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絲綢是那個古人發明的
不確定是哪個人,只能說是某些古代人製作出來的,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了養蠶、取絲、織綢了。到了商代,絲綢生產已經初具規模,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有了復雜的織機和織造手藝。
『貳』 絲綢是誰發明的
按照古史的說法,絲綢是黃帝的正妃嫘祖發明的。從考古資料上來看,1926年,山西夏縣西陰村發現過一個「半割」的蠶繭,屬於仰韶文化遺存。蠶絲不易保存,所以目前最早的實物標本是1959年出土於浙江吳興錢山漾的絲帶、絲線和一塊絲質的絹片,距今大約4700年左右。商代青銅禮器下葬時經常包裹著絲綢,出土時帶有絲綢痕跡,周原西周古墓發現過工藝精美的玉蠶。
從新疆、南西伯利亞、克里米亞半島考古發現來看,絲綢大概是在戰國中期開始沖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走的還是歐亞之間的草原之路,游牧於黑海、裏海、鹹海一帶的斯基泰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無疑是歐亞草原之路的開拓者。此時,貨真價實的「絲綢之路」已經存在,只不過處在自發的、民間的、無組織的狀態,一直沒有繁榮和暢通,常常因為一些民族和國家的戰爭和糾紛而時斷時續、飄忽不定,也缺乏食宿與安全保障。當歐亞大陸上出現幅員遼闊的統一帝國,絲綢之路才有可能向正規化、常態化發展。
『叄』 絲綢是誰發明的
關於絲綢中國有一個悠遠的傳說:遠古時代,黃帝打敗了蚩尤,"蠶神"親自將她吐的絲奉專獻出來以屬示敬意。黃帝命人將絲織成了絹,以絹縫衣,穿著異常舒服。黃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便去尋找能吐絲的蠶種,採桑飼蠶。後世民間崇奉嫘祖為養蠶的蠶神,黃帝為織絲的機神。採桑養蠶與制絲織綢,便成了中國古代社會幾千年的基本勞作手段。
『肆』 絲綢誰發明的
嫘祖是絲綢的發明者。因為蠶絲是製作絲綢的主要原料,養蠶的目的也是為了編制內絲綢容。
嫘祖,一作「累祖」。傳為西陵氏之女,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五帝中的「顓頊帝」。 《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蠶絲是自然界中最輕最柔最細的天然纖維,撤消外力後可輕松恢復原狀,內胎不結餅,永遠不會發悶,不縮攏,均勻柔和,可永久免翻使用。蠶絲不但可以做成服裝、化妝品、保健品,而且還可以用家紡產品上
『伍』 絲綢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回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答議。中國考古學家在1998年河南滎陽青台遺址的一次考古中,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的絲綢碎片。另一種說法是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衛斯,《中國絲織技術起始時代初探》)。不過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考古發現的,距今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
『陸』 綾羅綢緞是中國發明的嗎
綾羅綢緞,泛指各種精美的絲織品。
綾羅綢緞按原料分為有純桑蠶絲織品,合纖織品和交織品。綾類織物的地紋是各種經面斜紋組織或以經面斜紋組織為主,混用其他組織製成的花素織物, 常見的綾類織物品種有花素綾,廣綾,交織綾,尼棉綾等,素綾是用純桑蠶絲做原料的絲織品,它質地輕薄,用於裱畫裱圖。其他綾類織物色光漂亮,手感柔軟,可以做四季服裝。另為一成語。
『柒』 絲綢最早起源在什麼時期
中國是著名的「絲綢之國」,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發明絲綢的國家。中國絲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了羅、綺、錦、綉等品種。
據考證,中國有著悠久的織造絲綢的歷史。最開始用的是野蠶絲,後來改成家蠶絲。在商朝,人們不僅能織出平紋細布,還能織出菱形的絲綢。周人已經能夠控制絲枝的粗細,將絲捻緊,織成縐布,可見當時繅絲技術的高度發展。
到了漢代,長安有專門用於皇家紡織的「東西織布房」,在河南、山東、四川等絲綢產區設置民族工人,為皇帝收集絲錦,統治者過著奢侈的生活,連犬馬都穿著錦服。隋唐以後,官辦絲綢生產規模較大。
明清時期,絲綢技術和生產領域發生了很大變化,面料品種更多,圖案更加豐富多彩,使其在國際上聞名。
(7)綢緞的發明擴展閱讀:
絲綢很早以前就出口國外
從很早的時候起,絲綢就開始出口到西亞、歐非兩洲,在西方國家非常流行。在古代羅和埃及,中國絲綢被視為「光彩奪目」的財富,他們以穿著絲綢為榮。
據信,早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中國的絲綢面料就出口到阿爾泰、西亞甚至希臘,當時西方市場的絲綢價格極高,漢朝統治者已經意識到加強東西方貿易的經濟效益。此外,一些食品和日用品的進出口也間接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放。
『捌』 絲綢是怎麼發明的
湖州絲綢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歷史。1958年,在湖州南郊的錢山漾出土了一批絲線、絲內帶和沒有容碳化的絹片。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測定,確定絲線、絲帶、絹的年代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這是世界上發現並已確定的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它的發現使湖州絲綢的歷史前推4700年,成為世界絲綢最老的壽星。它的發現同時也推翻了中西陵氏之女黃帝元妃嫘祖(約公元前2550年)發明養蠶的神話傳說。現這些絹片已成為浙江絲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湖州至今還保存著與絲綢遺址有關的「織里」等地名。
『玖』 絲綢的由來,
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
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距今約5600—6000年),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 。
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的考古發現,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
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
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
(9)綢緞的發明擴展閱讀:
絲綢的價值意義:
1、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本土的絲綢文化反作用於本土的紡織業,使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與改革,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創造出新的織物類型,進一步豐富了絲綢文化。
2、促進了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絲綢文化在漢字的產生、發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反映到漢字中表現為與桑、蠶、帛和大量「糹」部字及與其有關的漢字的產生和應用。《說文解字》中,收錄篆文9353字,其中含「糹」部的,共有248字,約占其篆文總數的3%。
此外,還有許多與絲綢文化有關的成語和典故,如作繭自縛、錦囊妙計、衣錦夜行、衣錦還鄉等[33]。另外,大量文學作品也以描寫蠶桑絲綢來抒發情感或反映社會現實,如李白的《陌上桑》,杜甫的《白絲行》等。
3、促進了民俗文化的衍生
絲綢文化中民俗色彩濃郁,中國人的蠶神崇拜具有數千年的歷史,數千年來有關蠶神的神話傳說綿綿不絕,而且蠶神眾多,各地正宗的蠶神不下10種。眾多有關絲綢文化的歌謠、諺語、方言俗語,是歷史的活化,積淀著濃郁的民俗色彩,許多歲時習俗、社會習俗和人生禮儀習俗都與絲綢文化有關。
4、促進了工藝美術的發展
絲綢文化深入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審美情趣產生了很大影響,進而影響著其它的藝術,甚至促進一些新的藝術門類的產生。
中國書畫宣紙的發明與古代絲綢「縑帛」、「絹布」有著直接的關系,實際上紙的發明還是受到絲綢的影響,紙的初意是絲在漂洗過程中積淀的絲屑,積淀成薄薄的一層,稱為紙。由此受到啟發,人們再用纖維代替絲纖維造紙,成為中國的一大發明。
另一個重大的發明印刷術也是發源於蠶絲業。經考證,中國古代絲綢的凸版印花是雕版印刷的前身,傳統的印刷工藝中,有很多部分直接來自印花技術。紙和印刷術的發明大大的促進了書法繪畫等多門藝術的發展。
5、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絲綢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貢獻很多,同時,國外文化也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使本土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日本曾多次接納中國移民進入本國生活或是派遣使者進入中國學習絲織技術。
中國移民、大批的日本留學生和學問僧隨同使團到日本後,對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隋唐時期,隋唐文化對日本的社會和文化形成一次強烈的沖擊。在日本形成了規模空前的「仿唐文化」,並持續了200多年 。
作為回饋的日本文化進入中國以後,開闊了人們的精神視野,不少文化也成為詩詞歌賦的主題,一些絲綢以異域神祈祥瑞或傳說故事為圖案,被中國工匠所吸收,豐富了中國百姓的文化情趣。另外,絲綢也作為各國的「和平使者」,曾在各國外交中起到關鍵作用。
各國以絲綢貿易或互贈絲織品為突破口,加強各國之間的聯系,維持和平穩定的國際關系,為世界文明進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拾』 絲綢是誰發明的呀
我國是絲綢之鄉,遠在史前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從事種桑、養蠶、取絲、織帛。 在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桑」、「蠶」、「絲」、「帛」等字樣;在殷商時 代(公元前14~11世紀)的墓葬中多次發現用玉刻的蠶,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那麼養蠶取絲究竟是誰發明的呢?據漢代司馬遷《史記》記載:「古史相傳,黃帝元妃 嫘祖,教民養蠶」;而楊雄的《蜀王本紀》又說:「蜀之先名蠶叢,教民養蠶」。凡此種 種,說法不一,還有很多美麗的神話故事,綜合各家史料及傳說分析起來,大概可以 作出這樣的假設:上古,我國黃河流域及四川蜀地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桑林遍地,樹上有 野蠶吐絲結繭,當地人民就已知道剝繭取絲。史說中軒轅黃帝聯合炎帝戰敗蚩尤後, 在慶功會上有蠶神來獻絲,黃帝見了這美麗的絲束,非常高興,大加贊賞,就命他的 臣子用它來織成綢,這綢又輕又軟,比先前的薴麻織物不知要好多少,就用它來製作 成衣服,並命他的妻子率眾養蠶。 軒轅黃帝是新石器時代後期中原部落的聯合大首領,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他娶的妻子嫘祖是我國古代女性中最受尊敬的「天後娘娘『,由她親自帶頭推廣養蠶, 養蠶制絲技術很快就遍及全國。 絲綢到了西漢,又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張騫通西域,將我國的絲綢帶到了中亞和西 方,溝通了中西貿易渠道。從此,精美的東方絲織品沿著著名的「絲綢之路」不斷運 銷西域,再轉運到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熱烈的贊賞,視為無上珍品,據說當時的絲織 品與黃金同價(按重量),所以稱為「錦」。錦者,金帛也。 漢代絲綢之路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至甘肅敦煌,由敦煌分南北 兩路。南路從敦煌出陽關,至樓蘭,沿昆侖山北麓西行經於和田,翻過帕米爾到大月 氏、安息,再往西可達波斯灣口至大秦(即古羅馬帝國);北路從敦煌西北出玉門關, 至吐魯番,沿天山南麓西行,越蔥嶺到大宛、康居,再往西經安息,可達大秦。商人 們帶著一隊隊的駱駝和驢馬,滿載著中國絲綢和其他貨物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他們 的足跡遍及巴基斯坦、阿富漢、伊朗、伊拉克,到達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成為東西 方文化交流的紐帶,祖輩們開辟的這條對外貿易通道,即被譽為「絲綢之路」。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的昌盛時期,經濟繁榮,政治、軍事、工業、商業、文化都達到了 空前的高度,絲綢的生產更是「章采奇麗」、「神乎其技」,與歐亞各國貿易頻繁。外國 商人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購買絲織品,同時也把養蠶、制絲、織造等技術傳至 國外。這說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蠶絲技術在世界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絲綢 所望塵莫及的。它是紡織纖維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