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科學家的小故事300字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在偶然的機會想到發明避雷針的:
富蘭克林最著名的發現是統一了天電和地電,破除了人們對雷電的迷信。在用萊頓瓶進行放電實驗的過程中,富蘭克林面對著電火花的閃光和劈啪聲,總是禁不住與天空的雷電聯想 起來,他意識到萊頓瓶的電火花可能就是一種小型的雷電。為了驗證這個想法,必須將天空中的雷電引到地面上來。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富蘭克林用綢子做了一個大風箏, 風箏頂上安上一根尖細的鐵絲,又用絲線將鐵絲聯起來通向地面,絲線的末端拴一把銅鑰匙,鑰匙又插進一個萊頓瓶中。富蘭克林將風箏放上天空,一陣雷電打下來,只見絲線上的毛 毛頭全都豎立起來,用手靠近銅鑰匙,即發出電火花。天電終於被捉下來了。富蘭克林發現,儲存了天電的萊頓瓶可以產生一切地電所能產生的現象,這就證明了天電與地電是一樣的 。在1747年,富蘭克林就從萊頓瓶實驗中發現了尖端更易放電的現象,等他發現了天電與地電的統一性後,就馬上想到利用尖端放電原理將天空威力巨大的雷電引入地面,以避免 建築物遭雷擊。1760年,富蘭克林在費城一座大樓上樹起了一根避雷針,效果十分顯著。
② 避雷針是如何發明的200字左右
避雷針是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的
本傑明·富蘭克林(1706—1790)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一名傑出的科學家。18世紀以前,人們普遍相信雷電是上帝發怒的說法。富蘭克林經過反復思考,認為雷電可能是一種放電現象,它和在實驗室產生的電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於是,他寫了一篇名叫《論天空閃電和我們的電氣相同》的論文,但沒被認同。他決心用事實來證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陰雲密布,電閃雷鳴,一場暴風雨就要來臨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一道,帶著上面裝有一個金屬桿的風箏來到一個空曠地帶。富蘭克林高舉起風箏,他的兒子則拉著風箏線飛跑。由於風大,風箏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剎那,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一道拉著風箏線,父子倆焦急的期待著,此時,剛好一道閃電從風箏上掠過,富蘭克林用手靠近風箏上的鐵絲,立即掠過一種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呼喊:「我被電擊了!」後來,富蘭克林用雷電進行了各種電學實驗,證明了天上的雷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質。為了防止雷電的危害,他製成了一根實用的避雷針。他把幾米長的鐵桿,用絕緣材料固定在屋頂,桿上緊拴著一根粗導線,一直通到地里。當雷電襲擊房子的時候,它就沿著金屬桿通過導線直達大地,房屋建築完好無損。1754年,避雷針開始應用
③ 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的故事為什麼喜歡
富蘭克林認為閃電是一種放電現象.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在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冒著被雷擊的危險,將一個系著長長金屬導線的風箏放飛進雷雨雲中,在金屬線末端拴了一串銅鑰匙.當雷電發生時,富蘭克林手接近鑰匙,鑰匙上迸出一串電火花.手上還有麻木感.幸虧這次傳下來的閃電比較弱,富蘭克林沒有受傷.此次試驗後,富蘭克林認為,如果將一根金屬棒安置在建築物質頂部,並且以金屬線細連接到地面,那麼所有接近建築物的閃電都會被引導至地面,而不至於損壞建築物.
富蘭克林首先在費城的住宅安裝了避雷針,此後避雷針便在世界上流行開了.
④ 避雷針是如何發明的
1746年,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電學實驗講演會上,有一位聽眾入神地聽著萊頓瓶實驗的故事,他就是富蘭克林(B.Franklin),那時他已40歲。他是美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和外交家,原先當過印刷學徒工,自學成才,對自然科學很感興趣,但直到40多歲,才有功夫從事電學研究。
他第一個提出電荷概念,用數學上的正負概念來表示兩種電荷的性質,並且通過實驗確定電荷守恆定律。大家都知道,避雷針是富蘭克林的一項重大發明,由於有了避雷針,人類避免了許多天然災害。然而,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原本並不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難題,而是出於對天電的探索研究。他的這項研究成果,不但有助於破除人們對自然的迷信,認識了雷電的真實性質,而且對電學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自古以來,天電、地電互不相關,地面上人們已經進行了許多實驗,對電的性質已有所了解,但對天上的雷電卻仍感到是神秘莫測。到18世紀中葉,已經有不少人認為閃電和電火花類似。富蘭克林也和他們一樣,通過對比說明兩者的相似性,不過富蘭克林的認識比別人深刻,例如:他在一封書信中列舉了電流體與閃電在如下特點上一致:
①發光;②光的顏色;③彎曲的方向;④快速運動;⑤被金屬傳導;⑥爆發時有霹靂聲或雜訊;⑦在水中或冰中仍能維持;⑧劈開它所通過的物體;⑨殺死動物;熔化金屬;使易燃物燃燒;硫磺氣味。
然而他又認為,僅僅靠對比,還不足以作出科學論斷。要確證天電、地電的一致性,最好的證據是捉住天電,也就是把天電引到地面上來做對比實驗。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方案,在高處安一崗亭,利用尖端把低雲掠過時所帶的電引到地面上來。
第一個按照富蘭克林建議進行實驗的是法國的達里巴爾德(T.F.Dalibrard)。他在巴黎近郊馬里村的高地上建造了一所崗亭,崗亭上樹立起高約14米的鐵桿。1752年5月10日,黑雲壓天,雷雨將臨,達里巴爾德和他的同事成功地把天電引進了萊頓瓶。5月13日,他向法國科學院報告了這一實驗,並且說,實驗的成功不但證明了閃電和電的等同性,還表明可以利用富蘭克林的方法保護房屋建築免遭雷擊。
從此,到處都在重復金屬尖端做避雷器的試驗。富蘭克林則認為,巴黎實驗中用的鐵桿還不夠高,難以證明電是從雲端引下來的,一個新的思想掠過他的腦海,何不用風箏把天電引下來做試驗呢?於是,他用兩根輕的杉木條做成小十字架,用絲綢手帕蒙上,紮好。取一根尖細鐵絲固定在十字架的一頭,伸出約半米長,拴上牽引風箏的亞麻繩,亞麻繩的下端接絲綢帶,在接頭處掛一把鑰匙。在他兒子的陪同下,他把風箏放上天,只等雷雨天氣的到來。1752年10月19日他在給友人柯林孫(P.Collinson)的信中描述了實驗的情況。由於雨水打濕了風箏和牽引風箏的亞麻繩,雲層中的電沿濕繩傳到萊頓瓶里。等雨過後,拆下萊頓瓶,再按通常的方法使萊頓瓶放電,放出的電跟用摩擦起電機產生的電毫無兩樣。富蘭克林寫道:「由此即可完全證明電物質和閃電純屬同一回事。」
富蘭克林還做過一個有名的金屬桶實驗,目的是設法從帶電的金屬桶內取出電來,他用木髓球與金屬桶的內表面接觸,看木髓球是否帶電,可是無論如何都無法使木髓球帶電。富蘭克林只好寫信給他的英國朋友請教,這一請教,竟導致了一個新定律的發現。這個新定律甚至奠定了電學的基礎。這就是所謂的庫侖定律。
⑤ 避雷針的發明
現代避雷針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的。富蘭克林認為閃電是一種放電現象。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在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冒著被雷擊的危險,將一個系著長長金屬導線的風箏放飛進雷雨雲中,在金屬線末端拴了一串銀鑰匙。當雷電發生時,富蘭克林手接近鑰匙,鑰匙上迸出一串電火花。手上還有麻木感。幸虧這次傳下來的閃電比較弱,富蘭克林沒有受傷。
注意:這個試驗是很危險的,千萬不要擅自嘗試。1753年,俄國著名電學家利赫曼為了驗證富蘭克林的實驗,不幸被雷電擊死,這是做雷電實驗的第一個犧牲者。
在成功地進行了捕捉雷電的風箏實驗之後,富蘭克林在研究閃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的一致性時,他就從兩者的類比中作出過這樣的推測:既然人工產生的電能被尖端吸收,那麼閃電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設計了風箏實驗,而風箏實驗的成功反過來又證實了他的推測。他由此設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種尖端裝置,就有可能把雷電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雷裝置:把一根數米長的細鐵棒固定在高大建築物的頂端,在鐵棒與建築物之間用絕緣體隔開。然後用一根導線與鐵棒底端連接。再將導線引入地下。富蘭克林把這種避雷裝置稱為避雷針。經過試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避雷針的發明是早期電學研究中的第一個有重大應用價值的技術成果。 而避雷針在最初發明與推廣應用時,教會曾把它視為不祥之物,說是裝上了富蘭克林的這種東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會引起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擊,但是,在費城等地,拒絕安置避雷針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繼遭受雷擊。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築物由於已裝上避雷針,在大雷雨中卻安然無恙。
由於避雷針已在費城等地初顯神威,它立即傳到北美各地,隨後又傳入歐洲後來才進入亞洲。 避雷針傳入英國後,英國人也曾廣泛採用了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但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在英國人眼中似乎成了將要誕生的美國的象徵。據說英國當時的國王喬治二世出於反對美國革命的盛怒,曾下令把英國全部後家建築物上的避雷針的尖頭統統換成圓頭,以示與作為美國象徵的尖頭避雷針勢不兩立,這真是避雷針應用史上一件有趣的事情。
⑥ 由避雷針的發明過程你想到了什麼
富蘭克林42歲時,已經在印刷界大有斬獲,並進一步醉心於電力實驗,他想證明雷電和靜電二者事實上是相同的。1749年在費城舉行的各項實驗,已經證實雲和雲之間,雲與地面之間的雷電即是電力;但他仍執意想抓住「閃電」,他想由暴風雨中取得閃電,然後儲存起來,讓科學家能在地面進行普通的研究工作,於是他設計出一個在雲際充電的實驗方法:
在高塔尖端,裝置一個大可容人的亭子和簡單的電力站。在電力站中,架起一根鐵桿,伸出亭外,高約20或30呎,尖端削尖。如果亭子能夠維持乾爽,亭子里即可安置一人。當雲層變低,隱隱有暴風雨前兆,此時雲際充滿豐沛的電力和火花,鐵桿即可汲取電力,供亭內的人使用。
富蘭克林找出絕佳的絕緣方法:蠟,那塊鐵環上的物質。他甚至設計出工作人員離開隔離亭的方法,所以富蘭克林的確了解遊走的雷電所帶來的危險性,而警告人們必須保護自己。
1751年,隔離亭子的實驗法在倫敦出版了。法王路易十五鼓勵宮中的科學家們完成這項實驗,以證實富蘭克林一向堅持的看法—雷電和地面電力是相似的!1752年5月10日,金.法蘭柯斯.狄阿里巴(Jean Francois D』Alibard)在巴黎近郊18公里處的馬利花園中的隔離桌上豎起40呎高,尾端尖聳的金屬桿,風暴很快地籠罩這里,根據富蘭克林的描寫,桿旁小心地安置了一個人,不時地以手中絕緣的鐵環汲取雷電和火花。
實驗結果,將富蘭克林捧成了英雄:雲端取得電,被保存在玻璃和金屬製成的大瓶中(稱做萊登瓶),然後在各項實驗中,當成普遍的電力隨意使用,這又再次證實了富蘭克林的天才!
1952年的夏天,富蘭克林還不知道自己的實驗已在歐洲大獲全勝,他正試著在費城的基督教堂高聳的尖塔上豎起一根金屬桿;他一心認為要汲取雷電,金屬桿必須升至相當的高度,而教堂尖塔的架構卻顯得太低,富蘭克林突然想到一個主意,那就是裝設著鐵桿的風箏。
富蘭克林由兩根木棍架成的十字,撐起了一大塊絲緞的布面,這就是富蘭克林傳說中不朽的風箏!在風箏上端,繫上尖細的鐵絲,鐵絲末端綁上一隻金屬鑰匙。富蘭克林操控風箏的部分,捆上秘密的絕緣體—絲緞帶;在暴風雨即將來臨之時,這個實驗者和他的兒子,走入一片空曠的空地,搭起一個暫時性的擋雨棚,在風箏升起了相當的一段時間後,一朵雷雲才漸漸逼近。以下是普里斯萊的敘述:
這朵雲看起來有閃電的跡象,但卻毫無動靜地過去了;但就在他們開始對自己的發明感到灰心之時,他注意到幾條細線在雲間閃爍,然後有直立的跡象,像是經由指揮一般,一個接著一個相繼出現!他震懾於這個景象,連忙伸出手,對准風箏在線的鑰匙。這項創舉終於完成了,富蘭克林終於取得貨真價實的雷電。
富蘭克林繼續汲取著天上的火花,並將它保存在萊登瓶中,但這里有個重點必須強調:雷電並沒有擊中風箏,其實這並非富蘭克林的本意,富蘭克林原本想要利用鐵絲傳導,在雲間充電,等到電力充足之後,他再伸手,讓電子經由他的身體導入地下。還好富蘭克林幸運地逃過一劫,如果雷電真的擊中風箏,他可能無法好端端的簽下獨立宣言並寫下《理查德年鑒》了(Poor Richard』s Almanac)。
富蘭克林針對上述實驗所做的報告發表於1752年10月19日的賓州會報之中,同一篇文章里,提及一篇文章《如何使居處免受雷電的襲擊》,這篇文章後來登在1753年的《理查德年鑒》里。富蘭克林篤信避雷針的功效,他在1751年開始大力推薦避雷針,而之後實驗的成功,更讓他對避雷針激起無比信心:他確信它的確能有效導引雷電,保護大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這根針的目的,不只是用來引雷電而已,它能防患雷擊於未然。這根針可以不停地汲取天空中的雷量,在它的強度大到足以形成雷電之前,即把電導引入地下,如同富蘭克林的形容:「在雲間電量積蓄到釋放之際,便將雷電之火平靜地消弭於無形。」
這次隔離亭和風箏實驗的意義,不獨是電子歷史上的創舉,它對美國的歷史也非常的重要。這次實驗中所發明的避雷針更在未來拯救了無數人的性命。
啟示:我們應當勇於探索,勇於創造。向富蘭克林學習,為社會作貢獻。
⑦ 關於避雷針的故事有什麼
富蘭克林的實驗和觀察又導致了避雷針的發明。這是電學的首次應用,也是一次重要的應用。富蘭克林建議在建築物屋頂設置尖頭金屬桿,並把與金屬桿相連接的導線引到地面,這種避雷針能使雲層安全放電,因而能保護建築物本身。
⑧ 科學家的小故事300字左右
瓦特造蒸汽機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 晴朗,畫眉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著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他時而望著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心情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了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現在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曾有人說:"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因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實不然。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還是講講關於瓦特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發明創造的故事吧。
水蒸汽的啟示
隨著智育的發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鑽研之心。這為他以後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格林諾克的小鎮於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廚房裡看祖母做飯。灶上坐著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麼緣故,就問祖母說?什麼玩藝使壺蓋跳動呢"
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
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麼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麼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麼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裡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裡很不舒服,可他並不灰心。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里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象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終於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麼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說。
他的祖母過於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麼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後來又經過多次研究,於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制工作。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發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制"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改革,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從此,船隻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上了。隨之而來,煤礦、工廠、火車也全應用了蒸汽機。體力勞動解放了,經濟發展了。這不能不說是蒸汽機發明的成果。當然也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的功勞。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瓦特的一生充滿著艱苦和斗爭,他走過的道路是多麼坎坷不平啊。他在艱苦和坎坷中為人類造了福,為人類前進,開辟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視學習和實踐。學習,豐富了他的智慧;實踐,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據說愛因斯坦來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人員問他需要什麼用具,他回答說:「我看,一張桌子或檯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紙張、鋼筆就行了。啊,對了,還要一個大廢紙簍。」管理人員奇怪地問:「為什麼要大的?」愛因斯坦答道:「好讓我把所有的錯誤都扔進去。」這個世界從來都是這樣,每個平凡或偉大的人都會犯錯誤,只有像愛因斯坦那樣的人,不斷的丟棄錯誤,才能看到一條向上的路。
⑨ 避雷針效應的經典故事
曹操很喜愛曹植的才華,因此想廢了曹丕轉立曹植為太子。當曹操將這件事徵求賈詡的意見時,賈詡卻一聲不吭。曹操就很奇怪地問:「你為什麼不說話?」
賈詡說:「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問:「你在想什麼事呢?」
賈詡答:「我正在想袁紹、劉表廢長立幼招致災禍的事。」
曹操聽後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賈詡的言外之意,於是不再提廢曹丕的事了。
若干年以後的南朝,也發生了一件類似的故事:
在南朝時,齊高帝曾與當時的書法家王僧虔一起研習書法。有一次,高帝突然問王僧虔說:「你和我誰的字更好?」。
這問題比較難回答,說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違心之言;說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會使高帝的面子擱不住,弄不好還會將君臣之間的關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的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麼幾個,而臣子卻不計其數,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領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罷,不再提這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