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古代發明的陶瓷原理是什麼

中國古代發明的陶瓷原理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3-23 08:25:39

A. 陶瓷的生產原理

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種天然礦物為主要原料,按一定熱工制度加熱陶瓷坯體,經過粉碎混煉、成型和煅燒,使坯體在高溫的特定條件下發生物理化學反應。最終成為體積固定並具有特定性能的陶瓷製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經混煉,成形,煅燒而製成的各種製品。

B. 陶瓷是新石器時代發明的東西,它的來歷是什麼

來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人們早在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

遠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不但開始可最原始的建築活動,並且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伴隨著無數次時間與成功的體驗,開始製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文化之一的藝術創造物陶器,並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石器時代」。

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尤其以陝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制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

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除了使用於食器、裝飾上外,陶瓷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著重要角色。

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黏土經過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乾可磨;燒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幾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其用法之彈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種創意的應用。發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2)中國古代發明的陶瓷原理是什麼擴展閱讀

陶瓷三個最佳代表:

1.康熙五彩:發明了釉上藍彩和黑彩,以釉上藍彩取而代之明代的釉下青花,加之黑彩作裝飾,因此比明代的彩色更豐富,而且由於燒成溫度較高,比明代更透徹明亮,江湖上盡是關於它的野聞傳說。

2.粉彩:雍正時期的粉彩最有成就,用色調柔和淡雅,比例精細工整,所以也稱為軟彩;採用白粉撲底成立體狀再加色彩,並染成濃淡明暗層次,清新透徹,溫潤平實,深具工筆花鳥之意味及濃厚的裝飾性。

3.琺琅彩:乾隆盛世的代表作,有不少秀麗精巧作品。後來更是極工盡料,不惜成本,追求創意,綜合各種工藝技法,運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種素材的產品也很多。

C. 陶瓷的來歷是什麼


【來歷】:

瓷器是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

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

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

D. 中國古代陶瓷介紹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 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材料的成份主要是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鐵、氧化鈦等。常見的陶瓷原料有粘土、石英、鉀鈉長石等。陶瓷原料一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除了在食器、裝飾的使用上,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粘土、石英、長石經過加工而成。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半干可壓、全乾可磨;燒至9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其用法之彈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種創意的應用。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在這一時期,燒造技藝有所發展,較為堅致的釉陶普遍出現,漢字中開始出現「瓷」字。同時,通過新疆、波斯至敘利亞的通商路線,中國與羅馬帝國開始交往,促使東西方文化往來交流,從此一時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來影響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時傳入我國。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公元581年隋朝奪取了權力,結束了長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統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鑒測標准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唐末大亂,英雄竟起,接踵而來的是一個朝代爭奪局面,即五代,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960年。連年戰亂中卻出現了一個陶瓷新品種——柴窯瓷,質地之優被廣為傳頌,但傳世者極為罕見。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由於東北的(遼)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統治者被迫南遷,再後則被蒙古族所滅。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樞府窯出現,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世界各地。景德鎮生產的白瓷與釉下藍色紋飾形成鮮明對比,青花瓷自此起興文化在以後的各個歷史時期也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明朝統治從1368年開始,直到1644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窯、浙江的龍泉窯、河北的磁州窯也都以各自風格迥異的優質陶瓷蜚聲於世。隨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的自殺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從吳三桂召滿清大軍入關到1911年清室覆滅,滿清統治垂二百餘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認為是整個清朝統治下陶瓷業最為輝煌的時期,工藝技術較為復雜的產品多有出現,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異常豐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敗,國運衰落,人民貧困,中國的陶瓷製造業日趨退化。
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相繼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機構,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民國初,軍閥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曾特製了一批「洪憲」年號款識的瓷器,這批瓷器在技術上不可謂不精,以粉彩為主,風格老舊。由於內戰頻仍,外國入侵,民不聊生,整個陶瓷工業也全面敗落,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前,未出現過讓世人注目的產品。

E. 陶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制而成的器具。陶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在現在一般作為工藝品收藏。
歷史[編輯]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下維斯特尼采愛神。
早期陶器的製法[編輯]
一般認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並在篝火(bonfires)燒制。燒制時間短但火達到的最高溫度可以很高,約在900℃左右,而且達到的速度很快。黏土與沙、砂礫、打碎的貝殼或打碎的陶器調合後會被用來製造篝火燒制陶瓷器,這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坯體質地令水及其他揮發性成分可以輕易離開。黏土中較粗糙的粒子亦會發揮在冷卻時限制陶器坯體內部收縮的作用,此過程以緩慢速度進行,並減低熱應力及破裂的危機。早期以篝火燒制的陶器主要是圓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銳的角令破裂容易發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設的窯是穴窯(pit kiln)或溝窯(trench kiln),即在地面掘一個洞再在上面鋪滿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隔離層,令燒制過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東京國立博物館中一個在前10,000年-前8,000年繩文時代早期,由碎片重建的陶制容器。
最初的陶器[編輯]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維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現今捷克下維斯特尼采(Dolni Vestonice)境內發現的陶器:下維斯特尼采愛神(Venus of Dolní Věstonice)。這是一個愛神維納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維特文化(Gravettian)),表現為一個裸露女性的形態雕像[1]。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於2012年發現的。大約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2]在之前2004年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層就出土的條紋陶,其燒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3]而日本早期繩文人約在前10,500年也製造陶器罐[4] [5]。繩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繩纏繞棒子所加上的記號。在前10,000年製造的陶器亦在中國出土[6][7][8]。有跡象顯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獨立發展出來的[9],而南美的陶器則是在距今7,000年前[10]。
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發展[編輯]

在前6,000年加泰土丘(Çatal Höyük)發現的陶器。
陶輪在美索不達米亞約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歐貝德時期(Ud period))發明,為陶器生產帶來革命。因為它的出現,專門化的陶藝家可以滿足世界一級城市的發展需要。而在中國的跨湖橋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發現了使用陶輪的痕跡。[11]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爾格爾(Mehrgarh)時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當時為陶瓷新石器時代或紅銅時代。陶器,包括那些稱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點發現[12] [13]。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發展[編輯]
在地中海地區希臘黑暗時代時期(前1100年-前800年),藝術家利用幾何圖案如正方形、圓形及直線去裝飾雙耳細頸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發展[編輯]
羅馬共和國(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魯里亞的陶器為基礎發展出自己的風格,當時的陶器主要為單一的黑色。到了羅馬帝國初期,大型陶器工場的出現令陶器的質素及產量上升,陶器的顏色亦由黑色轉變為紅色[14]。而此技術亦約在70年期間在整個歐洲,包括北至英國、丹麥,東至希臘完全傳播開來。而北非亦得到此技術,形成其獨特的非洲赤色陶器[14]。因為北非較佳的陶器質素而被歐洲商人帶回歐洲販賣。

在中國,陶俑在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於秦漢時達到高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秦漢時期的陶器主要為硬陶,出現了陶磚、陶瓦和瓦當,製作工藝精美,故後人有「秦磚漢瓦」之說[15]。漢代,出現了在釉中加鉛的技術。鉛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還能使鐵、銅等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顏色。[16]
陶器700年至1,200年的發展[編輯]
約在700年阿拉伯人對北非的入侵終止了北非陶器的商貿業,而制陶業的中心被帶回歐洲,但其質素並不佳。制陶技術的發展轉為由東方中國的隋朝(581年-618年)帶領。那裡的陶藝家開始製作陶瓷杯及水壺,而這些陶器的受歡迎情況由東方直達西亞。但因為陶器本身不適合作長途的旅程的關系,令那些陶器在西亞變得太貴。以上情況令當地人想出了利用鉛作釉料,利用低成本的方法模仿出中國陶瓷的白色。此技術慢慢的倒過來轉回中國及歐洲。約在1200年的元朝,中國的彩釉技術令西亞再度想出了辨法去模仿中國,而歐洲則想出了辨法去模仿西亞的彩釉[17]。
陶器1,500年至1,800年的發展[編輯]
在安土桃山時代,日本的陶瓷技術開始萌芽,當時日本主要由韓國引入陶藝家的戰俘來滿足其在茶道的需求。而"茶聖"千利休的大力推動及翻新以質朴為本質的日本古窯,令日本陶器的發展及質素出現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明朝在17世紀中期崩潰後,歐洲漸難取得中國高質素的陶器,所以轉而引入日本的陶器,令日本陶器技術得到另一次作進一步發展的機會。而後期日本進行了鎖國的措施,令日本傳而向本土的傳統技術作探究,但慢慢地陶藝發展包含成過多的裝飾及過多的技巧[18]。
16世紀晚期,紫砂陶製作開始成熟,各式各樣的紫砂陶具開始出現,其中以紫砂茶壺為最。清代開始紫砂壺造型變為繁復,壺面上出現題字,書畫乃至篆刻,成為文人雅士把玩之物。[19]
現代[編輯]
在19世紀後期,因為機械的引入令大量生產的時代來臨,但同時亦摧毀了陶藝的發展。陶器質素的下降趨勢持續至20世紀,直到1930年代才在歐美間出現了復甦。陶藝發展轉變為個別的陶藝家來帶來創新的潮流,而部分陶藝家則從日本的原始陶藝,或是古代美國印地安人的陶藝來取得靈感。現代的商業產品則從他們帶來的靈感引入大眾化的物品中,例如餐具[20]。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最早出現於商代中晚期,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
原料純凈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時,會發出類似金屬相撞的清脆聲音。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中國特產奢侈品之一,千百年來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會被視作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考古驗證瓷器最早的產地是在中國,但究竟出於哪個年代尚沒有準確的定論。目前人們將發掘自河南鄭州商代(約前15世紀—前9世紀)的高嶺土彩釉器皿作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中國在其東漢時期發展出較為成熟的青瓷製法。
中國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產國及出口國。宋以前高檔瓷器主要用於皇室的生活,在中國陝西省法門寺出土的越窯青瓷名品——秘色瓷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瓷器制藝的顛峰。宋代有五大名窯,北宋後中國瓷器製作工藝不斷上升,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大量瓷器出口至東南亞、南亞乃至歐洲、北非。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代表工藝品之一。
與之相對的日本,也在平安時代開始出現陶瓷藝術製造,結合日本發揚的茶道文化,不斷地出現瓷器的著名產地,先後有六古窯、遠州七窯等瓷器名產地。而在安土桃山時代一段繁榮的茶道文化中,很多茶人如利休七哲中的牧村兵部、瀬田掃部、古田織部、芝山監物同時也就是著名茶道瓷器的製作者。

F. 古時候人們是怎樣發明製造陶器的

陶器的誕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約在170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被焙燒的土地或粘土會變得堅硬,這給了原始先民以靈感,由此而發現了陶器。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中認為,制陶術的發明「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據傳在炎帝神農氏時代,人們還發明了制陶技術。《周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嶄新的一頁,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項技術革命。雖然遠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偏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製造器物的嘗試,它的發明,大大地改進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質量。 在漫長的中國陶瓷發展歷程上,這時的陶器製造還處於一個蒙昧時期,盡管它是那樣的五光十色,那樣的絢麗多姿,但相對精美的瓷器製造工藝而言,一直處於懵懵懂懂的初級階段。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現了大量早期制陶遺跡,如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陶罐、廣西桂林甑皮岩殘灰陶片、河北徐水縣南庄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此外還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讓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薄如卵轂的蛋殼黑陶,至今無法仿造出來。先民用神奇的雙手,藉助天地間的聖火燒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證了華夏文明的演進和傳承。

G. 中國瓷器有什麼樣的歷史,從發明到演變經歷了哪些過程

一、高端大氣話官窯

官窯,顧名思義,就是朝廷開設的窯場,是由歷代官府營建的,製造瓷器的地方。官窯的瓷器產品,原則上來說僅供宮廷和官府使用。設立官窯,最早是從唐代開始的,最初的時候有兩種含義:一是貢品,二是官廠。貢品瓷器自然是從各級官窯中經過嚴格把關挑選出來的,專門供給皇家使用的精品中的精品,而官廠則是專門供給皇家的窯場的統稱。


“雨過天晴雲開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玲瓏剔透萬般好,靜中見動青山來”,我們中國人自古用瓷、賞瓷、愛瓷,從瓷器中感受生活的趣味和藝術的美感,瓷器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精美而重要的組成部分。瓷器的發展也突顯出中國人的匠人精神,每當我們今天賞玩那些精美的瓷器,贊嘆那些傳承了千年的瓷中瑰寶時,也不得不為我們祖先精湛絕倫的技藝所深深折服。

H. 瓷器是怎樣發明的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均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志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琅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琅彩又稱「料彩」。

I. 中國古代陶瓷工藝是怎樣的誰了解

中國的瓷器在不同時期的工藝、造型及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如下:
1.宋代的瓷器工藝
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到宋代,技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成熟階段,藝術上取得了空前絕後的成就。這一時期南北方各窯之間風格迥異,各地新興窯場不斷,涌現出不少馳名中外的瓷窯,現時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於全國170個縣,其中有宋代窯址的就有130個縣,占總數的75%。所謂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從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較之前朝代更為豐富多彩,幾乎包括了大部分的日常生活用器。總的來說,民間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實、經濟耐用;宮廷用瓷則端莊典雅、雍容華貴。最能反映皇家氣派的是哥、官、鈞、汝與定窯口燒制的貢瓷,最能體現百姓喜樂的是磁州、耀州窯口燒制的民間瓷品。
從紋飾上講,宋瓷的紋飾題材表現手法都極為豐富獨特。一般情況下,龍、鳳、鹿、鶴、游魚、花鳥、嬰戲、山水景色等常作為主體紋飾而突現在各類器形的顯著部位,而回紋、卷枝卷葉紋、雲頭紋、錢紋、蓮瓣紋等多用作邊飾間飾,用以輔助主題紋飾。工匠們用刻、劃、剔、畫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紋樣的神情意態與胎體的方圓長短巧妙結合起來,形成審美與實用的統一整體。例如,嬰戲紋,或於碗心,或於瓶腹,將肌膚稚嫩,情態活潑的童子置於花叢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樹折花,追逐嬉戲,真切動人,生活氣息甚為濃厚。
宋瓷在工藝上取得較高成就,官私名窯名瓷風格各異,有的清秀、有的渾厚、有的典雅、有的絢麗、有的淳樸、有的民間色彩濃厚,百花爭艷,呈現獨特的風格之美。所以說宋代是陶瓷美學的一個劃時代時期。
2 .元代的瓷器工藝
元代由於戰亂,打擊了制瓷業,但制瓷業工藝仍有新創新,出現了青花瓷和釉里紅技法。元釉里紅是元代瓷器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品種,是陶瓷裝飾歷史上重要發明之一,陶瓷史上的一次偉大創新。元代八方龍紋釉里紅拔白梅瓶,它是釉下銅紅彩繪、拔白、打板、接胎而成,燒成難度大,氛圍特殊性強,可見它的歷史性、藝術性、珍貴性。元代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罐、瓶、執壺、盤、?和高足杯。罐、碗、盤是元瓷中一種常見的器物,瓶類常見有經梅瓶、玉壺春瓶;碗有敞口和劍口兩種;盤傳世品也較其他器物為多。而高足杯是最流行的器型。此外還有瓢、葫蘆瓶、執壺、扁瓶、水注、小罐、小碗等。
元代瓷器的裝飾方法有刻、劃、印、貼、堆、鏤、繪等多種。在元代青白瓷大型器物上,尚多見劃花裝飾,但這種裝飾方法已不佔主要地位,盛行的是印花裝飾。印花除在樞府器和青白瓷器上大量採用外,紅釉與藍釉器物上也有印花。元青花的紋飾,分主紋與輔紋二類。瓶、罐的腹部和盤心,為主要紋飾,其他為輔助紋飾。常見的作為主紋飾的有植物,如松、竹、梅、牡丹、蓮花、菊花、牽牛花、芭蕉、靈芝、山茶、海棠、瓜果、葡萄等。動物如龍、鳳、鶴、鹿、海馬、獅子等,除上述這些紋飾內容外,歷史故事題材極為盛行,周亞夫細柳營,蕭何月下追韓信,蒙恬將軍,三顧茅廬等,都被作為元青花瓷器的裝飾畫面。它與元代戲曲小說和版畫的發達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明清兩代瓷器上人物故事內容的影響重大。
3. 明代的瓷器工藝
明代陶瓷形成了幾乎是景德鎮一花獨放的局面。景德鎮的瓷器以青花為主,宋、元時期,瓷器以單色釉為主,到了明代如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單色釉等各類產品逐漸發展和流行起來。它代表了釉下彩發展的最高階段。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繼承前朝的(特別是日用器)之外,也有因時代需要變化而新產生的,如永宣時期的壓手杯、雙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時期則以鬥彩雞缸杯、「天」字蓋碗等為典型器物;正德、嘉慶、萬曆各朝的大龍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蘆瓶等也都頗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筆管、瓷硯、水注、鎮紙、棋子、棋盤、棋罐等瓷器傳世。
明代瓷器裝飾手法已從元以前的刻、劃、印、塑等轉為彩繪(繪畫)為主要手法。繪畫紋飾的內容更加復雜多樣,植物、動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鳥、魚及蟲等無不入畫。明代早期以寫意畫為主,畫風自由、奔放、灑脫;明後期以寫實為主,畫面抒情達意,簡約輕快,極有漫畫趣味。明代瓷器上的款式以書寫為主,官窯款工整端莊,民窯款則多種多樣,以吉祥語款為多見。明代是我國瓷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
4 .清代的瓷器工藝
制瓷工藝發展到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更是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無論質量、數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擬的。整個清代景德鎮始終保持著中國瓷都的地位,景德鎮的官窯器更是代表著中國瓷器的水平,而清代的民窯器則最為豐富多彩。造型方面康、雍、乾三朝的器型最為豐富,既有仿古又有創新,尤其是各式裝飾性瓷器如瓶、尊之類較元、明代大為增加,其中康熙朝獨有的器型有觀音瓶、棒槌瓶、金鍾杯、鳳尾尊、馬蹄尊等,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形有牛頭尊、四聯瓶、燈籠瓶、如意耳尊、套杯桃洗、高足枇杷尊等,乾隆朝大件裝飾器物的造型與前朝相比變化不大,但各類精巧小器如鼻煙壺、鳥食罐、仿象牙、仿玉器及象生瓷等卻出現不少,而嘉、道以後的器形大多沒有什麼新創作。
清代瓷器的裝飾藝術紋飾、內容、手法多樣。康熙朝以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長篇銘文等最具特色,其中刀、馬、人、魚、龍變化及冰梅紋、亭台樓閣紋為其代表紋飾。青花畫法多採用單線、平塗,前期粗獷,有明末遺風,後期流暢,勾染皴擦並用達到了陰陽向背、層次分明的效果。雍正朝的紋飾多偏重圖案化,比較刻板,除仿明雲龍、雲鳳、雲鶴、纏枝花卉外,還盛行以過枝技法繪桃果、牡丹、玉蘭、雲龍等;畫人物漁耕樵讀以男為多,琴棋書畫以女為多,紋飾線條纖細柔和。乾隆朝紋飾內容繁雜,均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紋飾必有寓意,如百鹿、百福、百子、福壽、瓜蝶連綿、官爵榮升、三星八仙等,畫面單調刻板,意境卻較通俗。
清代乾隆時期,我國制瓷技術達到歷史上最高峰。景德鎮御窯廠燒造了一批以瓷模仿各種工藝品和動植物、果品的瓷器,無論形態還是質感均酷似原物,憑肉眼竟無法辨別真假,惟妙惟肖,巧奪天工。

J. 陶瓷是中國發明的嗎

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陶瓷的發明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義,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有著不同藝術風格和不同技術特點。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早在歐洲人掌握瓷器製造技術一千多年前,漢族就已經製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陶器的國家之一,而中國瓷器因其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而備受世人的推崇。
宋景德年間,以年號賜名昌南為「景德鎮」,盡遷各地名匠於此。所以也有人說「China」是昌南的諧音,而代表昌南的瓷器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發明的陶瓷原理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