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刷術的發展史
印刷術的發展歷程:
中國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隨著紙和墨的出現,印章亦流行起來。
4世紀時,道教徒把印章放大,以印製文字稍多的符咒。這實際上是一種以蓋章的方式印刷文字的方法。
與此同時,石碑拓印也在發展,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把紙鋪到版印刷,即為雕版印刷術。
考慮到雕版印刷術從發明到完善應用,從在民間流行到引起統治階層和知識階層的重視和記載,其間必有一段相當長的發展時期,因此,專家們認為雕版印刷術的誕生年代大約是在公元7世紀前期的唐朝初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
套版彩色印刷術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術,它是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復雜、高精度的印刷技術。
它採用分色分版的方法,在一張紙上套印出多種顏色。其具體的操作程序是:按原稿顏色的多少,分別刻成相同規格的版,然後,再按顏色的先後次序逐塊印刷。套版的規格尺寸都要求准確地固定在相宜的位置,保證在印刷過程中不能有絲毫的移動。
在古代缺少精密量具和卡具的情況下,必須依靠熟練的技藝來完成,所印出的成品稱為套印本。套版印刷術發明的初期,一般只能印刷朱、墨兩種顏色的套印本,稱為朱墨本,或叫雙印。後來,技術日臻完善,繼而發展成用四色、五色來套印稱為四色本、五色本等。
套版彩色印刷術誕生於我國,但到底發明於何時至今仍無明確結論。根據歷史記載,北宋時期(960—1127年)已出現了銅版印刷的青、藍、紅三色 「交子」,但未發現實物。看來,套版彩色印刷技術的發明不晚於此,確切年代還有待於考古發現和研究。
今天能見到的套版彩色印刷品大多是明代萬曆年間的,這段時間是我國套版彩色印刷術的發展時期,很多印刷品極為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更多種顏色套印的技術已經成熟,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活字印刷術:在活字印刷中,活字的製作技術是關鍵。我國古人曾用粘土、木材、銅、錫、鉛等原料,進行了許多嘗試,也曾成功。畢升所發明的膠泥活字印刷術的基本原理類似於近代的鉛字的排版印刷。
他用膠泥製成一粒粒活字,經火燒硬,排置於一塊帶框並鋪有松香、蠟和紙灰混合土的鐵板內,用火加熱,待混合土熔化全,即用一平板將其壓平。類似鐵板可備多套,一版印刷,一版排字,以提高印刷的速度。
活字一般都要燒制多套,常用字往往多數十個,以保證不缺字。而生、冷、僻字,則隨用隨燒,極為方便。畢升不僅發明了膠泥活字,並且還用這種方法印過書。
在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中國還出現過不少其它材質的活字,有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和鉛活字等等。但只有木活字流傳了下來。至於近代西方鉛活字印刷的引入。
(1)印刷術的發明過程以及簡筆畫擴展閱讀:
為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加強館際交流合作,宣傳中國印刷術發明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的貢獻,中國印刷博物館代表團應邀參加了韓國舉辦的直指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
在10月2日舉辦的印刷文化的保護與傳播研討會上,包括中國印刷博物館在內的全球40多個印刷博物館和相關機構圍繞印刷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這一議題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研討會上共有來自6個國家的8名代表作了主題演講。
如韓國韓語博物館學者的《李氏朝鮮早期的書信、印刷及紙張》,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學者的《十九、二十世紀埃及和阿拉伯世界印刷術與知識發展》,德國克林斯博爾博物館學者的《對印刷術的一些思考:誰印刷?什麼是印刷?為什麼印刷》。
韓國國立科學博物館學者的《韓國為印刷文化傳播與保護所做的努力》等。中國印刷博物館研究員李英發表了英文演講《印刷術啟迪世界文明》。李英在演講中闡述了中國印刷術的發明發展歷程,「以紙墨、雕版、活字為主的技術發明,極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中華印刷術的發明,引領和啟發了世界其他地區印刷術的發展,對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起到了巨大作用」。與此同時,李英對古老文明的現代意義進行了思考。李英說:「在印刷術的故鄉,以中國印刷博物館為代表的機構和個人正在為推動印刷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而努力。」
據了解,在「專業化+大眾化」「知識性+趣味性」的指導思想下,中國印刷博物館將優秀印刷文化帶進了校園、軍營和社區,在社會上取得了良好反響。由該館主辦的「中華印刷之光」巡展已在美國、德國、英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展出。
此外,中國印刷博物館正在籌劃創辦《世界印刷文化》雜志,成立印刷術相關課題小組,建設印刷文化遺產保護實驗室。今年6月,由中國印刷博物館牽頭,國內16家印刷博物館相關單位聯合成立了「全國印刷博物館展示聯盟」。
㈡ 印刷術的過程
中國發明的活字版印刷術,在國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成為現代印刷術的主流。對中國古代活字版印刷術,有突出改進和重大發展的是德國人谷登堡,他創造的鉛合金活字版印刷術,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直到現在,仍為當代印刷方法之一。
谷登堡創建活字版印刷術大約在公元1440~1448年,雖然發明活字版印刷術晚了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進、脂肪性油墨的應用,以及印刷機的製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奠定了現代印刷術的基礎。各國學者公認,現代印刷術的創始人,是德國的谷登堡。
谷登堡用作活字的材料是鉛、錫、銻合金,易於成型,製成的活字印刷性能好,像這樣的配比成分,甚至到500年後的今天,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在鑄字的工藝上,谷登堡使用了鑄字的字盒和字模,使活字的規格容易控制,也便於大量的生產。谷登堡還首創了脂肪性油墨,大大地提高了印刷質量,脂肪性油墨也一直沿用至今。谷登堡發明的印書機,雖然結構簡單,但改進了印刷的操作,是後世印刷機的張本。以上這些都是畢升發明活字版印刷術所沒有的,也是畢升活字版印刷術沒能廣泛流傳的技術原因。谷登堡的創造,使印刷術躍進了一大步。
谷登保首創的活字印刷術,先從德國傳到義大利,再傳到法國,到1477年傳至英國時,已經傳遍歐洲了。一個世紀以後傳到亞洲各國,1589年傳到日本,翌年,傳到中國。谷登堡的鑄字、排字、印刷方法,以及他首創的螺旋式手板印刷機,在世界各國沿用了400餘年。這一時期,印刷工業的規模都不大,印刷廠多為手工業性質。
1845年,德國生產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機,這以後才開始了印刷技術的機械化過程。
1860年,美國生產出第一批輪轉機,以後德國相繼生產了雙色快速印刷機,印報紙用的輪轉印刷機,到1900年,製造了6色輪轉機。從1845年起,大約經過一個世紀,各工業發達國家都相繼完成了印刷工業的機械化。
從二十世紀50年代開始,印刷技術不斷地採用電子技術、激光技術、信息科學以及高分子化學等新興科學技術所取得的成果,進入了現代化的發展階段。70年代,感光樹脂凸版、PS版的普及,使印刷邁入了向多色高速方向發展的途徑。80年代,電子分色掃描機和整頁拼版系統的應用,使彩色圖像的復制達到了數據化、規范化,而漢字信息處理睡激光照排工藝的不斷完善,使文字排版技術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90年代,彩色桌面出版系統的推出,表明計算機全面進入印刷領域。總之,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印刷技術也迅速的改變著面貌。
㈢ 印刷術的發明過程是什麼簡寫。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在印刷術發明之前,知識的傳播僅能靠口耳相傳或手抄。口耳相傳容易造成訛誤,而手抄既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因此知識的保存與流傳相當不容易,如此不僅阻礙了文化的發展,更使文化的傳播遭受延宕及損失。直到隋朝開始有了雕版印刷,至宋仁宗時,有個叫畢升的刻字工人,他用質地較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四方長柱體,並在其上刻了反寫的字,一個印一個字,放進土窯里燒,製成活字,然後再依文章內容依序排列文字,做成印刷版,這就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此種印刷術方法雖然原始簡單,但已與現代鉛字排版印刷原理相同,之後中國又出現了木活字、金屬活字和泥活字,使印刷術愈來愈進步。
㈣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過程
在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前,傳統的雕版印刷術一直佔領著印刷市場的主導地位。雕版印刷最早出現在隋朝。先是把木板刨平,然後在木板塗一層漿糊,再把寫好的確文稿翻貼在版面上,刻字工人把字一個個刻出來。待到印刷時,將油墨塗在制好的文字版上,再蓋上白紙,用刷子輕輕刷平,文字就印在紙上了。雕版印刷比手工抄寫方便很多,對我國早期的文化傳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雕版印刷的不足越來越明顯了,不僅笨拙費力,又浪費材料,每一版只能用一次,而且存放不便,如遇錯別字又極不易更改。據史料記載,在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一部《大藏經》的印刻,立時12年,雕版達13萬塊之多,可見工作之繁瑣。
畢異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印刷工作的人員,更是越發感到雕版印刷的弊病急需改進。他認真總結前人和自己工作中的經驗,反復琢磨,試圖找到更先進的方法,但卻一直未能有所突破。直到有一天,他看見一群小孩子在他家門口玩捏泥巴,才豁然開朗。孩子們用泥巴捏出了各種動物、樹木、房子、椅子等東西,然後,就把這些東西隨心所欲地進行排列,編出不同的故事來。畢舁看著看著,靈光一現,心想:如果用泥巴捏成一個個的字,然後再排列成句子,不就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了嗎?
想到這一方法後,畢舁立刻著手實踐起來。他經過不斷實驗,反復摸索,最後還是決定用泥巴,不同的是,他在泥巴裡面加入了一些膠水。這樣,即容易刻又刻不壞。他先把泥巴切成小方塊,在上面刻上字,燒硬,冷卻,再將刻好的單字按韻排好。以便查找。印刷時,按文章找出活字,將其排列在鐵板上,四周用鐵框固定。除此,他還在鐵板上預先鋪一層紙灰、松脂和蠟混合成的黏合劑。然後,把活字版放在火上烤,黏合劑熔化時,就用平板將單字牢牢地壓平,等冷卻後,每一塊活字版就成了一個堅固的整體。接下來,只要在版上刷上油墨,敷上紙,輕輕一壓就可以了。等印完後,再用火將鐵板烤熱,黏合劑熔化後,就可以將活字取出來,保存,以備下次使用。為了提高效率,畢舁採用兩塊鐵板,一板印刷,一板排字。交替使用,使印刷速度大為提高。
畢舁發明的這種膠泥活字印刷術概括起來有五大步驟,即製作活字、排版、印刷、拆版和活字歸韻,比起雕版印刷,這種方法製版迅速,印刷質量高,而且可以重復使用,節約了材料又縮短了印刷周期,堪稱印刷史上劃時代的突破。
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更是印刷史上的偉大創舉,為全世界文化知識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㈤ 印刷術的發明過程是什麼
印刷術的發明過程是什麼?
查看全部3個回答
我來答有獎勵
收起有獎發布
問題回不好答?答加入戰隊答題,獎勵更多
hjt1942
LV.112020-03-14
關注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術 ,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在唐朝中後期已經廣泛使用。中國宋代的一介布衣升升發明了泥活字,德國人古登堡最終集大成發明了鉛活字。鉛活字印刷術經濟實用,促進了歐洲出版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歐洲的現代化,風靡全世界。
㈥ 印刷術是怎麼發明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㈦ 中國印刷術的發明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北宋時期,我國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種印刷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㈧ 簡要寫出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發展過程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術 ,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在唐朝中後期已經廣泛使用。中國宋代的一介布衣升升發明了泥活字,德國人古登堡最終集大成發明了鉛活字。鉛活字印刷術經濟實用,促進了歐洲出版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歐洲的現代化,風靡全世界。
㈨ 印刷術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早在公元前4世紀,即戰國時期,私人印章就已經很流行了。那時稱為「璽」。秦始皇滅六國,得楚和氏璧,鑿國璽,「璽」字從此被封建帝王所壟斷。皇帝的印章才得稱璽,一般人的璽只好稱印稱章。漢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陰文,用於封泥之上,後來紙張流行,封泥逐漸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陽文多起來。印章創造了從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陽文印章提供了一種從陽文反寫的文字取得陽文正寫的文字的復制技術。 印章的面積本來很小,只能容納姓名或官爵等幾個文字。東晉時期,道教興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錄。他們在桃木棗木上刻文字較長的符咒,從而擴大了印章的面積。據晉代葛洪的《抱朴子》一書中記載,道家有一種刻著120個字的復印。可見當時已經能夠用蓋印的方法復制一篇短文了。這實際上就是雕版印刷術的先驅。 拓碑是印刷術的另一個淵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當時儒家典籍全憑經師口授,學生筆錄。因此,不同的經師傳授同一典籍也難免會有差異。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將重要的儒家經典全部刻在上面,作為校正經書的標准本。為了免除從石刻上抄錄經書的勞動,大約在公元4世紀左右,人們發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簡便。把一張堅韌的薄紙浸濕後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張吸水的厚紙,用毛刷輕敲,到紙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時為止,然後揭去外面的厚紙,用棉絮或絲絮拍子,蘸著墨汁,輕輕地均勻地往薄紙上刷拍,等薄紙干後揭下來,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這種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質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內凹的陰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陽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陰文正寫。拓碑提供了從陰文正字取得正寫文字的復制技術。後來,人們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從而傳拓。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詩中曾說:「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這和雕板印刷已經所差無幾了。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 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㈩ 印刷術的發展過程
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然而,真正利用油印技術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國的匈牙利人蓋斯特泰納。1881年左右,他用塗蠟的纖維紙作為模版,用鐵筆把要印刷的資料刻於其上,鐵筆刻寫之處,纖維便出現微孔,然後將油墨刷於版上,用滾筒壓緊推動,使油墨透過蠟版,粘附在下面的紙上。 發明家愛迪生在20世紀初也對孔版印刷進行過研究,他把鐵筆與馬達配合起來,通過控制馬達來使鐵筆在紙上刻劃,製成油印版。雖然這處方法當時未得以廣泛重視,未能投入實用,但其原理卻啟發了後人。 1888年,蓋斯特泰納用打字機代替鐵筆,他將打字機上的色帶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蠟紙上,字跡在蠟紙上留下痕跡。卸下蠟紙,鋪於紙上,塗墨壓印,獲得了成功。 10餘年後,奧地利人克拉博發明了旋轉式油印機,使得油印的速度大大地提高。 凹版印刷術──凹版印刷術大約產生於15世紀中葉,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圖文低於空白部分,版面結構類似於我國古代的拓石,只是著墨部位正好與拓石相反。由於用這種印刷方法印刷出來的成品表面墨跡微微凸起,易於辨別,難以模仿,所以多用於印製鈔票,郵票等有價證券。 凹版印刷的印版可分為雕刻凹版,蝕刻凹版和照相凹版。 雕刻銅凹版印刷是義大利人腓納求賴發明的,1477年,曾有人用此方法印製過地圖。到19世紀初葉,歐洲開始用此方法復制名畫,印有價證券,使凹版印刷術逐漸地發展一種獨具特色的印刷方法。 現代膠版印刷與照相凹版印刷:膠版的畫線具有親油性,可吸附油墨;濕滾筒供應水分的非畫線部分則不附沾油墨。版上所沾附的油墨是用來印在膠質布捲筒上,再轉印在紙面上的。此即為膠版印刷。在照相凹版印刷的銅上有經腐蝕而產生的凹洞可製作畫線,由凹洞的容積來決定畫線的濃淡。先將滾筒塗上油墨,再用刮刀刮過,只留下凹洞的油墨,當壓過時凹洞中的油墨就印到紙上了。 凸版印刷術──凸版印刷就是印刷的圖文部分高出空白部分,印刷時,圖文部分塗墨,然後覆紙、加壓,油墨就從印版上轉印到紙面上。
參考:http://ke..com/view/4022.htm?wtp=tt#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