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世界的重新創造pdf

世界的重新創造pdf

發布時間:2022-03-31 11:21:02

1. 西歐最窮的國家如何創造了世界pdf

蘇格蘭很少被人注意,因為我們說到「英國」時,大部分時候指的都是「英格蘭」。實際上,英國包含了三個部分:英格蘭、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英倫三島」。對於英格蘭和蘇格蘭,在西方世界這個問題都容易混淆,更何況是在我們中國。當我們細看時,才發現相比與英格蘭,蘇格蘭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傳承,它後來才被合並到大不列顛體系。
在本書作者亞瑟.赫曼Arthur Herman的眼中,蘇格蘭不僅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們雖然在18世紀以前是非常落後和貧窮的,沒有融入到「地中海時代」的歐洲,但是,從18世紀開始他們迅速了加入了「大西洋時代」,為現代世界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以前對「蘇格蘭」的印象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來自梅爾·吉布森自導自演的電影《勇敢的心》(Braveheart),他講述了一個蘇格蘭英雄反抗英格蘭統治者的故事,使我第一次區分出了英國南部的英格蘭與北部的蘇格蘭,在歷史上的沖突和戰爭。其二、來自亞當.斯密和大衛.休謨這兩位18世紀的偉大思想家,他們的思想改變了整個現代世界的進程,還有另一位科學家瓦特直接促使了工業時代的到來。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蘇格蘭人用自己的思想影響世界進程,當我們做投資,對整個時代經濟源起、格局和方向的思索時,也需要將時代中人的精神特性放入其中,以此更全面的看到所處時代的全貌。

1、衡量進步的指標:與過去的時代多遠
——「以今衡古,而非以古論今」

「依照洛克的見解,關鍵不在於愛肯海是否曾說過觸犯了上帝律法的言論。宗教信仰純屬個人良知的范疇,官方機構無權干涉。他呼應自由教義派的觀點:『真正的教會應以容忍為念,』也贊同安史托瑟的見解。世俗機構的權力應限於『凡間事務』,無涉於宗教事宜。洛克的見解在英格蘭引起回響,促成了一六八九年『容忍法案』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政教分離體制的基礎;但在法庭仍可審判並處死女巫的蘇格蘭與麻薩諸塞,則無法相提並論。」(P019)

「大勢已去。1697年1月8日下午兩點,愛肯海被帶往位於愛丁堡和萊斯之間的絞刑台;頂著凜冽寒風,他發表了臨死宣言:『一本赤誠卻橫遭污衊,在下求仁得仁,死而無憾。』他以顫抖的語氣表示,『人類內心追求真理的慾望永無止境!』他這么做了,卻以生命為代價。……行刑手搬開梯子,犯人身體一甩,不到十九歲的生命就此結束。
「這就是十七世紀末蘇格蘭的景象。教規嚴謹的長老教會大權在握;無情甚至嚴酷的喀爾文信仰當道;褻瀆與巫覡得受審判;面對訴請施予憐憫、提出理由或事實的要求時,呈現的是怪異甚至變態的矛盾。
「這是蘇格蘭邁向現代世界的入口,但謂之『傳統的蘇格蘭』可能有誤導之虞。事實上,這是相對晚近的產物。主張將愛肯海處死的勢力,所承襲的文化為時僅百年出頭,旋踵蘇格蘭的改革便來到。
「……1696年,傳統勢力已是日薄西山。把愛肯海送上絞刑台,象徵蘇格蘭喀爾文教派的迴光返照。一個以教士、大學教授與律師為主的世代,深受來自英格蘭進步風氣的洗禮,正在逐漸興起。
「……這個文化與物質皆落後的國家,在思想前瞻的蘇格蘭人領導之下,即將展現另一番風貌。而當他們這么做的時候,世界也隨之改觀。到了十八世紀末葉,象徵現代世界的體制、理念、心態、習俗等特質,在蘇格蘭人手中已大致完備。蘇格蘭佬在全球披荊斬棘,為人類歷史開展新的紀元;而所謂『人類歷史』的觀念,也多半源自蘇格蘭的創見。
「蘇格蘭歷史觀的基礎是強調進步。一如個人,社會本身也會與時俱進。社會需要新的技能、心態,對於個人能力以及個人應有何等自由,也要有新的理解。蘇格蘭人向世人揭示了衡量進步的指標之一——離過去的時代多遠。以今衡古,而非以古論今。對於亞當.斯密、大衛.休謨、亨利.布勞罕、華特.史考特爵士和許多本書提到的蘇格蘭現代豪傑,過往就是審判、處決了愛肯海的蘇格蘭。」(P020-023)
(曾星智註:因為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人最習慣的做法,就是「以古論今」。我非常反感這樣的做法,首先這樣做是非常無知的,因為他們把「古」給抽離了,只看到古代歷史中美好的一面,完全看不到大部分丑惡的一面;其次是非常愚蠢的,因為歷史和時代不斷演變,不可能靠我們的主觀意志去進行道德批判,而更應該看到當下如此發展的緣由。在此不必多說,面對越來越流行的這種「以古論今」的返古思潮,我持批判的態度和遠離的姿態,他們根本不值得批剝,因為其方法論上是徹底錯誤的。)

2、蘇格蘭與英格蘭結盟的曲折過程

「明智之士對此自有定見,其中包括許多戴芮安公司的原始股東。這一切都證明了一件事實:沒有英格蘭助其一臂之力,蘇格蘭在大西洋貿易中別想沾到半點好處,而只要兩個政體納於單一王權麾下,絕對不可能有進展。當皇室必須在兩國利益中選擇其一,鐵定會偏向繁榮富裕的英格蘭,寄人籬下的結果,蘇格蘭永遠要當老二,除非出現什麼重大改變,才可能皆大歡喜。
「於是兩國的政治精英開始談到一個名詞:結盟。以往只有在議會辯論中偶爾現身,或是形諸筆墨,如今被戴芮安的一連串挫折推上舞台。英格蘭政界對此大致贊同。
「……在戴芮安探險的五年期間,結盟成了兩國間熱門的政治議題。蘇格蘭議會原則同意組成一個委員會負責磋商。大家心裡有數,目前的關系惡劣到極點,不可能長久這樣耗下去,勢必得改弦更張,搞一番新的局面。關鍵是什麼樣的局面?」(P048-049)

「(1707年1月)十六日,全體議員出席,以一百一十票對六十九票通過(蘇格蘭與英格蘭結盟的)條約。道格拉斯權杖欽點,蘇格蘭王國從此走入歷史。
「……悲慘的預言沒有實現。正好相反,結盟沒有掘出墳墓,而是掘到了金山銀礦,掘出推動經濟的泉源、創造財富的引擎。僅僅一個世代光景,蘇格蘭從貧窮的三流國家躍入現代之林,文化面貌無比興盛,社會結構煥然完備。她並非淪為英格蘭的奴隸,反倒經歷了史無前例的自由解放,各個領域突飛猛進,初次品嘗『飛躍成長』的甜美滋味。」(P064-066)

「在蘇格蘭較有遠見的商人和地主眼中,一項基本的事實逐漸浮現。英格蘭人願意負擔高昂稅賦有其背景因素:政府會善用財源。早在十七世紀中葉,英格蘭就架構了嚴密廉能的官僚體系,奠定政治版圖穩定的基石,高度展現了政府運作的效率。透過執法機關維護社會秩序;在首都倫敦和各大郡區間興建道路,加快貨物運輸與訊息傳遞;以高尚閑差安撫地主貴族;國王和海外殖民地有十萬大軍保護;強大的海軍巡弋維持水路暢通,確保帝國光輝日正當中照耀寰宇。
「蘇格蘭被這紙結盟條約緊緊拴住,一路拖向改革的大道,塑造了確保生命、自由、財產的政治環境。這是驚天動地的轉變。十八世紀的蘇格蘭人終於了解,原來政府沒什麼了不起。強盛的國力可保護市場,卻無法阻止社會的變遷,壓抑不住經濟的改革。
「作為大不列顛的資淺成員,對蘇格蘭反倒是好事一件。撇開大麥暴動或詹姆士黨人滋事之外,倫敦議會很少把她放在眼裡。透過強大的政府體系,社會秩序得以維持,天高皇帝遠,當英格蘭和歐陸國家留連於國營體制,蘇格蘭和美國的資本家商人捷足先登,十足體現了放任私人企業的優點。」(P070)

「諸如亞當.斯密和休謨幾位大思想家都能深切體會,改變勢必要付出代價,短期的損失難免,且通常可由長程利益加以彌補。『長期觀之』、『權衡得失』、『整體而言』——這是十八世紀蘇格蘭啟蒙人士抱持的正面思維——若非後知後覺。對於現代社會的詭異本質,蘇格蘭拿捏的精髓舉世無匹。結盟條約即為明證。
「促成結盟的因素復雜萬端,結合了深謀遠慮的政治觀點、放眼未來的精心策略、甚至愛國心的驅使。然而不可否認,絕大多數人莫非急於改善自身現狀,藉此圖謀私利,動機之卑鄙怎堪聞問!卻未料及其行動——短期內毀了這個獨立的國家,將南北兩國捲入政治旋渦,逼使蘇格蘭經濟陷入絕境——假以時日,成為蘇格蘭晉身現代之林的巨大推手。」(P071)

3、哈奇森:從自我快樂的私利出發走向利他

「雖然受到卡麥可、庫伯、普芬朵夫等人的影響,哈奇森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他相信,人類天生具有內在的道德觀,一種分辨是非善惡的基本認知,也是上帝依照自我形象賦予人類的能力。『依循原始本性的框架,人類做善事會心生愉悅,也會認同他人或自己的善行。』
「換句話說,我們天生就有道德判斷的能力,如同生來一張嘴會吃飯一樣。道德判斷(這是錯的,那是對的)是人類的天賦,卻不同於諸如判斷距離遠近的各種判斷力。它會透過我們的情感加以呈現。愛是最重要的表達方式,尤其是對他人的愛,這是所有道德行為的出發點。
「……哈奇森認為,生命的終極目標就是追求快樂。『確信自己能夠滿足本身各個層面的慾望,他(人類)必然處於快樂的狀態』。鄙俗的人會誤認為這表示物質條件的滿足:美食、佳釀、肉慾。哈奇森卻說,助人為善才是快樂的至高形式。『從蘇格拉底時代迄今,所有人都充分反映出這種現實,』他在都柏林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最真實、普遍、活躍的樂趣,生命中的極樂,莫不包含了對於他人的好意思。』
「……經過他這么詮釋,自利與利他不再正面抵觸。兩者在最高層次的道德理念中合而為一。」(P086-087)
(曾星智註:1、哈奇森是亞當.斯密的老師,我從《道德情操論》的思想中,可以看到很多哈奇森的影響,尤其是在「同感」、「私利帶來的利他」等觀念方面,這樣的思想甚至帶進了《國富論》中;2、從我個人的經驗和體悟上來說,越來越認同哈奇森的觀點,確實,我們的生命是追求快樂的,開始時一些初級的快樂可以滿足我們,但越來越深入我們會尋求更高級的快樂,而這個快樂就是利他。我們從為了自我快樂的私利出發,走向了助人為善的利他,這為我未來的路指明了一個方向,在基本實現個人的夢想後,將會把重心轉向對社會、對他人的付出。)

4、結盟後格拉斯哥的貿易發展

「許多人以為,家族企業是格拉斯哥成功的法門,事實不然。他們佔有地理上的優勢,將北美換得的商品再轉賣到地中海和波羅的海地區——這才有厚利可圖。不過,這群煙草大亨成功的秘訣在於財務報表:從各種地方創造財源,同時節省成本。他們以各種手法募集資金、購買商船、建造倉庫、買入存貨(他們直接向原產地的農民買進煙草,不像英格蘭商人只會轉賣賺取傭金),包括向銀行貸款。從一七四0年間,至少出現六家專門經營商業放貸的銀行,包括格拉斯哥商船和薊花銀行等。
「合夥人投資這類公司,每年只收回百分之五的利息,其他的錢都繼續滾入,創造更多的財富。這使得格拉斯哥的煙草貿易成為不列顛財力最雄厚的產業,趁著景氣好的年代大肆擴張,即使碰上蕭條,也能安然度過。
「十八世紀的格拉斯哥煙草業由一群老派企業家掌舵:為了賺錢甘冒風險,失敗就付出代價。一七七二年,巴格爾家族旗下公司就因為還不出借款而被銀行接管,其他如懷利、麥考、登洛普、法蘭奇等則度過破產危機。有人垮台,立刻有人取而代之,這是不斷自我汰換的產業,隨著競爭日益激烈,迫使大家必須積極節約成本,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格拉斯哥的煙草業,為現代資本主義塑造了雛形。」(P165-166)

5、亞當.斯密:融合追求私利及集體合作

「亞當.斯密的老家在愛丁堡外圍佛斯灣旁的寇克卡迪鎮。父親攻讀法律,之後在鎮上的海關單位服務。這份工作可不輕松。和英格蘭結盟之後,蘇格蘭沿岸的走私貿易猖獗。成天忙著和私梟周旋,讓老斯密疲於奔命,事實上,這群私梟本是循規蹈矩的善良百姓,為了生活家計才被迫鋌而走險。斯密從此學到一個教訓:利益當前,人們就會受本性驅使,不惜對抗官府——逃避關稅是最明顯的例子。五十年之後,他在《國富論》中舊調重彈:『人們潛藏著改善自身情況的強烈本能……光憑這一點,無需外力輔助,除了使社會繁榮富足,也足以鏟除一切人為法律構成的阻礙。』
「……就許多方面而言,斯密融合了哈奇森主張人性本善的『鴿派』與休謨的『贏派』的啟蒙運動兩大潮流。雖說融合,事實上,兩派交鋒從未止息,戰火一直延燒到現代,這是人性本質的沖突——股今中外皆然。斯密有勇氣直接剖析沖突的本質,這也是他了不起的成就,提供後人探索的途徑。他名列偉大的思想家之林,影響力恆久不墜落,這是真正的因素,而非一般所賦予的資本主義傳道家之名。」(P192-193)

「斯密以孟德威的觀念為本,揭發了更深層的矛盾:為了追求私利,我們被迫和他人打交道。每個社會都是如此。有了他人的協助,不必凡事親自動手,無論狩獵、打漁、耕種……事情都好辦的多。斯密指出資本主義的精髓,在於融合追求私利及集體合作的兩大特質。一方面衍生了無窮的機會,減少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所付出的直接勞力;另一方面,為了不斷尋找買主和賣主,因而構成一個相互依存的龐大供需網,以復雜的方式將人們結合成利益共同體。『一個人活在文明社會中,需要許多人的配合和協助,』斯密表示,『即使他一輩子認識的人沒幾個。』
「接下來,他又解決了另一個矛盾:市場相互依存,牽一發動全身,但每個人都有追求商機的自由,換言之,人類的心靈不受桎梏。照哈奇森的說法,快樂就是自由,以不幹涉他人自由為條件;荷姆強調擁有財產的快樂,作為自我人格的延伸。斯密集兩者之大成。為了在瞬息萬變的商業網路取得一席之地,為了追求真正的幸福,我們必須徹底解放、不受羈絆。獨立是商業社會的圖騰……資本主義打破了惡性循環,提供一個獨立自主、物資充裕、彼此依存、人人追求幸福的環境。」(P206-207)

6、休謨:理性必須臣服於情感

「休謨石破天驚,在首部著作中就企圖顛覆傳統,揚言:『理性必須臣服於情感!』
「兩千年來的哲學基礎被一夕推翻。休謨指出,人類不受理性的宰制。理性扮演的角色只是工具:讓我們知道如何滿足本身的慾望。慾望的泉源來自情感——憤怒、情慾、恐懼、悲傷、忌妒、愉悅、虛榮與希望遵照理性原則生活的矛盾情結——或謂最起碼的層次——依循理性所產生的認知。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做,靠的不是理性本身,而是習慣。說來說去,人類是習慣的動物——由其情感得以運作的社會環境所塑造的產物。我們學會克制內心的熱情,依據社會的制約,謀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休謨認為,私利就是一切。主宰人類行為的力量並非理智,而是對於他人所擔負的責任感,亦德律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政府體制的開端。
「……休謨進一步指出社會中人慾橫流,入世之人無法自外其中。若缺乏外在約束,肯定會天下大亂,……但即使是最有效率的社會體制,也無法規范每個人為圖私利所做出的行為。此時訴諸理性就不成了,話說回來,理性是情感的奴隸,追根究底,問題還是情感。
「休謨做出結論,文明的社會必須有一套疏導人們情感的機制,使其朝著建設性的方向發展。透過習俗規范灌輸給每個成員,使其潛移默化成為習慣,就能將破壞性的沖動轉為建設性的觀念。」(P194-195)

「『沒有一種情感能夠超越圖利的慾望,』休謨表示,『慾望本身卻能加以疏導。』他進一步指出:『人類永遠無法克服自身或他人狹隘的靈魂,人人短視近利,只顧眼前。』這就是人性,不要妄想去更改。唯一的解決之道,是塑造一套『我不犯你,你不犯我』的金科玉律,盡可能提供安然運作的社會架構。
「置身在這個人人為己的世界,這也是不得已的辦法,『人們即使偶爾拋開自我,顧及他人,程度也極其有限』,可見道德大致上算是一種習俗;理性到了現實世界根本無用武之地,鼓吹理性只會被人當作耳邊風;道德出自內心,無關乎天上神明。世界無限寬廣,任你盡情揮灑,人類有追求幸福的自由——但必須有某種形式的權威,有權力『懲罰犯錯的人與暴力份子,使人循規蹈矩,追求實質且長遠的利益』。文明社會的本質——依照休謨的見解——並沒有什麼神聖可言。
「……休謨指出一個對他而言明顯的事實:社會可以成功地將人類的情感疏導到正面的方向;根據過去失敗的經驗,我們學會改進政府的體制,強化保障人權的目標。不列顛從封建轉為現代化社會,是明顯的例證。商業扮演的角色,就是推動改革的引擎。
「商業促進了自由,自由帶來文化,文化使人類的性靈獲得提升,整個過程息息相關。誠如休謨所說的:『除非先有自由的政府體制,否則藝術和科學無從提升。』
「不過,休謨也提出警告。自由是好事一樁,但必須有制衡的力量。人類畢竟是情感的動物,若完全放任,將成為情感的奴隸。
「……有鑒於此,現代政治體制必須包含兩股相輔相成的沖突所引發的張力:維護個人的自由與維護社會的體制。絕對的權力會造成腐化,終致摧毀了社會本身。休謨預知了極權主義的下場。他同時指出,即使處在『最自由的社會』,也必須犧牲『相當程度的自由』,但這也是『享有自由所付出的代價。』
「關鍵在於:到底要犧牲多少自由?休謨並未提供明確的答案。」(P196-198)

7、人們對亞當.斯密和《國富論》的誤解

「如今,事隔兩百多年,後人對斯密和他的《國富論》仍有三大誤解。
「首先,是斯密所指的那雙『無形的手』。事實上,出現在《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的這個名詞是個反諷。斯密相信資本主義會根據市場和利益交換的機制,創造出一套自我運作的規律。對於不明就理的旁觀者,似乎每個人都是朝單一目標邁進,一雙『無形的手』在後面推動。斯密從未頌贊市場機能多麼完美,但總比人為干預好多了——人類畢竟是感情用事的動物。
「……斯密抨擊的對象不僅止於殖民地的貿易壟斷,更涵蓋了所有政府對經濟的不當干預。這是對《國富論》的第二個誤解,以為斯密主張放任式的資本主義,政府不需扮演任何角色。事實上,『放任』一詞出自法國經濟學界,斯密從未用過這個字眼。尤有甚者,斯密還強調政府的重要性。有了強大的國防,一個國家的貿易才有充分的保障,同時提供了保障正義及人權——尤其是財產權——的體制:『唯有在政府的庇佑之下,多年甚至幾代累積的寶貴資產才能安然無恙。』而促進經濟發展所需的道路、橋梁、運河、港口等基礎建設,更少不了政府介入。
「除此之外,斯密認為政府其他方式的干預將自食惡果。歷史殷鑒斑斑可考,政府往往出於一片好意,企圖改變經濟現狀,結果卻一片凄慘。
「……斯密對自由市場的信仰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證諸歷史的教訓。當權者理應從錯誤中學習,讓商業社會依循自然的軌跡運作。……這才是我們所熟悉的亞當.斯密:一個為『天賦自由』所運作的資本主義市場喉舌的預言家,極力抵抗一切的不當干預。
「……斯密也預見了商業社會中另一種腐化的現象。資本主義強調分工,使得整體產出的貨品更為精緻,也使涉入這過程中的人們眼光狹窄,只關心自己的生意或專業領域,對外界事務興致缺缺,凡事皆以生意角度衡量,流於見樹不見林,忽視事件的全貌。」(P207-210)

8、美國:蘇格蘭人思想建構起來的國家

「回顧早期的境況,美國與加拿大兩國的差異不大。過去同屬英國殖民地,說著同樣的語言,屬於同一塊地理版圖,經濟情況大同小異。兩者都是移民構成的國家,都是為數眾多的蘇格蘭移民。
「到了某個轉折點,兩國的命運開始分道揚鑣,加拿大多半以公營企業為主,資金的來源由上而下。……美國人依照斯密與瑞德的理論籌劃建國藍圖——以群體的共識管制個人私利,政府少干涉為妙。一七八七年出爐的美國憲法揭示了聯邦的權力范圍,其餘的歸予各州政府。……這充分反映了杜格拉德.史都華的政治理念:政府應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資源,而非絆腳石。
「雖然有上述的差異,蘇格蘭移民對美、加兩國都做出巨大的貢獻。
「……蘇格蘭裔打從心底認同美國。這也難怪,對他們來說,這里是實現夢想的樂土。美利堅突飛猛進,蘇格蘭佬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抵達此地,蘇格蘭人透過新政府賦予的無窮機會,取得新的身分,翻開生命的新頁。身為美國人,不僅是身份認知的圖騰——相對於『北不列顛人』——也不限於文明的范疇;而是成功慾望的表徵。人之所以人為,命運操之在己。
「這也是文藝復興時代所標榜『人定勝天』的個人主義,但當時只是精英份子的理想——假設固定的社會架構,各個階層族群安於其位,人人根據本身的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美國沒有這種事。一如寬廣遼闊的地形,每個領域大門敞開,對來者一視同仁。誠如傑斐遜所言:『自由的帝國。』
「……一股思潮逐漸萌芽滋生,世界各國摒息以待——純粹的美利堅正在形成,具備現代化的精粹內涵。說真格的,美利堅的本質是蘇格蘭血統的延伸——如假包換。這群移民展現了無所不在的能力、無孔不入的勢力、自我提升的無窮可能性,證明了新大陸遍地黃金,置身亂世照樣能致富。他們設計了一套文明社會的體系——尊重每個人的權利,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不忘尊重他人的利益。這是開明的社會,與休謨的世俗戒律遙相呼應。雖然高舉自由大旗,有傳統的道德規律作為根基(長老教會的遺緒),如同鋼筋混泥土,社會架構得以持續強化,倍加牢不可破。」(P358-360)

2. 讀《世界的重新創造:近代科學是如何產生的》

精讀是區別與泛讀而言的概念,指深入細致地研讀。一個人要積累知識,就必須讀書。對重要的文章和書籍,要認真讀反復讀,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鑽研,對重要的語句和章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還要做到透徹理解,這就是精讀。錢文忠寫過一篇文章《讀書要精讀》:《弟子規》對讀書這件事有更加嚴格的要求,甚至對讀書的環境,字的寫法、筆墨的擺放等都給我們提出了要求。《弟子規》要求我們,「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這也是事關讀書習慣的要求,換句話說,這一本書還沒讀完,你不要惦記著另外一本。這本沒有徹底讀完,那本就不要開頭了。過去有很多學者,基本上是所有的學者,都非常反對這種讀書方法。章太炎先生的大弟子,後來和章太炎先生齊名的,黃侃,黃紀綱先生,就非常強調這一點。他把那種一本書沒讀完就開始讀另外一本書的讀書方法,非常形象地叫做什麼大家知道嗎?殺書頭。是不是?你這本書剛開個頭,你就不讀了,好比是把這本書的頭給殺掉了。我的理解是,殺書頭這種讀書方法,會對孩子產生很不好的影響,使孩子從小在不知不覺之中養成淺嘗輒止的壞習慣,不利於孩子養成持之以恆的毅力。有的人也許會有疑問,不是我們經常講,讀書應該分為泛讀和精讀嗎?殺書頭這3個字雖然不怎麼好聽,難道這不也是泛讀嗎?這是一種誤解。且不說泛讀絕對不是殺書頭,泛讀也是要整個一本書有一種快速的瀏覽,而且這種能力是後面要培養的能力。不是孩子剛開始讀書的時候應該要培養的能力。我們可以看到,古人更看重精讀,非常強調精讀。明朝的時候,在江西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者叫胡居仁。他從小就非常聰明,當時大家就把他叫神童,他的讀書法、讀書精神對後代的影響很大。這是一個叫扎硬寨打死仗的讀書方法,就是一旦我要讀一本書,就像紮下一個寨子一樣盯著這本書,打硬仗,就不管這本書裡面有多少困難,我都要把它搞通,這是一種一心鑽研的精神。他特別強調讀書要持之以恆,他有一副對聯非常有名,叫「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你有恆心,何必起早貪黑啊?最無益,最沒有好處的就是什麼?「一日曝,十日寒。」就是一天有太陽,十天冷得不得了。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很多孩子考試前埋頭苦幹,用一種「大躍進」的精神,幾乎要拚命了,考完試,該干嗎干嗎,扭頭到9點鍾、10點鍾不起床,這個是很不好的。如何精讀: 1、把經典論述的句子找出來 2、對書中的名詞、概念加以界定(特別是一些關鍵的詞) 3、對該書形成的背景(或理論產生的背景)應有所了解 4、歸納出基本觀點和特徵 5、同類的事物要比較 6、找出理論的體系結構和邏輯關系 7、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或操作、原則、步驟) 8、理解典型案例 9、分析其指導意義、可應用的領域、途徑 10、找出其局限性和不足 11 運用例子進行聯想 12 自我思考一下假設性的問題和情況 13 把已經理解過的東西用自己想法再次復述一遍 14、寫讀後感

3. 求分享《Twitter Wit_ Brilliance in 140 Characters or Less 》書籍電子版百度雲盤下載

《Twitter Wit_ Brilliance in 140 Characters or Less》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mS-8Zn2EVSnJFyLNS1tjtg

提取碼: 9dw9

作者:Nick Douglas
出版社:It Books
副標題:Brilliance in 140 Characters or Less
出版年:2009-09-01
頁數:176

內容簡介······

New York Magazine proclaims, "Twitter is the hot web company right now...the Next Big Thing;" the New York Times calls it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phenomena on the Internet;" Time magazine claims "Twitter is on its way to becoming the next killer app;" and Newsweek notes that "Suddenly, it seems as though all the world′s a-twitter." Since its creation in March 2006, Twitter has unleashed a torrent of self-expression from its six million members around the world, who send and read each others′ "tweets," messages up to 140 characters in length. Friends use the site to make plans; relatives use it to stay connected; politicians use it to lobby for votes; and humorists use it to perfect their craft. In fact, Twitter users have reinvented the classic medium of the witticism in a site where anyone can be a Dorothy Parker or an Oscar Wilde. Twitter Wit is the first compilation of Twitter aphorisms, with submissions ranging from quotidian vignettes like "I bet in Sweden the Ikea instructions are in English" to bumper sticker-type quips like "I think the bird of love is the dove. My husband thinks it′s the swallow," and contributors ranging from celebrities like Shaquille O′Neal, Jimmy Fallon, Penn Jillette, John Cleese, and Steven Fry to regular people with previously unappreciated sharp tongues. Featuring a foreword by Twitter co-founder Biz Stone, this authorized anthology of the thousand most most clever and memorable "tweets" relates the diversity of human experience in hilarious bite-sized pieces.

《紐約雜志》宣稱:「Twitter現在是熱門的網路公司……《紐約時報》稱其為「互聯網上增長最快的現象之一;」《時代》雜志稱「Twitter正在成為下一個殺手級應用程序」;《新聞周刊》指出「突然間,似乎全世界都變成了Twitter。」自2006年3月創建以來,Twitter在世界各地的600萬用戶中釋放出了一股自我表達的洪流,他們互相發送和閱讀最長為140個字元的「tweet」信息。朋友們利用該網站制定計劃;親戚們用它來保持聯系;政客們用它來游說選票;幽默家用它來完善他們的技藝。事實上,Twitter用戶已經重新創造了經典的幽默媒介,在這個網站上,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桃樂茜·帕克(Dorothy Parker)或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Twitter Wit是Twitter格言的第一個匯編,提交的文章既有日常的小故事,比如「我打賭瑞典的宜家指南是英文的」,也有貼紙式的俏皮話,比如「我認為愛情之鳥是鴿子」。從沙奎爾·奧尼爾、吉米·法倫、佩恩·吉列特、約翰·克里斯和史蒂文·弗萊等名人到以前不受歡迎的尖利舌頭的普通人,都有撰稿。以Twitter聯合創始人比茲·斯通(Biz Stone)的前言為特色,這本經授權的收錄了數千條最聰明、最令人難忘的「推文」的文集,以滑稽的小片段講述了人類體驗的多樣性。

4. 《改變世界的機器精益生產之道》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改變世界的機器精益生產之道》詹姆斯P.沃麥克(JamesP.Womack)丹尼爾T.瓊斯(DanielT.Jones)丹尼爾·魯斯(DanielRoos)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oJcFwjkb-aiM7xEkRJ59PQ

密碼:0f86

書名:改變世界的機器精益生產之道
作者名:詹姆斯 P.沃麥克 (James P.Womack)/丹尼爾 T.瓊斯 (Daniel T.Jones)/丹尼爾·魯斯 (Daniel Roos)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3-1
頁數:262
內容介紹:
1990年,當《改變世界的機器》首次出版時,豐田的規模只有通用的1/2、福特的2/3。然而今天,本書為新一代讀者再次出版時,豐田已經輕易超過了福特並趕超通用,成為全球長盛不衰的工業企業。本書將講述其中的緣由。然而,這不僅僅是一個巨型行業內三巨頭的故事。本書的巨大貢獻是,它明確闡述了兩大根本不同的業務系統,兩種人類如何合作創造價值的思維方式。由通用首創的大批量生產系統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工業企業。之後將近75年,這個系統被世界上所有行業廣泛復制和使用。另外一個業務系統——由豐田開創的精益生產,現今已快速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向精益轉型將會為人類社會帶來深遠影響——它將真正改變世界。
作者介紹:
曾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資深教授,為企業提供精益咨詢,也向小型製造廠投資。他創辦了精益企業研究所(LEI)並擔任所長,這家研究所是一個非營利教育和研究機構,致力於精益思想的傳播和應用。

5. 《重新定義管理合弄制改變世界》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重新定義管理》([美]布賴恩·羅伯遜)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dtcuh8wJyYjsWe0UTj7uQQ

提取碼:zx79

書名:重新定義管理

作者:[美]布賴恩·羅伯遜

豆瓣評分:7.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0-1

頁數:288

內容簡介:

還沒聽說過合弄制?你一定會聽說的。終於,迎來了一本合弄制創建者的著作,講解了這一公司經營方式的革命性新系統及其實施方法。

今天的商界,情況瞬息萬變。但在絕大多數組織中,最具資格響應變化的人們卻幾乎都沒有權力去做出改變。相反,他們不得不遵守那些由領導們設立的亘古不變的戰略,而且這些領導們仍然相信「預測和控制」才是有效管理的關鍵。

合弄制向你展示了怎樣讓組織中工作的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名領導,並最大限度地實現敏捷和靈活。這個系統讓組織能夠一天天地自我進化,從而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

覺得這聽起來挺混亂的?其實恰好相反。合弄制是一個高度自我組織的系統,根據人們所承擔的工作(他們的角色),而非所擁有的頭銜(他們的職位)來賦予人們決策的權力。其結果是:

溝通有效

會議高效

少一些官僚作風,少一些障礙

職權規定清清楚楚

首席執行官能夠英雄般地預見和解決所有問題的時代即使真的存在過,也已成為過去。今天,世界上最靈活、受目標驅動以及具備前瞻思維的公司都在採用合弄制。

《重新定義管理》中,布賴恩·羅伯遜向你揭示了傳統商業的問題——同時也授予你許多種工具。使用這些工具,便能重啟你的組織,並奇跡般地改善你的工作以及完成工作的方式。

作者簡介:

布賴恩·羅伯遜(Brian Robertson),HolacracyOne LLC創始人及CEO。

·合弄制管理學的首要開發者和先驅。

·《福布斯》和《快公司》贊揚他所發展的「合弄制」為「一個對於管理和運行組織有著深刻理解的管理體系,快速、靈活並且成功的達到目標。將企業從即將過時的自上而下的專制規劃當中解脫出來。」

·布賴恩曾創立一家軟體開發公司,並多年榮獲費城100佳企業,入圍最佳工作場所獎(費城區),榮獲國際精神企業獎、WorldBlu最具民主精神企業獎、PennFuture 的格林博爾開拓獎。

·應用合弄制管理學的贏家們有: 亞馬遜美捷步公司的CEO謝家華;Twitter、Blogger和Medium的聯合創始人Evan Williams;暢銷書《搞定》的作者David Allen。

6. 怎樣重新創造一個新世界既然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就重新做一個,可能嗎要怎麼做

做一個世界太簡單了,如同你可以創造一個生命一般,通俗來說,你可以輕易的搞大一個女孩子的肚子,但你會為這個孩子負責嗎、
當你可以為你的新世界負責的能力時,那麼現在這個世界就已經屬於你的了。

7. 《世界的重新創造:近代科學是如何產生的》

[荷]H·弗洛里斯·科恩:,張卜天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 這是一本寫給普通讀者的小冊子,可以看作作者的另一本大部頭學術著作《近代科學如何誕生:四種文明,一次17世紀的突破》的普及版。李約瑟問題一直是中國科學史學界乃至普通民眾特別關心的主題,香港學者陳方正最近出了本《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周程老師翻譯了一本書也叫做《近代科學為什麼誕生在西方》——其實托比·胡弗的那本書原名只是叫「近代科學的興起」,中譯的書名顯然是出於我們的興趣。如果為了吸引讀者的話,如果卜天師兄譯的這本書改名叫「近代科學為何誕生在西方」倒是更加恰如其分一點。雖然在本書中作者對中國的討論還略顯單薄,但可以看出作者整本書都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是歐洲?在17世紀的歐洲究竟發生了什麼?讀完全書,我感覺有些失望,這或許是因為起初期待太多的緣故,但讀到最後感覺許多疑惑並未解開。當然,作為一本普及性的小冊子,作者畢竟不可能把所有的問題講透徹,要不然他就用不著再寫後面那本巨著了。因此,這本書的意義不在於它確實解決了多少問題,而在於它提供出的新思路,新的敘史方式。本書的標題可能引起誤解,我們可能會認為「世界的重新創造」是作者對「近代科學是如何產生的」這一問題的回答,但事實上,作者在正文中並未深入講述何謂「世界的重新創造」,而只是把這樣一個新的世界講成是近代科學的後果(而不是原因)。作者開篇描繪了現代人身處的世界:充滿雜訊而且祛除神秘了的世界,作者問:這個與古代迥異的新世界是從哪兒來的?「是誰躲在那背後?是誰造成了古代模式的根本改變?」(第2頁)作者回答道:「這種轉變是赫茲和馬可尼造成的,但不只是他們」(第3頁,p9)從赫茲「回溯」到麥克斯韋,再到法拉第、牛頓,一直到伽利略,作者指出,這一切都要追溯到「1600年左右,世界被重新創造出來。」(第4頁,p10)直到這里,作者並沒有提出什麼新鮮的洞見,而只是復述了這個早已被人熟知的事實:「科學革命」導致了全新的世界觀——傳統的教科書也都會這么說。這本書的標題倒不妨叫做「重新創造世界的近代科學是如何產生的」,在這本書里,「世界的重新創造」只是一個引子而非結論。那麼這本書的結論是什麼呢?簡單地說,不妨概括為「三種自然認識、三次變革和三次融合」。作者把近代科學的緣起敘述為如下一個過程:以雅典為標志的「自然哲學」的認識形式、以亞歷山大為標志的「抽象的—數學的」認識形式和誕生於西歐的以實用為導向的認識形式,在17世紀前後各自(不約而同地、獨立地)發生了一次「升級」,然後兩兩結合,最終在牛頓那裡完成了綜合。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雅典與亞歷山大的明確區分。亞歷山大繆斯宮中的科學傳統一般被歸結為「希臘化科學」的范疇,被描述為希臘傳統加上了一些東方實用精神,總體而言是希臘科學傳統的延續。但在科恩看來,這是兩條不同的,而且在當時並未互通的傳統,這兩種認識形式之間「明顯缺乏互動」(第17頁,p27)。起源於希臘的學術傳統試圖認識自然的「本質」,這一傳統試圖從某個第一原則出發對世界作出一個整體的、定性的解釋。而對於這種原則性和統一性,「亞歷山大人」不感興趣,「『亞歷山大人』不作解釋,而是描述和證明,不是轉彎抹角地用語詞作定性說明,而是運用可以作計算的數學單元——數和形。」(第16頁,p25)不過作者對雅典和亞歷山大的區別過於強調,以至於認為「兩者之間幾乎無法進行對話」(第18頁,p28),這似乎也值得商榷。事實上,雅典和亞歷山大無非是兩個時期的學術重鎮而已,但整個學術傳統所屬的文化圈基本上是重疊的,除了雅典和亞歷山大以外,還包括義大利半島和小亞細亞這一整片希臘文化區域,歐幾里得生於雅典,阿基米德生於西西里島,雅典和亞歷山大隻是學者們的匯聚之地,而非學術的起源之地,根本沒有作者所說的「它們的誕生地在地理上相距遙遠」(第18頁,p28)的問題,雅典人和亞歷山大人都是「希臘人」,這一文化身份並沒有完全斷裂。既然如此,如果仍要說雅典和亞歷山大截然不同的話,我們就還需要解釋這個「希臘的科學革命」是如何產生的。作者迴避了畢達哥拉斯與不通幾何者不得入內的柏拉圖學園的關系,把柏拉圖學園歸入「雅典」,而把畢達哥拉斯放在「亞歷山大」下講述。但作者也注意到畢達哥拉斯到歐幾里得的變化:「歐幾里得更加精確地研究了相應的比例。這時,他不再考慮整個世界是如何構造的——天體和和聲更多是哲學家的玩具……」(第13頁,p21)事實上,畢達哥拉斯一方面是數學傳統的先驅,但另一方面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自然哲學家」,「萬物皆數」和「萬物皆水」一樣,是一種典型的對宇宙整體進行定性解釋的自然哲學的「認識形式」。通常我們也認為畢達哥拉斯主義與柏拉圖主義具有深刻的關聯。然而從畢達哥拉斯傳統中衍生出來的,卻是一脈與自然哲學不可互通的另一種「抽象的—數學的」認識形式,這是如何發生的呢?在我看來,其中的要害並不在於「抽象」或「數學」,畢達哥拉斯的自然哲學也是抽象的和數學的,柏拉圖學派的同心球宇宙模型和構成五元素的正立方體也是抽象的和數學的,但與阿基米德和托勒密的數學不同的是,自然哲學家的「數學」仍然是旨在提供定性的解釋,而在後者那裡數學成了提供精確預測的實用工具。也就是說,傳統的說法,即「希臘化科學=希臘傳統+東方實用主義」仍然是有道理的。當然,我不能否認「亞歷山大」的確是與「雅典」迥然不同的新範式,但需要注意到「亞歷山大」的確是誕生於「雅典」的土壤,是一次不那麼徹底的科學革命的產物,自然哲學的傳統並沒有被完全「革」掉,在後來的阿拉伯世界和中世紀,這兩條傳統之間始終保持某種張力。至於與這兩種古代範式不同的第三種認識形式,則更是疑點重重。作者認為,這種認識形式「彷彿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憑空發展出來」(第71頁,p93)。這種自然認識認為「真理並不能從理智中導出,而是要到精確的觀察中去尋找,目的是實現某些實際的目標。」(第67頁,p88)關於這種認識形式的典型,作者舉出了文藝復興時期對「精確描述」的追求以及煉金術的傳統。但這里有兩個問題,第一,這些潮流真的是憑空出現的嗎?第二,這些潮流可以被一並歸於「實用導向」的范疇嗎?例如作者提到了帕拉塞爾蘇斯的煉金術追求,但顯然煉金術在伊斯蘭世界就有,那麼帕拉塞爾蘇斯的「以實用為目的的自然研究」與他的伊斯蘭前輩相比有何不同呢?作者的回答是:「與伊斯蘭文明相比,帕拉塞爾蘇斯及其追隨者將所有這些更深地嵌入了一個被詳細描述的魔法世界當中」(第71頁,p93),在帕拉塞爾蘇斯那裡,「宇宙還是個化學實驗室……所有物質均由三種基本本原所構成……」(第71頁,p93)。我們看到,與阿拉伯人相比,帕拉塞爾蘇斯的最大差異並不在什麼「實用導向」,而是在於他的研究被嵌入到了一個完整的「自然哲學」之中了。但在作者那裡所謂第三種認識形式與「雅典」的結合發生於更晚的時代啊,怎麼在第三種模式的起源處就發生了呢?在我看來,阿拉伯的煉金術與歐洲文藝復興的煉金術之間的區別恰好在於前者更為追求「實用」,他們鑽研煉金術就是為了煉金。但到了歐洲人那裡,例如自詡「火術哲學家」的赫爾蒙特那裡,煉金術的目的不再只是實用,而且還是揭示宇宙奧秘的一種哲學探索活動。另一方面,關於「精確描述」的潮流也有類似的問題。古代人沒有精確描述的追求嗎?從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志》到普林尼的《自然史》,以「精確描述」為主旨的自然研究傳統的並非前無古人,而普林尼對事物的記錄也充滿著各種實用特性的描述。作者舉了幾本「草葯書」(第69頁,p90)試圖說明這些描述工作的「實用目的」,但他沒有提到大量其它的文獻工作。例如格斯納編寫動植物的自然史發自於他文獻學和書目學方面的興趣,皮埃爾·貝隆到中東考察動植物並在1553年出版的書初衷在於校訂亞里士多德文本的要求。與古代自然史家(博物學家)不同的恰恰在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然史越來越以文本知識的整理本身而非實際用處為導向進行的,在描述方法上,學者們也越來越多地關注事物的自然的客觀性狀,而非人文的實用屬性。作者認為,這三種互相獨立的認識形式在近代早期各自經歷了一次「升級」,亞歷山大的數學模式進一步與實在緊密結合,通過「自然的數學化」而成為「亞歷山大加」;雅典模式在希臘原子論之上加入了運動規律的觀念,形成了新的解釋機制;實用導向則從被動的觀察轉向了「發現的—實驗的」自發研究的模式。在作者看來,「亞歷山大」的「升級」最具革命性(第206頁,p253),但此處還值得進一步討論。如果說要點在於賦予數學模型以實在論的地位,那麼這一點早在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那裡就出現了,只是在亞歷山大人那裡被背離了。那麼此時為什麼不說是亞歷山大向雅典的回歸,而偏要說是亞歷山大獨立自發地進行升級呢?與其說「自然數學化」了,不如說「自然」和「數學」都發生了變化。伽利略的數學與畢達哥拉斯的數學不同,後者是定性的、證明的,而後者是定量的、計算的。不妨說,近代人是給亞歷山大人所使用的工具性的數學賦予了一種只有在雅典人那裡才會具有的本原地位,同時被打破的是理念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自然現象與受迫現象之間的界限。要理解這些變化,不能脫離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傳統。作者舉出的兩位亞歷山大加的貢獻者——開普勒和伽利略,前者是柏拉圖主義的狂熱信徒,後者直接與亞里士多德相對抗。很難想像能夠脫離開「雅典」的傳統來單獨討論這個亞歷山大的升級。作者引用了許多歐洲社會的特性(如貪婪、好奇、技術環境等)來解釋這「三種幾乎同時發生的轉變」之所以「幾乎同時爆發」的問題(第107頁,p135),但作者似乎自始自終都迴避了雅典與亞歷山大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只好把它們的同時升級看作是機緣巧合之事了。最後作者講述三種形式的結合過程,先是升級後的雅典與升級後的亞歷山大在惠更斯那裡結合起來,再是波義耳、胡克和青年牛頓把雅典加和實驗模式結合起來,最後所有線索在成熟的牛頓那裡被綜合起來。在某處作者曾經提到「近代科學最終只產生於其中一種自然認識」(第31頁,p44),但在現在看來近代科學卻是三種自然認識的雜交後代。作者只是講述了這些結合如何發生,但沒有說明這些結合何以可能發生。這一結合似乎只是一個非常偶然的結果,比如得益於「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帶來的妥協精神(第173頁,p213),這種解釋讓人難以接受,我不禁懷疑這份結束西荷戰爭並正式承認荷蘭獨立的和約有被這位荷蘭學者過度評價的嫌疑。不可否認荷蘭及其自由的出版環境對於近代科學的興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要說荷蘭的獨立拯救了整個近代科學傳統不至夭折,恐怕還是太過了些。至於這三種認識形式之間的內在關聯,作者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它們「內部有一些主題多多少少可以作些偶然的跨越」(第172頁,p212),這當然也是我不能滿意的。事實上,從作者的敘述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雅典」是兩次結合的核心,首先是雅典依次與另兩個形式相結合,而數學模式和實用導向這兩個在理論上看似乎更為相通的進路在歷史上卻並沒有發生一個顯著的結合,這看來是奇怪的。至於中國為什麼沒有誕生科學的問題,首先,作者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偽問題。當然中國不太可能發展出西方式的科學,但是中國自己的「自然認識形式」為何沒能獨立發展壯大仍然是一個有待解釋的問題。作者的解釋是:中國缺乏「文化移植」,而西方科學從希臘到阿拉伯到西歐,「曾經發生過多次移植,而中國則沒有發生過一次。」(第33頁,p46)作者提到,亞歷山大學派與墨子同樣都擁有同時代人看不到的發展潛力,並在當時處於邊緣地位,「但亞歷山大有兩次復興機會,墨子沒有。」(第34頁,p47)這套解釋看似新穎,實際也還是挺經典的。無非是說中國的歷史發展比較封閉,而西方的環境比較開放。但是,恰恰是引入了作者「三種自然認識、三次變革和三次融合」的思路後,這種解釋套路需要被重新考慮了。如果說雅典和亞歷山大也屬於完全不同的兩種科學範式,那麼難道說中國古代就只有一種「自然認識形式」嗎?作者在希臘和中國的自然認識之間進行對比時,給出的是一個籠統的模型:「總體而言,希臘的自然認識主要是理智主義的,中國的自然認識主要是經驗主義的。」(第31頁,p44)這又是一個老套的經典說法。然而既然西方傳統之內還能細分為包括經驗主義的實用導向在內的三條脈絡,那麼中國傳統的內部又如何呢?難道獨尊儒術之後就真的鐵板一塊了嗎?魏晉博物學、魏晉玄學、佛學的引入、宋明理學、明末清初的網路全書風潮……中國的學術模式其實一直在發生變革,只是站在西方的立場看,覺得差異不大,但如果我們把整個西方籠統地看待,反而在中國傳統之內細細分辨的話,能夠區分出多少種自然認識形式和多少次變革和融合呢? 若非註明,隨軒的文章均為古雴原創。

8.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地球編年史》第三部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美]撒迦利亞·西琴)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joTuC7Xb8mXy5fvhaEZhGw

密碼:oqk5

書名: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作者:[美]撒迦利亞·西琴

譯者:趙娟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重慶出版集團

出版年份:2009-12

頁數:304

內容簡介:以30種語言暢銷25周年的最新修訂版

是誰摧毀了地球及人類的上一次文明?

驚人的書面文獻證明了一系列發生在史前的世界大戰

------------------------------------------------------------------------

「《地球編年史》繼續其偉大的進程,為我們展開了諸神統治地球時發生的世界大戰乃至星球大戰。這註定是一部最重要也最受爭議的史詩性大作……值得一讀!」

──《述評》雜志(Critical Review)

◎ 為什麼地球的歷史如同一本一章接著一章描述戰爭的書籍?

◎ 人類天生就是戰士嗎?或者是眾神教會了人類如何作戰?

◎ 外星戰神是否應該對人類歷史上的重大變故負責?

◎ 地球上的戰爭是開始於天空、然後在地球上延續的嗎?

◎ 天相的變化會不會真的決定地球上人類的未來?

「大洪水……特洛伊戰爭……罪惡之城索多瑪和蛾摩拉的毀滅……西琴全景式的還原了上古時代神與人共同參予的世界混戰,其真實性令人震撼。」

──《銳評》雜志(Critical Review)

------------------------------------------------------------------------

對地球和人類過往命運的全景式再現:

關於一批來自外星的戰神

以及一場由他們發動並讓人類參與的史前世界大戰

眾神與人類的戰爭

在神和人並肩作戰的遙遠時代……

幾千年前,地球是一個戰場。正是那些諸神藉以提高自己權力和威望的戰爭,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激烈的戰斗使生命更早地在另一個星球上出現。

國際知名學者撒迦利亞·西琴將史前的真實歷史從神話中分離出來,帶領我們走進了人類歷史血腥開端的長卷,那個時候是神而不是人統治著地球。

通過重塑這些保存在傳說和古代著作中令人心馳神往的史詩般的事件,他追溯了在另一個世界上開始,在地球上延續,並且通過使用核武器而達到高潮的沖突──這個事件在《聖經》里就是罪惡之城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毀滅性劇變。經由這個空前的轉捩點,諸神放棄了地球,並在離開之時從外層空間摧毀了西奈半島的航天發射場,從而中斷了與人類的聯系,也終結了人類的上一次文明。

「通過精確的研究,西琴重新創造了《聖經》的編年表,甚至回到了《聖經》之前的世界……這些發生在上古時代的星球大戰,如今通過其強大的洞察力展現在我們眼前,令人震撼。」

──《聖約錫安之聲》(Bnai Zion Voice)

作者簡介: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是一位在國際上備受尊敬的作家和研究者,從1976年起,他陸續出版了一部在全球范圍內影起巨大反響的系列作品《地球編年史》。這套多達7冊的開創性的大書迄今為止已被譯為20幾種語言出版,印刷近2000萬冊。

在書中,作者結合考古學、古文字學、東方學與《聖經》學的最新科學發現,重新編織並復述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尤其是史前地球史和人類史。他提供的證據表明,上古神話並不僅僅是傳說或幻覺,而是被我們日漸遺忘的遙遠的史實。

7冊編年史從45萬年以前由太陽系中的第12個天體尼比魯(Nibiru)——亦即被美國航天局(NASA)在1982年發現並命名為第十大行星(Planet X)的神秘天體——上降臨地球的外星高智能生物阿努那奇(Anunnaki)對地球的統治開始,中間經歷了人類的崛起以及大洪水的災難,到公元前2023年近東地區蘇美爾人的覆滅為止,重構了人類起源與發展的全部歷程。作者的觀點新穎而極富沖擊力,使該系列圖書的影響力持繼30餘年,至今不衰。

作為世界上少數能解讀蘇美爾楔形文字的學者,撒迦利亞·西琴同時也精通希伯來語、塞姆語和歐洲的各種語言。他的研究遍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瑪雅文化等領域,一生致力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活動。他的研究活動甚至被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西琴學」。當然,最耐人尋味也最有意義的是,他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太陽系中並不孤獨,因為在經過了3600年的一個軌道運行周期後,第12個天體即將返回並掠過它也許足以再次影響我們的近地點。

撒迦利亞·西琴1922年出生於俄羅斯亞塞拜然首府庫班,在烏克蘭度過幼年時代。年長後在倫敦大學攻讀過考古學、歷史學、語言學、經濟學及神話學等。現居住在美國紐約。

9. 《世界的凜冬世紀三部曲2》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世界的凜冬》([英] 肯·福萊特)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KXHv1N5V2brn0FhMw9DiWw

提取碼: ey4s

書名:世界的凜冬

作者:[英] 肯·福萊特

譯者:陳傑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3-1

頁數:1168

內容簡介:

一切都始於那個裂變中的大時代——希特勒上台,愛德華八世退位,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爆炸……世界劇烈改變,我該怎麼辦?這正是他們的困惑——一群處於人生黃金時代的少男少女,來自德國、美國、英國、蘇俄和威爾士的五大家族,他們父輩的命運因一戰而徹底改變。如今,世界再次破碎,甚至更加暴烈和殘酷。然而,這就是他們的時代!在時間的永恆流動中,每個人都在創造歷史。所以,為什麼不一起來,會一會命運?

作者簡介:

肯福萊特(Ken Follett,1949-)現象級暢銷小說大師,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20部小說被譯成33國語言,累計總銷量超1.5億冊。在歐美出版界,肯福萊特這個名字就是暢銷的保證。978年,出版了處女作《風暴島》,並於次年獲得愛倫坡獎,聲名鵲起,專職寫作。2013年,獲得愛倫坡終身大師獎。

10. 《奧斯曼帝國的終結戰爭、革命以及現代中東的誕生,1908-1923》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奧斯曼帝國的終結》([美] 西恩·麥克米金)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ptKo7mKDTfmMy_9Ucj0bEg

提取碼: 3g4g

書名:奧斯曼帝國的終結

作者:[美] 西恩·麥克米金

譯者:姚志宏

豆瓣評分:7.3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8-1

頁數:594

內容簡介:

1911-1923年之間,一系列戰爭逐漸吞噬了奧斯曼帝國及其屬國。人們都覺得自己已經很了解這段歷史,但其實他們知道的還遠遠不夠,本書作者西恩•麥克米金根據最新披露的資料向我們展示了一段嶄新的關於奧斯曼帝國的歷史。根據作者對今年來公開的奧斯曼和俄國檔案的突破性研究發現,《奧斯曼帝國的終結》揭露出時至今日仍然影響著戰後中東地區不穩定新局勢的戰略深層原因。

通過令人驚嘆的講故事能力,麥克米金以奧斯曼帝國的角度重新創造書寫了一段史詩。最難能可貴的是,在描述多重復雜、有多個交戰方的戰爭時,他可能秉持一名真正學者的剋制,對各方保持中立的態度。

另一方面,麥克米金在本書中出色地重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的影響以及隨之而來的奧斯曼帝國的傾覆,記錄了現代土耳其的誕生以及其他國家如何瓜分帝國的領土,對奧斯曼帝國滅亡過程中的種族、宗教屠殺,人口強制遷徙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通過本書,現代中東各方面問題的源頭得以為大眾所知。

---------------

01《時間地圖:大歷史,130億年前至今》[美]大衛·克里斯蒂安

02《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美]約翰·R. 麥克尼爾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04《資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05《帝國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06《極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07《守夜人的鍾聲:我們時代的危機和出路》[美]麗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戰前的世界》[英]查爾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類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10《基因傳:眾生之源》(平裝+精裝)[美]悉達多·穆克吉

11《一萬年的爆發:文明如何加速人類進化》[美]格雷戈里·柯克倫 [美]亨利·哈本丁

12《審問歐洲:二戰時期的合作、抵抗與報復》[美]伊斯特萬·迪克

13《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美] 艾爾弗雷德·W. 克羅斯比

14《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裝+精裝)[美]雅克·巴爾贊

15《瘟疫與人》[美]威廉·麥克尼爾

16《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美]威廉·麥克尼爾

17《奧斯曼帝國的終結:戰爭、革命以及現代中東的誕生,1908—1923》[美]西恩·麥克米金

18《科學的誕生:科學革命新史(上下冊)》(平裝+精裝)[美]戴維·伍頓

19《內戰,觀念中的歷史》[美] 大衛•阿米蒂奇

20《第五次開始》[美]羅伯特·L. 凱利

21《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平裝+精裝)[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

22《黑暗大陸:20世紀的歐洲》[英]馬克·馬佐爾

23《現實主義者的烏托邦:如何開創一個理想世界》[荷]羅傑·布雷格曼

24《民粹主義大爆炸:經濟大衰退如何改變美國和歐洲政治》[美]約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紀念版)》(平裝+精裝)[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權力與文化:日美戰爭1941—1945》[美]入江昭

27《猶太文明:比較視野下的猶太歷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28《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美]尼爾·波茲曼

29《黑火葯時代:中國、軍事創新與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美]歐陽泰

30《當代歐洲史》[美]斯圖爾特·休斯

31《從航海圖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變歷史》[日]宮崎正勝

32《1491:前哥倫布時代美洲啟示錄》[美]查爾斯·曼恩

33《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美]查爾斯·曼恩

34《專家之死》[美]托馬斯·尼克爾斯

35《大歷史與人類的未來》[荷]弗雷德·斯皮爾

……後續新品,敬請關注……

------------------------------

【編輯推薦】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推薦,2015年紐約軍事論壇亞瑟·古德澤特圖書獎獲獎圖書。內憂外患時,一次次充滿艱辛和血腥的改革,奧斯曼帝國的終結,現代中東的誕生。

1. 一本理清現代中東問題源頭的重要歷史著作。

2. 2015年紐約軍事論壇亞瑟·古德澤特圖書獎獲獎圖書。

3. 被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譽為「對奧斯曼帝國的精心研究和探索」。

4. 作者高超的敘事能力將奧斯曼帝國晚期紛繁復雜的諸多事件編織為一個引人注目且見解獨到的故事。

5. 見識叢書,裝幀設計精美,內容獨到深刻,有顏值,有內涵。

------------------------------

【名家推薦】

對奧斯曼帝國進行了精心研究和探索,奧斯曼帝國的解體使當代中東的局勢變得復雜化。 這本書解釋了現代土耳其,伊拉克和敘利亞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該地區的分裂如何影響其未來。學者和關心中東局勢的人都將從閱讀本書中受益。——亨利·基辛格,美國前國務卿

一次更深度的解釋……書中獨到以及富有感染力的部分要數安納托利亞東部和高加索地區的俄羅斯人與土耳其人之間的戰斗。麥克米金先生對這段歷史的與其他歷史學家相比獨樹一幟。 首先,他對當時土耳其官方深表同情,他的視角更接近當時土耳其的官方路線,而不是後期一些勇敢的土耳其自由派所採取的修正主義,自我批評的方式。 其次,在研究沙皇檔案的基礎上,他對俄羅斯帝國的思想有了一些不同尋常的見解。 麥克米金的作品為讀者帶來了一些有參考價值的修正焦點。——《經濟學人》

一本有價值的學術作品……麥克米金通過奧斯曼和俄羅斯檔案中以前不為人知的資料,譴責我們今天所面對的中東局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英法兩國在1916年「賽克斯 - 皮科特協議」中作出的決定的遺產。——《圖書館期刊》

權威性的作品……通常人們的注意力都在西方,但在東方奧斯曼帝國舞台上發生的事件細節同樣需要關注……麥克米金認為,當戰爭升級時,各方首腦都被自己的短視和先入為主的的偏見阻礙,軍事方面動作輕易地粉碎了任何理性的建議和規劃……對想要進一步了解現代小亞細亞面對的破壞和混亂的人來說,麥克米金扣人心弦的故事敘述風格和文學派頭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資源。——《出版人周刊》

發人深思.....雖然大多數關於現代土耳其誕生的故事都是一派欣欣向榮,但麥克米金看到了奧斯曼帝國時斷時續的崩潰,以及俄國革命後的短暫成功,這些成就揭示了奧斯曼帝國與德國盟友之間敵對行動的深層原因。——《科克斯》雜志

傳統上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研究集中在歐洲西部的戰壕戰爭中,西恩•麥克米金則將突破性的檔案研究和天才的歷史敘述結合起來,講述了「一戰」中東方的故事。 從布爾什維克革命到亞美尼亞的種族滅絕,麥克凱恩把歷史上最偉大的沖突之一的戲劇性和世界性的動盪事件編織成一個引人注目和有獨到見解的故事。 正如萊昂·托洛茨基,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和溫斯頓·丘吉爾這樣的人物在這些頁面上跨越或者在某些情況下悄悄溜走,讀者將從新的角度看到一些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關於第一次世界的戰的書有很多,但很少有作品像本書一樣重要且好讀。——沃爾特•拉塞爾•米德,《上帝與黃金 : 英國、美國與現代世界的形成》作者

西恩•麥克米金的《奧斯曼帝國的終結》像是一塊土耳其軟糖,舊帝國的味道、氣味和記憶融匯在一段新的歷史中。……作者以驚人的獨創方式將所有大眾熟悉但不連貫的線索匯集在一起:青年土耳其黨、巴爾干戰爭、奧斯曼-德國聯盟、加里波利、伊拉克、在高加索地區與俄羅斯慘烈的也是被遺忘的戰爭、對亞美尼亞的種族滅絕、黑海海戰、阿拉伯勞倫斯的傳奇故事。這本書填補了戰爭中被忽視的一面,追溯了現代中東的出現。——傑弗里•瓦夫羅,《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作者

這是一部真正的歷史學術壯舉,為現代中東的起源提供出一種新解讀和獨特見解.」——羅傑·克勞利,《地中海三部曲》作者

西恩•麥克米金呈現出一幅地獄般的全景圖,描述了十二年來奧斯曼帝國的崩潰,以及其直到今天給世界帶來的一些問題。——諾曼·斯通,《土耳其簡史》作者

作者簡介:

西恩•麥克米金(Sean McMeekin) 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現執教於土耳其的科赫大學。 作者以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見長,其所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俄國起源》獲得一戰研究協會圖書獎,《奧斯曼帝國與德國對世界權力的追求》一書獲得歐洲研究協會圖書獎。另著有《一戰倒計時》由新華出版社2013年翻譯出版。

---------------

【譯者簡介】

姚志宏,畢業於南京大學英語系,現居西安,業余從事翻譯和寫作。

閱讀全文

與世界的重新創造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