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老舍因創造

老舍因創造

發布時間:2020-12-10 08:03:19

A.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是哪些求介紹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劇作家--老舍
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老舍是滿族正紅旗人。 1899 年 2 月 3 日出生於北京西城小楊家胡同一個困苦的貧民家庭,老舍的父親是一名守衛皇城的護軍, 1900 年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巷戰中陣亡。從此,全家依靠母親給人縫洗衣服和充當雜役的微薄收入為生。老舍在大雜院里度過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大雜院的日常生活,使他從小就熟悉車夫、手工業工人、小商販、下等藝人、娼妓等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深知他們的喜怒哀樂。大雜院的生活使他從小就喜愛流傳於市井巷裡的傳統藝術(如曲藝、戲劇),為它們的魅力所吸引。他從這樣的環境中,接受了與現代中國大多數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藝術啟蒙。這些,都對他有極大的影響,並在他的創作中留下鮮明的印記。
1906 年,在別人的資助下,老舍進私塾讀書;三年後,轉入新式學堂。 1913 年,考入學雜膳宿費用都由國家供給的北京師范學校。 1918 年老舍以優異成績在北京師范學校畢業,畢業後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校並兼任國民學校校長。當「五四」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聲,把他從「兢兢業業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條中驚醒(《「五四」給了我什麼》),他作出了新的抉擇。 1922 年 9 月,老舍辭去所有職務,到以開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國文教員,在那裡寫下了第一篇新文學習作《小鈴兒》。「五四」推動他進一步掙脫了封建的、世俗的羈絆,去尋求一種比他已經得到的更有意義的生活。
1924 年,老捨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漢語講師。多彩的世界和濃烈的鄉思,將他拉入文學的天堂。他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業余開始小說創作。寫有《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 1926 年加入文學研究會,老舍在文學事業中找到了值得為之獻身的工作和充實的生活。他的創作從一開始就顯現出現實主義的特點,並且從語言、筆調到內容、主題,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
1929 年夏,老舍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國回國。次年 7 月,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 1934 年,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課余繼續長篇小說的創作。《貓城記》 (1932) 、《離婚》 (1933) 、《牛天賜傳》 (1934) 、《月牙兒》 (1935) 、《駱駝祥子》 (1936) 、《我這一輩子》 (1937) ,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特別是小說《駱駝祥子》突出地表現了作家對於城市貧民的真摯同情和深刻理解,成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駱駝祥子》是 30 年代中國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現代中國一部傑出的長篇小說;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40 年代譯成英文以後,也贏得了外國讀者的喜愛。
抗日戰爭爆發後,老舍隻身南下赴漢口和重慶。 1938 年 3 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管協會的日常事務。在創作上,以抗戰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有話劇《殘霧》,小說《火葬》、《四世同堂》等。 1939 年 6 月,他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軍民。近半年之中,行程兩萬余里,歷經川、鄂、豫、陝、寧、青、甘、綏八省,包括延安和陝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這些,都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生活,他的政治態度明顯地激進起來。抗戰後期,他又投身日漸高漲的民主運動之中。以上變化也鮮明地反映在他的創作中。他先後在濟南、武漢、重慶等地,與演唱曲藝的藝人討論編寫抗戰鼓詞的問題,自己也利用各種舊形式寫了不少宣傳抗戰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劇、鼓詞、相聲、數來寶、墜子、話劇等,供藝人演出。 1944 年初,老舍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以濃烈的油彩塗抹出在民族存亡關頭這座古老城市的眾生相,細致刻畫了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中下層居民的內心沖突和由此萌發的覺醒,蘊含著對於他們的鞭撻和期待,在他關於北京市民的眾多描繪中增添了不少豐富多彩並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畫幅。
抗日戰爭勝利後, 1946 年 3 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赴美講學。期滿後旅居美國從事創作。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3 日,老舍立即啟程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他以巨大的熱誠,參加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從事傳統藝術的改革、注意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和輔導,同時創作了《茶館》、《龍須溝》等著名話劇。 1951 年,話劇《龍須溝》上演,引起文藝界和社會的強烈反響。一個來自舊中國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時間里,寫出這樣一部歌頌新中國的優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贊嘆,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他努力了解、體驗新的生活,反映在作品中,寫出歷史的躍進。

老舍這樣一個優秀的文學家、藝術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殘酷的迫害, 1966 年 8 月 24 日因不堪凌辱而含冤棄世。
老舍戲劇集
《殘霧》《張自忠》《面子問題》《神拳》《荷珠配》《歸去來兮》《秦氏三兄弟》《方珍珠》《龍須溝》《春華秋實》《茶館》《女店員》《大地龍蛇》《柳樹井》《青霞丹雪》《青蛙騎手》《全家福》《西望長安》《誰先到了重慶》。
老舍長篇小說集
《蛻》《老張的哲學》《鼓書藝人》《文博士》《火葬》《無名高地有了名》《小坡的生日》《正紅旗下》《牛天賜傳》《趙子曰》《二馬》《離婚》《駱駝祥子》《貓城記》
老舍短篇小說集
《趕集》《熱包子》《愛的小鬼》《同盟》《大悲寺外》《馬褲先生》《開市大吉》《歪毛兒》《柳家大院》《抱孫》《黑白李》《眼鏡》《鐵牛和病鴨》《也是三角》《蛤藻集》《上任》《犧牲》《柳屯的》《末一塊錢》《老年的浪漫》《毛毛蟲》《善人》《鄰居們》《月牙兒》《陽光》《櫻海集》《老字型大小》《斷魂槍》《聽來的故事》《新時代的舊悲劇》《且說屋裡》《新韓穆烈德》《哀啟》《火車集》《「火」車》《東西》《人同此心》《殺狗》《我這一輩子》《一封家信》《一塊豬肝》《浴奴》《貧血集》《八太爺》《不成問題的問題》《小木頭人》(童話)《一筒炮台煙》《集外》《不說謊的人》《創造病》《敵與友》《電話》《狗之晨》《記懶人》《民主世界》《牛老爺的痰盂》《沈二哥加了薪水》《生滅》《小鈴兒》《新愛彌耳》《裕興池裡》《抓葯》。
老舍曲藝作品
《厚古薄今》《活 - 武松》《假博士》《教授》《她記得》《抗戰民歌二首》《空城計》《控訴摟包的》 - 大鼓書詞《禮物》《戀歌》《流離》《亂形容》《說明白話》《覃本秀自述》《痰迷新格》《童謠二則》《微笑》《為和平而戰》《為小朋友們作歌》《維生素》《小相聲一則》《新春之歌》《新青年》《新詩》《雪中行軍》《音樂的生活》《英雄贊《元旦銘》《慈母》《打刀曲》《讀書》《二期抗戰》《附錄 - 致友人函》《歌唱偉大的黨》《歌聲》《鬼曲》《國葬》《過新年》《海外新聲》《和平解放西藏》《紅售貨員》《紅葉》《鴻興飯館紅旗飄》《八九十枝花》《保民殺寇》《保我河山》《壁報詩》《別迷信》《長期抵抗》《陳各莊上養豬多》《成渝路上》《蒙古青年進行曲》《女兒經》《陪都贊》《青年》《青年突擊隊員》《清明》《日本撤兵了》《掃盪五氣》《山高擋不住太陽》《神仙辭職》《生產就業》《柿子豐收》《蜀江船歌》《雙反》《札蘭屯的夏天》《戰》《丈夫去當兵》《致富神咒》《中秋月餅》《祝賀北京解放十年》《祝賀兒童節 1 》《祝賀兒童節 2 》《作詩》。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汝南縣。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中國的小說,只有到了魯迅那裡,才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這個更廣大的題材領域,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這是一個多麼冷酷無情的世界!這是怎樣一種扭曲的人生!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挺起腰桿來做人,爭取自己幸福的未來。
除了社會底層的人物形象之外,魯迅還塑造了一些剛剛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這些知識分子有進步的要求,有改善社會的良好願望,有對人、對己的真誠的感情,真誠的愛,但當時的社會卻不能容忍他們。「狂人」詛咒人吃人的現象,希望人人都能成為「不吃人的人」,成為「真的人」,周圍的人就把他當成瘋子,必欲除之而後快(《狂人日記》);夏瑜為社會而犧牲,茶客們說他「瘋了」,華老栓則用他的血來治自己兒子的病(《葯》);魏連殳關心中國社會,社會卻來迫害他,到他不再關心中國社會時,周圍的人卻來巴結他(《孤獨者》)。《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傷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為社會,為自己,追求過,奮斗過,但在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經歷的都是悲劇的命運。魯迅同情這些知識分子,就是同情中國社會,關心中華民族的命運,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只有這些知識分子還在為社會的進步而掙扎、奮斗。
魯迅對社會上的兩類人是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的,那就是那些權勢者和偽君子。《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最充分體現魯迅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國古代的文化不像西方的文化,西方中世紀處在一種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統治之下,只要掙脫了這種宗教文化的束縛和禁錮,西方的近現代文化就有了發展的力量。中國古代文化則是由各種不同的文化共同構成的,在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各種文化都摻雜在了一起,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徹底打破了中國古代散文「溫柔敦厚」美學風格的束縛,更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文章閱讀網http://www.sendfon.com/) 魯迅的思想和藝術的創造力是驚人的,他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這使他成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一個世界性的文學大師。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著作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
個人簡介
原名郭開貞,為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考古學家、思想家、革命活動家、詩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瑩》、《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參加「左聯」東京支部活動。1938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這一時期創作了以《屈原》為代表的6個歷史劇。他還寫了《十批判書》、《青銅時代》等史論和大量雜文、隨筆、詩歌等。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並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務委員、副主席等職。作品有《新華頌》、《東風集》、《蔡文姬》、《武則天》、《李白與杜甫》等

茅盾
作家簡介:
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史上著名小說家、批評家,被視為宗師級人物,但1990年代之後漸有負面評價。其創作以史詩性的氣派著稱,注重作品的社會功能,理性重於感性,缺乏打動人心的真正力量。代表作包括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鋪子》等。(宇慧撰寫)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他 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接著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 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 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

B. 世界語 是波蘭醫生柴門霍夫創造的,這能說明語言是個人現象嗎為什麼

當然不能!柴門霍夫雖是個人,但是他創造的物質卻是服務於全體人民乃至整個國家內的。而所謂的個容人現象只是說個人的作為,是個人的特徵。

比如說:語言不是個人現象,為什麼會有「老舍的語言」,「魯迅的語言」的說法?

答:是指行文風格的特徵,因為老舍、魯迅等人的文字風格鮮明,能和其他人的區分,所以有此一說。也把模仿其風格的文字成為XX的語言。
也有另一套說辭,就是老舍、魯迅的一些經典句子的引用:比如老舍的「我愛大清國,怕它完了!」

我相信此時你已經懂得世界語不是個人現象了吧?祝你學習愉快 :)

C. 老舍創造了現代文學史上什麼的形象

老舍性情溫厚,寫作姿態比較平和,是一位多產作家,一生寫了一千多篇(部)作品,約七八百萬字。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他的獨特地位與價值就在於對文化批判與民族性問題的格外關注,他的作品冷靜地審視了轉型期中國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深層變化,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戀。

他第一次把鄉土中國社會現代性變革過程中小市民階層的命運、思想與心理通過文學表現出來並獲得巨大成功。

建國前,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小說創作上。

《老張的哲學》寫北京閑民的可笑生活,

《趙子日》寫北京學生的公寓生活,文筆輕松,寫來酣暢淋漓,諷刺處,也有潑辣恣肆的力量;但是笑料太多,描寫也過於誇大,諷刺便有點失去了力量。

《二馬》是作者在英國寫的,意在比較中國人與英國人的不同處,但是作者對社會觀察得不夠深入,那個理想人物馬威就不能不懸空;文筆較前細膩,笑料仍然不少。

至於《貓城記》對老中國的國民性的不滿與憤恨,

《離婚》對北京市民那種妥協敷衍的灰色生活的諷刺,

《四世同堂》對國民性中積極因素的發掘,這些都具有老舍所獨具的特色與意義。

不過,真正把老舍靈魂的深邃處揭示出來的還是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與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

老舍說他寫《駱駝祥子》很重要的一點便是「由車夫的內心狀態觀察地獄是什麼樣子」,他把現代文明的侵襲下人性淪落的困境揭露得極為深刻。

在祥子的那個世界中的確沒有任何光明,那些混戰的軍閥、蠻橫的偵探、顢頇的車行老闆等等無不以自己的方式給那個世界注入著黑暗,至於那些弱者就只能在這種黑暗中苟延殘喘,命運幾乎註定了他們的死亡結局。更為可怕的是,像祥子這樣的弱者根本無法找到任何信念來反抗這樣一個世界,他想擁有一輛自己的車這樣一個卑微的願望無法支撐起他的人生,當這個願望破滅時,他就只能被世界的黑暗吞噬,並以自己渺不足道的存在加強著現世的黑暗。

《月牙兒》、《我這一輩子》中,老舍似乎都在從那些被人忽略的卑微人生中透視著現實人間的地獄狀況,從而企喚著光明的出現。

建國後,老舍的主要成就表現在話劇創作上,尤其是著名的《茶館》。在這部劇作中,老舍通過一個北京茶館反映了近百年中國現代史的變化。

不過,老舍的關注點不在宏大的歷史演變上,而在於被宏大歷史所遮蔽的卑微的現實人生中。在這里,所有人都被一種奇異的力量扭曲摧殘得不成人形,人在現實中孤苦無告;所謂的光明歷史無法校正與安慰那些扭曲而痛苦的靈魂。在這幾部作品中,老舍的偉大處表現得淋漓盡致。

D. 老舍在解放後創造了什麼書

《方珍珠》(話劇抄)1950:晨光襲出版社
《龍須溝》(話劇)1951,大眾~~
《老舍選集》1951,開明~~~
《春華秋實》(話劇)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說》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館》(話劇)1958,戲劇
《上任》(短篇小說)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長篇小說,又名《惶惑》、《偷生》、《飢荒》三部曲)上下冊,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
《正紅旗下》(長篇小說,遺著,未完)
《我這一輩子》(中篇小說)
《老舍小說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藝評論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選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戲劇全集》(1一4卷)1982,戲劇
《老舍新詩》1983,花山
《四世同堂補篇》(長篇小說)1983,百花
《老舍散文》1984,百花
《老舍經典作品選》2002,當代世界
《草原》 未知

E. 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究名詞解釋

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北京人。傑出的中國現當代作家。著有小說集《趕集》《微神》等,詩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等,劇作集《老舍劇作選》等12種。

代表作:《二馬》《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月牙作》《斷魂槍》《我這一輩子》《龍須溝》《茶館》等。

一、老舍的品格[文化人格與藝術品格]

老舍是20世紀中國現代小說和現代戲劇的巨擘。他的作品屬於文化味最濃、而又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大手筆之列。老舍具有極其鮮明的創作個性和十分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冷靜的思想啟蒙

盡管老舍沒有直接參與五四運動,但他曾反復強調說:感謝「五四」,它叫我變成了作家。

一是將審美視角投向中國市民社會,從中努力挖掘傳統風習積淀著的市民社會心理。特別關注30年代前後市民社會中已形成精神病態的「中國典型」,發掘國民性的弱點,都具有突出的典型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是從多方面探索了國民劣根性形成的原因,完成了對國民性及產生它的歷史原因和社會現狀的多重批判。老舍用自己的全部創作形象地挖掘了國民性的精神內涵和主要病源。總結:探索國民劣根性原因,進行了多重批判。

文學承載著思想啟蒙,思想啟蒙的題旨又深化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強化其審美藝術力量。被譽為「最老舍」的《駱駝祥子》如果沒有對祥子這個來自農村的個體勞動者的真實描繪和深入透視,沒有作家對這些精神弱點充滿同情焦慮的批判,作品的悲劇力量將大打折扣。總結:文學的思想啟蒙作用能增強作品的思想內涵。

(二)穩健的文化批判者

1、老舍善於以中西文化、新舊文明比較的宏觀視角來進行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國民劣根性的挖掘。

在英寫成的長篇《二馬》就是在中英文化比較中揭示民族性格的弱點和傳統文化的弊病,舉起了文化批判的大旗。

2、用創作構建起一個完整清晰而富有力度的文化批判體系,緊緊抓住封建傳統文化的縮影——北平文化,從思想革命的角度來解剖社會弊端的根源。北平文化就是沙漠文化,只能滋生順民性格和奴性特徵。包括三部分:傳統士大夫文化(權)、外來殖民文化(錢)和民習風俗文化。

(三)沉鬱的「市民詩人」

經由對北平市民社會的發掘,達到了對民族性格、民族命運的一定程度的藝術概括,達到了對於時代本質的某種揭示。

分為老派市民、洋派市民、理想市民和底層市民。

老派市民:批叛傳統文化的巨大惰性和負面效應。

理想市民:對傳統文化優秀一面的贊許。

洋派市民: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沖撞時產生的病態人物。

底層人物:表達尖銳的社會批判思想,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同情與嘆息。

濃郁的「京味心」。寫京城節俗。寫出了風俗與民族意識的錯位,《四世同堂》中風俗竟嘲諷性地成了民族意識喪失、內在凝聚力崩潰的象徵。這是老舍獨特的藝術視野,也是老舍作為市民社會表現者和批判者所達到的深度。

(四)悲觀的「幽默大師」

幽默,作為老舍個性氣質和藝術風格,在他的整個創作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含淚的笑」。

老舍的幽默原因:一受狄更斯等外國作家的影響;二是「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三是旗人子弟的老舍,生活在民間通俗文藝廣為流行的旗人社區里,被濃厚地染上了傾向幽默的思維方式。

老舍經過挫敗與探索,從《離婚》開始,到《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乃至他建國後創作的話劇《龍須溝》、《茶館》等,老舍的幽默隨著整個創作進入巔峰而日顯成熟。他的幽默中蘊含著抹不開的悲觀絕望的色彩和苦澀辛酸的味道。

老舍運用了原汁原味的北京話,使得幽默與敘述、抒情能熔為一爐而不顯匠氣。老舍對現代白話文學語言的不斷探索和發展創造,使他獲得「語言大師『的美譽。

F. 老舍長於寫人,善於調動各種手法______,創造性地運用北京市民的____,使人一讀就能感受到小說的_____特色

老舍是語言大師,長於寫人,善於調動各種手法塑造人物從不同中角度對人物性格和命運展內開敘述。創容造性地運用北京方言,給通俗樸素的文字增添「親切、新鮮、恰當、活潑」的味兒,使人一讀就能感受到小說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G. 貓的作者是誰

老舍。

《貓》是老舍創作的一篇狀物散文,發表於《新觀察》1959年第16期。該文描述的是老舍的家貓,其形象在老舍的筆下栩栩如生,摯情躍然紙上,表達了作者愛貓至深是有緣由的。該篇文章已選入統編教材小學四年級課本中。

作者懷著對貓喜愛的心情,通過仔細觀察,寫出了貓的性格。老舍先生寫的《貓》,字里行間充溢著對貓的極其喜愛的感情。

《貓》這篇散文細致、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性格和它滿月時的淘氣可愛,首先是表達了真摯的感情。老舍先生對家裡貓的愛如同對兒女的愛,因此無論是古怪還是淘氣,在他眼裡都是十足的可愛。而且人與貓之間互相信任,和諧相處,創造出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

(7)老舍因創造擴展閱讀:

貓創作背景:

該篇最初發表於1959年8月《新觀察》第16期,初收入《老舍散文選》。1958年是愛國衛生運動空前發展的一年。

1950年4月,老舍和夫人胡絜青及其子女一起,搬進了一所位在北京的小三合院。他在這所小房的院子里,養了不少花草,當普通朋友來訪的時候,請他們看花、看貓。

老舍是名副其實的「愛貓黨」。他一生養過很多貓,對貓的喜愛之情常常溢於言表。查看老舍養貓的三個時期:濟南時期、北碚時期、北京時期,便知大都是和家人住在一起的時候,婚姻美滿,家庭幸福。

H. 老舍創造性的使用了什麼

老舍創造性地使用了「化俗為雅」的京味文學語言體。

I. 老舍是語言大師 他創造性地使用了()

老舍創造性地使用了京味語言。

J. 母雞的作者是老舍本文作者感情變化為線索用前後鮮明的什麼創造了一位母親母親

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版吟、欺軟怕硬和拚命炫耀,權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

閱讀全文

與老舍因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