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11上海高考語文 現代文閱讀的答題技巧
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2008-04-10 16:15提高現代文閱讀效率,並非一日之功,但指導同學們探求閱讀文章的一般規律,培養同學們臨場閱讀習慣,訓練答題技巧和方法,對正確理解、綜合分析、鑒賞評價文章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試以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為例,談談解答此類試題的幾種方法和技巧。
1.縱觀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讀一篇文章如果沒有著眼於全篇的目光,沒有整體把握的意識,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益。因此,閱讀效率的提高取決於對文章內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確把握。
那麼,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著眼於文章的整體,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其次還要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後的注釋等,特別要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測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這樣解題就心中有數了。
1998年高考語文試卷選用了宗璞的《報秋》,這是一篇章法嚴謹而又情文並茂的散文,而且包含著領悟生活的哲理。它通過玉簪花「探出頭來」,香氣襲人,提醒人們:秋天來了,而我卻是兩手空空。其主旨是: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光陰,抓住現在,抓住人生的每時每刻,有所作為,不能虛度年華。第30題B項:「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贊美那種『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題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這一信息,就認為正確。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講玉簪花精神只是順便提及,並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說成主要是贊美玉簪花精神就更無根據了。
1999年高考語文試卷選用陶行知先生的《創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講稿,富於激情,文章題為《創造宣言》,但不是講一般的創造,其話題范圍是教育問題,是在教育育人這個領域里講創造。文章列舉了古今中外大量創造成功的實例,用事實說話,極有說服力。開頭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種現象引出論點:我們的教育應是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號召師生共同創造,就要破除種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有破才有立,批駁了五種「不能創造」的理由,自然引出「處處、天天、人人都能創造」的結論;最後對創造之神的呼喚,表達出獻身創造的強烈願望。在這種整體認識的基礎上再來解答問題,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觀火之感。第24題E項:「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論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本文的主旨是號召師生共同獻身創造,時時處處人人都要創造,教育要創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達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只是「創造」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它是為「創造」服務的,說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賓奪主的錯誤。
2000年的高考題《長城》是一篇散文,富於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長城為象徵,談的是中華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與舉措問題。它的主旨在於:反對封閉,提倡開放;反對愚鈍,鼓勵自信。它從深秋晚景寫起,引入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再從歷史回到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深化主旨,卒章顯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題第(2)問:「聯系全文看,這段文字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偉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開放的沖盪。
2001年的高考題《門》是美國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過對各種各樣的門的描寫,賦予「門」以象徵意義,寫出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開門和關門構成的,也就是說人的生命是由一個個重要階段的開始和結束構成的。把握了這一主旨,解答第23題第(2)問,要求說明「開門和關門是生命之嚴峻流動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確無誤了。
2.理清脈絡 劃分層次
《報秋》全文共九個自然段,一至六段為第一部分,這一部分的感情脈絡是:由玉簪花「探出頭來」「報秋」引得作者「一驚」寫起,隨即「悵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頑強、謙讓、潔凈和特有的芳香,歸結到「秋是收獲的季節,我卻是兩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慮。七至九段為第二部分:從兄長寄來的詞中有所領悟,悟出「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的人生哲理,從而堅定「領取生活」的人生態度。
《創造宣言》全文共有12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至四段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論點和注意的問題;四至十一段為第二部分,批駁五種「不能創造」的理由,得出結論;十二段為第三部分,發出獻身創造的號召。
《長城》全文共有11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文章採用先抑後揚的筆法,一至七自然段,對歷史的反思和評價,觀點非常明確,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對現實的評說,觀點也比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對未來的召喚,則比較含蓄。
《門》全文共有八個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觀點,有引起下文統領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說明即使是人們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門後隱藏著何等樣的奧秘;第三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門,初步提出門的象徵意義;第四段介紹各種各樣的開門方式;第五段集中闡釋門的象徵意義;第六段集中闡釋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七段進一步闡釋人生就是不斷的開門和關門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進一步闡釋關門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再解答後面的問題,就如順風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這方面下功夫,走馬觀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於解答後面的問題,結果是欲速則不達,不僅費時費力,還容易答錯。
3.檢索范圍 准確摘取
良好的閱讀素質不僅體現在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上,還體現在對局部的確認。閱讀時,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確定對應的語句,再仔細分析這一段里每一句話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行文思路。閱讀題一般是從選文里有可能被學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來編成各種形式的問題,用來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從選文里找,只要認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確抓住關鍵語句,大多數題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夠「摳」出來的。如《創造宣言》的第21題第一問,「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考查學生對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別和篩選,只要抓住原文中五個「有人說」段落的中心句,按題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來寫進答題處就行了。再如:《長城》第21題第一問,「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是什麼?」只要能根據第2-7自然段的內容,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說」後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觀點、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①凄婉的歷史,②民族封閉的象徵,③文化愚鈍的標志。
當然,有時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語句太長,不合答題要求,或語句含有不合題意的其他信息,這就要根據題意對選出的有用的語言信息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表述。再以上述兩題第二問為例。《創造宣言》第21題第二問要求回答「作者批評錯誤觀點得出的結論是什麼(不超過12個字)」。原文的結論在第11自然段,有21個字,這就要壓縮主幹,抽取要點,概括復述:「處處天天人人都能創造。」《長城》第21題第二問:「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現實的長城?」作者對長城現實的看法,與四面八方億萬遊人的描寫結合在一起,沒有獨立成段,回答較難一些。但是只要認真閱讀,你就能從「現在你敞開胸襟了」、「願意接待異域殊方的雜色人流」等語句中,歸納出現實長城的開放,從「外層空間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跡,就是你呀,長城!」的語意中,體會出作者在看待現實長城時的自豪與自信。
4.綜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閱讀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把答案意思說出來,且往往有字數限制。這種題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比較高,題目難度也大。解答此類試題,要吃透答案的內容要點,吃准表述的范圍、角度和方式,用規范的語言表達。
《創造宣言》第23題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麼?為獲得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問題?」第一問若選原文中的話回答:「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就只答對了一半,因為「成功」包含師生兩個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觀點很全面,很明確,強調的是「師生合作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第二問綜合性很強,七個答案要點幾乎分散在全篇文章之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根據,才能概括出「注意」的要點。
《創造宣言》第24題考查對文章的鑒賞評析,B項「作者引用歌德的話『沒有勇氣,一切都完』,著重證明惟有大無畏精神才是創造取得成功的關鍵」。這一說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創造需要勇氣,但「勇氣」不是關鍵,更絕非「惟有」,因為作者在下文明確指出:「這只是一半真理,」「除了大無畏精神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
《門》第21題:作者開頭說:「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動作。」請根據文意寫出「開門」和「關門」的含意。要回答:「開門」和「關門」的含意是什麼,並沒有現成的答案,須通觀全文,先找出相關的句子,然後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與「開門」和「關門」相關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闡述「開門」和「關門」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別是文章的第六段。問題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卻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這就增加了解答21題的難度,要求考生通過快速閱讀,迅速清理文章的脈絡,迅速找出相關信息。相比較而言,「關門」的含意好歸納一些,因為文中說道「每一扇門的關閉就意味著一個結束」,可以直接概括出:「關門的含意是意味著一個結束。」而關於「開門」的含意,相關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參照歸納「關門」的含意,平行比較,得出答案:「開門」的含意是預示著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發現。
5.認清手法 明確作用
現代文閱讀,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方面出題對考生進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明確它們的修辭作用,對理解和鑒賞文章很有幫助。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大致考查了如下幾種修辭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創造宣言》第22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象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初步分析,可以擬出這樣幾個比喻:刀法、萬象、萬象同毀、萬龍點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象」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萬象同毀」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被毀;「萬龍點睛」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成才。《創造宣言》第24題A項問:「『合於交響曲之節奏』,是說集體創作活人之塑像應遵循相互合作與協調原理」是否正確?用「交響曲之合奏」比喻集體創作的「合作與協調」,相似點很一致,十分合理。
《門》的第23題的第1小題,要求說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對比喻句的理解。這句話是說明人與動物的區別:成群牧放的馬既無隱秘可言,又無獨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隱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2.擬人
《長城》第22題:「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⑵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麼?」此題是對文章語言表達技巧、表現形式的考查,第一問要求理解第二人稱在便於抒情方面的藝術效果,第二問要求理解人稱代詞的合理轉換,以便使表達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慮散文有關人稱及表達作用的基本知識,恐怕就難以作出正確的回答。聯系我們曾經學過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稱來寫。它的特點是,作者直接向對方傾談,顯得親切自然。這樣理解,就能正確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稱寫長城的好處是:將長城擬人化,便於與長城對話,便於抒發感情。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這句話承接「人們發現」而來,陳述的對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們」,寫的自然是「人們」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稱「它」。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題:(1)這篇短文是用第幾人稱寫青菜的?(2)這種寫法對內容的表達起什麼作用?(3)文中哪些語句用這種人稱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稱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題考的也是擬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稱的寫法,起的是擬人化作用,便於直接對青菜抒發自己的贊美之情。
3.反襯
《報秋》第28題:「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作者將「太陽花」和「玉簪花」對照比較,「太陽花」又名「死不了」,但「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而「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二者對比,反襯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4.對比
《青菜》一文,「高高翹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燈籠草」,「凌空懸掛的黃瓜」,與「緊緊依靠大地,樸素沉著的青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們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燈籠草,在黃瓜上刻夥伴的綽號」,與「在青菜地割草總是那麼小心翼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27題:「作者為什麼寫孩子們拔狗尾巴草、摘燈籠草、在黃瓜上刻夥伴的綽號?」這樣寫的作用就是通過對比,突出作者對「青菜」的贊美之情。
5.反復
《報秋》第29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這兩句都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做這類題,首先要從「語言形式的表達」上分析,那麼第(1)問的內容便是「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第(2)問便是「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其次就要分析「表達效果」,第(1)問暗含的意思是「強調時間的飛逝」,或「強調時間過得太快」。第(2)問則是「強化主旨」或「強化中心」、「深化主題」。學生做此類題往往重視「表達效果」,而忽視「語言形式的表達」,這是失分的原因。在這里,「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重點,升華主題。
6.排比
《創造宣言》第24題F項為判斷正誤題,「作者善於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這一說法正確,本文的確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長城》第21題對歷史長城的評價,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個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於: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氣勢,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論點闡明得嚴密、透徹,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用排比敘事可以把事情敘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寫人可以把人物刻畫得細致深刻。
7.象徵
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門》第5段直接說明「門」是隱秘、迴避的象徵,是心靈躲避極樂的靜謐或悲傷的秘密搏鬥的象徵。理解了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1題「開門」和「關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2題分析「玻璃門根本不是門」的原因。
⑵ 怎樣分析句子特點及表達效果
關於句子的含義,要注意以下幾點(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從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其次要注意分析對本句的語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幹與枝葉成分,尤其要注意枝葉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與上下文的句子之間的關系。一般說來,句子間的相互關系有:指代(復指)、總分(分總)、說明、擴展(含闡述、解說)、比較、呼應等。如果是復句,其一般強調的重點是後半部分,那麼就應該在此處著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義有時比較深奧,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採用了某種修辭手法或者某種表現手法(如果是比喻,則應該找到本句中的本體,是說明生動形象的本體的什麼特點呢,還是化抽象為具體來說明什麼道理;如果是象徵,則應先找出其象徵的對象是什麼,其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對象的什麼特點)。「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結構上具有某種特殊的功能(總結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啟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語句,有時受文章寫作背景和思想內容的制約,給人以撲朔迷離之感,這時僅*上下文難以理解句子的含義,還需結合文章的時代背景、主題等內容加以理解。
二、關於句子的表達作用
關於句子的作用,應該注意從兩個方面來加以思考:思想內容上與結構上。
第一個方面:思想內容上:①聯系本句的含義。②突出(強調)上下文的什麼內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聯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論點、特徵)與作者的態度、感情。④注意是否運用了某種修辭或者表現手法,如果運用,一定要注意其表達效果。
例如:1.比喻
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創造宣言
(節錄) 陶行知[注]
創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讓我們接過來,繼續創造。
宗教家創造出神來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別人創造的現成之神來崇拜。戀愛無上主義者造出愛人來崇拜。美術家如羅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們的神,是我們的石像,是我們的愛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苦創造出醜惡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敗,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敗。倘苦活人之塑像是由於集體的創造,而不是個人的創造,那麼這成功失敗也是屬於集體,而不是僅僅屬於個人。在一個集體當中,每一個活人之塑像,是這個人來一刀,那個人來一刀,有時是萬刀齊發,倘使刀法不合於交響曲之節奏,那便處處是傷痕,而難以成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創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刀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
有人說:環境太平凡了,不能創造。平凡無過於一張白紙,八大山人揮毫畫他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傑作。平凡也無過於一塊石頭,到了米開朗基羅的手裡,可以成為不朽的塑像。
有人說: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單調無過於坐監牢,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產歌》。單調又無過於沙漠了,而雷賽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伊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貫通起來。
可見平凡單調,只是懶惰者之遁辭,既已不平凡不單調了,又何須乎創造。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造出不單調。
有人說:年紀太小,不能創造,見著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當你把莫扎特、愛迪生及沖破父親數學層層封鎖之帕斯卡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給他看,他又只好啞口無言了。
有人說:我是太無能了,不能創造。可是魯鈍的曾參,傳了孔子的道統;不識字的惠能傳了黃梅的教義。惠能說:「下下人有上上智。」我們豈可以自暴自棄呢!可見,無能也是借口。
有人說: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絕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說:沒有勇氣,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選出來的。這只是一半真理;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著創造之路邁進吧!
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願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22第四自然段中說「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像」比喻眾多教育對象。「萬龍點睛」比喻使眾多教育對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才。」
初步分析,可以擬出這樣幾個比喻:刀法、萬象、萬象同毀、萬龍點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象」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萬象同毀」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被毀;「萬龍點睛」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成才。《創造宣言》第24題A項問:「『合於交響曲之節奏』,是說集體創作活人之塑像應遵循相互合作與協調原理」是否正確?用「交響曲之合奏」比喻集體創作的「合作與協調」,相似點很一致,十分合理。
《門》的第23題的第1小題,要求說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對比喻句的理解。這句話是說明人與動物的區別:成群牧放的馬既無隱秘可言,又無獨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隱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天地。
2.擬人 :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題:(1)這篇短文是用第幾人稱寫青菜的?(2)這種寫法對內容的表達起什麼作用?(3)文中哪些語句用這種人稱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稱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題考的也是擬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稱的寫法,起的是擬人化作用,便於直接對青菜抒發自己的贊美之情。
3.襯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襯,烘托出主體事物什麼特點或者烘托出所要表達的某種感情。(襯托有主次之分,對比沒有主次之分)
痛哭和珍
石評梅
慘淡庄嚴的禮堂,供滿了鮮花,掛滿了素聯,這裡面也充滿了冷森,充滿了凄傷,充滿了同情,充滿了激昂:多少不相識的朋友們都掬著眼淚,來到這里吊你,哭你!看那滲透了鮮血的血衣。
四圍都是哀聲,似乎有萬斤重閘壓著不能呼吸,燭光照看你的遺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頭來。和珍!誰都稱你作烈士,誰都贊揚你死的光榮,然而我只痛恨,只傷心,這黑暗崎嶇的旅途誰來導領?多少偉大的工程憑誰來完成?況且家中尚有未終養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養。
不幸,這些願望都毀滅在砰然一聲的衛士手中!
當偕行社同學公祭你時,她們的哀號,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這樣輕易撒手離開了她們,在這虎威抖擻,豺狼得意的時候。一直是同患難,同甘苦,同受驚恐,同遭摧殘,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駙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請願,同在搶林彈雨中扎掙,同在血泊屍堆上逃命;然而她們都負傷生還,只有你,只有你是慘被屠殺!她們跟著活潑微笑的你出校,她們迎著血跡模糊的你歸來,她們怎能不痛哭戰線上倒斃的勇士,她們怎能不痛哭戰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領!
和珍!我不願意你想起我,我只是萬千朋友中一個認識的朋友,然而我永遠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勞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給與我的熱力和溫情。
現在夜已深了,你的靈前大概也綠燈慘慘,陰氣沉沉的靜寂無人,這是你的屍骸在女師大最後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靜的睡吧!不要再聽了她們的哭聲而傷心!明天她們送靈到善果寺時,我不去執紼了,我怕那悲涼的軍樂,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剎,我更怕街市上灰塵中那些蠕動的東西。他們比什麼都蠢,他們比什麼都可憐,他們比什麼都殘忍,他們整個都充滿了奴氣。當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經過他們面前,觸入他們眼簾時,他們一面瞧著熱鬧,一面悄悄地低聲咒罵你「活該」!他們說:「本來女學生起什麼哄,請什麼願,亡國有什麼相干?」雖然我們不要求人們的同情,不過這些寒心冷骨的話,我終於不敢聽,不敢聞。自你死後,自這大屠殺閉幕後,我早已丟失了,嚇跑了,自己終於不知道竟究去了哪裡。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門走到石駙馬大街時,你記得不要回頭。你一直向前去吧,披著你的散發,滴著你的鮮血,忍痛離開這充滿殘殺、充滿恐怖、充滿豺狼的人間吧!和珍,夢!噩夢!想不到最短時期中,匆匆草草了結了你的一生!然而我們不幸的生存者,連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蟲豸殘殺,還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誰來痛哭憑吊齒殘下的我們?
三月甘五赴和珍追悼會歸來之夜中寫。
19.作者在痛哭和珍時,也寫到自己。她是怎樣寫自己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4分)
答:
本題考的是對作品的鑒賞,體會對比的用法及作用。答案為作者寫了自己的渺小,寫自己「早已丟失了嚇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襯托出和珍的偉大,以自己的膽怯襯托出和珍的英勇無畏。
《報秋》第28題:「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作者將「太陽花」和「玉簪花」對照比較,「太陽花」又名「死不了」,但「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而「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二者對比,反襯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4.對比: 用什麼與什麼相成鮮明的對比,從而鮮明形象地表現事物(道理)的什麼特點,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
痛哭和珍
石評梅
慘淡庄嚴的禮堂,供滿了鮮花,掛滿了素聯,這裡面也充滿了冷森,充滿了凄傷,充滿了同情,充滿了激昂:多少不相識的朋友們都掬著眼淚,來到這里吊你,哭你!看那滲透了鮮血的血衣。
四圍都是哀聲,似乎有萬斤重閘壓著不能呼吸,燭光照看你的遺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頭來。和珍!誰都稱你作烈士,誰都贊揚你死的光榮,然而我只痛恨,只傷心,這黑暗崎嶇的旅途誰來導領?多少偉大的工程憑誰來完成?況且家中尚有未終養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養。
不幸,這些願望都毀滅在砰然一聲的衛士手中!
當偕行社同學公祭你時,她們的哀號,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這樣輕易撒手離開了她們,在這虎威抖擻,豺狼得意的時候。一直是同患難,同甘苦,同受驚恐,同遭摧殘,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駙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請願,同在搶林彈雨中扎掙,同在血泊屍堆上逃命;然而她們都負傷生還,只有你,只有你是慘被屠殺!她們跟著活潑微笑的你出校,她們迎著血跡模糊的你歸來,她們怎能不痛哭戰線上倒斃的勇士,她們怎能不痛哭戰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領!
和珍!我不願意你想起我,我只是萬千朋友中一個認識的朋友,然而我永遠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勞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給與我的熱力和溫情。
現在夜已深了,你的靈前大概也綠燈慘慘,陰氣沉沉的靜寂無人,這是你的屍骸在女師大最後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靜的睡吧!不要再聽了她們的哭聲而傷心!明天她們送靈到善果寺時,我不去執紼了,我怕那悲涼的軍樂,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剎,我更怕街市上灰塵中那些蠕動的東西。他們比什麼都蠢,他們比什麼都可憐,他們比什麼都殘忍,他們整個都充滿了奴氣。當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經過他們面前,觸入他們眼簾時,他們一面瞧著熱鬧,一面悄悄地低聲咒罵你「活該」!他們說:「本來女學生起什麼哄,請什麼願,亡國有什麼相干?」雖然我們不要求人們的同情,不過這些寒心冷骨的話,我終於不敢聽,不敢聞。自你死後,自這大屠殺閉幕後,我早已丟失了,嚇跑了,自己終於不知道竟究去了哪裡。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門走到石駙馬大街時,你記得不要回頭。你一直向前去吧,披著你的散發,滴著你的鮮血,忍痛離開這充滿殘殺、充滿恐怖、充滿豺狼的人間吧!和珍,夢!噩夢!想不到最短時期中,匆匆草草了結了你的一生!然而我們不幸的生存者,連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蟲豸殘殺,還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誰來痛哭憑吊齒殘下的我們?
三月甘五赴和珍追悼會歸來之夜中寫。
19.作者在痛哭和珍時,也寫到自己。她是怎樣寫自己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4分)
答:
本題考的是對作品的鑒賞,體會對比的用法及作用。答案為作者寫了自己的渺小,寫自己「早已丟失了嚇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襯托出和珍的偉大,以自己的膽怯襯托出和珍的英勇無畏。
5.反復 :「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所重復的內容,表達作者什麼感情,升華主題。
報 秋
宗璞
似乎剛過完春節,什麼都還來不及干呢,已是長夏天氣,讓人懶洋洋的像只貓。一家人夏衣尚未打點好,猛然卻見玉簪花那雪白的圓鼓鼓的棒槌,從擁擠著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我先是一驚,隨即悵然。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後便是處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麼得了!
這花的生命力極強,隨便種種,總會活的。不挑地方,不揀土壤,而且特別喜歡背陰處,把陽光讓給別人,很是謙讓。據說花瓣可以入葯。還有人來討那葉子,要搗爛了治腳氣。我說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種簪花精神罷。
我喜歡花,卻沒有侍弄花的閑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時要點草花種種。有一種太陽花又名死不了,開時五色繽紛,雜在草間很好看。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我們常這樣自嘲。
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住後院月洞門小徑的兩旁,隨便移栽了幾個嫩芽,次年便是綠葉白花,點綴著夏末秋初的景緻。我的房門外有一小塊地,原有兩行花,現已形成一片,綠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隱約如綠波上的白帆,不知駛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葉中,會藏著一些小活物,嚇人一跳。玉簪花下卻總是干凈的。可能因氣味的原故,不容蟲豸近身。
花開有十幾朵,滿院便飄著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種清香。它的香比較強,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采幾朵放在養石子的水盆中,房間里便也飄散著香氣,讓人減少幾分懶洋洋,讓人心裡警惕著:秋來了。
秋是收獲的季節,我卻是兩手空空。一年、兩年過去了,總是在不安和焦慮中。怪誰呢,很難回答。
久居異鄉的兄長,業余喜好詩詞。前天寄來南宋詞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無拘無束無礙。
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不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我把「領取而今現在」一句反復吟哦,覺得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實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
領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那麼,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罷。
29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8分)
(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 (不超過26個字)
(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不超過26個字)
【答案】(1)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2)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本文主旨起到強化作用。
【分析】
第29題考查對文章表達技巧的初步鑒賞。能力層級為E級。
「便」字和「領取」一詞的分別連用,從修辭手法上講都是反復,但它們在這篇文章中的作用卻有所不同。
「便」字的連用,造成的是一種動感。副詞「便」,既可以表示在很短的時間以內,又可以表示前後事情緊接著。文章連用「便」字,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中間連標點符號都省略了,讀起來一氣貫通,好像一個個節氣從眼前飛速掠過,給人以時光飛逝的真切感受。這幾個「便」字確實用得巧妙。但我們對學生的要求只是初步的鑒賞能力,只要求能回答「緊湊地銜接」和「強調時光快」這兩點,意思對即可。
「領取」一詞的連用,造成的是一種氣勢,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從秋冬到四季,從四季到生活,對點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強化作用。「領取」表明作者一種面對現實的人生態度。「領取」而不是「索取」。只「領取自己那一份」,「只在心中領取」,便悠然自得,因為每時每刻,生活展示給我們的總有美好的一面,也總有自己應得的一分,只須及時領取就是了。而「索取」則不同,有追求不屬於自己那一份的意味,當追求不到時難免情緒波動,便不得逍遙。對於「領取」的詮釋,可能是見仁見智,當然不要學生作答。學生只要答出「鋪開擴大」和「強化主旨」兩點,意思對即可。
本文「便」字和「領取」的連用,正當文章緊要處,一個突出了時光的飛逝,與玉簪花報秋的警示作用密切相關;一個強化了主旨,讓人感悟「領取」的深義。確實有畫龍點睛之妙。
《報秋》第29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這兩句都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做這類題,首先要從「語言形式的表達」上分析,那麼第(1)問的內容便是「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第(2)問便是「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其次就要分析「表達效果」,第(1)問暗含的意思是「強調時間的飛逝」,或「強調時間過得太快」。第(2)問則是「強化主旨」或「強化中心」、「深化主題」。學生做此類題往往重視「表達效果」,而忽視「語言形式的表達」,這是失分的原因。在這里,「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重點,升華主題。
6.排比
《創造宣言》第24題F項為判斷正誤題,「作者善於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這一說法正確,本文的確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長城》第21題對歷史長城的評價,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個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於: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氣勢,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論點闡明得嚴密、透徹,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用排比敘事可以把事情敘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寫人可以把人物刻畫得細致深刻。
7.象徵 :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達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被象徵對象的什麼特點。
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門》第5段直接說明「門」是隱秘、迴避的象徵,是心靈躲避極樂的靜謐或悲傷的秘密搏鬥的象徵。理解了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1題「開門」和「關門」的象徵意義,才能解答第22題分析「玻璃門根本不是門」的原因。
第二個方面:結構上:
引起下文、設置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筆、為全文渲染了某種氣氛。
照應前文、總結上文、與前文照應(呼應),使結構嚴謹。
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麼內容的敘寫)
伏筆:在文章的前邊將下文要表現的人物或時間預先作出暗示,然後在相宜之處作呼應,使什麼的故事情節的發展合理,使讀者感到巧妙有趣。
照應:即後文對前文寫過的內容作補充、加深或者前文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時間預作暗示。作用是前後(首尾)呼應,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嚴密,中心更加突出。
設置懸念:引起讀者對故事發展或者人物命運急切期待,從而引起下文。
三、明確句子所處的位置,把握其表達作用
(一)位於文章的開頭
1、點明主旨,領起下文。例如:吳唅《談骨氣》一文,第一段即獨句段:「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再如:余秋雨《都江堰》一文,第一段為:「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勵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2、設置懸念,吸引讀者。文章往往採用倒敘形式,以達到此目的。例如:魯迅的《祝福》一文,先寫祥林嫂死了,然後追憶祥林嫂生前的事。
楊崇德的《打工仔》先寫阿貴從深圳打工回來,變得闊綽,再一步步地揭開他致富的原因。學生們寫作文也往往先聲奪人,「叮鈴鈴……」急促的上課鈴響了,小王急急忙忙沖進教室。為何這樣匆忙,製造了懸念,吸引讀者讀下去,急於知道原因。
3、蓄勢(張本,鋪墊),奠定感情基調。
不直接點明觀點,而是為觀點的出現服務,引出觀點,或者為下文的敘事與抒情奠定感情基調。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為下文游荷塘做鋪墊,並為下文抒發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相交織的感情奠定基調。
再如:葉笛《星期日的公園》前一段是這樣的:
在一切煩躁之中,期待是最難忍受的東西了,在生活羈束之中,人們時常帶著一種煩躁,期待著星期天。
從愛情的呆板的愛撫和痴語,從同一生活滯澀,從一切精神抑壓的痛苦中,人們期待著一天的最後解脫。
你曾踽行於公園么?
星期天的公園是人類的生活的縮影。
……
第一二自然段雖沒有寫到「星期日的公園」,但卻不可或缺,在文中的作用就是為後文寫「星期日的公園」作鋪墊(蓄墊、張本)。
4、點明思想感情變化的線索。
例如:楊朔《荔枝蜜》從「被蜜蜂蟄了一下,從小怕蜜蜂」到對蜜蜂「有好感」到「作者在夢中變成了一隻蜜蜂」,表明了作者的感情變化過程。
再如:金馬《螻蟻壯歌》從「曾長期瞧它們不起」到「不由得生了憐愛之情」到「生出敬慕的情感來」,表現了情感變化。文章的開頭就點明了情感變化的線索。
(二)位於文章的中間
1、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這一點在恩格斯寫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格外突出。例如:
上一段講了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下一段的段首寫道:「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
再如:上一段講了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下一段的段首寫道:「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還有:「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愛誣蔑的人。」
2、襯托作用。
在行文中,為了使敘述主體彰顯而談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襯托作用。
例如宗璞的《報秋》一文:
敘述的文體是玉簪花,但作者卻用了一大段來寫種太陽花的經歷,太陽花又名死不了,但我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這樣寫,正是為了反襯玉簪花生命力的頑強。
再如《生機勃勃的太陽花》一文:
主體是太陽花。但在太陽的炙烤下,寫到了其他花的形態「牽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無力,富貴的牡丹失去神采」,用這些花的萎靡不振,反襯太陽花的生機勃勃。
3、渲染,烘托氣氛。
在行文中,為了使主體更加突出而對環境等加以描寫,為人物的出場營造氣氛。例如袁建華的小說《嚴重問題》中的一段:
「會議進行到兩個小時,卡了殼了,偌大一個會議室煙霧騰騰,暖氣『噝兒噝兒』地叫得煩人。」
這段環境描寫烘托出了會議室里的沉悶氣氛,為下方有人打破這種僵局作鋪墊。再如魯迅《葯》中的一段景物描寫:
「微風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發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
這段景物描寫,有力地渲染出墳場凄涼的氣氛。
(三)位於文章末尾
1、總結上文。議論文中往往在結尾部分。
2、呼應上文。前後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
3、點明主旨。升華感情,深化主題。
4、含蓄地表達主旨。往往是藉助象徵性的景物描寫。
⑶ 文章 青菜 。這篇散文的一至四自然段分別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青菜的請結合原文作簡要分析。請幫我解答!
分別從青菜的樸素 色彩 姿態 根須這幾個角度來描寫青菜的。
⑷ 七年級語文練習冊第五單元答案
單元教學目標:
一、能熟練朗讀課文,了解文中介紹的一些科學知識。
二、能通過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在學習與生活中初步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
三、能指出文中運用主要的表達方式:記敘和描寫相結合,議論和說明,並能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四、能寫簡單的說明文——簡單地介紹一個小製作。
五、組成合作小組展開采訪、調查等實踐活動,了解身邊的科技發明情況,舉辦一次口頭新聞發布會。
六、查閱和搜集有關「狼」的資料,並進行小組合作,說說對「狼」的認識,進而學會辨證地分析和看待問題。
單元課時安排:(共計14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 1課時
《斜塔上的實驗》 2課時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1課時
《宇宙里有些什麼》 1課時
《夢溪筆談》二則 2課時
誦讀欣賞《論語》八則 1課時
寫作 3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 1課時
《狼》專題 2課時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詞是「關注科學」。文學和科學是相通的。在學語文中學科學,在學科學中學語文。在本單元中,我們可以傾聽科學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品味那石破天驚的創造宣言和奇思妙想,領略到別樣的情味與風光。
簡單學習網最新講座:
王大績講現代文閱讀 王大績講高考作文 王大績講語段壓縮
王大績講文言文閱讀 王大績講詩歌鑒賞 王大績講句式仿用
青少年學生正處於身心發育發展階段,對自然界對科學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學習本單元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斜塔上的實驗》:這是一篇寫伽利略生平的人物傳記的節選。敘事生動形象,文字比較淺顯。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提出疑問,也可以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就文中涉及的兩個實驗,可以設計「擺」的實驗和斜塔上的實驗的課件,使教學形象化,視聽化。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是一篇議論文。全文緊緊圍繞「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個論題,論述了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在教學中,應讓學生了解本文論證結構的嚴密性,更主要的是要幫助學生確立科學思想、樹立創新意識。要注意指導學生弄清確立「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與創造性思想、創造力之間的關系。
《宇宙里有些什麼》:這是一篇介紹宇宙的有關知識的科學小品。宇宙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廣漠神奇的世界。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暢談自己所了解的、所想像的宇宙,同時可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宇宙的音像資料,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引入課文的學習。
《夢溪筆談》二則表現兩篇古代科學成就的文言文,要指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利用工具書,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了解本單元的學習內容;組建學習小組,制定活動方案。
學習步驟:
一、 導入語:
在上一單元中,我們領略了四季的風光,品味了精緻的語言。在本單元中,我們可以傾聽科學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學習他們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二、 教師出示本單元的學習任務。
-
三、 了解單元大概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瀏覽目錄和課文。
四、學生活動:
說說自己閱讀本單元的感受和最感興趣的內容。
五、組建學習小組,制定活動方案。
1.通過采訪、調查、網上查找資料等方式了解身邊的科技發明情況。
2.和自己有相同興趣的同學組建合作小組,展開一次科技新聞發布會。
第二課時: 《斜塔上的實驗》 (一)
學習目標:1.學習伽利略不畏權威、勇於創新的精神。
2.整體感知課文,演示實驗過程。
課前學習:在家准備文中所提到的兩個實驗。
教學步驟:
一、 導入語:
學生介紹伽利略的生平和在科學史上的貢獻。教師可作補充,指出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的實驗是伽利略一生最自豪的實驗。
二、創設情境:學生活動,做實驗。
1、 按文中所介紹的條件,學生上台模擬演示比薩斜塔上的實驗過程。
2、 教師可以變換文中所介紹的條件,要求學生再做一個實驗。
(如利用學生現有的學慣用具做實驗:一張紙和一本書)
要求學生觀察實驗結果。
三、學生討論:
1、 你認為伽利略的實驗結論是否正確?
2、 就上述的第二個實驗的結果你覺得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3、 假如當時伽利略用「雞毛和鐵球」做這個實驗,結果會如何?
四、 教師展示實驗過程:
1、 可以設計斜塔上的實驗的課件,使教學形象化、視聽化。
2、 和物理老師共同完成「毛錢管」實驗。
五、 學生說說觀看實驗後的體會。
六、 文中還介紹了伽利略做的另一個實驗——「擺」的實驗,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實驗過程。
七、 課後學習:
給伽利略寫一段50字左右的評論。
第三課時: 《斜塔上的實驗》 (二)
學習目標:1、能自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2、能夠展開合理想像,進行小組合作表演。
教學步驟:
一、 學生交流對伽利略作的評語。
二、研讀課文,創設問題情境:
1、 本文是一篇介紹伽利略的人物傳記,而人物傳記一般都按時間順序寫,而這篇課文為什麼首先描寫伽利略發現「擺」的規律的經過?
2、 課文最後一部分寫觀者隊伍的盛大和觀眾的「興高采烈」有什麼作用?
3、 文章作為一篇傳記之作,內容涉及較多,你認為「斜塔上的實驗」這個標題合適嗎?假如用「追求真理的道路」 、「學習『大自然這本全書』」為題,可以嗎?你還有無更好的標題?
4、 課文所寫的兩個發現,實際上就是知識創新,你能不能從伽利略的事跡中總結出幾條關於知識創新的經驗,並用恰當的語句表述出來。
(如:不輕易相信權威;要能大膽想像;勤於思考;不斷實驗等)
三、學生暢談:在你的生活和學習中有無大膽創新的例子?
四、學生活動:發揮想像力,小組合作表演。
表演內容: 就文中第17、18小節,伽利略做實驗前後觀者的表現的迥然不同,學生展開想像,表現出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
五、在此基礎上,學生選擇實驗前或實驗後的一個場景,運用記敘和描寫相結合的表達方式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章。
六、小組交流、評議、修改。
七、課後學習:
進一步修改課堂所寫小作。
第四課時: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學習目標:能夠通過一些思維訓練,初步培養自己的創造精神。
學習步驟:
一、 創設情境:學生上台畫常州「新世紀商城」的標志圖(也可以教師出示)。
師問:這幅標志圖的含義是什麼?答案越多越好。
二、學生討論圖標含義,由此導入新課「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
三、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
思考:文章向我們提出了哪幾個問題?
(1、 創造性思維有哪些必需的要求呢?)
(2、 創造性思維是否任何人都具備呢?)
(3、 是否存在富有創造力和缺乏創造力的區別呢?)
四、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討論上述問題。
五、創設情境:進行思維訓練。
1、 說一說 :
請學生看兩個圖形:圓形和三角形。
要求;展開想像,寫一段話。
示例:「看到圓,我就想到了太陽;看到三角形,我就想到了冰淇淋;圓與三角形的結合,使我想到了如果太陽一出來,冰淇淋就化了。」
2、想一想 :
10-1=?
(要求說出理由)
3、做一做 :
3個回形針,一張卡通紙,可以做什麼?
六、集體朗讀最後一小節,。總結:怎樣成為一個具有創造力 的人。
七、課後學習:完成練習冊。
第五課時: 《宇宙里有些什麼》
學習目標:
1、 通過本文的學習,能說出宇宙的物質組成及特徵,培養探索宇宙奧秘、熱愛
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2、 能理清課文由近及遠、由已知到未知的說明順序。
3、 能了解說明文中多種說明方法的作用並能在寫作中運用這些說明方法。
課前學習:讓學生去圖書館或上網搜集有關宇宙的資料。
學習步驟:
一、 根據搜集的資料,學生課上暢談自己所知道的、所想像的宇宙。
二、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宇宙的音像資料。 教師總結:宇宙深邃而又遼闊,
充滿了神奇的魅力。在閃爍的星星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呢?今天,就讓我們一
起來解讀宇宙的秘密吧!
三、整體感知課文。創設問題情境。
1、 宇宙里有些什麼?
2、無數顆恆星怎樣分布在遼闊的宇宙空間,這說明了什麼?
3、恆星在宇宙中都處於什麼狀態呢?
三、創新閱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本文由近及遠介紹了宇宙里有些什麼,請同學們跳讀課文,按由遠及近的順
序對課文進行簡要地說明。
四、品讀本文的語言。可聯系探究練習三。
五、品味閱讀,在美的熏陶中升華感情。
回憶巴金的《繁星》,朗讀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說說學習本文,你感受
到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培養創造性思維。
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宇宙的了解越來越多,越來越具體,今天
人們已經在關心地球以外有沒有生命存在。請你模仿課文的某些寫法,以「其他
星球中有生命存在嗎」為題,寫一段話闡述這一觀點。
七、課後學習:閱讀卞毓麟等著的《不知道的世界》。
第六課時: 《 夢溪筆談 》二則 ( 一 )
學習目標: 1.能熟練朗讀課文。
2.能對照頁下注釋,利用工具書,翻譯兩篇文章。
課前學習:讀准字音,初步疏通文意。
學習步驟:
一. 導入新課:
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許多偉人光輝的身影,其中就有北宋時期著
名的科學家、政治家沈括。他撰寫了一本標志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夢溪筆
談 》,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其中的兩篇代表作品。
二. 學生活動:自由朗讀課文。
朗讀要求:讀准字音,讀通全文。
三. 在此基礎上,全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比賽,評選朗讀優勝小組。
評選標准:1. 能讀准字音
2.朗讀熟練
3.停頓自然
四.學生活動:利用頁下注釋和工具書,自己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作好記錄。
五.小小組合作,解決在疏通文章時遇到的困惑,如小小組不能解決,可由師生
共同討論解答。
六.再讀課文,嘗試背誦。
八、 課後學習:
a) 能正確解釋文中重要的字詞。
b) 熟練背誦全文。
c) 積累有關我國古代科學、藝術等成就的材料,准備課上交流。
第七課時:《 夢溪筆談 》二則 ( 二 )
學習目標: 1. 能運用聯想和想像進行小組表演,豐富課文內容。
2.課上交流收集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藝術成就的材料。
學習步驟:
一. 檢查上堂課學習效果。
二. 《以蟲治蟲》反映的是農業生產上的生物防治。這種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
些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消滅蟲害。
學生討論: 你還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它例子嗎?
三. 揣摩人物心理,展開豐富想像,小組合作表演。
表演情節:匠師密派其妻問塔動之因。
四.小組表演,師生共同點評。
四. 中國古代科學成就卓越,在世界史都散發著奪目的光彩。
學生交流收集的展現我國古代科學、藝術等方面成就的材料。(可以不拘形式)
九、 課後學習 :
整理交流的資料。出一期以此為專題的黑板報。
第八課時:誦讀欣賞:《 論語 》八則
學習目標:1. 能熟練背誦全文。
2.會理解文章大意。
3.掌握文中介紹的學習方法,並能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實
踐中去。
課前學習:1. 了解孔子生平。
2.讀准字音。
學習步驟:
一. 學生利用收集的信息,介紹孔子其人及《 論語 》其書。
二. 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准字音,停頓自然。
三. 學生自己利用頁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不懂之處作好記號,小組合作
解疑。
四. 《 論語 》八則主要講的是學習的方法和態度,請學生任選一條結合自己
的學習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五. 能談談除此之外古人談學習的成語和名言警句。
六. 課後學習:
積累文中的成語和名言警句。
第九、十、十一課時: 寫 作
學習目標:能寫簡單的說明文
寫作 ( 一 )
一. 任選一個熟悉的事物進行口頭說明。
如:校園、教室、自己的卧室或書房、動物等。
二.師生共同點評(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點評)。
1.說明的順序是否清晰
2.說明的語言是否准確、生動
3.說明的對象其特徵是否明顯
二. 教師出示兩篇說明同一事物的例文(一優一劣)。
學生根據上述條件再展開評論。從而理清說明文寫作要領。
寫 作 ( 二 )
一.教師出示寫作題目和寫作要求。
1.簡單說明一件小製作:盡量用比喻說出這個小製作的結構和特點。
2.簡單說明一件小工藝品。
二.學生寫作。
三.學生自己修改文章。
寫作 ( 三 )
一.教師出示評分標准。
二.以小小組為單位,進行小組內的互改、評議、打分。並推薦小組內優秀作品。
三.優秀作品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評議打分。
三. 課後繼續修改。
第十二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模擬科技新聞發布會
一. 活動目的:
1. 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識新聞知識。
2. 培養學生通過各種渠道途徑獲取並篩選信息的能力。
二. 活動前的准備:
1. 教師介紹新聞的有關知識,新聞發布會的有關情況。讓學生對此有所了解。
2. 學生收集國內最新的科技成果。
3. 做一次小實驗。
4. 如有自己的小發明、小創造,可以整理成文。
5. 分工模擬會議主持人、專家、發布人、記者和聽眾。
三. 活動過程:
1. 小組篩選
在各自分頭准備後,各小組先作交流,而後推選出兩人到發布會展示。
要求發布人寫好新聞稿。
2. 發布新聞
各發布人介紹科技信息,或發明人講解、演示自己的成果。其間,記
者、其他聽眾可提問,發布人簡要作答。
3.「專家」評價
請與會「專家」就本次科技新聞發布會的內容、價值、意義作出評價,
或者就其中某些成果的開發利用前景作出預測。
第十三課時: 《 狼 》( 一 )
學習目標:能引導學生辨正地看待事物。
課前學習:收集一些關於狼的詞語、成語、諺語,談談有關狼的故事。
學習步驟:
一. 學生交流討論有關狼的詞語、成語、諺語。
二. 由此總結: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狼的形象代表了什麼?
(貪婪、兇殘、狡猾)
三. 閱讀蒲松齡的《狼》。看到狼貪婪、兇殘、狡猾的一面。
四. 討論:狼的形象是否僅限於此?
五. 閱讀畢淑敏的《母狼的智慧》。從另一個角度認識狼善良、智慧的一面。
六. 學生講述有關狼的故事。客觀的評價狼,深入的認識狼。同時教師也可講
述幾則有關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和互動性。
第十四課時: 《 狼 》( 二)
一、 收集有關狼的資料,在課堂上展開一次辯論會。
辯題:是獵殺還是保護?
二、 課後作業: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關於「狼」的小論文。
題目示例:
1.從成語等材料看對狼的認識的差異
2.談談狼和其他野生動物的生存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