面, 中國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
林幾(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於福建福州一書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大學醫學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學院學習兩年,專攻法醫學,後又在柏林大學醫學院法醫研究所深造兩年。1928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創建了法醫學科和法醫研究所。創辦《法醫月刊》;建立「法醫學研究會。在醫學院創建了法醫學科和法醫研究所,增設病理、物證、人證、化驗等研究室,添設所用的儀器設備,為培養法醫人才、接受檢案和法醫研究工作創造了條件。新中國成立後,他編審法醫學教材,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法醫檢驗人才。他為醫本科學生或者將從事司、檢、法工作的學生上法醫課時,編著出版了不同要求的法醫學教材。如《醫師用簡明法醫學》、《法官用法醫學講義》、《犯罪偵察學》、《犯罪心理學》等。他主要論文有「二十年來法醫學之進步」、「最近法醫學界鑒定法之進步」、「疑案鑒定實例」、「法醫學史」等40多篇,分別發表在《中華醫學雜志》、《北平醫刊》、《法醫月刊》等雜志上。中國近代和現代法醫學創始人,法醫科學奠基人。

薩本棟(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亞棟,福州閩侯縣人,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24年,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獲得工學士學位,之後進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學院。同年,從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旋即轉習物理。1927年,從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應聘為伍斯特理工學院研究助理及西屋電機製造公司工程師。1935年9月,應邀為美國俄亥俄大學電機工程系客座教授。在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學報上發表了論文《應用於三相電路的並矢代數》,引起國際電工理論界的強烈反響,被認為是開拓了電機工程的一個新研究領域。獲得美國的「1937年度理論和研究最佳榮譽獎。用英文撰寫成專著,被譽為物理學、電機學巨著。開創了中國科學家編寫的自然科學專著被外國人採用為教材的先例。1937年3月放棄高薪厚祿,回國報效中國。他以非凡學識、才智,高尚修養為中國教育貢獻巨大。並獲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第一次榮譽獎章。中國物理學開拓者,中國物理學家一代宗師,物理電子學新領域的雙奠基人。
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後改習化學,1916年獲理學士學位後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錄取為研究生;1919 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研究所所長。吳憲一生發表研究論文l63篇,專著3種。他開拓的領域主要包括:臨床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學以及氨基酸代謝等方面,此外,還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美國學者里爾頓·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將他譽為「中國化學的巨人」,並評價道:「毫無疑問,吳憲是20世紀前半葉中國最偉大的化學家,或者說是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他在1919年發表他的第一項研究時,在中國還沒有任何一類的化學研究。他在國際上,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美國化學會會員、美國生物化學家協會會員、美國實驗生物學和醫學會會員、荷蘭《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顧問委員、原德國自然科學院名譽院士、美國亞拉巴馬州科學院院士、美國自然科學榮譽學會(Sigma Xi Society)會員,以及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營養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48-1949年)和熱能需要量委員會委員(1949-1950年)。他的名字被收入《國際醫學名人錄》(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國科學名人錄》(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國名人錄》(Who's Who in China)、以及《科學家傳記大辭典》(Dictionary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書。他開拓的《一種血液分析系統》引發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吳憲對於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科學事業的貢獻卓著,並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崇高聲望和在中國科學界的地位。生物化學界一代巨人。
蔣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聰,字右滄,福建閩侯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開創者、中國氣象學會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者。天文學家,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和現代氣象事業奠基人,中國氣象學會創建人之一。為我國近代和現代天文事業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我國天文界步入國際合作的創舉。並且是我國地震、地磁研究開創者。1908年震旦大學畢業後赴比利時留學,並獲比利時雙卜羅大學農業氣象學博士學位。他是我國最早派出學農的留學生之一。1912年11月,蔣丙然學成回國後,應中央觀象台台長高魯之邀,到北京中央觀象台任技正、氣象科科長,並兼航空署氣象科代理科長。還在參謀總部航空學校(北京南苑航空學校)、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講授氣象學。1913年7月氣象科正式開展工作,從此中國的氣象事業正式起步,正如蔣丙然所說:「氣象一名詞,亦於此時在中國開一新紀元」。並為我國海洋科學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義大利氣象學會名譽副會長。

陳俊武,1927年3月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長樂區,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工系。石油煉制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石化,石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49年,先後擔任石油工程裝置設計師、工廠設計師、總工程師,石油工業部煉油技術攻關組專業組長等職。1982年,擔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催化裂化技術攻關組組長,組織科研、設計、煉油等單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關,開發了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陳俊武為中國石油化工事業培養了一批高層次人才。陳俊武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中,攻堅克難,急國家之所急;矢志創新,與國家共奮進,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堅定的使命擔當。陳俊武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敢為人先、勇於登攀,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的崇高精神。陳俊武的典型事跡樹立了不忘初心、科技報國的典範。新時代奮斗者都應像陳俊武那樣,以關愛之心對人,以無私之心對事,以平和之心對名,以淡泊之心對位,以知足之心對利,用信仰的力量、擔當的力量、奮斗的力量匯聚成實現中國夢的磅礴之力。為中國開創了石油煉制、煤化工領域的多個世界第一。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國工程設計大師。時代楷模」榮譽獎。最美奮斗者獎。
蕭光琰(1920—1968),中國物理化學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坡蒙那大學化學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曾專攻物理化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助理研究員。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學冶金研究所研究員、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化學師。他在美國時,連得過四枚金質獎章。回國後,把石油科學帶到中國,從事的「頁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機理研究」和「電子酸性催化劑研究」,在應用的基礎理論方面,都有了進展和突破。「頁岩油催化裂化」的研究,主要是為了探求以頁岩油為原料,製取優質油(包括機油)的途徑。開展硅酸鋁裂化催化劑的研究,為石油和催化科學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填補了中國的空白。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石油化學領域奠基人。一個被湮沒於歷史長河中的科學巨人,他才是那個真正改變國家之一的人物,填補了中國石油方方面面科學的空白。
張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籍貫福建福州閩侯縣,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1961年晉升少將。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紅星功勛榮譽章(一級)。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製「銀河」億次計算機,填補了中國計算機的空白,為國家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做出極大貢獻。組織並指揮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和首次原子彈空爆試驗,組織指揮了「兩彈」結合試驗,為發展我國核武器技術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指揮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為爭取國防尖端技術的新突破,組織領導了遠洋測量船隊的組建和洲際導彈、潛地導彈、通信衛星的研製試驗。主管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特別是重要武器裝備系統、項目及武器戰術技術論證工作。張震寰還主編了《中華氣功大典》。他還是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人體科學會理事長。由他全面負責組織和指揮的億次計算機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巨型機的國家之一。他主管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和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特別是重要武器裝備系統、項目及武器戰術技術論證工作,為加強國防科技事業決策的科學化、現代化國防科技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王綬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於福建福州,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名譽台長 。王綬琯是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對提高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天體測量學發展作出了貢獻。負責成功地研製出多種射電天文設備並取得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王綬琯奉命接受了國家急需的「提高時號精確度」的緊急任務,在二年時間里完成了這一任務,同時也為打下時間、緯度等基本天體測量研究的基礎創造了條件。當時引進的光電中星儀及超人差棱鏡等高儀技術還為爾後中國發展的光電等高儀起了先導作用 。1966年以來,王綬琯負責成功地研製出了米波16面天線射電干涉儀、分米波復合射電干涉儀、米波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系統等重要射電天文觀測設備,並在相應的觀測研究中取得多項創見性成果。20世紀90年代,王綬琯與蘇定強等一道提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被列為國家「九五」期間大型科學工程項目 。中國為了記念他,於1993年10月1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向王綬琯頒布小行星命名書:謹以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17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王綬琯星 。
陳可忠先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人,生於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曾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國立台灣師范大學理學院院長。1932年8月4日,中國化學會宣告正式成立,陳可忠當選為理事之一,又被推為會刊《中國化學會會志》的編輯之一。中國化學會是我國成立較早、影響較大的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中國化學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化學事業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1926年9月,陳可忠由美國完成學業回國,在理學院化學系講授有機化學。陳可忠在校內極力倡導樹立研究風氣,最早申請開辟了教授專用實驗室,長日留校從事教學實驗。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陳可忠任自然組主任兼專任編審。從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至1948年,陳可忠長期任職於國立編譯館,其間執掌國立編譯館達十二年之久。國立編譯館各項工作中最可稱道的是其對科學術語譯名統一的領導與推動。隨著各學科文獻翻譯量的增多,許多有識之士很早就認識到譯名統一的重要性:「譯述之事,定名為難。而在科學,新名尤多。名詞不定,則科學無所依倚而立。」(《科學》發刊詞,1915年)早期的譯名統一工作主要由個別學者或學術團體進行,國立編譯館成立後,在編訂、統一、推廣譯名上具有了性,編譯館制定了詳盡的編訂譯名計劃,成立譯名委員會各學科組,與各民間學會、協會密切合作,先後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80個學科領域的譯名審定統一工作。統一公布的名詞,由編譯館正式出版付印為圖書的有《化學命名原則》、《葯學名詞》、《天文學名詞》、《物理學名詞》、《礦物學名詞》、《細菌學免疫學名詞》、《數學名詞》及《社會學名詞》、《經濟學名詞》等20餘種。這些工作在翻譯傳播外國先進科學知識和發展我國科學技術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時審定公布的許多科學譯名一直沿用至今。自然科學領域統一譯名的巨人,中國最偉大的自然科學譯名編審者。中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發展必不可缺的倚靠。賦予新中文無可估量的價值,讓身懷中文的學者能站在世界競爭之顛。
李儼(1892-1963),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史學家、中西數學家,中國古代數學史研究專家,中國科學史事業的開拓者。李儼在中國數學史研究領域內,是當之無愧的學科奠基人。1912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科學習,與茅以升是同窗契友。他以大量的史料搜集工作為基礎,對中國古代數學史作了大量研究,著作甚豐,是該項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通過國內外的函授教育自修完了土木工程和數學等大專課程;同時開始了中國數學史的研究工作。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珍本與手稿本圖書館的資料,在1915—1917年間,即當李儼剛剛開始中國數學史研究工作不久,他曾與著名的數學史家D.E.史密斯(Smith)多次通信,草擬提綱,書名為《中國數學史》,再由當時正在美留學的茅以升譯成英文轉交史密斯。但這一編寫計劃由於各種原因最終未能實現。此後,1917年發表了《中國數學史余錄》,1919年又發表了《中國數學源流考略。一生前後共發表了論文百餘篇,專著十餘種。可以說,李儼在中國數學史研究領域內是當之無愧的學科奠基人。本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李儼編寫《中算史論叢》1—4集(商務印書館,1933、1935、1947)。到《中算史論叢》最後編定,前後歷經30餘年,可稱為是他畢生的得力之作。其中包括分數論、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定理(勾股定理)研究、平方零約術、大衍求一術、縱橫圖、帕斯卡(Pascal)三角形(賈憲三角形)研究、方程論、級數論各篇。中算史新資料的發現,以及明代算書志、清代中算著述集錄等。明清時期傳入的西算以及中算家關於對數、三角術、割圓術、圓錐曲線等方面的研究。編寫《微積分學初步》(1936年)《中國數學大綱》上、下冊(1958年,《中國古代數學史料》,《近世幾何學初編》。開創了中國數學史研究的新局面。
田昭武,1927年6月28日出生於福建福州,物理化學家,中國電化學學科帶頭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校長 。田昭武主要從事電化學研究,重視與數理及其他化學學科的結合,研究領域包括光電化學、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技術、三維微加工技術、晶元生化實驗研究、譜學電化學和量子電化學等 。1949年,開始獨立主講《物理化學》和《物質結構》兩門主幹課。他還承擔國家部委委託廈門大學舉辦的全國性電化學培訓班、研討班擔任主講 。田昭武提出多孔電極極化的「特徵電流」概念和「不平整液膜」模型,創立電極絕對等效電路的新解法和測量電極瞬間阻抗的選相調輝技術。設計和推廣多種電化學技術和儀器,如新一代的離子色譜抑制器、微區腐蝕測量系統和中國國內第一台電化學綜合測試儀等。在化學電源、金屬腐蝕和電化學分析方面,都有結合生產實際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11月,田昭武先後獲得國際發明專利和國家發明專利共35項,其中作為第一發明人的專利為16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以及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共七項。
王世真(1916年3月7日一2016年5月27日):福建福州人, 生物化學家、核醫學家,中國核醫學事業的創始人。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歷任美國愛荷華大學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首都核醫學中心主任,放射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名譽所長,核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從1940年代開始,王世真對甲狀腺素做了大量系統性的研究工作。1950年和1951年,他首先發表了兩類甲狀腺素類似物的結構。其中一類具有擬甲狀腺素的活性,另一類具有抗甲狀腺素的作用。他對這些化合物進行了一系列的結構改造,並對這些化合物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他的這些工作在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結構和功能關系的研究。他發表了兩類甲狀腺素類似物的結構。其中一類具有擬甲狀腺素的活性,另一類具有抗甲狀腺素的作用。他對這些化合物進行了一系列的結構改造,並對這些化合物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他的這些工作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結構和功能關系的研究1956年在軍委衛生部領導下,他創辦中國第一個同位素應用訓練班,第一批核醫學骨幹從這里走向全國。在中國創建了同位素標記物合成、液閃測量、放免分析、醫用活化分析、穩定核素醫學應用,放免顯像等技術;他在甲狀腺激素(TH)的系統研究中,解開了TH作用機制的一些不解之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在異軍突起的核素示蹤技術的研究中,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70年代末,他就提出在實驗核醫學領域內以穩定核素作為示蹤原子進行生物醫學及葯學研究。他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放射性標記化合物工作者。特別是他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任標記化合物研究室主任期間,在他的領導下,從1959年到1979年共合成、生產了總計多達100多種的標記化合物,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許多基礎與臨床學科科研工作的開展。他籌建了正電子發射X線體層攝影(PET PECT)中心。在我國創建了同位素標記物合成、液閃測量、放免分析、醫用活化分析、穩定核素醫學應用、放免顯像等技術。核醫學就是運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一門科學。對於普通人來說,知道PET、SPECT、甲功儀、腎圖儀、放射性活度計以及用於放射性治療的伽瑪刀、後裝治療機、模擬定位機、直線加速器等設備,就不難明白核醫學在現代醫學中的重要地位。他所開創的中國核醫學綜合實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成為亞洲核醫學領域的領跑者。

Ⅶ 中國人的創造力在哪

一個有創造力的民族首先要有創造的決心,然後要有創造的習慣,最後還要有保護創造的制回度。中國現在已答經有創造的決心,創造的習慣需要文化的積淀,我們還在學習的道路上;最後就是保護創造的制度,我們還不是很完善,各種盜版在國內猖獗,然而抵制盜版又必然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目前在中國企業界,這種狀況就是「越創新,越滅亡」,敢於創新的公司研發出新技術,然後競爭對手低劣「復制」,拉低價格,付出創新成本的公司一個個倒閉,中國也就越來越喪失創新的活力。。

Ⅷ 就「中國製造」如何走向「中國創造」談談自己的看法

那麼就用我自己的話說哈 聲明下強烈鄙視復制一大堆網路而又所問非所答的人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NO1的國家,那麼成為他國代工的對象是必然的,因為人口的爆炸性的擁擠,使得勞動力極其的低賤和廉價。大企業想要做到最低成本製造出他們滿意的產品,原料不可以省、技術不可以省、人數也不可以省、那麼唯有在生產人數不變的基礎上降低使用人的成本。
我最詫異國人的思維就是,美國買回來的東西怎麼了,還不是咱們中國給造的,說這種話的人極其可笑,不是我崇洋媚外,從美國、日本、德國買回來的東西確實是好。即使是中國製造的,中國企業的中國製造,和代工他國的中國製造是不一樣的。 因為發達國家只是用了我們的低級勞動力。從開發、設計、技術都跟中國沾不上一點邊 因為我們用的人家的技術、人家的設計、人家的機器、設備和生產線。在人家監工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東西 必然是沒有可比性的。

我覺得從製造轉變成創造,必須要有大環境,早年從改革開放以後就出現的代工企業不在少數。那麼在這么多年金錢和經驗方面的積累,會使得一些代工企業從中模仿到他們的模式,開始嘗試自己的東西。比如海馬汽車即是海南馬自達。只是一個馬自達在中國的代理商,通過多年給馬自達的代理有了自己的品牌『海馬汽車』 那麼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成了轉變成創造的雛形(雖然處於比較小兒科的發展階段)。 所以想轉變成創造必須解決中國本土品牌低劣的問題,現在中國山寨產品在本土賣的很火,是因為價錢極其便宜,甚至可以不看他的質量,質量好的錢也好,大眾買不起 (靠商家自覺良心發現是可笑的 那就等於說沒有法律靠公民自覺克制住自己別殺人一樣) 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國民工資搞上來,國民有錢選擇自己想要的了, 而不是被動的買便宜貨的時候,那麼中國的那些低劣的商家就面臨著不競爭就死的境地,那麼他們就會硬著頭皮的跟國外品牌拼質量 ,到了那個時候中國創造才會有曙光。中國的貧窮讓市場的優勝劣汰變的沒有了作用 。

Ⅸ 互2022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多久開始

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來啦!4月15日開始報名

一、大賽主題

我敢闖,我會創

二、總體目標

更中國、更國際、更教育、更全面、更創新,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激發青年學生創新創造熱情,線上線下相融合,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國際創新創業盛會,開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新征程。

——更中國。更深層次、更廣范圍體現紅色基因傳承,充分展現新發展階段高水平創新創業教育的豐碩成果,集中展示新發展理念引領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中國方案,提升高等教育新時代感召力。

——更國際。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匯聚全球知名高校、企業和創業者,服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搭建全球性創新創業競賽平台,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力。

——更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弘揚勞動精神,加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造就理想信念堅定、勇於創新創造的新時代青年奮斗者,提升高等教育新時代塑造力。

——更全面。鼓勵各學段學生積極參賽,形成創新創業教育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留學生教育等各類各學段的全覆蓋,打通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各環節,提升高等教育新時代引領力。

——更創新。豐富競賽形式和內容,優化賽制選拔,改革賽事組織,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促進高校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提升高等教育新時代創造力。

三、主要任務

以賽促教,探索人才培養新途徑。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不斷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引領各類學校人才培養範式深刻變革,形成新的人才培養質量觀和質量標准,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以賽促學,培養創新創業生力軍。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和高水平自立自強,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激勵廣大青年紮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幹,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把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努力成長為德才兼備的有為人才。

以賽促創,搭建產教融合新平台。把教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成果轉化和產學研用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推動形成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新局面。

四、大賽內容

(一)主體賽事。包括高教主賽道、「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職教賽道、萌芽賽道和產業命題賽道。

(二)「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

(三)同期活動。即「創擷碩果」——國際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創聯虹橋」——大賽優秀項目資源對接會、「創享未來」——「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校長論壇。

五、組織機構

(一)大賽由教育部、中央統戰部、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鄉村振興局、共青團中央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重慶大學承辦。

(二)大賽設立組織委員會(以下簡稱大賽組委會),由教育部和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主任、教育部和重慶市分管負責同志擔任副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秘書長、有關部門(單位)負責同志作為成員,負責大賽的組織實施。

(三)大賽設立專家委員會,負責項目評審等工作。

(四)大賽設立紀律與監督委員會,負責對賽事組織、參賽項目評審、協辦單位相關工作等進行監督,對違反大賽紀律的行為予以處理。

(五)大賽總決賽由中國建設銀行冠名支持,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可積極爭取中國建設銀行分支機構對省級賽事的贊助支持。

(六)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可成立相應的賽事機構,負責本地比賽的組織實施、項目評審和推薦等工作。

六、參賽要求

(一)參賽項目能夠緊密結合經濟社會各領域現實需求,充分體現高校在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製造業、農業、衛生、能源、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數字技術與教育、醫療、交通、金融、消費生活、文化傳播等深度融合。

(二)參賽項目應弘揚正能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實、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其他法律法規的內容。所涉及的發明創造、專利技術、資源等必須擁有清晰合法的知識產權或物權。如有抄襲盜用他人成果、提供虛假材料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違背大賽精神的行為,一經發現即刻喪失參賽資格、所獲獎項等相關權利,並自負一切法律責任。

(三)參賽項目只能選擇一個符合要求的賽道報名參賽,根據參賽團隊負責人的學籍或學歷確定參賽團隊所代表的參賽學校,且代表的參賽學校具有唯一性。參賽團隊須在報名系統中將項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時如實填寫提交。已獲本大賽往屆總決賽各賽道金獎和銀獎的項目,不可報名參加本屆大賽。

(四)參賽人員(不含產業命題賽道參賽項目成員中的教師)年齡不超過35歲(1987年3月1日及以後出生)。

(五)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及各有關學校要嚴格開展參賽項目審查工作,確保參賽項目的合規性和真實性。審查主要包括參賽資格以及項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識產權、財務狀況、運營、榮譽獎項等方面。

七、比賽賽制

(一)大賽主要採用校級初賽、省級復賽、總決賽三級賽制(不含萌芽賽道以及國際參賽項目)。校級初賽由各院校負責組織,省級復賽由各地負責組織,總決賽由各地按照大賽組委會確定的配額擇優遴選推薦項目。大賽組委會將綜合考慮各地報名團隊數(含邀請國際參賽項目數)、參賽院校數和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情況等因素分配總決賽名額。

(二)大賽共產生3500個項目入圍總決賽(港澳台地區參賽名額單列),其中高教主賽道2000個(國內項目1500個、國際項目500個)、「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500個、職教賽道500個、萌芽賽道200個、產業命題賽道300個。

(三)高教主賽道每所高校入選總決賽項目總數不超過5個,「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職教賽道每所院校入選總決賽項目各不超過3個。產業命題賽道每道命題每所院校入選項目總數不超過3個。萌芽賽道每所學校入選全國總決賽的項目總數不超過2個。

八、賽程安排

(一)參賽報名(2022年4—7月)。參賽團隊通過登錄全國大學生創業服務網(網址:cy.ncss.cn)或微信公眾號(名稱為「全國大學生創業服務網」或「中國互聯網十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任一方式進行報名。在服務網「資料下載」板塊可下載學生操作手冊指導報名參賽,微信公眾號可進行賽事咨詢。評審規則將於近期公布,請登錄全國大學生創業服務網查看具體內容。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及各有關學校負責審核參賽對象資格。

報名系統開放時間為2022年4月15日,報名截止時間由各地根據復賽安排自行決定,但不得晚於7月31日。國際參賽項目通過全球青年創新領袖共同體促進會官網進行報名(網址:www.pilcchina.org),具體安排另行通知。

(二)初賽復賽(2022年6—8月)。各地各學校登錄cy.ncss.cn/gl/login進行大賽管理和信息查看。省級管理用戶使用大賽組委會統一分配的賬號進行登錄,校級賬號由各省級管理用戶進行管理。初賽復賽的比賽環節、評審方式等由各校、各地自行決定,賽事組織須符合本地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要求並制定應急預案。各地應在8月15日前完成省級復賽,並完成入圍總決賽的項目遴選工作(推薦項目應有名次排序,供總決賽參考)。國際參賽項目的遴選推薦工作另行安排。

(三)總決賽(2022年10月)。大賽設金獎、銀獎、銅獎;另設省市組織獎、高校集體獎及若干單項獎。入圍總決賽的項目將通過網評和會評,擇優進入總決賽現場比賽,決出各類獎項。大賽組委會通過全國大學生創業服務網、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台(https://www.ncss.cn/)為參賽團隊提供項目展示、創業指導、人才招聘、資源對接等服務,各項目團隊可登錄上述網站查看相關信息,各地可利用網站提供的資源,為參賽團隊做好服務。

Ⅹ 為祖國做出貢獻的傑出人物

錢學森
生平
1、早年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於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師大附中和交通大學讀書。1934年暑假,他從交大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公費留學。
1935年8月的一天,錢學森從上海乘坐美國郵船公司的船隻離開祖國。黃浦江濁浪翻滾,望著漸漸模糊的上海城,錢學森在心中默默地說:「再見了,祖國。你現在豺狼當道,混亂不堪,我要到美國去學習技術,他日歸來為你的復興效勞。」
錢學森到美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學工程要到工廠去實踐,可當時美國航空工廠歧視中國人,所以一年後他開始轉向航空工程理論,即應用力學的學習。1936年10月他轉學到加州理工學院。
錢學森是慕名而來的。因為,坐落在洛杉磯市郊帕薩迪納的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是匈牙利人。可後來的事,錢老自己可能都沒想到,自己能成為馮·卡門教授的修生,並且成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紀30年代初,航空科學還處於襁褓之中。馮·卡門當時是這一領域的頂尖人物,後來被譽為「超音速飛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隕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馮·卡門抬頭仔細打量著這位儀表莊重、個子不高的年輕人,他提出幾個問題讓錢學森回答,錢學森稍加思索便異常准確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問。馮·卡門暗自贊許:這個中國人的思維敏捷而又富於智慧。他高興地收下了這位學生。1945年初,錢學森成為以馮·卡門為團長的空軍科學咨詢團的成員。德國投降後,他隨該團的考察小組到歐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術。1947年初,36歲的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正教授。在受監控期間,除教學外他仍未放棄學術研究,1953年發表了《從地球衛星軌道上起飛》,為低推力飛行力學奠定了基礎,並於1954年出版了《工程式控制制論》一書。1955年回國前他向馮·卡門告別時,馮·卡門激動地說:「你現在在學術上已超過了我!」
錢學森成為 馮·卡門領導的古根罕姆航空實驗室的一名研究生。這個實驗室後來成為美國火箭技術的搖籃,錢學森就是在這里進行火箭技術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員之一。1929年至1934年在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錄取後在杭州筧橋飛機場實習。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間:1940年至1945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1945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1947年與蔣英結婚。
1955年回國。1955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還歷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任、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名譽主席。1992年4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學森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錢學森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學習研究期間,與他人合作完成的《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的理論基礎;與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動理論,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被任命為委員。1956年,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早年在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技術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的工作。獨立研究以及和馮.卡門合作研究提出的許多理論,為應用力學、航空工程和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回國後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衛星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創建和發展我國的導彈、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在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科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等許多理論領域都進行過創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9年獲「小羅克韋爾獎章」、「世界級科技與工程名人」獎和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稱號。1991年10月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1995年1月獲「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06年10月獲「中國航天事業50最高榮譽獎 兩彈一星」 。
著有《工程式控制制論》、《論系統工程》、《星際航行概論》等。
學習和研究工作是非常緊張的,錢學森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半天時間看書,半天時間討論,晚上繼續苦戰。3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成為馮·卡門的得力助手。這期間,他不僅掌握了空氣動力學的根本知識,而且已經站到了這門科學的最前沿。1939年,他研究航空結構,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到加州理工學院的第二年,錢學森認識了研究火箭技術的同學F·J·馬林納。經馬林納介紹,錢學森參加了當時加州理工學院的馬列主義學習小組,得識該小組的書記、化學物理助理研究員威因鮑姆。在小組里,錢學森同大家一起學習過恩格斯的《反杜林論》;每星期例會經常討論時事。1938年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個小組解散。
鑒於錢學森研究工作的出色成績和美國戰時軍事科學研究的需要,他得以參加機密性工作。1944年,美國軍方委託馮·卡門教授為首,馬林納為副,大力研究遠程火箭。錢學森負責理論組,把林家翹、錢偉長也請了來,進行彈道分析、燃燒室熱傳導、燃燒理論研究等工作。與此同時,錢學森還擔任了航空噴氣公司的技術顧問。1945年初,他還被美國空軍聘為科學咨詢團團員。這一時期,他取得了在近代力學和噴氣推進的科學研究方面的寶貴經驗,成為當時有名望的優秀科學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空軍高度贊揚錢學森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專欄作家密爾頓·維奧斯特認為,錢學森已是「制定使美國空軍從螺旋槳式向噴氣式飛機過渡,並最後向遨遊太空無人航天器過渡的長遠規劃的關鍵人物」,「是幫助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流軍事強國的科學家銀河中一顆明亮的星。」
1946年暑期,錢學森離開加州理工學院,再到麻省理工學院任副教授,專教空氣動力學專業的研究生。1947年初,36歲的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同年夏季,錢學森請假回國探親,9月中和蔣英(現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結婚。蔣英是中國早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的三女兒,是在維也納和柏林受過良好的音樂教育的女高音聲樂家。
從1935年到1955年,錢學森在美國整整居住了20年。這期間,他在學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豐厚的待遇,工作上擁有便利的條件。然而,他始終眷戀著生他養他的祖國。他在寫給父親的信中,不止一次地發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時」的感嘆。
2、回國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夠回到祖國的,今天,我終於回來了!」這是我國著名科學家和火箭專家錢學森於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踏上回國航程,於1955年10月1日到達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達廣州時,對接待他的中國科學院科學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說的一句萬分感慨的話。同他一起回國的還有他的夫人和兩位幼兒。
錢學森於1935年8月,作為一名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學習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的。回國前,曾擔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錢學森1935年赴美國留學。10年後,他成為當時一流火箭專家。由於發表了「時速為一萬公里的火箭已成為可能」的驚人火箭理論而譽滿全球。這位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二戰」期間,跟其導師馮·卡門參與了當時美國絕密的「曼哈頓工程」—————導彈核武器的研製開發工作,在美國是一個屈指可數的稀世之才。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錢學森和夫人蔣英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此時的美國,以麥卡錫為首對共產黨人實行全面追查,並在全美國掀起了一股驅使雇員效忠美國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熱。錢學森因被懷疑為共產黨人和拒絕揭發朋友,被美國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這使他非常氣憤。錢學森以此作為要求回國的理由。然而,錢學森萬萬沒想到,他的回國意願竟釀成了一場劫難!美國海軍部次長惡狠狠地說:「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從此,美國對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島上將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學院送去的1.5萬美金巨額保釋金後才釋放了他。後來,海關又沒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書籍和筆記本。他們硬說裡面有機密材料。其實,在打包之前,錢學森已交他們檢查過。美國檢察官再次審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後,證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錢學森在美國受迫害的消息很快傳到國內,新中國震驚了!國內科技界的朋友通過各種途徑聲援錢學森。黨中央對錢學森在美國的處境極為關心,中國政府公開發表聲明,譴責美國政府在違背本人意願的情況下監禁了錢學森。
周恩來抓住時機啟動中美談判
當錢學森要求回國被美國無理阻攔時,中國也扣留著一批美國人,其中有違反中國法律而被中國政府依法拘禁的美國僑民,也有侵犯中國領空而被中國政府拘禁的美國軍事人員。美國政府急於要回這些被我扣押的美國人,但又不願意與中國直接接觸。
1954年4月,美英中蘇法五國在日內瓦召開討論和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出席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聯想到中國有一批留學生和科學家被扣留在美國,於是就指示說,美國人既然請英國外交官與我們疏通關系,我們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開辟新的接觸渠道。
中國代表團秘書長王炳南6月5日開始與美國代表、副國務卿約翰遜就兩國僑民問題進行初步商談。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國在華僑民和被中國拘禁的一些美國軍事人員名單,要求中國給他們以回國的機會。為了表示中國的誠意,周恩來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舉行的中美第三次會談中,大度地作出讓步,同時也要求美國停止扣留錢學森等中國留美人員。
然而,中方的正當要求被美方無理拒絕。7月21日,日內瓦會議閉幕。為不使溝通渠道中斷,周恩來指示王炳南與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內瓦進行領事級會談。為了進一步表示中國對中美會談的誠意,中國釋放了4個被扣押的美國飛行員。
1955年7月25日,我外交部成立了一個中美會談指導小組,由周恩來直接領導。8月1日,中美會談由領事級升格為大使級。
王炳南亮出錢學森的信件
中國作出的高姿態,最終是為了爭取錢學森等留美科學家盡快回國。可是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美國人耍賴了。盡管中美雙方接觸了10多次,美國代表約翰遜還是以中國拿不出錢學森要回國的真實理由,一點不鬆口。
正當周恩來總理為此非常著急的時候,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收到了一封從大洋彼岸輾轉寄來的信。他拆開一看,署名「錢學森」。他禁不住心頭一震,他迅速地讀完了這封信。信中的內容,原來是請求祖國政府幫助他回國。
這封信是錢學森當時擺脫特務監視,在一封寫在小香煙紙上寄給在比利時親戚的家書中,夾帶給陳叔通副委員長的。對於這樣一封非同尋常的海外來信,陳叔通深知它的分量,當天就送到周總理那裡。「這真是太好了,據此完全可以駁倒美國政府的謊言!」周恩來總理當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轉交給正在日內瓦舉行中美大使級會談的王炳南,並對王炳南指示道:「這封信很有價值。這是一個鐵證,美國當局至今仍在阻撓中國平民歸國。你要在談判中,用這封信揭穿他們的謊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一開始,王炳南率先對約翰遜說:「大使先生,在我們開始討論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國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國的法律程序,決定提前釋放阿諾維等11名美國飛行員,他們已於7月31日離開北京,估計8月4日即可到達香港。我希望,中國政府所採取的這個措施,能對我們的會談起到積極的影響。」可談到錢學森回國問題時,約翰遜還是老調重彈:「沒有證據表明錢學森要歸國,美國政府不能強迫命令!」於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錢學森給陳叔通的信件,理直氣壯地予以駁斥:「既然美國政府早在1955年4月間就發表公告,允許留美學者來去自由,為什麼中國科學家錢學森博士在6月間寫信給中國政府請求幫助呢?顯然,中國學者要求回國依然受到阻撓。」在事實面前約翰遜啞口無言。美國政府不得不批准錢學森回國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錢學森收到了美國移民局允許他回國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夢寐以求的回國願望得以實現了!這一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終於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
由於錢學森的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編輯本段]相關
1955 年10月1 日清晨,廣闊無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輪正劈波斬浪駛往香港。一位四十來歲的中年人,邁著穩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陣陣海風不時掠過他那寬大的前額。眺望著水天一色的遠方,他屈指一算,已經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他多麼希望腳下不是輪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艙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
錢學森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隨後赴美留學,師從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成為馮.卡門教授最得意的學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但是,錢學森享受著優厚的待遇,有富裕的工作和優越的工作條件。可是,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他說:"我是中國人。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後能為人民多做點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在隆隆的禮炮聲中誕生了。這一年的中秋之夜,錢學森和十幾位中國留學生一起歡度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他們一邊賞月,一邊傾訴思鄉情懷。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這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一個中秋節,他們談論著祖國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興奮。
此刻,錢學森埋藏心底很久的願望越發強烈起來:早日回到祖國去,用自己的專長為祖國建設服務。他向留學生們袒露了心跡。留學生中有人勸道:「祖國剛解放,要錢沒錢,要設備沒設備,現在回去搞科學研究,只怕有困難。」錢學森誠懇的說:「我們日夜盼望著的,就是祖國能夠從黑暗走向光明,這一天終於來到了。祖國現在是很窮,但需要我們大家————祖國的兒女們共同去創造。我們是應當回去的。」
聽說錢學森准備回國,美國海軍的一位高級將領說:「錢學森無論到那裡,都抵得上五個師,絕不能讓他離開美國!」
然而,錢學森回國的決心一刻也沒有動搖。經過五年的漫長等待,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終於踏上了歸國的航程。
錢學森回國後,為我國運載火箭、導彈的研製和發射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編輯本段]成就
錢學森長期擔任中國火箭和航天計劃的技術領導人,對航天技術、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開拓性的貢獻。錢學森共發表專著7部,論文300餘篇。主要貢獻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應用力學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的工作。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創立了卡門——錢學森方法。與郭永懷合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②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
從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錢學森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乾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JATO),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際飛行理論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際航行概論》中,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③工程式控制制論
工程式控制制論在其形成過程中,把設計穩定與制導系統這類工程技術實踐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錢學森本人就是這類研究工作的先驅者。
④物理力學
錢學森在1946年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的研究,是先驅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改變過去只靠實驗測定力學性質的方法,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並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1961年他編著的《物理力學講義》正式出版。現在這門科學的帶頭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錢學森向苟清泉建議,把物理力學擴展到原子分子設計的工程技術上。
⑤系統工程
錢學森不僅將我國航天系統工程的實踐提煉成航天系統工程理論,並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還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復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任何一個社會的社會形態都有三個側面:經濟的社會形態,政治的社會形態和意識的社會形態。錢學森從而提出把社會系統劃分為社會經濟系統、社會政治系統和社會意識系統三個組成部分。相應於三種社會形態應有三種文明建設,即物質文明建設(經濟形態)、政治文明建設(政治形態)和精神文明建設(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應是這三種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從實踐角度來看,保證這三種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就是社會系統工程。從改革和開放的現實來看,不僅需要經濟系統工程,更需要社會系統工程。
⑥系統科學
錢學森對系統科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⑦思維科學
人工智慧已成為國際上的一大熱門,但學術思想卻處於混亂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錢學森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提出創建思維科學(noeticscience)這一科學技術部門,把30年代中國哲學界曾議論過,有所爭論,但在當時條件下沒法講清楚的主張,科學地概括成為思維科學。比較突出的貢獻為:
(1)錢學森在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大部門。推動思維科學研究的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
(2)錢學森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他以自己親身參予應用力學發展的深刻體會,指明研究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應以應用力學為借鑒,走理論聯系實際,實際要理論指導的道路。人工智慧的理論基礎就是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思維學。研究思維學的途徑是從哲學的成果中去尋找,思維學實際上是從哲學中演化出來的。他還認為形象思維學的建立是當前思維科學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慧、智能計算機的核心問題。
(3)錢學森把系統科學方法應用到思維科學的研究中,提出思維的系統觀,即首先以邏輯單元思維過程為微觀基礎,逐步構築單一思維類型的一階思維系統,也就是構築抽象思維、形象(直感)思維、社會思維以及特異思維(靈感思維)等;其次是解決二階思維開放大系統的課題;最後是決策咨詢高階思維開放巨系統。
⑧人體科學
錢學森是中國人體科學的倡導者。
錢學森提出用「人體功能態」理論來描述人體這一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研究系統的結構、功能和行為。他認為氣功、特異功能是一種功能態,這樣就把氣功、特異功能、中醫系統理論的研究置於先進的科學框架之內,對氣功、特異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錢學森指導下,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於1984年開始對人體功能態進行研究,他們利用多維數據分析的方法,把對人體所測得的多項生理指標變數,綜合成可以代表人體整個系統的變化點,以及它在各變數組成的多維相空間中的位置,運動到相對穩定,即目標點、目標環的位置。他們發現了人體的醒覺、睡眠、警覺和氣功等功能態的各自的目標點和目標環。這樣,就把系統科學的理論在人體系統上體現出來了,開始使人體科學研究有了客觀指標和科學理論。
⑨科學技術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錢學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最高概括,也是現代科學技術(包括科學的社會科學)的最高概

閱讀全文

與發現中國創造力秘書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