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沿海水域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的港口什麼和領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的港口、內水和領海以及國家管轄的一切其他海域。
靠近大陸或大陸架的海域。大部分沿海水域都是可以通航的,尤其是通向港口、江河入口等水域,因航道復雜、各類船舶來往頻繁、礙航物多,機動船將要環繞浮標或海峽行駛易發生交叉相遇,故通常適用於《海上避碰規則》的第15條。
國際船舶可從事海南省內沿海水域水路運輸和施工作業:
2021年6月28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國際船舶條例新聞發布會在海口舉行,海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李志強認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國際船舶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出台為推動航運要素加快向海南聚集,為海南自貿港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
同時,《條例》中提出在海南自貿港登記的國際船舶(包括外資船舶)可以從事省內沿海水域水路運輸和施工作業,這是對現有管理制度的一次突破,這在我國尚屬首次。
❷ 沿海地區發達只是因為交通方便么
低廉的海上運輸
沿海城市相比於內陸城市,除了傳統的陸運、水運和空運之外,還多了一個海運。
初中地理就講過,空運成本最高,運量最小,但是速度最快。水運和海運成本最低,速度最慢,但是運量最大。陸運各項指標居中。
海運的成本有多低呢?同樣的一噸貨物,海運的成本可能只有空運的十分之一。絕大多數貨物的時效性都是很低的,走海運簡直不要太方便。
這個優勢怎麼理解呢?就好比全村人都急需一台拖拉機把糧食拖出去賣,然後有個人站出來說他自己有一台拖拉機,運一次一百塊,然後…
要說海運有多賺錢,看看新加坡就知道了。新加坡僅僅是為過路的貨輪提供補給和轉運業務就把自己吃成了土豪,海運的收益可見一斑。
灣區——便捷高效的交通體系
其實縱觀全球能夠發現,最為發達的沿海城市均位於灣區。全球60%的大城市位於灣區,全球大型灣區的經濟規模都在萬億美元的水平。
全球知名灣區:
東京灣區
灣區最大的優勢就是交通便利。
灣區沿岸分布有城市群或者都會群,它們通過海上航線和跨海大橋連接,各個小都會還能擁有各自的港口和機場,再形成港口群和機場群,最終使灣區形成一個大型交通樞紐。
「要致富先修路」,所謂的貿易和發展都是以便捷的交通為基礎,一個城市的交通能力上限可以說就是發展的上限,高效的交通運輸就等於是嘩啦啦的銀子,這也是為什麼發達城市都位於平原,為什麼山區發展都很困難,為什麼一條平穩的大河能成為一個城市的生命動脈。如果想深入體會這一點,建議大家可以去玩一玩《城市天際線》,玩到後期就會發現,城市發展所有瓶頸的根源都來自於交通。
巨大的人口吸引力
大型城市的運作需要大量的人口作為依託,換句話說,沒有大量的人口就不會有大城市。
其實這句話有一些歧義,同時也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觀念——因為人多,所以締造了大城市。這個觀念是有問題的,不是因為人口創造了大城市,而是城市靠著實力來吸引大量人口。
人口的遷移是有趨利性的,也就是哪兒好處多,人就往哪兒跑。大城市通過先天優勢,比如地理、環境、政策,積累了大量的發展資本,再進一步吸引人才流入,才最終變成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城市。對於沿海城市而言,其主要優勢在前兩點已經介紹過,所以即便沒有政策扶持也會比同檔次的內陸城市強(比如寧波、青島、洛杉磯),如果能有政策傾斜(比如上海、深圳),那就是如虎添翼了。
舉個例子。
某地有兩個村子——平原村和山區村。平原村有更多平坦、肥沃的耕地,山區村則是不可耕種的丘陵居多。當山區村的村民發現平原村的土地過後,便被肥沃的土地吸引過來種地,最後平原村人口越來越多,那些村民們也不斷建設著平原村,平原村也逐漸變成平原鎮、平原市。
這些城市依靠自身優勢吸引更多人才,大量的人口再反哺城市,使城市發展進入一個發展——吸引人口——人口建設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
歸根結底,沿海城市還是源於先天的地理優勢具備了快速發展的資本,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優勢越來越大,最後讓這些城市變成了大怪物。
❸ 為什麼有的沿海是沙灘,有的沿海卻是灘塗
其實沙灘只是灘塗的一種,只是淤積的物質主要是沙子而已,而不同於淤泥質海灘,是由於周圍環境沉積物不同而造成的。
根據灘塗的物質組成成分,可分為岩灘、沙灘、泥灘三類;沙灘就是由於沙子淤積形成的沿水邊的陸地或水中高出水面的平地。又稱「海濱泥地」。在淤泥質海岸上的潮間帶、潟湖、河口及海灣頂部等波浪作用較弱或細粒物質來源豐富的地方多有分布,故又稱「淤泥質海灘」。
形成:海底的土壤在地殼運動中露出海面,一些珊瑚礁與貝殼也隨之露出,在海浪的沖擊磨洗下變成微小的顆粒,成為海灘、沙灘。
(3)顏海的創造擴展閱讀:
灘塗的利用:
1、灘塗是中國重要的後備土地資源,具有面積大、分布集中、區位條件好、農牧漁業綜合開發潛力大的特點。灘塗是一個處於動態變化中的海陸過渡地帶。向陸方向發展,通過圍墾、引淡洗鹽,可較快形成農牧漁業畜產用地;向海方向發展,可進一 步成為開發海洋的前沿陣地。
2、灘塗是水產養殖和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基地,是開發海洋、發展海洋產業的一筆寶貴財富。灘塗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土地資源和空間資源,而且本身也蘊藏著各種礦產、生物及其他海洋資源。
❹ 1984年中央決定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包括山東的()兩個港口城市
煙台、青島。
1984年4月6日在北京結束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建議進一步開放由北至南14個沿海港口城市,作為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一個新的重要步驟。
這14個港口城市是: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這些港口城市同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個經濟特區,將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4)顏海的創造擴展閱讀:
這14個沿海城市得到迅速發展,成為中國綜合實力與競爭力最強的區域。統計數字顯示,2006年,首批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0449億元人民幣,佔全國的19.3%,相當於以全國十三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佔全國總數五分之一的財富。
2006年14個城市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304億美元,佔全國的比重達到43.7%;城鄉居民收入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❺ 中國西部和東部的差距表現是什麼
著名經濟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陸大道教授對東西部目前的差距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說。 GDP增長率 陸大道說,目前在一系列因素特別是經濟國際化、信息等因素的作用下,近年來我國省區市之間和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工業化水平的地區和地帶性差異更為明顯。與20世紀90年代中期相比,GDP的增長速度的差距雖然趨緩,但經濟總量、人均GDP等的差距進一步擴大。1997-2001年間,GDP平均增長率(根據各地區的統計數據計算)東部地區有9個省市超過9%,其中6個超過10%(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中部地區只有2個省區超過9%。西北西南地區9個省區市只有2個超過9%。進出口貿易更加集中在沿海部分地區。2001年外商直接投資,沿海12個省區市總計佔全國的87%。外貿出口額的分布也出現同樣的趨勢,這明顯反映出東西部的發展差異。 工業化水平 陸大道說,經濟發展的地區間和地帶間差異首先表現在工業化的水平及階段差異方面。部分發達地區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這部分地區主要位於沿海地區。沿海地區的發展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處於工業化中期開始向工業化後期過渡的時期。而中西部地區總體上還處於工業化的初期階段。首先,以人均GDP衡量,沿海地區2001年的人均GDP為12050元,比工業化中期階段8832元的標准高出36.4%,比全國平均高出40.24%。其次,2001年以就業結構衡量,沿海地區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為31.87%,已經低於50%,也低於全國50.0%的水平。非農產業在沿海地區為部分勞動力創造了就業機會。如果考慮內地到沿海打工的狀況,這一比重還將大大提高。第三,以產業結構衡量,沿海地區的2000年非農產業的比重達到88%,農業比重僅為12%。第四,2001年沿海地區重工業佔67.88%,輕工業佔77.38%(總產值按當年價計算)。在重工業內部結構中,2000年深加工工業又佔74.1%,基本上建立了以深加工工業為主的產業 結構。因此,沿海地區具備了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基本特徵。中部地區處於初期階段的中後期,西部地區則基本上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剛剛進入到工業化的初期階段。 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也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在部分省區市的經濟增長仍然依靠投資的拉動。也就是說,大多數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省區市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增加投資。這種側重依靠資本要素積累的經濟增長,隨著市場化的擴大和競爭的加劇,經濟的持續增長會遇到愈來愈大的困難。 增長質量 陸大道指出,我國區域發展水平的差距已經從增長速度轉變為增長質量的差距,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水平對此影響巨大。在對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2000年的科技進步基礎、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和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四個方面指標利用加權綜合和系統聚類方法進行綜合評價後,形成以下六組區域。這種劃分經濟增長對科技支撐的依賴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區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第一組:北京;第二組:上海、廣東;第三組:天津、江蘇、福建、浙江、山東、遼寧;第四組:陝西、湖北、四川、海南、湖南、黑龍江、安徽、吉林、河北;第五組:河南、重慶、廣西、江西、新疆、雲南、甘肅、山西、寧夏、內蒙古、貴州;第六組:青海、西藏。2001年廣東、江蘇、上海、北京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到全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的60%左右。人類發展指數更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我國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全面擴大。發展差距已經不僅僅在經濟增長和經濟實力人均經濟指標等方面,而且涉及到城市化、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發展諸多方面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東西部地區在城市化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和醫療衛生及健康水平等方面也出現了明顯的差距,而且這種差距也是愈來愈大。綜合反映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水平是人類發展指數。按照世界統一標准計算的2001年度我國全國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735,西南和西北的10省區市全部低於這個水平。其中在0.6-0.5之間的是陝西、青海、貴州,西藏在0.5左右。除新疆外,全部都在第20位之後。
❻ 占陸域國土不到30%的沿海經濟帶,承載著全國40%的以上的人口創造著60%的國民生產總值,吸引著80以上的外來投
占陸域國土不到30%的沿海經濟帶,承載著全國40%的以上的人口創造著60%的國民生產總值,吸引著80%以上的外來直接投資,生產著大約90%以上的出口產品。
改正:把「大約」刪除
訂正為:占陸域國土不到30%的沿海經濟帶,承載著全國40%的以上的人口創造著60%的國民生產總值,吸引著80%以上的外來直接投資,生產著90%以上的出口產品。
希望你滿意
❼ 都是我國最發達的沿海城市,上海和深圳,誰有潛力
上海和深圳是我國的兩大一線城市,這兩座城市也被認為是我國沿海地區最發達的城市,它們分別是長三角的龍頭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市。這兩座城市在各自的方面都有著自身的優勢,也是很多人都嚮往的大城市,但是對於這兩座城市,誰的實力更強,或許每個深漂滬漂都有著自己的看法。
不過上海作為我國最發達的城市,幾十年來,經濟總量一直穩居我國第一,任誰都不能小看這座城市,而且隨著南匯新城的快速發展,加上上海本身的實力。
❽ 為什麼沿海地區的民眾,比內地地區的民眾更加崇敬媽祖
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天後和天妃娘娘。她是一個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
所以每一年的媽祖誕都很多地方都搞隆重和盛大。而且全國各地媽祖廟也很多。因為很多人都覺得媽祖是挺靈驗的。但是相比於內陸地區,沿海地區的人民對媽祖的信仰是沒有辦法比擬的。媽祖在他們心中就是一個定心丸的存在。因為他們知道媽祖會在他們航行的時候保佑他們。
❾ 中國後來開放的十四個沿海城市是什麼
中國後來開放的十四個沿海城市是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一項具體措施。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197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試辦四個經濟特區。1984年4月,為進一步吸收外資,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又決定擴大開放沿海十四個港口城市。
這十四個沿海城市是: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同時決定開放的還有海南島。這一措施促進了我國沿海地區的進一步開放和經濟繁榮,證明我國對外開放的政策是正確有效的。
(9)顏海的創造擴展閱讀:
我國對外開放的主要特點: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依據馬克思主義關於國際經濟關系發展的基本原理,總結國際、國內的歷史經驗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回顧我國對外開放20年,我國對外開放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我國的對外開放是漸進式開放。我國開放是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由點到面、由淺入深,以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為重點,逐步向中、西部內陸地區推進的,既保證了對外開放的不可逆轉,又避免了盲目開放給產業帶來的巨大沖擊。
2、我國的對外開放是在獨立自主,平等互利開放。我國對外開放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在此前提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同時,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尊嚴和安全。
3、我國對外開放是以經濟開放為基礎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我國的開放首先是從經濟領域開始的,以後也是以經濟開放為基礎和重點。同時也包括積極發展同其他各國在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4、我國的對外開放是向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開放。無論哪個國家、屬於什麼性質和類型,也無論是窮國還是富國,我國都願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同它們的經濟貿易關系。
❿ 我國為什麼要以沿海地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歷史
1)交通方便,2)工業基礎相對好,3)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較高,4)科研文教事業比較發達 ,5)經濟效益較好,是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6)是多數海外華僑的故鄉。 在這些沿海城市優先實行對外開放,能發揮其優勢,更好利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金、技術、知識和市場,推動老企業的更新改造和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創造,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促使這些城市從內向型經濟向內外結合型經濟轉化;包括五個經濟特區在內,從南到北形成一條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實現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地的信息、技術、人才、資金的戰略轉移,以便發展對內對外的輻射作用,帶動內地經濟的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
附:優惠政策
這些沿海港口城市實行對外開放後,在擴大地方許可權和給予外商投資者優惠方面,實行下列政策和措施:①放寬利用外資建設項目的審批許可權。生產性項目,凡屬建設和生產條件不需要國家綜合平衡、產品不要國家包銷、出口不涉及配額、又能自己償還貸款的項目,均放寬審批許可權。②積極支持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改造老企業。在關稅、進口工商統一稅、企業所得稅、上繳利潤、生產計劃等方面實行扶植政策。③對中外合資、合作經營及外商獨資企業,給予優惠待遇 。④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引進中國急需的先進技術,集中舉辦三資企業和中外合作的科研機構。在開發區內,放寬利用外資項目的審批許可權,產品出口、內銷執行經濟特區的政策,稅收政策更加優惠。⑤增加外匯使用額度和外匯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