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李新四大發明

李新四大發明

發布時間:2022-03-09 01:48:52

❶ 四大發明是什莫

火葯
指南針
印刷術
造紙術

❷ 寫出我國古典文學四大發明的名著人物.如:<<三國演義>>,主要人物:(諸葛亮.劉備.曹操........)

這個比較難呀
三國 諸葛亮、劉備、曹操 張飛 趙雲 夏侯敦 夏侯淵 劉禪 呂布 董卓 諸葛瑾 諸葛均 司馬懿 司馬昭 司馬炎 蔣干 孟獲 龐統 龐德 許攸 魯肅……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2369974.html

紅樓夢 賈寶玉 林黛玉 薛寶釵 王熙鳳 賈母 劉姥姥 金陵十二釵 賈寧榮王四大家族……詳細資料如下:
http://www.54th.cn/ebbs/stonestory/stone1/stonestory_renwu_list/M.979391438.A.htm

水滸:一百單八將
三十六員天罡星如下:

天魁星呼保義宋江 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
天機星智多星吳用 天閑星入雲龍公孫勝
天勇星大刀關勝 天雄星豹子頭林沖
天猛星霹靂火秦明 天威星雙鞭呼延灼
天英星小李廣花榮 天貴星小旋風柴進
天富星撲天 李應 天滿星美髯公朱仝
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 天傷星行者武松
天立星雙槍將董平 天捷星沒羽箭張清
天暗星青面獸楊志 天佑星金槍手徐寧
天空星急先鋒索超 天速星神行太保戴宗
天異星赤發鬼劉唐 天殺星黑旋風李逵
天微星九紋龍史進 天究星沒遮攔穆弘
天退星插翅虎雷橫 天壽星混江龍李俊
天劍星立地太歲阮小二 天平星船火兒張橫
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 天損星浪里白條張順
天敗星活閻羅阮小七 天牢星病關索楊雄
天慧星拚命三郎石秀 天暴星兩頭蛇解珍
天哭星雙尾蠍解寶 天巧星浪子燕青

七十二員地煞星如下:

地魁星神機軍師朱武 地煞星鎮三山黃信
地勇星病尉遲孫立 地傑星丑郡馬宣贊
地雄星井木犴郝思文 地威星百勝將軍韓滔
地英星天目將彭 地奇星聖水將軍單廷
地猛星神火將軍魏定國 地文星聖手書生蕭讓
地正星鐵面孔目裴宣 地辟星摩雲金翅歐鵬
地闔星火眼狻猊鄧飛 地強星錦毛虎燕順
地暗星錦豹子楊林 地軸星轟天雷凌振
地會神運算元蔣敬 地佐星小溫侯呂方
地佑星賽仁貴郭盛 地靈星神醫安道全
地獸星紫髯伯皇甫端 地微星矮腳虎王英
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 地暴星喪門神鮑旭
地默星混世魔王樊瑞 地猖星毛頭星孔明
地狂星獨火星孔亮 地飛星八臂哪吒項充
地走星飛天大聖李袞 地巧星玉臂匠金大堅
地明星鐵笛仙馬麟 地進星出洞蛟童威
地退星翻江蜃童猛 地滿星玉 竿孟康
地遂星通臂猿侯健 地周星跳澗虎陳達
地隱星白花蛇楊春 地異星白面郎君鄭天壽
地理星九尾龜陶宗旺 地俊星鐵扇子宋清
地樂星鐵叫子樂和 地捷星花項虎龔旺
地速星中箭虎丁得孫 地鎮星小遮攔穆春
地 星操刀鬼曹正 地魔星雲里金剛宋萬
地妖星摸著天杜遷 地幽星病大蟲薛永
地伏星金眼彪施恩 地僻星打虎將李忠
地空星小霸王周通 地孤星金錢豹子湯隆
地全星鬼臉兒杜興 地短星出林龍鄒淵
地角星獨角龍鄒潤 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貴
地藏星笑面虎朱富 地平星鐵臂膊蔡福
地損星一枝花蔡慶 地奴星催命判官李立
地察星青眼虎李雲 地惡星沒面目焦挺
地丑星石將軍石勇 地數星小尉遲孫新
地陰星母大蟲顧大嫂 地刑星菜園子張青
地壯星母夜叉孫二娘 地劣星活閃婆王定六
地健星險道神郁保四 地耗星白日鼠白勝
地賊星鼓上蚤時遷 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
領有一名將領沒列其中;拖塔天王晁蓋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005922.html

西遊記 唐僧 孫悟空 豬八戒 沙和尚 小白龍
妖精 神仙等人物 請點擊下面的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8954582.html

❸ 中國的四大發明的時間比其他國家早多少年

中國四大發明

我國西漢時開始用絲絮和麻纖維造紙,現存最早的紙為西漢初期的甘肅天水放馬灘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製成植物纖維紙。我國是世界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造紙術在幾個世紀以後傳到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後來又經過非洲北部傳到歐洲。造紙術的發明,推動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對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也是一個偉大的貢獻。

11世紀中期,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開辟了印刷史上的新紀元。後傳至朝鮮、日本、埃及和歐洲,改變了歐洲當時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北宋已有指南針,又叫羅盤針,南宋時廣泛用於航海,經波斯和阿拉伯傳到西方,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為歐洲人開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

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葯時發明。唐朝中期的書籍里就有火葯配方的記錄,唐末開始用於軍事,北宋時在軍事上廣泛使用。元朝時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一定作用。

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也是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附言:很難得有人多中國的古代發明還這么有興趣想知道比其他國家早多少年。不過,那畢竟是過去的輝煌,以後的一切還要靠我們呢。順便告訴你我國一些其他的優秀發明。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我國勞動人民在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都創造了領先於世界其他各國的科技成就。

商朝的人們認識許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記錄。

春秋時期魯國的天文學家在公元前613年觀測到一顆彗星掃過北斗,留下了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戰國時期楚人甘德、魏人石申合著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唐朝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領導測量子午線的長度。

北宋科學家沈括創制的「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多年;他發現地磁偏角比歐洲早5個世紀。

元朝傑出科學家郭守敬的歷法《授時歷》,同現行公歷一年周期相同,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300年。

中國的古代天文學成就,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本只稱《詩》,後世稱為《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共305篇,舉其約數,故又稱《詩三百》。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雅》有《大雅》《小雅》,《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於今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及湖北等地。相傳古有「采風」制度,派專人收集民間詩歌,占《詩經》大部分篇幅的「風」,就是從民間採集來的。據《史記》等書記載,此書系孔子所刪定,近人多疑其說。《詩經》里有些詩描寫了勞動人民的生產情況,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反抗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詩篇的形式以四言為主,普遍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其優秀篇章,描寫生動,語言樸素優美,音節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詩經》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魯、齊、韓三家為今文詩學,「毛詩」為古文詩學。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輯注較備。

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學術界有互相辯爭的風氣。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時期,社會正經歷著大的變革,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階級斗爭非常尖銳。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階級立場和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了不同的主張。當時爭論的問題有:天道觀、認識論、名實關系、社會倫理、禮法制度以及各種政治主張等。參加論爭的主要人物有:墨子、子思、孟子、莊子、楊朱、許行、李悝、吳起、商鞅、尹文、惠施、公孫龍、荀況、韓非、鄒衍等,他們或者著書立說,或者從事教育活動,或者進行政治改革,積極宣傳自己的主張。他們形成了各種不同流派的思想學說,反映了各自不同階級和階層、集團的利益和觀點。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縱橫家、陰陽家、雜家等不同學派,稱為「諸子百家」。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他的主要主張為:「兼愛」「非攻」,要求人們互愛互利,反對掠奪戰爭;提倡節約,反對浪費,反對厚葬;主張選舉賢能的人來做國君和各級官吏。墨子的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是在階級社會里,「兼愛」思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重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孟子說:「民為貴,君為輕」,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輕視。主張實行「仁政」,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還主張放寬刑罰,減輕賦稅。但是,孟子關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說法,是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儒家的另一代表荀子,是唯物主義思想家,認為自然界的變化有一定規律,提出「人定勝天」,即人力能夠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種思想,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對自然斗爭力量的加強。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莊子。他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不公平的社會現象。但他的思想消極,認為人不能戰勝自然,甚至認為「有用」還不如「無用」的好。

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為韓非。他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現代必然勝於過去。人們應該按照現行政治需要進行政治改革,不必拘泥於古代的傳統。他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由君主任用官吏來代替世襲的貴族。他還主張「法治」,認為法律應向全國公布,強調用嚴刑厲法鎮壓人民的反抗。他的學說被秦始皇所採用,後來成為秦統一後許多政治措施的理論依據。

各派的學說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互相爭辯,同時又互相影響,使學術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有力地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空前繁榮,在思想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後來中國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他少而好學,20歲後游蹤幾遍全國。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其父司馬談死。三年後,他繼父職為太史令,得讀政府所藏「石室金匱之書」。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著手撰寫《史記》。五年後,他因李陵事被武帝治罪下獄,處以宮刑。獄中仍繼續從事寫作。太始元年(前96年)被赦,出任中書令。漢時中書令多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深以為恥,忍辱含垢,發憤著述,終於完成我國最早的通史,初名《太史公書》,後人稱《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事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止於漢武帝,首尾共3000年左右。全書有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合計130篇。52萬余字。本紀是按年月順序編寫的帝王正史,以記載帝王的言行政績為中心,描述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表是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順序,譜寫人物和事件。書是有關各種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與社會現象的專輯,內容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重要領域。世家用來記載王侯、封國以及歷史上重要人物的歷史。列傳主要是人物的傳記,也兼記少數民族,以及與我國互相往來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並包括作者的自敘。上述五種體例中以本紀和列傳為主體,各體例相互配合,這種體例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範例。《史記》內容豐富,記事詳實(其間也有某些失實之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進程和階級斗爭的真實狀況。如詳述了陳勝起義的經過,正確地肯定了漢滅秦是「由涉首事也」。把孫勝列入世家,與歷代王侯勛臣同列。《史記》對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司馬遷首創的傳記文學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對後世史學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國史學史上的《二十四史》,總共有3259卷,雖在名目、門類上有所變衍,但都有「紀」和「傳」,絕無例外地沿襲《史記》體例。《史記》不僅是部歷史著作,而且是部具有極高藝術水平的文學作品。

由於司馬遷在歷史學、文學上的傑出貢獻,1956年他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的行列。

二十四史

我國封建社會系列正史合稱。清乾隆時,《明史》定稿,詔刊廿二史,又詔增《舊唐書》,並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舊五代史》,合稱二十四史。流行的二十四史有兩種,一為武英殿本。清末以來各種翻刻本大體以此為根據。一為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集合各史較早刻本影印,原書刻誤多據殿本修改,但亦有誤改之處。對二十四史簡要介紹如下:

《史記》如前述。

《漢書》,東漢班固撰。100篇,分120卷。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創始於班彪繼《史記》而作的《後傳》。班彪死後,其子班固整理補充,撰成本書。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班固之妹班昭和馬續續成。本書體例大略與《史記》相同,惟改書為志,廢世家入列傳,並創《刑法》《五行》《地理》《藝文》四志,成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准繩。《百官公卿表》敘述秦漢官制沿革,並排比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簡明扼要。是研究西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今本120篇,分130卷。紀傳體東漢史。原書只有紀傳,北宋時把晉司馬彪《續漢書》八志,與之相配,成為今本。敘事喜以類相從,新立的類傳有《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烈女傳》等,大部分專傳也以類盯從,往往不論年代先後。本書匯集一代史事,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三國志》,西晉孫壽撰。65卷,分魏、蜀、吳三志。紀傳體三國史。無表志。魏志前四卷稱紀,蜀、吳兩志有傳無紀。對魏的君主稱帝,敘入經中;吳、蜀則稱主不稱帝,敘入傳中。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130卷。紀傳體晉代史。修撰者共21人,此外唐太宗也寫了宣帝、武帝兩紀和陸機、王羲之兩傳後論,故舊本亦題「御撰」。本書增立「載記」。十六國中的前趙、後趙等十四國,皆入「載記」,僅前涼、西涼入列傳。本書詞藻綺麗,多記異聞,對史料的鑒別取捨,不甚注意,這是本書的缺點,但以諸家晉史已不存,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宋書》,南朝梁沈約撰。100卷。紀傳體宋史。本書選錄詔令章奏等文件甚多,雖嫌冗長,卻保存了若干資料。入志內容,上溯三代秦漢,尤詳於魏晉,可補《三國志》之缺,惜門類不全(如無食貨、藝文等志)。

《南齊書》原名《齊書》,宋以後為了區別於李百葯的《北齊書》,故名,南朝梁蕭子顯撰。60卷,今本亡失序錄一卷。紀傳體南齊史。有志無表,各志亦不全,《食貨》《刑法》《藝文》均缺。本書保留較多的原始資料,對文學、思想、科學的情況也有所反映。

《梁書》,唐姚思廉撰。56卷。紀傳體南朝梁代史。本書是現存梁史的比較原始的記載,范縝、阮孝續、陶弘景等傳,保存了當時思想、文化、醫葯方面的史料。但全書無表志。

《陳書》,唐姚思廉撰。36卷。紀傳體南朝陳代史。全書無表無志,與所撰《梁書》相同。

《魏書》,北齊魏收撰。130卷。紀傳體北魏史。受命修撰的雖有多人,實由魏收獨立完成。魏收從北齊統治者立場出發,以魏和東魏為正統,不為西魏三帝立紀,稱晉為僭偽,凡劉陪、石勒及宋、齊、梁、陳都入外國傳。本書中的《釋老志》《官氏志》《食貨志》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北齊書》,原名《齊書》,宋時加「北」字,以與蕭子顯的《南齊書》區別。唐李百葯撰。50卷。紀傳體北齊史。無表志。作者多採用王劭《齊志》,文筆生動,並保留當時口語。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撰。紀傳體北周史,無表志,50卷。今本多取《北史》補入,已非原來面目。

《隋書》,唐魏徵等撰。85卷。紀傳體隋代史。內容歷敘梁陳齊周的典章制度,詳於隋代。基中《經籍志》創立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成為舊目當中書籍分類的標准。本書對隋朝統治階級的荒淫殘暴有所揭露,並顯示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威力。十志如《食貨》《地理》《天文》《經籍》等,綜合五代,也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南史》,唐李延壽撰。80卷。記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歷史,紀傳體,無表志。

《舊唐書》,原書《唐書》,因與歐陽修等所撰《新唐書》區別,故稱。本書保存唐代史料,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即多據本書。

《新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撰。225卷。紀傳體通史。本書在史料上對《舊唐書》有所補充,首創《兵》《儀衛》《選舉》三志,並增撰各表,又專立《藩鎮傳》記述沿革,皆可供參考。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因與歐陽修所撰《五代史記》區別,故稱。150卷。紀傳體五代史。分梁、唐、晉、漢、周五書,故原稱《梁唐晉漢周書》。此書文獻,故紀傳多首尾完備,事實較詳。

《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宋歐陽。74卷。紀傳體五代史。列傳皆用類傳。本書間采小筆記,以補舊史之缺,有一特殊史料價值。

《宋史》,元脫脫領銜,歐陽玄等編撰。496卷。紀傳體宋代史。首創《道學傳》,以道學為判斷是非的標准。

《遼史》,元脫脫等撰。116卷。紀傳體遼代史。

《金史》,元脫脫等撰。135卷。紀傳體金代史。

《元史》,明宋濂等撰。210卷。紀傳體元代史。保存了較多的史料。

《明史》,清張廷玉等撰。332卷。紀傳體明代史。本書取材頗富,歷經三次訂正,有一定史料價值。

❹ 中國四大發明指南針的資料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

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4)李新四大發明擴展閱讀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早期形制

1、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司南」之稱,始於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終止於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因為司南古義不斷演化,使它與一系列的古代發明結下了不解之緣。

2、磁勺是一種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當它被發現的時候,其狀取法北斗七星,名稱則沿用「司南」。

指南針的發明應當是在一個很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地改進的結果,而不同時期的形式,應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唐代堪輿家的活動相當活躍,並開始強調方向的選擇,尋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當務之急。於是指南鐵魚或者蝌蚪形鐵質指向器及水浮磁針應運而生。

❺ 中國「新四大發明」 這個假期表現如何

「十一」長假進入第七天,全國鐵路發送旅客量繼續保持在千萬人次以上。其中將近四成的遊客乘坐高鐵出行,「高鐵游」受到青睞。

今年國慶是「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提速後的第一個長假。時速350公里,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不到4個半小時,全列提供免費Wi-Fi,「復興號」成了「網紅」,遊客拍照片發朋友圈也成了標配。

遊客:因為復興號是現在中國最快的高鐵嘛,中國速度。

遊客:很穩,而且很舒適。你在以前的列車上是不會這么穩的。

截至2016年底,中國高速鐵路營業里程已突破2.2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四縱四橫」高鐵網基本成型,建成了世界最現代化的高速鐵路網。

雖然假期前兩天和後兩天熱門線路依然「一票難求」,不過隨著越來越多城市加入到全國高鐵網,遊客返鄉、外出旅遊變得更加便捷。今年國慶,在江西瑞昌工作的廖先生沒有像以往一樣忙著刷往返火車票。9月中旬武九高鐵的開通,使瑞昌加入高鐵網,經停瑞昌的動車也由以前的4趟增加到20多趟。

廖先生:武九高鐵開通以後,可以選擇的車次多了,高鐵和動車加起來,有20多趟,差不多每半個小時就會有一趟,所以坐車比較方便。





如果說移動支付「把錢包搬到了手機上」,那麼網購「用一輛購物車買遍全世界」,高鐵「拉近天涯海角的距離」,共享單車則是「把最後一公里更輕松」。今年的黃金周,新四大發明讓國慶假期有了更具有科技范兒的打開方式。

中國「新四大發明」確實方便快捷,中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❻ 中國四大發明

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
四大發明是中國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
①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②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③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④火葯武器的發明: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指南針

指南針前身——司南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俗稱吸鐵石)。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1]。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Compass)的國家。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造紙術(也稱蔡侯紙)蔡倫改進。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對紙的概念有個統一認識。什麼樣的物品叫「紙」。

火葯

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炸葯,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最初均製成粉末狀,以後一般製成大小不同的顆粒狀,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採用無煙火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軍用發射葯

印刷術、活字印刷術
簡介

木活字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源自南北朝時期道家的雕版印刷,它活躍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它開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1966年,考古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本微型《陀羅尼佛經》,該經內含唐朝女皇武則天(約690年-705年)頒行的則天文字。學者斷定該經不早於704年,後來被珍藏在一座建於751年統一新羅時代的舍利塔里。關於雕版印刷是起源於隋之說其實是繆誤與以訛傳訛,陸深《河汾燕閑錄》的《儼山外集》卷三中說:「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十二月(593 年)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這里說的可以理解為雕造被毀之佛像,撰集殘缺的佛經,並不是雕版印刷。關鍵在於文中的「廢像遺經,悉令雕撰」做何解釋。誤讀者蓋肇始於明人陸深。陸深,字子淵,號儼山,上海人。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嘉靖初督學山西期間,撰《河汾燕閑錄》二卷。其中上卷引《歷代三寶記》「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之後,陸氏發揮道:「此印書之始,又在馮瀛王先矣。」萬曆年間,胡應麟(1551-1602)《少室山房筆叢》卷4引「陸子淵《河汾燕閑錄》雲:『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板。此印書之始。』據斯說,則印書實自隋朝始,又在柳玭先,不特先馮道、毋昭裔也」。先是陸深誤解文義,胡應麟則徑改文獻,方以智(1611-1671)、袁枚(1761-1798)等等,皆由胡氏書轉引陸深語,「雕板」雲雲,遂相沿成習。《中國雕板源流考》從《提要》引作「雕造」,解讀文義與胡應麟、陸深無別,「費長房《歷代三寶記》亦謂隋代已有雕本」,則一誤再誤矣。按:《隋書·經籍志》「開皇元年,高祖普詔天下,任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而京師及並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之處,並官寫一切經,置於寺內;而又別寫,藏於秘閣。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競相景慕,民間佛經,多於六經數十倍」。由是觀之,「廢像遺經,悉令雕撰」者,即雕刻佛像以「重顯尊容」,撰集佛經以供「官寫」、「別寫」暨信眾轉寫,隋時並無雕版印刷佛經之史實也。
於此種誤讀,王士禛(1634-1711)於《居易錄》卷25中早已進行過辨證,雲「毀像殘經」者,「像」指佛像,「經」指佛經。「廢像遺經,悉令雕撰」者,說的是雕造被毀之佛像,撰集殘缺之佛經。「予詳其文義,蓋雕者乃像,撰者乃經,儼山連讀之誤耳」。清乾隆間修《四庫全書》,《四庫提要》也批評胡氏「引開皇十三年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板』為證,然史文乃『廢像遺經悉令雕造』,非雕板也」。「史文」雲雲,抑亦想當然歟?近世相關出土文獻,也可提供有力佐證。羅振玉據伯希和所得部分經卷,撰《敦煌石室書目及發見之原始》,登《東方雜志》6卷10期(1909年10月),同時由廣雅書局莫棠活版印行,改題《敦煌石室記》。首自敘緣起(即「發見之原始」),次書目。羅氏所見諸書中,有刻本《陀羅尼經》十餘紙,「(一)一切如來大尊勝陀羅尼,二朝灌頂,國師三藏大廣智不空譯。每行十五六字不等,其字似初唐人寫經。又『國師』之『國』字上空一格,其為唐刻本無疑。(二)大隨永陀羅尼,經末有『囗楊法雕印施』六字。(三)大佛頂陀羅尼,經末有『開寶四年十月廿八日記』十字。(四)大隨永陀羅尼,經上面左有『施主李知順』一行,右有『王文沼雕板』一行,經末有『太平興國五年六月雕板畢手記』十三字。此外無年號者甚多」。
《中國雕板源流考》引《敦煌石室書錄》,「書錄」當系「書目」之訛,內容即上述第四種,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王文沼雕板印本。大英博物館、日本國立博物館藏有王文沼雕板本《法國吉美博物館藏本殘》,系紙本單張印刷品,卷面立體為陀羅尼輪,輪之中心為菩薩像,坐蓮上,八臂,手中各持法器,像周圍以梵文神呪,顛倒廻環至十九圈。輪外右上方有「施主李知順」,左上方有「王文沼雕板」,輪外下底矩形框內刊印發願文:「大隋求陀羅尼;若有受持此神呪者,所在得勝。……太平興國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雕板畢手記。」每行九字,二十一行。據此檢視羅氏《書目》,有數處著錄錯誤,主要是把「大隨求」之「求」誤認為「永」。稍後羅氏撰《莫高窟石室秘錄》,登《東方雜志》六卷十一、十二期,在「雕本第二」部著錄該卷「大隋求陀羅尼」,改「永」字之誤,又增「隋」字之「訛」。《中國雕板源流考》所引,乃將羅氏《書目》、《秘錄》兩篇之訛誤累加,進二割裂篇題,以就己意。眾所周知,「陀羅尼」為梵漢音譯,指諸菩薩倡導善行、制止惡行的真言以密語形式表達出來的「呪」、「一切如來大尊勝」、「大佛頂」、「大隨求」以及「佛頂尊勝」「無垢凈光」、「遍身香如來」、「金剛摧一切罪如來」、「大般若波羅密多」等等,分別是數以百計的中國的「陀羅尼」名,無論譯寫何字,與中國的王朝名號都是不搭界的。《中國雕板源流考》竟析出「大隋」二字,望文生義,擅增「翻雕隋本」四字,累及羅振玉,為論者所非議。
葉夢得《石林燕語》卷8:「世言雕板印書,始馮道,此不然,但監本五經板始道為之耳。」胡應麟《經籍會通》卷4:「遍綜前論,則雕本肇自隋時,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此余參酌諸家,確然可信者也。」《中國雕板源流考》首節,即採信上述兩家之說而成。除「肇自隋時」假說有待確據,「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三句,言簡意賅,精彩至極。雕版印刷「行於唐世」,已是不爭的事實。1906年,吐魯番出土唐武則天時期刊印《妙法蓮花經》卷五(如來壽佛品第十六、分別功德品第十七);1944年,成都唐墓出土梵文陀羅尼一卷,為八世紀後期刊印本;1966年,韓國慶州佛國寺釋迦塔內舍利瓶上綢袋內發現《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一卷,含六道神呪並經文故事,為唐武則天時期洛陽刊印本;1974年,西安柴油機械廠內唐墓銅臂釧內發現梵文陀羅尼紙本單張印刷品,專家考定為初唐(7世紀初葉)長安刊印本;1975年,西安冶金機械廠內唐墓小銅盒內發現《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呪》,武周或稍後刊印本。寶藏不時間出,在在證明,我國雕板印刷「行於唐世」的論斷是經得起考驗的,舊說「起源於唐末五代」,應該予以糾正。
另外陸深道:「此印書之始,又在馮瀛王(指馮道)先矣。」這種說法其實也是錯誤唐穆宗長慶四年,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已知的不存在爭議的關於雕版印刷的最早記載就是出自唐代唐穆宗長慶四年,這說明當時的上層知識分子白居易的詩的傳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而如今出土的關於雕版印刷的出土文物中歷時最久遠的印刷品也是出自唐代。
雕版印刷「實肇自隋時」及「起源於唐末五代」這兩種論調早已被古代及現代的一些學者的詳細考證和近現代的出土文物反駁,也就剩下個「行於唐世」的論斷經得起考驗。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細質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後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理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❼ 現代四大發明

2017年5月新四大發明是指"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高速鐵路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有不同規定。

工作與生活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工作可以為生活提供保障,更好生活則是工作的目的。人如果不工作的話,生活不僅沒有保障,還會碌碌無為,失去價值和樂趣。但如果只工作的話,就沒有時間享受生活,這樣的經歷是不快樂的。

"工作狂",這個詞彙大家不陌生,印象中這是當代產生的一個極新的詞彙。它指的是對工作極度投入、近乎痴狂的一種人,這種人大概是不會"生活"或顧不得談"生活"的。

其實這樣的人很早就有,當然也遍及各地,只是未曾使用這個詞罷了。似乎每一個堪稱偉大的人無不是忘我工作的人。我們暫時把這種人說成是:工作第一、生活第二的人。甚至是人生中只有工作的人。

再就是所謂追求極致生活的,他們不一定非常富有,對工作也有熱情。只是他們認為工作是簡單又簡單的,在他們的世界絕不容許將生活說成是"日子"。應該說這樣的人過的是極度瀟灑和愜意的,他們的生命的意義在於此。這種人算是:生活第一、工作第二的人。

還有一種人最最理想、數量很多。那就是將工作和生活嚴格分開,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公私分明"是他們的原則和願望,從不混為一談。他們認為工作和生活是同樣重要的,工作是他們的需要,生活是他們的追求。

我還想說起這樣一種人,生活無疑是他們人生的最高目的,其實他們內心也沒有關於生活的概念,他們只是有這樣的邏輯:工作是為了生活,或者說,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工作就不能生活。

這時候的生活的概念好像只是"活著"或"生存"。其實不然,它是一種意識。我覺得在我國傳統里有這樣的意識,所有人或者說絕大多數人的思路是受到這種邏輯的限制的。

我們當然不能忘記這樣一群人,他們是一群快樂的人。在他們的世界裡,工作和生活都是藝術化了的。他們從不思考活著是為了工作還是工作是為了活著的問題。在他們的每一天里,都是享受的。

還有多種多樣的人,有的是我們無法形象地形容的。

生活是一個人一生的全部過程,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同生活中的很多方面一樣,沒有了工作,就是一點殘缺,便不完滿。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為了工作而暫時放棄生活另一部分,生活不只是活著,但是活著是生活的基礎,只有生活起來,才算是真正地活著。

掌握好工作和生活的關系,是有利於我們的身心愉悅和成長的。

❽ 古代人成為科學家的故事,(不要太長,200字就夠了)急急急,有誰知道快告訴我啊! 最好是中國四大發明的

張衡探求科學真理

公元78年(東漢章帝建初3年),張衡誕生在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的石橋鎮(現在的河南省南陽縣城北五十里的地方)。他少年時期,由於父親的早逝,家裡生活相當清苦。貧困的生活,不僅沒有影響他求知慾望,而且,更加激發他刻苦忘我的學習。他十多歲的時候,就讀了很多書,寫一手好文章,當時很有名望。一天,一個地方官來勸誘張衡:「我看你才學出眾,想推薦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麼樣?」十七歲的張衡,拒絕了地方官的推薦。他想:我絕不能成天呆在家鄉讀那些古文經傳,更不能去追求做官發財的邪道,我要歷盡千辛萬苦到實踐中去探求科學真理。於是,他收拾好行裝,離開家鄉,踏上了游覽名都大城、訪師求學、探索科學真理的征途。

公元94年,他首先來到關中觀覽西京(長安)名勝,還游覽了西漢時最高學府所在地三輔(現在的陝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陝西省西安市往東到華陰、蘭田一帶。加上長安臨近的"左馮?和"右扶風",合稱三輔)。他爬山涉水,往來游息於渭河平原上,觀覽了太華、終南間的風雲景色、名山大川。他接觸了關隘和城鎮,考察關中的民間風俗習慣,土質和物產以及古代的遺跡,當代的事物,尤其是對長安城郊的宮闕規模、市井制度、遠近商賈貨財的集散、富豪、游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較深切的認識。他積累了豐富的、新鮮的文學素材。他的不朽名篇《溫泉賦》就是在游覽的途中,在驪山腳下寫出來的,描寫了驪山"湯谷"的優美,春水的清新。)

公元95年,十八歲的張衡,來到了喧鬧的洛陽城。張衡在游學長安、洛陽期間,為了增長科學文化知識,他不辭辛苦,求師訪友,結識了許多著名學者和優秀青年,有擅長辭賦文學、彈琴吹笛的音樂家馬融;有謙虛勤樸名聞當世的賢士竇章;有學識淵博、潛研時務、有三十多篇政論名著的王符;有學習過天文、數學、歷數等學問豪俠英俊的青年崔瑗。這些有為的青年,對張衡都有很好的影響和幫助。特別是他和崔瑗友情較深,經常在一起研究問題,交換心得。後來張衡也進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學,是受了崔瑗的影響。五年來的游學生活使張衡找到了科學的大門。

閱讀全文

與李新四大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