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燕的其他象徵意義
勇敢的精靈 不朽的形象
——《海燕》藝術手法賞析
這是一篇散文詩,它融合了散文的描寫性和詩歌的表現性的特點。刻畫了勇敢的精靈——海燕的戰斗英姿,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國革命前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不朽的形象和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斗爭。以下我們一起來學習全文是如何運用多樣的藝術手法來表達文章主題的。
一、 運用象徵,托義於物
首先我們明確一下象徵的概念,它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也就是用具體的形象來表現某種抽象意義。就本文而言,由於特定的歷史時期,雖然俄國革命運動不斷高漲,但沙皇的反動統治還比較強大,人民的言論還沒有自由,因此作者通過這種方式與統治階級進行斗爭。
文中出現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象徵意義,而且通篇的象徵義只是蘊涵在形象之中並沒有揭示出來。海燕象徵了堅強無畏、英勇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大海及波濤象徵了革命高潮時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暴風雨象徵席捲一切反動腐朽勢力的革命浪潮風暴;太陽象徵光明的未來;狂風、烏雲、雷電象徵丑惡而又虛弱的沙皇反動勢力;海鷗、海鴨、企鵝象徵害怕革命要破壞他們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同時,這些象徵義隨著形象的發展逐步加深。其中海燕的形象漸趨完整,隨著情節的發展愈來愈鮮明突出;烏雲、狂風則是作最後的垂死掙扎。這樣作品就動態地呈現20世紀初俄國形勢的發展趨勢,而大海熄滅閃電的情景有力的預示著反動勢力的最終結局
——那就是滅亡。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也就由此透露出來。
二、 對比烘托,形象有力
文中為了表現海燕的英勇戰姿和對暴風雨的渴望之情,以暴風雨來臨前夕大海的海面變化作為烘托,詳細描繪了暴風雨來臨之前、暴風雨逼近之時、暴風雨即將來臨之時等三個海面景象,寫出了當時斗爭環境的惡劣,反襯海燕的英勇形象。並且把海燕的形象與海鷗、海鴨、企鵝的呻吟、飛竄、恐懼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海燕的勇敢、樂觀。另外,又以風、雲、雷、電一齊出擊來烘托海燕已經吹響了戰斗的號角,豪邁激昂、振奮人心。
三、 語言優美,增強氣勢
散文詩由於兼具散文與詩的特點,因此有它的獨特之處。語句不分行,不押韻,卻精練、形象、優美。文中描摹出海燕的聲——從「叫喊」到「大笑」;形——「黑色的閃電」;一系列的動作,如「飛翔」「穿」「掠」等刻畫出海燕的快速敏捷,矯健勇猛的「直沖向烏雲」。比喻誇張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表達效果,使形象更為鮮明。全詩語言充滿激情,使人振奮,尤其是結尾「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對革命風暴的期盼、呼喚,又是對廣大人民的戰斗召喚。
當時的形勢決定了這種極富戰斗激情的文章是很難在報刊上發表的,正是文中通篇採用的象徵手法,再加上當時審查官的疏忽,《海燕》這篇文章終於發表在1901年4月號的彼得堡《生活》雜志上,也正是這個原因《生活》雜志被查封了。
春天的旋律 革命的宣言
——《海燕》賞析
高爾基的《海燕》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在作品中,高爾基以昂揚的浪漫主義激情,氣勢磅礴的藝術筆觸,通過對大自然暴風雨即將來臨時的客觀景象的生動描繪,深刻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夜「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暗示了革命暴風雨的即將到來,沙皇專制統治的必然崩潰,革命事業的必然勝利。作品對不畏強暴、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海燕」——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給予了最真摯、最熱忱的贊頌。
寓情於景、借景述懷是《海燕》的基本藝術方法。正如高爾基說的:「用象徵的形式可以方便和簡潔地說出你想說的東西」,「在象徵中可以注入很大的思想內容」。作者依據自己的美學選擇,賦予筆下的自然景觀以各自不同的象徵意義,並藉助比喻、擬人、對比等藝術手段,使象徵的主客體之間達到天衣無縫、自然和諧的境地。讀者雖滿眼是大海暴風雨前的景象,透過紙背,看到的卻分明是一幅革命與反革命殊死較量的戰斗畫圖。在作品中,烏雲、狂風、雷聲、閃電象徵沙皇專制統治,代表黑暗的反動勢力。「在蒼茫的大海上,風聚集著烏雲」、「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壓下來」,「像青色的火焰,在無底的大海上燃燒」,這些文字明寫風暴來臨前的自然氣象變化,暗指黑暗勢力的相互勾結、對革命運動的殘酷鎮壓以及最後的垂死掙扎。隨著革命形勢的高漲,敵人的鎮壓愈益猖狂,但歷史潮流不可逆轉,革命暴風雨的來臨之日,就是反動派的滅亡之時。與此同時,海鷗、海鴨、企鵝則象徵害怕革命、目光短淺的資產階級社會階層和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者。面對暴風雨的即將來臨,海鷗「恐懼」「呻吟」,試圖逃避,「掩藏到大海深處」;海鴨「呻吟著」,被「轟隆隆的雷聲」「嚇壞」;企鵝也無比「愚蠢」「畏縮」,以為「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在懸崖底下」,就能避開暴風雨的沖擊。這些動物心驚膽顫、張惶失措的情態,正是資產階級和改良主義者害怕革命、貪圖安逸,只想保全自己這一心態的真實寫照,真實地反映了1905年前後俄國資產階級對待無產階級革命的態度,字里行間,寄寓著作者無情的嘲諷和蔑視。作品中,咆哮怒吼的大海象徵日漸覺醒的人民革命力量,暴風雨象徵就要來到的革命紅色風暴,太陽象徵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海燕象徵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光輝形象。作者滿腔熱情,贊美大海,贊美海燕。在烏雲翻滾、白色恐怖猖獗的險惡環境中,與海鷗們的怯弱、驚恐形成鮮明對照,大海翻起「白沫」,捲起「波浪」,發出歌唱,以英勇的迎戰姿態「沖向空中去迎接雷聲」,並把「金箭似的閃電」「熄滅在自己的深淵里」;「海燕像黑色的閃電高傲地飛翔」,「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沖雲霄」,勇敢、熱情、憤怒、歡樂,「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大海的主動出擊,與雷聲、閃電決一雌雄,海燕的興奮活躍,熱烈渴望暴風雨的來臨,正是革命人民和無產階級先鋒戰士革命堅定性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生動體現。。高爾基正是運用形象的對比、烘托,抑惡揚善,鞭撻惡丑,褒揚美善,才塑造出了「海燕」這一飽含力與美、深刻反映了時代特徵的藝術形象,從而吹響了一曲嘹亮的時代進軍的號角,喚醒民眾,鼓勵他們勇敢地投入爭取解放的斗爭中去。
在整體的審美上,《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它把詩和散文的特點結合起來,又表現出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文筆粗獷、氣勢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貳』 高爾基的《海燕》一文象徵的主題是什麼
《海燕》體現了高爾基早期作品中革命浪漫主義的典型特徵。整首詩以宏偉壯麗的大自然作背景,極力渲染惡浪騰空、雷電交加、狂風怒吼、波瀾壯闊的緊張的氣氛,狀寫出油畫般濃烈、鮮明的色彩,塑造出一個「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精靈」般的藝術形象,蘊蓄著激越的情緒和諷刺的筆調。
這些都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的特點,整體上營造了濃郁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氛圍,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它反映了高爾基早期的美學主張──他在給契訶夫的一封信中說:「確確實實,需要英雄主義的時代已經來到了。『希望』是不像生活,而高於生活,比生活更美好的東西。」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爾基創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詩。
(2)海燕創造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海燕》是高爾基1901年3月寫的一篇帶有象徵意義的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由於19世紀歐洲爆發的工業危機很快就蔓延到了俄國,在1900年到1903年的危機年代裡,俄國倒閉了3000多家大小企業,被開除的工人達10萬多人,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革命斗爭蓬勃興起。
俄國工人運動開始從經濟罷工轉到政治罷工,轉到遊行示威,提出關於民主自由的政治要求,提出「打倒沙皇專制」的政治口號,動搖著沙皇統治的根基。
作者簡介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於俄羅斯帝國下諾夫哥羅德的一個木工家庭。是著名的作家、評論家、政論家、學者,也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和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一。
『叄』 「海燕」是什麼意思啊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詩,它是高爾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寫於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著沙皇統治的根基。來自社會底層、深諳底層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觸摸到剛剛開始跳動的新時代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為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斗激情的頌歌。
『肆』 高爾基的《海燕》全文賞析
在整體的審美上,《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它把詩和散文的特點結合起來,又表現出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文筆粗獷、氣勢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全篇在內容結構上層層推進,前後呼應,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它以暴風雨漸次逼近為線索,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可分為三個大的場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風雨「將來」──「逼近」──「即臨」的三個場面中進行刻畫。
第一個畫面(從開頭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寫暴風雨將要來臨,海燕「高傲地飛翔」,以樂觀的激情和勝利的信心「渴望」著暴風雨的到來。
第二個畫面(從「烏雲越來越暗」到「是的,遮不住的」):寫暴風雨逼近之時,海燕搏風擊浪,以必勝的信心迎接暴風雨的到來。
第三個畫面(從「狂風吼叫」到篇末):寫暴風雨即將來臨之時,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熱情呼喚著暴風雨。
(4)海燕創造與擴展閱讀:
《海燕》運用象徵的手法,號召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迎接革命暴風雨的來臨。這篇作品一經發表,便在俄國大地上產生巨大反響,它被革命者用膠印和手抄等方式廣為傳播,一時間成為最受歡迎、最富有宣傳性和號召力的「傳單」。
這首詩對工人革命斗爭的發展和農民運動產生了影響,學生的反政府運動也更為強烈。也深受列寧、斯大林的贊賞,被譽為「戰斗的革命詩歌」。《海燕》在當時的俄國,是「鼓舞人民革命的號角」。
『伍』 《海燕》賞析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爾基創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詩。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詞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
此文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分成三部分,描繪了海燕面臨狂風暴雨和波濤翻騰的大海時的壯麗場景。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際勇敢歡樂的形象的描寫。
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熱情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預言沙皇的黑暗統治必將崩潰。
預示無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並必將取得勝利的前景。並且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斗爭。
(5)海燕創造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海燕》寫於1901年,當時,歐洲的工業危機波及俄國,工廠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革命斗爭蓬勃興起。
高爾基1901年2月19日從故鄉尼日尼·諾夫戈羅德來到彼得堡,參加俄國作家協會為紀念農奴解放40周年而舉行的特別會議,發表了抨擊沙皇政府的演說。
3月4日,幾千名大學生和工人為抗議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學生送去當兵,在彼得堡喀山廣場舉行示威,遭到殘酷鎮壓,有些人被打死,許多人受了傷。高爾基參加了這次示威。
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極為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鄉後,根據當時的斗爭形勢和參加示威的感受,寫成了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這篇小說的尾聲部分。
小說先投寄莫斯科《信使報》,後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雜志。愚蠢的審查官禁止發表這篇小說,卻認為它的尾聲是一篇寫景的文字。
這樣,《海燕》就被作為一篇獨立的作品在《生活》雜志1901年4月號上發表了出來。《海燕》一經發表,便在俄國大地上產生巨大反響,它被革命者用膠印和手抄等方式廣為傳播,一時間成為最受歡迎、最富有宣傳性和號召力的詩傳單。
作者介紹:
瑪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前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
高爾基於1868年3月16日誕生在伏爾加河畔下諾夫戈羅德鎮的一個木匠家庭。1884年,他參加民粹黨小組,閱讀民粹黨人著作和馬克思的著作,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
1905年,高爾基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6年,高爾基受列寧的委託,由芬蘭去美國進行革命活動,在美國出版長篇小說《母親》。後定居義大利卡普里島。
1913年,高爾基從義大利回國,從事無產階級文化組織工作,主持《真理報》的文藝專欄。1917年十月革命後,伴隨著革命出現的混亂、破壞、無政府主義思潮及各種暴力事件。
高爾基與列寧及新政權之間產生了矛盾。1921年10月,由於疾病,也由於與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分歧,高爾基出國療養。1928年,高爾基回到蘇聯。
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羅斯作了兩次長途旅行觀光後決定回國定居。1934年當選為作協主席。1936年6月18日,68歲的高爾基因病去世。
高爾基的創作中處處洋溢著對積極人生態度的贊美,嚮往喚醒人民群眾創造新生活的激情,喚起人對自己作為人的自豪感,鄙視憐憫與恩賜。
在高爾基看來,人有權力,也有力量創造與人相稱的生活,憐憫與恩賜是貶低人,有辱人的尊嚴。作家深信,人民的愚昧落後是歷史造成的,並非是天生的。
人民一旦掉脫黑暗的過去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鐐銬,他就能站起來為自己的權力而戰,成為歷史的主人和創造者,成為大寫的人。高爾基從事創作始終都抱著一個鮮明的文化目的。
通過文學藝術促進人的自我意識的話醒,提高入的自信心和道德文化水彩,推動俄羅斯民族擺脫歷史的和精神的重負,走向現代。為著這一基本文化目的。
高爾基認為,文學作品不能只限於發掘生活瑣事,而應當「講到激動不安的精神和精神復興的可能性」,要有「對創造生活的號召」,要善於「以思想和言詞之美來豐富生活」。
要美化人,美化生活。這一文化目的使得高爾墓在盲面慘淡的人生、直書全部的真實的同時總想通過美化、「虛構」來顯示人生的亮色,使人們不至於因現實的可怕而沉淪和絕望。
因此他才強調;作為藝術家,既要從現實出發,敢於揭露生活中的黑暗現實,又要「善於站在現實之上」,把肯定性的現象加以「浪漫主義化」。
『陸』 高爾基的《海燕》全文
高爾基《海燕》全文如下: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沖向烏雲,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里,烏雲聽出了歡樂。
在這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里,烏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海鴨也在呻吟著,──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斗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
蠢笨的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到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直壓下來,而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雷聲轟響。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
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那些烏雲,它因為歡樂而號叫!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睏乏,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狂風吼叫……雷聲轟響……
一堆堆烏雲,像青色的火焰,在無底的大海上燃燒。大海抓住閃電的箭光,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里。這些閃電的影子,活像一條條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動,一晃就消失了。
——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6)海燕創造與擴展閱讀: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爾基創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詩。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詞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
此文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分成三部分,描繪了海燕面臨狂風暴雨和波濤翻騰的大海時的壯麗場景。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際勇敢歡樂的形象的描寫,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熱情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預言沙皇的黑暗統治必將崩潰,預示無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並必將取得勝利的前景。並且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斗爭。
『柒』 關於《海燕》的創作背景
海燕》作於1901年3月。由於19世紀歐洲爆發的工業危機很快就蔓延到了俄國,在1900年到1903年的危機年代裡,俄國倒閉了3000多家大小企業,被開除的工人達10萬多人。工業危機和失業痛苦並沒有能迫使工人運動停止,也沒有把它減弱,相反,工人開始從經濟罷工轉到政治罷工,轉到遊行示威,提出關於民主自由的政治要求,提出「打倒沙皇專制」的政治口號,使得工人斗爭更加帶有革命性質。工人革命斗爭的發展,對農民運動發生了影響,學生的反政府運動也更為強烈。列寧在1901年12月寫的《示威遊行開始了》一文中這樣說:「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示威運動正由於種種原因而在下新城、在莫斯科、在哈科夫再次高漲起來。民憤到處都是增長,把這種憤懣匯合成為一道沖擊到處橫行霸道、肆虐逞凶的專制制度的洪流,愈來愈必要了。……當人民的憤懣和公開的斗爭到處開始迸發火星的時候,首先和主要的是供給大量的新鮮空氣,使這些星星之火能夠燃燒成熊熊的烈火!」
正當俄國革命運動不斷高漲的時刻,高爾基在1901年2月19日從尼日尼—諾夫戈羅德(現名高爾基城)到了彼得堡,參加俄國作家協會為了紀念農奴解放40周年而舉行的特別會議,發表了抨擊沙皇政府的尖銳演說。接著3月4日他又參加了在彼得堡喀山大教堂附近舉行的學生示威遊行,親自目睹了沙皇憲警對學生的血腥鎮壓。他還在一些作家和社會活動家聯名寫的抗議沙皇政府暴行的公開信上簽了名。3月12日,他回到尼日尼—諾夫戈羅德之後,就根據自己在彼得堡的經歷,結合當時的革命斗爭形勢,寫成了一篇帶有象徵意義的短篇小說「幻想曲」《春天的旋律》(也有人譯為《迎春曲》),它的結尾部分,就是著名的《海燕》。估計這篇作品的寫作時間,不會早於3月14日和晚於3月24日。
高爾基在《春天的旋律》里,說當春天即將來臨的時候,在他房間窗外面的花園里,有一群鳥兒在交談著和歌唱著,他們爭論的是關於「大自然即將蘇醒」和「自由」與「憲法」等問題。其中「七等文官老麻雀」是個自由主義者,他曾經也夢想過自由與憲法,他輕輕地喊過「自由萬歲!」,但立即又大聲地補充一句:「在法律限制的范圍以內。」「令人尊敬的老烏鴉」講話一向簡短扼要,她老是叫著「烏哇——是事實!」既持重,又肯定。……「告密者年輕的大公雞」則「本著職分所在」,「要細聽棲息於空中、水裡和地下的一切生物的談話,並且嚴密注意他們的行動」。他特別注意剛飛來的一群金翅雀,因為他們膽敢希望整個大自然很快就要蘇醒。「四等文官灰雀」聞到空氣里有股什麼氣味,他在打牌的時候,聽到一隻「世襲的可敬的鴟鴞 」也講過同樣的話,表示要察看,要追究,要「弄個明白」。這時「詩人雲雀」飛來了,他預言到黑夜漸漸消逝,曙光正在微笑,「我要迎接朝陽,迎接清晨,迎接光明和自由」。不用說,「四等文官灰雀」和「告密者年輕的大公雞」是都瞧不起雲雀的,灰雀甚至罵他是「一隻多麼灰色的……下流貨」。而在花園的角落裡,有一群金翅雀坐在老菩提樹的樹枝上,聽著其中一隻帶有鼓舞力地唱著他從什麼地方聽來的一首關於海燕的歌。
高爾基寫的這篇作品把鳥兒加以「人格化」,而且對其中某些鳥兒加上官銜和稱號,用來諷刺俄國社會各階級的代表人物和抨擊沙皇統治,在當時是無法發表的。高爾基原想在莫斯科的《信使報》上發表,但遭到審查當局的否決。高爾基又立即把這篇小說寄給彼得堡的《生活》雜志,也同樣遭到審查當局的否決。但其結尾《海燕之歌》卻被單獨發表在當年四月號的《生活》雜志上。這是由於沙皇審查當局「漏審的疏忽」。《生活》雜志主編波塞曾這樣回憶說:「《海燕》是經過審查官葉拉庚事先審查後發表的,但他沒有看出它有什麼革命性的東西。」審查當局不久就發現「漏審的疏忽」所造成的嚴重錯誤,下令查封了《生活》雜志。
《海燕》當時是不脛而走,以各種形式傳遍全俄國,被引用進革命傳單,被編印在國外出版的革命詩歌集中。高爾基本人真正成了革命暴風雨來臨前的海燕,他不僅宣告,而且還召喚革命暴風雨的來臨。正因為這樣,沙皇憲警當局對他採取了種種迫害,當年四月間把他逮捕關進監獄。但俄國革命的風暴卻更加猛烈了。
『捌』 高爾基《海燕》的寫作背景
《海燕》是高爾基早期創作活動中的一篇著名散文詩。就是一隻鳥兒在《春天的旋律》的結尾部分所唱的歌。這種思想傾向的作品在當時是無法發表的。高爾基先把它寄給了莫斯科的《信使報》,在審查時,被書報檢查官禁發了。高爾基又把這篇作品寄給彼得堡的《生活》雜志,也被當局禁止了。但作品的結尾部分《海燕》卻被單獨發表在1901年4月的《生活》雜志上,這是審查官的疏忽造成的。事實上,作品一經發表,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沙皇當局很快就發現了「漏審的疏忽」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於是下令查封了《生活》雜志。
詳細介紹:
《海燕》寫於1901年,當時,歐洲的工業危機波及俄國,工廠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革命斗爭蓬勃興起。高爾基1901年2月19日從故鄉尼日尼·諾夫戈羅德來到彼得堡,參加俄國作家協會為紀念農奴解放40周年而舉行的特別會議,發表了抨擊沙皇政府的演說。3月4日,幾千名大學生和工人為抗議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學生送去當兵,在彼得堡喀山廣場舉行示威,遭到殘酷鎮壓,有些人被打死,許多人受了傷。高爾基參加了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極為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鄉後,根據當時的斗爭形勢和參加示威的感受,寫成了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這篇小說的尾聲部分。小說先投寄莫斯科《信使報》,後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雜志。愚蠢的審查官禁止發表這篇小說,卻認為它的尾聲是一篇寫景的文字。這樣,《海燕》就被作為一篇獨立的作品在《生活》雜志1901年4月號上發表了出來。《海燕》一經發表,便在俄國大地上產生巨大反響,它被革命者用膠印和手抄等方式廣為傳播,一時間成為最受歡迎、最富有宣傳性和號召力的詩傳單。
據斯維爾德洛夫夫人的回憶錄《斯維爾德洛夫》所載:由於《海燕》這首散文詩句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沙皇政府才認識到高爾基的危險性,於是不經審訊就決定把他放逐到庫爾斯產克去。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諾夫戈羅德的人們很早就把火車站擠滿了,為高爾基送行。高爾基剛到來,人群中就爆發了「高爾基萬歲」、「打倒專制制度」、「消來黑暗勢力」的呼聲。
『玖』 《海燕》的寫作背景。
《海燕》寫於1901年,當時,歐洲的工業危機波及俄國,工廠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革命斗爭蓬勃興起。高爾基1901年2月19日從故鄉尼日尼·諾夫戈羅德來到彼得堡,參加俄國作家協會為紀念農奴解放40周年而舉行的特別會議,發表了抨擊沙皇政府的演說。3月4日,幾千名大學生和工人為抗議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學生送去當兵,在彼得堡喀山廣場舉行示威,遭到殘酷鎮壓,有些人被打死,許多人受了傷。高爾基參加了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極為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鄉後,根據當時的斗爭形勢和參加示威的感受,寫成了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這篇小說的尾聲部分。小說先投寄莫斯科《信使報》,後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雜志。愚蠢的審查官禁止發表這篇小說,卻認為它的尾聲是一篇寫景的文字。這樣,《海燕》就被作為一篇獨立的作品在《生活》雜志1901年4月號上發表了出來。《海燕》一經發表,便在俄國大地上產生巨大反響,它被革命者用膠印和手抄等方式廣為傳播,一時間成為最受歡迎、最富有宣傳性和號召力的詩傳單。
據斯維爾德洛夫夫人的回憶錄《斯維爾德洛夫》所載:由於《海燕》這首散文詩句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沙皇政府才認識到高爾基的危險性,於是不經審訊就決定把他放逐到庫爾斯產克去。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諾夫戈羅德的人們很早就把火車站擠滿了,為高爾基送行。高爾基剛到來,人群中就爆發了「高爾基萬歲」、「打倒專制制度」、「消來黑暗勢力」的呼聲。示威者時而高唱革命歌曲,時而朗誦《海燕》,一位演說者大聲說道:「高爾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說出了真理並揭露我們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筆,一種力量——他那在自由發表意見時所表示的思想……我們要用示威來表示我們是怎樣地喜愛高爾基」。示威結束時,一位大學生激動地高呼;「暴君將要死亡,而偉大的有力的自由的人民將要興起!」
戈寶權同志根據《高爾基全集》翻譯,編入本書時,由譯者作了修改。《海燕》是高爾基在1901年3月寫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結尾部分,原題《海燕之歌》。高爾基(1868~1936),原名阿歷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高爾基是筆名。
《海燕》發表後,立即引起廣大讀者注意,成為進行革命宣傳斗爭的有力武器。列寧非常喜歡這首革命詩歌。他在1906年寫的《在暴風雨來臨之前》一文中,曾經引用這篇作品,並且以「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作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