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設計的生命力設計藝術源流及發展

創造設計的生命力設計藝術源流及發展

發布時間:2022-04-07 18:40:10

1. 藝術設計的發展歷史過程

「藝術設計」的發展歷史過程:

「藝術設計」是中國大陸教育部於1997年確定的本科招生學科名稱,英文翻譯為Art and Design。在中國大陸教育部門的設計類學科分類中,藝術設計和工業設計是並列的關系。

比如平面設計、展示設計、環境藝術設計、裝飾設計、服裝設計等。當然,設計概念本身就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設計僅指工業設計。不過一般說到設計都是指廣義的設計概念,即包含藝術設計部分的設計。

1998年,中國大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制定了一個不同於教育部的學科分類,「藝術設計」在國務院的學科分類中被稱作「設計藝術學」。中國大陸的高校本科(大學部)招生使用了教育部的學科分類,而研究生招生則使用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分類。

在中國國內的設計藝術學界除了在個別專門探討學科命名的文章中,這兩個名稱基本上可以互換。其實這兩個名稱,在內涵上並無顯著差異,英文文獻中統一稱為「設計(Design)」。

學科科目:

景觀建築設計、網路藝術、三維動畫、視頻設計、音頻藝術、互動媒體、工業設計等。

動畫設計方向強調堅實的繪畫基礎和美術功底,注重學生的審美素質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學生在該專業將學習諸如動畫運動規律、動作設計、動畫材料等專業基礎課程,同時學習劇作、視聽語言、表演與肢體語言等相關的電影知識。

在綜合藝術素質提升的同時,學生將學習各種動畫製作軟體並探索各種先進的創作技術。學生在校期間有條件根據自己的想法創作獨立動畫藝術短片,教師將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指導學生完成短片創作;學生畢業時將掌握從前期策劃、中期製作和後期合成這一完整的動畫製作流程,製作出具有專業水平的動畫作品。

動畫運動規律、 材料動畫、動畫藝術概論、動作設計、電影視聽語言、分鏡頭劇本設計、導演基礎、動畫片創作等。

景觀建築設計方向主要是為我國的景觀建築設計和規劃事業輸送專業人才。教學內容綜合了藝術設計、景觀建築設計規劃和園林方面的專業課和基礎課,除教學以外,景觀建築設計專業設立了研究工作室。

其主要職能是在推進專業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本領域的研究工作和創作設計實踐,為推動景觀建築設計的發展做出貢獻。

(1)創造設計的生命力設計藝術源流及發展擴展閱讀

「藝術設計」主要特點:

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它的研究內容和服務對象有別於傳統的藝術門類。同時藝術設計也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其審美標准也隨著這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所以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反過來又作用於生活。(獨立性和綜合性)

藝術設計貴在創造活動與實踐,是設計者自身綜合素質(如表現能力、感知能力、想像能力)的體現。各個專業雖然對設計知識的著重面不盡相同,但對於「大設計」概念的關於美、節律、均衡、韻律等的要求是一樣的。

不論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設計,考生首先要面對的是一個對所設計對象的理解——對設計對象相關的背景文化、地理、歷史、人文知識的理解。(思想性和行動性)

藝術設計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服務性。藝術設計的第一動機不是表達,是對生活方式的一種創造性的改造,是為了給人類提供一種新的生活的可能,不論是在商業活動中的信息傳達里的應用,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方式中的應用,藝術設計就是讓人類獲得各種更有價值,更有品質的生存形式。

他讓生活更加簡單、舒適、自然、效率這是藝術設計的終極目的。藝術設計最終的體現是優秀的產品,這個體現我們從喬布斯和蘋果的產品中可以完全感受的到,蘋果的設計就改變了現代人的行為方式。

喬布斯的設計夢想就是改變世界,他以服務消費者為目的,用顛覆性、開拓性的設計活動來實現這一目標,好的藝術設計產品能改變世界,好的藝術品能觸動世界,這是不同的。

其次藝術設計的特點就是科學性和合理性。藝術設計的實現手段是理性的,這和藝術品的實現是有區別的,你可以光憑藝術靈感的爆發創作出震撼的藝術品,但你絕不可能光憑借靈感去造出一個好的產品。

一個好的產品不是的設計者的純自我的表達,是有嚴謹的科學精神在裡面的,是一個合理統籌的一個有目的的活動,要把自己的觀點和觀念通過科學的調查、合理的流程歸劃一步步的完善出來的,中間會有各種科學的實驗。

會有各種數據的考量,會有設計師在藝術追求與實際生活需求的各種妥協,藝術設計產品沒有絕對的藝術理想的純粹性,它最終要以人為本,用體驗去征服人們。

藝術設計還是一個綜合性的設計活動。任何藝術設計都不是一個或兩個學科能夠完成的,在實現階段是一個工業化的過程,在紙上的創意只是一個概念的產生過程,一旦要去製作那就需要各種其他學科理論和技術的支持,靠一個人來完成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藝術品的創作就往往是一個人的事情,人多了反而會阻礙藝術觀點表達。各種材料的研究、電腦技術的應用、數據的整理、工業化的生產以及產品的銷售等等。

都是藝術設計不能繞開的問題,這是個龐大的工程,不是一個人光憑激情就能做到的事,藝術設計師不但要有藝術設計的才能,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還要有合理統籌整個流程的能力。

藝術設計的特點就決定了,你不但是個藝術家還要是個思想家,更是個行動家。

2. 為什麼說藝術設計的發展歷史就是人類的文

但概括的講呢,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會體現出不同的意識形態,而這種意識形態又會附著和體現在當時的物質產物上。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這種體現的方式也不斷改變。所以,如果把不同時期的,所能體現當時人類活動和價值觀的物質產物羅列在一起,就能很清晰的看到人類文明進化的歷程。
比如,如果你把每隔兩千年的,當時人類所使用的飯碗收集羅列在一起,就能很清晰的看到人類是如何從野蠻進化到文明的,從藝術層面講呢,不同時代的碗的不同造型,款式和花式能直接體現出當時人類的審美情趣,工藝技術甚至生活狀態。

3. 從原始的時期製作中對於我們理解藝術設計的起源有哪些啟示

1、設計源於勞動。裝飾紋樣起源於勞動節奏和生活;

2、設計具有象徵性。象徵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寓有子孫繁衍的意義;

3、設計具有抽象性。紋樣從現實中抽象而來;

4、設計有功能性。工具是有著其實用功能的,再強調其裝飾性。

在原始社會時期的設計中建構起的新的設計思維,全部的過程,賦予人類創造力以全新的解釋,並盡可能多地揭示設計演化系統潛在的可能性。借鑒原始社會時期設計造型對現代設計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設計不是無源之水,其本質是選擇一種適當的方式,用以滿足源自生活中產生的人類各種需求的計劃、行動和結果,任何人為事物,經受歷史檢驗的成功設計作為綜合因素下的適當形式,是「物順事理」的必然,也是「人為事因」的結果。

從原始社會的設計中尋找對於現在社會來說的新的設計源泉和靈感,返璞歸真 ,運用到現代就是一種創新。古代的智慧借鑒於現代,也是一種提升。有時候設計的創新也可以是對以前的利用。

(3)創造設計的生命力設計藝術源流及發展擴展閱讀

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它的研究內容和服務對象有別於傳統的藝術門類。同時藝術設計也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其審美標准也隨著這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

所以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反過來又作用於生活。(獨立性和綜合性)

藝術設計貴在創造活動與實踐,是設計者自身綜合素質(如表現能力、感知能力、想像能力)的體現。各個專業雖然對設計知識的著重面不盡相同,但對於「大設計」概念的關於美、節律、均衡、韻律等的要求是一樣的。

不論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設計,考生首先要面對的是一個對所設計對象的理解——對設計對象相關的背景文化、地理、歷史、人文知識的理解。(思想性和行動性)

4. 藝術設計發展趨勢

藝術設計的范圍可是包羅萬項呀!象美術設計,廣告設計,人體藝術設計,雕塑設計,園林設計,建築設計,裝潢設計,時裝設計,陶瓷設計,和各種各樣商品的設計都屬於設計的范圍。設計還包掛平面設計,版面設計,電腦三維設計,動態設計等。藝術設計是由許多年前開始走俏的,也越來越流行於現在。受到許多美術愛好者,書畫藝術家,行為藝術家,陶瓷藝術家,時裝設計者們所從尚。他們不斷反復琢磨,不斷學習以求達到標新立異,於眾不同以便吸引更多人的矚目和更多欣賞仰慕的目光。藝術品,商品的設計范圍更多,以求能夠體現物品的立體效果,審美效果,更重要的是要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宣傳效果好了,自然就有多人和商家和作,而商品才能更好的走俏於市場上。可以說設計是門永不凋謝的藝術,是間接體現物品經濟價值的再現,更是一種對美和藝術的鑒賞。設計的范圍也很廣泛,以前沒電腦時設計是使用手工繪畫的,那樣設計者設計起來也比較辛苦,而且色彩效果明顯卻少較好的立體感,也沒有電腦加工出來的好。手畫的設計手稿還不好保存,不注意容易變質走樣,也容易丟失。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比較實行電腦設計了!電腦設計出來的效果明顯優於手稿設計,顏色更鮮明,立體感更強,而且還有動態的效果更能達到好的宣傳的作用。也能更好更久的保存,另外動漫設計也是新興的一熱門藝術,而如今更追求設計材料的環抱價值,設計的材料講求個環抱的材料,設計出來的效果好,並能更好的保存,不易過時不易走樣,一但到了不需要時才不會把舊的設計亂丟,以免對污染造成環境。另外設計還要體現出自然,追求自然美的效果。不象動漫設計和繪畫設計一樣可以追求抽象的效果,從而能夠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5. 如何理解認識原始時代設計是設計的起源

在我參觀北京歷史博物館的時候,看到原始時期用石材加工的石制工具時,我震驚了,我意識到原始時代的設計是如此令人嘆服。其實設計是人們把自己的意志加入到自然之中,創造文明的一種廣泛的活動,伴隨著人類的文明而產生。在漫長歲月的勞動中人類鍛煉了靈巧的雙手,發展了腦的思維能力和審美意識,隨著精神生活的需要,人們開始有意識的創造各種藝術形態。設計起源於勞動,原始時代的勞動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備條件,而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產生的審美意識是設計的開端。有些藝術樣式表面看來並不是直接產生於生產勞動,是來源於其他的一些方面,但是原始時代的設計開啟了人們智慧的大腦。在原始社會中,關於設計的性質特徵有:設計源於勞動(如裝飾紋樣起源於勞動節奏和生活);設計具有象徵性(如象徵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魚有子孫繁衍的意義);設計具有抽象性(如紋樣從現實中抽象而來);設計有功能性(如工具是有著其實用功能的,再強調其裝飾性)。原始時代的定居村落的產生,制陶工藝的發明,緊隨著紡織、編織以及對居住環境的規劃萌芽並逐步發展起來。原始時代的設計已經對審美有了較好的詮釋,而在這之中形成的設計思想的萌芽對於後來的設計發展產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在舊石器時代,隨著生活的需求,石器的形式慢慢由單一走向多樣化,石塊和石片被製造成各種勞動工具。在山頂洞人時代,已能利用骨、角雕磨成漁獵或其它工具,有的還在上面刻出各種對稱的或交叉的線紋,更能利用獸牙、貝殼或礫石塊進行雕磨、鑽孔,穿連成串,制為非實用的裝飾品,這說明人類當時已有能力提出並達到美化生活的要求。在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人類對手的運用更為靈巧,按用途分類,把石塊或石片磨製成刀、斧、鑿、錛、鏟、紡輪、箭鏃等工具或武器。這些石器雖屬實用品,但在製作的過程中,人類賦予的設計思想,不僅僅把一塊石頭變成生活工具的實用品,同時也把它美化成了一件藝術品,無形中設計的思想在人們的心中成型。在勞動的過程中,人類逐漸有了美的需求,開始創造各類沒有實用功能單純的藝術品,如雕刻、壁畫、造型與裝飾紋樣相結合的陶器等。我國原始時代獨立的、即不屬於實用的雕刻藝術創作,雖然遺存極少,但那些具有多種造型的石器、骨角器以及用多種材料雕刻的裝飾品,盡管形象質朴,但它畢竟是人類的智慧創造,並且已經形成為我國原始雕刻藝術的雛形。對於後來的各個時期的藝術設計的影響作用巨大,設計的思想慢慢延續著。如果要談到原始設計對於現在設計的影響,可以從設計的角度看石器的製作:人類在敲敲打打中度過了飢寒交迫的幾十萬年,作為最基本的生存工具,石頭經過了粗糙的打制時期(元謀、藍田、北京人、丁村人)到了磨製鑽孔(山頂洞人)時期。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是史學家劃分原始社會的傳統方法,劃分的依據是原始社會人類的工具製造方法。舊石器時代的標志是舊石器(簡單打制石器,石器較為粗糙,沒有進行對石材的挑選)。舊石器的製作方法:打制的粗糙的石器。這是按照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打制出來的,大體可分為尖狀器、刮削器和砍砸器三種類型。主要是用另一塊石頭砸打,砸出鋒利的薄刃,用來切割獸肉、獸皮、武器等。其主要特徵是:a、工具用途未真正分化,一件有著薄刃的工具,可以用來刮削,也可切割、鑽鑿;b、工具形制沒有統一,打制出的石器什麼形狀都有,沒有按照用途統一樣式;c、使用時不加第二步加工,任選一片就使用。新石器時代的標志是新石器(對石器進行磨製、雕琢,形成最初的工藝品)新石器的製作方法:磨製石器和骨器的發明這一發明屬新石器時代的發明,表現在對石(骨)器原料的選取、切割、磨製、鑽孔、雕刻等一系列工序上。此時已經能利用礪石或沙子將初步打成的石器雛形的表面,尤其是刃部磨光,使之不僅光滑可愛,而且還十分鋒利,在使用功能滿足的時候原始時代的設計已經開始注重外觀的美,同時還是用多種手法進行裝飾。石器穿孔是這一時期的一大發明,運用鑽穿,管穿和琢孔的技術,把各種石器穿上大小不同的孔眼,使之能比較牢固地捆縛在木柄上,這些帶柄的先進的復合工具,既便於攜帶,更便於使用,加之鋒刃銳利,大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再在這些石器上雕琢各種花紋、圖案,恐怕這也是最早的工藝品。 工具是鑿磨而成的,製作出來的工具比較精緻,用途也分化了,同類石器的形制呈現出明顯的統一性。有的新石器還安上木柄,鑽孔穿繩。從器物的製作看原始設計形式:陶器最早起源於距今七千至五千年前由老官台文化發展而來的仰韶文化時期。那時陶器「合土為釜」,為生活用品,製作簡單、粗糙,表面有繩席或人面魚紋及獸面紋樣裝飾。此後到了距今4900年至41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彩陶。 (1)彩陶製作 陶器的發明從科技史角度來看,陶器的發明,在製造技術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最初人們只是在木製或編制的容器上塗上粘土,使之能夠耐火,後來才直接用粘土作成成型的容器,加以燒制,這就是最早的陶器。最初是「手制」,即用手把粘土捏成坯,後來才發展為「輪制」即把陶泥坯料放在快速轉動的陶輪上,製成圓形的陶器。燒制也由露天燒制改為陶窯燒制。由於陶器的燒制,既改變了物體的性質,又塑造了物體的形狀,從而具有新的技術意義和經濟意義,對往後的人們生活方式的改進,農業和手工工業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從另一個方面成為後來設計的起源。 (2)黑陶製作 黑陶是在陶器燒制結束時從窯頂慢慢注入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將碳滲入陶器形成烏黑如漆的效果。與彩陶相比黑陶在製作工藝上是大大進步了,彩陶採用泥條盤築法或較慢的輪盤旋轉技術制胎,而黑陶則是用快速的輪盤旋轉技術,胎料用純泥或摻沙,因此質地精純,有的器壁薄如蛋殼。由於黑陶表面烏黑難以施彩,所以多以造型取勝,這個時候原始時代的設計已經更加註重工藝與審美的結合了,開啟了設計的新發展。 總結:史前圖形藝術開啟了人類憑借想像力和視覺語言探索周圍世界、表達內心感受的歷程。人們對自然的模仿,對自然素材的大膽運用,充分體現了原始人類對潛意識里的審美需求,並在生活中體現出來,對於現在的設計來說影響是十分重大的。原始設計中的動植物紋樣,裝飾設計手法,如拍印、刻畫、堆貼、鏤孔、彩繪等,其中彩繪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中最為成功的一種裝飾設計手法。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裝飾圖案,除了較為寫實的動植物紋樣外,最普遍的還是幾何形圖案,主要由線的粗細、疏密、長短、橫豎、曲折、交叉和各種圓點、圈點等相互有規則的排列組成,如正三角、倒三角、方格紋、網紋、旋紋、鋸齒紋、圓圈紋等。這些幾何紋樣通常又按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和適合紋樣等各種不同的構成方法進行圖案構成。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所以他們十分重視血緣的關系,組成氏族部落,每個氏族往往用一種動物或植物來作為本族的標志,這就是圖騰 。這種圖騰有的被刺在身體上,有的被繪刻在器皿上、武器上,成為標志性的表號圖案,這些裝飾在當時很難用「藝術」或「美化」來解釋,它與人們的宗教意識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大都包含辟邪、免災、人丁興旺的美好願望。如果說石器、骨器和木器的設計創造只是改變了材料的形狀而沒有改變其性質的話,陶器的設計發明則不僅改變了原材料的化學性質,而且是人類與自然斗爭中獲得的劃時代的創造,標志著人類設計由原始設計階段進入了手工設計階段,從而揭開了中國設計史上嶄新的一頁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開始由採集生活和漁獵生活向相對穩定的農業生活和畜牧生活過渡,同時開始了就地采材、因地制宜地營造自己固定居室的活動。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們,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起穴居和半穴居的建築,後來逐步發展成為地面上的木架房屋。為了適應公社生活的需要,還出現了上百個房屋聚集在一起的村落。20世紀50年代發現的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就是一座新石器時代的村落。從房屋的結構和布局、基地的位置,都可見當時建築設計的高超水平。此外,生活在長江流域多水地區的人們,則設計建造了下層架空、上層居住的干欄式建築,並且採用了榫卯結構。這些早期的原始木構架建築,奠定了將來木構架建築的雛形,揭開了中國建築設計發展的序幕。 試論禮制設計藝術中的青銅文化和玉文化 青銅器被公認為商周禮制文化的重要承載物,因而通常又被稱為「禮器」。按照一般的看法,青銅禮器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禮器除容器外還包括樂器和儀仗類器物;狹義的禮器則專指容器。然而我們在研究中發現,這種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我國的青銅時代延續了一千五百年以上。我們知道,古代的所謂「禮器」,都來自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器,青銅器之所以能夠成為三代禮制的承載物,是與中國古代文化密切相關的。西周早期,青銅器都未在周人的宗教禮制中發揮重要作用,只是財富的象徵和實用的器具;穆共以後青銅器才被納入維系王朝統治的禮制系統。商代青銅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中的道具,而西周青銅器主要是標示身份等級,其禮器功能更多地體現在祭祀之外的朝會、宴享、婚聘、喪葬、約劑等活動中。與商代青銅器以動物題材為主的繁縟花紋相比,西周中期以後青銅器花紋以十分抽象的花紋為主,這也是青銅器禮制功能轉變的原因造成的禮制是古代社會的重要特徵和重要內容。中國青銅器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反映。文字記載,夏代禹鑄九鼎,實際上是宣告天下統一。至此,九鼎便成為權力的象徵、傳國的信物及見證。各類青銅器潛移默化地引導、影響著鑄造者與擁有者的思想觀念及生活方式,漢代畫像石《泗水撈鼎》就深刻反映了這種觀念。作為這一時期各類文化的集中代表及社會生產力標志的青銅器,冶煉鑄造於黃河中游北岸的殷商地區,並以這里為中心向四周擴展,東至黃河下游的江準平原,西至黃河上游的八百里秦川,西南到長江上游的巴、蜀部落,南面到長江中游的湘江兩岸。青銅器被公認為商周禮制文化的重要承載物,因而通常又被稱為「禮器」。按照一般的看法,青銅禮器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禮器除容器外還包括樂器和儀仗類器物;狹義的禮器則專指容器。然而我們在研究中發現,這種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我國的青銅時代延續了一千五百年以上,有些青銅容器並非在所有時段都在禮制中發揮了作用,一概定為「禮器」顯然並不符合實際。 先秦是中國禮制發展的奠基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史前時期是禮制的產生階段,夏商時期禮制初步發展,到西周禮制進入成熟階段。而玉器作為一種獨特的禮制物質承載體,與禮制之間關系密切,不同的玉器及其組合可以體現出每個階段禮制內容的變化、發展。中國素來被稱為「禮儀之邦」,禮在中國古代社會佔有重要地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制是對社會成員的行為規范,是通過一系列的嚴格規定來強調每個人的身份地位和制約他們的行為,以便達到維護社會等級秩序和社會穩定的目的。「禮」最早的文字形式就像用器具托著兩塊玉奉給鬼神,故王國維先生解釋「禮」為「像二玉在器之型」是「以玉示神之器」。玉器是禮制最重要的表徵和物化形式,玉器從最初通神的巫用神具發展為王權的標志,是身份等級和權力的象徵,是維護社會等級制度的載體。它與它所體現的禮制之間的變化和發展是密不可分的,通過不同的玉器或玉器組合來反映禮制的等級內容。下面就先秦禮制發展的不同階段來探討玉器與禮制之間的關系及其傳承。一、先秦禮制的產生階段史前時代是先秦禮制發展的第一階段,這時的禮制初步產生。禮的產生是建立在社會分層、分化的基礎上的。「當史前時代的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就產生了足夠的剩餘財富。那些需要直接從事生產勞動的巫覡和氏族首領們就自然而然地脫離了直接的生產勞動,轉而從事專門性的事務,於是產生了最初的史前時代的社會分層與分化。隨著這種社會分化和分層的進一步深化發展,公共權力和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個別人手中,使得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懸殊,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在這種背景下,禮作為規范和制約社會各階層特別是擁有神權和世俗權力的巫覡階層和貴族階層,協調他們之間既得利益的有效工具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但守舊集團的勢力仍然比較強大,此時的王權尚未建立絕對有效的權威,巫的色彩仍然比較濃厚。禮以巫覡為先,王權次之。故最重巫術以媚神靈,次重兵儀以求權威。且在新石器時代,石器是人們用來改造自然並賴以求生存的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因而他們具有根深蒂固的「石崇拜」觀念。而玉是石中之精華,正所謂「玉,石之美者也」,因此人們很自然地選擇了玉作為當時最高尚的社會職能——巫覡溝通神靈的最重要的媒介和世俗權力的象徵。玉器在此時可說是獨領風騷,而這一時段的禮制,具有濃厚的巫宗教和政治軍事色彩,體現在用玉制度上的明顯標志就是根據墓葬中隨葬玉的多少、質地等因素劃分出若干個社會等級,體現不同社會等級的身份和特權。 禮器作為身份的象徵,只有擁有一定等級地位的社會階層才能使用葬玉,且不同規格的隨葬玉器代表不同的身份。葬玉的種類有綴玉覆面、玉口含、玉握等,它們在使用上有嚴格的等級差別。當時綴玉覆面已經是比較普遍的新的葬玉形式。綴玉覆面,一般認為是西漢時期盛行的金縷玉衣的祖型。他們由幾十種玉石片組成,不同形狀的玉石飾作額、眉、眼、鼻等部位,其玉附件綴在布帛之類的織物上,做工精細,材質上乘。從使用的范圍來看,都是天子、諸侯及其配偶等社會貴族所特有的許可權,是當時葬玉中的最高等級。朝聘,賓禮中的一類,主要指周天子與諸侯之間所應遵循的禮儀。西周王朝建立後分土封侯,各諸侯都奉周天子為天下共主,捍衛王室,但他們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周王便通過定期朝聘的方式,加強與諸侯國之間的聯系,以維護秩序、穩定政治。如《周禮·春官·大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等級不同、職務不同,所持瑞玉的種類、大小等各不相同。國君還經常使用不同的玉來代表他的命令,《荀子·大略》中記載:「聘人以圭,問士以璧,招人以璦,絕人以,反以還」。圭,是西周非常重要且用途廣泛的一類瑞玉。諸侯受命、受封或覲見周王都要以圭作為信物,它廣泛地用於禮儀活動中,在周禮中佔有重要地位。不同身份等級的貴族所用圭的規格也不相同,由此可見西周嚴格的等級制度。冠服佩飾是體現禮制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玉」在人們心目中都是一個美好而高尚的字眼,而且把它同人的品德結合起來。「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是古人將玉人格化。因此出於對玉的喜愛,西周貴族有佩玉的習俗。《禮記·玉藻》曰:「君子在車側,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此外人們還經常以玉佩作為饋贈之禮,《詩經·秦風·渭陽》記載:「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雜佩是西周最重要的佩玉,也是最具時代特色的佩玉。所謂「雜佩者,珩璜琚衡牙之類」,指由多種玉構件聯綴組成的佩玉。它是西周社會等級身份的象徵,為貴族階層所獨有。《禮記·玉藻》記載:「天子佩白玉而懸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王需玟而組綬」。且身份越高,組玉佩越長結構越復雜;身份越低者,組玉佩就相對短小簡單。不同的種類所代表的等級也不一樣,適用於不同社會等級身份的貴族。即使是同一類的雜佩,也有嚴格的等級區別。 西周以九為尊,以珩璜為主體的雜佩也應以九數為極尊,只有周天子才能佩帶。所以作為諸侯國國君只能佩帶七璜或八璜的雜佩,其地位更低一等的夫人則佩帶的是五璜雜佩。總之,玉器與禮制的變化、發展密切相關。玉器的種類、材質及其結構、組合等因素的變化都體現出禮制的內容及其變化。先秦禮制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逐步系統化、制度化,且影響深遠。後世禮制都是在這一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成為統治階級維護等級秩序、保障政治特權的有力工具。 中國玉文化博大而精深 ,在國內外都享有聲譽 ,深入地研究其演變軌跡和相關的社會文化體系 ,對於促進玉文化的發揚光大有著深遠的意義。通過對諸多出土文物和歷史資料的系統考證和分析 ,對史前玉文化的壯觀、禮儀文明的起源及夏 -商代宗教活動由巫到儒的演變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認為中國玉文化走過了一段理論化和規范化的過程 ,走向了獨立的、完整的文化體系 ,最終又由巫覡們攜帶著走向儒教的理論范疇 ,並逐步匯入統治理論。接著 ,通過對玉在周禮沿襲殷商禮儀文化中的作用的分析 ,論證了玉文化理論成為國家統治理論的原因。再通過對「三禮」中關於用玉的論述和規定的辨析 ,最後認為中國遠古玉文化之源是華夏禮儀和中華儒學。「禮」最早的文字形式就像用器具托著兩塊玉奉給鬼神,故王國維先生解釋「禮」為「像二玉在器之型」是「以玉示神之器」。玉與禮在起源之初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玉器是禮制最重要的表徵和物化形式,所謂的「器以藏禮」,這種以玉載禮的傳統自史前時代就開始了,且延續了幾千年。玉器從最初通神的巫用神具發展為王權的標志,是身份等級和權力的象徵,是維護社會等級制度的載體。它與它所體現的禮制之間的變化和發展是密不可分的,通過不同的玉器或玉器組合來反映禮制的等級內容。在新石器時代,石器是人們用來改造自然並賴以求生存的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因而他們具有根深蒂固的「石崇拜」觀念。而玉是石中之精華,正所謂「玉,石之美者也」,因此人們很自然地選擇了玉作為當時最高尚的社會職能———巫覡溝通神靈的最重要的媒介和世俗權力的象徵。玉器在此時可說是獨領風騷,而這一時段的禮制,具有濃厚的巫宗教和政治軍事色彩,體現在用玉制度上的明顯標志就是根據墓葬中隨葬玉的多少、質地等因素劃分出總之,玉器與禮制的變化、發展密切相關。玉器的種類、材質及其結構、組合等因素的變化都體現出禮制的內容及其變化。先秦禮制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逐步系統化、制度化,且影響深遠。後世禮制都是在這一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成為統治階級維護等級秩序、保障政治特權的有力工具。

6. 以某一日本設計的發展為例,談談如何發展民族設計不少於1500字

沒有現寫,找到一篇你看看吧。
中國藝術設計與民族文化的自覺

文/ 鄧 政
藝術設計是「以協調人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為目的的文化活動。」(荊雷《設計概論》)中國的藝術設計經歷了從工藝到設計的轉化,這一轉化經歷了繁雜並混沌的過程,在過去的數千年間曾經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設計成就,從功能、藝術、審美等多方面體現了中國人傑出的創造力,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特色。然而,今日之中國,城市設計的「曼哈頓」化,廣告設計的「麥當勞」化,使中國的藝術設計逐漸喪失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在經過代價巨大的社會實踐後,我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文化底蘊的設計是沒有靈魂的設計。
作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意識、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任何民族都不能完全照搬其它民族的文化發展規律。中國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但在現代設計中卻很少能體現出來。當代中國的藝術設計如果缺乏對民族文化的自覺,中國的設計將變得隨波逐流。所謂自覺,「指人們正確認識並掌握一定客觀規律時的有計劃的、有遠大目的的活動。」(《辭海》)中國的藝術設計發展到今天,將其置身於整體的文化背景中去思考已毋庸置疑。
自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用盡一切手段對自己生活和居住的周圍環境進行改造,使環境更好的滿足於人的各種需要。特別是在工業革命後,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使人類對環境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人們的生活開始被淹沒在隆隆的機器和工業化大生產下的人造環境之中。一座座鋼筋混凝土建造的摩天大樓,一個個人為劃分的工業區和住宅區,開放的城市中卻充滿了冷漠與陌生。這使人們的心理開始產生抵觸和排斥的情緒。在現代設計中人、社會、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變得至關重要。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豐富的關於人、社會、環境和諧方面的思想,如天人合一、貴和尚中、倫理本位等,都是這種思想的集中體現。由這些人文哲理所延續下來的文化思想以及審美理念始終主導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人合一」,「以和為貴」的顧整體、求中和。認為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和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通過對自然萬物的尊重、承認、包容,以及人與物、人與人的溝通、協調和人內心的自我調節而達到和諧統一。這種造物觀在我國最早的一部工藝著作《考工記》中表現得最充分,據《考工記》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由此可見,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的能工巧匠就認識到,設計生產不是孤立的人的行為。另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本位″是傳統中國家庭和社會的重要原則。在倫理化的社會組織中,每個人自覺地強調個人對他人、對社會的義務,自覺地以對方為重。因血緣關系倫理首重於家庭而不止於家庭,「炎黃子孫」之稱,其含義就是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是以情義維系的包含血緣與親戚關系的「大家庭」,因此中國人具有極強的民族觀念,也正是基於此,中華文化才得以包容萬象且延綿萬代、生生不息。這正符合現代設計「以人為本的」,注重的情感關懷的設計原則。
在現代設計實踐中,經常提到創新,而對民族文化的不了解和不掌握又談何創新。「新的藝術,沒有一種是無根無蒂,突然發生的,總是承受著先前的遺產。」(魯迅《致魏猛克》)中國當代設計藝術發展中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去蕪存正,弘揚民族文化並不斷提高創新,提高中國本土設計藝術的地位。只有在設計藝術中,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本民族的獨特的思維方式、藝術形式和設計手法來表現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設計作品具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當代設計藝術走向成熟。
當代的中國藝術設計,正處在世界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沖突碰撞的復雜環境中,當代的中國設計師也正處在各種矛盾之中。曾經導致了科技和工業高度發展的西方文化,固然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好處,近代西方藝術設計的東漸,也促進了中國藝術設計向現代形態的轉化。但是,任何一種思想、文化的威力和作用都是有限的。「一個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就在於既保持其文化傳統又能充分吸收各種適應時代要求的外來文化,並且超越其傳統文化」(劉小楓編《中國文化的特質》)

7. 淺談藝術設計發展風格演變的過程

一個國家不同時代的藝術設計風格,
總是從傳統中汲取營養,與時代的需求發
生共鳴,產生新的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設計
形態,同樣也會成為未來的傳統,並在這
種循環中不斷變化發展。我國自加入
WTO 以來,經濟全球化、文化國際化的
趨勢越來越明顯,各民族間的文化影響日
益加大,科學技術發展,新舊文化觀念的
沖突,都影響著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變化
發展,沒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設計作品難以
在世界立足。如何將現代文化觀念與傳統
文化結合促進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發展,
成為當代設計藝術家關注的焦點。
一、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環境藝術設
計風格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環境藝術設計風格是指設計藝術家在
創作上總體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創作個性與
鮮明的藝術特色。通過藝術形式表現為對
時代文化觀念的理解,反映社會大眾的審
美理想和價值取向。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
形成除了受到設計藝術家個人的性格、氣
質等內在心理特徵和獨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閱歷等主觀方面的原因影響外,更重要
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觀社會因素影響。客觀
社會因素就包含了國家的民族文化特色、
時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們共同
影響藝術家個體的性格、氣質形成,進而
影響藝術設計家設計風格的價值取向。環
境藝術設計風格的形成與發展反過來還積
極或消極影響著人類文化進步,與民族精
神和民族文化相聯系且相輔相成。
環境藝術設計是處理人、空間、環境
之間相互關系,最終為人類提供和諧環境
的一門學科,從其產生發展都受到人類文
化的影響。人類文化的發展總是在繼承和
創新中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上下五千
多年歷史的積淀,其蘊涵豐富的哲學思
想、社會歷史文化觀念和底蘊,它影響著
中國社會經濟、政治、藝術等方面的發展,
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中國傳統文化
的豐富養料為中華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形
成、變化、發展都發揮重要作用,推動中
國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包含物質要素(社會經濟、生產技術)、精
神要素(包括先秦哲人的「天人合一」的
道家思想,「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中國
古代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表現形式
要素(語言、姿勢、表情、動作、聲音、圖
形、標志)等,共同作用並影響著環境藝
術設計風格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物質要素是環境藝術
設計風格發展的基礎。每個時期的社會經
濟、生產技術條件制約著環境藝術設計建
造的規模、建造技術、新材料開發使用等。
中國古代民居建築、皇家園林建築充分利
用和發揮封建社會時代的物質條件和手工
業技術,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
木建築結構形式和古典園林風格。環境藝
術設計風格中高技派、光亮派、白色派、新
洛可可派、超現實派、解構主義派以及裝
飾藝術派等流派的發展,在繼承或反傳統
基礎上突出當代工業技術成就,崇尚「機
械美」,在環境中暴露梁板、網架等結構構
件以及風管、線纜等各種設備和管道,並
在建築形體和環境藝術設計中加以炫耀,
強調工藝技術與時代感。社會經濟和生產
技術的發展總是在以往基礎上積淀、批
判、創新發展的,環境藝術設計風格自然
受此發展過程的影響,並通過自身的表現
形式反映這一過程濃縮的民族文化精神。
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總是沉積文化的成
分,並反映時代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國古
典園林堪稱世界園林之巔,展現了深厚的
中國傳統文化「隱逸精神」和文人審美思
想。例如拙政園的園主是明嘉靖年間的御
史王獻臣。由於朝中權貴傾軋,官場失意,
王獻臣回鄉後用原來大宏寺的一部分基地
建造了一座園林。晉代潘岳的《閑居賦》中
有一段話:「庶浮雲之志,築室種樹,逍遙
自得。池沼足以漁釣,舂稅足以代耕。灌
園澆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
伏臘之費。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此亦拙
者之為政也。」王獻臣取其意,自我解嘲地
把園名稱之為「拙政園」。顯然拙政園成為
中國傳統文化——隱逸文化之載體。又如
同里的退思園建於清光緒年間,園主是安
徽兵備道任蘭生。光緒十一年(1885年),
任蘭生遭人彈劾,罷職還鄉,花了10萬兩
銀子建造宅園,取《左傳》「進則盡忠,退
思補故」之意,命名為退思園,由造園名
家袁龍設計。為了不露富,建築格局突破
常規,改縱向為橫向,自西到東,西為宅,
中為庭,東為園。任蘭生只住了兩年,後
又復官上任。園內建築或題詠都表現出園
主人歸隱與入世相雜的復雜心理,它也是
封建士大夫比較典型的一種心態。因此,
中國古典園林更為重要的是,包含對人
生、對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情感歸宿的
執著追求。根植東方文化土壤的我國園林
進一步闡釋文化及文化精神是藝術設計風
格形成的根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在完成
人的功能需求基礎上,更加關注人的精神
需求和生成需求,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
一」演繹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生態
文化、綠色文化、自然觀等設計理念,說
明了現代環境藝術風格發展和文化一樣具
有很強的繼承性,現代環境藝術風格發展
離不開傳統文化。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民族特色,
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文化
傳統、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決定的,體現
本民族的審美理想和審美需求。藝術設計
的民族風格離不開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
從中西的建築、文學、戲劇、音樂、繪畫
等各類的比較中,可以得出不同藝術風格
源自不同的文化基礎。總之,環境藝術設
計風格就是要體現出本民族的精神、性格
和氣質,體現出民族的文化、風俗和習慣,
體現出民族的審美理想和美學傳統。
不少現代設計師自覺地在自己的設計
中融入了傳統的因素。英國設計師吉爾設
計的新英文字體就是基於傳統字體的造
型。丹麥的雅科布森和芬蘭的阿爾托在其
建築設計和傢具、燈具、餐具設計中,努
力做到在工業化中反映手工業,在現代化
中反映民族傳統和地域傳統。
二、構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現代環
境藝術設計風格
1.吸取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精髓融現代
觀念構建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審美理
想。
我國是有豐富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集儒、道、佛
之大成,並對周圍國家和地區的思想觀念
影響極大。我國的文化注重人與人的關
系,崇尚「仁義」 和「禮樂」,注重家庭
倫理,提倡調和持中,即在人身上體現出
的和諧,注重人和環境的關系,崇尚「天
人合一」的自然和諧觀。
「天人合一」是人本哲學和美學的完
美結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主
張人與自然要建立起親密和諧的共存關
系,講究審美主體與客體的默契和形式內
容的和諧,重人情、重感受、重表現、重
意境,以美為最高准則,怡情於志,強調
美、善的結合,注重審美的認識和教化的
作用;求「氣韻生動」即「象外之象、味
外之味、韻外之致」,深深地滲透到中國藝
術的創作實踐中,形成具有獨特中國文化
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風格。在我國的傳統
審美系統中,禪宗意識有其極重要的地
位。我國的禪宗,滲入了濃烈的審美成分,
具有深厚的審美追求的內涵,成為審美追
求的創構,培養了設計師獨特的審美觀,
因而,形成了「禪意」風格的當代眾多設
計藝術流派。
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除了考慮設
計師個人審美理想外,還必須要考慮到人
們的審美特點,有意識地從傳統審美韻味
中吸取其精粹,合理應用在現代設計的思
維之中,這樣才能設計出具有濃郁民族精
神的、意境深邃的設計作品,才能形成獨
特審美情趣的藝術風格。
2.培植現代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和諧
共生的文化土壤,構建我國現代環境藝術
設計風格形成的文化氛圍。
我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處在文化國際
化時代,文化的國際性催生了新的審美理
想、審美觀念和審美需求等,改變了現代
環境藝術設計的文化環境,同時傳統文化
仍然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在設計中自
然運用到傳統的因素,這就需要培植現代
文化和傳統文化和諧共生的文化土壤,才
能促進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現代環境
藝術設計風格的形成。現代文化具有鮮明
的時代特徵,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特
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和處理二者的關
系,就能讓二者融為一體,共同促進我國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的形成。
3.創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構建豐富
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源泉。
傳統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傳統是發展
的。包豪斯格羅庇烏斯說過:「真正的傳統
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
吳彪重慶文理學院美術系講師,武漢理工大學藝術
與設計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環境藝
術設計方向研究
龍厚強重慶文理學院美術系講師,主要從事油畫藝術
方向研究
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
進。」日本設計理論家佐口七朗認為:「繼
承發展一切優秀的傳統,不是融於古物之
中,而在於繼承保全作為傳統精神的創作
者的理念,即創造。」設計師創造的設計文
化,是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設計
文化不斷接受、不斷選擇和不斷優化的過
程。設計師個人的創造力在設計審美文化
中起著重要作用,推動現代設計的發展,
同時也傳播傳統文化,使我國現代藝術設
計源泉長流不斷。
傳統文化永遠是藝術設計不竭的源
泉,民族的文化傳統、審美心理等在設計
上的體現形成藝術設計風格,環境設計藝
術從功能內容到審美形式、從技術設計到
藝術設計都體現藝術設計的民族風格。我
國的環境藝術設計風格既要有民族風格又
要有時代風格,有助於傳統環境藝術意境
運用於現代設計中,以達到古為今用、繼
承與創新的目的,才能使中國創造在世界
立於不敗之林。
參考文獻:
1.鄭曙揚《新舊碰撞的啟示—現代設計理念與傳統
文化情結》《裝飾》1999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3.林振武《淺談室內設計的風格流派和發展趨勢》 《廣
東建材》 2005.9
4.《品味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文化》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3
5.章利國《現代設計美學》河南美術出版社 1999

8. 藝術設計的概念發展到今天,其演變經歷了哪些過程

自從有了人類,也就開始了形式創造的歷史.從對符號的使用開始,原本一片混濁的世界就成為可以識別區分的世界,最初的形式就是用來識別區分的,一直到現在.今天我們觀念中的藝術形式是與美、藝術密不可分的,而這種觀點卻是一個很長歷史演變的結果.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的近3000年中,形式作為一個歷史演變的范疇,在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意義.它或者是一個自然的數理概念;或者是不可觸摸的抽象范型;或者是外在的風格;又或者是內部的組織結構方式;它或者是外在的靜態表現,還或者是內在的形成過程……對形式的這些不同定義都進一步形成了觀念,有的還完善為哲學、美學體系,特別在 20世紀,每種不同定義就可以形成一個流派,更見出「形式概念的重要性首先在於它不是美學和文藝學的一般概念,而是關涉到美和藝術的本質或本體意義的概念」.
盡管我們常常把探討的起點放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的前蘇格拉底時代,但從那時開始一直到 19世紀,我們對形式的認識雖然不斷發展與深化,可研究的視野主要局限於形式的外在他律規律.主要表現為兩種歷史形態,一是對形式製作的強調,把形式片面等同於工具性的加工製作,這主要是在19世紀以前.19世紀以後,從德國古典美學開始,哲學一美學體系才真正形成,形式概念成為建構美學體系的基石,具有了完整的美學價值.這時的理解雖然擺脫了單純物的製作意義,但形式概念的存在是基於某一哲學認識體系的需要,成為認識內容的外在顯現,這是他律性的第二個表現.這一時期,藝術形式具有了主觀性的審美意味.
到了20世紀,形式不僅是美和藝術的外在表現,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美和藝術本身,更有甚者還認為美和藝術是形式的表現,形式本身成為了規則.同時康德、黑格爾、馬克思主義及西馬理論以其博大的視野,引人了歷史和社會視角,綜合著分立的觀念,因此我們主要可以通過三個視角對形式概念進行審視,客體視角意味著把形式作為他律的存在;本體視角承認的是形式自律特徵; 歷史視角通過對客體和本體的綜合,力圖達到他律和自律的結合.它們分別對應著19世紀以前、 20世紀以後和19世紀的形式概念.

9. 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

西方藝術發展史
在西方漫長的古代史中,因為宗教占據了社會整體的核心地位,是這個整體的基本凝聚力,藝術不僅因為依靠宗教而得到了縱貫歷史的輝煌發展,而且藝術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內容)也是統一於宗教的——它是宗教活動的一種基本工具和方式。在西方藝術發展史的研究中,不深入理解西方宗教精神,不把這種精神作為藝術的內在動機,是不能真正把握自古希臘以至於前浪漫主義時代的西方藝術實質的。比如,人體藝術的發達,是西方藝術的一個基本傳統。這個傳統的確立,是以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的宗教情懷為基礎的。傳統藝術家是把為人塑像作為為神造像的神聖事業來進行的。在此,我們看到藝術與宗教的內在統一性,也因此藝術是傳統西方社會所絕對必須的。

東方藝術發展史
中國歷史的情況不同。傳統中國社會是以宗法體制為核心的,這決定了倫理與政治的緊密結合,而藝術則在這一結合之下,成為傳授宗法精神、實現宗法統治的基本工具和方式。在傳統中國文化的主導體系(儒家學說)中,藝術被賦予兩個層次的規定:藝與樂教。藝,即技藝,把藝術視為技術或技巧活動;樂教,泛言之,即今天所謂藝術教育。藝術作為單純的技巧性活動,是儒家所看輕的;藝術作為「樂教」,即藝術教育,才是儒家所看重於藝術的。儒家認為,樂教的基本作用,是深人個體心靈而培養社會成員內在的社會認同意識——共同感。這一作用是其他社會方式如禮、法所不能具有的。在這個意義上,藝術是社會維系所必須的。

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美學的產生都是因為社會的現代化變革,導致了傳統文化精神的瓦解,現代文化把審美一藝術中心化、自律化,並以此為基礎重建人類文化精神。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運動是一一個只有雙重意義的世俗化運動。一方面,它通過理性啟蒙,把人類從傳統的神話一宗教統治下解放出來,使人類獲得精神自由;另一方面,它的工具一合理化原則把人的存在束縛於技術的無限發展和經濟效益的追求,消解、甚至剝奪人類自我存在的內在價值、目的意義。現代化的雙重性使人類的現代生存面臨著理性與自由、個性與整體、技術與生命、精神、物質等多重互相悖反的矛盾。面對著這些矛盾,美學始終站在人類自我存在的立場上,從人的內在精神發展和完善的需要出發,開拓和表達現代人文精神。美學不僅提供了研究和闡釋人類審美一藝術活動的新角度、新方法,而且是現代人文精神發展的一個基本形式、實際上承擔了傳統宗教和倫理學的工作。這是美學對於人類現代生活的特殊意義所在。

參考資料:http://www.free-lunwen.com/thesis/20061020215548/

10. 藝術是如何推動設計的發展

設計是隨人類出現而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從蒙昧混沌走向文明的標志。是人類對物體模仿的一種表現。

設計,實際上是設計者自身綜合素質(如表現能力、感知能力、想像能力)的體現。而所謂藝術設計,就是將藝術的形式、美感結合社會、文化、經濟、科技等諸多方面因素,再現於和我們生活精密相關的設計當中,使之不但具有審美功能,還具有使用功能。換句話說,藝術設計首先是為人服務的(大到空間環境,小到衣、食、住、行、用等),藝術設計應是人類社會一定的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完美結合,是現代化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產物。藝術來源於生活,反過來有作用於生活。各個專業雖然對設計知識的著重面不盡相同,但對於「大設計」概念的關於美、節律、均衡、韻律等的要求是一樣的。不論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設計,考生首先要面對的是一個對所設計對象的理解——對設計對象相關的背景文化、地理、歷史、人文知識的理解。

閱讀全文

與創造設計的生命力設計藝術源流及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