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懷化發明家

懷化發明家

發布時間:2022-04-16 04:52:30

① 袁隆平,的出生地

袁隆平 (1930.9.7 -)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發現很多人不理解雜交水稻的真正意義,不少人認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麥,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沒關系。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假設世界上有100個人,而糧食只夠90個人吃,糧食緊缺再加上財富的不均衡分配,那麼就會出現50個人有充足的糧食,而另外40個人沒糧食吃,於是大規模的飢荒和戰亂就爆發了,這樣這場危機就從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
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糧食夠110-120個人吃,那麼糧食就不再緊缺,就不會出現大規模囤積現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這些危機。

② 誰知道袁隆平出生在哪農校當時在哪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於北京,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系。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培育成功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現我國雜交水稻的各個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此後,他又提出「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的發展概念,國家「863」計劃據此將兩系法列為重要項目,經項目組科技人員6年的刻苦研究,已掌握兩系法技術,並推廣種植,現占水稻面積的10%,效果良好。1997年,他在國際「超級稻」的概念基礎上,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實驗田取得良好效果,畝產近800公斤,且米質類粳稻。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2.3億畝左右,約占水稻總面積的50%,產量占稻穀總產的近60%,年增稻穀可養活6000萬人口。

雜交水稻研究成果獲得我國迄今為止唯一的發明特等獎。並先後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等多項國際獎勵。

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歷任研究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科院名譽院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戰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③ 李振聲為什麼不如袁隆平出名

沒有必要做這個比較,有人說「南袁北李」,一個搞水稻,一個搞小麥,都是為了培育糧食新品種努力,培育出好品種。

從年齡和種植農作物的品種來看,李振聲與袁隆平更相似。

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李振聲出生於1931年,兩人年紀相仿,李振聲小一歲。大米和小麥,是中國人最主要兩種主食,「南米北面」,南方人偏愛看吃大米,北方人偏愛麵食,正好與「南袁北李」相符。但在普通老百姓印象里,袁隆平的名氣要大等多。

李振聲是山東淄博人,生在舊社會,小時候家裡又異常貧困,加上在他13歲時父親就去世,他只能早早輟學,小小年紀就到濟南謀生計。機緣巧合下,他得到命運的眷顧,進入山東農學院學習。

1951年大學畢業後李振聲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5年後又到了陝西農業研究所,當年,北方小麥遭遇了嚴重的條銹病災害,普遍減產,這讓李振聲決定投身小麥的研究。研究方向是讓小麥與很強抗病蟲害能力的牧草進行「遠緣雜交」,隨後幾十年他相繼研究、培育出育成了小偃4號、5號、6號等高產、抗病、優質小麥品種,這讓他被稱為「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

1985年,李振聲獲得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1991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2006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袁隆平讓中國人吃上大米,李振聲則讓中國人吃上小麥,從某種意義上說,兩人合力解決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吃飯問題。

袁隆平先生成就:

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1930年9月7日出生於北京協和醫院,共和國成立時他正在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繫上學,畢業後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後來被確認為天然雜交水稻,從此開啟了他的雜交水稻研究,這一干就是一輩子。直到今年(2021年)年初,他還在位於海南三亞的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

其實早在2007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的頒獎典禮上,袁隆平就曾發表感言說:「我知道,大家給我個終身獎,就是要我干一輩子工作。我覺得我現在身體很好,肌肉很有彈性,完全可以再下10年試驗田,去種水稻的。」他用自己的這種獨有的幽默而自信的方式,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決心。

④ 袁隆平先生的個人簡介是怎麼樣的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獲得沃爾夫農業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8年當選中國發明協會首屆會士。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4)懷化發明家擴展閱讀

袁隆平主要貢獻

1、袁隆平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2、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

3、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採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⑤ 中華兒女為國爭光的故事

楊振寧說:「崔琦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雖然不出乎物理學界的意料,仍然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欣。我相這是所有裔人士的共同感受。」楊教授還說:「華裔科學家獲生理醫學諾貝爾獎應該是不久以後再度引起我們極大歡欣的新聞。」那麼,「為什還沒有獲獎的專業在中國人的土地上出現?我的看法是:這也只是時間的問題。基科學前沿發展極快,要趕上去,而且要超越世界級的研究中心,不是容易的事……在中國人的土地上發展出可獲得諾貝爾獎的專業我想應該是20年之內的事。」
1998年10月3日,美籍華人物理學家崔琦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繼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之後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殊榮的華人。崔琦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可是,他並不是出身書香門第,而是來自一個貧苦農民家。他的祖籍是中國河南省寶豐縣范庄村。由於家境貧寒,早年他與三個姐姐為了謀生,便來到香港。崔琦靠助學金讀完了中,又靠公費赴美深造。大學畢業後,他進入貝爾研究室,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孜孜求,終於攻下科學堡壘,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
窮人之子志不窮 小小年紀露崢嶸
1939年的一天,在中國河南省寶豐縣范庄村一名男嬰出生在崔家,他就是崔琦。崔琦的父母都是農民。父親名叫崔長生,母親名叫王雙賢。他們以土地為生,辛苦一年不得溫飽,崔長生還不得到鄰近的郟縣景家窪煤礦,靠背煤賣煤維持生計。
崔琦剛剛斷奶就被送到舅舅家裡,他和三個姐姐都是在舅舅家裡長大的。由於崔琦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對他疼愛有加,希望他上學讀書,將來有出息。崔琦和他的三個姐姐都是在舅舅家裡讀書。他們有三個舅舅,大舅王志環曾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後來在河南鄭縣犧牲。在舅舅們的資和熏陶下,崔琦才得以完成學業。寶豐解放後,崔琦回到自己家裡。
崔琦在父母身邊生活的幾年間,不但幫助父母操持家務,而且還下田幹活。拔草,收割,揚場,樣樣農活他都會干。然而,最讓鄉親們至今記憶猶新的是,2歲的崔琦就當了村小學校的代課教師。當時由於崔琦的個子矮,他上課時,只能在黑板的下半邊寫字。而那時,小學校里只有兩個教師,所以崔琦只好各門功課都要教。崔琦又樣樣在行,語文、算術、常識、體育、美術、唱歌等課程都講得井井有條,清清楚楚。
當時,除教學外,崔琦還經常帶領學生搞宣傳,不管演什節目,崔琦總是粉墨登場:他字正腔圓,演什麼角色像什麼角色,人人都說他演得好。最讓鄉親們贊嘆不已是,崔琦有驚人的計算能力和超常記憶力。土地改革時,村裡丈量土地,別人都是量一下記一下,崔琦量幾塊地也不記錄。量地的負責人問他:「琦,你怎麼不記?」崔琦說:「你只管量吧。」崔琦用的是心記,等量了好幾塊後,他一下就說出來了各塊地的准確數。老會計拿外號「一桿旗」地塊來考驗崔琦,而崔琦計算的畝數一點不差,他不禁對崔琦的計算能力心服口服。
崔琦的母親對兒子的教育特別嚴格,有一件小事,迄今村子裡的鄉親還記憶猶新:那年天,有戶種瓜人家的瓜丟了,說是崔琦偷的。崔母知道後,愣讓崔琦在院子里跪了半天,不少人講情都不行,直到崔琦說「以後再不偷了」,才讓他站起來。其實崔琦沒偷瓜吃,是丟瓜的那一家認錯人啦。這件事說明崔母教子是多嚴格!
父母遠見卓識 培正引以為榮
崔琦的父母雖然大字不識,但有遠見卓識,他們堅持讓自己10多歲的兒子遠離家鄉,外出求學。其時,崔琦的3個姐姐均在香港,崔琦遠離父母,投奔姐姐,姐弟四人,無依無靠,在港辛勤謀生。崔琦於1952年就讀香港培正中學中二,並於1957年中六畢業。50年代的培正中學還是一所私立中學,學昂貴,令家境貧寒的崔琦無法自己承受。但刻苦聰明的崔琦每年都獲得獎學金,使崔琦在自助人助的情況下讀完了中學。
現為香港浸會大學助理教務長的蔡子平博士是崔琦的同學,他說,崔琦在中學讀書時,不僅物理成績特別突出,而且中英文和化學成績亦很優異;同時他的歌聲特別悅耳。
培正中學校長鄭成業說,崔琦獲得諾貝爾獎,是香港人的光榮,亦是校培正中學的光榮。他還說,他代表培正中學向崔琦致送祝賀信,並向學生宣布這個好消息,希望學生能以崔琦作為學習的榜樣。
崔琦從培正中學畢業後去美國深造,一步一個腳印地在科學的路上探索,終於取得了驚人的成績。1958年,19歲的崔琦由香港赴美國伊利諾斯州奧斯塔學院深造;1967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因出色的學習成績和科研能力,1968年他被世界著名的美國貝爾實驗室錄取從事研究工作。在那裡取得一個又一個突出的成績,其中包括因之榮獲諾貝爾獎成績。1982年,他被愛因斯坦曾經擔任過教授的普林斯頓大學錄用,成了這所著名大學的一名年輕教授。
據崔琦的學生介紹,崔琦為人隨和,思想敏銳,對學生要求嚴格,在師生中威望很高。來自中國的學生李濟群等人介紹,崔琦非常關心祖國,經常與中國學生談論祖國的發展情況。
1998年4月,崔琦獲得了僅次於諾貝爾獎的富蘭克林獎,因此很多同行都為,他還會更上一層樓,因為歷史上的大科學家,如居里夫人、愛因斯坦都是在獲得富克林獎之後才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1998年10月13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科學院發言人宣布,將這一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3位在美國工作的科學家,其中括美籍華人科學家,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琦。得知消息後,崔琦本人卻心情平靜,照常按醫生的約定去醫院做一項血液化驗,根本沒把獲獎當成什麼天大的喜訊。然而,崔琦的獲獎對他的香港母校培正中學來說,卻是件破天荒的大事,因為這是來自這所中學的第一位諾貝獎得主。如果崔琦的父母地下有知,也會在九泉之下為自己的兒子感到喜悅和驕傲!
把電子變成「液體」 「對榮譽不必認真」
崔琦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學獎的主要成績是:他和德裔美籍科學家斯托爾默於1982年對「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研究時發現,「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1983年,斯坦福大學的勞克林教授對實驗結果作出解釋,因此,崔琦和斯氏、勞氏共同獲得199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3位科學家中,崔琦生於中國河南省,1982年至今任美國普林頓大學教授;勞克林1950年生於美國,現任斯坦福大學教授;斯托爾默1949年生於法蘭克福,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普林斯頓大學介紹說,崔琦的研究工作源於1978年一位名叫埃德溫·霍爾的學生的發現展開的。霍爾發現當把一個金片放進一個磁場並使其同磁場的表面成一定的角度,這時電流的流動就會某種特殊形式。這種現象稱為霍爾效應。
1982年,當時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崔琦和斯托爾默,利用半導體砷化鎵和砷鋁化鎵進行霍爾效應實驗。他們在強磁場和低溫條件下,把兩塊不同的半導體晶片疊在一起,一面是砷化鎵,另一面是砷鋁化鎵於是便發現電子就在這兩個半導體之間的界面上聚集起來,而且非常密集。接著他們使這一界面的溫度降低到僅比絕對溫度高十分之一(約零下273攝氏度),然後加以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100倍的超強磁場。這時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比如阻力消失、出現幾分之一電子電荷的奇特現象等。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了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做出一些重大發現。
他們的研究可能會使微電子學技術進一步發展。瑞典皇家科學院,這3位科學家發現的這種新的「量子流」,即像液氦那樣具有某些共同特性——例如超流動性——的流體。對於研究人員來說,這些流體的意義在於,它們能夠揭示關於物質的內部結構以及動力學原理的更多信息。並可能會致使在這種改變了的狀態下對電子進行操縱的技術,從而改變計算機存儲器的性能,因此這對科學發展是一種巨大貢獻。
這3位科學家並沒有為自己成就沾沾自喜,相反,他們更加謙遜。當獲獎的消息傳到崔琦所在的學校後,大家都向他表示祝賀,他像平常一樣微微一笑說「謝謝」,他還說「對榮譽不必認真」。
崔琦是以平靜的心情看待這一全球最高學術成就的,得獎之後,不會改變他的日常生活。他在學校同事、友人及學生眼中都是治學嚴謹、教學認真、生簡朴、為人謙遜的學者。
崔琦有個幸福的家庭,他的美國妻子名叫琳達,他們相識於奧古斯塔學,當時崔琦是學校里惟一的華裔學生,琳達是挪威裔。但是,他們在奧古斯塔學院並沒有引發起愛情,他們的愛情開始於他們後來在芝加哥大學的重逢。崔琦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琳達說,他們的愛情反映了崔琦不因襲傳統的個性,因為在那時,異國婚姻確實是件極不尋常的事情。崔琦夫婦有兩個女兒,老大愛琳現在哈佛大學攻讀美術史博士學位,老二已從醫學院畢業。
與崔琦同時獲獎的斯托爾默得到獲獎的消息後「感覺遲鈍」,他說:「今天將發生什麼事情……這就是要發生的事情;我將忙得團團轉,不過沒關系。」
斯坦福大學的勞克林教授說:「我想把這里作為一個臨時講台,告訴人們大自然有多麼神奇,也想讓他們知道,只要敏銳地觀察,就會發現世界到處是新鮮事物。」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
1953年大學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遺傳學教師。三年困難時期,糧食特別緊張,袁隆平親眼看到有餓倒在路邊、田坎、橋墩上,很多人得了浮腫病。有一次,袁隆平在路上看到一個農民從很遠的庄換「谷種」回來,他滿懷好奇地問:「你為什麼辛辛苦苦跑那麼遠去換谷種?」農民回答得很乾脆,他說:「種子好,就可以提高產量。」這句再簡單不過的話卻給了袁隆平很大的啟發:肥料、勞力等其他投入都是一樣的,就是把種調一下,就能夠增產。我是學農的,也是搞遺傳的,我應該在改良品種上做些事。
1961年的一天,袁隆平在選種的時候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植株高大,穗子大,粒多。他如獲至寶,認為選取了一個特別優良的品種,第二年將它種去進行試驗,他望「種」成龍心切。誰知稻種抽穗後,後代高的高,矮的矮,生長期長的長,短的短,良種優勢已面目全非。失望之餘,他頓生靈感:跡象表明,這優異稻株不是純種,而是天然雜種,因為純種是不會分離的。為什麼不能搞雜交水呢?30出頭的袁隆平開始向傳統的遺傳學理論發起挑戰。
「文化大革命」初期,袁隆周圍已有個人被關進了牛棚里。有一天,工作組對「牛鬼蛇神組」組長、一位體育老師說:「你再准備一個床鋪,明天還有一個人要加入到你們這個隊伍。」床鋪准備好了,床上「袁隆平」的標簽也寫好了。袁隆平得知這一情況後,在吃飯之前,他跟正在產假期間的愛人鄧哲說:「你要有一個思想准備,明天我挨批鬥之後,就進牛棚了。」鄧哲聽後安慰丈夫說:「沒有關系,我們不是現行反革命,我們一起去當農民就是了。」
他們沒有想到,最後還是國家科委寫給湖南省科委和安江農校的一份公函救了他。在此之前袁隆平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的一篇於雜交水稻的文章,引了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世毅的重視,他認為這是個很有前途的科研項目,請示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元帥後,聶帥也支持。工作組想批鬥袁隆平,「新賬老賬一起算」,結果調查袁隆平檔案時,他們翻到了這份公函。當時的懷化為黔陽地區,本來就缺少人才,地委書記孫修陶獲知這一情況後,將袁隆平列為了重點保護對象。
1969年,在海南島一次民間的學術討論會上,有兩位院士,他們認為自花授粉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當時滿40歲的袁隆平極力反對,有四五十個年輕人都站在他這一邊,最後氣得這兩位權威拂袖而去。後來,科學院新增院士,由於那兩位老院士的反對,袁隆平兩次都沒有評上。對此袁先生說:「現在想來,我覺得對不起他們,年紀輕輕不應該那樣咄咄逼人,搞得他們下不了台。即使有不同的觀點,你在態度上也應該謙虛一點兒吧!」
1970年,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已經6年,他的助手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的試驗,卻還是沒有夠獲得一個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100%的雄性不育系。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一串串疑問湧上心頭。他將各種雜交組合的效果進行綜合分析比較,終於認識到幾千個試驗所用的雜交材親緣關系都太近。於是他對研究方案進行了調整,提出用遠緣的野生稻與雜交稻進行雜交的新想。接著,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島發現了一株花粉敗育的野生稻——「野稗」,為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找到了突破口。爾後,第一個雄性不育系培育成功,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育成第一個具有強優勢的雜交組合「南優2號」。1976年,三系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水稻平均增產20%。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博士提出的尖銳命題。袁隆平相信中國人一定能夠依靠自己解決吃飯問題,他決定向更高峰發起沖擊。袁隆平感到三系法雖然大幅度地增產,但也存在著配組不自由,種子生產環節多等不足。於是,他提出了育種方法從三系向兩系再到一系邁進的戰略設想。1987年,兩系法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項目,袁隆平出任責任專家,主持全國16個單位參加協作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在兩系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的啟發下,兩系法雜交高粱、兩系法雜交油菜、兩系法雜交棉花、兩系法雜交小麥相繼研究成功。我國農作物育種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輝煌。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方面取得的成就舉世贊嘆,從而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並先後獲得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飢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日本「日經亞洲大獎」、作物雜種優勢利用「世界先驅科學家獎」、「日本越光國際水稻獎」等多項國際大獎。面對接踵而至的榮譽,袁隆平沒有沉醉,依然探索不止。他的眼光又瞄準了選育既高產又優質的超級雜交稻。

⑥ 袁隆平是湖南人嗎

不是。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1931年至1936年,隨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贛州、湖北漢口等地。

1953年8月,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服從全國統一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6)懷化發明家擴展閱讀

人物影響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網定價發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學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譽院長。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團、瀟湘電影集團、湖南省文聯、中視天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電影《袁隆平》,講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優質雜交水稻的艱辛歷程,謳歌了他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於創新的高尚品德。

⑦ 袁隆平英語介紹有哪些

袁隆平英語介紹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people have been the trend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foodfor the people and rice for thefood,Therefore, the scientist I admire most is Yuan Longping,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

In my mind, the image of Yuan Longping is always fixed as an old man in a white shirt, standing in the endless paddy field, working hard. All the year round, he is more like an ordinary farmer than a scientist.

The dream of enjoying the cool under the grass and the dream of hybrid rice covering the world" are two grand ideas.What is the concept of a large-scale yield of 900 kg / mu of hybrid rice?

This is a peak that no one has ever reached in the world, and it is also a new leap forward for Yuan Longping, 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 to lead Chinese experts to face the worldfoodproblem.

Yuan Longping once bluntly said that although this road is difficult, the future is bright. If it's hard, it's hard. New varieties with higher output have been proced, and people all over China and the world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foodand clothing. He is happy, and it doesn't matter if he suffers.

對照譯文

自古以來,人民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潮流,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天,因此,最令我敬佩的科學家莫過於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在我的腦海里,袁隆平的形象總是定格為一位身穿白色襯衫,站在一望無際的稻田裡辛苦勞作的老者。常年的躬身在田間地頭,他皮膚黝黑,與其說是一位科學家,倒不如說他更像是一個普通農民。

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這是兩個多麼宏大的設想,雜交水稻大面積畝產900公斤又是個什麼樣的概念?這是世界上迄今尚無人登臨的一個高峰,也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帶領著中國專家迎戰世界糧食問題的一個新跨越。

袁隆平曾直言,這條道路雖然是艱難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苦就苦一點,出了產量更高的新品種,全中國、全世界人民都能解決溫飽問題,他心裡高興,吃點苦沒關系。

⑧ 袁隆平的簡介以及故事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分享給你。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袁隆平為什麼被稱為近代聖人,他有怎樣的功績?

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

袁隆平熱愛祖國、一心為民、造福人類的崇高品德,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風范,與時俱進、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險、執著追求的堅強意志,嚴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當代中國人學習的楷模,更是新世紀呼喚的時代精神。

⑨ 袁隆平的成就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進行的袁隆平領銜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達到了畝產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品種「叄優一號」911.7公斤,超過了1500公斤的預期目標。

2018年5月22日,位於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有機覆膜直播試驗示範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畝產1065.3公斤,創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最高紀錄。

病逝:

2021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亞雜交稻研究基地跌倒。4月7日,轉院至湖南長沙治療。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逝世於長沙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享年91歲。

2021年5月24日上午10點,長沙市明陽山殯儀館銘德廳舉行袁隆平同志遺體送別儀式。雖然袁隆平本人生前曾希望喪禮從簡,殯儀館不接待群眾入內悼念,但由於他本人極高的聲望,長沙市仍然有大量的群眾在湘雅醫院、明陽山殯儀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本部進行自發性悼念。

閱讀全文

與懷化發明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