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創造了Linux
Linux 是一套 Unix-like 的操作系統,是 Unix 的一種,它控制整個系統基本服務的核心程序 (kernel) 是由 Linus 帶頭開發出來的,「Linux」這個名稱便是以「Linus's unix」來命名,Linus 選擇用「大眾公有版權」 (GPL)的方式來發行這份程序,這個版權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復制與散布 Linux 的原始程序,換句話說,Linux 實際上是「免費的」,使用者在網路上就可以抓到 Linux 的原始程序代碼,隨心所欲的復制與更改 Linux 的原始程序,在網際網路的日漸盛行以及 Linux 開放自由的版權之下,吸引了無數計算機高手投入開發、改善 Linux 的核心程序,使得 Linux 的功能日見強大,所以今日我們可以在網路上免費下載 Linux 使用,或者花很少的一點費用就可以取得 Linux 光碟,這都是因為 Linux 是 GPL 版權的緣故。
除了核心程序以外,一個操作系統還需要其它的系統程序跟應用程序才有實用性,Linux 系統中常用的系統程序大部份是美國自由軟體基金會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開發出來的軟體,而且也有不少機構或個人為 Linux 開發應用程序,這些程序一樣大多都是自由軟體,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的在網路上取得,不過自行去取得這些程序再一一安裝非常不便,於是有些公司或團體就會去搜集、整合 Linux 上的程序,把「核心-系統程序-應用程序」總合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讓一般使用者可以簡便的安裝完整個系統,這就是所謂的「安裝軟體包」(distribution),我們一般講的 Linux 系統便是針對這些安裝軟體包而言,同樣是 Linux 系統,卻分成不同公司、機構整合出來的不同安裝軟體包,這就是大家常常在網路上看到 Linux 有那麼多「種」的原因。
Linux 具有 Unix 系統的程序介面跟操作方式,也繼承了 Unix 穩定有效率的特點。網路上安裝 Linux 的主機連續運做一年以上而不曾當機、不必關機是稀鬆平常的事,不過 Linux 卻不象一般 Unix 要負擔龐大的版權費用,也不需要在專屬的昂貴硬體上才可以使用;Linux 可以在一般的 i386 PC 上執行,效能又高,自然而然的接收了過去幾十年來在 Unix 上累積的程序資源跟使用者,加上 GPL 的版權允許大家自由散布 Linux 的原始碼,並針對自己的需求修改程序,使得 Linux 在目前已經成為非常受人歡迎的一個多人多任務、免費、穩定、效率高、可以在包括 i386、Sparc、Alpha、Mips、PPC 等眾多不同計算機系統平台上執行的操作系統。
Linux支持多種硬體裝置,諸如x86、Motorola 68k、Digital Alpha、Sparc、Mips、Motorola PowerPC和ARM等等。由於程序代碼公開,硬體廠商無須多付額外的版權費用,便得以替自行生產的硬體裝置開發適用於Linux的驅動程序,提高產品銷售率。
軟 體方面,如X,為窗口系統的工業標准;另外,由理察·史托曼主導的Emacs,提供窗口版和文字版的文書編輯環境,功能復雜強大,有一套完整的在線說明檔 案;而眾人合作開發的SpreadSheet,是窗口版的電子表格,任何熟稔Lotus 1-2-3的人,看到這樣豐碩的成果,都會有莫名的感動的。當然,最為人稱道的,是Linux的網路能力,不論是SLIP、PPP、NetBEUI、 DDP、X.25還是ISDN等等,Linux都有相應的軟體供應;而穩定的伺服器功能,適用於架設Intranet和Internet。
一般用戶受益於GNU GPL和LGPL的保護,可以不同的管道取得完整的Linux,故而Linux可以是「免費的(gratis)」。相對於Unix昂貴的版權費用,Linux稱得上是物美價廉。
除此以外,Linux還具有如下的特色∶
· 具備多人多任務∶這表示Linux可以在同一段時間內服務許多人各別的需求。形象一點講,你可以一邊聽鐵達尼號的原聲CD,一邊編輯文書,一邊又在列印檔案,還可以隨時玩X版的俄羅斯方塊。
· 支持多CPU∶這絕對不是NT的專利,Linux也支持這種硬體架構,代表著更快速的運算和革命性的演算法即將成為時代的主流。
· RAM保護模式∶程序(processes)之間不會互相干擾,保證系統能常久運作無誤。根據許多人下載系統評量程序(benchmarks)以測試 Linux的執行效能,結果發現單單是配備486CPU的PC,效能便足堪媲美升陽(Sun)或是迪吉多的中級工作站了。
· 動態載入程序∶當程序載入RAM執行時,Linux僅將磁碟中相關的程序模塊載入,有效地提升了執行的速率和RAM的管理。
· 動態連結共享程序館∶這表示執行檔的大小大量地減少,有助於節省磁碟空間。
· 支持多種檔案系統∶如Minix、Xenix、System V等等著名的操作系統。將來NT的NTFS也會列入支持的。
· 看得見DOS∶這是所謂的透明化(transparency);把DOS的FAT檔案系統視為特殊的遠程檔案系統,不需任何特別的指令便可以靈活運用,就如同一個在Linux底下存在的目錄一樣。
Linux的發展
近幾年的發展,已使得Linux成為微軟、升陽的另一大敵手。Linux挾其價格低廉、品質良好與穩定的競爭優勢,正無形無影地擴散至眾多以PC為主的工作 平台上。早期因缺乏商業性應用軟體,單憑學術味道濃厚的工具程序,是無法打入一般商家的主流操作系統的。然而,今日的Linux已非吳下阿蒙,KDE、 Gimp、Gnome等計劃相繼地開展,為X提供了更多圖形介面的桌面操作環境和應用軟體。
約1993年左右,Linux首先以發行軟 體(distribution)的型態出現。這是一群完整的軟體,包含安裝程序、核心、應用軟體、X、驅動程序等的軟體包,經由Internet下載至磁 碟片進行安裝。那時的安裝程序簡陋,難以成功地安裝妥當,介面親和力不足和硬體支持不良是最大的障礙。
後來出現了光碟機,光碟片的傳播媒體也應運而生,現今Linux廠商所製作的發行軟體也都是以此為主要的發行媒介。國內常見的有Red Hat、Slackware和Debian這三種。其中以Debian算是至今仍維持非商業型態的重量級發行軟體了,FSF曾經以基金援助過其初階段的發展。任何人都可以從Debian的FTP站上下載整套的發行軟體。當然,象Red Hat這樣的商業組織,Red Hat發行軟體一樣也可以從FTP站上下載,不過如果花一點小錢買光碟片的話,就可以得到額外的技術支持和有用的說明檔案。
要得到這些光碟片,最簡單的方法便是買有關Linux的書籍,不論中文版或是英文版的書本,書背面都會附上一片載有該公司或組織所製作的發行軟體。一般書內多會有專章講解安裝和設定的過程,讀者可善加利用。不同的發行軟體有不同的安裝機制,然而都是Linux。
對國內用戶而言,最關切的莫過於Linux中文技術的發展情況了。X窗口系統已有穩定的中文版問世,各種中文輸入法和中文模擬窗口也已進入成熟的階段,相信未來會朝向應用軟體中文化的層面發展,使X的操作環境符合國內用戶的需求。
Linux的應用
沒有商業活動,就沒有Linux;沒有信息自由的自覺,更不可能有Linux。
Linux除了是優良的軟體開發平台之外,也是工作、家居的好夥伴。有人說∶「有了Linux,就等於有了阿拉神燈。」此言不假矣。又有人說∶「到現在還沒有移植到Linux的軟體,肯定是一點價值也沒有的。」這話也不差呀。
Linux的發展證實了信息會愈來愈便宜的趨勢;因為便宜,市場便無限擴張。商業活動也轉向為以服務為導向的型態。最直接的案例便是ISP的應用。
Linux可以用來架設ISP!
Linux Journal的發行人SSC(Specialized System Consultants)便是以Linux做為網路撥接服務平台的。要成為ISP業者,需要有連接至網際網路的能力,多序列阜撥接服務(如 Cycades、Maxspeed、Gtek等公司所提供的軟體系統),PPP和SLIP的服務,Usenet新聞群組(如INN),郵件遞送(如 sendmail),網頁伺服器(如Apache),備份功能(如tar、cpio)等等的應用軟體。由此觀察,主要的控製成本會落在網際網路的通訊租費 上,投資Linux的費用是非常低的。
㈡ 百度是誰創造的
網路
2000年1月創立復於北京中關村,制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2000年1月1日,公司創始人李彥宏、徐勇攜120萬美元風險投資,從美國矽谷回國,創建了網路公司。創立之初,網路就將自己的目標定位於打造中國人自己的中文搜索引擎,並願為此目標不懈的努力奮斗。
2000年5月,網路首次為門戶網站——矽谷動力提供搜索技術服務,之後迅速佔領中國搜索引擎市場,成為最主要的搜索技術提供商。2001年8月,發布Bai.com搜索引擎Beta版,從後台服務轉向獨立提供搜索服務,並且在中國首創了競價排名商業模式,2001年10月22日正式發布Bai搜索引擎。
2005年8月5日,網路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2005年全球資本市場上最為引人注目的上市公司,網路由此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㈢ 關於朱允文、朱棣及明朝歷史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孫,太子朱標次子。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又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於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朱標長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年號為建文。從年號上不難看出,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駕御不住眾臣。
朱允炆即位之後,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文人,一反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首先是重德省刑,銳意文治,崇尚禮教。以致刑部的囚犯比往年減少了三分之二。同時又選派廷臣二十四人為采訪使,分巡天下,觀風俗,燭幽隱,興辦利民之事。其次是均免賦役。減免歷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稅。針對江浙賦役過重的情況,建文帝特下詔「江浙賦獨重,宜悉與減免,畝不得過一斗。」對於佛道勢力多佔良田的情況加以限制。在朝廷內,建文帝對宦官管教甚嚴,同時又詔諭地方官,一旦發現宦官奉使橫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師,加以嚴懲。這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後靖難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為內應。
建文帝在官吏方面也進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簡機構,革除冗員。在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間,撤消了九個州,三十九個縣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稅務機構,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可以說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體現了他以仁義禮樂化民的治國思想,改革了洪武時期的不少弊政,給社會帶來了一陣清風。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的安定產生了積極作用,一時政通人和,所以後人有「四年寬政解嚴霜」之譽。
正當建文帝行新政之際,大明王朝卻禍起蕭牆。原因是建文帝登基之後,見於各地藩王(即他的各位叔父)「擁重兵,多不法」的狀況,擔心會造成西漢時的七國之亂,採納了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削蕃。但朱允炆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犯了一個嚴重錯誤。他並沒有先削實力最為強勁的燕王朱棣,而是從其他藩王下手,先後廢了周王朱肅、齊王朱福等五王為庶人,這樣即引起了藩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准備。當朱允炆決定向朱棣開刀時,卻為時以晚。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市),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公元1399年7月,朱棣在作了充分准備後,以「誅齊黃、清君側」為名,用「恢復祖宗舊制」為旗號,揮師南下,爭奪帝位。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部署兵力,奮力平叛。在最初的戰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絕對優勢,不過由於大將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盡管燕軍氣勢洶洶,並曾攻下城邑,但卻旋得旋失,所以鏖戰三年,燕軍僅據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戰爭出現僵持局面。在此期間明軍中涌現出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這時一些被建文帝處罰的不法宦官向朱棣透露了京師空虛的情報,並表示願充當燕軍內應,朱棣正確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對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佔南京,成為一國之君後,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度。於是朱棣改變以往攻城奪地的戰略,率軍直搗南京。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燕軍渡過長江,兵臨城下。此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一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齊泰、黃子澄借募兵為由,離京奔廣德、蘇州。左都督徐增壽密謀私通朱棣作為內應,被朱允炆察知,親手將他砍死。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穗和大將李景隆私自開門降燕,讓燕軍殺入城內。朱允炆聞報,流淚說道:「朕未曾薄待朱穗、李景隆等人,他們竟在緊要關頭背叛於朕。」忠於建文帝的御史連楹假意投降朱棣,挨近馬前行刺不成被朱棣所殺。朱允炆聽說後嘆道:「如此忠臣,朕卻不重用,這是朕的過錯,悔之不及,朕還不如一死以殉社稷嗎。」說完拔刀就要自殺,被左右死命阻住,朱允炆無奈,又見警報迭傳,下令縱火焚毀皇宮,朱棣殺入宮中,搜尋了三天,始終沒有找到朱允炆。追問內侍,他們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縱火後就不見了蹤影。馬皇後和大多數妃子、內侍都被燒死,內侍們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殘骸說成是建文帝的屍骨。朱棣命人從灰燼撥出殘骸,已是滿身焦爛,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禮殮葬。
此時朱棣的靖難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帝位,年號永樂。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而在朝廷內卻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殺卻有千人。永樂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可見建文帝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為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作皇帝不一樣,皇帝註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排除異己;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
關於建文帝的生死,有一種說法是;建文帝下令縱火後,自己與少數隨從從地道中逃出,乘船潛往雲南,削去頭發,改換僧裝,自號應文,浪跡天涯。朱棣聞訊後,一直懷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存亡海外,將成後患,便命太監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下西洋尋找,同時藉以宣揚國威,交通各國,結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蹤跡。
朱允炆史稱建文帝,南明弘光年間追崇為惠宗讓皇帝,清朝乾隆年間,被追謚為恭閔惠皇帝,所以建文帝又史稱明惠帝。
㈣ 創新的名言警句
其實我覺得創新的名言警句還是挺多的,你可以在那個這種書上面看。
㈤ 北歐神話中的最高天神,人類的創造者是誰
奧丁
奧丁是北歐阿斯神族的至高神,被視作諸神之王,也是死者之王、戰神、權力之神、魔法之神。在傳說中,奧丁身形高大,身披金甲,騎八足神馬「斯萊普尼斯」。他的英名為歷代北歐維京人所景仰,維京人堅信,如果英勇戰死,就可以進入「瓦爾哈拉」,所以戰斗勇猛無比,其勢力曾席捲大半個歐洲。
奧丁造人
在世界規模初具的時候,神的祖先開始考慮創造一種生物,得以居住在富饒肥沃的大地上。三位神祇經常帶著這個問題在天地之間行走,察看他們創造天地的業績。
有一天,當奧丁、威利和維在海灘上散步的時候,海浪沖來了兩截木頭,一截是梣樹,一截是榆樹。眾神把它們揀起來後,覺得恰好可以作為創造人的材料,便開始用刀把它們分別雕刻成兩個人形。由於眾神精心雕刻,那段梣木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男人形狀,而榆木則是一個女人的樣子。樹木成形後,三位神祇就為他們注入生命。
奧丁首先把人形握在手中,賜給了他們生命與呼吸;威利接著賜給了他們靈魂與智慧;最後,維賜給了他們體溫和五官的感覺。人類誕生了。根據他們的由來,神的祖先把男人命名為阿斯克(意為梣樹),女人命名為愛波拉(意為榆樹)。
眾神讓這對人類的始祖居住在四周由大海環繞的大地上,讓他們結為夫妻,生兒育女。從阿斯克和愛波拉開始,人類就在大地上一代一代地繁衍開來,一直傳續到了。
在創造人類,並且把他們安置到大地上的同時,神的祖先也在大地的上面,整個宇宙最中心的地方劃定了一處神的居所,作為神國。發光的精靈們因為美麗溫良,得以和眾神比鄰而居,在神國的四周建造了精緻的精靈國。在人類居住的大地的東邊,眾神劃出一塊地方允許巨人們居住。從洪水中逃出的巨人貝格爾密就居住在這個稱為約頓海姆的巨人國里,並且繁衍出了許多霜的巨人。黑色的侏儒們因為品性欠佳,眾神罰他們只得居住在大地的下面,而且不得被白天的光線所照射到,否則的話他們就會變成石頭或者溶化掉。為此,矮小的侏儒們就在泥土下面或者岩石中鑿洞為巢,形成了一個黑精靈國,或者叫侏儒國。
㈥ 耶和華為什麼創造善惡
上帝同時也賜予人以自由意志,人類吃辨別善惡樹上的果子是人自由的選擇。但是上帝曾與人約定,不允許人吃辨別善惡樹上。「只 是 分 別 善 惡 樹 上 的 果 子 , 你 不 可 吃 , 因 為 你 吃 的 日 子 必 定 死 。 創世紀2:17 」據說上帝所說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靈性的喪失。因為這世界上的善惡是最難分辨的。人類背離了上帝這是罪惡的開始,被稱為「原罪」。人類為自己的生命注入了自我毀滅的基因,使人從此無法抵禦罪惡的到來,喪失理性的選擇——這魔鬼的名字叫誘惑。
㈦ 貝多芬創造了哪九部交響樂他的一生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貝多芬全部資料
一、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的心中充滿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烈擁護者。1798年,柏納多特將軍(1763-1844)出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多芬常到他的家裡,並和他周圍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貝多芬在柏納多特的提意下,動手寫作獻給拿破崙的《第三交響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崙是摧毀專制制度、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正當他准備獻給拿破崙時,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
貝多芬從學生李斯(1784-1838)那裡得知這個消息時,怒氣沖沖地吼道:「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他也要踐踏人權,以逞其個人的野心了。他將騎在眾人頭上,成為一個暴君!」說著,走向桌子,把寫給拿破崙的獻詞撕個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許別人把它拾起來。過了許多日子,貝多芬的氣憤才漸漸的平息,並允許把這部作品公之於世。1804年12月,這部交響曲在維也納羅布科維茲親王的宮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維也納劇院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的,節目單上寫著:「一部新的大交響曲,升D大調,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先生作,獻給羅布科維茲親王殿下。」奇怪的是,貝多芬不說是降E大調,而說是升D大調。1806年10月總譜出版時,標題頁上印著: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從此,《第三交響曲》就被稱為「英雄交響曲」。
二、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的《c小調交響曲》(作品67號)開始的四個音符,剛勁沉重,彷彿命運敲門的聲音。這部作品因此被稱作《命運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作於1805至1808年。貝多芬在1808年11月寫給他的朋友韋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經說出:「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壓倒!」「命運敲門的聲音」在1798年所作《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之1)第三樂章中就已經出現過,以後又出現於《D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樂章、《熱情奏鳴曲》(作品57號)第一樂章、第三《列奧諾拉》序曲(作品72號)、《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4號)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見,通過斗爭戰勝命運,是貝多芬一貫的創作思想。《命運交響曲》所表現的如火如荼的斗爭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馬麗勃蘭第一次聽《命運交響曲》時,嚇得心驚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崙一個舊日的衛兵,聽了第四樂章開頭的主題,禁不住跳起來喊道:「這就是皇上!」柏遼茲把《命運交響曲》中驚心動魄的斗爭場景,看作是「奧賽羅聽信埃古的讒言,誤認黛絲德蒙娜與人私通時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認為:「盡管你時常聽到這部交響曲,但它對你總是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卻總教人感到驚恐一樣。」1830年五、六月間,門德爾松在魏瑪逗留了兩星期,和歌德作最後一次會晤,在鋼琴上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後大為激動,他說:「這是壯麗宏偉、 驚心動魄的,簡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許多人一起演奏,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1841年3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贊美這部作品說:「如果你不知道這奇妙的東西,那麼你一生就算什麼也沒有聽見。」他說,他在第一樂章里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里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第三、第四樂章里「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麼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幾句話,揭示了《命運交響曲》的精髓。
三、《月光曲》的傳說
「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名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 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間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忽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交談。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麼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子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連忙說:『哥哥,你別難過,我只不過隨便說說罷了。』貝多芬聽到這里,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彈起盲姑娘剛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銀紗。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象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處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忽然,海面上颳起了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寧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醒來時,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即興彈的『月光曲』記錄了下來。」這是我國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里的一篇文章,講的是貝多芬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這的確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貝多芬的這個曲子(作品27之2—《#c小調鋼琴奏鳴曲》)描寫的是海上月光的說法,源出於德國音樂批評家雷爾施塔布(1799-1860)。俄國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1829—1894)非常反對用「月光」來解釋這個曲子。他說:「月光在音樂描寫里應該是暝想、沉思、安靜的,總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緒。《#c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後一個音符,完全是悲劇性的(用小調來暗示),是布滿雲彩的天空,是陰郁的情緒。末樂章是狂暴的、熱情的,表現的正是和溫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東西。只有短短的第二樂章可以說是一瞬間的月光。」在德國,也有人稱此曲為「園亭」奏鳴曲。園亭是建築在樹蔭下的涼亭,顯然這標題對於這首奏鳴曲也同樣是不確切的。看來,這首曲子所表現的決不是一幅明凈的風景畫,而是一種內在的陰郁情緒。《貝多芬傳》的作者泰厄(1817-1897)說第一樂章是「少女為生病的父親祈禱」,這無論如何要比「月光」和「園亭」恰當一些。貝多芬的這首曲子作於1801年,當時他正和朱麗法塔·貴恰爾第(1784-1856)相愛,這個曲子是獻給她的。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韋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於1803年和他結了婚。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系起來,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里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於愛情了。」羅蘭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郁、哀訴和痛哭。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認為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滅之火」。但1801年正是貝多芬和貴恰爾第熱戀的時候,說這個作品是寫失戀的痛苦,也許和事實不符。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 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象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c小調奏鳴曲》因「月光」的標題和傳說而特別出名。貝多芬有一次說過:「人們常常談論《#c小調奏鳴曲》,但我曾寫過比這更好的東西,象《#F大調奏鳴曲》(作品78號)就是一例。」可見貝多芬自己對《月光曲》是並不十分滿意的。
四、熱情奏鳴曲
興德勒有一次向貝多芬問起《d小調奏鳴曲》(作品31之2)和《f小調奏鳴曲》(作品57號)的內容時,貝多芬的回答是:「請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因此前者被稱為《暴風雨奏鳴曲》,而後者則由漢堡樂譜出版商克蘭茨(1789-1870)加上了《熱情奏鳴曲》的標題。(另一說,「熱情」的標題是由德國鋼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賴內刻(1824-1910)所加,這似乎是沒有根據的。)「熱情」的標題沒有貝多芬的認可,但用於這部英雄豪邁、氣勢磅礴的作品,是相當恰切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有一次在莫斯科聽到俄國作曲家和指揮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這首奏鳴曲後,說道:「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我願每天都聽一聽。這是絕妙的、前所未有的音樂。我總帶著也許是幼稚的誇耀想:人們能夠創造怎樣的奇跡啊!」1870年10月30日,巴黎在普法戰爭中已經被普魯士軍隊包圍三個多月了。設在凡爾賽的普魯士國王威廉的大本營里,鐵血宰相俾斯麥正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首腦梯也爾談判停戰條件。這天晚上,曾任德國駐義大利大使的格台爾,在凡爾寒的一架破舊不堪的鋼琴上,為俾斯麥演奏了《熱情奏鳴曲》。俾斯麥聽了最後一個樂章後說:「這是整個一代人斗爭的嚎哭。」他是從一個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場來領會貝多芬的「熱情」的。他曾說過:「要是我能常聽這個曲子,我的勇氣將不會枯竭」,因為「貝多芬最適合我的神經」。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說過:「我的藝術用以改善可憐的人們的命運。」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聽說他的音樂為俾斯麥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五、拍節機·友誼·卡農
貝多芬的朋友美爾策爾(1772-1838),以發明和製造機械樂器著稱於世。1813年秋,貝多芬為美爾策爾發明的萬能琴(即機械樂隊)寫作了一部戰爭交響曲,題為《威靈頓的勝利》或《維多利亞之戰》,描寫同年6月21日英將威靈頓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維多利亞大敗拿破崙的場景。美爾策爾曾經在溫克爾(1776-1826)發明的基礎上,創制了今天通用的拍節機。貝多芬首先採用,並按照它每分鍾所打的拍數來標明自己作品的速度。貝多芬的助聽器,也是1810年左右美爾策爾為他製作的。有一次,貝多芬在送美爾策爾出行時,寫了首富於風趣的卡農,來歌頌拍節機的創制者。 這首象徵貝多芬和美爾策爾之間友誼的卡農,後來被貝多芬選進了他的第八交響曲(作品93號),成為第二樂章的主題。
六、芭蕾舞台上的第七交響曲
瓦格納稱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作品92號)為「舞蹈的極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體運動的最妙的體現」。據說他曾設想在李斯特的鋼琴伴奏下,用舞蹈來表現《第七交響曲》。瓦格納的理想,後來由俄國舞劇編導馬辛實現了。1938年,他把這部交響曲編成了芭蕾舞,用來表現一個寓言式的故事情節——世界的創造和毀滅:第一樂章:創造——在創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變成了植物和動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現了男人和女人,還有危險的蛇。第二樂章:大地——地球上出現了憎恨和強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著被謀殺的少年。第三樂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對大地上的騷亂無動於衷,依然盡情歡樂。第四樂章:酒色和毀滅——人們沉湎於酒色。神看見他們惡劣地模仿上界的歡樂,因為憤怒而 用火毀滅了世界。1938年5月,這出舞劇由巴西爾的俄國芭蕾舞團在摩納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七、歡樂頌與合唱交響曲
1793年1月,德國詩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學法學教授菲舍尼希寫信給席勒夫人夏洛蒂說:「有一位青年……抱著偉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歡樂頌》一節一節地譜成音樂。」這個青年就是貝多芬,當時他住在波恩,只有23歲。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為《歡樂頌》的音樂起過稿。在1812年寫的《歡樂頌》主題,後來用於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調命名日節慶序曲》(作品115號)。貝多芬在1795年的前後為畢爾格的詩所作的歌曲《互愛》和《合唱交響曲》末樂章中《歡樂頌》的主題,在音調上有密切的聯系,可以說是《歡樂頌》主題的前身。後來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調鋼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號)中又借用這個曲調作為主題,演唱庫夫納歌頌音樂魅力的詩。《鋼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為寫作《合唱交響曲》的終曲而作的一次嘗試。1824年3月,貝多芬在寫給普洛勃斯特的信里說過:「《合唱交響曲》的終曲,是按照《鋼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調寫的,但規模則遠較宏大。」由此可見,貝多芬為《歡樂頌》譜曲的意圖,從1793年開始,前後琢磨了30年,才最後在《合唱交響曲》中得以完成。《合唱交響曲》完成於卡爾斯巴德決議後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運動都遭到殘酷鎮壓的反動時期。1824年5月在維也納刻倫特納托爾戲院初次演出時,聽眾反映的熱烈是空前的。貝多芬出場時,受到聽眾五次的鼓掌歡呼,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但站在樂隊中背對著聽眾的貝多芬什麼也聽不見,幸而女低音歌手翁格爾牽著他的手轉過身,才「看到」了聽眾的歡呼。從初演所引起的異乎尋常的情緒可以看出,歌唱歡樂,也就是歌唱自由,在當時有著何等深切的現實意義。
貝多芬簡介
——偉大的人民音樂家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1770-1827)是維也納樂派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離法國國境不遠的小城市--波恩。父親是個宮廷樂團的男高間歌手,母親是個廚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
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很早已洞察兒子的音樂天份,為了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四歲即開始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貝多芬十一歲便輟學,專心在家學習音樂。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十三歲貝多芬已受雇於波恩劇場擔任大鍵琴演奏者,正式成為一名職業音樂家。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的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於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弦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與樂隊浪謾曲等。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於同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而又極朴實鮮明,它的音樂既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貝多芬的音樂反映當時人民群眾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所以它的音樂總是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直到現在仍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響曲在他的全部創作中佔有極其獨特的地位。這些交響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響敘事詩--描寫英雄生活的長篇史詩。雖然沒有故事情節藉以聯系起來,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動和思想的各個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臨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問題,例如:英雄和他的斗爭、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內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響曲是世界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21506413
����十二歲,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 。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訊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准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朴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㈧ 為什麼創建的百度百科詞條沒有通過審核
為什麼創建的詞條總是不通過?
1.宣傳嫌疑
不得在詞條中加入了任何與宣傳推介有關的語句。例如加入個人手機號,QQ號,廣告宣傳,黃色內容等。
2.參考資料
必須在參考資料欄中添加參考資料。參考資料是否來自官方網站,或其他權威網站。網路詞條內容應客觀真實,需提供參考資料加以佐證。
人物詞條參考資料不能來自論壇、博客等帶有免責聲明的來源;圖書、網路小說、漫畫、產品、軟體、游戲詞條參考資料應來自官方網站或其他非售賣性網站;葯品等健康產品需提供生產廠家或衛生部門備案信息作為參考資料。
3.正文內容
正文內容必須符合網路收錄標准,不符合網路收錄標準的將不予通過。
不得加入與詞條名不相關或相關性弱的內容,比如冗餘、無意義或違規信息(如:非客觀、准確、全面的信息)等。不得加入模稜兩可的內容,比如可能、也許、大概等詞語。必須以撰寫網路全書條目的方法撰寫詞條,不得在詞條中加入了主觀內容或復制新聞報道等。
4.廣告內容
網路不允許任何形式的廣告宣傳。有關個人、公司或產品的宣傳稿件,或者內容中含有推銷或宣傳的內容,都將會被刪除的。
㈨ 如果有學生想了解發明創造,獲取專利,參加自主招生,老師可以幫助大學
自主招生是中國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擴大高校自主權的重要措施。自主招生選拔由高校自行組織,一般由筆試、面試兩部分組成。通過自主招生選拔的考生必須參加高考(07年起上海地區考生通過復旦、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選拔後,高考成績可僅作參考),在高考錄取時可獲得20分或不等的優惠。自從2003年開始,我國就通過實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選拔制度改革,允許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額,以選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發現的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根據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人數不能超過試自主招生面試點學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的5%。
自主招生六大特別提醒
1、自薦VS校薦
申請方式分為「校薦」和「自薦」兩種。
絕大多數院校同時接受「校薦」和「自薦」。但有少數院校只接受校薦,以2010年的招生簡章來看,就有中央財經大學、同濟大學、北大醫學部等。而中國人民大學更加特殊,指出有「校薦」資格的考生可以任意選擇學校提供的專業,但是「自薦」的考生只能在物理學、化學、人文科學實驗班(國學)、中國革命史與中國******黨史、美術學專業等5個專業中選擇。
據統計,以「校薦」資格申請自主招生獲得通過海選的比例遠大於以「自薦」方式,「校薦」幾乎95%能通過院校的海選,而以「自薦」方式通過海選的比例不超過20%,因此有實力拿到「校薦」資格的考生要盡量爭取拿到心儀院校的「校薦」。需要指出的是,「校薦」並不是學校在推薦信上蓋了章就算是學校推薦,因為所有考生申請的材料都必須經過中學蓋章,只有拿到中學的推薦名額才算是學校的校薦。
2、如何選擇目標學校
案例:考生晨晨在自主招生中拿到了外經貿20分的加分,而經過了幾個月的學習,成績具備了沖擊人民大學的實力,這時報考外經貿將萬無一失,而放棄人大又心有不甘,於是左右為難。
建議考生和家長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太過保守。具體操作時,可以選擇2所目標院校,一所是與考生平時實力相當的院校;另一所略高於考生的平日實力,並且通過努力是完全能夠得著的院校。
3、如何准備申請材料
申請材料一般包括申請表(報名表)、個人陳述、推薦資料及附屬材料。
(1)申請材料所覆蓋的內容一般有:
①成績
有的高校需要很詳細的從高一至高三期中和期末的成績以及年級排名;
②競賽獎項
只要在高中階段獲獎的都可以為自主招生初審通過增加籌碼;
③作品
好的作品將是申請材料的亮點;如果沒有什麼作品的話,也可以談談自己的一些獨特見解,如對教育公平等熱點話題的看法等;
④特長
如果有特長一定要寫上,如竹笛9級,鋼琴9級等。清華大學就非常看重有橋牌、象棋、國際象棋、圍棋等特長的學生;
⑤志向或大學四年規劃
比如北大要求闡述為什麼要報考北大;清華要求寫出自己的求學之路等。
(2)注意事項:
① 重點填寫高中階段的表現。對於初中、小學階段的內容,一般不必填寫。
② 加蓋學校公章,而不能僅蓋學校教務處等部門公章。
③ 個人自述及推薦意見的篇幅均以1頁為宜,一般不超過2頁。
④ 附屬材料只要把高中階段能夠反映自己成績的材料附上即可。
⑤ 本著節約原則,建議以黑白印製申請材料。
4、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自薦信
(1)個人陳述一定要務實,這也是寫個人陳述最重要的一點。類似於「我是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我樂於助人」、「我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樣的話很空洞,任何人都可以說,就體現不出一個人的閃光點。 如果想要體現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一定不能泛泛而談,盡可能舉例說明。如果參加過社會工作,如志願者等,都可以寫出來。寫作時要實事求是、條理清晰地書寫,不要用花哨的語言對自己大加贊揚,語言要朴實、誠懇、實事求是。作假是大忌。
(2)個人陳述要分清主次,有所強調。每個申請自主招生考試的學生應該都是很優秀的,都有著豐富、驕人的經歷,但是這些經歷不可能都寫進去,因此就要有所強調,突出自己身上最重要同時也是招生老師最欣賞的能力,去強調那些能夠體現這些能力的經歷。
(3)突出自己的個性。現在的高中畢業生都是90後的學生,有活力、有夢想,視野開闊,性格張揚。在申請材料中老師同樣希望看到時代賦予他們這些青春活力的內涵。
(4)了解申請院校的文化內涵和性格特點。越好的高校越注重考生的秉性與學校文化氛圍的匹配。既然是自主招生,高校更願意選擇這樣的學生,而且這樣的方式更適合於高校未來發展趨勢。
5、如何准備筆試
自主招生考試的筆試要比高考(論壇)題難,比各類競賽題容易。由於考試時間在一輪考試之後,因此考生只要在學校跟著老師扎扎實實地做好一輪復習即可,此外,可以對熱點話題有所了解,以此來開闊視野,也不至於在評述時無話可說。
6、如何准備面試
自主招生的面試題目靈活多變,不可預測。准備時不必在話題方面花費太多精力。而要在心態、思維、語言表達、禮儀等方面進行准備。
首先,要盡可能讓自己保持一個輕松平和的心態。
其次,多設想一下面試時遭遇突發狀況要如何應對。如出現冷場的情況怎麼辦?拿到的話題無話可說怎麼辦?自己在語言表達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另外,禮儀是我們容易忽略的一個方面。比如面帶微笑、認真傾聽別人的話、不要氣勢太剩地搶話等都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7、特別提醒
考生在自主招生考試過程中容易出現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我們注意:
(1)因准備自主招生考試,而耽誤了正常的學習;
(2)沒有通過自主招生考試,或沒有拿到最高級別的加分,感到心情失落;
(3)拿到自主招生加分,過於自滿,放鬆了學習,結果大意失荊州
㈩ 創新與發展800字作文
創新,是學習的生命力。它就像一盞明燈,在黑暗中放射萬丈光芒,引導人們不斷前進,走向成功之路。翻開人類歷史長卷,有多少偉大的科學實踐者不正是通過點燃創新――這盞明燈而達到成功彼岸的嗎?就拿物理學家法拉第來說吧,他在奧斯特試驗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產生了新的研究思路,提出能否實現磁生電這一偉大的構想,經過一系列的試驗於探究,他終於成功了,從而開創了電學事業的先河。他不正是由於創新精神而獲得成功的嗎?培根曾經說過,「只見汪洋就以為沒有大陸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這些「拙劣的探索者」的失敗,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創新的精神。科學發明需要創新精神,學習同樣需要創新精神。英國有個人叫亞克敦,可謂是世界上讀書最多的人,他閱讀過的書不計其數,可最終卻毫無建樹,原因就在於他沒有將書本只是加以創新,轉變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與之相反,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對資本家發給工人的工資產生了疑問,正是抱著這種求索創新的精神,他不斷深入工人群眾,調查研究,終於發現了剩餘價值的秘密,為了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學習必須有創新,否則,即便讀萬卷書,也是徒勞無益的。學習貴在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學有所成;只有發揚創新精神,我們才能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一名合格的弄潮兒!同學們,行動起來,讓我們為祖國的明天而奮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