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李東恆醫學發明

李東恆醫學發明

發布時間:2022-03-27 08:34:41

㈠ 李東垣醫學全書的目錄

內外傷辨惑論
脾胃論
蘭室秘藏
活法機要
活法機要
醫學發明
東垣試效方
脈訣指掌
李東垣醫學學術思想研究
李東垣醫學研究論文題錄
李東垣方劑索引

㈡ 正定歷史上有位被稱為「神醫」的是哪位

李杲 公元1180-1251字明之號東垣後人多尊稱為東垣老人。中醫史上的宋元四大家之一。他祖輩世代居住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在漢初稱為東垣縣因此他取了這個古地名作為自己的號。他祖輩家中富有錢財在大定初年公元1161年後核查真定、河間兩路路是當時行政區名稱住戶時李家財富在兩路中居首位。 李東垣小時候就和一般孩子不同。長大後言語忠誠有信用行為敦厚令人敬重。他在人際交往上很謹慎與人接觸時沒有開玩笑的話。市面上眾人以為可資娛樂的場所他從未去過似乎天性生來就是這個樣子。朋友們中有些人妒忌他就在一起秘密的商議讓妓女們去調戲他有個妓女牽扯了他的衣服他便當即憤怒的責罵並把衣服脫下來燒了。在鄉里的豪紳接待派往金國的使臣時作為南宋使臣的府尹聽說他年紀輕輕便有高尚的操守和品行就暗示妓女強勸他喝酒。他推脫不了就稍微喝了一點立刻就大吐著退出去了。其自我珍愛到了如此的程度。 他跟王從之翰林學習《論語》、《孟子》跟馮叔獻翰林學習《春秋》。他家宅院內有塊空地就用來建造了書院以便接待儒士。他家裡每天有許多名士來拜訪。有些人生活有困難他都一一周濟。泰和年中公元1204年左右農業收成不好很多災民逃荒到他家鄉他都竭盡全力賑救有許多人因此而保全了性命。 東垣的母親王氏卧病不起讓鄉里的好幾個醫生來救治。是寒證還是熱證他們的說法都各不相同各種葯物都用遍了也無濟於事最後連什麼病都沒弄清楚就死去了。東垣痛悔自己不懂醫而失去了親人於是立下志願說如果遇到高明的醫生一定要努力學醫以此永志自己的過失。聽到易州的張元素先生人稱潔古老人醫術聞名天下他就進獻了很多錢物去拜他為師。幾年以後他就全部掌握了張元素的醫術。 他向國家交納錢財買到了一個官職當時國家允許監察濟源地方的稅收。那一帶的百姓感染了當時的流行疫病即俗稱的大頭瘟。醫生們查遍了方書找不到與大頭瘟對證的方葯。於是醫生們根據自己的見解胡亂的給病人服瀉下葯沒有效果。再瀉下病人就一個個的死亡。醫生們不認為是自己的過失病人也不認為是醫生治錯了。東垣獨自在心中悲傷而哀憫於是廢寢忘食對疾病循其流而溯其源、察其標而求其本終於創制了一個葯方。給病人服用後居然有效果。他便特的把此方刻寫下來長期保留並且印刷後張貼在人群聚居的地方。服用此方的病人沒有一個不見效的。當時人們認為是神仙傳授的葯方就把它刻在圓頂的石碑上。 李東垣家中很富足用不著以醫技謀生又加上他看重自己的品行操守因此不輕易屈尊為人治病人們也不敢把他叫作醫生。就是那些士大夫得了病如果不是非常危急迫不得已通常也不敢請他來診治。他最初也沒有把醫作為名份的事許多人也不知道他精通醫學。後來他因躲避蒙古軍隊入侵而到了汴梁於是才憑借醫術結交了一批公卿官僚。他治病時效果顯著的驗案另有書籍記載下面只是載於史書中或出於名家手筆的幾個驗案。 北京人王善甫是京都的酒官得了小便不通的病眼珠子凸出肚皮脹大得象鼓一樣膝蓋以上的皮肉堅硬得象要裂開一樣不能吃不能喝。其他的醫生們用了甘淡滲泄的利尿葯也沒有見效。李東垣對那些醫生說這個病很深沉了啊。《內經》有言膀胱是津液之府必須得氣化才能排泄小便。現在用了滲泄小便的葯劑病反而加重了那是因為氣不化的原因。啟玄子說沒有陽的陰無法生沒有陰的陽無法化。甘淡滲泄的葯都是陽葯只有陽沒有陰陽又怎麼能化呢第二天李東垣用了陰葯給病人服用結果只服了一劑葯病就好了。 西台掾的蕭君瑞二月中得了傷寒發熱醫生給他開了白虎湯結果病人的面色變得墨一樣的黑原來的證狀看不到了脈象沉細小便失禁。李東垣開初不知道醫生用的什麼葯等到診斷以後便說這是在立夏前誤用白虎湯造成的錯誤。白虎湯大寒大涼不是行經氣的葯只能寒腑藏之氣如果不善於運用就會使傷寒本病隱伏在經絡之間。有的人又用大熱之葯去補救就傷陰氣又會變生出其他病症來這不是補救白虎湯的辦法。我要用就用升陽氣、行經氣的溫葯。有人詰難他說白虎湯是大寒之劑不用大熱葯怎麼能補救你那樣治怎麼行李東垣說病隱伏在經絡之間陽氣不升經氣就不行經氣行以後本證又會顯現出來了。本證又有什麼難治的呢後來果然象李東垣說的那樣把病治好了。 魏邦彥的妻子突然間眼睛裡長翳子從下而上的長顏色是綠的腫痛得無法忍耐。李東垣說翳子從下而上的長可知病是從陽明經來的。綠色不是五色中的正色那是肺與腎共同生病而起的邪氣。於是就瀉肺、腎的邪氣並用入陽明經的葯作為佐使葯。服葯後本來已經見效了後來病又復發了三次並且隨著邪氣所來的經脈不同而翳子的顏色也各不相同。李東垣便說各條經脈都屬於眼目經脈有病則眼目相隨。這一定是經絡不調月經不調則眼目之病好不了。一問之下果然是那樣。於是象李東垣所說的那樣去治療病就不再發作了。 馮叔獻的侄兒馮櫟年紀才十五六歲得了傷寒病眼睛發紅而突發性的口渴脈搏每息達到七八至。有個醫生要用承氣湯施行下法已經煮了葯剛好碰到李東垣從外面來馮家就把情況告訴了他。李東垣切脈後嚇了一大跳說道這個娃娃差點被殺了。《內經》有言脈搏的次數快急都是熱的表現遲緩都是寒的表現。現在脈來八九至是熱到極點的現象。而《會要大論》說有的病脈象與病相吻合而病卻向反方向發展是怎麼回事呢脈的至數與病相吻合但手按在脈上沒有鼓盪的力量且所有陽經的經氣都這樣。如果這樣病就已經傳變而成為陰證了。叫人拿乾薑、附片來我要用熱因寒用法來治療。葯還沒有準備好病人的爪甲就變了色顯出寒證立刻服了八兩葯一會兒出了汗病就好了。 陝帥郭巨濟得了偏癱的病兩個腳指頭貼在足底不能伸直。李東垣用長針刺他的委中穴一直深刺到骨頭都不知道痛出了一二升血顏色象墨一樣黑並且又用謬刺的手法刺絡脈左痛刺右右痛刺左針刺。這樣刺了六七次服了三個月的葯病就完全好了。 裴擇的妻子得了寒熱病月經不來已經有幾年了並且已經出現了喘嗽的症狀。別的醫生都給她服蛤蚧、肉桂、附子之類的熱葯。李東垣說不是這樣的。她的病在陰份而與陽氣相搏溫熱葯使用過份了因此沒有益處反而有害。給她服涼血的葯月經就會來了。後來果然是那樣治好了。 宣德的侯經略他的妻子得了崩漏病醫生們都治不好。李東垣切了她的脈用紙把她的症狀一條一條的寫下來多到四十多種。給她服葯後第二天就減少了二十四種。前後服了五六天的葯病就好了。侯經略給了李東垣很豐厚的報酬以示感謝。 李東垣治病的情況大都象這個樣子。他特別擅長於傷寒、癰疽、眼科疾病。當時的人都把他看成神醫。他所著的醫書也在世間得到廣泛的流傳。 壬辰公元1232年間他渡黃河北上暫時居住在東平直到甲辰年公元1244才返回鄉里。有一天他對友人周德父字都運說我老了想把醫術傳給後世卻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人怎麼辦啊德父說廉台的羅天益字謙甫性情品行敦厚朴實常常遺憾自己所學的醫術不精純有志於學習你想傳授醫道這個人大概可以了吧。後來有一天周德父和羅天益一起來拜見東垣。東垣一見面就問你是來學習賺錢的醫生呢還是來學習傳授醫道的醫生呢羅天益說只是傳授醫道罷了。於是便跟著東垣學習日常的飲食用品都由東垣供給。學習了三年後為嘉獎他長期學習不倦的精神東垣給他二十兩白銀說我知道你生活境況很艱難恐怕你思想動搖半途而廢可用這些銀子作你妻子兒女的生活費用。羅天益百般推辭不接受。東垣說我連醫道這樣的大事都不吝惜怎麼會吝惜金錢這些小事呢你不要再推辭了。 臨終前東垣把自己一生中的著述清理校勘分卷裝函按類編輯排列在書案上囑咐羅天益說這些書交給你不是為了我李明之也不是為了你羅天益而是為了天下後世之人千萬不要湮沒了要把它們推廣施用下去。東垣於辛亥年二月二十五日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李東垣對《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等古典醫籍有很深刻的研究他的許多創造性的醫學理論都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而總結出來的。 當時社會環境因戰亂等因素而很不安定由於精神刺激、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寒溫不調等原因引起的疾病很多這些病用治傷寒的方法往往治不好。李東垣從實踐中體驗到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都能耗傷人的元氣成為內傷病的病因因此提出了內傷學說。以後病分外感、內傷就成了後世醫家辨證的一大原則。 李東垣對脾胃在人體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有著獨特而深刻的見解。他在張元素的臟腑病機學說的啟發下結合《黃帝內經》中人以水谷為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之說認識到脾胃對於人體生理活動最關緊要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論。而內傷脾胃的病因他認為是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後胃氣不行勞役飲食繼之則元氣乃傷。可見他已經認識到了人的情志變化等精神因素在脾胃內傷的發病過程中起著先導的作用而形體勞役過度、飲食不節則是另外兩個重要的致病因素。 李東垣的著作除了三十多萬字的《傷寒會要》外主要還有《醫學發明》、《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此事難知》、《葯象論》等書。其中《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和《蘭室秘藏》對後世醫家影響很大。特別是《脾胃論》不但創立了中醫史上的補土派又稱溫補派對臟腑辨證和三焦辨證的診治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而且為後世儒醫把儒家學說攙入醫理大開方便之門。調理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戒飲食乃卻病之良方已成後世儒醫之箴言。 參考文獻 1硯堅《東垣老人傳》選自《醫史》李濂撰 2《元史·列傳第九十方伎》明·宋濂撰 3《傷寒會要》引選自《遺山集》卷37金·元好問撰 4《中國醫學史講義》北京中醫學院編。

㈢ 腹痛的歷史沿革

1、《內經》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並認為腹痛由寒、熱邪氣客於胃腸引起。
2、《金匱要略》對腹痛的辨證論治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3、《諸病源候論》始將腹痛獨立辨證,對其病因、證候進行詳細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由腑藏虛,寒冷之氣客於腸胃膜原之間,結聚不散,正氣與邪氣交爭,相擊故痛」。
4、金元時期李東垣《醫學發明·瀉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篇,明確提出了「痛則不通」的病理學說,並在治療上確立了「痛隨利減,當通其經絡,則疼痛去矣」的治療大法,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
5、王清任、唐榮川對腹痛有進一步的認識,唐氏在《血證論》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指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湯;瘀血在下焦,應以膈下逐瘀湯治療。對腹痛辯證論治提出新的見解。

㈣ 金元四大家的醫術分別是怎麼樣的

我國醫學發展到金元時代,已有良好的基礎,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人們思想解放。出現各種學術流派,所謂的「醫之門戶分於金元」的說法指的就是這一情況。從宋代開始至金元時代研究各種醫學分科的專門學術著作問世。

金元醫家學說在理論上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在北方,彼此之間開展了熱烈的爭論,有力地推動了醫學的發展。在這種學術氛圍之下,培養了四位著名的醫家——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後世稱他們為「金元四大家」。劉完素被稱為寒涼派,治病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張子和被稱為攻下派,最拿手的是使用汗下吐治病;李東垣被稱作補土派,喜用補中升氣之方治病,創外傷內感之辨惑法;朱丹溪被稱為滋陰派,認為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治方常以涼潤滋陰。雖然,張子和師承劉完素,但他們的醫學理論卻不同,用葯法則也不同。師承關繫上,更妙的是,朱丹溪向羅知悌習醫,而羅知悌受業於劉完素,且旁通李東恆、張子和等之所長。但使用的方劑與醫學理論又不相同,每個人自成一家,都有一套醫學理論。

劉完素(1120一1200),字守真,號通玄處士,金代河間(今河北河間縣)人,所以後人尊稱他為劉河間。他是當時聲名顯赫的醫家,他和他的弟子組成了「寒涼學派」,是中醫歷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涼派」的創始人。

劉完素出身貧苦農民家庭,年輕時母親身患重病,他四處為母求醫,當時的醫吏們嫌他俸金微薄不給他母親治病,最後他母親病死家中。從此他立志學醫,年輕時就刻苦通讀了《黃帝內經》。朝勤夕思,廢寢忘食,十五年從不間斷。相傳他的這種做法感動仙人,因此仙人傳授醫術於他,極似扁鵲。他不愛做官,金章宗完顏景曾三度請他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他一直在民間行醫,深受當地人民的愛戴,現在在河間還留有他的遺址。

劉完素一生著作有《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論方》、《三消論》、《傷寒標本心法類萃》等,其中《素問玄機原病式》最能代表其學術思想。在他的學術思想中認為各種疾病因火邪致病者居多。因此在治療上他主要主張使用寒涼的葯物,因此為寒涼派的代表人物。

張子和(1156—1228),名從正,字子和,號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人(今河南蘭考縣)。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使用「汗、吐、下」三法之高手。家族三世行醫,自其祖母韓氏開始,到張從正這一代已經行醫近百年的時間。幼年隨父學醫,到20歲時就開始四處懸壺出診。他在繼承父業之後又拜劉完素為師。由於勤奮好學,很快就享譽醫林。後來經過別人的推薦,在金興定中期被昭進京做御醫。但由於他為人放盪不羈,無威儀,喜好讀書喝酒,其高標遠旨的攻邪思想又不被當時的醫家們接受,最後決定隱居。

隱居後張子和潛心行醫,一生共寫了6部著作,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只留下了兩部——《儒門事親》15卷、《張子和心境別集》1卷。《儒門事親》注重闡發邪實為病的理論,倡導攻下三法治療諸病。書中以六邪歸納諸病之因,以三法治之,名之為「六門三法」,此即為該書所創立的「攻邪論」的主要思想。在學術思想上,他在繼承師傅劉完素的思想的過程中不拘泥於師傅的思想,而具有新的見解,可以說他是一個具有革新思想的醫學家。主張「古方不能盡治今病」。他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各種病邪的外侵,所以必須攻邪外出,不能使它停留體內,否則就進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後人稱他為「攻邪派」。他強調在治病時應多用催發汗、催嘔吐的葯物。但他的觀點遭到他人的反對,有的人說他是故弄玄虛。這就是他選擇退出朝廷隱居的原因。

李東垣(1180一1251),字明之,名杲,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人。他出身於商人兼地主家庭,幼年時母親身患重病,家人也為他母親請了很多醫生,但因醫術不高,母親醫治無效身故。李東垣悲痛之餘,深感一個良醫的重要性,從此他立志學醫。為了求師拜學,他不惜重金拜易州人張元素為師,由於他勤奮學習,其師盡傳其術。

李東垣所處的時代是金元混戰年代,民族矛盾極為嚴重,社會兵連禍結,各種流行性疾病四處傳播,人民生活不安定。李東垣看到人民患病大多數是因為飲食沒有節制,勞累過度所致。如果在治療時一味地採用劉完素寒涼攻伐的葯物,常常會耽誤病情。為此李東垣廣泛地推廣「內傷學說」,強調「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在治療上擅長溫補脾胃,因此後人稱其為「補土派」或者是「溫補派」的門人。他的一生著書《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醫學發明》等,而其中《脾胃論》即為他的學術思想的代表作。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亭,字彥修,元代婺州人(今浙江義烏),因家鄉有小溪,所以後人尊稱他為朱丹溪。丹溪幼年喪父,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幼年好學,對看過的書籍過目不忘,即能成誦。早年習舉子業,30歲時有志於醫學,36歲時又從許文懿學理學,有「東南大儒」之稱。一天,許文懿對朱丹溪說:「吾卧病久,非精於醫者不能以起之,子聰明異常人,其肯游藝於醫乎。」一提到學醫,便引起了他痛苦的回憶,因為在他30歲時,母親心脾疼痛,當時醫生都束手無策,四方求治無效。回想起這一切,他就心膽俱裂,痛不可追。通過老師的開導。他認識到一個人只有精通一門技藝之後才有益於人,就算沒做官,也就像做官一樣普濟天下,從此他便棄舉子業,潛心學醫。

元英宗至治三年,他來到杭州求學,得知羅知悌是劉完素的再傳弟子,有真才實學,就決意從他學醫。但由於羅知悌很難接近,朱丹溪在剛開始時多次吃閉門羹。但他依然心誠志堅,就這樣竟然能恭候在門外長達三個月之久。他的這種求學的精神感動了羅知悌,從而授業於他。羅知悌果然名不虛傳,不僅為劉完素的再傳弟子,還旁通張子和、李東恆之學。朱丹溪虛心向他求教,從學多年,盡得其術而歸,回到家中,他一舉治癒了師傅的痼疾,因而名揚天下。

朱丹溪在治療眾多患者的臨床實踐中。認為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他提倡滋陰降火,故後世稱他為「滋陰派」。

㈤ 哪裡有張元素《醫學啟源》、《醫學發明》或者李東垣的醫學著作下載

給點分咯,我發給你

㈥ 中醫中陰陽指的是什麼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進而體會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系,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並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所以說,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於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兩個事物互不關聯,或不是統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面,就不能用陰陽來區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系。
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體現於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中醫陰陽
表裡、寒熱、虛實都是疾病過程中所表現的一組組既對立而又統一的正反現象。對這些正反現象,中醫用陰陽來加以概括。從每組正反兩方面對立的意義來說,表證、熱證、實證可歸屬於陽證范疇;里證、寒證、虛證可歸屬於陰證的范疇。因此,陰陽八綱中總綱,一切病證都可以歸之為陰證或陽證的大原則中。
一、陰證: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氣短懶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脈沉細無力。
二、陽證:面紅身熱,神煩氣粗,聲大多言,口渴飲冷,尿赤便干,苔黃,脈數有力。
此外,臨床上還有陰虛和陽虛、亡陰和亡陽等證。這些病證的名稱中雖然都有陰陽,但實質上都是以虛證為主,應屬陰證。
三、陰虛:由於陰液不足,「陰虛生內熱」所致。主證為低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黃,大便秘結,舌紅無苔,脈細而浮有力,重取則無脈。
四、陽虛:由於陽氣不足,「陽虛則生寒」所致。主證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苔白,舌質淡,脈細無力。
五、亡陰:汗多而粘,口乾喜冷飲,煩躁,面色潮紅,畏熱,舌紅而干,脈虛數而無力。多見於大失血或脫水的病人。
六、亡陽:冷汗出,惡寒,手足厥冷,氣息微弱,喜熱飲,舌淡,脈微欲絕。多見於休克的病人。

中醫基礎理論:陰陽的消長平衡
消長,是指事物或現象對立制約、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而是處於運動變化之中,陰陽的消長,即是陰陽運動的基本形式之一。陰陽消長,多指的是數量上的變化,其表現形式主要包括兩種。 ...消長,是指事物或現象對立制約、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而是處於運動變化之中,陰陽的消長,即是陰陽運動的基本形式之一。
陰陽消長,多指的是數量上的變化,其表現形式主要包括兩種。
平衡,是指在正常的情況下,由於陰陽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因而其消長運動總是在一定的調節限度內、一定的閾值范圍或一定的時限內維持著此消彼長、此進彼退的動態平衡狀態。一般來說,由於陽得陰濟,則使陰不致過分亢盛;陰得陽和,則使陰亦不致過分衰沉,從而並不表現為陰陽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只是維持了事物正常的發展變化。而在其異常時,則陰陽之間失去了正常的相互制約協調關系,則可表現為陰陽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中醫學就是運用陰陽消長、動態平衡及偏盛偏衰的理論觀點,來說明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以及人體的生理活動或病理改變。
陰陽的消長,同樣也表現於陰陽的互根互用過程之中,仍以氣血為例,氣為陽,血為陰,氣能生血,故氣虛虧損,持續發展,則常可使血液生化不足而表現為氣血兩虛;相反,若補氣,促使氣旺出血,則又可使氣血有所恢復。前者則是「陰陽皆消」的過程,後者則為「陰陽皆長」的過程。
應當指出,陰陽之間的消長運動是絕對的、無休止的,而且是在一定的范圍、一定的限度、一定的時間內進行的,因此這種消長運動變化就不易被察覺、或者表現不顯著,故其事物在總體上仍舊呈現出相對的穩定。因此,中醫學認為,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陰陽的消長是處於相對的動態平衡之中,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勻……命曰平人」(《素問·調經論》)。所以,生理上的陰陽消長動態平衡,即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生化過程,對外並無寒熱之表現。由此可見,平衡是維持生命的手段,達到常閾方是健康的特徵,陰陽雙方在一定的生理范圍內消長,則正是體現了人體動態平衡的生命活動過程。
但是,如果由於某些原因,陰陽的消長超出了一定的生理限度或只有「陰消陽長」而無「陽消陰長」,或只有「陽消陰長」而無「陰消陽長」時,即是破壞了陰陽的相對平衡,則陰陽的消長反映就會更為明顯,表現為陰陽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那麼機體即從生理狀態向病理狀態轉化,導致陰陽的消長失調。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因此,病理狀態的陰陽盛衰,一般可表現為四種情況。此種陰陽盛衰,對外則有寒熱之徵象,可見,陽盛表現為熱象(實熱或虛熱);陰盛表現為寒象(實寒或虛寒)。
同樣,在臨床上治療疾病的目的,亦是根據陰陽相互消長的動態平衡規律,給予—定的條件,採取一定的措施,以糾正或調整陰陽偏盛偏衰的失調關系,使陰陽的消長恢復到正常的生理水平,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㈦ 李東垣醫學全書的編輯推薦

李東垣,名杲,為金元四大著名醫學家之一,「補土派」的代表人物。歷代流傳的署李杲之名的書籍很多,今根據任應秋先生的意見,將確為李東垣的七種著作匯編一冊,包括《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活法機要》《醫學發明》《東垣試效方》和《脈訣指掌》。另外,在本書原著後還附有「李東垣醫學學術思想研究」論文一篇,以及「李東垣醫學研究論文題錄」和「李東垣方劑索引,非常方便讀者學習、研究和應用。

㈧ 一氣之微汗 一旬之通利 什麼意思 出自《醫學發明》李東垣

意思是一小會兒的自然出汗,會使身體舒服一旬(一旬就是10天)這里並沒有指明是多少天

㈨ 醫學界偉人故事

1.扁鵲——十年殷誠一禁方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見蔡桓公這個故事就充分展現了扁鵲的醫術,通過望診就能明白疾病在哪裡,在中醫看來這正所謂望而知之謂之神。那扁鵲的這個本領也不是輕易煉成的。

扁鵲少年做客館主管時發現了異人長桑君經常來此住宿。扁鵲認為他是個很有本事的人,於是就熱情謹慎地款待他(「遂謹遇之」)。如此十年,終於感動了長桑君,將禁方傳授與他。扁鵲以上池之水飲之而能洞察人之臟腑,遂成名醫。

從《史記》這段記載來看,求師的道路是何等的艱辛。在那醫療條件相對匱乏的時代,欲得真傳,除了象扁鵲那樣真誠地尊師重道,別無他徑。試想,如果扁鵲還象對待其他客人那樣對待長桑君,那麼,長桑君寧肯將禁方帶入墳墓,恐怕也不會給他的。 每一個學徒都有一樣的經歷,師傅在考慮師傅真傳時都要嚴格考驗一番。經受了師傅的考驗,也才能得到真傳。

2.淳於意——倒刪善課

淳於意是早於醫聖張仲景的漢代名醫。《史記》載其「少而喜方術」,「然醫葯方試多不驗者」。後求教於公乘陽慶。公乘陽慶讓他完全拋開過去所學,認為那些不正確。此後才「悉以禁方予之」。淳於意遵之而成名醫。人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西醫的進化是不斷自我否定的一個過程,中醫則涉及到各乘家技,對其他的也有排斥。淳於意發現自己所學皆非,就要勇敢地否定自己,忍痛割愛,吐故納新,而決不能存在絲毫抱殘守缺的戀舊情結。學中醫要能「學一家之言納百家之長」。時時虛懷若谷,一片空靈才能接受更多正確的正能量。

3.葉天士——轉益多師是吾師

生於醫學世家的葉天士是清代溫病學宗師。提起江南名醫葉天士可神了!他自號香岩,人稱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連康熙皇帝也感激他治好了自己的搭背瘡,御筆親題「天下第一」的匾額賜給他。因他一生治癒過不少奇疾怪症,連神仙都慕名而來,變做一個平常人請葉天士診斷。葉天士號罷脈後,說了八個字:「六脈調和,非仙即怪。」羞得那神仙看過倉徨逃遁,葉天士的醫術是到達了這樣一個級別的!

他醫術這么厲害並不是天生就有的,相傳葉氏學醫曾先後拜師十七人,至於究竟拜了哪些人,卻無從考證。中醫學是經驗性極強,但僅憑個人的點滴積累是遠遠滿足不了臨床需要的。而一家之言又往往失之局限造成門戶之短見。歷史上很多名醫都是廣拜名師,融百家精華於一爐。葉氏拜師之多,可謂其中之典範。拜師就要拜名師,但又不限於名師。凡有一技之長於己者,均可登門請教。「師無常師,唯長是師」。

他自己成名醫後對後輩也嚴格要求,他的遺言就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葯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

4.徐靈胎——萬卷古今銷永夜

徐靈胎,清代著名醫學家。徐氏學醫,既無家傳,更無師承,全憑讀書自學。其在《醫學源流論》自序中說「余少時頗有志於窮經,而骨肉數人疾病連年,死亡略盡。於是博覽方書,寢食俱廢,如是數年……」,《慎疾芻言》序中又雲「五十年中,批閱之書約千餘卷,泛覽之書約萬余卷,每過幾時,必悔從前疏漏,蓋學以年進也……」徐氏讀書,誠乃多矣。觀其讀書之法,又有批閱與泛覽之別。事實上,徐靈胎的醫學造詣也相當高深,其著作中的很多觀點都讓今人為之嘆服,如「用葯如用兵論」,「醫非人人可學論」等等。而他的臨床經驗也相當豐富,曾兩次應詔進京診疾,名噪一時。徐靈胎同時而且是一個水利和音樂方面的專家,他做學問的訣竅,就是找到要學的那那一方面的所有好書,自己全部閱覽熟讀,然後自己總結記錄學習所得,寫出一本書。毫無疑問,徐氏的博覽群書是中醫史上難見的。

5.王清任——絕知此事要躬行

王清任是獨具魅力的中醫學實踐家。說他有魅力,是因為他具有大膽懷疑,勇於發現的精神。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王氏學醫亦然,他並不拘於前人之說。為弄清人體臟腑結構,他親臨刑場和義冢觀察屍體,半夜去亂墳崗,解剖那些沒有人收拾的屍體,而且還解剖雞、鴨、牛、馬等動物並與人體內臟進行對照,畫了20多幅臟腑圖。雖然書中的很多知識在西醫解剖學看來是錯誤的,但他的精神實在可嘉。

他重視瘀血致病,創制了一系列活血化瘀方。他寫出了《醫林改錯》這一奇書。是書雖薄,卻是王氏親眼所見,親治其症,屢驗方法的真實記載。比起那些抄書公們人雲亦雲的等身巨著,這本小書便顯得無上珍貴了。至於道聽途說者的耳食之學,更是不值一提了。

6.胡希恕——他山之石可攻玉

胡希恕,著名經方家。劉渡舟先生贊譽他為「經方學派的大師」,日本漢方界稱他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胡氏是如何學醫的?從《經方傳真》的劉序中可窺一斑。序中說「(胡氏)所閱之書既多,則反滋困惑而茫然不解。……後得《皇漢醫學》,對湯本求真氏之論,則大相贊賞而有相見恨晚之情,於是朝夕研讀,竟豁然開悟,而臨床療效從此則大為提高。」

胡希恕學醫的過程中,受中西醫匯通的思想頗深,如受近代的陸淵啟示,並且《皇漢醫學》起了重要的啟蒙作用。該書是日本人湯本求真所著。湯本原為西醫出身,因女兒患痢西醫無奈而歿,遂發奮研究中醫。

胡氏的經歷說明日本漢方也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漢方醫學注重臨床實踐,注重眼見的症狀,以研究患者的症狀來治療。現在的經方家黃煌就深受這種影響,「科學無國界,治病看療效」,對此,不該盲目存門戶之見。 心存仁術,以患者為本。

7.岳美中——抱澀守拙忌滑巧

岳美中,現代著名老中醫。岳氏學醫,同徐靈胎一樣,也是中年入道自學成才。早年的岳美中得了肺結核,自己找遍醫術,嘗便身邊的中草葯,最後把自己的肺病給治好了,從此走上中醫之路。他讀書,強調寧澀勿滑,具體表現在對經典著作要讀熟、嚼透、消化。在弄清總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細摳,不論字音、字義、詞義都要設法弄明白,不可順口讀過不了了之。更不能用望文生義的辦法或拿今天意思生搬硬套。

他認為,這樣讀書看似澀滯難前,但日積月累卻是似慢實快。不求快,但求實,一代宗師肺腑心得,值得我輩永遠銘記。 醫雖小道,能救殃痾;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拯貧賤之厄。窮通至理,出入神明。批毫微而見端倪,體天機而運刀圭。工巧神聖,妙意綿連。仁者盡其仁,智者慮其智。小人得之,求之以利,君子得之,務之以心。是入世法,濟危難於傾刻;是出世法,坐杏外之真禪。

8.黃元御-棄官從醫,學醫就學經典

黃元御清朝乾隆年間名醫,他因為被庸醫治瞎了一隻眼,無奈放棄科舉自學中醫。他自學中醫的刻苦,估計只有那個徐靈胎和他媲比。乾隆十五年,皇帝得了重病,太醫院多方調治無效,無奈之下,詔各省舉薦天下名醫。適逢黃元御由江南至京城游歷,經人舉薦,入宮為乾隆治病。他詳加辨症,葯到病除。乾隆大喜之餘,親書御匾「妙悟岐黃」相贈,並賜黃元御為御醫。

黃元御開始學習醫術的時候,首先是從精心研讀張仲景的《傷寒論》入手的,繼而研讀《金匱玉函要略》、《黃帝內經》,《難經》等中醫典籍。黃元御的治學態度十分嚴謹,讀書窮本溯源,不惜時間與心血,「杜門謝客,罄心渺慮……三載而悟」。把自己關起來,閉關修煉。

好多中醫大師還真不是那麼跟著師父學出來的,真正的大師似乎多半是自己憋出來的,然後才去跟老師學。黃元御就是自己憋出來的!

黃元御則是把讀《傷寒論》,旁邊放了一堆的參考書,看一句《傷寒論》,就狂翻一通參考書。 就這樣,廢寢忘食,苦讀了三年。 就這么一本薄薄的書,整整讀了三年,當黃元御最後把書一合上,不禁長嘆一聲:這也太難了! 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歲歷三秋,猶爾茫若,仰鑽莫從」。

後總結寫出了自己的讀書心得《傷寒懸解》,針對理論結合臨床實踐,晚年總結一生的學習寫成《四聖心源》這本書。《四聖心源》就是時下最火的中醫入門書《圓運動的古中醫學》這本書的高級版。有的人說,學中醫理論,學他這一本書足夠用了。黃元御對後世的影響極深!

㈩ 李東垣是哪個朝代的 宋朝還是元朝

元朝。
李東垣(1180~1251),男,漢族,又名李杲,字明之,著名醫學家,晚年自號東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李東垣從師於張元素,是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屬易水派,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李東垣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於中央土,因此李東垣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主要著作有《脾胃論》《內外傷辯惑論》《用葯法象》《醫學發明》《蘭室秘藏》《活發機要》等。

閱讀全文

與李東恆醫學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