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美的紋理教學反思

創造美的紋理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2-03-29 15:54:57

⑴ 小班社會科學教案大自然真美妙

[教材簡解]
大班主題活動《大自然的語言》是孩子非常喜歡的一個主題,因為大自然奇趣盎然。藍天白雲,風霜雨雪,日出日落,大自然規律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條件,為人類創造了美好的生活。幼兒生活在絢麗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切都使他們感到新奇:"天上為什麼會下雨?""風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雲會有各種形狀?""樹林里有什麼秘密?"等等問題層出不窮,本節活動我將孩子們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各種感官來探秘自然、了解自然。
[目標預設]
1.引導幼兒運用感官探求自然之謎,並能用語言大膽表述自己對自然的了解和感受。
2.在游戲過程中感知自然與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
3.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各種感官探究自然,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
難點:通過游戲等形式與幼兒共同探秘自然,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設計理念]
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讓我們給孩子多一些參與機會;多一點參與的空間;多一點實現需要的滿足!
[設計思路]
孩子天生是個探險家,與其在教室內帶領孩子觀看各類圖片,不如讓孩子置身於自然之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六大解放",促使我利用一次郊遊,帶領孩子通過"摸摸大自然"、"聽聽大自然"、"記錄大自然""呼吸樹的游戲"等環節,引導幼兒關注大自然現象。在體驗和想像空間的同時,為幼兒創設更為廣闊的自由表現和表達的空間,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感觸大自然的神奇,傾聽大自然的語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體驗大自然的魅力,激發他們熱愛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從而讓他們了解自然現象與人類的關系,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智慧的種子。
[活動准備]
1.與家長共同為幼兒准備野外生活所須攜帶的物品,每人一個背包。
2.彩紙、筆若干。
[教學過程]
一、摸摸大自然的身體找一塊安全地帶,幼兒自由結伴二人一組,一位用布蒙住眼睛,由另一幼兒帶他去摸摸大自然里的東西,感覺一下大自然中各種東西是乾燥的還是潮濕的;是硬的還是軟的,然後互換角色。(當不用視覺時,觸覺會更加靈敏,小花小草青苔石頭樹根等都能給幼兒帶來不同的感受。)集體討論:你摸到什麼東西?是什麼樣感覺?請幼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游戲:猜猜我摸的是什麼?請幼兒描述觸摸大自然的感覺,讓同伴猜測物體。
二、聽聽大自然的聲音。
在較清靜的地方,教師和幼兒一起坐下來,將眼睛閉上一兩分鍾,讓心慢慢靜下來,讓幼兒仔細聽周圍有什麼聲音,用語言表達個人感受。(風聲、鳥鳴、水聲……)三、印下大自然的痕跡1.帶幼兒尋找各自喜歡的樹,每選擇一棵用彩筆把樹皮和紋理拓印在白紙上。每位幼兒可拓印出獨一無二的作品。教師可以鼓勵他們來尋找不同種類的樹干或樹葉來拓印。
2.找一棵大樹。教師可以讓幼兒討論,一共要多少人才能把樹圍住?還可以仔細找找看,有哪些動物是把這棵樹當成"家"的?樹上樹下有小鳥、螞蟻、毛毛蟲等居住嗎?讓幼兒表達觀察這棵樹的感想:大樹有多大年紀了?身旁可能發生什麼故事?最後,教師讓幼兒用白紙把樹圍住,各自拓下樹的一部分紋理,這些紙可以帶回去後平排連結起來,向幼兒展示樹的圓周長度。
四、呼吸樹的游戲1.讓幼兒在大樹蔭下作深呼吸,自由地與幼兒討論樹的功能:它可以供人們遮蔭遮雨、供給人們食物,也是許多動物的家;樹根又可以使泥土固定,吸收水分,天下雨時,才不會造成洪水和山崩。另外,樹還可以使空氣清新。"呼吸樹"的游戲,就是讓幼兒了解,樹林對於我們的呼吸是何等的重要。
2.在空地上由部分幼兒扮演樹木,以各種姿勢站立;另一部分幼兒扮演各種動物,教師則當砍樹的樵夫。
3."動物"們只有站在"樹"的旁邊才能呼吸5秒鍾(既慢數五下),然後要用手捏住鼻子與閉氣直到跑到另一棵樹旁才能呼吸(因為每個數釋放出來的"氧氣"有限)。當幼兒在大樹之間移動時,教師開始"砍樹",被砍倒的"樹"要假裝倒下,這樣動物就不能再靠近那棵樹呼吸了。
4.游戲過程中,樹逐漸減少,幼兒會感到"呼吸"愈來愈不容易,當"樹"全被砍倒時,"動物"們也就會昏倒了。
5.游戲結束後,教師可讓幼兒說說自己的感覺,並進行小結。
[活動反思]:
《探秘美妙大自然》從一次郊遊入手,在引導孩子看看、摸摸、找找、玩玩的過程中,融入了科學、語言、健康、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孩子們在整個活動中興趣很高,整個過程都是在具體有趣的活動中實現的。幼兒在活動中觀察能力、思維表達能力、表現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孩子們在活動中的體驗是快樂而滿足的!

⑵ 關於小班社會《好玩的標記》的教學反思

石頭有著天然復的紋理、奇制異的形狀,為很多人喜愛、觀賞和收藏。不少民間藝術家更是就地取材,將石頭進行巧妙的加工和描繪,創造出自然樸拙、耐人尋味的藝術品。形狀各異的小石頭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平時就是孩子們做游戲的好「玩具」。如果運用美術的手法把它們進行拼擺組合或用其他媒材對石頭進行創造性的裝飾加工,就會塑造出形式多樣的小工藝品。
課上我發現學生很喜歡通過石頭的圓形再創造,學生的心裡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創造除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作品,實踐證明,再創造游戲學生很喜歡。

⑶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古文的童趣

原文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上面的是語文書里的原文,以下是《浮生六記》里的原文: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塹,神遊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蛤蟆,鞭數數十,驅之別院。年長思之,二蟲之斗,蓋圖奸不從也,古語雲奸近殺,蟲亦然耶?貪此生涯,卵為蚯蚓所哈,腫不能便,捉鴨開口哈之,婢嫗偶釋手,鴨顛其頸作吞噬狀,驚而大哭,傳為語柄。此皆幼時閑情也。
《童趣》通假字
1. 強: 通「僵」,僵硬。項為之強:脖子看得都酸了。
《童趣》詞類活用
名詞用作動詞:1.鞭數十(「鞭」,鞭子,這里活用名詞作動詞,「鞭子打」的意思。)
2.果然鶴也(「鶴」,白鶴,這里活用名詞作動詞,「變成白鶴」的意思。)
《童趣》一詞多義
⑴觀: ①昂首觀之〔看〕 ②作青雲白鶴觀〔...的景象〕
⑵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⑶時: ①余憶童稚時〔時候〕 ②故時有物外之趣〔時常〕
⑷以: ①徐噴以煙〔用〕 ②以叢草為林〔把〕
⑸為: ①項為之強〔因為...而...〕 ②以叢草為林〔當作〕 ③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⑹之: ①昂首觀之〔代詞,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詞,的〕 ③心之所向〔這樣〕 ④觀之,興正濃〔代詞,指兩只小蟲鬥草〕 ⑤項為之強〔代詞,指看蚊子〕 ⑥驅之別院〔代詞,指癩蛤蟆〕
⑺其∶ 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詞,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詞,指我〕③神遊其中(在,代詞)
《童趣》古今異義
方:古義:正在; 今義:方形
或:古義:有時,有的人; 今義:或許
余:古義:我; 今義:剩下
蓋:古義:發語詞,相當於「原來是」。 今義:動詞,建築;名詞,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觀:古義:景象 今義:看
私:古義:私下 今義:自私

⑷ 初一課文《童趣》

有人說三件,也有人說兩件。說三件是指:1.把蚊子當仙鶴。2.把草當叢林,蟲蟻當獸。3.觀蟲斗,鞭蛤蟆。說兩件是指:1.把蚊子當仙鶴。2.觀蟲斗,鞭蛤蟆。 選哪個你自己選,我只知道那麼多。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對於人生的體驗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憶了童稚時代,幾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像和聯想,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獲得了許多「物外之趣」。閱讀此文將引導學生體驗人生。
2、教學目標與要求
1)知識和能力
了解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整體把握文言文的內容;提高朗讀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
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思考。

理解、背誦全文。
2)過程和方法
設計朗讀層次,從掌握字音—把握節奏—理解內容—復述背誦四個層次,由淺入深逐層漸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第一單元初次接觸文言文,他們對於課文中字、詞、句的意思落實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讓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不搞文白對譯,通過反復朗讀把文言文學活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 通過朗讀,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這是實現改變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發現的一個有效方法。因此該教案設計中不用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而是採用朗讀作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據學生情況精心設計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層次,每讀一遍提出不同要求,這樣由淺入深通過「讀」把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2、新課程重視把語文與生活聯系起來,強調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本課堂安排學生「體驗生活,述說自己在童年時代有過的與作者一樣的感悟」拉近了學習與生活的距離,因此預計課堂應該生動活潑。

3、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課文內容充滿趣味,理解文意不難。新課標要求盡量避免講到用法,著重放在積累詞語、人文體驗上,所以避免搞通譯。一定要當堂成誦,分段進行較好,讓學生自己選擇背得最好的一段來試背,有助於提高背誦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
一、引用古詩 導入新課

齊讀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作者把月亮想像成了「白玉盤」「 瑤台鏡」,這是作者對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盤」「 瑤台鏡」都已不是「朗月」本身,這種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樂趣,我們稱之為「物外之趣」。今天我們共同來體味清代文學家沈復在童稚時代的這種樂趣。

[「物外之趣」是課文的關鍵語,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導入課文時借闡述「白玉盤」「 瑤台鏡」與「朗月」關系的時機解釋「物外之趣」,這樣就在形象中比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為整體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礎。]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課文學習 分層朗讀

1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准字音。
[一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認清字形讀准字音,其間「鶴唳雲端」的「唳」、「癩蝦蟆」的「蝦」雖是生字難詞,但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師不可越俎代庖。而「項為之強」的「為」「強」,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剛進入七年級的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作稍微的點撥。選用自由朗讀的方法更利於學生有自主的空間根據自己的基礎個性化學習。]
2讀: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在讀准字音基礎上准確把握句子的停頓。
[二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理清句意的層次,正確把握句中停頓。如「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這樣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讀常出現的一字一頓讀法和停頓不當(讀破句)等弱點。點評後教師指導朗讀:小學時為了認清字形、讀准字音習慣於一字一頓的讀法;到了中學為了理清句意層次,必須正確把握停頓。教師示範第二節朗讀。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的停頓節奏。]
3讀:學生齊讀課文並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三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學生暫時忘記現實的角色,進入文本與作者一起把夏蚊想像成群鶴舞於空中,把草間二蟲相鬥想像成林中二獸相鬥,並「怡然稱快」「怡然自得」。 學生尋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語句,這時教師指導落實文言詞的意思。]
小結:
要求:用「把 想像成 」的句式來歸納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麼使作者成為這樣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讓學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經過明察細看,通過想像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奇特。]

附:板書設計

物 外 之 趣

細察 想像

夏蚊——雷——群鶴

——怡然稱快

叢草——林 蟲蚊——獸 土礫——丘、壑

——怡然自得

癩蝦蟆——龐然大物
4讀: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兩幅圖景的內容。
[四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用自己的話敘述課文的內容,尤其是「我」看到「鶴唳雲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對七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以培養他們主動求解的興趣。復述是讀書內化的重要過程,學生進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課文,並有助於記憶背誦。]

5讀:看著板書盡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這兩幅圖景的內容。

[五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部分內容當堂成誦。在上面反復誦讀的基礎上來完成這一訓練要求是不難的。誦讀是直接感知課文語言和內容的有效途徑,在這之後再與學生交談「你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嗎?」「你還能通過細聽來領略物外之趣嗎?」等這些話題就顯得水到渠成。]

三、體驗生活 引發聯想

討論:

1、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體驗與反思)

4、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這個環節豐富了學生的想像力,更重要的是架設了教材與生活聯系的橋梁,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正確的審美態度。]

四、拓展延伸 思維擴散

多角度思考:

1、「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珍惜生命,處置有度,本性善良。

2、通過細察和想像來領略物外之趣,還可以通過什麼來領略物外之趣?

[設題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懂得通過想像,不但可以從細看,也可以從細聽等多種角度來領略生活中的審美情趣。如:松樹林里風吹過,細聽猶如海濤洶涌]

⑸ 小學美術教學設計

小學美術教學設計和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品社等學科的教學設計一樣,只是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教學中的繪畫技能技巧及其技能技巧的運用。在教學設計中同樣有教學內容、教學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准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環節。只是對教學的時間安排有所不同,對教學內容的講解、示範一般要求在15分鍾以內,其餘的時間用來指導學生的實際操作,培養他們的技能技巧。如
《創造美的紋理》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體驗、感受自然紋理的美,並能夠用簡潔的話說出不同紋理效果帶給自己的獨特感受,學會用不同方法表現紋理。
2.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了解紋理的製作方法,能夠用生活中的物品拓印或人工的方法創造、表現不同的紋理,並能充分利用這些紋理創作一件美術作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繪畫形式的多樣性。在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中獲得視覺和觸覺的獨特感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感知能力和創造能力,豐富學生的美術語言,提高學生的藝術敏感度和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找出身邊各種事物中存在的紋理,並說出不同紋理給自己的感受。
難點:引導學生大膽、自由的用不同方法表現不同的美麗紋樣,表達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巧妙的利用紋理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創作作品,使之達到和諧和完善。
課前准備:(學生)具有各種不同紋理的材料、水粉顏料和各種工具材料
(教師)不同的製作工具、范作、課件
三、教學過程:
1、 游戲激趣 導入課題(初步感受不同紋理的質感)
今天李老師帶來了一個百寶箱,裡面藏著一件特別珍貴的寶貝呢?究竟是什麼呢?誰想第一個知道?老師請一個同學上來摸一摸,猜一猜。(盒子內藏有各種樹皮),你知道是什麼嗎?猜不出來了?那麼你能告訴大家,摸在手裡有什麼感覺嗎?(凹凸不平的,粗糙的,請你拿出來,我們來看一看,究竟是什麼呢?,居然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樹皮。樹皮摸上去為什麼會這么粗糙?(因為樹皮表面有紋理。)
同學們拿出自己的材料,摸一摸,然後告訴我們,你手中的材料摸上去有什麼感覺?你能找一找它的紋理。小結:不同的材料,因為紋理不同,摸在手上的感覺也就不一樣了。
2、深入研究,探索新知
我們生活著的大自然是多麼美麗,你還見過其他有明顯紋理的物體嗎?讓我們到大自然中去找一找美麗的紋理。(深入感受不同紋理的點、線、面的不同美感特徵)斑駁的牆面、美麗的蝴蝶、大堆的玉米這些由一個個的點形成的美麗紋理。老樹的年輪、清晰的葉脈、奔跑的斑馬這些是由線條組成的紋理。農田、橘子的橘瓣、獼猴桃的這些是由面組成的紋理。
⑴、這節課我們要用美術的方法,創造紋理(貼課題),你有什麼方法?(畫、用顏色來畫、塗上美麗的顏色)
⑵、老師有一個很有趣的方法。你瞧,我要把手上這張樹葉的紋理表現出來。筆要干,沾點顏料,顏料也要干,不加水,而且顏料要少一點,均勻地塗在樹葉的
背面,因為樹葉背面的紋理更清晰。塗好後,印在紙上,印的時候,盡量不移動,壓得用力一些,每個角落都要壓到,然後拿起來。瞧,樹葉的紋理出來了。(課件)這種方法,我們叫拓印法。拓印法適合紋理很清晰的物體。你覺得什麼材料,也適合用拓印法?(貝殼、樹皮、都是紋理很清晰的物體,我看見這位同學帶來了報紙,你覺得報紙適合拓印法嗎?(不適合)老師把紙揉皺,現在呢?(現在可以了,可以怎麼拓印?學生先回答:塗點顏色)是的,揉皺的紙出現了很多的紋理,在皺的紙上塗顏色,再拓印,顏色可以怎麼塗?(有的塗,有的不塗。)顏色可以塗成漸變色、類似色或者對比色,也會有特殊的紋理效果,同學們,手中的材料是可以變化著利用的,要學會發現。這位同學的這個材料很有特點,是網狀的,你覺得適合表現什麼物體?(籬笆、花籃、我覺得也適合表現小姑娘的格子裙子……)
創作紋理的方法有很多種。
濕染法:你看,老師用水把紙打濕,膽子大,倒點上去,膽大心細。滴幾滴顏料(紅色、綠色),看看顏料發生了什麼變化?顏料在水的作用下會滲開來,形成特殊的效果。如果底色是有其他顏色的,效果又會如何呢?留給你自己去嘗試。(課件,這種方法,我們叫做濕染法。)
刮畫法:又是一種新的方法了,老師用調羹兜顏料,(藍色和淡藍色),用筆稍微鋪開。直接拿出梳子刮波浪。這種方法,我們叫做刮畫法。眼睛亮的同學一定已經看出來這種方法的特點了,你能說一說嗎?(顏料很厚,很乾,刮的工具要尖銳一些。)你覺得還有什麼工具也可以刮?(牙簽)這幅刮出來的畫適合表現什麼內容?
(課件)吹色法:這種紋理是怎麼創造出來的,你知道嗎?(吹的)是的,因此我們把它叫做吹色法。你會吹什麼?(樹木、森林、煙花、太陽等等)。在吹色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有方向性的吹,形成你需要的形狀。可以藉助工具嗎?恩,這個工具不錯,可以幫你省很多力氣呢。
運用不同的工具與材料,創作紋理的方法會有無數種,效果更是各有千秋,這就需要同學們多動動腦筋,巧妙地運用身邊的工具材料了。
⑶、學生作品欣賞。
這是用不同的紋理表現的作品。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第一張:用了什麼方法?(吹色法),你覺得這幅作品美嗎?美在哪裡?誰能說一說。表現的是開滿紅花的小樹林,先從構圖上講,構圖很飽滿,如果縮成一團,你覺得好看嗎?就顯得很小氣。再來看細節,樹干有的粗有的細,有的在前有的在後,錯落有致,交織在一起。給人樹木很茂盛的感覺。同時,畫面布局的時候,有的疏有的密,節奏感很強,點線面相結合。所以同學們在作畫的時候,也特別要注意你的構圖、你的畫面節奏。如果這里的樹像我們排隊一樣,整整齊齊,會好看嗎?畫面就顯的不生動。再看色彩,深色的紙上,就用了黃色、紅色、綠色這些色彩來表現,很鮮艷,很醒目。如果換成是一張白色的紙,淡黃色吹樹干,你覺得合適嗎?(不合適),會看不清楚的,那就要換成深一點的顏色了。同學在作畫的時候也要注意,用的顏色要與底色區分開來,而且要搭配和諧、漂亮等等。
小結:同學們都很好的表達了自己對紋理的理解,生活中的美麗遠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只是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我希望今天的課只是一個開始,是一個你發現美創造美的開始。

⑹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管理中的運用」的實驗

本來不想說這個話題,但近來有許多怪異現象,使我不得不說。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到今天,很多藝人、匠人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似乎中國傳統文化只剩下了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綉花鞋文化了!難道中國傳統文化真的只有這些物文化了么?中國先秦時期古人只懂得喝酒飲茶以及綉花鞋么?中國現代學者也只懂得喝酒飲茶以及綉花鞋了么?

那麼,首先我們必須要研究「文化」一詞,只有弄懂了文化一詞的根本含意,我們才能真正弄懂中國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麼。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周禮·柞氏》:「若欲其化也。」《國語·晉語》:「勝敗若化。」《禮記·樂記》:「和故百物化焉。」《孟子·公孫丑下》:「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荀子·正名》:「狀態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易·系辭傳》:「知變化之道。」《說文》:「匕,變也。」徐灝曰:「匕化古今字。」用為變化,改變之意。

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 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他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綜上所述,我們得知,文化有幾個要素,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准。這個標准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 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 規范體系。社會行為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准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社會行為規范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范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社會行為規范開始的。

④ 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又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系的確定,要有組織保障。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一個社會要建立諸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系的實現和運行。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系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規章、一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物質設備在內,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緊密相聯,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⑤ 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聚著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麼呢?即是先秦時期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關於對人、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對社會行為規范的追求,----即「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一種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因為「法」只是用來懲處嚴重違反社會行為規范的具體條文,並不能起到教化作用。如果能遵守社會行為規范,用誠信和智慧選擇最佳行為方式,就能使人不犯法、不違法。法律強制人們的社會行為,而行為規范則只是一種教化和約束。社會行為規范有各種各樣的,統治者有統治者的社會行為規范,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社會行為規范,各地區、各民族,甚至到各個家庭,都有各自的社會行為規范。行為規范並不要求貴族和平民百姓的社會行為一模一樣,但卻要求人們必須要善於選擇最佳行為方式,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最佳行為方式卻是要在遵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的前提下才是最佳行為方式,如果不選擇最佳行為方式,統治者就會倒台,富人就會傾家盪產,平民百姓就會犯法,從而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所以,選擇最佳行為方式要用智慧,而智慧則來自於學習,來自於少年時期受環境影響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即幼年時學習家庭里、家族裡及周圍鄰居們的社會行為規范,稍長,即要學習更多的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公理解釋體系,才能在各種各樣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里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這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也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由於「文化斷層」的緣故,現代人大都不懂,或不重視社會行為規范,或者只是認為社會行為規范只是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要有禮貌、有道德之類的東西,這些抽象的道德觀念並不能說服現代年輕人,反而只能使他們變本加厲地張揚自我、張揚個性,不惜以自己個人的願望而犧牲他人的利益,不惜為滿足自己的慾望而破壞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由於不懂得選擇最佳行為方式,所以現代人的行為往往都留下後患,從而又使自己陷入痛苦。人,既然要生活、要工作,就要有所作為;而人們的每一個、每一次所作所為,每每都要面臨選擇的問題。選擇什麼樣的行為方式,是很多人感到迷惑和痛苦的事情,很多人在無法決定選擇時,便胡亂行為,結果弄得事情一塌糊塗,事後悔恨不已。

「文化斷層」標志著人類社會公理解釋系統的崩潰,於是人——每一個地球生物,就只會用對「神靈」(未知領域里的神秘現象)的崇拜(宗教的說理體系),就只會用有限的解釋先把自己封閉起來,自造一個心靈的「堡壘」,然後利用有限的知識和狹隘的世界觀、人生觀對其他人、其它事物、未知事物,對整個世界,對龐大而復雜的人類社會進行種種的自我猜測和解釋。面對著現實生活中吉凶禍福等一系列生死攸關的問題,人們自然地以村落、地域和風俗習慣、特定的文化氛圍等形成多種多樣的解釋法則。老百姓們在一家一戶的獨立的生產單位中,在有限的學校教育中,按照自然社會、自然經濟模式而「自得自樂」,在自己狹小的自我中心基點上建構著自己狹隘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說理體系和生活方式以及夢想著美好的未來。

自漢以後,從唐詩到宋詞,從元曲到明劇,再到滿清的大雜燴,都是文學藝術占據了文化的地位,以至於人們一提到文化,便認為是唐詩宋詞元曲明劇,一提到文化,便認為是煙酒茶文化,真正的文化被人們忘記得乾乾凈凈。難道不可悲嗎?

我們自小曾為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也曾為落後的現狀而悲憤不已。文化是文明和愚昧的集結。我們的身體里,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精華,也集沉著長期滯存的糟粕。存精華去糟粕創文明新路,是我們當代人的歷史責任,也是人類向前發展的必然規律。歷史給了我們知識與力量,歷史也給了我們痛苦與迷惘。或者出於種種目的,或者出於能力的局限,許多人「庄嚴地」歪曲了歷史,曲解了文明。作為後世人,我們遭受了愚弄,同時,我們又不知不覺地在愚弄別人。這一切的代價太沉重了,這一切都該結束了!沒有文化的巨人,就沒有強大的民族;沒有文明的巨輪,就沒有昌盛的國家。不幸的是,很多代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一切,造成了歷史發展的極大麴折。因此,繼承和發揚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願我們能共同攜手前進!

2005年4月3日

附:

wenhua gongneng

文化功能

cultural function

文化對個人(個體)、團體(群體)和社會等不同層面所起的作用。有時也稱文化價值。就個人而言,文化起著塑造個人人格,實現社會化的功能;就團體而言,文化起著目標、規范、意見和行為整合的作用;對於整個社會,文化起著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作用。以上3個層面的功能是互相聯系的。

社會整合功能 主要有:① 價值整合。這是整合功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功能。只有價值一致,才有結構與行為的協調,才會有共同的社會生活。任何社會中的人們在價值觀上都會有差異,但經由統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形式大體一致的觀念。例如,被一個社會文化肯定的事物與行為,必定是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所追求的;被社會文化否定的事物與行為,則是為大多數人所鄙棄的。②規范整合。規范因價值需要而產生,因文化的整合而系統化和協調一致。整合功能使規范內化為個人的行為准則,進而將社會成員的行為納入一定的軌道和模式,以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③結構整合。社會是一個多元結構的系統。社會的異質性愈強,分化的程度就愈高;多元結構愈復雜,功能整合的作用愈重要。一個復雜的多元社會,是由眾多互相分離而又互相聯結的部分和單位組成的,每一個部分和單位都具有自己的功能,但這種功能的發揮,必須和其他部分的功能聯結起來才能實現,才能對整個社會的運行發揮作用,即所謂功能互補。由於統一文化的作用,使社會結構成為一個協調的功能體系。

文化整合功能 是民族團結和社會秩序的基礎。社會學中的功能學派和結構功能主義都強調文化的整合功能。一個社會,如果缺乏整合必將四分五裂。一個民族,由於共享一份文化,不論他們是否居住在一起,或者是否生活在同樣的社會制度之中,都會有民族的認同感和在心理上、行為上的一致性特徵。例如,中華民族的文化,維系著世界各地的億萬炎黃子孫。

導向功能 整合功能維持社會秩序,而導向功能則推動社會進步。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導向系統,如教育系統、科學研究系統、決策系統、計劃系統、管理系統及醫療衛生系統等。文化在社會導向中的功能是:①提供知識。社會導向要以新的知識為動力,新的知識包括新的理論、科學、技術等依賴於文化上的發明和發現。②協調社會工程管理。有計劃地推動社會進步,是一項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它包括決策、規劃、組織實施等階段。在總體系統工程中,又包括許多子系統。各階段和各子系統的協調配合有賴於文化的調適。首先是目標調適,使社會全體成員認可社會導向的總目標和分階段目標,使個人和群體目標與社會導向的總目標一致起來。其次是機構和制度的調適。為了達到社會導向的目標,要建立有效的機構和制度,對舊的機構和制度進行調整和改革。再次是行為調適。它使社會成員在行為上協調一致,確定共同的社會導向目標。③鞏固社會導向的成果。文化是一份逐步積累的社會遺產。每一次社會改革和社會進步所取得的成果,都有賴於新的制度的鞏固。文化在新制度建設過程中以及建成以後,起著協調整合作用,以維持新制度的秩序和穩定。

負功能 文化不僅有正向功能,而且有負向功能。美國社會學家R.K.默頓認為,社會並非總是處於整合狀態,非整合狀態也時常存在。個人或群體並不總是順從社會規范,違反規范的情形也是時常發生的。這種非整合狀態和違規行為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功能的一種表現。例如,社會的機會結構是一種文化安排,這種機會結構使一部分人通過合法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標,而使另一些人通過非法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前者是文化的正向整合功能的表現,後者是負向的非整合功能的表現。正向功能保持社會體系的均衡,負向功能破壞這種均衡。

文化的負功能是在兩種情形下發生的:一是文化滯後,二是負文化。在文化變遷過程中,各部分變化的速度並不相同。在通常情況下,非物質文化要落後於物質文化的發展,這就造成了文化滯後現象。當這種情形出現時,文化的滯後部分對於整體所發揮的功能是非整合的負向功能。思想意識、社會制度等常常成為滯後部分。此外,在文化總體中存在著許多亞文化,有些亞文化是負文化,如犯罪團伙等。這些負文化所發揮的功能,對於整個文化來說,也是反方向的、非整合的。

----摘自《中國大網路全書》

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外的傳播和影響

(澳大利亞)海外華人網 (2006-05-31)

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王傑 / 文 來源:學習時報

⑺ 美麗的晉祠閱讀答案

沒關系,我來幫你!
1.山巍長綿延。
樹古老蒼勁造型奇特。
水多清靜柔。
小品獨具匠心。
2.第一個句子:兩個比喻句形象地表現出山巍長綿延的特點。一個擁字既准確地表達出晉祠與山的地理關系,凸顯出晉祠在群山的懷抱中,又巧妙的運用擬人的手法,將山對晉祠的呵護寫的充滿溫情,帶上了濃濃的感情色彩。
第二個句子:這些動詞形象的表現出水草在水中的特點「合」「織成」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晉祠水的靜,清表現出來。「穿」「繞」不僅寫出水的多,柔更極具動感。這些動詞巧妙的運用,語言精當准確,富有畫面感。
我也是六年級的,交個朋友吧。呵呵O(∩_∩)O~
以後有什麼問題盡管問我吧!

⑻ 創造美的紋理這四個字怎麼變成藝術字

這幾個字給人留下非常具有個性和特色的感受,想要把它變成藝術字,必須要通過藝術簡化之後的書寫形式才會更好。

⑼ 抽象思維在版面設計中的意義與作用

平面構成是視覺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視覺效果,力學的原理,進行編排和組合,它是以理性和邏輯推理來創造形象、研究形象與形象之間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產物。簡介平面構成一詞的出現及作為藝術設計基礎課程的引進,的確是中國高等藝術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一個里程碑。平面構成是具有共性的設計語言,已為當今社會各個藝術、設計門類所應用,平面構平面構成作品(1)成與其他應用設計的學科一樣,都是為了完善與創造更賦予現代感的設計理論和表現形式。平面構成以一個全新的造型觀念,給藝術設計課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高科技的融入,大大的拓展了設計藝術的視覺審美領域,豐富了設計的思維及表現手段。相對於傳統的基礎圖案不光是一個巨大的沖擊,曾有一時,大有取代傳統基礎圖案之勢,傳統基礎圖案岌岌可危,的確,平面構成的出現也不得不讓人對固守已久的傳統進行反思。平面構成構築於現代科技美學基礎之上,它綜合了現代物理學、光學、數學、心理學、美學等諸多領域的成就,帶來新鮮的觀念要素,並且它已成功應用於藝術設計諸多領域,不能不成為現代藝術設計基礎的必經的途徑。編輯本段認識新生事物總是蘊藏強大的生命力的,但傳統的東西也有它存在的價值。人們的認識和觀念也經歷幾波幾折,從基礎圖案課程在課題上悄然隱退,到重新回到課堂,又經歷不斷改革調整,逐漸打破設計基礎課程的傳統的模式,一改以往較單一封閉為現在多元而開放的局面。在基礎圖案課程與平面構成並存的基礎上,結合各方面實際,許多院校都開設了由圖案課程延伸開來的如:黑白圖案、裝飾圖案、裝飾畫、圖形創意等等系列課程。實踐結果證明,平面構成和圖案(這里的圖案涵蓋了上面所述的非平面構成的系列課程)各具優勢,它們具共性之處又相互區別。因各自優勢的特點而不能相互取代,因而也就有了共存的基礎。從教學結果的終端,受教育者————學生來看,經歷構成和圖案等系列課程的學習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學習,可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和情感體驗,訓練多種思維方法,拓展創作視野和創作手法,更好的服務社會。編輯本段含義構成是一個近代造型概念,其含義是指將不同或相同形態的幾個以上的單元重新組合成為一個新的單元,構成對象的主要形態,包括自然形態、幾何形態和抽象形態。並賦予其視覺化的、力學化的觀念。平面構成探討的是二度空間的視覺文法。其構成形式主要有重復、近似、漸變、變異、對比、集結、發射、特異、空間與矛盾空間、分割、肌理及錯視等等。平面構成的認識源於自然科學和哲學認識論的發展,二十世紀建立在最新發展的量子力學基礎之上的微觀認識論,人們更為關注事物內部的結構,這種由宏觀認識到微觀認識的深化,也影響了造型藝術規律的發展。構成觀念可以說早在西方繪畫中可見到其影子。如立體主義繪畫、俄國的構成主義、荷蘭的新造型主義,他們都主張放棄傳統的寫實,以抽象的形式表現,到後來的德國包毫斯設計學院的不斷完善發展,形成一個完整的現代設計基礎訓練的教學體系,奠定了構成設計觀念在現代設計訓練及應平面構成作品(2)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平面構成作為設計基礎,已廣泛應用於工業設計、建築設計、平面設計、時裝設計、舞台美術、視覺傳遞等等領域。傳統的圖案造型藝術,從其含義及其特徵看,引用中國工藝美術家雷圭元的解釋「圖案是實用美術、裝飾美術、建築美術、工業美術方面關於形式、色彩、結構的預先設計,是在工藝、材料、用途、經濟、美觀、牢固等條件制約下製成圖樣、模型、裝飾紋樣等方案的統稱」。狹義的講,圖案也可稱為裝飾紋樣。可見圖案與平面構成的最大的不同在於平面構成完全摒棄實用性目的,如功能、材料、工藝等等因素,形態相對也就離具象較遠,而塑造純粹形式感的視覺畫面。而圖案則一開始既與實用功能掛鉤。在藝術表現上相對有一定的制約性。平面構成是高科技的產物,其涉及的知識結構方面,內容和形式都相對開放而多元,尤其在素材方面,涉及廣闊的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傳統圖案相對封閉,內容到形式均有一定製約性。雖然也講究形式感,具有一定的抽象因素,但卻是建立在具象基礎之上的。其具體、生動、感人的特徵使之獨具魅力。編輯本段審美基於以上認識,從視覺心理上看,平面構成與圖案也就形成了在對藝術形式的審美感知及情感體驗上之不同。心理學家認為,藝術家在創作的思維過程中,始終體驗著一種特殊的情感————美感。平面構成以其特有的視覺形態和構成方式帶給人們一種特殊的視覺美感。其形態的抽象性特徵和產生不同視覺引導作用的構成形式,組成嚴謹而賦有節奏律動之感的畫面,營造一種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如平面構成中的重復、近似構成形式表現了一種整齊、秩序,而漸變、發射、對比、空間等構成形式則常表現出一種炫目的視幻美感。平面構成的創作過程,自始至終伴隨的是一種理性的情感體驗。圖案的相平面構成作品(3)對制約性,使其題材相對具象,形式規范,但這種源於生活,源於自然的抽象,展現的卻是一種生動的感性之美。不言而喻,圖案的創作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是帶有明顯的感性特徵的。編輯本段基礎平面構成主要是運用點、線、面和律動組成結構嚴謹,富有極強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實用特點和創造力的設計作品,與具象表現形式相比較,它更具有廣泛性。是在實際設計運用之前必須要學會運用的視覺的藝術語言,進行視覺方面的創造,了解造型觀念,訓練培養各種熟練的構成技巧和表現方法,培養審美觀及美的修養和感覺,提高創作活動和造型能力,活躍構思。平面構成的骨架:規律性,半規律性,無規律性,單一骨架,復合骨架,無作用骨架,有作用骨架種類:重復構成,變異,漸變,發射,肌理,近似構成,密集構成,分割構成,特異構成,空間構成,矛盾空間,對比構成,平衡構成。形象形象在構成設計中是表達一定含義的形態構成的視覺元素。形象是有面積、形狀、色彩、大小和肌理的視覺可見物。在構成中點、線、面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象。由於點、線、面的多種不同的形態結合和作用,就產生了多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和形象。平面構成的要素:點的構成形式、線的構成形式、面的構成形式點的構成形式(1)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為一種散點式的構成形式。2)將大小一致的點按一定的方向進行有規律的排列,給人的視覺留下一種由點的移動而產生線化的感覺。(3)以由大到小的點按一定的軌跡、方向進行變化,使之產生一種優美的韻律感。(4)把點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進行有目的的排列,產生點的面化感覺。(5)將大小一致的點以相對的方向,逐漸重合,產生微妙的動態視覺。(6)不規則點的視覺效果。線的構成形式(1)面化的線(等距的密集排列)(2)疏密變化的線(按不同距離排列)透視空間的視覺效果(3)粗細變化空間,虛實空間的視覺效果(4)錯覺化的線(將原來較為規范的線條排列作一些切換變化)(5)立體化的線(6)不規則的線面的構成形式(1)幾何形的面,表現規則、平穩、較為理性的視覺效果(2)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體以面的形式出現後,給人以更為生動、厚實的視覺效果(3)徒手的面(4)有機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態(5)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潑而富有哲理性(6)人造形的面,較為理性的人文特點編輯本段形式基本格式平面構成的基本格式(基本格式大體分為:90度排列格式、45度排列格式、弧線排列格式、折線排列格式)重復形式重復構成形式(以一個基本單形為主體在基本格式內重復排列,排列時可作方向、位置平面構成作品(4)變化,具有很強的形式美感)骨格與基本形具有重復性質的構成形式,稱為重復構成。在這種構成中,組成骨格的水平線和垂直線都必須是相等比例的重復組成,骨格線可以有方向和闊窄等變動,但亦必須是等比例的重復。對基本形的要求,可以在骨格內重復排列,也可有方向、位置的變動,填色時還可以「正」、「負」互換,但基本形超出骨格的部分必須切除。近似形式近似構成形式(有相似之處形體之間的構成,寓「變化」於「統一」之中是近似構成的特徵,在設計中,一般採用基本形體之間的相加或相減來求得近似的基本形)。骨格與基本形變化不大的構成形式,稱為近似構成。近似構成的骨格可以是重復或是分條錯開,但近似主要是以基本形的近似變化來體現的。基本形的近似變化,可以用填格式,也可用兩個基本形的相加或相減而取得。漸變形式漸變構成形式(把基本形體按大小、方向、虛實、色彩等關系進行漸次變化排列的構成形式),骨格與基本形具有漸次變化性質的構成形式,稱為漸變構成。漸變構成有兩種形式:一是通過變動骨格的水平線、垂直線的疏密比例取得漸變效果;一是通過基本形的有秩序、有規律、循序的無限變動(如遷移、方向、大小、位置等變動)而取得漸變效果。此外,漸變基本形還可以不受自然規律限制從甲漸變成乙,從乙再變為丙,例如將河裡的游魚漸變成空中的飛鳥,將三角漸變成圓等。漸變形狀的漸變疏密的漸變虛實的漸變色彩的漸變發射形式發射構成形式(以一點或多點為中心,呈響周圍發射、擴散等視覺效果,具有較強的動感及節奏感)。格線和基本形呈發射狀的構成形式,稱為發射構成。此種類的構成,是骨格線和基本形用離心式、向心式、同心式以及幾種發射形式相疊而組成的。其中,發射狀骨格可以不納入基本形而單獨組成發射構成;發射狀基本形也可以不納人發射骨格而自行組成較大單元的發射構成;此外,還可以在發射骨格中依一定規律相間填色而組成發射構成。點式發射構成形態多點式發射構成形態旋轉式發射格空間形式空間構成形式(利用透視學中的視點、滅點、視平線等原理所求得的平面上的空間形態)-點的疏密形成的立體空間-線的變化形成的立體空間-重疊而形成的空間-透視法則形成的空間(以透視法中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等關系來進行表現的)-矛盾空間的構成(錯覺空間構成):以變動立體空間形的視點、滅點而構成的不合理空間,「反轉空間」是矛盾空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特異構成形式特異構成形式(在一種較為有規律的形態中進行小部分的變異,以突破某種較為規范的單調的構成形式,特異構成的因素有形狀、大小、位置、方向及色彩等,局部變化的比例不能變化過大,否則會影響整體與局部變化的對比效果)密集構成密集構成是指比較自由性的構成形式,包括預置形密集與無定形密集兩種。預置形密集是依靠在畫面上預先安置的骨格線或中心點組織基本形的密集與擴散,即以數量相當多的基本形在某些地方密集起來,而從密集又逐漸散開來。無定形的密集,不預置點與線,而是靠畫面的均衡,即通過密集基本形與空間、虛實等產生的輕度對比來進行構成。基本形的密集,須有一定的數量、方向的移動變化,常帶有從集中到消失的漸移現象。此外,為了加強密集構成的視覺效果,也可以使基本形之間產生復疊、重疊和透疊等變化,以加強構成中基本形的空間感。對比構成較之密集構成更為自由性的構成,稱為對比構成。此種構成不以骨格線而僅依靠基本形的形狀、大小、方向、位置、色彩、肌理等的對比,以及重心、空間、有與無、虛與實的關系元素的對比,給人以強烈、鮮明的感覺。肌理構成凡憑視覺即可分辨的物體表面之紋理,稱為肌理,以肌理為構成的設計,就是肌理構成。此種構成多利用照相製版技術,也可用描繪、噴灑、熏炙、擦刮、拼貼、漬染、印拓等等多種手段求得。肌理構成編輯本段肌理視覺特徵肌理在平面的視覺形式上體現為「面」形態的一種平滑感與粗糙感。在自然界里,肌理指的是物體表面的質感和紋理感。人、動物、植物和各種各樣的物體都有不同形式的肌理,肌理的自然形式反映了世間萬物在自然中的存在方式。松樹的粗糙的樹皮、人類的肌膚與巨大海洋動物藍鯨光滑的皮膚顯示了不同肌理與生命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的環境。人造物的表面處理除了視覺上的美感外,還有重要的一面就是肌理具有超出審美的使用功能。乾旱的大地表面上,開裂的泥土所形成的肌理反映了嚴重缺水的自然現象;流線型的造型及其光滑的表面是為提高速度而設計的;二飛機表面鉚釘所形成的肌理,汽車輪胎表面的肌理,大地表皮植被所形成的肌理,雖然各有視覺審美的屬性,有的也經過人為的設計和處理,但絲毫也不能掩蓋肌理的使用功能。與實際的物體的肌理不同,在平面構成中,對肌理的研究側重於肌理形式本身的研究,側重於視覺上的感受,側重於視覺肌理的形成及構成方式。對肌理的研究有助於視覺效果的表現和設計意圖的表達。肌理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美,它讓我們僅僅從「一看」就能感受到面的質感和紋理感。從審美的角度去研究和應用肌理的特徵和屬性,就使平面構成有了的視覺語言和表達手段。在實際應用中,表面的處理除了明暗關系、色彩關系外,如果再加上肌理關系的處理就從手法和視覺上豐富了平面設計。肌理特殊的視覺感受也是其它視覺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構成形式視覺肌理:視覺肌理是肌理在視覺上造成的一種視覺感受。在平面構成中,視覺肌理指的是規則或不規則形態以較小的尺度經過群化或密集化處理成面的形態後所體現的視覺形式。視覺肌理表現為視覺上的質感,它不具備觸覺上的質地感。對視覺肌理而言,視覺上的粗糙感並不意味著觸摸時也具有粗糙感。這就是視覺肌理與觸覺肌理的區別。視覺上的細膩感、粗糙感、質地感、紋理感等都是視覺肌理的具體表現。視覺肌理的表現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把物體表面的真實可觸摸的立體化的肌理表現為平面上可視的形態,就構成視覺肌理;2、把較小的尺度單位形態進行群化處理或密集化處理就可構成平面的視覺肌理。觸覺肌理:觸覺肌理是相對視覺肌理而言的,觸覺肌理指的是觸摸時所感受的細膩感、粗糙感、質地感、或紋理感。觸覺肌理也許是可見的,也許是不可見的。在平面構成中,觸摸肌理的製作必須對設計的平面進行超出或低於設計平面的紋理上的處理,如印刷時對印刷平面的壓印處理在手感上就可造成肌理感。紙張表面的質地也表現為平面觸覺肌理。為了保持平面性,觸覺肌理的厚度不能太大。太大則具有較強的體感而失去平面的性質和特徵。製作方法和技法(1)凹凸法在紙的表面以一定的力度進行刮、刻、壓、印等不同的處理,在平整的表面做成輕微的凹凸起伏,就可形成觸覺肌理,如果在觸覺肌理上施再以不同的色彩就形成有觸覺的視覺肌理。(2)漂浮法用吸水性較好的紙吸附漂浮在水面的色彩、油跡、墨汁等能夠浮於水面的物質,形成一種具有流動感、偶然性很強的視覺肌理。(3)撕貼法利用不同紙的質感和柔韌度,將紙按照一定的想像撕成某種形態,在拼貼到平面上形成具有視覺感和觸摸感的肌理。(4)堆描法利用色彩原料自身的厚度,將設計好的色彩依據單位形群化得原理堆積成某種肌理,形成堆積描畫的視覺和觸覺肌理。

閱讀全文

與創造美的紋理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