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第一台電腦一體機是誰發明的
電腦始祖
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憑他的天才和敏銳,在電腦初創期,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現代計算機的理論基礎,從而規范和決定了電腦的發展方向。時至今日,我們所有的電腦又都叫「馮·諾依曼機器」,就是對這位數學天才最好的評價。
馮·諾依曼
對於馮·諾依曼來說,人類第一台電腦造了一半時才參與開發,多少有些遺憾。但是,他剛好在那大機器程序存儲問題無法解決的關鍵時刻出現,這使得馮·諾依曼的天才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明確指出:一定要徹底實現程序由外存儲向內存儲的轉化,原有的設計必須作修改,經費不夠再追加。在馮·諾依曼的影響下,整個研製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馮·諾依曼提出了新的改進方案:一是用二進制代替十進制,進一步提高電子元件的運算速度;二是存儲程序(Stored Program),即把程序放在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中,換言之,把能進行數據處理的程序放在數據處理系統內部,程序和該程序處理的數據用同樣的方式儲存,即把程序本身當作數據來對待。馮·諾依曼的改進方案被稱為「愛達法克」(EDVAC),即離散變數自動電子計算機(Electronic Diserete Variable Computer)的簡稱。
1945年6月,他寫了一篇題為《關於離散變數自動電子計算機的草案》的論文,第一次提出了在數字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中存放程序的概念(Stored Program Concept),這是所有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範式,被稱為「馮·諾依曼結構」。按這一結構建造的電腦稱為存儲程序計算機(Stored Program Computer),又稱為通用計算機。時至今日,所有的電腦都逃脫不了馮·諾依曼的掌心,我們所有的電腦,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馮·諾依曼機器」,它超越了品牌、國界、速度和歲月。
摩爾定律
當人們不斷追逐新款PC時,殊不知這後面有一隻無形的大手在推動,那就是摩爾定律,而這著名定律的發明人就是高登·摩爾(Gordon Moore)。
高登·摩爾
1965年的一天,摩爾順手拿了把尺子和一張紙,畫了一張草圖,縱坐標代表不斷發展的集成電路,橫坐標是時間。他在月份上逐個描點,得到一幅增長的曲線圖。這條曲線顯示出每24個月,集成電路由於內部晶體管數量的幾何級數的增長,而使性能幾乎翻倍提高,同時集成電路的價格也恰好減少一倍。後來高登·摩爾把時間調整為18個月。摩爾是在集成電路技術的早期作出結論的,那時候,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還遠未出現,所以他在1965年的預言並未引起世人的注意。
高登·摩爾的另一壯舉是在1968年與羅伯特·諾伊斯帶頭「造反」,率領一群工程師離開仙童公司,成立了一家叫集成電子的公司,簡稱「Intel」,這就是今日名震世界的英特爾公司。
預言大師
凱的形象既不像傲慢自大、反潮流的黑客,也不同於一夜暴富的計算機富翁,更不像象牙塔里的計算機科學家。他時常穿著跑鞋和燈芯絨褲子,一小撮鬍子,短短的、略微零亂的頭發,使他看上去極為普通。即使他是你的老闆,可能也不會給你留下多深的印象。但這也不是說他很謙遜,他喜歡引用自己的話,且經常以這樣的詞作為發言的開端:「凱的第一法則指出……」。
阿倫·凱
阿倫·凱(Alan Kay)不是一位公眾人物,但在計算機界,尤其是技術圈內,他是能讓大家都心服口服屈指可數的大師之一。成為矽谷的又一位億萬富翁或讓他當麻省理工的院長,都無法激起他的興奮,但他會有足夠的耐性與一群8歲左右的孩子一起玩電腦。他最大的樂趣就是發明他喜歡的東西。
阿倫·凱是Smalltalk面向對象編程環境語言的發明人之一,也是面向對象編程思想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他還是筆記本電腦最早的構想者和現代Windows GUI的建築師。
近年來有一句話挺流行:「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不少人誤以為此言出自尼葛洛龐帝之口,實際上,這句話是阿倫·凱的名言。有很多人說布蘭德是第一個使用PC一詞的人,但布蘭德說自己也是順手牽羊,最早提出「PC」概念的就是阿倫·凱。20世紀90年代程序員設計的基本模式就是「面向對象」,發明這一術語的也是阿倫·凱。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份備忘錄上,阿倫·凱還正確預言到,「20世紀90年代將有成百萬的個人計算機,而且都將連接到全球公用的信息設施上」,這不正是今天的互聯網嗎?
集成電路之父
矽谷是傳奇人士扎堆之地。但是一個人要想在矽谷同時獲得財富、威望和成就,實在比登天還難。舉目遠眺大概只有羅伯特·諾伊斯(Robort Noyce)才是惟一一位三位於一體式的人物。
羅伯特·諾伊斯
作為集成電路的發明者,諾伊斯在科學史上已名垂青史,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促成了歷史的大轉折。而且他還與別人共同創辦了兩家矽谷最偉大的公司,第一家是半導體工業的搖籃——仙童(Fairchild)公司,這已成為歷史;第二家則仍躋身美國最大的公司之列,這就是英特爾公司。他帶著特有的神聖和威嚴,讓同行和對手都得永遠敬仰。以尖刻著稱的矽谷雜志《Upside》敢對矽谷任何一位大腕兒進行任何刺激,但對諾伊斯卻只能畢恭畢敬,在諾伊斯去世前幾天的采訪錄,甚至成為雜志社經常炫耀的一種榮光。
在仙童,諾伊斯最大的成就是發明了集成電路。當基爾比在德州儀器用鍺晶片研製集成電路時,諾伊斯和摩爾已把眼光直接盯住了硅晶片,因為硅的商業前景要遠遠超出鍺。1959年2月,諾伊斯為「微型電路」申請了專利,但沒有為他用平面處理技術製造的集成電路申請專利,直到同年7月才補全了這一手續。而此前德州儀器公司已宣布生產集成電路的產品,該公司的基爾比擁有第一個專利,但他的設計不實際,而諾伊斯則是第二個提出該專利的人。於是整個60年代,仙童和德儀相互控告,最後法庭將集成電路的發明專利授予了基爾比,而將關鍵的內部連接技術專利授予諾伊斯。諾伊斯的專利使仙童公司在沉悶的70年代得以存活下來,這一時期的仙童成為矽谷最具神話色彩的歷史。
當然諾伊斯成就的最高峰還是英特爾公司,他與高登·摩爾和安迪·葛魯夫一同創業,而且構建了業界極為罕見、完美和諧的三人「執政」局面。三人的合作只能說是天作之合,缺任何一位可能都會讓英特爾歷史大幅改寫。諾伊斯自然是最耀眼的人物,傳奇式的發明家、仙童公司的總經理和半導體業的「政治家」,他是英特爾公司的「臉面」。而甘於默默無聞的高登·摩爾則是公司的「心臟」,沒有摩爾,英特爾不可能有足夠的力量和士氣;而沒有強硬的葛魯夫,英特爾甚至不會成為一家著名的大公司。
微處理器之父
1971年1月,第一個可以運轉的微處理器誕生了,定名為「4004型」。其中,第一個「4」是指以4位為單位的設計思想,後一個「4」是指由英特爾製造的第4種專用晶元,而它的發明人就是特德·霍夫。霍夫認為自己佔了天時和地利之便:「如果我們沒有在1971年發明4004微處理器,那麼別人也會在一兩年裡發明它。」
特德·霍夫
在普遍認為大型機才是大有可為的時代,霍夫另闢蹊徑,投入到微處理器的研製中。霍夫說服了剛從仙童公司跳槽的斯坦·麥卓爾與他合作,共同設計了一種比4004型更強大的微處理器,稱為「8008型」,這是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微處理器。
1973年8月,「8080型」微處理器問世,它首次使用了MOS(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工藝,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微處理器之一,這也是第一個通用微處理器,是20世紀最後25年裡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
著名的《經濟學家》雜志將霍夫稱作是「第二次大戰以來最有影響的7位科學家之一」。1978年,他被提升為英特爾研究員(至今一共只有兩個人獲得過類似的稱號),這意味著他在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權。
在評價微處理器和PC時,霍夫說:「我對微處理器在個人計算機中的應用感到非常驚訝,我也沒有想到人們會僅僅為了業余的愛好而買微機。隨著影像游戲機的發展,個人計算機成為人們又一種娛樂工具,任何一位發明家如果能夠創造出什麼來提供給人們娛樂,他就能獲得成功。」
PC之父
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微電腦的殊榮,現在一般都歸到愛德華·羅伯茨(Edward Roberts)身上。
愛德華·羅伯茨
羅伯茨是位電腦愛好者,1974年,羅伯茨決定利用8080微處理器裝配一種供黑客試驗的計算機,《大眾電子》雜志為尋找獨家新聞,主動上門觀看了羅伯茨的設計方案,之後決定讓他製成一台原型機,由雜志社在封面予以報道。
1975年1月,《大眾電子》封面刊出一台很小的計算機照片,大字標題寫著:「世界上第一組堪與商業機相媲美的以成套形式提供的小型計算機——牛郎星8800」。根據雜志的介紹,「牛郎星」勉勉強強算是一台電腦,在金屬製成的小盒內,羅伯茨裝進兩塊集成電路,一塊即8080微處理晶元,另一塊是存儲器晶元。既沒有可輸入數據的鍵盤,也沒有顯示計算結果的「面孔」。插上電源後,使用者需要用手按下面板上的8個開關,把二進制數「0」或「1」輸進機器。計算完成後,面板上的幾排小燈泡忽明忽滅,就像軍艦上用燈光發信號那樣表示輸出的結果。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裝置,卻引發了大地震。羅伯茨的「牛郎星」電腦問世後,美國出現了一個電腦業余愛好者購買散件、在家庭車庫內組裝微電腦的熱潮。 盡管「牛郎星」十分原始,但它把計算機發展到大型機時代料想不到的輝煌階段。
商用軟體之父
個人電腦的真正颶風是由AppleⅡ颳起的,而AppleⅡ成功的重要推進器就是VisiCalc電子表格軟體。因為售價3000美元的AppleⅡ對家庭並沒有多少吸引力,但配備了電子表格的AppleⅡ,就足以讓人們把VisiCalc作為惟一的理由而購買它。從某種意義上說,AppleⅡ就是一台VisiCalc機器。
布萊克林
VisiCalc的發明人就是丹·布萊克林(Dan Bricklin)。1973年畢業後,布萊克林進入DEC,與他人合作編制了DEC的第一個字處理軟體WPS-8。26歲時,布萊克林進入哈佛商學院尋求新的職業生涯,他在哈佛的分時計算機系統上用BASIC編寫軟體,進行財務計算。當時他常遇到的問題是,對不同的題目必須重新編寫程序,於是他便開始思考能否用一種通用的計算模式來解決該問題。布萊克林用一個周末的時間粗粗地做出了一個演示版本。雖然這個演示版本是用BASIC寫成的,速度很慢,而且行列只能添滿一屏,但它已經具備電子表格的許多基本功能,此時已是1978年初。由於AppleⅡ等個人電腦產品的問世,布萊克林和麻省理工的老朋友富蘭克斯頓一起合作,成立了軟體藝術公司(SA),決定為AppleⅡ開發VisiCalc,發行商是丹·弗萊斯特拉的公司叫Personal軟體公司(PS),可以說這是最早的微機應用軟體公司。
電子表格VisiCalc的出現將PC從業余愛好者手中的玩具變成了炙手可熱的商業工具,獨立地改變了PC業的發展方向。布萊克林創造的不僅僅是一個產品、一家公司,而是整個軟體產業。VisiCalc引發了真正的PC革命,它極大地激勵了軟體開發者,並從此宣告了PC商用化的到來。
IBM PC之父
如果說個人電腦之火是由蘋果引燃的,那麼IBM的介入,才真正將這場大火燃遍全球,熱度持續近20年而不減。而締造IBM PC的,就是頗富個人魅力的唐·埃斯特利奇。
埃斯特利奇
1980年中,IBM召集高層咨詢會議,要對如火如荼的個人電腦浪潮作出應對。這時實驗室主任洛伊站起來,提議打破常規,秘密組織一個精幹小組,在一年內搞出PC來。 洛伊僅挑選了12名最優秀的工程師來演繹一段類似蘋果公司經歷過的傳奇故事,擔當這個名為「西洋棋」項目的負責人就是埃斯特利奇。以往,埃斯特利奇在工作上被認為「極不合作」,不聽別人使喚,只憑自己的意思行事。而這種不合群的態度,正適合IBM PC計劃,洛伊將它交給埃斯特利奇,事實證明這個選擇十分英明。
1981年8月12日,IBM PC如人們預想的那樣跨進了PC業,沒有人驚奇和興奮,因為要等一段時間,人們才真正明白PC時代的開始。在第一台PC發布前幾個月,埃斯特利奇還著手下一代產品——PC XT的開發。XT的推出,再次把IBM推到PC科技的最前端,XT瘋狂暢銷,使IBM一舉佔有企業PC市場的75%。同時埃斯特利奇還啟動另一計劃,以PC攻打家庭市場,但推出時間太晚,錯過了聖誕銷售旺季,後來這個產品無疾而終。1982年,埃斯特利奇開始著手下一個大計劃,即生產真正強勁的AT機。AT機象徵著IBM是惟一能使用80286處理器的廠商。1984年 8月,AT機推出好幾個月後,競爭對手才推出AT級產品。1984年, IBM PC的收入已達到40億美元,這意味著光是PC一個部門就可以在美國工業公司中排名第74位,並可名列美國第三大計算機公司,僅次於IBM自己和DEC。埃斯特利奇還安排了一個爭議性的計劃,讓經銷商銷售個人電腦,這是IBM產品第一次由非IBM業務代表的人銷售, 從而開拓了電腦分銷的先河。
1985年8月2日埃斯特利奇終於帶著太太,去渡公司承諾已久的假期。兩人乘坐的191航班試圖在暴風雨中降落到達拉斯機場時,飛機失控,埃斯特利奇和太太瑪麗不幸喪生。雖然他的生命結束於不幸的飛行事故,但打開昨日的篇章,歷史永遠會承認一個真正有貢獻的人。
PC軟體先鋒
加里·基爾達爾被稱為PC軟體的開拓者,因為正是他打開了微處理器和微電腦之間的通道,在PC革命英特爾公司鋒利的彈片中,有著基爾達爾歷史性的貢獻。
加里·基爾達爾
加里·基爾達爾敏銳地發現,4004微處理器可以用來編製程序,基爾達爾突然想到:「能不能在這里編制電腦的程序呢?」,這想法誕生了微程序(Microprogram)設計。基爾達爾在DEC公司的PDP-10小型機上為英特爾4004微處理器創建新的「微語言」後,英特爾馬上聘請基爾達爾做技術顧問。在基爾達爾的主持下,創建了在個人電腦史上革命性的微處理程序設計語言PL/M(Programing language for Microprocessor)。這一新的語言隨著Intel 8008、8080微處理器的進展,對個人電腦的革命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果沒有基爾達爾這一貢獻,英特爾的微處理器肯定還會在計算器里「沉淪」許久,PL/M語言與Intel、Zilog、Motorola微處理器的結合,在70年代末,終於使微機的性能能同60年代的大型機和小型機相媲美。
另外,基爾達爾還是第一個光碟(CD-ROM)驅動程序的編寫者,也是圖形用戶界面的先驅,當時還沒有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的說法,基爾達爾把它叫做「圖形環境管理員(Graphic Enviroment Manager)」。
電腦奇才
恩格爾巴特(Doug Engelbart)是電腦界的一位奇才,被稱為「人機交互」領域里的大師。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他在人機交互方面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貢獻,共發表論文30餘篇,擁有20餘項發明專利。世界上第一個電子郵件系統(E-Mail)、文字處理系統、在線呼叫集成系統和超文本鏈接都出自他之手。另外,他還發明了電腦顯示器上的多重視窗、共享屏幕的電視會議、新的電腦交互輸入設備等等。在恩格爾巴特的眾多發明中,人們最熟悉的就是電腦上用的滑鼠。1963年,美國國家專利局批准恩格爾巴特幾年前提交的一份申請,確認一種叫「搜尋點擊」的輸入裝置是一項獨創的技術。在英語中,mouse有老鼠的意思,因此「搜尋點擊」裝置又被稱為滑鼠。1968年,恩格爾巴特應邀參加在舊金山舉行的一次電腦會議,在會上,他拿出了許多令人吃驚的絕活:視窗(Windows)、超媒體(Supermedia)、群件(Groupware),還有滑鼠,這也是滑鼠第一次作為「搜尋工具」公開亮相。
道格·恩格爾巴特
MS-DOS之父
誰都知道MS-DOS是美國微軟公司的產品,而且正是MS-DOS使微軟公司實現了從一個不知名的軟體開發公司到全球軟體巨頭的第一次飛躍。MS-DOS曾是微軟公司的拳頭產品,長期統治著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雖然現在的微軟「視窗」已經成為新一代PC操作系統霸主,但MS-DOS對業界的功勞仍不可磨滅。不過MS-DOS的真正主人蒂姆·帕特森的名字可能並不為每個人所知道。
蒂姆·帕特森
帕特森在西雅圖電腦製造公司任副總裁時,自己動手花了半年時間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統,命名為SCP-DOS,本意為「快而粗糙的磁碟操作系統」,這個SCP-DOS便是現在DOS的前身。SCP-DOS推出之後,應用效果不錯,但也曾被數據研究公司指責剽竊了他們當時頗受歡迎的CP/M操作系統。這兩個操作系統確實有相似之處,不過 SCP-DOS在儲存數據、組織文件等方面與CP/M有極大的不同。那麼後來SCP-DOS如何成為MS-DOS呢?這還得從IBM的「西洋棋方案」說起。
1980年,IBM公司決心開發自己的個人電腦,便制定了「西洋棋方案」。他們需要找一家軟體公司合作開發一套個人電腦操作系統。當時的微軟為了不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向IBM稱自己有軟體操作系統,實際上,雖然當時微軟公司在軟體行業已有一席之地,但依靠的卻是其程序語言,並無現成的操作系統。為了與IBM公司合作,微軟不得不去找帕特森。
微軟從帕特森那裡,僅以2.5萬美元的轉讓價格便獲得了SCP-DOS的使用權。SCP-DOS雖比較粗糙,但已經具有了雛形,只要在其基礎上進行加工,搞出合乎要求的產品並不太難。事實上,SCP-DOS對微軟的重大意於義在於,它使IBM公司放棄了CP/M,轉而與微軟合作,從而成就了微軟的未來。
1981年4月,帕特森離開了西雅圖電腦製造公司,投到微軟公司門下,這時才知道自己的操作系統被微軟拿來作為IBM公司合作的產品之一。他當時非常惱火和後悔,不過也無可奈何,自己的成果雖然潛力無限,但在西雅圖電腦製造公司卻無法得到推廣,相反由微軟公司去發展完善,總比埋沒了要好。 便攜計算機之父
在矽谷歷史上,亞當·奧斯本(Adam Osborne)絕對算得上是一個人物,他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得到了一份為英特爾新發明的微處理器編寫說明書的工作,隨後成為技術領域的自由撰稿人,先後在計算機雜志《界面時代》(Interface Age)和《Infoworld》上開辟專欄。
亞當·奧斯本
但奧斯本有更大的計劃,他想要成為這個行業的一分子、矽谷的大亨,向對他的邏輯天才發生過懷疑的人證明他們的錯誤。他毫不謙虛,甚至有些自大地說:「我跟每一個人說,他們應該製造什麼,可是沒有人聽我的話,所以我自己去製造了。」
令人驚奇的是,奧斯本證明了他的設想是合理的。奧斯本有兩個很妙的主意:首先,利用眼下電路體積變得越來越小的優勢,製造出一種既小又輕而且結實的攜帶型個人計算機;其次,把當時需單獨購買並且價格昂貴的最流行軟體,算在個人計算機的價格內賣給顧客。此前,硬體和軟體公司從來不會同時提供這兩項服務。
1980年3月,在西海岸計算機展覽會上,奧斯本見到了為一家硬體公司設計電路板的Lee Felsenstein。奧斯本向他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並對Felsenstein提出設計要求:這台計算機一是要廉價結實,既小又輕;二是要捆綁字處理和電子表格軟體。
1981年4月奧斯本Ⅰ型計算機全新亮相,含軟體在內的整機價格僅1795美元。這一下子就轟動四方,到1981年9月,公司月銷售額就攀升至100萬美元,第二年公司收入就達7000萬美元。
但奧斯本公司在成立的第二年的年中,便開始出現嚴重的錯誤。管理上的混亂導致產品質量下降、交貨延誤和財政空虛,而市場策略的錯誤更使它功虧一簣。當時在市場上占統治地位的是IBM,而奧斯本公司的「管理者」卻不能與之兼容,這本不算太糟,但奧斯本不能忍受這樣的情況。於是,奧斯本在新產品投放市場一星期後,宣布他已開始准備與IBM兼容,這等於無形之中宣布自己的產品已經過時,使銷售量頓時一落千丈。一個美麗的計算機神話僅僅維持了不到兩年時間。這個以自己的創新理念,促使計算機業發展方向發生革命的人物,這個一度是PC業內最具影響力、最富爭議的人物,就這樣從業界淡出,將一切甩在了自己的身後。
磁碟之父
各種類型的軟、硬磁碟,是個人電腦最重要的存儲設備,磁碟的歷史並不太長,從世界上第一台硬碟發明至今,也不過40餘年時間。
艾倫·舒加特
20世紀50年代,IBM公司董事長小托馬斯·沃森迅速把事業擴展到美國西海岸,下令在加利福尼亞聖何塞市附近新建實驗室和工廠。約翰遜帶領著30多名青年工程師,在不到三年時間,就為IBM創造了引人注目的技術成果——磁碟存儲器。在約翰遜領導IBM聖何塞實驗室研製硬碟的過程中,一位名叫艾倫·舒加特(Al.Shugart)的青年工程師發揮了關鍵作用。
舒加特1951年大學畢業後加盟IBM,在研究部門工作了十多年。 1969年,他離開IBM建立舒加特合夥人公司,並研製出世界上第一片以塑料材質為基礎的5英寸軟磁碟,即PC機上使用的標准軟盤。
1974年,舒加特首次創辦的公司倒閉,五年之後,舒加特重返電腦行業,在著名的矽谷腹地, 與過去的幾位同事共同創建了希捷(Seagate)技術公司,專門為個人電腦研製高性能的小型硬碟。
1980年,希捷技術公司宣布研製出第一台5.25英寸溫式硬碟,容量達5~10MB,後來成為IBM PC/XT個人電腦最具特點的標准配置。 舒加特領導的這家公司,目前已是資產數十億美元、員工10餘萬人的世界上最大的PC硬碟生產廠商之一。
自由軟體之神
20世紀末,軟體業發生的最大變革就是自由軟體的全面復興。在自由軟體的浪潮下,軟體業的商業模式脫胎換骨,從以賣程序代碼為中心,轉化為以服務為中心,而理查德·斯托爾曼則被稱為軟體業的自由之神。有人說,斯托爾曼應該算是世界上寫軟體最多的程序設計師。但是,斯托爾曼真正的力量是他的思想。在斯托爾曼的理論下,用戶彼此拷貝軟體不但不是「盜版」,而是體現了人類天性的互助美德。對斯托爾曼來說,自由是根本,用戶可自由共享軟體成果,隨便拷貝和修改代碼。他說:「想想看,如果有人同你說『只要你保證不拷貝給其他人用的話,我就把這些寶貝拷貝給你』。其實,這樣的人才是魔鬼」。
理查德·斯托爾曼
理查德·斯托爾曼一副披頭士的打扮,看起來像現代都市裡的野人,但如果他將一件「麻布僧袍」穿在身上,又戴上一頂圓形寬邊帽子,有如繪畫作品中環繞聖像頭上的光環。一眨眼的功夫,他又變成聖人,散發著先知般的威嚴和力量。野人與聖人,恰恰就是這位自由軟體的精神領袖理查德·斯托爾曼的雙重屬性,他既是當今商業軟體領域野蠻的顛覆者,又是無數程序員和用戶心目中神聖的自由之神。
㈡ 告訴我一些有意思的事。想deep web,scp,克蘇魯,
《SCP基金會》(Special Containment Proceres Foundation)是一個有關於各種超自然現象、個體等等事件的系列作品,由於作者數量眾多且面向全球,符合條件的文章都可以被收納,故可稱之為一種集體創作式的「接力小說」。
故事主體圍繞一個名為「SCP基金會」的組織,該組織受各個主要國家政府的授權和委託,且其本身運作不受司法管轄權干擾,目標為收容世界上的異常現象、事件、個體等等,並統稱為「收容物」。許多這些「物品」既可對人產生物理危險,又可對世界范圍的人群產生心理影響,動搖他們的個人信念,干擾他們的日常生活。在了解大致的設定後,你就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向SCP基金會官方網站提交自己的創意,如果創意不佳,你的作品可能被刪除。。
「接力小說」是一種建立在社交網路基礎上的同人作品形式。《SCP基金會》以其成功的題材讓同人作品不斷延續,激活了每一位作者的想像力。目前SCP基金會官方網站收錄有2000多篇SCP檔案和大量相關的外圍文檔小說。SCP中文站目前的主要任務是翻譯英文站文檔並將之展示出來。翻譯好的內容會先發布在論壇上供管理者和愛好者們糾錯、潤色,然後再發布到wiki式整理的中文站上。同時,中文站論壇開設了原創中文SCP版塊,讓喜愛SCP的人士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想像
力。基金會維護著一個關於異常所需,通常稱呼為「SCPs」的特殊收容措施的信息的龐大資料庫。基金會主資料庫裝有異常的摘要以及在收容失效或其他事件中作維持或重新建立安全收容的緊急措施。
物品可是一個東西,一個地方,一個人,一隻動物甚至一個事件。他們將被給予項目編號例如SCP-XXX並分類。SCP被編製成「Safe」,「Euclid」,Keter」,「Anomalous」,「Neutralized」,和「Decommissioned」這幾個組來表示其威脅等級。
任何人都可以對任何SCP編寫SCP協議,並放入列表中,但是每個作者都需要受到他或者她的同事的審查,且必須接受強行臨檢。
㈢ 常見的文件擴展名有哪些
常見的文件擴展名:
1、exe
EXE File英文全名executable file ,譯作可執行文件,可移植可執行 (PE) 文件格式的文件,它可以載入到內存中,並由操作系統載入程序執行,是可在操作系統存儲空間中浮動定位的可執行程序。
2、txt
txt是微軟在操作系統上附帶的一種文本格式,是最常見的一種文件格式 ,早在DOS時代應用就很多,主要存文本信息,即為文字信息,現在的操作系統大多使用記事本等程序保存,大多數軟體可以查看,如記事本,瀏覽器等等。
3、doc
doc ,是電腦文件常見擴展名的一種。該格式原是純文字文件使用的,多見於不同的操作系統中,軟硬體的使用說明。至1990年代,微軟在文字處理軟體Word中,使用了.doc作為擴展名,並成為流行的格式。
4、dll
動態鏈接庫英文為DLL,是Dynamic Link Library的縮寫。DLL是一個包含可由多個程序,同時使用的代碼和數據的庫。每個程序都可以使用該 DLL 中包含的功能來實現「打開」對話框。這有助於避免代碼重用和促進內存的有效使用。
5、Zip
ZIP文件格式是一種數據壓縮和文檔儲存的文件格式,原名Deflate,發明者為菲爾·卡茨(Phil Katz),他於1989年1月公布了該格式的資料。ZIP通常使用後綴名「.zip」
6、JPEG
JPEG是常見的一種圖像格式,它由聯合圖像專家組(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開發。JPEG文件的擴展名為.jpg或.jpeg,它用有損壓縮方式去除冗餘的圖像和彩色數據,在獲得極高的壓縮率的同時能展現十分豐富生動的圖像,即可以用較少的磁碟空間得到較好的圖片質量。
㈣ 電腦第一個系統是怎麼創建出來的
電腦第一個系統---DOS。有Ms-dos,Pc-dos等
DOS的歷史
1.1974年4月,Intel推出8位晶元8080。這塊晶元的體積和性能,已經能夠滿足開發微型電腦的需要,標志微機時代即將來臨。
2.1975年初,MITS電腦公司推出了基於8080晶元的Altair 8800微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台PC(個人電腦)。
3.1975年1月,Popular Electronics雜志以封面報道的形式,介紹了Altair 8800。這是歷史上第一篇關於微機的新聞報道。
4.22歲的西雅圖程序員Paul Allen看到了這一期雜志,深感震動,就把它拿給好友20歲的Bill Gates看。
兩人決定為Altair 8800開發一套BASIC解釋器,賣給MITS公司。1975年7月,他們用這個產品成立了微軟公司。
5.1975年,另一家公司Digital Research為Altair 8800開發了操作系統CP/M。它很快成為Intel 8080晶元的標准操作系統。(上圖為CP/M的運行界面。)
6.1978年,Intel公司推出歷史上第一塊16位晶元8086。
7.1979年,一家名叫Seattle Computer Procts(SCP)的公司,決定開發基於8086晶元的個人電腦。它原計劃採用CP/M作為操作系統,但是此時CP/M還未完成針對16位晶元的升級。
8.1980年4月,足足一年之後,CP/M還是沒有推出16位的版本。SCP決定不等了,自己開發16位操作系統。24歲的程序員Tim Paterson負責這個任務。
9.1980年8月,Tim Paterson完成了原始的操作系統,取名為QDOS,意思是"簡易的操作系統"(Quick and Dirty Operating System)。在設計上,他充分借鑒了CP/M,用戶界面和編程介面幾乎完全一樣,這使得CP/M上的應用程序,可以直接在QDOS上運行。他做出的最大改變,就是為QDOS引入了微軟公司BASIC解釋器的FAT文件系統。
10.1980年10月,IBM公司決定推出基於Intel 8086晶元的PC。
它找到Digital Research公司,要求獲得授權使用CP/M系統。但是,協議沒有談成。於是,IBM又去找微軟公司,要求微軟為它提供操作系統。當時,微軟沒有操作系統產品,但是Bill Gates知道SCP公司正在開發QDOS。微軟支付2.5萬美元給SCP,獲得了QDOS的使用許可。(上圖為DOS的運行界面。)
11.1981年7月,微軟對IBM PC的整個設計已經相當了解,Bill Gates意識到未來PC市場的巨大規模,決定不再使用許可證模式,而是直接把QDOS買下來。這又花費了微軟公司5-7萬美元。
與此同時,Tim Paterson也從SCP辭職了,微軟僱用了他。
12.1981年7月27日,協議達成。QDOS成了微軟的財產,名稱正式改為MS-DOS。微軟對DOS的解釋是"磁碟操作系統"(Disk Operating System)。
這一天,就是微軟公司DOS操作系統的誕生紀念日。
13.1981年8月12日,IBM公司正式推出個人電腦產品IBM PC,使用的操作系統是MS-DOS 1.14版。
14.1983年3月8日,IBM又推出增強版IBM PC/XT,第一次在PC上配備了硬碟,使用的操作系統是MS-DOS 2.0版。
15.1984年,IBM推出了下一代個人電腦IBM PC/AT,操作系統是MS-DOS 3.0版。
16.1989年,MS-DOS 4.0版發布,開始支持滑鼠和圖形界面。
此時,微軟已經准備終結DOS這個產品了。微軟公開表態,用戶可以考慮放棄DOS,轉而使用由IBM和微軟共同開發的OS/2操作系統。
但是不久以後,Windows 3.0獲得巨大成功,微軟也就不再考慮OS/2了。
17.1991年,MS-DOS 5.0版發布,內置QBasic編程環境。這是MS-DOS最後一次作為單獨產品出現。
18.1993年,MS-DOS 6.0版發布,具備了磁碟壓縮技術。
19.1995年,MS-DOS 7.0版支持FAT32文件系統,它隨同Windows 95一起發布。
20.2000年9月14日,MS-DOS的最後一個版本8.0版發布,只用於Windows XP系統的啟動盤。至此,微軟公司的DOS開發正式宣告全部結束。
㈤ 歷史上有哪些電碼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專用的密電碼,一套至幾套不等(軍事)密電碼。二戰期間日軍的密電碼因系統不同,電碼各別,其中以陸軍密電碼為最難破譯,整個抗戰期間,日軍陸軍與海軍的密電碼始終未曾被破譯過;空軍密電碼則比較簡單,容易破譯。有英文字母的,有數字組成的,也有日文的,其中以英文的為最多。但不論哪種形式,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字元之間不留任何空檔,一律緊密連接,不像英文電報每個單詞一組,也不像中文電報每四個數字一組。
另外,各種行業也都有通用的國際電碼。(航海,航空,救援)等等。
莫爾斯電碼
莫爾斯電碼是美國人莫爾斯於1844年發明的。
摩爾斯電碼的歷史
最早的摩爾斯電碼是一些表示數字的點和劃。數字對應單詞,需要查找一本代碼表才能知道每個詞對應的數。用一個電鍵可以敲擊出點、劃以及中間的停頓。
雖然摩爾斯發明了電報,但他缺乏相關的專門技術。他與Alfred Vail簽定了一個協議,讓他幫自己製造更加實用的設備。Vail構思了一個方案,通過點、劃和中間的停頓,可以讓每個字元和標點符號彼此獨立地發送出去。他們達成一致,同意把這種標識不同符號的方案放到摩爾斯的專利中。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美式摩爾斯電碼,它被用來傳送了世界上第一條電報。
這種代碼可以用一種音調平穩時斷時續的無線電信號來傳送,通常被稱做連續波(Continuous Wave),縮寫為CW。它可以是電報電線里的電子脈沖,也可以是一種機械的或視覺的信號(比如閃光)。
一般來說,任何一種能把書面字元用可變長度的信號表示的編碼方式都可以稱為摩爾斯電碼。但現在這一術語只用來特指兩種表示英語字母和符號的摩爾斯電碼:美式摩爾斯電碼被使用了在有線電報通信系統;今天還在使用的國際摩爾斯電碼則只使用點和劃(去掉了停頓)。
電報公司根據要發的信的長度收費。商業代碼精心設計了五個字元組成一組的代碼,做為一個單詞發送。比如:BYOXO ("Are you trying to crawl out of it?";LIOUY ("Why do you not answer my question?",;AYYLU ("Not clearly coded, repeat more clearly."。這些五個字元的簡語可以用摩爾斯電碼單獨發送。在網路用辭中,我們也會說一些最常用的摩爾斯商用代碼。現在仍然在業余無線電中使用的有Q簡語和Z簡語:他們最初是為報務員之間交流通信質量、頻率變更、電報編號等信息服務的。
1838年1月8日,Alfred Vail展示了一種使用點和劃的電報碼,這是摩爾斯電碼前身。
作為一種信息編碼標准,摩爾斯電碼擁有其他編碼方案無法超越的長久的生命。摩爾斯電碼在海事通訊中被作為國際標准一直使用到1999年。1997年,當法國海軍停止使用摩爾斯電碼時,發送的最後一條消息是:「所有人注意,這是我們在永遠沉寂之前最後的一聲吶喊」!
莫爾斯電碼由點(.)、劃(-)兩種符號按以下原則組成:
1,一點為一基本信號單位,每一劃的時間長度相當於3點的時間長度。
2,在一個字母或數字內,各點、各劃之間的間隔應為兩點的長度。
3,字母(數字)與字母(數字)之間的間隔為7點的長度。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0 -----
? ..--..
/ -..-.
() -.--.-
- -....-
. .-.-.-
自從無線電和摩爾斯電碼問世後,軍事通訊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但是無線電通訊完全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己方接受電文的同時,對方也可「一覽無遺」,因此人類歷史上早就伴隨戰爭出現的密碼也就立即與無線電結合,出現了無線電密碼。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所有無線電密碼都是使用手工編碼,毫無疑問,手工編碼效率極其低下,同時由於受到手工編碼與解碼效率的限制,使得許多復雜的保密性強的加密方法無法在實際中應用,而簡單的加密方法又很容易被破譯,因此在軍事通訊領域,急需一種安全可靠而又簡便有效的方法。
1918年德國發明家亞瑟·謝爾比烏斯(Arthur Scherbius)和理查德·里特(Richard Ritter)創辦了一家新技術應用公司,曾經學習過電氣應用的謝爾比烏斯想利用現代化的電氣技術來取代手工編碼加密方法,發明一種能夠自動編碼的機器。
謝爾比烏斯給自己所發明的電氣編碼機械取名「埃尼格瑪」(ENIGMA,意為啞謎),乍看是個放滿了復雜而精緻的元件的盒子,粗看和打字機有幾分相似。可以將其簡單分為三個部分:鍵盤、轉子和顯示器。
鍵盤一共有26個鍵,鍵盤排列和現在廣為使用的計算機鍵盤基本一樣,只不過為了使通訊盡量地短和難以破譯,空格、數字和標點符號都被取消,而只有字母鍵。鍵盤上方就是顯示器,這可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屏幕顯示器,只不過是標示了同樣字母的26個小燈泡,當鍵盤上的某個鍵被按下時,和這個字母被加密後的密文字母所對應的小燈泡就亮了起來,就是這樣一種近乎原始的「顯示」。在顯示器的上方是三個直徑6厘米的轉子,它們的主要部分隱藏在面板下,轉子才是「埃尼格瑪」密碼機最核心關鍵的部分。如果轉子的作用僅僅是把一個字母換成另一個字母,那就是密碼學中所說的「簡單替換密碼」,而在公元九世紀,阿拉伯的密碼破譯專家就已經能夠嫻熟地運用統計字母出現頻率的方法來破譯簡單替換密碼,柯南·道爾在他著名的福爾摩斯探案《跳舞的小人》里就非常詳細地敘述了福爾摩斯使用頻率統計法破譯跳舞人形密碼(也就是簡單替換密碼)的過程。——之所以叫「轉子」,因為它會轉!這就是關鍵!當按下鍵盤上的一個字母鍵,相應加密後的字母在顯示器上通過燈泡閃亮來顯示,而轉子就自動地轉動一個字母的位置。舉例來說,當第一次鍵入A,燈泡B亮,轉子轉動一格,各字母所對應的密碼就改變了。第二次再鍵入A時,它所對應的字母就可能變成了C;同樣地,第三次鍵入A時,又可能是燈泡D亮了。——這就是「埃尼格瑪」難以被破譯的關鍵所在,這不是一種簡單替換密碼。同一個字母在明文的不同位置時,可以被不同的字母替換,而密文中不同位置的同一個字母,又可以代表明文中的不同字母,字母頻率分析法在這里絲毫無用武之地了。這種加密方式在密碼學上被稱為「復式替換密碼」。
但是如果連續鍵入26個字母,轉子就會整整轉一圈,回到原始的方向上,這時編碼就和最初重復了。而在加密過程中,重復的現象就很是最大的破綻,因為這可以使破譯密碼的人從中發現規律。於是「埃尼格瑪」又增加了一個轉子,當第一個轉子轉動整整一圈以後,它上面有一個齒輪撥動第二個轉子,使得它的方向轉動一個字母的位置。假設第一個轉子已經整整轉了一圈,按A鍵時顯示器上D燈泡亮;當放開A鍵時第一個轉子上的齒輪也帶動第二個轉子同時轉動一格,於是第二次鍵入A時,加密的字母可能為E;再次放開鍵A時,就只有第一個轉子轉動了,於是第三次鍵入A時,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字母就可能是F了。
因此只有在26x26=676個字母後才會重復原來的編碼。而事實上「埃尼格瑪」有三個轉子(二戰後期德國海軍使用的「埃尼格瑪」甚至有四個轉子!),那麼重復的概率就達到26x26x26=17576個字母之後。在此基礎上謝爾比烏斯十分巧妙地在三個轉子的一端加上了一個反射器,把鍵盤和顯示器中的相同字母用電線連在一起。反射器和轉子一樣,把某一個字母連在另一個字母上,但是它並不轉動。乍一看這么一個固定的反射器好象沒什麼用處,它並不增加可以使用的編碼數目,但是把它和解碼聯系起來就會看出這種設計的別具匠心了。當一個鍵被按下時,信號不是直接從鍵盤傳到顯示器,而是首先通過三個轉子連成的一條線路,然後經過反射器再回到三個轉子,通過另一條線路再到達顯示器上,比如說上圖中A鍵被按下時,亮的是D燈炮。如果這時按的不是A鍵而是D鍵,那麼信號恰好按照上面A鍵被按下時的相反方向通行,最後到達A燈泡。換句話說,在這種設計下,反射器雖然沒有象轉子那樣增加不重復的方向,但是它可以使解碼過程完全重現編碼過程。
使用「埃尼格瑪」通訊時,發信人首先要調節三個轉子的方向(而這個轉子的初始方向就是密匙,是收發雙方必須預先約定好的),然後依次鍵入明文,並把顯示器上燈泡閃亮的字母依次記下來,最後把記錄下的閃亮字母按照順序用正常的電報方式發送出去。收信方收到電文後,只要也使用一台「埃尼格瑪」,按照原來的約定,把轉子的方向調整到和發信方相同的初始方向上,然後依次鍵入收到的密文,顯示器上自動閃亮的字母就是明文了。加密和解密的過程完全一樣,這就是反射器的作用,同時反射器的一個副作用就是一個字母永遠也不會被加密成它自己,因為反射器中一個字母總是被連接到另一個不同的字母。
埃尼格瑪」加密的關鍵就在於轉子的初始方向。當然如果敵人收到了完整的密文,還是可以通過不斷試驗轉動轉子方向來找到這個密匙,特別是如果破譯者同時使用許多台機器同時進行這項工作,那麼所需要的時間就會大大縮短。對付這樣「暴力破譯法」(即一個一個嘗試所有可能性的方法),可以通過增加轉子的數量來對付,因為只要每增加一個轉子,就能使試驗的數量乘上26倍!不過由於增加轉子就會增加機器的體積和成本,而密碼機又是需要能夠便於攜帶的,而不是一個帶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轉子的龐然大物。那麼方法也很簡單,「埃尼格瑪」密碼機的三個轉子是可以拆卸下來並互相交換位置,這樣一來初始方向的可能性一下就增加了六倍。假設三個轉子的編號為1、2、3,那麼它們可以被放成123-132-213-231-312-321這六種不同位置,當然現在收發密文的雙方除了要約定轉子自身的初始方向,還要約好這六種排列中的一種。
而除了轉子方向和排列位置,「埃尼格瑪」還有一道保障安全的關卡,在鍵盤和第一個轉子之間有塊連接板。通過這塊連接板可以用一根連線把某個字母和另一個字母連接起來,這樣這個字母的信號在進入轉子之前就會轉變為另一個字母的信號。這種連線最多可以有六根(後期的「埃尼格瑪」甚至達到十根連線),這樣就可以使6對字母的信號兩兩互換,其他沒有插上連線的字母則保持不變。——當然連接板上的連線狀況也是收發雙方預先約定好的。
就這樣轉子的初始方向、轉子之間的相互位置以及連接板的連線狀況就組成了「埃尼格瑪」三道牢不可破的保密防線,其中連接板是一個簡單替換密碼系統,而不停轉動的轉子,雖然數量不多,但卻是點睛之筆,使整個系統變成了復式替換系統。連接板雖然只是簡單替換卻能使可能性數目大大增加,在轉子的復式作用下進一步加強了保密性。讓我們來算一算經過這樣處理,要想通過「暴力破譯法」還原明文,需要試驗多少種可能性:
三個轉子不同的方向組成了26x26x26=17576種可能性;
三個轉子間不同的相對位置為6種可能性;
連接板上兩兩交換6對字母的可能性則是異常龐大,有100391791500種;
於是一共有17576x6x100391791500,其結果大約為10000000000000000!即一億億種可能性!這樣龐大的可能性,換言之,即便能動員大量的人力物力,要想靠「暴力破譯法」來逐一試驗可能性,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收發雙方,則只要按照約定的轉子方向、位置和連接板連線狀況,就可以非常輕松簡單地進行通訊了。這就是「埃尼格瑪」密碼機的保密原理。
1918年謝爾比烏斯為「埃尼格瑪」密碼機申請了專利,並於1920年開發出了商用的基本型和帶列印機的豪華型,但是高昂的價格(折算成今天的貨幣,約相當於3萬美元)卻使「埃尼格瑪」密碼機少人問津。就在謝爾比烏斯研製「埃尼格瑪」密碼機的同時,還有三個人也有了類似的發明。1919年荷蘭人亞歷山大·科赫(Alexander Koch)也注冊了相似的發明專利「秘密寫作機器」,但最終因無法商業化而於1927年轉讓了這個專利(因此也有說法稱謝爾比烏斯是根據科赫的專利研製出了「埃尼格瑪」密碼機)。瑞典人阿維德·達姆(Arvid Damm)也獲得了一個同樣原理的專利,但是直到1927年他去世時還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第三個人是美國人愛德華·赫本(Edward Hebern),而他的遭遇最為悲慘,他發明「獅身人面」密碼機,並集資三十八萬美元開辦工廠進行生產銷售,結果卻只賣出十來台,收入還不到兩千美元,1926年遭到股東起訴,被判有罪而入獄。
在1923年國際郵政協會大會上,公開亮相的「埃尼格瑪」密碼機仍舊是購者寥寥。眼看「埃尼格瑪」也要無疾而終,卻突然柳暗花明——1923年英國政府公布了一戰的官方報告,談到了一戰期間英國通過破譯德國無線電密碼而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這引起了德國的高度重視。隨即德國開始大力加強無線電通訊安全性工作,並對「埃尼格瑪」密碼機進行了嚴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試驗,認為德國軍隊必須裝備這種密碼機來保證通訊安全——接到德國政府和軍隊的定單,謝爾比烏斯的工廠得以從1925年開始批量生產「埃尼格瑪」,1926年德軍海軍開始正式裝備,兩年後德國陸軍也開始裝備。當然這些軍用型「埃尼格瑪」與原來已經賣出的少量商用型在最核心的轉子結構上有所不同,因此即使擁有商用型也並不能知道軍用型的具體情況。納粹黨掌握德國政權後也對「埃尼格瑪」密碼機的使用進行了評估,認為該密碼機便於攜帶,使用簡便,更重要的是安全性極高。對於敵方而言,即使擁有了密碼機,如果不能同時掌握三道防線所組成的密鑰,一樣無法破譯。德國最高統帥部通信總長埃里希·弗爾吉貝爾上校認為「埃尼格瑪」將是為德國國防軍閃擊戰服務的最完美的通信裝置。因此上至德軍統帥部,下至陸海空三軍,都把「埃尼格瑪」作為標準的制式密碼機廣為使用。——德國人完全有理由認為,他們已經掌握了當時世界最先進最安全的通訊加密系統,那是無法破譯的密碼系統。然而如此愚蠢地寄信心於機器,最終只會飽嘗機器所帶來的苦果。
而「埃尼格瑪」之父謝爾比烏斯卻未能看到「埃尼格瑪」被廣泛使用並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他於1929年5月因騎馬時發生意外傷重而死。
量子密碼術
加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當前最常用的加密技術是用復雜的數學演算法來改變原始信息。這種方法雖然安全性較高,但存在被破譯的可能,並非絕對可靠。而量子密碼術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加密方法,主要利用量子狀態來作為信息加密和解密的密鑰。任何想測算和破譯密鑰的人,都會因改變數子狀態而得到無意義的信息,而信息合法接收者也可以從量子態的改變而知道密鑰曾被截獲過。從理論上來說,用量子密碼加密的通信不可能被竊聽,安全程度極高。世界上第一個量子密碼通信網路2004年6月3日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城正式投入運行。
維吉尼亞密碼
人們在單一愷撒密碼的基礎上擴展出多表密碼,稱為「維吉尼亞」密碼。它是由16世紀法國亨利三世王朝的布萊瑟·維吉尼亞發明的,其特點是將26個愷撒密表合成一個,見下表: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B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C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D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E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F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G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H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I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J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K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L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M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N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O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P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Q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R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S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T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U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V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W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X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Y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Z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維吉尼亞密碼引入了「密鑰」的概念,即根據密鑰來決定用哪一行的密表來進行替換,以此來對抗字頻統計。假如以上面第一行代表明文字母,左面第一列代表密鑰字母,對如下明文加密: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當選定RELATIONS作為密鑰時,加密過程是:明文一個字母為T,第一個密鑰字母為R,因此可以找到在R行中代替T的為K,依此類推,得出對應關系如下:
密鑰:RELAT IONSR ELATI ONSRE LATIO NSREL
明文:TOBEO RNOTT OBETH ATIST HEQUE STION
密文:KSMEH ZBBLK SMEMP OGAJX SEJCS FLZSY
歷史上以維吉尼亞密表為基礎又演變出很多種加密方法,其基本元素無非是密表與密鑰,並一直沿用到二戰以後的初級電子密碼機上。
柵欄密碼
所謂柵欄密碼,就是把要加密的明文分成N個一組,然後把每組的第i個字連起來,形成一段無規律的話。
一般比較常見的是2欄的棚欄密碼。
比如明文:THERE IS A CIPHER
去掉空格後變為:THEREISACIPHER
兩個一組,得到:TH ER EI SA CI PH ER
先取出第一個字母:TEESCPE
再取出第二個字母:HRIAIHR
連在一起就是:TEESCPEHRIAIHR
這樣就得到我們需要的密碼了!
而解密的時候,我們先吧密文從中間分開,變為兩行:
T E E S C P E
H R I A I H R
再按上下上下的順序組合起來:
THEREISACIPHER
分出空格,就可以得到原文了:
THERE IS A CIPHER
但是有些人就偏不把密碼作出2欄,比如:
明文:THERE IS A CIPHER
七個一組:THEREIS ACIPHER
抽取字母:TA HC EI RP EH IE SR
組合得到密碼:TAHCEIRPEHIESR
那麼這時候就無法再按照2欄的方法來解了...
不過棚欄密碼本身有一個潛規則,就是組成棚欄的字母一般不會太多。(一般不超過30個,也就是一、兩句話)
這樣,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密碼的字母數來解出密碼...
比如:TAHCEIRPEHIESR
一共有14個字母,可能是2欄或者7欄...
嘗試2欄...失敗
嘗試7欄...成功
然而當棚欄和拼音相結合後,誕生出一種令人痛恨的新思路...
比如在正道學院網路版的開篇flash中出現過這樣一個棚欄:
QGBKSYSHJIEUEIIIIAN
總共19個字母~貌似不符合棚欄的規則...其實是因為出現了一個叫做捆綁的冬冬:
Q G B K S Y SH J
I E U E I I I IAN
看到了嗎?上面是聲母,下面是韻母...
聲母中的sh和韻母中的ian都是被作者當為一個字元使用...
㈥ Scp基金會這個梗是怎麼火起來的
SCP基金會是一個有關於各種超自然現象、個體等等事件的系列作品,由於作者數量專眾多且面屬向全球,符合條件的文章都可以被接納。
故事主體圍繞一個名為「SCP基金會」的組織,其本身運作不受任何國家組織干涉管轄,目標為收容世界上的異常現象、事件、個體等等,並統稱為「收容物」。許多這些「物品」既可對人產生物理危險,又可對世界范圍的人群產生心理影響,動搖他們的個人信念,干擾他們的日常生活。在了解大致的設定後,你就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向SCP基金會官方網站提交自己的創意,如果創意優秀,你的作品可能被採納。
此條答案由有錢花提供,希望對您有幫助。和阿里旗下的借唄、騰訊旗下的微粒貸一樣,有錢花是度小滿金融(原網路金融)的信貸服務品牌,屬於大公司、大品牌,正規安全,不僅利率很低而且十分靠譜。依託網路技術和場景優勢,有錢花運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風控技術,已累計放款超過4000億元,為無數用戶提供了方便、快捷、安心的互聯網信貸服務。
㈦ 緊急頭長什麼樣
緊急頭長什麼樣?應急車道攝像頭長啥樣 (第1頁),該頁面將為您提供關於應急車回道答攝像頭長啥樣的圖片集,涵蓋的圖片有 在高速的應急車道上與道路交匯點此類攝像頭十分密集,所以不要抱有 (2)這是攝像頭,對著應急道 拍攝佔用應急車道的車輛,拍到一輛...
在高速的應急車道上與道路交匯點此類攝像頭十分密集,所以不要抱有
(2)這是攝像頭,對著應急道
拍攝佔用應急車道的車輛,拍到一輛處罰一輛,不同於固定測速拍照攝像頭
7月11號起,高速公路上這3種行為被攝像頭拍到,直接扣12分
㈧ 軟體業的驕子、微軟創造人是誰
自從1983年因病離開微軟後,媒體對艾倫的定義是,「一不留神成了億萬富翁」、「隨心所欲的失敗的投資者」、「最差經理人」等,似乎他只是因為早年幸運地與蓋茨共創了微軟,才積累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2004年,艾倫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名列第五,資產達210億美元),而他在微軟之後的商業活動基本上是失敗的。
但保羅·艾倫絕對不會同意這種評價,他要告訴人們的是:他非常樂意享受目前的成功,這是一種用不同的成功標准所衡量的與眾不同的成功投資,他對這種現狀很滿意,他從事著非同尋常的或高風險的投資,而不用顧及季度收入或股東回報。也許作家斯格特·菲茨傑拉爾德的話非常正確:「讓我告訴你非常富有的人是什麼樣,他們與你我不同。」保羅·艾倫就是這樣,他有著與眾不同的管理規則,也有著不同的成功標准。他也非常真誠,不願意把自己當成游手好閑的富人。他說:「美好的生活就是創造,無論是做音樂,編寫程序,還是組合投資。」
美國《連線》雜志稱:不善交際,但不是傲慢,這是理解艾倫處事方式的關鍵。由於他不善交際,因此媒體會得出關於他的簡單定義,其實,艾倫是一個多層面的人,至少可以把他定義為:具有遠見的人、熱愛音樂的人、熱愛運動的人、熱愛航天的人、熱愛家庭的人、與病魔抗爭的人。另外,提到艾倫,人們總是稱他為「投資家和慈善家」,總之,艾倫是一個特立獨行、隨心所欲的億萬富翁,他把源源不斷的錢財投入自己喜愛的事情,而似乎對失敗一點都不在意。
具有遠見的人如果沒有抓住創立微軟的機遇,艾倫可能只會是波音公司的一位工程師,或一家軟體公司的雇員。艾倫非常謙遜,他並不認為自己有遠見,也從來沒有要求自己具備遠見卓識,雖然他在高中時就具有創業家的氣質。
他認為自己「非常幸運地出現在微電腦時代的開創階段」。早在10年前,他就說過:「信息高速公路將是下一波潮流,你不能經常趕上兩波這樣的潮流。」
保羅·艾倫父親的工作給他提供了良好的讀書條件,他是華盛頓大學圖書館的助理管理員,因為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艾倫讀過許多書,包括科幻和計算機知識,這也許是他成功的關鍵。中學時,艾倫迷上了計算機,由於這個共同愛好,艾倫與比他低兩個年級的蓋茨成了好朋友,他們經常一起研究、討論計算機,甚至比賽編程,蓋茨和艾倫這對志同道合的天才在一起的交流使艾倫思維更敏捷,頭腦更靈活。這給艾倫後來的成功建立不可磨滅的功勛。
當時的個人計算機雛形「阿爾塔」(牛郎星電腦)正需要開發一種與其8008集成塊相匹配的BASIC工作語言。他們聲稱他們熟悉這方面的編程,並接下了這個工作。而在當時他們根本沒有「阿爾塔」,艾倫只好到阿肯計算機中心用那兒的PDP計算機工作。
憑著一本8008使用手冊,艾倫用PDP——10模仿8008集成塊,這對那些工程師來說幾乎是沒法乾的事情,但艾倫接受了挑戰,豐富的技術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巧幫了他大忙,8個星期後,一套BASIC語言被成功地開發了出來,自此阿爾塔有了自己的程序語言,艾倫也就一直為它編寫新的語言並出售這些軟體直到1975年。
1975年,他們自己的微軟公司成立了,作為創始人,艾倫擁有40%的股份。在初人商海的時候,艾倫已經注意到PC機操作系統的重要性,成功地從西雅圖計算機公司獲得了SCP—DOS的使用權,這使得IBM確認了微軟這家不起眼的小公司的實力。從而得以與IBM合作,並為以後獲得SCP—DOS的所有權奠定了基礎。可以說,艾倫使微軟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這以後的Microsoft在兩人的努力下,逐漸強大起來。DOS成為PC機的首選操作系統。
遺憾的是,1982年,艾倫與比爾完成了他在微軟的最後一件作品:一種新BASIC語言,就不得不離開了微軟,因為他被診斷出有某種癌變的綜合征。但他仍持有公司的股份,是微軟的第二大股東。後來還開辦了自己的公司。
比爾·蓋茨的輝煌掩蓋了保羅·艾倫的成就,但同樣作為微軟的創始人,第二大股東,他無疑是成功的。微軟公司的騰飛、軟體事業的發展,他功不可沒。
1983年,當他被確診患有無法治癒的何傑金氏病後,他離開了公司。病情緩解後,守口如瓶的艾倫用他的數十億美金在交互技術業開始一場瘋狂的鋪天蓋地式投資。
艾倫塊頭很大,長著一蓬不羈的雜亂的胡須,他是美國最富有的人之一。他幻想自已是新媒體大亨,新興技術的「蘋果佬」,能夠進行一系列關鍵性戰略投資,為這個產業助推起動。他在20世紀90年代的主要興趣在於找到運用電腦創造一個新型通信模式的途徑。
「當微處理器最初發明出來的時候,沒有人把電腦稱作通信裝置。」薩沃伊說他是艾倫的投資公司里金融方面的得力助手。但在90年代初,保羅把以電腦為媒體的通信看作一個即將實現的長遠的機遇,他想在此領域進行全方位投資:
由於長期涉足網路服務,在80年代末艾倫就注意到AOL。後來,他與利德爾討論了它的前景。利德爾領導過施樂公司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一個小組,現在領導著艾倫價值,1億美元的智囊團Interval研究公司。Interval在進行著網路應用的早期研究,而且,恰好,利德爾的妻子昆德倫管理著AOL在亞歷克斯·布朗的賬戶。亞歷克斯·布朗是在1992年經營AOL股票上市的公司。通過一些手段,艾倫攫取了一批AOL原始股共5萬股。
對他來說,投資像AOL這樣一個小而活躍的公司是很自然的事。它具有他所尋求的所有因素——它具有獨立資格、規模小、有闖勁,而且最重要的是,它需要資金壯大自己。作為大得多的公司的分公司,COmpfefV6和Haigy不同於AOL所代表的那種「單純的」網路玩家。AOL似乎正處於它成為一個重要公司的成長曲線的起點,而艾倫想在它發展的最初階段就參與進去。
「保羅認為這些傢伙已經胸有成竹,」薩沃伊說,「那是一種曲棍球棒式成長的初級階段——似乎他們會垂直向上快速發展。」艾倫認為他能使他們以更快的速度一步登天。他特別對AOL以社區和網路聊天為主的工作重心感興趣,熱切希望能夠幫助它將其特有的網路在線服務植根於更廣闊的世界。他的主張是:接管AOL的服務並開始將其置於一個更「開放」的結構中艾倫相信電腦和互動式技術的未來取決於「寬頻」技術的迅速發展。高帶寬數據分布能夠以通過電話連接的網路服務所做不到的方式向客戶傳輸容量巨大的多媒體信息。進人世界范圍的電腦網路,即今天為人所熟悉的網際網路尚未實現,業界的重心放在開發互動式電視——電腦技術和一項最重要的消費裝置的聯姻——的最佳途徑。
為了利用即將到來的通信革命,艾倫開始花錢。1992年,他在西雅圖地區成立了一個公司,取名為「星波」公司,推出幾種形式的多媒體交互項目。他還擁有一家名叫AstwX的公司製作多媒體軟體工具。艾倫設想把所有這些公司聯合起來。把他們的努力與AOL的用戶銷售相結合,將在電視領域誕生一個新的通信媒體。
憑著敏銳的上光及對市場趨勢的洞空力;保羅取得了事業的成功。
㈨ 1027是什麼意思
1027指SCP-1027。
SCP-1027是網路共筆怪談體系《SCP基金會》中的超自然生物之一。生活在人體之外的人類中央神經系統。當給予活體獵物時,SCP-1027將融入其神經系統中,迅速抽出其神經傳遞送介質,並最後導致其死亡。
相關描述:
SCP-1027類似於一個人(智人,Homo sapiens)的中央神經系統,並活在人類身體之外。當前被基金會所持有的樣本尺寸為1.1米(從大腦頂端到坐骨神經末端的距離)到1.5米。並附有用於人類運作的基礎神經結構,包括感覺神經結構,眼睛,和耳蝸。
SCP-1027似乎可以從這些神經系統中像一個人類一樣獲得感知信號。盡管如此,SCP-1027內的所有神經結構都有能力進行各種范圍的移動。該移動在SCP-1027被浸沒在液體介質中時最容易被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