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酒是誰創造出來的啊,怎麼想到造出酒來的
提到誰發明造酒,人們大都知道是杜康。傳說他是最早造出酒的人。《書·酒》中有「維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禮。」孔穎達疏引應劭《世本》:「杜康造酒」。明許明泉《寫風情》:「你道是杜康傳下瓮頭青,我道是嫦娥擠出胭脂淚。」清陳維崧《滿江紅·聞阮亭罷官之信並寄西樵》詞:「使漸離和曲,杜康佐釀。」都把杜康造酒進入詩詞。三國魏曹操的《短歌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唐皎然的《詩式·語似用事義非用事》一文,指出「如魏武呼『杜康'為酒。」從此把杜康竟作為酒的代名詞。杜康何時人,只是一個傳說。
傳說姒文命夏禹時代的儀狄。《說文》「酒,就也。一日造也。」造字古讀如就。又雲:「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杜康就秫酒。」這一記載摘自《戰國策》,說明儀狄先造出酒醪,杜康才接著造出秫酒。又《說文》巾部,說少康箕帚秫酒,「少康者杜康也。」如果杜康確是少康,那他就是姒文命夏禹的第四世孫姒相的遺腹子。接許慎《說文》雲:「事物原始皆用《世本》」,即《世本八種》,是先秦史料叢編,清秦嘉謨等輯補;說明上述解釋可能來自先秦。《戰國策·魏策二》關於夏禹時儀狄善釀酒而禹疏儀狄這段話如下:「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醉),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本文這里不是求其酒的利弊,而是研究酒的發明權。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趙整》:「秘書侍郎整以堅頗好酒,因為《酒德之歌》,乃歌曰:『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識,儀狄先知(下略)'。」歷史及傳說,均承認儀狄先造了酒醪,醪是汁渣混合的酒,又稱濁酒或醪糟酒,之後,杜康(姒少康)才造了秫酒。
此外,也有把酒的發明賦予黃帝姬軒轅的,大約因為他發明多,也把酒的發明安到他頭上。那根據就更少了。上古社會,酒的發明;必須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必須進入農耕時期。原始社會有了崇拜土神(後土、社)或崇拜穀神(稷),並且在祭祀中用「粢盛」(糧食),才是具有農耕生產的依據。據考古研究,我國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仰韶文化時期,即以農業為主,輔之以漁獵和家畜飼養。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的夏代,由夏禹姒文命時期的儀狄或禹的第四世孫姒少康時期造出酒來,都是完全可能的。至於具體人名則非可靠依據。因為中國進入中古時期,都要把文明社會以前的發明創造,甚至連自然神崇拜,也要尋找一位具體的或傳說的人物結合起來,有些則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比如把後土神附會為共工氏的兒子產句龍」,把稷神給了烈山氏之子「柱」或周「棄」,都是一種牽強附會。因為「句龍」或「柱」和「棄」都是「田正」即分管農業的官。那些崇拜自然神「後土、穀神」的歷史,都比他們的歷史早的多,所以第一個酒的創造者儀狄或杜康,也只能把他們做為一種歷史傳說,但酒的發明至少在夏代,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說,我國酒的歷史,至少有將近四千年之久。
『貳』 禮金,誰發明~
有也不給他,太不像男人了!和他離婚你會找到更好的,祝你幸福;;;;;
『叄』 誰是第一個提出禮儀的人
這個問題已經無法考證,但禮儀的起源與發展史有跡可循。
1.禮儀的起源時期:夏朝以前(公元前21世紀前)
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代)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整個原始社會是禮儀的萌芽時期,禮儀較為簡單和虔誠,還不具有階級性。內容包括:制定了明確血緣關系的婚嫁禮儀;區別部族內部尊卑等級的禮制;為祭天敬神而確定的一些祭典儀式;制定一些在人們的相互交往中表示禮節和表示恭敬的動作。例如: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尊崇男女有別的思想;在炎黃、堯舜禹的時代中,人們逐漸推出「三綱五常」的理論。
2.禮儀的形成時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紀~前771年)
人類進入奴隸社會,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禮儀發展成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禮制,禮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在這個階段,中國第一次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家禮儀與制度。如「五禮」就是一整套涉及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禮儀規范和行為標准。古代的禮制典籍亦多撰修於這一時期,如周代的《周禮》《儀禮》《禮記》就是我國最早的禮儀學專著。在漢以後2000多年的歷史中,它們一直是國家制定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被稱為禮經。
3.禮儀的變革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前221年)
這一時期,學術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對禮教給予了研究和發展,對禮儀的起源、本質和功能進行了系統闡述,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社會等級秩序劃分及其意義。孔子非常重視禮儀,把「禮」看成是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礎。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他認為「不學禮,無以立」「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他要求人們用禮的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倡導「仁者愛人」,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同情心,要相互關心,彼此尊重。 孟子把禮解釋為對尊長和賓客嚴肅而有禮貌,即「恭敬之心,禮也」,並把「禮」看做是人的善性的發端之一。 荀子把「禮」作為人生哲學思想的核心,把「禮」看做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禮者,人道之極也」。他認為「禮」既是目標、理想,又是行為過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管仲認為禮關繫到國家的生死存亡,把「禮」看做是人生的指導思想和維持國家的第一支柱。
4.強化時期:秦漢到清末(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
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盡管在不同的朝代禮儀文化具有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特徵,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直為統治階級所利用,禮儀是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的工具。這一時期的禮儀的重要特點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婦、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它逐漸變成為妨礙人類個性自由發展、阻撓人類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鎖。縱觀封建社會的禮儀,內容大致有涉及國家政治的禮制和家庭倫理兩類。這一時期的禮儀構成中華傳統禮儀的主體。
5.近代禮儀的發展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時期,中國出現「大雜燴」式的禮儀思想,關於禮儀的標准、價值觀念得到推廣和傳播。正在此時,西方與中國推崇的思想截然不同,西方推行自由、平等、解放的思想。相對於中國的思想而言,西方更顯得開放和自由,中國的思想略為保守。
6.現代禮儀的發展
辛亥革命以後,受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等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禮儀規范、制度,受到強烈沖擊。五四新文化運動對腐朽、落後的禮教進行了清算,符合時代要求的禮儀被繼承、完善、流傳,那些繁文縟節逐漸被拋棄,同時接受了一些國際上通用的禮儀形式。新中國成立後,逐漸確立以平等相處、友好往來、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為主要原則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日趨頻繁,西方一些先進的禮儀、禮節陸續傳入我國,同我國的傳統禮儀一道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構成了社會主義禮儀的基本框架。許多禮儀從內容到形式都在不斷變革,現代禮儀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各行各業的禮儀規范紛紛出台,禮儀講座、禮儀培訓日趨紅火。人們學習禮儀知識的熱情空前高漲。今後,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增多,禮儀必將得到新的完善和發展。
在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近代以後,禮儀的范疇逐漸縮小,禮儀與政治體制、法律典章、行政區劃、倫理道德等基本分離,現代禮儀一般只有儀式和禮節的意思,去掉了繁文縟節、復雜瑣碎的內容,吸收了許多反映時代風貌、適應現代生活節奏的新形式。現代禮儀簡明、實用、新穎、靈活,體現了高效率、快節奏的時代旋律。
『肆』 「禮」是誰提出來的
禮」原是宗教祭祀儀式上的一種儀態,《說文解字》就說:「禮,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可知,「禮」原來並沒有等級制度的倫理道德方面意義,在階級社會出現後,人類開始有等級之分,宗教祭祀也隨之出現了身份的限制和區分,於是,作為宗教祭祀儀態的「禮」便開始具有了社會身份區分的內容。逐漸轉化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一種身份制度。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禮就產生了,它是現實生活的緣飾化,用外之物以飾內情,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一、禮物,就是行禮所用的宮室、衣服、器皿及其他物質的東西。二、禮儀。就是使用禮物的儀容動作。三、禮意。它是由禮物和禮儀所表達的實實在在、明明白白的內容、旨趣或目的。這就要求禮物和禮儀必須適當,在逐漸完善的禮曲實踐中證明為無過不及、恰到好處。 「禮」具有社會身份制度方面的意義,最遲在殷商時代已經存在;但是,作為一種較為嚴格的社會制度,則是周朝初年的事情。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紂滅殷,為著鞏固自己的統治,周公便在殷禮的基礎上,重新制訂禮樂,將作為社會身份意義的「禮」制度化,系統化。 我們說的封建禮數的「禮」有著作為政治的等級制度和倫理道德兩個方面的屬性,作為等級制度的「禮」,強調的是「名位」。也就是孔子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作為倫理道德的「禮」的具體內容,包括孝、慈、恭、順、敬、和、仁、義等等。 在「禮」兩個方面的屬性中,等級制度為「禮」的本質。而倫理道德方面的屬性則為等級制度的外在顯現。封建禮數實際上是通過向人們灌注孝、慈、恭、順、敬、和、仁、義等,把這些外在於人的倫理道德觀念變為人的內在需求,去束縛人們的思想,限制人們的行為,把人們變為統治階梯的忠實奴僕,以達到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目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中國封建社會的歷代統治者都把封建禮教作為維護其統治的不二法門。 自從民國以來,我國的禮儀制度在不斷變得簡單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鑒的模式。「禮」,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已經脫離了原先為封建時期森嚴的等級制度服務的本質,而是維系社會良好風氣的道德規范。但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就可以不再受到「禮」的約束,甚至把儒家文化等一味地看成是陳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無缺的。實際上,我們所鄙棄的只是「禮」中的糟粕,對於儒家文化中占據相當分量的高尚的東西,我們還是要繼承並發揚;而在另一個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見得完全像我們所見所聞的那樣人性。隨著中國的一步步發展,「禮」無與倫比的魅力必將會再度大放異彩,使世界眼中的中華民族,是一個文明、開放的民族,而中國當然就是一個文明、開放的國度。可以說,中國的形象,將會因為「禮」而更加亮麗,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