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
創造者,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3分)《舌尖上的中國》講述了平民故事,頌揚了人民群眾在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創造過程中的巨大貢獻。(3分)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觀性,要承認矛盾、揭露矛盾。網友指出其實有兩個「舌尖上的中國」體現了這一觀點。(3分)②矛盾雙方對立統一,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對兩個「舌尖上的中國」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充滿晦暗的認識,堅持了一分為二的觀點。(3分)③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兩個「舌尖上的中國」的矛盾運動促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好。(2分)
(3)①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攝制組通過大量的走訪拍攝創造了藝術精品。(3分)②繼承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基。該節目對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以全新的手法進行了詮釋。(3分)③面向世界,博採眾長。該節目充分借鑒了西方的美食學理論,獲得了巨大成功。(3分)④堅持了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克服了錯誤傾向。(3分)
Ⅱ 馬原材料分析.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我們一直以來接受著這樣的「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句話寫在我們中學的政治課本里和大學的公共課教材中。一開始我對此深信不疑,直到後來接受了另外一些教育,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使我陷入了困惑。
何謂人民?教科書和老師都告訴我們:「人民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和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但這個概念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比如,「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在被剝奪政治權利之前是否屬於人民?如果是一種錯誤的剝奪,他算不算人民的一員?「與人民為敵的人」如何界定?這個概念是不是適合古代社會?如果不適合,古代社會又是如何定義人民?如果適合,皇帝算不算人民?他不是最大的剝削者嗎?他是不是敵對分子?好皇帝和壞皇帝的區別在哪裡?不管怎麼界定,總會有人不是歷史的創造者。
看來老師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於是我們求助於專家。有一個專家的定義比較中肯。他認為:人民只是一個政治概念,其內涵和范圍可大可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問題面前,人民的范疇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值,或者可以這樣界定人民:人民是占據國民主體的力量,這只力量反映了該國的主流民意,凡是為主流民意出頭的政治力量就擁有了人民的支持,所以人民是倡導或者順應主流民意的團體的政治基礎,也就是該團體的「人民」。
他的意思是說,不同時間不同團體都有自己的「人民」。而且人民並不一定都代表進步和正義,只是反映主流民意。
這樣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歷史只是一部分人創造的。而且,歷史上那些叱吒風雲的卻又站在主流民意對立面(或稱敵對分子)的人物,卻沒有創造歷史。
看來這不是個好結論。但問題出在哪裡?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閱讀《黎澍文集》,才豁然開朗。黎澍早在1984年就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兩種提法提出公開批評。他在《歷史研究》上發表的《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中說: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物質財富的生產是創造歷史的前提,也是人們第一個歷史活動,並有它自身的歷史。……實際上,創造歷史的前提即當時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經濟條件,好比是舞台,沒有舞台唱不成戲。舞台提供演出的物質條件,戲的內容必然要受到舞台的制約,只能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演出,如在奴隸社會的舞台上登場演出的角色,只能是和奴隸社會有關的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但舞台不能決定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戲的具體內容。」
也就是說不能因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就認為只有他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而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都參與了歷史的創造。
黎澍的文章給不讀原著的那些歷史學家當頭一棒。他們打著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大旗,紛紛撰文質問黎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辯護。為了回應反對者的質問,他在1986年又發表了《再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在邏輯推理上的錯誤:
「我認為可以作出一個判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觀點完全錯誤,不僅有轉述中產生的錯誤,而且最初提出這個命題的邏輯推理也是錯誤的,不值得苦心加以維護。」
黎澍進而指出,這兩個命題都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提法,而分別是蘇聯學者普"尤金和我國歷史學家範文瀾提出的,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經典提法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我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這個經典提法是不易誤解的。
Ⅲ 說「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的具體事例
印象中是說「什麼類似長城啊、等等偉大建築是人民群眾建的
領導者是發起人
Ⅳ 材料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原理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揭示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是唯物史觀區別於唯心史觀的一個根本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人們」是指社會的一切成員。由於各人所處的經濟地位和其他社會條件不同,其意向、要求和利益亦各異。他們的活動,或者遵循或者
違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不同的人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要研究歷史的發展,必須在承認「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的基礎上,探討誰是歷史的創造者。唯心史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根本觀點出發,認為少數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些人,或者具有非凡的才智,或者秉承上帝的旨意,他們的思想動機決定歷史的發展。這種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是反科學的。
唯物史觀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從而確認作為物質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主體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不僅創造著自己的歷史,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最終決定作用。正是他們的生產斗爭和包括階級斗爭在內的各種社會斗爭,推動歷史的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具體地說:(一)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承擔者。他們生產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資料,創造社會的一切物質財富,並為政治、科學、文化等其他社會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因此,停止了生產,人類就不能生存,社會就要滅亡。必須充分估計創造物質財富的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所起的決定作用。(二)人民群眾在精神財富創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階級社會里,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分離,剝削階級壟斷了科學文化,勞動人民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他們的聰明才智受到很大的壓抑。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出身於剝削階級、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往往成為精神財富的直接創造者。但他們的發明創造,歸根到底要以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為基礎。人民群眾的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是人類科學文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不僅如此,人類歷史上有許多科學發明、藝術創作是勞動人民親自製作和創造的,在勞動人民中產生了許多發明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直接為人類創造了重要的精神財富。(三)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的決定力量。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通過被剝削、被壓迫階級反對反動的統治階級的革命斗爭來實現。奴隸階級、農民階級和無產階級盡管在革命斗爭中有過挫折和失敗,但它們始終是各自時代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新興的剝削階級領導的革命斗爭中,革命的主力軍仍是勞動者階級。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17世紀的英國和18世紀的法國,甚至資產階級的最光輝燦爛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爭得的,而是平民大眾,即工人和農民為它爭得的。」強調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的決定力量,並不意味著對傑出人物作用的否定。但馬克思主義認為,偉大人物發動的重大歷史運動,不僅要考慮人心的向背,而且要以不同的方式同人民群眾的斗爭相結合。 1)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從量上說,人民群眾是指居民中的多數;從質上說,人民群眾是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
(2)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物質財富,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保障。人民群眾的這一創造作用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原理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因為作為人民群眾主體的勞動群眾,乃是生產力的體現者。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首先,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科學、文化、藝術的唯一源泉;其次,勞動群眾為人們從事精神文化活動提供了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再次,勞動知識分子在精神財富的創造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既是社會革命的決定力量,又是社會改革的決定力量。社會革命、社會改革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不可能自發地起作用,必須通過人民群眾這一社會變革的主體才能實現其作用。
總而言之,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同時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社會制約性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不可能離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創造歷史。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這些條件包括:經濟條件、政治條件、精神條件。
①經濟條件的制約。廣義的經濟條件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力發展狀況不同,人們創造歷史的作用不同,生產關系制約著人們的歷史活動。
②政治條件的制約。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大不相同。在階級對抗的條件下,人民群眾的創造作用極大地被抑制。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有了全新的意義。
③精神條件的制約。人民群眾掌握科學文化水平的程度,同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作用的程度成正比。
Ⅳ 有關人民群眾的知識,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之類的
人民群眾的定義,對人類歷史進步起推動作用的人們。
人民群眾的范圍,現階專段,勞動屬者、建設者和兩類愛國者。
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指導意義,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Ⅵ 高中政治題問答題 寫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缺社會兩字算對算錯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細究起來,物質財富有社會物質財富與私人物質財富之分吧。
但是沒有必要如此深究吧。不同的省份,對於考點知識的教學標准有些差異。它不是主幹知識點。
Ⅶ 馬原辨析題: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了社會歷史
這句抄話是片面的。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原因在於社會生產,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所以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創造者,社會變革決定性力量均是人民群眾。所以應先肯定人民群眾創造了社會歷史。
但與此同時,我們確實不否認個人於歷史的作用。傑出的領導者或者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然而他們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改變歷史發展的方向。
退一步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其實也已包含有其中傑出人物的作用。而所謂英雄人物,也只有體現了人民群眾願望要求,才能對歷史起正面推動作用!
故而,說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歷史,是一個片面的說法。
Ⅷ 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群眾觀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表現在: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類為了生存,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人民群眾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資料的承擔者。只有他們創造出一切物質生活資料,在這個基礎上,人們才能從事政治、科學、文化、藝術等其他社會活動,實現人類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勞動群眾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不斷積累生產經驗,提高生產技能,改革生產工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每一代的勞動者都是在繼承前一代人所創造的生產力的基礎上發展新的更高的生產力的,這就形成歷史的聯系,形成人類歷史。
② 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為精神生產創造了物質前提。他們的生活、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產品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他們還直接參與精神財富的創造,對人類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直接的貢獻。即使在勞動群眾的才智受到壓抑的階級社會中,勞動群眾中也涌現出許多科學家、發明家、文學家、藝術家和哲學家。
③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歷史的發展是通過一系列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來實現的。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由革命階級領導的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革命力量,或早或遲會起來推翻維護舊的生產關系的腐朽的社會勢力,為新的社會制度開辟前進的道路。歷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運動,都是以人民群眾為中堅力量的。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的人心向背,體現了歷史的主流,反映著歷史發展的方向。無論在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中,還是在改朝換代的斗爭中,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這是被反復證明了的真理。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作用的社會制約性 人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社會條件下創造歷史。這一社會條件是指他們歷史活動所處的現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狀況的總和,其中經濟情況是決定性的。人們的歷史活動總是離不開其所處的經濟地位。剝削者受到所屬階級利害的局限,勞動群眾自身的團結性、組織性、紀律性、堅定性以及創造歷史的自覺性和起作用的程度等,也會受到他們所處的經濟地位的限制,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的奴隸和農民,雖然能夠動搖或摧毀統治階級的經濟基礎,但不是先進生產方式的代表者,不能在斗爭中建立起新的社會制度。只有無產階級是新的生產方式的代表者,他們擺脫了以往勞動階級的狹隘局限,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下,不僅能夠摧毀舊世界,而且能夠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新世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第一次成為社會和國家的主人,他們創造歷史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發揮。然而,他們也只能適應當時生產力的水平和在社會經濟結構所提供的條件下起作用,不能超越客觀條件去創造歷史。
Ⅸ 尋求實例,說明"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因為人民群眾佔多數 而資本家佔少數
資本家就是靠億萬勞苦大眾的勞動換取自己的無限輝煌和專財屬富
而國家的資本也是靠勞動人民創造的
比如工廠打工者
農村種地的
由於地位的卑微 只能從事低下的工作 為別人創造財富 自己賺不到多少財富
全被資本家社會所吸取
所以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Ⅹ 急!跪求馬哲論文3千字左右 題目是: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 兩小時內給出答案的加100分
馬克思列寧主義者認為,人民群眾有無限的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是一切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命運和各種革命斗爭的決定者。世界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
正象達爾文發現了生物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和恩格斯發現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歸根到底,決定社會發展的不是什麼傑出人物的願望和觀念,而是社會生存物質條件的發展,是社會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更。大家知道,人類在從事於政治、科學和藝術等等活動之前,首先必須吃飯、穿衣和住房子,可是為了獲得這些物質資料,人類便必須進行勞動生產。因此,社會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生產方式更替的歷史、同時也就是物質資料生產者本身的歷史,即身為生產過程中的基本力量的勞動群眾的歷史,各國人民的歷史。
人民群眾在政治方面也是最後決定社會命運的力量。馬克思主義證明,迄今存在的全部人類歷史(原始共產社會除外)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從一種生產方式過渡到另一種生產方式,只有經過階級斗爭才能實現。一種社會制度被另一種更高級的社會制度所代替,只有經過革命才能發生,革命乃是階級斗爭最尖銳的形式。這就是說,在階級社會中,人民群眾的斗爭,被壓迫被剝削的階級反對他們的壓迫者和剝削者的斗爭,例如奴隸反對奴隸主的斗爭,農民反對地主的斗爭,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等,是歷史發展的基本內容和主要動力。歷史上每次革命最基本的、決定的、主要的力量是人民群眾。特別是在革命時期和解放戰爭的年代裡,千百萬群眾組織起來積極參加斗爭的時候,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表現得更為明顯。列寧說過:「民眾在其他任何時候都不如革命時期這樣能表現為新社會制度底積極創造者。在這樣的時期,人民能夠作出從市儈漸進主義狹小眼光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奇跡。」〔十一〕就是在精神文化的領域中,人民群眾也起著巨大的作用。這不僅是因為人們在從事精神文化活動時,首先要依靠人民的勞動才能有維持生活的物質資料,而且人民的生活和創造力,也是一切詩人、作家和學者們的智慧和靈感的源泉。語言是人民創造的。許多偉大的史詩、歌曲和神話也都是人民創造的。一切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都與人民有密切的聯系,都是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的反映。毛澤東同志說:「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十二〕一切科學的發明,都是由於當時廣大勞動群眾在生產和生活上的需要,而且這種發明之所以有可能,也是當時人民的生產和斗爭提供了條件。高爾基說:「人民不但是創造一切物質價值的力量,同時也是精神價值唯一而無窮的源泉……。」〔十三〕特別應當指出,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代的作用是大大地加強了。本來,當共產黨建立之後,人民群眾在共產黨的領導和指導之下,不斷提高覺悟性和組織性,其作用就日益加強。可是,歷史證明,社會改革越深入,參加改革的群眾也就越廣泛越積極。到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代,將有比從前任何革命都多得多的群眾參加到革命斗爭中來,並高度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來擺脫各種各樣的剝削和建設人民自己當家作主的生活,人民群眾那種在舊社會受到壓制的創造力將被解放出來,而得到充分的發揮。人民群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在自覺地創造自己的歷史。
就每一個人而言,他在一定意義上「創造」了自己的「歷史」,即通過自己的人生譜寫了自身個體的「歷史」,但是,這並不能與創造社會歷史畫等號,否則,就會得出「人人創造歷史」的簡單結論。這里有歷史的創造者和參與者的區別。只有符合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必然性和規律性,推動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要受歷史條件的制約,即受一定的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和精神條件的制約,受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制約。
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唯物史觀在主張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同時,充分肯定了個人特別是傑出人物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歷史人物的出現,體現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一方面,「時勢造英雄」,任何英雄人物的產生都是時代的需要,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另一方面,英雄人物的出現也取決於個人所處的具體歷史環境、主觀條件、機遇等偶然因素。
歷史人物往往是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是歷史任務的提出者和完成歷史任務的組織者,他們對歷史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歷史人物的作用再大,也不能超過人民群眾的作用,也不能決定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歷史人物作用的性質和大小取決於他們是否正確反映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取決於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以及個人的才能和品質。
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存在著差別。按照個人對歷史影響作用的大小,可以區分為普通個人和歷史人物。歷史人物是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過重大作用的人物。在歷史人物中,按其對歷史影響作用的性質即是否促進社會發展,又可區分為傑出的歷史人物和反動的歷史人物。傑出人物,是指那些反映時代要求,代表進步階級或階層利益,對社會發展起顯著促進作用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軍事家,等等。反動的歷史人物則是指那些逆歷史潮流而動,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的著名人物。
十六大報告指出:「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首要的是調動廣大工人和農民的積極性。代表最大多數人的利益,首先要代表最廣大的工人和農民的利益。因為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始終關系黨的執政的全局,關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全局,關系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社會安定的全局。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對於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新的社會階層的人們要團結,對他們的創業精神要鼓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要保護,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要表彰,以利於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歷史的主體。十六大報告指出:「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這是我們必須樹立和牢牢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們黨必須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