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梭子誰發明的

梭子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2-04-10 07:01:14

① 河姆渡人的三大發明

蠶紋刻劃與蠶絲發明
7000年繩子
有葦席到「編織原理」到系統的「紡織技術」
河姆渡發現的四對盅形牙雕,其蠶紋栩栩如生,結合同一遺址出土的蛾形器,充分顯示了河姆渡對蠶業生產的文化反映。

盡管山西芮城西王村也發現了蠶蛹裝飾,河北正定南楊庄出土了陶質蠶蛹,甘肅臨洮馮家坪齊家文化也發現了有許多蠶形昆蟲的雙聯陶罐,江蘇梅堰出土了蠶紋黑陶,……絲毫動搖不了河姆渡絲綢文化的王者地位,我們可以推斷,河姆渡——小黃山區域是中國蠶業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河姆渡文化中挖掘出了7000年前粗細不一用的繩子,小者只有兩三毫米,大者有2厘米,據專家考證,粗繩是用韌性較好的樹藤、樹枝做的,較細的是用葛、麻之類的長纖維鞣軟後「搓」成繩子。

別看一個「搓」字,實際上是紡織原理中的「加捻」,用雙手搓繩就是最原始的加捻方法,無論是原始的紡輪,紡織機械,還是近代的紡錠,都離不開河姆渡人發現的「搓動原理」。

由此,河姆渡人還是「加捻原理」的發現者。
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上百件之多的葦席殘片,小者如巴掌,大者如毛毯、坐席,一平方米以上,由葦席的編結、編織、搓捻、結網我們可以聯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席子、籃子、炕席、筐、網、籠、草帽……等等,說明在河姆渡已相當有規模,由此而知,河姆渡一帶是編織業的發源地,河姆渡人是最早的「編織原理」的發現者。

更進一步,我們來看紡織,紡織紡織,顧名思義,「紡」就是紡線,「織」就是紡線織成布,繩子「搓動原理」成就了紡線技術,葦席的「編織原理」成就了織布技術,由此河姆渡人就是最早的「紡織原理」的掌握者。

由此而知,從「搓動原理=〉加捻原理」,從「編結原理=〉織布原理」,史前小黃山、河姆渡一帶的先人系統地掌握了紡線、織布的技術。

(四)紡輪織具與「原始織機」的發明

河姆渡遺址發現了許多陶制、石制、木製的紡輪,其形狀有凸字形,算珠形,工字形,也有外形如圓餅、梯形……此外還有骨梭、骨針、木緯刀、木織軸、骨機刀……等原始織具,由此著名絲綢考古專家宋兆麟、牟永抗提出復原了由紡輪、經桿、機刀、梭子、布軸、經軸、綜桿組成的原始踞織機——水平腰機的重大學術成果

中國絲綢博物館趙豐教授則根據餘杭反山良渚文化發現的一整套原始腰機部件玉飾品也提出了河姆渡人發明「原始織機」的構想。

柴爾德曾經指出:「織機的發明是人類發明天才的一大勝利」。

古越河姆渡人早在七千多年前已發明了古老的踞織機,對人類是非常了不起的貢獻,就是這種踞織機在我國歷史上延用了數千年之久,對中華文明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可以說它不亞於指南針、造紙術的發明,對文明進步起了非常大的推廣作用。

由此可知,古越河姆渡人不但最先發明了搓動原理,加捻紡線原理,編造原理,織布原理,掌握了系統的紡織技術,而且還發明了最早的紡織機,除了早有盛名的稻米文化,更是絲綢紡織文化的搖籃。

(五)7000年的海上絲綢之路

河姆渡遺址中曾經挖掘出了7000年前的六支木漿(現藏於浙江博物館),這可是中國考古史上最早的木漿。此外,河姆渡文化中還挖出了許多石斧、石契、石鑿以及有段石錛,它們為砍木、刳木、刨木製造獨木舟提供了可能。它表明了7000年前古越族祖先為了主宰海洋,開展絲綢、稻米貿易與漁獵,已開始「刻木為舟,剡木為楫」的海上(水上)絲路的航行。而據美國、法國、日本、菲律賓、新加坡、台灣等許多著名史學專家研究,以這條遠古史前的海上絲路為代表,把古越的石錛、石器、陶器、稻米、絲綢紡織、斷發文身、銅鼓紋飾……等一起帶到了菲律賓、波羅洲、蘇拉威西、社會島、庫克群島、夏威夷、塔希地島、日本島、紐西蘭、復活節島……甚至是南美洲的厄瓜多,可以說太平洋文明圈與古越河姆渡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以文明傳播而不是以貿易為主的海上絲綢之路(絲綢出現以後暫以絲綢命名,也許更多的是石器、印紋陶器、斷發紋身)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早已在發揮作用了。

對於河姆渡文化而言,其生產工具除紡輪、紡織機外,更為突出的還有大量的石錛、石斧、石鑿,其中第到第四期共有(427+278+119+122)=1046件各種各樣的石器,由於河姆渡的稻作農業非常發達,還有骨耜,以及鋸齒狀骨器作為收割工具,這些長柄的骨耜,代表了河姆渡農業生產工具的更高形態。

除非常發達的耜耕農業外,還有非常豐富發達的動植物文化,家畜飼養文化,如家畜有豬、狗、水牛、水龜……,農作物有稻米、 瓜、菱、葫蘆……等等,此外河姆渡發現的一千多件形態各異的陶器、上百件木器等也反映了河姆渡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而從文化傳播角度看,特別是從北路影響中原、山東、朝鮮、日本方向,可能更多的是稻作、絲綢,家畜飼養,而影響西南、東南亞、南洋、大洋洲之南線,更具代表性的是石錛,舟船、印紋陶器,干欄式建築,有外國專家認為有段石錛、印紋陶器是遠古百越文化影響西太平洋,大洋洲、南美洲諸島的主要標志,因此,更運古的蒙昧時代——前絲綢時代某種意義就是「石錛之路」,「干欄式建築之路」,「木槳舟船之路」,加上稻米之路,耕耜之路,語言之路、家畜飼養之路……一起形成了一條復合的史前「江南絲綢之路」——海上絲路與水上絲路。這條路特別是由於石錛對南太洋諸島、大洋洲的影響傳播,有人謂其是「石錛之路」,也有人由於其非常發達的稻作文化,稱其謂「稻米之路」。

② 梭織的歷史發展

織造技術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在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利用薴麻製成織物﹐公元前2700年就已生產絲織物﹐公元前200年就能生產織錦等大花紋織物。漢宣帝時(公元前73~49年)﹐河北鉅鹿陳寶光妻使用了120綜﹑120躡的多綜多躡機﹐三國時(公元220~280年)馬鈞成成功地把多綜多躡機改成12躡﹐使多綜多躡機大為簡化﹐生產效率倍增。束綜提花機起源很早﹐經過歷代改進﹐成為宋代樓 《耕織圖》上的大型拉花機(見彩圖 宋《耕織圖》中的花樓機 )﹐這台拉花機的地經與花經分開﹐地經穿過綜框為織女所控制﹐花經穿過束綜為花樓上的挽花女所操縱﹐兩人密切配合﹐織出復雜的以紗羅為地組織的大花紋織物。1733年英國人凱﹐J.﹐發明了手拉投梭(飛梭裝置)。1785年英國人卡特賴特﹐E.﹐創造了動力織機﹐即「普通織機」的雛型。19世紀初﹐法國人賈卡﹐J.M.製成了不需挽花童的提花機﹐即紋版提花機。為了織制多色緯紗的織物﹐1869年R.L.哈特斯利和J.希爾發明了回轉多梭箱。1895年諾斯勒普﹐J.H.發明了自動換紆裝置﹐以後又有了多色緯的自動補緯裝置。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了進一步提高織機的生產率﹐出現了各種無梭織機﹐主要有片梭織機﹑噴氣織機﹑噴水織機(見噴射織機)﹑劍桿織機等。由於有梭織機和無梭織機的成布過程都是間歇性的﹐為此人們又提出了連續引緯的新方法。1975年國際紡織機械博覽會上展出了不同類型連續引緯的多梭口織機。7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發明機織與針織方法相結合的織編機。美國人N.F.道發明了三向織機﹐跳出了織物由經緯紗直角交織的范圍。

③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

1、飛梭

飛梭實際上是安裝在滑槽里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回穿行。所以飛梭的發明使織布速度變快。它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飛梭於1733年被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2、珍妮機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在棉紡織部門,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

3、水力織布機

英國紡紗業的大發展,使織布業反倒顯得落後了。1785年,理發匠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使織布工效提高了四十倍。到1800年,英國棉紡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紡紗機、織布機由水力驅動,使工廠必須建造在河邊,而且受河流水量的季節差影響,造成生產不穩定,這就促使人們研製新的動力驅動機械。

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機開始用做紡織機械的動力,並很快推廣開來,引起了第一次技術和工業革命的高潮,人類從此進入了機器和蒸汽時代。到1830年,英國整個棉紡工業已基本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到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機器大工業的轉變。

4、蒸汽輪船

蒸汽輪船是用蒸汽機作動力的機械推進船舶。蒸汽機的出現使船舶動力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從而完成了船舶動力的革命。船舶的推動力從人力、自然力轉變為機械力,船舶用蒸汽機提供的巨大動力,使人類有可能建造越來越大的船,運載更多的貨物。

真正解決船用蒸汽機的是詹姆斯·瓦特。他在1765年發明了雙缸蒸汽機。1768年他與英國伯明翰輪機廠的老闆馬修·博爾頓合作,專門研製了一台用於船舶推進的特殊用途的蒸汽機,這就是世界上早期蒸汽機船上普遍使用的博爾頓--瓦特發動機,船舶用上了蒸汽機,出現了蒸汽機輪船。

5、瓦特改良蒸氣機

1764年,英國的儀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為格拉斯哥大學修理紐可門蒸汽機模型時,注意到了這一缺點,並於1765年發明了設有與汽缸壁分開的凝汽器的蒸汽機,並於1769年取得了英國的專利。

初期的瓦特蒸汽機仍用平衡杠桿和拉桿機構來驅動提水泵,為了從凝汽器中抽除凝結水和空氣,瓦特裝設了抽氣泵。他還在汽缸外壁加裝夾層,用蒸汽加熱汽缸壁,以減少冷凝損失。

④ 「飛梭」由誰發明

失去土地、背井離鄉的農民成了為工業預備的勞動力。農村出現了農場,使產量大增,為工業提供了原料與食糧。1733年,有個叫凱伊的織布工人,造出了新式織布梭子,由機器傳動,比用手穿快兩倍,取名為「飛梭」。

⑤ 第一次工業革命代表人物是誰

第一次工業革命代表人物是:瓦特。
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年1月19日 —
1819年8月19日)是英國著名的發明家,是工業革命時的重要人物。1776年製造出第一台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以後又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進,使之成為「萬能的原動機」,在工業上得到廣泛應用。他開辟了人類利用能源新時代,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把功率的單位定為「瓦特」。
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的發明如下:
時間 發明人 發明
1733年凱伊·約翰飛梭
手工織機是將梭子從一隻手傳遞給另一隻手,因此紡織的幅度不能夠超過手臂的長度。1733年英國制梭工人凱伊(公元1704—1764)發現了這一存在的問題並由此發明了飛梭,只要織布工人牽動引繩,梭子就可以左右飛穿,這樣就可以織出更為寬幅的織品,並且大大提高了織布的速度。1760年,凱伊的兒子進一步加以改進,提高了飛梭的性能。
1764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珍妮紡紗機
珍妮機的發明是由織布工人哈格里夫斯改革了舊式紡車,並於1765年發明了珍妮機,在1768年正式開始使用。他將水平放置的單錠紡車改造成為樹立的由多個紗錠構成的新式紡紗機,珍妮機的發明使得當時最初的8個紡錘擴展到了80個紡錘,到之後不斷增多的紡錘數量。
但是哈格里夫斯也遭到了同許多其他的發明家一樣的命運。紡紗工人闖入他的家,搗毀了他發明的機器。機器的發明導致手工技術工人技能作用的降低和失業,由此而引起的對於機器發明的抵制,這種事情在工業革命初期是屢見不鮮的。
1769年阿克萊特水力紡機,被譽為「近代工廠之父」
1785年 瓦特 改良蒸汽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抽水馬桶
1779年克倫普敦走錘紡騾
1785年卡特萊特動力織機
1796年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802年詹姆斯·瓦特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
蒸汽機的發明首先產生於煤礦井排水的需要。煤礦的發展是由鋼鐵工業所帶動的。鋼鐵工業里的煉鋼環節需要融化鐵,融化鐵又需要大量的熱量作為融化的條件。在那個時代,熱量主要來源於燃燒木材,這樣對於木材的需要不斷升高,導致樹木的荒蕪。當樹林的一點點消逝的時候,人們將新的動力源泉轉向了礦區,於是人們開始挖礦事業。當礦越挖越深的時候,地下水就不斷的湧出,剛開始人們依靠風力和水力來控制不斷湧出的地下水,隨著礦井越挖越深,越來越多的地下水也不斷的湧出,風力和水力的動力難以滿足,於是人們就需要更為強大的動力系統,也就是蒸汽抽水機。
蒸汽技術的開始並不是從英國開始的,而是從前50年古希臘的希羅,他發明的一種裝置,利用蒸汽噴射的反沖力而輕輕的帶動圓球轉動。達芬奇在,將水滴到一個灼熱的表面,利用水汽化所產生的驟然膨脹把炮彈射出。薩夫里在1698年發明了「礦山之友」,應用與礦山抽水的蒸汽泵。紐可門於1712年發明了活塞式大氣壓蒸汽機,被應用於各國,他的效率是馬提水的3倍,但是成本卻是馬提水的三分之一。
如果說紡織機的技術依靠的是工匠的技藝的話,那麼,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就是受到了科學的指引。瓦特是原格拉斯哥大學的儀器修理工,他在修理期間,發現動力機的效率低,僅僅為1%,經過研究並發現了其中的原因。瓦特在潛熱、外冷凝器、精密加工、油潤滑、設置絕熱層,由此幾項的改革,使得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在效率上提高到了3%以上。
經過瓦特發明和改進的蒸汽機很快的被應用於礦山的工作。1780年,已經製成了40台蒸汽機。到了1784年,瓦特有獲得了一項專利,即雙向動作的蒸汽機。此活塞的往復運動均由蒸汽來推動,瓦特還採用了連桿、飛輪等,後來又發明了離心調速器。
從此,動力機、傳動機、工作機組成的機器生產系統,這是技術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飛躍。1785年,第一批新設計的蒸汽機交付到紡紗廠使用,從此由原來的300-400隻紗錠,轉到了當時的10000隻紗錠。到了1800年,瓦特的專利失效了,無數生產製造的蒸汽機廠紛紛的建立起來了,以及由此引發的釀酒、磨粉、造紙、製革等部門。使新的行業不斷的涌現出來。轉至1821年,英國已經有將近1500台左右的蒸汽機投入到了使用之中,工廠也由於沒有水力的限制,所以不再受修建地點的限制了。
1807年富爾頓蒸汽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4年史蒂芬孫蒸汽機車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44年 威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⑥ 哪位古人發明了「丁橋織機」,對我等有何現實意義

這種織機是在漢朝四川時出現的,具體發明有不詳。
公元前73~公元前49年中國河北巨鹿陳寶光妻將其簡化為120綜120躡的提花機。公元220~280年中國馬鈞成功地把提花機改為12綜12躡,今中國四川丁橋織機可能源出於此。

古代蜀錦產地四川雙流地區現在仍保留著原始的多綜多躡機。因其踏板布滿竹釘,狀如當地過河的石礅——丁橋,故稱「丁橋織機」。它用32片綜32塊由輕質竹材製成的踏板來織制一種名為「五朵梅」的窄長花邊。操作時,花綜用左腳趾控制,地綜則用右腳趾控制,每織入一根緯線,便提起一片花綜和一片素綜。丁橋織機至今仍在民間作為一種主要的手工織機代代相傳,織造出富有民族風情的花錦、花邊等。

如果樓主你是女孩的話,那麼你想想就明白!!那些漂亮的花錦,花邊都是由它來織出的,現實意義也是很強大的!!

丁橋織機是四川成都附近的雙流縣中興公社(原華陽縣舊址)流傳下來的一種原始的多綜多躡織機。因為這種織機的腳踏板上布滿了竹釘,狀如農村河面上依次排列的過河石墩「丁橋」,所以這種織機在當地被稱為「丁橋織機」。這種織機在近代仍用於生產花綾、花錦、花邊等織品。

丁橋織機(即多綜多躡織機),古稱「綾機」,是我國最古老的綜片提花織機,源於先秦戰國時期,流行於漢唐時代,是古代四川織錦藝人用來織造古蜀錦(彩條經錦)的專用提花絲織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我國早已失傳的極為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

1978年,蜀錦專家王君平先生及其課題組在成都雙流縣華陽鎮發現了這種舉世罕見的「丁橋織機」。當時村民廣泛用來織造一種叫做「花邊」的彩條經線提花的絲織品,經有關考古與文物研究證明,在新疆絲綢之路沿線多次出土的漢唐時代的蜀錦(彩條經錦)就是運用這種多綜多躡的提花工藝織造的。在日本正倉院等處收藏的國寶級文物,隋唐時代的日本皇室御用過的「蜀江錦」,其織物結構與工藝條件與這種丁橋織機的上機工藝相吻合。同時也證實了《三國志》有關當時廣泛使用的「五十綜者五十躡」、「六十綜者六十躡」的多綜多躡織機的記載是真實可靠的。

丁橋織機全用竹木製作,看似簡陋,但功能已相當完善,它具有完整結實的機架和開口提花,引緯打緯以及送經卷取等功能。提花用的綜片(花綜),織地組織用的綜片
(素綜)與腳躡(俗稱腳踏板)是一一對應的,織機有多少片綜,就有多少個躡。織工用腳踩踏腳躡來控制綜片與經線的升降,以形成梭口,便於拋梭引緯,編織產品,在織物上顯現出各種花紋圖案。丁橋織機上,花蹤的數量就是一個花紋循環中所包含的緯線的根數,即腳數,踩多少腳即織成一個花紋循環單位。

織機有多種分類。

按織物纖維分類可分為棉紡織機、毛紡織機、麻袋織機、絲綢織機等。

按織造的引緯方法分類可分為有梭織機和無梭織機兩大類。
有梭織機是採用傳統的梭子(木梭或塑料梭)引緯的織機。梭子的體積大、份量重,被往來反復投射,機器振動大、噪音高、車速慢、效率低。
無梭織機的引緯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劍桿、噴射(噴氣、噴水)、片梭、多梭口(多相)和編織等方式。
1、 劍桿織機:用剛性或撓性的劍桿頭、帶來夾持、導引緯紗。劍桿織機除了適宜織造平紋和紋路織物外,其特點是換色方便,適宜多色緯織物,適用於色織、雙層絨類織物、毛圈織物和裝飾織物的生產。
2、 噴氣織機:用噴射出的壓縮氣流對緯紗進行牽引,將緯紗帶過梭口。噴氣織機最大特點是車速快、勞動生產率高,適用於平紋和紋路織物、細特高密織物和批量大的織物的生產。
3、 噴水織機:利用水作為引緯介質,以噴射水流對緯紗產生摩擦牽引力,使固定筒子上的緯紗引入梭口。噴水織機是具有速度高、單位產量高的特點,主要適用於表面光滑的疏水性長絲化纖織物的生產。
4、 片梭織機:以帶夾子的小型片狀梭子夾持緯紗,投射引緯。片梭織機具有引緯穩定、織物質量優,緯回絲少等優點,適用於多色緯織物、細密、厚密織物以及寬幅織物的生產。
上述四類無梭織機共同的基本特點是將緯紗卷裝從梭子中分離出來,或是僅攜帶少量的緯紗以小而輕的引緯器代替大而重的梭子,為高速引緯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緯紗的供給上,又直接採用筒子卷裝,通過儲緯裝置進入引緯機構,使織機擺脫了頻繁的補緯動作。因此,採用無梭織機對於增加織物品種、調整織物結構、減少織物疵點、提高織物質量、降低噪音、改善勞動條件具有重要意義。無梭織機車速高,通常比有梭織機效率高4-8倍,所以大面積的推廣應用無梭織機,可以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
由於無梭織機的結構日臻完善,選用材料范圍廣泛,加工精度越來越高,加上世界科技發展,電子技術、微電子控制技術逐步取代機械技術,無梭織機的製造是冶金、機械、電子、化工和流體動力等多學科相結合,集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精密機械技術和紡織技術於一體的高新技術產品。

⑦ 【緊急】請問,「飛梭」是1733年英國人發明的.那我們國家古代的勞動人民織布時候呢!(古裝片里的那些靠...

我們國家用的當然不是飛梭了,是傳統的織布機,電視上的還是可靠的

⑧ 馬鈞發明的是什麼

馬鈞發明了很多東西,主要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織綾機、發明龍骨水車、輪轉式發石機、水轉百戲圖等,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⑨ 嫘祖養蠶抽絲_______發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編出____________。

黃帝的第一個老婆嫘祖發明了養蠶抽絲,第四個老婆嫫母看到嫘祖抽絲,於是就想把絲織起來,就發明了織布機,有了織布機,和嫘祖一起把抽好的絲織成綢緞,再把綢緞做成衣服。再後來,嫘祖和嫫母一起把這兩項技術教給了人民。後人為了紀念兩位娘娘的功德,便把她倆分別尊稱為先蠶娘娘和先織娘娘。在河南新鄭的黃帝故里景區故里祠內的東西配殿,便供奉著兩位娘娘的塑像,嫘祖是一手持蠶蛹,一手抽絲,嫫母是一手持織布的梭子,一手持線。嫘祖的東配殿門口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榮稱絲國秉蠶神,下聯是:樂業昆意尊母德。之餘嫫母門口的對聯,我記不太清了。樓主有時間到黃帝故里來看看,就明白了。

閱讀全文

與梭子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