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三國時期武器發明家

三國時期武器發明家

發布時間:2022-04-17 05:11:08

A. 馬鈞作為三國第一發明家,他都發明了哪些東西

1、發明排灌水車

在東漢以前的農田灌溉主要提水工具有兩種,一是桔槔,一種是轆轤。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是有一個相同的缺陷,便是只有間隔地由低處向高處提水,不可以連續運動,因而效率比較低,也比較費勁。

為了處理這一引水灌溉的問題,馬鈞因此很多地查看了很多相關古書,根據古時候的灌溉工具,通過一次次的試驗,探索,鑽研,總算設計出了一種新的灌溉機械「翻車」,也叫「龍骨車」。馬鈞發明的「翻車」構造簡約便捷,運用水流動力,可以連續不斷地提水,輕松省勁,就算是兒童也可以轉動,效力大增。

「翻車」對於灌溉田地、發展農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是那時候世界上最專業的農業工具,就算到了當代仍有一些地區在應用翻車提水,由此可見馬鈞的偉大。

B. 三國(東漢末年)有什麼發明創造,建築或兵器 要全!!!

連弩,又稱諸葛弩,相傳為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所制(應為改良),可連續發射弩箭。
木牛專流馬,屬為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
八陣圖,傳說是由諸葛亮創設的一種陣法。
孔明燈,又叫天燈,傳說是由諸葛亮發明。
輪轉式發石車、新式織綾機、指南車、龍骨水車、水轉百戲,魏國發明家馬鈞改良或發明。

銅雀三台,實際上是軍事營壘。曹操從鄴城遷至洛陽,也建造了與銅雀三台相同功能的金鏞城。

至於各種兵器,大多為後人編纂,比如青龍偃月刀、方天畫戟、丈八蛇矛,三國時期都不存在。也就是用馬矟、馬槊、環首刀、單耳戟、矛一類的武器。

C. 諸葛亮發明了哪些東西

一、木牛流馬

諸葛亮從漢中北伐曹魏,由於征途崎嶇,軍隊不便運輸糧食,五齣祁山時為了便發明了這種運量工具,稱為:木牛流馬。其構造極其像牛、馬。腿由粗木製成。

(3)三國時期武器發明家擴展閱讀: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相關發明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

而現有許多俚語,如「事後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後世紀念

墓地

諸葛亮之武侯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諸葛亮墓,在陝西省勉縣(沔縣)定軍山腳下,每年,勉縣的人在清明節的那天都要去拜謁諸葛亮游覽定軍山;2008年10月,在勉縣還舉行了三國文化節。

祠堂

四川成都市武侯區和武侯祠,1991年,經政府批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正式成立,區名取自轄區內的武侯祠(原為漢昭烈廟,昭烈為劉備死後的謚號)。武侯祠因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而得名,明初與昭烈廟合並,為蜀中著名的歷史旅遊名勝之一。

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亮庵」,位於河南南陽市卧龍區卧龍崗,始建於魏晉時期,是投魏之蜀漢故將黃權在諸葛亮躬耕地卧龍崗上修建而成的是紀念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

陝西省漢中市武侯祠,位於勉縣(沔縣),始建於公元263年,為最早的武侯祠(早成都武侯祠約50年),故而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

廟宇

諸葛亮廟位於諸葛亮逝世之地今寶雞岐山縣五丈原,是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多次修葺而成,布局嚴謹,氣宇軒昂,又因歷代名人雅士題聯贈匾,成為一處文化氣息濃厚的歷史人文景觀。廟群面南朝北,山門為諸葛亮廟大門,由正門和東西兩個耳門組成,廟門古樸厚重,正門楣上書法家舒同書寫的「五丈原諸葛亮廟」赫然在目,門兩邊是一副對聯「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對諸葛亮的一生作了很好的總結。

景區

隆中風景區位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襄陽市襄城區,距襄陽市區13公里,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期在這里隱居長達十年之久。膾炙人口的《隆中對》和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都發生在這里。

廣場

諸葛亮廣場是湖北省襄陽市人民為弘揚歷史文化傳統,紀念三代下一人諸葛亮而建。襄陽市標志性景觀之一,襄陽市政府塑諸葛亮銅像於廣場。既彰顯我們中國人民智慧的象徵,又是中國最大的人像雕塑工程。

紀念館

諸葛亮故里紀念館,位於臨沂市沂南縣磚埠鎮諸葛村,佔地面積3360平方米,館內有諸葛亮塑像,陳列著在陽都故城遺址出土的代表龍山文化、周代文化、漢代文化三個時期的重要文物5000餘件和諸葛亮及其後裔的有關資料。

D. 三國,有哪些發明家

最有名的職業發明家是馬均。

附上資料:
馬鈞是三國時期的著名機械製造專家,具有高超的製造技巧,發明和製造了織綾機、水車、指南車等多種機械,成為我國古代非常有名的機械發明和製造專家,為古代機械製造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生活在三國時代的曹魏時期,生卒年代不詳。他從小不善言辭,說話不多,但是很喜歡讀書、思考問題、善於動腦子,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問題;同時他又非常注重實踐,勤於動手;這樣就養成了善於吸收新知識的習慣,又有比較熟練的實際技能,為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他早年生活比較艱辛、貧困,長時間住在鄉間,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勞動人民,對他們的疾苦和繁重勞動有深切的了解和體會,因而他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變革,並決心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為老百姓服務,改善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馬鈞對機械的研究製造始於改革織綾機,織綾機就是織造"綾"的提花機,"綾"是一種表面光潔的提花絲織品,這是在我國傳統的絲織品基礎上發展起來一種比較高級的產品。我國絲織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商代就已經運用平紋織法和絲織法織造幾何圖形圖案的絲織品。春秋戰國時期的絲織品已達幾十種之多,品質也有很大提高,秦漢時期我國的絲織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現已出土這一時期大量的提花紋紗和以經絲顯花的彩色織錦。絲織技術的發展得力於織造工具的進步,商朝已經出現平紋織機,周朝就出現了提花織機。在戰國末期已經開始使用足踏織機。這是絲織技術劃時代的成就,因為利用腳踏板作提綜開口的裝置,手就能騰出來投梭,手腳配合效率大增。到漢代,絲織機又有了重大改進,出現了一種新的提花機,即120躡•120蹤的織綾機,用這種織綾機60天才能完成一批散花綾,效率相當低,而且織機的構造和操作相當復雜。三國使用的織綾機已經比漢代有所簡化,出現了"50綜•50躡"或"60綜•60躡"的織綾機。但是這種織綾機仍嫌復雜、笨重,操作不便,勞動強度高,生產效率低,織工辛辛苦苦織一匹綾子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馬鈞覺得有必要進一步改進,設計出一種更為簡單、方便實用的織綾機,減輕工匠的勞動,織出更多的"綾"滿足社會需要。為此,馬鈞對織綾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觀察、研究,對影響織機操作的因素進行了全面分析,他發現"綾"的花色、圖案有許多是對稱重復的,利用這一點可大大簡化綾機的結構和操作。為此,他進行了反復試驗,最後把原有的織綾機一律改為12躡,一下子使織綾機的結構簡化很多,操作也更加方便,勞動生產率提高好幾倍,而且織出的綾的色彩、圖案、質量也有所提高。據說曹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日本使者來訪,魏明帝贈給日本大批絲織品,其中許多就是用馬鈞改進後的織綾機織成的。這種高效的織綾機很快就傳播到其他地區,得到廣泛應用,促進了中國紡織業的發展。
馬鈞的另一突出成就是製成了久已失傳的指南車。指南車又名司南車,是古代帝王出行時的先驅車,車上站一木人,伸展手臂指向南方,不管車子怎樣轉動,手臂總是指向南方,因此利用此車可以指示方向。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發明創造,最晚在西漢時就已經出現,東漢時著名科學家張衡曾經再次製造指南車,不幸的是,到三國時期指南車再次失傳,許多人已不知道指南車的結構和原理。魏明帝青龍年間(公元233一236年),馬鈞曾在京城擔任小官職。有一天,馬鈞和一部分官員在朝房裡辯論時談到了指南車,他們為此發生了爭論。當時在場的散騎堂侍高堂隆和驍騎將軍秦朗認為:古書上關於指南車的記載是虛構的,不能信以為真,古代並沒有製造過什麼指南車。馬鈞則堅信古代有指南車,不同意他們的看法,他說道:"古代很有可能製造過指南車,只是我們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已;其實製造指南車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難,只要肯下功夫,認真鑽研,是可以造出來的。"他這一番話遭到了高堂隆和秦朗的譏笑,他們諷刺道:"先生名鈞,字德衡,鈞是器物的模型,衡是用來定物輕重的;可你說話連輕重都不分,難道可以作為模型嗎?"(古代制陶器所用的轉輪叫陶鈞)馬鈞反駁道;"空口爭論有什麼用!莫如試制一下,自然就可以分清誰對誰錯",高堂隆和秦朗同意了馬鈞的要求,並把這件事報告了當時的魏明帝,魏明帝就命令馬鈞進行試制以明是非。馬鈞仔細研究了古書的簡略記載,經過刻苦鑽研,提出了初步設想,然後在許多工匠幫助下,進行了反復試驗,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終於製成了指南車。高堂隆和秦朗在事實面前啞口無言,只好認輸。馬鈞以自己的實際成果結束了人們的爭論,贏得了眾人信服,自此以後,全國都佩服他的才能和技巧。
在馬鈞之後,又有很多人製造過指南車,如南北朝時的大科學家祖沖之曾將一輛只有外殼的指南車予以修補,增添了內部結構。但歷代史書關於指南車的記載都相當簡略,缺乏具體的機械結構和原理,使後人難以進行仿製。指南車失傳後,後人的製造等於再度發明。宋朝時,著名儀器專家燕肅於公元1027年,吳德仁於公元11O7年又先後重新製造了指南車。《宋史》對他們的製造方法和指南車的內部結構作了比較詳細、明確的記載,根據此書人們知道了歷代指南車的大致結構。解放後,中國歷史博物館根據歷史文獻復制了指南車的模型,陳列在中國通史展覽廳,在參觀歷史博物館時就可以看到。根據文獻記載和今人的研究,指南車的結構和原理大致如下:指南車有兩個直徑為6尺的輪子,兩輪之間的間距也是6尺,每一車輪的內側都有一個帶24個齒的小齒輪;車中有一個帶48個齒的大平輪,輪中堅一立軸,軸上有一本人;在大平輪和車輪邊的小齒輪的上端有一小平輪,小平輪由一根繩索通過滑輪和車轅的後端相連。當車直行時,車轅的前端和後端方向沒有變化,兩邊的小平輪懸在大平輪和小齒輪的上端,大平輪不轉動,豎軸上面的小木人手指正南方不變。當車向左轉彎時,車轅前端向左,後端則向右偏,這樣系在車轅後端的繩索就會左緊而右松,右邊的小平輪就在鐵墜子的重力作用下沉,嵌人車上的大平輪和輪內側的小齒輪中間,與二者的齒輪互相咬合;如果轉子向左轉了90度,車子的右輪就會向左轉90度,同時向前轉動半周,輪側的小齒輪則向前轉動12齒(半周),小齒輪帶動小平輪相應向左轉12齒,小平輪則帶動大平輪向右(相反方向)同樣轉動12齒,轉動的角度恰好為90度,大平輪豎軸上的木人同樣向右轉動90度,抵消車子的左轉,使木人始終保持指向南方,指南車設計的關鍵是大平輪和小平輪的自動離合。這種巧妙的設計代表了我國古代機械設計和製造的高超技藝。
馬鈞製造的另一種有名機械是用於農業灌溉用的翻車,這是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我國在東漢以前的主要提水工具有兩種,一是桔槔,一種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應用,它的結構為: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系桶,另一端墜個石塊。當桶向上提水的時候,由於運用了杠桿和墜石的作用,比較省力和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深水井。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向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因此效率比較低,也比較費力。馬鈞住在京城洛陽的時候,看到城裡有一片地可以種菜,但是因為地勢比較高,難以解決引水灌溉問題,為此馬鈞經過查閱古書,深入研究古代的灌溉工具,經過不斷試驗、探索,設計製造了一種新的灌溉機械--翻車。
據史書記載,在馬鈞以前的大半個世紀,東漢的畢嵐曾經製造過一種翻車,但這種翻車是用來取河水噴灑道路的,能否用於灌溉,史書沒有記載。而馬鈞所造的翻車則是可以直接用於農業排灌,它結構精巧方便,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其它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出現以後,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迅速得到推廣,並沿用了1000多年,直到今天在我國一些地區仍然可以見到。在近代水泵發明之前,翻車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提水工具。後來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不斷改造、更新,又出現了以畜力、水力、風力等作為動力的牛轉翻車、風轉翻車和水轉翻車,它對於灌溉農田、發展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作用。
馬鈞製造的翻車,因為當時缺乏詳細記載,具體構造已經不得而知。元朝王禎《農書》中有關於翻車的明確記述,並繪有翻車圖;清代麟慶所著《河工器具圖說》記載了翻車的結構。由以上兩書我們可知翻車大致結構為:車身用三塊木板拼成矩形長槽,長槽長約2丈,寬約4到7寸,高約1尺;在長槽一端安裝一個比較大的齒輪軸作主動軸,主動軸較長,兩端各安四個擁木作為踏板;在木槽的另一端安裝一個比較小的齒輪軸,兩個齒輪軸之間裝上龍骨葉板作的木鏈條,木鏈條上拴上串板,穿過長槽。使用時,使木槽斜置在水邊,小輪軸一端浸入水中,人站在架子上,踏動拐木,帶動大輪軸,串板就會在槽中刮水而上,到槽端將水排出,再沿長槽上端返回水中。這樣就可以把水從低處送到高處,實現連續灌溉。
馬鈞製造翻車不久,有人給魏明帝進獻了一種叫"百戲"的木製模型(相當於現在的木偶)。這個模型造型精美、設計巧妙,可惜已經不能活動。魏明帝就問馬鈞,能不能想法讓他活動起來,並且要比以前更加巧妙,馬鈞很有信心地答道:"可以"。於是魏明帝就讓馬鈞對"百戲"進行改進。為此馬鈞對"百戲"的結構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並進行分解以了解了其中的每一個零件,同時參閱了歷史上的有關文獻,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基本設想。馬鈞首先用一塊木料做了一個大輪子,平放在地面上,用水力驅動旋轉;然後在輪子上放置許多木人,設計一套傳輸裝置使木人活動起來,表演各式各樣的節目,如樂工們擊鼓的擊鼓,吹策的吹蕭;歌女們或放聲歌唱,或翩翩起舞等。馬鈞還設計出不同的模型,可以表演不同的節目。如山嶽模型,只見有的木人在山間跳丸《古代一種雜技,以手搓丸,雙手交替進行)、擲劍,有的則爬繩倒立,木人進進出出,一派山村娛樂形象,又有百官行暑模型,有的木人在春米磨面,有的則在斗雞雜耍,動作復雜、靈活多變、栩栩如生。這就是古代有名的"水轉百戲"。可惜這種機械已經失傳,古代記載也比較簡略,我們已無法知道它的具體結構和設計,但是可以設想,要使那麼多的木人不斷活動、變化,其中的機械結構一定相當復雜和巧妙,展示了馬鈞高超的設計思想和卓越的製造技巧。
馬鈞還善於製作兵器,有許多獨到的設想,只可惜當時的統治者不重視,有不少設計未能付諸實施。當時,魏、蜀、吳三國之間經常打仗,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式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弩箭,威力比舊式大許多倍,魏軍感到頗為驚奇。後來魏軍撿到一支,讓馬鈞觀看,馬鈞看了之後認為:雖然連弩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有改進餘地,如果他來進行改革,效率還能提高5倍,只是馬鈞因故未能實施製作。三國時官渡之戰,曹操曾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的陣地,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有一定威力。但是這種發石車也存在某些缺陷,如速度較低,只能單發,不能連續射出等,因此如果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攔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因此馬鈞對此進行了改進,設計了一種新的攻城機械--輪轉式連續拋石機。他打算製造一個豎直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大輪迅速旋轉,輪邊的懸石也跟著一起旋轉,等到旋轉速度很大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車輪和幾十塊磚瓦做試驗,在車輪邊拴上石塊,結果磚瓦連續飛射幾百步遠(1步合1.45米左右),威力很大,這證明他的設計是可行的。但是這種設計卻遭到地圖學家裴秀的譏諷和發難。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很賞識他的才華,支持和理解他的設想,並為他多方活動,希望能找到一個支持馬鈞進行試制的機會。傅玄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這一發明,但是曹羲以馬鈞不善言辭,講不出其中的道理而加以拒絕;傅玄又進行了耐心的勸說,說道:"馬鈞先生製造的是國家需要的精利兵器,官兵正等著急需,只要費一點木材,找兩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以免埋沒了有用的東西。"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導下,曹羲才接受了這個建議,並把情況轉告給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是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所以馬鈞的設想始終未能變成現實,這是令人遺憾的。為此馬鈞的好友傅玄感嘆道:"試驗一下,本來是極容易的事,可是象馬先生這樣有名的巧人尚且不被重視,更何況那些懷才的無名之輩呢!後人一定要記住這個經驗教訓啊。"
馬鈞在機械設計和製造方面的才能當時就已聞名於天下,受到人民的欽佩。他的好友、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時寫道:"時有扶風馬鈞,巧思絕世"。這是對馬鈞的恰當評價,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馬鉤是古代機械製造專家的傑出代表,他的功績和名字將永載史冊,為後人所銘記。

非職業發明家有丞相和劉曄(投石機)。

陳琳不是,他好像就是因為寫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而出名的。

E. 三國時期有哪些發明創造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F. 三國時期魏國最著名的機械師和發明家是誰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回答者:歷史老人 - 秀才 三級 2-3 11:41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回答者:新紈絝子弟 - 秀才 二級 2-3 14:40

比諸葛亮技高一籌的發明家-馬鈞

國外不少發明家如愛迪生等,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令咱中國人驕傲的發明家馬鈞,知道的人卻並不多。這個三國時期魏國的發明家,在洛陽生活期間搞了不少發明,可史料中竟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沒留下來,這實在是遺憾!

馬鈞雖是個不善言辭的人,但他卻以自己的發明而令人欽佩。當時的文學家傅玄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學家裴松之也稱贊他「巧思絕世」。很多人都讀過《三國演義》,對蜀國丞相諸葛亮的才智非常欽佩,他發明的木牛流馬,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實,對諸葛亮的發明,馬鈞也能看出其不足之處,你說這個馬鈞是不是技高一籌?

當時,魏、蜀、吳三國經常打得不可開交。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馬鈞仔細觀察後認為,這種連弩雖然製作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還可以改進,效率能提高5倍。可惜他的改進得不到魏國承認,馬鈞只能空抱遺憾。

其實,馬鈞的遺憾太多了。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如速度較慢、只能單發、不能連續拋石等。只要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塊。

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這種攻城器械的構造是一個繞軸轉動的大木輪,在輪子的邊緣用繩子拴上幾十塊大石頭,然後用機械帶動木輪快速旋轉,輪上懸著的石頭也跟著一起旋轉,等旋轉速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切斷系石的繩索,石塊就會連續不斷地發射出去攻擊敵人的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馬鈞曾經用幾十塊磚瓦做試驗,結果磚瓦被連續拋出數百步遠(1步合約1.4米)。

如果使用了這些新式武器,曹軍的作戰能力定會大大增強。可惜的是,因不善言辭,馬鈞的發明被別人攻擊得一無是處,結果人們都嘲笑他。馬鈞的朋友、文學家傅玄卻很賞識他的才華,就向安鄉侯曹羲推薦了他的這一發明,但遭到曹羲的拒絕。傅玄耐心勸導曹羲:「馬鈞發明的是軍隊需要的精良兵器,費一點木材,找幾個人就能製造出來,何不試驗一下?」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曹羲才接受了建議,並把情況轉告主持軍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曹爽卻沒有理睬這件事,馬鈞的設想當然也就無法實現了。

試驗一下馬鈞的發明成果,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他遇到一幫愚蠢的傢伙,偏偏這些人又在領導崗位上,你說有什麼辦法?難怪傅玄感慨萬端地說:「馬鈞的發明創造才能,就是魯班、墨翟、張衡也比不過,但魯班和墨翟都能見用於時,馬鈞卻不能發揮其才,真是令人痛心的事。」

巧讓水往高處流

馬鈞出身貧寒,幼時一直在鄉下生活,不善於與人交往,一門心思讀書,特別愛動腦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馬鈞是「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他勤於動手,為其從事機械製造打下了基礎。

馬鈞長大後,到魏國的都城洛陽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就一直住在洛陽。當時洛陽城有一大塊坡地,老百姓想在那裡種菜,因為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知道後,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製造出了翻車(又稱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里,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

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提水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桔槔,二是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其提水方法是:在井旁的樹上或木架子上用繩子固定一根橫木,橫木的一端繫上水桶,另一端墜上石塊。提水時兩端一起一落,由於運用了杠桿原理,比較省力、方便。轆轤比桔槔又前進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輪轉原理進行提水,特別適用於從深水井中汲水。但這兩種灌溉工具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只能間隔地由低處往高處提水,不能連續運動,效率低,也比較費力。而馬鈞製造的翻車則可以直接用於農業灌溉,它結構精巧,可連續不斷地提水,輕快省力,連兒童都能轉動,效率比前兩種提水工具高出許多。因此,翻車問世後,受到百姓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在人類發明水泵之前,翻車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G. 三國科學家馬均到底發明了哪些器械

1.當時絲綾機的構造復雜、效率低,五十綜者五十躡,六十綜者六十躡,他改進版織機一權律為十二躡,效率提高四、五倍;

2.創造灌溉用的提水機具,為龍骨水車(翻車),能連續提水,效率高,對當時生產力發展起一定作用;

3.認為諸葛弩尚可以改進,提高效率五倍;

4.試制轉輪式投石機作為攻城器具,能連續發射磚石,遠至數百步;

5.指南車,車上有一小人,其手指的方向即為南方,採用齒輪的原理制出;

6.水轉百戲。

(7)三國時期武器發明家擴展閱讀:

簡介

馬鈞(生卒年不詳),字德衡,三國時期魏國扶風(今陝西省興平縣)人,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


生平

少年游樂,因家貧,煩於三餐,不思進取,後為博士,生活貧閑,於是改善綾機。三國魏時擔任給事中,散騎常侍高堂隆、驍騎將軍秦朗認為天下沒有指南車,馬鈞認為有,魏明帝要馬鈞製造,不久果然成功。

馬鈞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發明家,因為在傳動機械方面造詣很深,有天下之名巧的美譽。善於發明機械、武器。曾奉命監督崇華殿的建造。

H. 三國時期的著名發明家諸葛先生,他發明的木牛流馬到底是什麼樣呢

眾所周知,神運算元諸葛亮還是三國時期著名的發明家。他獨創的“八陣圖”,被譽為神奇的陣圖。同時,他還發明的連發的弩弓,成了戰場上神武器。而他在北伐曹魏時發明的木牛流馬同樣是他的成名作,因為他解決了蜀中長途跋涉運糧難的問題。

當然,木牛流馬目前連專家也還無法完全解釋它的原理,可見其發明在當時還是做到了“前無古人”,有一定的神奇性,但遠沒有《三國演義》里所吹棒的那麼神奇。

I. 發明投石車,改良諸葛連弩的是誰他的名氣為何不大

對於三國時期的歷史相信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尤其是對諸葛亮非常的了解,在三國時期,諸葛亮不僅僅是一位軍事家、政治家,而且他還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發明家,因為他所發明的諸葛連弩和木牛流馬,在當時名氣是非常的大,幾乎在每一場戰爭中都會見到,而且也正是因為這兩個武器讓戰爭的整體傷亡提升了許多。但是在諸葛亮去世之後,他所發明的諸葛連弩被其他人修改了,並且在修改之後殺傷力更大了,這個人在修改了諸葛連弩之後還將投石機也進行了改進,都比之前的版本更強了。

還有被馬鈞改進的諸葛連弩,一開始在司馬懿得到諸葛連弩之後就認為這個武器非常的厲害,但是並沒有其他的想法,於是他就將諸葛連弩交給了馬鈞。在馬鈞的一番研究之後將諸葛連弩進行了改造,改造之後的諸葛連弩殺傷力提高了三倍以上。而這兩件武器的改進,讓姜維都不敢再使用之前的武器了。

J. 究竟是誰發明投石車和改良諸葛連弩

馬鈞發明投石車和改良過諸葛連弩,馬鈞是三國時期的魏國人,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著名的機械發明家。

閱讀全文

與三國時期武器發明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