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稅制發明

稅制發明

發布時間:2022-04-08 19:43:34

❶ 電子商務稅收理論我國最早由誰提出來的

是否對電子商務實行稅收優惠。這一問題首先是由美國提出的。美國是電子商務應用最早、普及率最高的國家。到目前為止,美國已頒布了一系列有關電子商務的稅收法規,其要點是:免徵通過網際網路交易的無形產品(如電子出版物、軟體等)的關稅;暫不徵收(或稱為延期徵收)國內「網路進入稅」(internetaccesstaxes)。美國國內在對電子商務免徵關稅問題上達成一致後,於1998年,美國依仗其電子商務主導國的地位,與132個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簽訂了維持網際網路關稅狀態至少一年的協議;1999年,美國又促使世界貿易組成員國通過了再延長維護網際網路零關稅狀態一年的協議
在電子商務發展規模上稍遜於美國的歐盟成員國,於1998年6月發表了《關於保護增值稅收入和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報告》,並與美國就免徵電子商務(在網際網路上銷售電子數字化產品)關稅問題達成一致。但歐盟也迫使美國同意把通過網際網路銷售的數字化產品視為勞務銷售徵收間接稅(增值稅),並堅持在歐盟成員國內對電子商務交易徵收增值稅(現存的稅種),以保護其成員國的利益。
在發展中國家,電子商務剛剛開展尚未起步。發展中國家,對國際上電子商務稅收政策的研究、制定的反應多為密切的關注。發展中國家大多希望、主張對電子商務(電子數字化產品)徵收關稅,從而設置保護民族產業和維護國家權益的屏障。
二、關於研究、制定我國電子商務稅收政策的意見與建議

目前,我國的電子商務正處於由概念到現實的轉變過程中,據我國有關部門統計,1999年全國的電子商務交易額約2億多元,其支付手段有網上支付,也有到貨付款,交易額大體與2個大型商場的年營業額相當。在此,我們結合我國電子商務具體狀況,對電子商務稅收政策的研究、制定,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1.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在即,我們首先應對是否同意wto一致通過的免徵網路交易(無形產品)關稅的決議作出決策,我們應採取何種對策?是否免徵網路交易(無形產品)關稅?是否視無形產品為有形產品繼續徵收關稅?或是比照歐盟的做法將無形產品視為勞務徵收增值稅?還是把無形產品交易的收益定為特許權使用費而徵收預提稅?這需要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在綜合分析國家的財政收入狀況和民族產業發展情況的基礎上,盡快作出回應。

2.我國應制定對國內電子商務實行稅收優惠的政策。目前對電子商務稅收問題,應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但不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征稅上。因此,在

一定時期內,我國不應對我國尚十分幼稚的電子商務進行征稅。在國際上普遍對電子商務進行免稅的情況下,我國對電子商務征稅,不利於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另外,以我國目前的技術水平(國際上也是如此),對電子商務進行征稅,稅收成本高,技術上也無實現可能。此外,我國尚未建立一支既懂電子商務技術又熟悉稅收政策的具有綜合素質的稅務隊伍。更重要的是,我國還未建立健全與電子商務相關的配套法律。

從電子商務的具體運作形式和發展進度看,全球性電子商務暫時不會對我國稅收收入產生強烈沖擊。電子商務涉及到的有形實物交易,仍可以通過海關進行稅收管理。對於網路上的數字化產品,如軟體、資料庫產品、音像產品等,亦可採取相應措施進行稅收征管。

國際上對電子商務不征稅將持續二三年的時間,我國應利用這段寶貴時間,抓緊制定、建立我國的對電子商務的稅收優惠政策。這其中不僅應制定有關電子商務的優惠政策,還應制定對與電子商務密切相關的高科技產業的優惠政策。

(1)對建立電子商務交易中心,提供電子貿易服務的企業(網路服務商)給予稅收優惠,如免徵營業稅;
(2)對以電子商務為載體的新型服務行業,給予供政策優惠,如減免營業稅;
(3)對企業利用電子商務進行國際型產品銷售或服務加大鼓勵力度(如提高出口退稅稅率),提高國際經濟競爭力;
(4)對企業進行內部技術更新、提高自動化程度、信息化程度的投資;尤其企業進行btob電子商務建設,給予稅收優惠,如實行投資抵免;
(5)對通過電子商務直接銷售自產商品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如減征有關的稅收;
(6)利用稅收政策,促進以信息產業為主體的高技術產業,包括生命科學、基因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空間技術、海洋開發技術、環境技術等無污染、可持續發展產業的發展。總之,對我國剛剛起步的電子商務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既不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又可以促進我國電子商務的健康、迅速發展。

3 在研究、制定電子商務稅收政策的同時,還應加強稅收征管電子化建設和建立高素質的稅務隊伍的工作。在某種意義上說,在電子商務稅收政策確定之後,稅收征管電子化和高素質稅務隊伍建設就是決定的因素,這是以電子商務為特徵的網路經濟對稅收工作的必然要求。

(1)應適應經濟信息化和稅收征管信息化的要求,統一和制定符合現代網路經濟和網路社會特點的稅收征管業務規程。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不僅提供了高技術產品和信息承載處理手段,而且以此為基礎,誕生了高效的管理科學。它能改變組織結構、增強管理功能、革新管理思想、完善管理辦法。我們應運用這一科學,建立新的稅務信息系統運行和管理體制,形成新的稅收管理模式。

(2)應加快稅收征管信息化建設和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建立與海關、金融機構、企業、工商甚至外國政府間的信息共享網路(目前這一網路已初步形成),對企業的生產和交易活動進行有效監控。

(3)在城市一級建設現代化的、以廣域網路為依託的、充分實現部門間信息共享的稅收監控體系和稅收征管體系(目前,我國稅務部門已建立了國家、省、地(市)三級聯網的廣域網,並正向縣級稅務部門延伸),並以此為基礎建設完善的全國各級宏觀稅收徵收、管理、分析、預測、計劃信息庫,形成全國稅收徵收、管理、分析、預測、計劃體系和機制。

(4)總結稅務部門已建設和運行的以增值稅發票計算機交叉稽核、防偽稅控、稅控收款機為主要內容的「金稅工程」的經驗,針對電子商務的技術特徵,開發、設計、制定

監控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軟體、標准,為今後對電子商務進行征管做好技術准備。

(5)加強稅務幹部的教育、培訓工作,使廣大稅務幹部既懂得信息網路知識,又熟悉電子商務稅收征管業務,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適應新形勢下稅收征管的稅務隊伍。

三、關於研究電子商務稅收政策的思路和原則

目前,在我國研究電子商務的過程中,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是「嚴峻論」,認為電子商務對現行稅收制度提出了嚴重的挑戰,應對現行稅收制度作較大變動;一種是「簡單論」,認為現行稅收制度完全適用於電子商務,無需作什麼修訂、補充。我們認為,二者都有失偏頗。我們認為,研究電子商務稅收政策的原則和思路應是:第一,立足現行稅收法規並加以補充、完善,以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有別於傳統商務的貿易方式,其承載的內容仍然是現存社會中人們時常使用的商品、勞務。其內容實質未發生變化。現行的稅收法規及其體現的稅收原則是社會生產、貿易活動的社會規范,其基本上是適用於電子商務的,我們應繼續以現行稅收法規及其體現的稅收原則,去解釋、分析、研究電子商務的稅收問題。第二,認識和把握電子商務的特徵和本質,研究制定稅收征管的政策和措施。任何事物都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之中。電子商務亦不例外。盡管電子商務交易的「虛擬化」,使人感覺電子商務交易似乎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實際上電子商務只是縮短了交易的時間,取消和減少了物理意義上的場所如辦公樓、商店倉庫等而已),然而,電子商務交易中的人(賣買雙方)、錢(貸款)、物(有形的、無形的)仍存在於一定空間和時間之中,絕不會因電子商務交易的「虛擬化」而「虛擬」得無影無蹤。任何事物在其相互聯系的環節中有主要環節。在電子商務的信息流、資金流、物資流三個環節中,資金流是主要的環節。在研究電子商務稅收政策時,我們應抓准「人」、「錢」、「物」特別是「錢」這個環節(如歐美國家建立監管支付體系的征管體制的設想,即是一個有益的啟示),研究、制定相應稅收征管政策和措施。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人們既然能夠創造出傳輸巨量數字信息流的網路通信技術,也就能夠發明管理、控制數字信息流的方法與措施。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也為稅收征管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手段,帶來了先進高效的現代管理技術。第三,當前在電子商務國際立法(包括稅收法規)的進程中,已呈現國際立法先於各國國內立法且歐美等發達國家居主導地位的趨勢,對此我們應予以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我們應利用多種渠道、廣泛收集各國研究電子商務稅收的文件和資料(歐、美、日等國已發布許多有關電子商務稅務政策的文件,如歐盟提出了「電子商務征稅指南」,日本公布了「電子帳簿保存法」,oecd頒布了「電子商務與稅收———階段性報告」,美國頒布了「全球電子商務選擇稅收政策」),緊緊跟蹤、掌握國際電子商務立法的進程和趨勢,從而促進我國電子商務稅收政策的研究。總之,只要我們確立了正確的思路和原則,關注世界和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調查電子商務的技術特徵,研究電子商務可能帶來的稅制和征管問題,同時加強相關部門的協作,加強對電子商務稅收政策的研究,就能夠制定出適應電子商務內在規律又符合稅收原則的電子商務的稅收政策。

❷ 請說出兩宋時期農業上的發明及其發展情況

1.這一時期,由於戰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既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也帶來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同時,這一時期南方社會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安定、寬松的環境。而且統治者都很重視內部實力的加強,減輕了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重視農業的發展。
2.這一時期,除了引進占城稻,在水稻的耕作技術和方法上也有新的變化,即從直插法轉變為移植法。這種方法改變過去那種直接把稻種撒播在田裡的做法,提高了稻苗的存活率。
3.除了水稻外,其他農作物的種植也有了較快的發展。北宋末南宋初,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種麥的豐富經驗,小麥種植在南方有了更大的發展。小麥的普遍種植,確立了南方稻麥輪種的先進耕作制度。這標志著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4.隨著糧食生產的增加,兩宋時期我國南方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北宋時,棉花在兩廣及福建南部普遍種植,之後又向北推廣到江西、兩浙等南方各省。這一時期,茶樹的栽培有很大的發展,新辟了許多茶園。
5.總之,兩宋時期,特別是南宋時,我國南方的農業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明顯的標志是「蘇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這說明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的糧倉。南宋時,我國的經濟重心移到了南方。

❸ 稅收制度最早是誰創立的

在國家產生的同時,也就出現了保證國家實現其職能的財政。在我國古代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最早出現的財政徵收方式是"貢",即臣屬將物品進獻給君王。當時,雖然臣屬必須履行這一義務,但由於貢的數量,時間尚不確定,所以,"貢"只是稅的雛形。而後出現的"賦"與"貢"不同。"賦"遠指軍賦,即君主向臣屬徵集的軍役和軍用品。但事實上,國家徵集的收入不僅限於軍賦,還包括用於國家其他方面支出的產品。此外,國家對關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徵集的收入也稱"賦"。所以,"賦"已不僅指國家徵集的軍用品,而且具有了"稅"的涵義了。有歷史典籍可查的對土地產物的直接征稅,始於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十五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按平均產量對土地征稅。後來,"賦"和"稅"就往往並用了,統稱賦稅。

❹ 中國古代史的六個分期

中國古代史歷史分期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一)先秦時期(夏商周:奴隸社會;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春秋戰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過渡)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二)秦漢時期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四)隋唐時期

(五)宋元時期

(六)明清時期

(一)先秦時期(夏商周:奴隸社會;春秋戰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夏:出現公共權力,國家出現

商周時期:內外服制度;井田制出現;耒耜耕作、集體耕作;青銅冶煉;官營手工業產生;商朝出現職業商人和最早的貨幣;西周「工商食官」政策;商朝甲骨文

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1.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周王失去天下公主的地位,郡縣制出現。

2.經濟上:農業:鐵犁牛耕出現,稅制改革,井田制崩潰,小農經濟產生,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都江堰。手工業:冶鐵技術,出現家庭手工業、私營手工業興起,商業:私商取代官商成為商人的主體;重農抑商政策興起

3.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儒家教化、貴賤有序;道家無為而治;墨家節儉;法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理論)

4.軍事上:爭霸戰爭

5.階級上:新興地主階級產生和壯大

6.文化上:《詩經》四言體、現實主義傾向;楚辭自由靈活的句式、浪漫主義

(二)秦漢時期

秦:(前221年---前206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縣制;軍功爵制度;法家思想治國;以小篆為標准,統一文字

西漢:漢高祖郡國並行制;漢景帝削藩、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推恩令、刺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察舉制、徵辟制;犁壁發明,鐵犁牛耕得到廣泛推廣;坎兒井;絲國;發明造紙術;漢賦重鋪陳排比、文采華麗東漢:王景治理黃河;青瓷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曹魏翻車

兩晉:東晉王羲之書法虛玄靈動;文人畫凸顯個性,代表顧愷之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三長制;民族融合;南朝祖沖之圓周率;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白瓷;


四)隋唐時期(581年---907年)

唐朝: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曲轅犁標志著傳統步犁基本定型,筒車;緙絲技藝;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瓷器成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瓷器開始大量出口;海上陶瓷之路,陸上海上絲綢之路;重農抑商政策有了某種松動。雕版印刷術

(五)宋元時期(960年---1368年)

宋代:1.政治上:削地方:收精兵、削實權(文臣出任州郡長官、通判)、制錢谷;削相權: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出現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兩積(積貧、積弱)問題

2.經濟上:農業——不抑制土地兼並,租佃經營成為僅此於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 手工業——景德鎮。 商業——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集鎮興盛,出現了夜市、曉市、草市,海外貿易興盛,坊市界限被打破,商品交易時間的限制被打破

3.思想上:程朱理學(理是世界本原,格物致知,理體現在社會領域儒家的倫理道德)陸九淵心學(心是世界本原,發明本心)

4.科技上: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葯廣泛應用、發明指南針並應用於航海

5.藝術上:書法:特點追求個性而忽略法度,倡導有意無法;繪畫:風俗畫 《清明上河圖》;文人山水畫 注重意境; 戲曲:南戲標志戲曲形成

6.文學上:宋詞——豪放派、婉約派

元朝: 地方實行行省制度;中央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紙幣廣泛流通;黃道婆全面革新內地落後的棉紡織技術;彩瓷;

王禎《農書》

(六)明清時期(1368年---1840年)

明清時期:1.政治上:明太祖廢丞相設殿閣大學士,明成祖設內閣;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總之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經濟上:生產技術提高,雙季稻大范圍擴種,玉米番薯被引進推廣,廣泛植棉;私營手工業佔主導地位,從中孕育出了僱傭勞動關系,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商業市鎮興起,農產品大量進入市場,白銀在流通中廣泛使用,區域性商人群體出現;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海禁、閉關鎖國。總之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但自然經濟佔主導

❺ 香噴噴的月餅,讓人直流口水,它究竟是誰發明的,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香噴噴的葉子比讓人口水直流。究竟是誰發明的,最早應該出現在殷朝。唐朝。因為那時候人們為了祭祀穩重。在江浙滬一帶。就有月餅出現,只不過他的名稱。不叫月餅而已。

❻ 最早的稅收起源於何時

最早的稅收起源於夏朝。

歷史上,在國家產生的同時,也就出現了保證國家實現其職能的財政。古代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最早出現的財政徵收方式是「貢」,即臣屬將物品進獻給君王。雖然臣屬必須履行這一義務,但由於貢的數量,時間尚不確定,所以,「貢」只是稅的雛形。

而後出現的「賦」與「貢」不同。西周,徵收軍事物資稱「賦」;徵收土產物資稱「稅」。

(6)稅制發明擴展閱讀

春秋後期,賦與稅統一按田畝徵收。"賦"原指軍賦,即君主向臣屬徵集的軍役和軍用品。但事實上,國家徵集的收入不僅限於軍賦,還包括用於國家其他方面支出的產品。國家對關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徵集的收入也稱"賦"。

賦已不僅指國家徵集的軍用品,而且具有了「稅」的涵義。清末,租稅成為多種捐稅的統稱。農民向地主交納實物曰租,向國家交納貨幣曰稅。

有歷史典籍可查的對土地產物的直接征稅,始於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十五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按平均產量對土地征稅。後來,「賦」和「稅」就往往並用了,統稱賦稅。

自戰國以來,中國封建社會的賦役制度主要有四種:戰國秦漢時期的租賦制(徵收土地稅和人頭稅)、魏晉至隋唐的租調制(徵收土地稅、人頭稅和勞役稅)、中唐至明中葉的兩稅法(徵收資產稅和土地稅)、明中葉至鴉片戰爭前的一條鞭法和地丁合一(徵收土地稅)。

❼ 急求所得稅會計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啊~~~!急死人了!

下面我們就各國發展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措施作一比較分析。
一、中小企業稅收優惠國際比較
(一)主要發達國家稅收優惠措施一覽
1.普通稅收減免優惠
(1)美國
a.2001年7月1日開始,美國將在今後的10年中減稅1.35萬億美元。到2006年年底,最低所得稅率將從15%降到10%,39.6%的高收入者所得稅稅率要降到35%。
b.美國聯邦公司對來源於國內外的應稅收入按15%~35%的超額累進稅率征稅(不含勞務服務公司所得稅)。也就是說,年應稅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的企業,可享受15%的低稅率。[1]
(2)德國
a.計劃通過漸進式的改革措施在1998~2005年對中小企業實行近150億歐元的稅收減免,其中2001年就為中小企業免除了近80億歐元的稅收。
b.對中小企業實行盈餘核演算法,較之對大企業實行的企業資產比較法更有利於中小企業的發展。
c.企業所得稅最高稅率由過去的47%下降至35%,下限降低到19%,並對周轉額不超過2.5萬馬克的小企業免徵所得稅。
d.對一半以上的中小工業企業免徵營業稅,並將中小企業營業稅起征點從2.5萬馬克提高到了3.25萬馬克。東德地區營業稅起點更是從15萬馬克提高到100萬馬克。
e.在落後地區新建的中小企業可以免交5年的營業稅。[2]
(3)法國
a.2000年9月,宣布將在今後3年中採取一系列減稅措施,減稅總額估計達1200億法郎,涉及個人所得稅、公司稅、汽車印花稅等稅種。
b.員工人數在1500人以下,年營業額在3000萬法郎以下的中小企業減免3年的企業所得稅。
c.在老工業區等重點開發區興辦企業免徵3年的地方稅、公司稅和所得稅,期滿後仍享受50%的稅收優惠。
d.中小企業財產繼承稅可緩交5~10年。
(4)日本
a.對中小企業實行低稅率法人稅,低稅率為22%,而普通法人的稅率為30%。
b.小企業共用的機械設備減征固定資產稅。
c.降低遺產稅稅率水平,以幫助中小企業克服在公司重組等情況下產生的涉及繼承的問題。[3]
2.設備折舊稅收優惠
a.美國推行加速折舊。其中,對試驗研究用機械設備,折舊期限縮短為3年,產業用設備折舊年限減為5年。
b.德國將中小企業折舊率從10%提高到20%。
c.法國採取「期初扣除」(initial dection)這種特別折舊方式,規定對於購買技術開發投資公司(financial innovation companies)股票的投資,可以在期初扣除50%。技術開發融資公司是指經政府批准以研究開發項目融資為特殊目的的公司。對於軟體以及其它符合條件的設備,可按100%在期初扣除。
d.日本中小企業對設備現代化改造實行特別折舊,對新興產業的設備使用期限縮短到4~5年。
3.鼓勵投資的優惠
a.美國鼓勵向小企業投資,降低投資所得稅率。
b.德國對新建的中小企業所消耗完的動產投資,免交50%的所得稅。對中小企業使用內部留存資金進行投資的部分免徵財產稅。
c.法國鼓勵經營者在盈利的情況下轉讓中小企業,在中小企業轉讓時不征稅。而且中小企業員工投資於企業,可部分免交個人所得稅。
d.日本中小企業法人債務在次年不必全部清賬,還可從利潤中提取16%作為積累,用於企業的投資擴張。
4.技術創新開發的優惠
(1)美國
a.對中小企業實行特別的科技稅收優惠。如企業科研經費增長額稅收抵免;推行加速折舊;由地方政府對新興的中小高技術企業減免地方稅收;提前以公司未來的稅收作為政府對企業當前的投資等。
b.鼓勵企業進行科研開發。企業能夠申請研究和試驗費用抵免,抵免額為符合條件研究費用的20%,同時規定,增加試驗研究費用可減稅,對高出企業過去3年研究開發支出平均額的部分減稅25%。
c.鼓勵風險投資。規定美國小企業管理局(SBA,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頒布執照的專門從事風險投資的民營公司,除了可用自籌資金投資外,還被允許向SBA申請軟貸款,這種投資可享受相應的特殊稅收優惠。
(2)法國
a.1983年制定《技術開發投資稅收優惠制度》,主要內容為:凡當年R&D投資額高於前2年平均數(經通貨膨脹調整)的企業,經批准後可免交相當於R&D投資增加額若干比例的企業所得稅,並規定了最高限額(見表1)。
表1 《技術開發投資稅收優惠制度》內容調整情況
時間 可免交相當於R&D 最高限額
投資增加額的比例/% (單位:萬法郎)
1983 25 300
1985 50 500
1988 50 800
1999 50 4000

b.對中小企業以專利形式向創新企業投資的,給予稅收優惠。
c.從1997年起,在預定的產權轉讓尚未發生的情況下,以專利、發明或工業生產技術等無形資產向企業進行投資的投資者,所獲利潤增值部分可延期5年交稅。
(3)日本
a.技術含量高的中小企業所購入或租借的機器設備減免所得稅。
b.信息行業有專門的減稅待遇。包括:增加25%的科研稅務貸款;扣除50%的軟體收入,作為用於軟體開發的免稅儲備金;扣除相當於培訓軟體工程師開支20%和相當於售價2.5%的金額,用作意外損失儲備金;購置用於基礎技術開發的資產,免徵7%的稅金等。
(二)主要發達國家稅收優惠措施分析
綜上所述,美、德、法、日4國的稅收優惠措施很清晰地呈現出以下特點。
1.優惠范圍相當大
諸項措施幾乎貫穿了中小企業創辦、發展、轉讓、對外投資等環節,並涉及了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投資收益所得稅等多個稅種。
2.優惠的針對性強
政府充分認識到了中小企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以及作為弱勢群體本身的脆弱性和生存環境的相對艱難,故針對中小企業競爭力較差、管理成本高、融資難等問題制定政策,使中小企業真正受惠。
3.優惠方式多樣
採取了減免稅、加速折舊、再投資減免、費用扣除、盈虧相抵等多種方式,並且優惠力度大。
4.重視對企業創新和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支持
鼓勵企業將資金投入到技術研究中去,研製開發科技含量高的新產品和新工藝;對信息、生物、通訊等高新技術中小企業尤其關注。
二、運用稅收優惠發展的借鑒
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登記注冊中小企業為3570萬戶,佔全部注冊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產品出口額佔全國出口總額的60%;中小企業提供了約75%的城鎮就業機會,以其佔全部企業48.5%的資產創造69.7%的就業崗位以及同時還為國家創造了43.2%的工商稅收[4]。可見,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需要給予大力扶持和發展。
雖然1994年稅制改革以後,國家在稅收政策上給予了中小企業一定的扶持,但是,隨著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地位的不斷提升,原有稅收優惠措施針對性不強、內容零散、優惠形式單一以及支持力度小的缺陷,使得現有政策已不能再滿足中小企業迅速發展與擴張的要求。
此外,WTO的核心之一即為實現「國民待遇」,在稅收政策方面就是要體現出稅收公平。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稅收政策的制訂不是從產業政策出發,而是從不同的經濟所有制類型出發,這種區別對待的稅收政策並不能體現出稅收的公平。對中小企業特別是私營個體企業來說,實施稅收優惠實際上恰恰體現了稅收公平的原則。通過運用稅收政策工具,使中小企業能和大企業一樣處在同一起跑線上,享受「國民待遇」,實現公平競爭和企業的健康發展。另外,稅收公平應該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有比較的,在現階段,可以這么說,最適合我國國情的稅收政策就是最公平的政策。對國家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中小企業實施特殊的稅收優惠,就正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對中小企業給予的扶持,從而有利於經濟整體的協調發展。
因此,有效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稅收優惠體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要任務。
(一)完善增值稅
1.修訂小規模納稅人的認定標准
小規模納稅人不具備一般納稅人資格,不能申請購買增值稅專用發票,從而不能向需要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的一般納稅人銷售貨物。如果要銷售貨物,也只能依據國家稅務總局下發的《關於由稅務所為小規模企業代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通知》的規定:凡能夠認真履行納稅義務的小規模企業,經縣(市)國稅局批准,其銷售貨物或應稅勞務可由稅務所代開專用發票。
因此,建議考慮重新修訂小規模納稅人的認定標准,只要企業經營場所固定、財務制度健全、能提供准確的會計核算資料,遵守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制度、無偷稅漏稅行為,就應該被認定為一般納稅人[5];同時,可修改對小規模納稅人的固定徵收率為浮動徵收率,在3%~4%的范圍內調整。
2.實現增值稅從生產型向消費型的轉變
我國是世界上僅有的實施生產型增值稅的2個國家之一(中國和印尼),生產性增值稅的弊端在於其既不利於我國中小企業新增投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也不利於加入WTO後的中小企業降低出口產品成本,參與國際競爭,因此應盡早轉型。但出於財政狀況等方面的考慮,方案設計上可以「分步走」:在增值稅征扣范圍統一的前提條件下,第一步先允許將企業用於生產經營的機器設備等動產在購進時一次抵扣;第二步,待時機成熟再將不動產按征扣統一原則設計納入抵扣。一旦轉型實施,將發生明顯的減稅效應和鼓勵投資的作用。
3.掃除增值稅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發展的障礙
高新技術產品一般都是高附加值的產品,增值率比一般商品要高出許多,加上其消耗的原材料少,因而准予抵扣的進項稅額減少;而不屬於抵扣范圍的固定資產購入所佔比重相對要大,可見,對增值額課稅使得高新技術產品的稅負較一般產品要高。
另外,高新技術企業中研究開發費用、技術轉讓費等無形資產的投入佔了相當比重,而且這種投入也將呈現愈來愈大的趨勢。但是,由於無形資產不能抵扣增值稅,所以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新產品形成前所投入的大量研究開發費用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不能抵扣;從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購買的專利技術,也因為繳納營業稅而不能抵扣進項稅額,無疑加重了高新技術企業的稅負。
因此,除了積極實行增值稅轉型外,在現階段這一過渡階段,可考慮先對高新技術企業作出特殊規定,如允許企業新設備購入、技術轉讓費、研究開發費等按一定比例作進項稅款抵扣,或者對高新技術企業所繳納的增值稅按適當比例返還,用於企業的繼續研究與開發,以減輕企業的增值稅負擔。
(二)調整所得稅
1.並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
由於我國外資企業實際稅負非常低,僅相當於內資企業實際稅收負擔的1/3~1/4,因此,給予內資企業「國民待遇」、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並軌勢在必行。並軌包括稅基的統一、稅率的統一和稅收減免政策的統一。特別是對高科技、基礎設施等國家產業政策重點扶持的企業來說,這將進一步從稅制的源頭上注入更多促進公平競爭的因素。
2.改革企業所得稅基本稅率
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下調企業所得稅稅率,而我國卻還一直保持著33%的基本稅率。此時我們可考慮適當下調,或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不同資源狀況、不同技術裝備狀況所形成的差別利潤進行調節;同時,設置含有低稅率的多檔稅率,體現出對中小企業的政策傾斜。
3.注重所得稅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影響
在我國的稅收優惠中,規定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可減按15%的稅率徵收所得稅,但是,對個人投資高新技術企業獲取的個人所得(如利息、股息、紅利)卻沒有相應的優惠措施。
由於高新技術產業的利潤率一般較高,給個人投資者分配的利潤就相對較多,個人須繳納的所得稅也就相對較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個人投資高新技術企業的積極性。因此,若能降低高新技術企業個人投資所得的稅率[6],或給予其它稅收優惠,就可以有效刺激巨大的民間資本市場,彌補政府財力的不足。
另外,針對高新技術企業普遍人力成本較高的問題,可考慮調整甚至取消高新技術企業的計稅工資扣除標准,通過個人所得稅的優惠,從側面提高高科技從業人員的收入,有助於促進企業吸納更多優秀的高科技人才。
在企業所得稅方面,規定對我國境內新辦軟體生產企業和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自開始獲利年度起實行「兩免三減半」政策。這一優惠范圍還可以再擴大,即凡是經有關部門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就應該可以享受這些優惠。同時,可考慮對一些生產水平高的高新技術企業,在規定的減免期滿後,延長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的年限;對填補了我國高新科技空白項目的企業,則可實行特殊的「五年全免」的優惠措施,以達到大幅減輕高新技術企業稅收負擔,鼓勵企業發展高、精、尖技術的目的。
(三)鼓勵企業設備更新,加強科研開發與加大投資
1.推行加速折舊
較之常用的「直線法」折舊,加速折舊可讓企業獲得遞延納稅好處,相當於給了企業一筆無息貸款。
從我國現行對加速折舊的規定來看,措施的范圍與力度都十分有限,主要是針對進行中間試驗的設備以及船舶、飛機、汽車等大型機械製造企業的設備,缺乏對設備更新速度快的中小企業的優惠。因此,建議借鑒法國的做法,一方面,明確規定用於研究開發活動的新設備、新工具可實行雙倍余額遞減法或年數總和法等加速折舊;另一方面,可考慮對技術先進的環保設備、進口軟體的購置以及風險資本的投資實行「期初扣除」的折舊方式,允許在投資當年就扣除50%~100%。
2.准予R&D費用的列支
我國現行稅法規定,國有、集體以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發生的技術開發費比上年實際發生額增長達10%以上(含10%),其當年實際發生的費用除按規定據實列支外,可再按其實際發生額的50%直接抵扣應納稅額。虧損企業發生的R&D費用只能據實列支,盈利企業R&D費用增長10%的,其實際發生額的50%可就其不超過應納稅所得額的部分予以抵扣;超過部分,當年和以後年度均不再抵扣。
從以上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到至少有兩點不足:首先,享受R&D費用列支優惠的企業范圍太窄,僅限於國有、集體以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中R&D費用增長達10%的盈利企業,這對於絕大多數非國有的中小企業來說,是一種政策上的不公平;其次,50%的超額扣除要受到應納稅所得額的限制,這對相當一部分利潤水平仍然較低的中小企業來說,優惠的力度自然大打折扣。
因此,可取消有關政策中的相關限制,規定只要是符合條件的R&D費用,就可以按150%的比例享受稅前扣除的優惠[7],不足抵扣的部分,還可以向以後年度結轉。
3.用盈虧相抵降低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投資風險
盈虧相抵包括「盈虧前抵」和「盈虧後抵」。「盈虧前抵」是指若企業在某一年度發生虧損,准予用以前年度的利潤彌補虧損,並可申請退回以前年度已納的所得稅;「盈虧後抵」則是准予用以後年度的利潤彌補虧損,實質上也就是政府用以後年度的稅收來承擔企業的部分虧損。
目前我國規定高新技術企業只能盈虧後抵,且只可向後結轉5年,而美國則規定可前抵3年,後抵7年;日本規定可前抵1年,後抵5年。
考慮盈虧前抵能更體現出稅收政策對風險投資的鼓勵程度,更為直接地承擔風險,所以對投資風險大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來說,若能綜合兩種抵銷方法,允許盈虧前抵2~3年、盈虧後抵5年,那麼投資風險自然就能得到有效降低。
(四)改進出口退稅政策
1.實行全額徹底退稅
現在我國對出口產品一般是採取「免、抵、退」的出口退稅辦法。雖然近年來出口退稅率已不斷提高,平均約為15%,但仍然低於現行一般產品的法定稅率17%(部分為13%)。而且,由於實行生產型增值稅,產品生產中消耗的固定資產進項稅額不得抵扣,其中的勞動服務應繳納的營業稅也不能抵扣。因此,徵收的稅額是大於實際退稅額的,顯然影響到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
所以,依據WTO的規則,應該允許對出口產品在產銷全過程中所繳納的增值稅給予全額退還。現行對各類企業所實行的不同退免稅計算方法,造成的實際退稅差別,也要通過採用統一的退稅辦法,加以消除。而也只有實行全額徹底退稅,才能更加提高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擴大企業產品出口[8]。
2.進一步考慮擴大出口退稅的稅種范圍
目前我國出口退稅的稅種僅為增值稅和消費稅,而依據WTO規則,退免的間接稅還可以包括營業稅、銷售稅、印花稅、執照稅、特許經營稅等。為了加大稅收鼓勵出口的力度,我們可以把營業稅列入退稅范圍,同時把隨同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三稅一起徵收的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稅等列入退稅范圍,再逐步退免其它稅種。

❽ .春秋時期,齊國實行了 相地而衰征 的新稅制,其主要歷史作用是

「相地而衰征」,按韋昭的注釋:相,視也;衰,等差也;征,征取也。意思就是說,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徵收不等額的租稅。 春秋戰國時期,實行井田制。所謂井田制就是君主將土地分封給宗親、貴族、以及有功之臣,讓他們去耕種。但他們擁有的只是使用權,沒有經營權,要向君主繳納賦役。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人們具備了開墾肥沃荒地的可能。這些荒地不是君主分封的,因此種這些地的時候不需要繳納賦役。大家都爭著去種荒地。這樣君主就收不到賦役了,只好以承認土地私有,並讓擁有土地的所有者交稅。 土地所有制由國有向私有轉化,為了適應轉變,各國開始變法。齊國的管仲在經濟方面的改革,首先是著眼於農業稅制,調整分配關系,即實行「相地而衰征」的新的土地租稅制度。這是農業生產關繫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它比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初稅畝」要早70多年。 管仲的經濟改革為什麼首先從「相地而衰征」開始呢?這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就主觀而言,管仲認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從農業入手。因為農業在整個古代世界是一個決定性的經濟部門。管仲諳熟強國富民之道,自然要重視農業的改革。就客觀方面來說,管仲為相之前,齊國農業生產嚴重凋敝,土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❾ 戰國時期有哪些科技發明

夏代的歷法,是我國最早的歷法。在夏代,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考專古發現在夏代已經有屬谷、稻、麥、菽、瓜等多種農產品。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為主。夏朝都城出現了車,但還不能確認是人力車還是馬車,因為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的2米寬車轍不同,商朝已經確認使用馬車了。
天文:商代日歷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數學: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❿ 增值稅起源於哪個國家什麼時間

1917年,美國學者亞當斯就提出了具有現代增值稅雛形的想法;1921年,德國學者西蒙士正式提出了增值稅的名稱,但是增值稅得以確立並徵收最早是在法國實現的。

1954年法國在生產階段對原來按營業額全額課稅改為按全額計算後允許扣除購進項目已繳納的稅款,即按增值額征稅,開創了增值稅實施的先河。

營業稅改增值稅主要涉及范圍: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包括:陸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現代服務業包括:研發和技術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物流輔助服務、有形動產租賃服務、鑒證咨詢服務。

(10)稅制發明擴展閱讀


最早的稅收起源於夏朝。

歷史上,在國家產生的同時,也就出現了保證國家實現其職能的財政。古代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最早出現的財政徵收方式是「貢」,即臣屬將物品進獻給君王。雖然臣屬必須履行這一義務,但由於貢的數量,時間尚不確定,所以,「貢」只是稅的雛形。

而後出現的「賦」與「貢」不同。西周,徵收軍事物資稱「賦」;徵收土產物資稱「稅」。

春秋後期,賦與稅統一按田畝徵收。"賦"原指軍賦,即君主向臣屬徵集的軍役和軍用品。但事實上,國家徵集的收入不僅限於軍賦,還包括用於國家其他方面支出的產品。國家對關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徵集的收入也稱"賦"。

閱讀全文

與稅制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