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京創造社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北京創造社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是1998-01-05在北京市朝陽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日壇北路19號樓9層(08)947室。
北京創造社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108633732746A,企業法人陳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北京創造社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不含演出);文化藝術產品、影視產品、影視劇本的策劃、設計;影視器材租賃;企業形象設計;企業管理咨詢;廣播電視節目製作;電影發行;從事互聯網文化活動。(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電影發行、從事互聯網文化活動、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以及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在北京市,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51520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14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北京創造社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Ⅱ 創造社的介紹
創造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社團,是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
Ⅲ 創造社的主要成員有哪些
創造社的成員有周作人、鄭振鐸、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等。
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的文學研究會。
作為響應,1921年6月上旬,留學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於日本東京成立創造社。
建立
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
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成員們先後辦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創造月刊》、《洪水》等十餘種刊物。
Ⅳ 創造社的歷史及其成員
又稱「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新文學團體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鄭振鐸、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的文學研究會。
作為響應,1921年6月上旬,留學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於日本東京成立創造社。
撰文
成仿吾痛斥「整理國故」
1923年11月18日,成仿吾在創造月刊第28期發表國學運動之我見,斥責整理國故是倒行逆施的狂妄。
早在論國故學一文中提出「整理國故」的主張,提倡從訓詁、校勘、引導人們理頭於故紙堆中,說「被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只希望盡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對此,成仿吾指出:國學運動的實質「只不過是要在死灰中尋出火燼來滿足他們那『美好的昔日』的情諸,他們是想利用盲目的愛國的心理實行他們倒行逆施的狂妄」。
成仿吾詩作
1927年9月,成仿吾於創造社該月版《流浪》發表詩作《靜夜》,表達了詩人心中的苦悶,彷徨以及對理想的憧憬和嚮往。
一、死一般的靜夜!我好像在空中浮起,渺渺茫茫的。
我全身的熱血,不住地低聲潛躍,我的四肢微微地戰著。
二、我漂著,我聽見大自然的音樂。
徐徐的,清清的,我跟著他的音波,我把他輕輕吻著,我也飛起輕輕的。
麥克昂作品
1928年5月1日,創造月刊第1卷第11期發表麥克昂的文章桌子的跳舞。文章指出:「沒有時代精神的作品是沒有偉大性的」。
作者認為:「我們的文學家假如有無產階級的精神,那我們的文壇一定會有進步」。「我們的目的是要消滅布爾喬亞階級,乃至消滅階級的,這點便是普羅列塔利亞文藝的精神」。
彭康談「健康」和「尊嚴」
1928年7月10日,在《創造月刊》第1卷第12期發表了創造社成員彭康的文章《什麼是「健康」和「尊嚴」 ——〈新月的態度〉底批評》。
彭康在文章中針對《新月》雜志的發發刊詞,回擊了新月派的挑戰,他指出:「折辱了他們的『尊嚴』,即是新興階級獲得了尊嚴。『妨礙』了他們的『健康』,即是新興階級增進了健康」。
創造社要求戰士社道歉
6月12日,就《青年戰士》第4期復活號上,造謠說「創造社為共產黨之爪牙,曾領受第三國際之宣傳費」一事,創造社委託劉世芳律師致函青年戰士社,要求該社登報更正道歉。
8月14日,青年戰士社函復劉世芳律師,認為此事與法律問題無涉,系國民黨與共產黨言論政治之爭,並繼續造謠誣蔑,大肆攻擊共產黨。
1928年以後,郭沫若避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和對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學的研究;成仿吾赴法留學,回國後到革命根據地從事教育工作;後期創造社的一部分成員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先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其中專門從事理論活動的彭康、朱鏡我等,以後都轉入「中國社會科學聯盟」工作。而曾作為創造社當年發起人之一的田漢,早已另組南國社從事戲劇活動,張資平則另開書店,無形中脫離了創造社,以詩人出名的王獨清則被清除出社。
1929年2月創造社終於為國民黨當局封閉。隨後創造社、太陽社的成員與包括魯迅在內的進步作家合作,於1930年初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從而在中國整個30年代興起了影響深遠的左翼文藝運動。
(4)創造社影視文化擴展閱讀:
創造社的成果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造社
Ⅳ 太陽社和創造社
創造社——它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社團,是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
太陽社—— 太陽社是現代文學團體。1927年秋成立於上海。發起人為蔣光慈、錢杏□(阿英)、孟超、楊□人等
(1)文化立場之差異:
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
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
太陽社的主要成員大都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從實際斗爭中轉移到上海從事文化活動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們有相似的斗爭經歷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在文學主張與創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傾向: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與斗爭。
如蔣光慈的《短褲黨》等所謂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所以,所謂的「差異」主要是創造社前期提倡的「浪漫主義與唯美主義」文學主張。
到大革命後,兩者都由於受到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左傾思潮的影響,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打起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大旗,走上「唯我獨革,唯我獨左」的道路。
(2)產生原因:
創造社是由留日的知識分子在1921年就建立的。當時在「五四」精神的鼓舞下,反對封建主義,追求「個性解放」符合了中國知識分子精神需求。——
所以創造社在當時能同茅盾的「文學研究會」,魯迅的「語絲社」等一起並肩戰斗。
太陽社是激進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1927年成立的文學社團。由於共產黨的失敗,他們從實際斗爭中轉移到上海從事文化活動,他們有相似的斗爭經歷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在文學主張與創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傾向: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與斗爭。——
所以「他們又難免在激情中夾雜著偏激的情緒」。
後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郭沫若出走日本,田漢等回到書齋)。
然後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
這樣後期創造社同太陽社有了同一的「馬列主義理論基礎」,有了「無產階級文學」的實踐(這都來自蘇聯),為了「掌握無產階級的話語權」,兩者在對「封建餘孽」魯迅進行惡劣的「批判」的階級路線上,聯合起來了。
(3)太陽社於1929年底自動宣告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員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創造社於1929年為國民黨政府封閉,部份成員加入「左聯」。
Ⅵ 什麼是創造社
「五四」新文學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組成。他們於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發行了《創造社叢書》,最初收郭沫若的詩作《女神》、郁達夫的小說集《沉淪》以及郭沫若所譯德國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創造》季刊,1923年編輯出版《創造周報》以及《中華新報》的文學副刊。
創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張自我表現」為藝術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義唯美特徵,對中國的新文學運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以創造社為核心所形成的詩歌流派也稱為早期浪漫主義。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後期的創造社還有從日本歸來的馮乃超、王獨清、穆木天、彭康等新會員加入。主要刊物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關閉。
Ⅶ 創造社是由郭沫若和誰創作的
1921年6月,郁達夫與郭沫若、成仿吾、張資平等人醞釀成立了新文學團體創造社。
Ⅷ 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有什麼異同點嗎
文學研究會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初期著名的文學團體,由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王統照、周作人等人發起。他們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在《文學研究會宣言》中這樣陳述:「將文藝當做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因此可以看出他們創作的基本態度和主旨。
在創作上同文學研究會成員顯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的,是創造社諸作家。他們側重自我表現,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在他們的作品裡,對於當時黑暗污濁社會所懷的不滿,主要不是滲透於現實本身的細密描繪和深入剖析之中,而是直接發為大膽的詛咒和強烈的抗議。因此,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往往成為創造社作家表示內心激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作為藝術上的特點,這些又是形成他們創作的浪漫主義傾向的因素。
1923年成立於北京。主要成員有胡適、陳源、徐志摩、梁實秋、羅隆基等。其中多數成員創辦過《現代評論雜志》,故又稱為「現代評論派」。該社取名於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詩集《新月集》,曾於1926年借北京《晨報副刊》出過《詩刊》和《劇刊》,對新詩和戲劇發展有過一定貢獻。1926年多數成員南下上海,創辦新月書店,又於1928年創辦以文藝為主的綜合性雜志《新月》。該社政治上宣揚英美式的「自由」與民主,強調「人性論」,在文藝上主張「藝術至上」和「天才論」。
這些差不多就可以,其實文學特點就是文學傾向,你回答的時候把語言組織一下就行了,我們上學期考現代文學差不多也就這些內容
祝考試順利
Ⅸ 創造社成立於日本什麼城市
創造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社團,是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
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1923年5月13日,創造社的《創造周報》創刊,泰東圖書局出版,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編輯。發刊詞是郭沫若寫的一首詩《創世工程之第七日》 。詩中表示"我們是不甘於這樣缺陷充滿的人生,我們是重新創造我們的自我",我們自我創造的工程,便從你貪懶好閑的第七天上做起"。《創造周報》於1924年5月停刊,共出52期。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後期創造社受當時國際國內左傾思潮影響,理論倡導和文學活動不免帶有教條主義、宗派主義傾向,在「革命文學」論爭中對待魯迅、茅盾等作家表現出了偏激的情緒,然而大部分成員在參加革命實踐,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蘇聯新興無產階級文藝方面,以及倡導革命文學和革命文學理論建設方面,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創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