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叫做"斜拉橋"
橋的類型與形式
橋的類型,若以建橋的主要材料分,便有木、石、磚、竹、藤、鐵、鹽、冰橋等之別。
木橋是最早的橋梁形式,我國秦漢以前的橋幾乎都是木橋。如最早出現的獨木橋、木柱樑橋。約商周時便出現浮橋,戰國前後又出現排柱式木樑橋和伸臂式木樑橋。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質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強度和長度支配等,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因此,南北朝始遂為木石混合或石構橋梁所取代。
石橋和磚橋。一般是指橋面結構也是用石或磚料來做的橋,但純磚構造的橋極少見,一般是磚木或磚石混合構建,而石橋則較多見。到春秋戰國之際便出現了石墩木樑跨空式橋,西漢進一步發展為石柱式石樑橋,東漢則又出現了單跨石拱橋,隋代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單孔弧形石拱橋,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樑橋。宋代是大型石橋蓬勃發展的時期,創造出像泉州洛陽橋和平安橋那樣的長達數里橫跨江海交匯處的石樑橋,以及像北京蘆溝橋和蘇州寶帶橋那樣的大型石拱橋。
竹橋和藤橋。主要見於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一般只用於河面較狹的河流上,或作為臨時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種索橋,南北朝時稱竹質的溜索橋為「笮橋」。後來出現了竹索橋、竹浮橋和竹板橋等。鐵橋,在古代包括鐵索橋和鐵柱橋兩種。前者屬於索橋類,較多見,約在唐代便出現;後者屬於梁橋類,實為木鐵混合橋,極少見,在江西見一例。
鹽橋和冰橋。主要見於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前者主要見於青海鹽湖地區,後者主要見於北方寒冷地區。
若以橋梁的結構及外觀形式分,則主要有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種基本類型。
梁橋。又稱平橋、跨空梁橋,是以橋墩做水平距離承托,然後架梁並平鋪橋面的橋。這是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橋,在歷史上也較其它橋形出現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時梁橋都是用木柱做橋墩,但這種木柱木樑結構,很早就顯出其弱點,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樑橋,如秦漢時建成的多跨長橋:渭橋、灞橋等。約在漢代時樁基技術發明,於是出現了石橋墩,標志著木石組合的橋梁能夠越跨較寬大的河道能經受住洶涌洪浪的沖擊。但由於石墩上的木樑不耐風雨侵蝕,於是便在橋上建起了橋屋,保護橋身,此橋型(廊橋)後多見於南方,但最早都見於黃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樑或石板橋,構造方便,材料耐久,維修省力,是民間最為喜用的一種橋形,尤其是南宋後,在福建泉州地區十分盛行,創造了許多長大的石樑橋。梁橋若中間無橋墩者,稱單跨梁橋;若水中有一橋墩,使橋身形成兩孔者,便稱雙跨梁橋;若兩墩以上者,便稱多跨梁橋。
浮橋。又稱舟橋、浮航、浮桁,因其架設便易,常用於軍事目的,故也稱「戰橋」--一種用於數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連橫於水上的)連鎖起來並列於水面,船上鋪木板供人馬往來通行的橋。若按嚴格意義上的橋:是以跨空和有柱墩為標志的話,那它還不是十足意義上的橋。浮橋主要建於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樑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兩岸多設柱樁或鐵牛、鐵山、石囷、石獅等以系纜。隋大業元年在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是第一次用鐵鏈連接船隻的浮橋。浮橋目前在我國南方如江西、浙江、廣西等地方仍常見用。
浮橋的優點:一是施工快速,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軍圍攻武昌,只用一夜時間就建成兩座橫跨長江的浮橋。二是造價低廉,明代鄒守益在《修鳳林浮橋記》中,曾對石橋與浮橋做過比較:「若用石樑橋,要費千金,而用浮橋,則費五百金便可,可根據需要而定。」三是開合隨意,拆除和架設都很方便。缺點是載重量小,隨波上下動盪不定,且抵禦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時拆撤,並要人照看,管理繁瑣,舟船、橋板與系船的纜繩要經常修茸和更換,維護費用昂貴。因此,很多浮橋的最後歸宿,都向木樑橋、石樑橋或石拱橋發展。
索橋。也稱吊橋、繩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稱:「窺不見底,影戰影栗。」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拱橋。在我國橋梁史上出現較晚,但拱橋結構一經採用,便迅猛發展,成為古橋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橋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拱橋有石拱、磚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磚拱橋極少見,只在廟宇或園林里偶見使用。一般常見的是石拱橋,它又有單拱、雙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視河的寬度來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別高大,兩邊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狀,又有五邊、半圓、尖拱、坦拱等之分。橋面一般鋪石板,橋邊做石欄桿。拱橋的形象最早見於東漢畫像磚上,是由伸臂木石樑橋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狀影響而產生的。文獻記載見於南北朝時的《水經注》中,現存最早的實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石拱橋的發券,明以後,尤其在清代,則盛行用整券,即「桶狀發券」。
此外,其它特種造型尚有飛閣和棧道、渠道橋和纖道橋,以及曲橋、魚沼飛梁和風水橋。
「飛閣」,又稱閣道、復道,即天橋。古代宮殿樓閣間的跨通道。《三輔黃圖》:「乃於宮(指漢末央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構輦道以上下。」秦漢皇宮樓殿間聯以閣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稱復道。秦始皇築閣道由阿房宮通驪山,人行橋上,車行橋下,堪稱中國最早的立交橋。「棧道」,又稱棧閣、橋閣,單臂式木樑橋。在山區陡峭的地方,架木鋪成的道路。
「渠道橋」,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橋梁。也即在橋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於金代的山西洪洞縣惠遠橋。故今山西民間尚有「水上橋、橋上水」的俚語。「纖道橋」,一種為便於拉纖而建造的、與河流平行的帶狀長橋。多見於浙江境內的運河地區。有的長達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紹興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纖道橋,建於清同治年間,橋長380餘米,115個跨,橋面用三塊條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橋」,園林中特有的橋式,故也稱園林橋。橋與徑、廊均為園林中遊人賞景的通道。「景莫妙於曲」,故園林中橋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橋,以形成一條來回擺動,左顧右盼的折線,達到延長風景線,擴大景觀畫面的效果。曲橋一般由石板、欄板構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欄桿低矮,造成與水面似分非分、空間似隔非隔,尤有含蓄無盡之意。
Ⅱ 斜拉橋的作用怎麼建造的
斜拉橋的作用
1、能將橋梁的跨徑做得很大,減少深水基礎的施工難度;
2、豎琴式的塔與斜拉鋼索給人以美的享受;
3、給城市增添美好而舒適的交通便利
斜拉橋的建造
1、斜拉橋的主要構造是橋台和橋墩、橋面。
2、在橋台處要進行大規模地開挖土石方,以便埋設斜拉索的地錨,斜拉索的巨大力量產生就靠地錨來支撐;
3、橋墩和橋塔是懸掛橋面的主要結構,所以橋墩做得很穩固、牢靠。橋墩地下是由很多鑽孔灌注樁支撐,樁打入岩石很多米,堅硬的岩石對鋼筋混凝土樁起了支撐和嵌固作用。群樁頂面是一個大的承台,將各樁頭連成總體,然後再在承台上建橋墩;
4、橋墩建到設計標高位置,就開始建橋塔。橋塔很高,因為要考慮橋塔上掛斜拉索;
5、建橋面,橋面是從橋墩開始對稱向兩邊一截一截拼上去的,拼一截就拉一對斜拉索。。。。。。至拼完,橋面就貫通了。
Ⅲ 橋的發展史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
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北宋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3)斜拉橋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歷史發展
橋梁是道路的組成部分。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橋梁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時期。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紀)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橋。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石橋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橋。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出現石拱橋,如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拱橋圖形。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公元605~617年,凈跨徑為37米,首創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國古代石拱橋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較薄,比較輕巧,如建於公元816~819年的寶帶橋,全長317米,薄墩扁拱,結構精巧。
羅馬時代,歐洲建造拱橋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間就在羅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橋,其中建於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奧石拱橋,橋有2孔,各孔跨徑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爾橋,高達52米。此外,出現了許多石拱水道橋,如現存於法國的加爾德引水橋,建於公元前1世紀,橋分為3層,最下層為7孔,跨徑為16~24米。羅馬時代拱橋多為半圓拱,跨徑小於25米,墩很寬,約為拱跨的三分之一。
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歐洲橋梁建築進展不大。11世紀以後,尖拱技術由中東和埃及傳到歐洲,歐洲開始出現尖拱橋,如法國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維尼翁橋,為20孔跨徑達34米尖拱橋。英國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橋為19孔跨徑約 7米尖拱橋。
西班牙在13世紀建了不少拱橋,如托萊多的聖瑪丁橋。拱橋除圓拱、割圓拱外,還有橢圓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國建造的皮埃爾橋為七孔不等跨橢圓拱,最大跨徑約32米。當時橢圓拱曾盛行一時。
1567~1569在佛羅倫薩的聖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橋,其矢高同跨度比為1∶7。11~17世紀建造的橋,有的在橋面兩側設商店,如義大利威尼斯的里亞爾托橋。
石樑橋是石橋的又一形式。中國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橋原為石樑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紀南宋泉州地區先後建造了幾十座較大型石樑橋,其中有洛陽橋、安平橋。安平橋(五里橋)原長2500米,362孔,現長2070米,332孔。英國達特穆爾現存的石板橋,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橋早期木橋多為梁橋,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橋,即為多跨梁式橋。木樑橋跨徑不大,伸臂木橋可以加大跨徑。中國 3世紀在甘肅安西與新疆吐魯番交界處建有伸臂木橋,「長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肅臨夏附近河寬達40丈處建懸臂木橋,橋高達50丈。
八字撐木橋和拱式撐架木橋亦可以加大跨徑。16世紀義大利的巴薩諾橋為八字撐木橋。
木拱橋出現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楊木拱橋,共有21孔,每孔跨徑為36米。中國在河南開封修建的虹橋,凈跨約為20米,亦為木拱橋,建於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國錦川河修建的錦帶橋為五孔木拱橋,建於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國僧戴曼公獨立禪師幫助修建的。
中國西南地區有用竹篾纜造的竹索橋。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灌縣珠浦橋,橋為8孔,最大跨徑約60米,總長330餘米,建於宋代以前。
古代橋梁基礎,在羅馬時代開始採用圍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樁成圍堰,抽水後在其中修築橋梁基礎和橋墩。1209年建成的英國泰晤士河拱橋,其基礎就是用圍堰法修築,但是,那時只能用人工打樁和抽水,基礎較淺。中國11世紀初,著名的洛陽橋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其上養殖牡蠣二三年後膠固而成筏形基礎,是一個創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橋梁
Ⅳ 懸索橋和斜拉橋的區別
懸索橋和斜拉橋的區別有:
1、跨徑不一樣:一般說,斜拉橋跨徑300~1000米是合適的,在這一跨徑范圍,斜拉橋與懸索橋相比,斜拉橋有較明顯優勢。
2、產生的時間不一樣:懸索橋的構造方式是19世紀初被發明的。現代斜拉橋可以追溯到1956年瑞典建成的斯特倫松德橋,主跨182.6米。
3、組成不一樣:懸索橋由懸索、索塔、錨碇、吊桿、橋面系等部分組成。斜拉橋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組成。
Ⅳ 斜拉橋錨碇是什麼
拉索橋:以纜索作為承重構件的橋,根據拉索的安裝方法又分懸索橋和斜拉橋。懸索橋由兩個橋塔將弧形主纜架起,成為主要承力構件,主鋼纜與橋兩岸地下的錨碇相連,並將主鋼纜中的接力傳遞給巨大的地基基礎——錨碇。懸索橋的主要特徵有三個:一是用了高聳的橋塔。二是它那條弧形主纜呈優美曲線,與挺拔的塔和剛勁的橋形成了直與曲、剛與柔的對比。三是在橋的兩岸各有一個體積巨大的錨碇塊用來固定接到岸邊的主纜。這個錨碇塊的重量要中以抵抗主纜形成的斜著向上的拔力,保證橋的安全。斜拉橋是現代才發明的一種橋梁,它是索塔往兩邊斜伸出的拉索易地橋梁吊起,斜拉橋不用錨碇,從經濟效益上勝過了懸索橋。
Ⅵ 問:被譽為「世界第一斜拉橋」的蘇通大橋創造了最深基礎、最大主跨、最長拉索和()四項世界第一。A、...
選A
6月18日上午,一座「跨徑最大、基礎最深、索塔最高、拉索最長」的斜拉索橋——蘇通大橋,在長江下游的南通與蘇州之間順利合龍,實現全線貫通。圍繞著舉世稱雄的大橋四項「世界之最」
Ⅶ 世界上首座矮塔斜拉橋結構是哪座橋什麼時候修建設計者是誰
普遍認為,由Christian Menn設計的建於1981年的甘特(Ganter)大橋,是矮塔斜拉橋的雛形,
Ⅷ 拱形橋是誰發明的
拱形橋 【拱形橋的優點有:可實現的跨徑大,通航和瀉洪能力較強,堅固耐用,就地取材,節約材料,形式優美等。】
1從宏觀受力的角度分析,拱橋最大的特點是其構件主要是受壓,而直橋形式應該是這樣幾種結構:梁橋、懸鎖橋(吊橋)、斜拉橋,斜拉橋,梁橋的受力主要是跨中彎矩,懸鎖橋(吊橋)主要是受拉。
通過比較,可以得出拱形橋是最實用的橋。
梁橋是車子到哪哪裡就受壓,拱橋是周圍的都在受力,懸索橋除了自身以外還有繩索的力,所以,拱橋是受力最合理的橋梁,同時加工建築材料造價低,但只抗壓不抗拉,合理的拱橋拱圈結構只受壓力不受拉力,加工建築材料能夠發揮最大的力學性能,橋上荷載通過拱圈傳遞推力給拱座,拱座一般為大體積重力式結構承受拱圈傳遞的推力
【橋梁從建築材料角度來看,最主要是石材和木材,木材在強度和耐久性上遠不及石材,石材的受壓能力大大強於其受拉受彎能力。】
2橋梁從建築材料角度分析
拱橋:利用石材的受壓,可以通過一塊一塊的小石塊擠壓形成較大跨徑,受力合理,適用廣泛。 梁橋:受彎拉,簡單說只能用厚重的條石搭在橋墩上實現,所以跨徑小,浪費材料,也不便施工,而且橋下過水面積小不便通航和瀉洪。 懸鎖橋(吊橋)受拉,自重輕,跨徑大,穩定性差,一般由鐵鏈、藤鎖類等材料建造,受材料地域和耐久性以及地質條件限制應用不是很廣泛。
3從微觀受力角度分析:
拱形橋是半圓凸弧,頂端F合=G-F壓(即向心力),Vmax=根號GR ,到達頂端時,向心力全部由重力充當,根據圓周運動公式可得出以下結論:
車輛行人上橋到下橋過程中
1.線速度V=s/t=2πR/T
始終不變
2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
始終不變
3對橋的壓力比平地時要小
F合=G-N
所以N=G-F合〈G (F合=mg-ma)
綜上所述,拱形橋在多方面比其他橋梁更普遍,更實用。
誰發明的沒查到
Ⅸ 世界上第一座懸索橋和斜拉橋組合橋是哪一座
世界第一大斜拉橋是蘇通大橋
世界第一大懸索橋是美國的金門大橋
斜拉橋 ,又稱斜張橋,是將橋面用許多拉索直接拉在橋塔上的一種橋梁,是由承壓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彎的梁體組合起來的一種結構體系。其可看作是拉索代替支墩的多跨彈性支承連續梁。其可使梁體內彎矩減小,降低建築高度,減輕了結構重量,節省了材料。
斜拉橋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組成。
橋的主要承重並非它上面的汽車或者火車,而是它本身,也即我們看的的路面。現在我們就分析這個:
我們以一個索塔來分析。索塔兩側是對稱的斜拉索,通過斜拉索將索塔主梁連接在一起。現在假設索塔兩側只有兩根斜拉索,左右對稱各一條, 這兩根斜拉索受到主梁的重力作用,對索塔產生兩個對稱的沿著斜拉索方向的拉力,根據受力分析,左邊的力可以分解為水平向向左的一個力和豎直向下的一個力;同樣的右邊的力可以分解為水平向右的一個力和豎直向下的一個力;由於這兩個力是對稱的,所以水平向左和水平向右的兩個力互相抵消了,
最終主梁的重力成為對索塔的豎直向下的兩個力,這樣,力又傳給索塔下面的橋墩了。
斜拉索數量再多,道理也是一樣的。之所以要很多條,那是為了分散主梁給斜拉索的力而已。
斜拉橋作為一種拉索體系,比梁式橋的跨越能力更大,是大跨度橋梁的最主要橋型。斜拉橋是由許多直接連接到塔上的鋼纜吊起橋面,斜拉橋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組成。索塔型式有A型、倒Y型、H型、獨柱,材料有鋼和混凝土的。斜拉索布置有單索麵、平行雙索麵、斜索麵等。第一座現代斜拉橋始建於1955年的瑞典,跨徑為182米。目前世界上建成的最大跨徑的斜拉橋為法國的諾曼底橋,主跨徑為856米。1993年建成的上海楊浦大橋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斜拉橋,主跨徑為602米
斜拉橋是將梁用若干根斜拉索拉在塔柱上的橋。它由梁、斜拉索和塔柱三部分組成。斜拉橋是一種自錨式體系,斜拉索的水平力由梁承受、梁除支承在墩台上外,還支承在由塔柱引出的斜拉索上。按梁所用的材料不同可分為鋼斜拉橋、結合梁斜拉橋和混凝土梁斜拉橋。
斜拉橋是我國大跨徑橋梁最流行的橋型之一。目前為止建成或正在施工的斜拉橋共有3O余座,僅次於德國、日本,而居世界第三位。而大跨徑混凝土斜拉橋的數量已居世界第一。
50年代中期,瑞典建成第一座現代斜拉橋,40多年來,斜拉橋的發展,具有強勁勢頭。我國70年代中期開始修建混凝土斜拉橋,改革開放後,我國修建斜拉橋的勢頭一直呈上升趨勢。
我國一直以發展混凝土斜拉橋為主,近幾年我國開始修建鋼與混凝土的混合式斜拉橋,如汕頭石大橋,主跨518m;武漢長江第三大橋,主跨618m。鋼箱斜拉橋如南京長江第二大橋南汊橋,主跨628m;武漢軍山長江大橋,主跨460m。前幾年上海建成的南浦(主跨423m)和楊浦(主跨6O2m)大橋為鋼與混凝土的結合梁斜拉橋。
我國斜拉橋的主梁形式:混凝土以箱式、板式、邊箱中板式;鋼梁以正交異性極鋼箱為主,也有邊箱中板式。
現在已建成的斜拉橋有獨塔、雙塔和三塔式。以鋼筋混凝土塔為主。塔型有H形、倒Y形、A形、鑽石形等。
斜拉索仍以傳統的平行鍍鋅鋼絲、冷鑄錨頭為主。鋼絞線斜拉索目前在汕頭石大橋採用。鋼絞線用於斜拉索,無疑使施工操作簡單化,但外包PE的工藝還有待研究。
斜拉橋的鋼索一般採用自錨體系。近年來,開始出現自錨和部分地錨相結合的斜拉橋,如西班牙的魯納(Luna)橋,主橋440m;我國湖北鄖縣橋,主跨414m。地錨體系把懸索橋的地錨特點融於斜拉橋中,可以使斜拉橋的跨徑布置更能結合地形條件,靈活多樣,節省費用。 斜拉橋的施工方法:混凝土斜拉橋主要採用懸臂澆築和預制拼裝;鋼箱和混合梁斜位橋的鋼箱採用正交異性板,工廠焊接成段,現場吊裝架設。鋼箱與鋼箱的連接,一是螺栓,二是全焊,三是栓焊結合。
一般說,斜拉橋跨徑300~1000m是合適的,在這一跨徑范圍,斜拉橋與懸索橋相比,斜拉橋有較明顯優勢。德國著名橋梁專家F.leonhardt認為,即使跨徑14O0m的斜拉橋也比同等跨徑懸索橋的高強鋼絲節省二分之一,其造價低30%左右。
斜拉橋發展趨勢:跨徑會超過10O0m;結構類型多樣化、輕型化;加強斜拉索防腐保護的研究;注意索力調整、施工觀測與控制及斜拉橋動力問題的研究。
懸索橋,懸索橋(吊橋)(suspensionbridge)指的是以通過索塔懸掛並錨固於兩岸(或橋兩端)的纜索(或鋼鏈)作為上部結構主要承重構件的橋梁。其纜索幾何形狀由力的平衡條件決定,一般接近拋物線。從纜索垂下許多吊桿,把橋面吊住,在橋面和吊桿之間常設置加勁梁,同纜索形成組合體系,以減小活載所引起的撓度變形。
位於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是非常典型的懸索橋設計。懸索橋是橋梁的一種,懸索橋的主要承力部分是橋兩端的兩根塔架,在這兩根塔架間的懸索拉住橋的橋面。為了保障懸索橋的穩定性,兩根塔架外的另一面也有懸索,這些懸索保障塔架本身受的力是垂直向下的。這些懸索連接到橋兩端埋在地里的錨錠中。有些懸索橋的塔架外還有兩個小一些的橋面,它們可以由小一些的懸索拉住,或由主索拉住。
懸索橋的構造方式是19世紀初被發明的,現在許多橋梁使用這種結構方式。現代懸索橋,是由索橋演變而來。適用范圍以大跨度及特大跨度公路橋為主,是當今跨度超過1000米的唯一橋式。
又名吊橋,是以承受拉力的纜索或鏈索作為主要承重構件的橋梁。懸索橋由懸索、索塔、錨碇、吊桿、橋面系等部分組成。懸索橋的主要承重構件是懸索,它主要承受拉力,一般用抗拉強度高的鋼材(鋼絲、鋼絞線、鋼纜等)製作。由於懸索橋可以充分利用材料的強度,並具有用料省、自重輕的特點,因此懸索橋在各種體系橋梁中的跨越能力最大,跨徑可以達到1000米以上。1981年建成的英國恆比爾懸索橋的跨徑為1410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徑最大的橋梁。懸索橋的主要缺點是剛度小,在荷載作用下容易產生較大的撓度和振動,需注意採取相應的措施。
按照橋面系的剛度大小,懸索橋可分為柔性懸索橋和剛性懸索橋。柔性懸索橋的橋面系一般不設加勁梁,因而剛度較小,在車輛荷載作用下,橋面將隨懸索形狀的改變而產生S形的變形,對行車不利,但它的構造簡單,一般用作臨時性橋梁。剛性懸索橋的橋面用加勁梁加強,剛度較大。加勁梁能同橋梁整體結構承受豎向荷載。除以上形式外,為增強懸索橋剛度,還可採用雙鏈式懸索橋和斜吊桿式懸索橋等形式,但構造較復雜。
橋面支承在懸索(通常稱大攬)上的橋稱為懸索橋。英文為Suspension Bridge,是「懸掛的橋梁」之意,故也有譯作「吊橋」的。「吊橋」的懸掛系統大部分情況下用「索」做成,故譯作「懸索橋」,但個別情況下,「索」也有用剛性桿或鍵桿做成的,故譯作「懸索橋」不能涵蓋這一類用橋。和拱肋相反,懸索的截面只承受拉力。簡陋的只供人、畜行走用的懸索橋常把橋面直接鋪在懸索上。通行現代交通工具的懸索橋則不行,為了保持橋面具有一定的平直度,是將橋面用吊索掛在懸索上。和拱橋不同的是,作為承重結構的拱肋是剛性的,而作為承重結構的懸索則是柔性的。為了避免在車輛駛過時,橋面隨著懸索一起變形,現代懸索橋一般均設有剛性梁(又稱加勁梁)。橋面鋪在剛性樑上,剛性梁吊在懸索上。現代懸索橋的懸索一般均支承在兩個塔柱上。塔頂設有支承懸索的鞍形支座。承受很大拉力的懸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