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者花絮

創造者花絮

發布時間:2022-02-24 20:11:20

A. 洛克菲勒家族的家族花絮

洛克菲勒家族的亞洲藏品
說到洛克菲勒家族的收藏,必然要想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MOMA)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現當代美術博物館之一,與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法國蓬皮杜國家文化和藝術中心等齊名。博物館最初以展示繪畫作品為主,後來展品范圍漸漸擴大,包括雕塑,版畫,攝影,印刷品,商業設計,電影,建築,傢具及裝置藝術等項目,直到現在,其藝術品數量已達15萬件之多。主要展示從十九世紀末至今的藝術作品。
中國的花鳥繪畫成熟於中國的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發展歷史,是中國獨特的藝術傳統繪畫之一,具有強烈的精神性。中國古代花鳥繪畫的發展得益於宮廷畫院之院體畫的延續,自西蜀、南唐首設畫院以來,北宋「翰林圖畫院」、南宋畫院和明代畫院的興盛,對中國花鳥繪畫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形成於北宋熙寧、元豐之際的文人畫以「野逸」之風獨樹一幟,與院體畫形成抗衡,也因此有了花鳥繪畫更大的發展空間,盡管中國花鳥繪畫史深沉跌宕,卻也極豐富多彩,最能體現文人筆情墨趣和貫注思想情感,其獨有的藝術特點,令人傾倒。
西方傳統繪畫藝術重視色彩的冷暖表現和對色彩的整體的藝術的表現,藉助解剖學、透視學、明暗法則等學科,將造型建立在科學基礎上。而中國傳統繪畫不是再現性的繪畫,而是建立在『意象』表現基礎之上,追求一種通過『心物交融』的審美過程來達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境界。能創造這種超然於物外的藝術境界的自然不是形式,不是技法,而是內在的精神和氣質。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沉醉於自然,從中感受到自然的美,以尋求內心的自由和超脫達到一種新的人生境界。中國的禪的哲學與藝術思想都要求整體地、直覺地體現自然,所謂悟道,不是思辯的推理認識,而是個體的直覺體驗,禪是以直覺的方式來表達和傳遞那些被認為不可表達和傳遞的東西,而藝術的審美心理,也要求所描繪的東西直接訴諸人的感官,訴諸人的感情和想像。它不離開現實,卻超越現實。不離開感覺卻超越感覺,力求在精神上傳達出某種帶有永恆意味的超越性的東西。
洛克菲勒家族的女人
勞拉斯貝爾曼洛克菲勒
勞拉美麗賢淑,是老洛克菲勒的夫人。15歲時,勞拉在中學的畢業典禮上做演講,題目是《我要劃動自己的船》。當時她是那個小城裡有錢商人的女兒,卻用這樣的演講來追求婦女權利,表達對文化和獨立思想的追求,引起了高年級學生約翰D洛克菲勒對她的特別關注。
勞拉的父親對宗教和政治非常感興趣,熱衷於廢止運動。他幫助建立教會, 是國家議會的成員,協助逃亡的奴隸出逃到加拿大;母親則致力於教會工作,提倡禁慾。勞拉也因此深受影響。她有著敏銳的頭腦和堅定的意志,她要「劃動自己的船」。
畢業後,勞拉成為一個出色的教師。她周圍的人評價她是「一個嚴謹的自律者,一位完美的老師」。1862年,年僅22歲的勞拉被任命為校長助理。此時, 約翰洛克菲勒開始拜訪她。
1864 年9月8 日,勞拉和約翰結婚了。那時,勞拉剛剛度過25歲生日。1866 年8月23日,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伊利莎白出生。
在勞拉的操持下,約翰一家的生活簡單而有規律。每天7:30 開始家庭禱告, 然後是讀書和早餐,食物很簡單。孩子們被教給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收入的觀念。在學習和家務之外, 他們還必須學習音樂。
由於約翰洛克菲勒經常忙於紐約的事務,很少回家。但他們經常通信,充滿著溫情。約翰洛克菲勒非常喜歡家庭的感覺,他曾寫道,「多好的家庭晚餐,多好的奶油,滿桌都是寧靜和溫馨!」
晚年,勞拉的健康每況愈下。從20世紀的初期開始,她被迫大多數時間卧病在床,在痛苦中度過, 但幸好有約翰這個忠實而周到的伴侶。1914 年9月8 日,約翰和勞拉迎來了他們的金婚紀念日。所有的子孫都來為他們慶賀。「我有一個甜心,」約翰說,「並且我感激我仍然擁有她。」次日,是勞拉的75歲生日。
勞拉在第二年的春天去世。
艾比阿爾德里奇洛克菲勒
艾比1874 年出生在羅德島,很早就開始接受優良的教育,包括英國文學,法語, 德語, 藝術歷史和古代歷史, 體操,舞蹈。受到父親的熏陶, 艾比擁有良好的判斷力,是一位優秀的藝術收藏家。
1894 年秋天,在同學家艾比遇見了小約翰洛克菲勒。在長時間的接觸和戀愛後,於1901 年10月
9 日結婚,婚後育有6個孩子:艾比、約翰、納爾遜、勞倫斯、溫斯羅普和大衛。
美國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艾比開始她的慈善事業。從1917 年到1919 年,她擔任美國紅十字會主席,提供經費支持它的工作。
1919 年, 艾比把注意力轉移到改善標准石油精煉廠雇員的生活環境上來。小約翰洛克菲勒收購了許多土地,夫人為這些雇員建築居住社區。
1928 年, 這里又建造了公共議院,議院在1937年成為社區活動中心。該中心為大約4000 個家庭提供診所、體育館、托兒所、滾保齡球和會議室。
1929 年5月,隨著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建立, 艾比的慈善事業更加擴大化。現代藝術博物館也成為她永久的個人收藏之地。同時,她的審美洞察力、行政能力也得以充分展現。
1948 年4月5 日,艾比於紐約公寓去世。
伊迪絲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家族王朝的女兒們各自婚嫁。
小女兒伊迪絲曾在星期日學校當教師。1895年,她與哈羅德麥考密克在聖壇前盟誓結為伉儷。新郎的父親是美國大名鼎鼎的收割機發明家兼國際收割機公司的創始人賽勒斯麥考密克。伊迪絲與哈羅德的婚姻,促成了美國兩大工業集團的合並。約翰洛克菲勒購買了國際收割機公司價值約3千萬美元的股份,伊迪絲也自然成為芝加歌最富有的女士之一,被稱為「芝加哥第一夫人」。
在公眾場合,伊迪絲儼然是一位高貴典雅的貴夫人。不過,她也有古怪的一面。有時,她仍沿用婚前的姓氏「洛克菲勒」簽署信件。而且,她似乎並不滿足當一個工業巨頭的女兒,她時常將自己想像成古代圖坦國王新娘的轉世化身。
伊迪絲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她從未對4個孩子流露出親切與關愛。例如,孩子們必須同她的私人秘書預約後才能見她。當一位雇員打斷正在舉行的豪華晚餐聚會,向她急告3歲的兒子約翰死於猩紅熱的消息時,她也只是無動於衷地點點頭,繼續與客人們共進晚餐。
1906年,伊迪絲前往歐洲,去考察一種新型的心理分析和精神治療法。她的丈夫哈羅德則留在芝加哥,與多名女子發生婚外情。
15年後,伊迪絲才從瑞士返回芝加哥。回家後,她發覺與孩子們的關系明顯疏遠。而哈羅德為了早日迎聚他心愛的女歌劇演員,不斷地勸說伊伊絲離婚。至於3個孩子的婚姻也大大出乎常人所料:兒子福勒是洛克菲勒最疼愛的外孫,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同學的母親結婚;長女瑪蒂爾達17歲時,嫁給了47歲的瑞士馬術教練為妻;小女兒穆麗爾一直胡言,說自己嫁給了一個在一次大戰中陣亡的陸軍中尉的幽靈。後來,又稱已同鬼魂離異。最後,她與一個年齡較大的傷殘退役軍人結了婚。當兒女們忙於各自的終身大事時,伊迪絲正籌劃著如何把心理分析法引入芝加哥。她招收了好幾個病人,向他們講述自己的精神治療法。
伊迪絲決定在威斯康星州附近的密歇根湖岸邊,建造一座專供有錢人消遣娛樂的小城。她出售所擁有的父親石油公司的股份,以換取資金投入伊迪斯頓工程。但在1929年股市暴跌之前,只完工了一個供快艇停泊的船塢。為了購買湖邊的不動產獲取貸款,伊迪絲將自己的家庭信託基金抵押給了銀行。股市狂瀉後,這筆信託基金被銀行收取。由於資金嚴重匱乏,伊迪絲的夢想徹底破滅。
作為父親的約翰洛克菲勒,多年來對女兒的行為一直感到羞愧。他讓小約翰把伊迪絲從湖邊的「府邸」接走,送她去德雷克賓館居住。約翰還供給女兒1000美元一天的生活費。盡管伊迪絲過著相對「貧困」的生活,但這樣的日子也並不長久。由於患了腎臟癌,1932年近60歲的伊迪絲離開了人世,比她的父親早逝5年。

B. 搏激戰的幕後花絮

當演員悉數到位之後,製片人最終決定請菲利普·阿特威爾來給影片做導演,他之前曾經給說唱歌手埃米納姆和「50分」製作過MV,所以對於時髦和尖銳的視覺風格非常有心得,而他就將《War游俠》看成了一個擁有著原始緊迫感的完美集合體,製片人史蒂文·查斯曼表示:「阿特威爾似乎已經把自己的手指搭在了觀眾的脈搏上。」
而菲利普·阿特威爾做出的最有意義的重大決定,就是讓劇本從華麗、老套、可以概括為「黑客帝國」式的動作范疇中解脫出來,他解釋說:「當然,我們還是為影片注入了一些動畫風格,但總地來說,它是一部絕對赤裸裸、有侵略性的好鬥電影--就好像這些事真的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一樣,因為我不想觀眾看影片的時候說,『等一下,他怎麼能以那種方式從牆上爬過去?』特技替身有的時候需要多翻4個跟頭,對於一些影片來說,這可能很棒,但我認為《War游俠》維持真實可信才是最重要的。」
元奎,作為世界最著名的武指以及動作片導演,他曾經製作出像《非常人販》和《生死格鬥》這種純動作的電影。而在這部影片中,元奎將和李連傑、傑森·斯坦森以及菲利普·阿特威爾共同創造出現實主義的武打風格,還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動作特技。製片人克里斯托弗·佩澤爾(Christopher Petzel)說:「李連傑是大銀幕上的傳奇人物,元奎就是幕後成就了一切的功臣,如果電影世界中只有兩個名字代表著武術的最高境界,其中之一肯定就是元奎。」而元奎對這部影片也有他獨特的看法:「李連傑是一名武術藝術家,他的動作雖然傳統,但仍然很酷;傑森·斯坦森的風格則要更強硬一些,既不屬於武術,也不算是功夫……總之他們兩人的風格是如此地不同,所以我認為觀眾肯定想看他們之間來一次武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為影片的最後部分設計一套特殊的動作場面,同時它也會成為這部影片的高潮部分。」
菲利普·阿特威爾還特別找來攝影師皮埃爾·莫瑞爾(Pierre Morel)幫助自己將想像變成現實,莫瑞爾與李連傑和傑森·斯坦森都曾有過合作--《狼犬丹尼》和《非常人販》,而阿特威爾那「以少勝多」的達觀和冷靜則有效地協助他為影片的視覺特效定義出了真實的基礎,莫瑞爾表示:「當你看電影的時候,你會看到如果有一個人受了槍傷,就會噴灑出大量的鮮血……其實真正的槍傷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所以我覺得一定要體現出槍傷在現實生活中的樣子,可能會帶來更加與眾不同的效果。同時我也要求演員的反應盡量逼真到位,那種疼痛的感覺,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為了確保動作場景盡可能地真實可靠,菲利普·阿特威爾還把演員們帶到了特殊武器的訓練基地和警察的新人訓練營。飾演狙擊手蓋伊的成康說:「我們學習了如何正確地持槍,如何進入一座建築物,如果掩護後面的同伴……基本上就是SWAT特警接受訓練的那一套。」
除了一切需要注意的細節部分,李連傑堅持認為:「在動作電影中,最重要的是故事,而不是打鬥。」傑森·斯坦森對此表示同意,他希望影片中傑克與羅格之間的「貓鼠游戲」能夠激起觀眾的興趣,斯坦森說:「為了成為動作電影而玩命地打鬥,只會讓故事顯得非常空洞。《War游俠》是那種有關一個有思想的男人的動作電影,觀眾也會隨之產生更多的聯想,『他們會抓到這個人嗎?正義永遠都會行得通嗎?羅格應該為一切的壞事負責任嗎?』當他們最終知道了答案後,肯定會特別吃驚。」

C. 花絮製作軟體

adobeaftereffects這是一款專門用來做片頭花絮的軟體,不過入門比較難,好在網上教材很多。

D. 偉大辯手的幕後花絮

黑人的問題對於標榜自由民主的美國來說一直是難以解決的一塊軟肋。黑人自從踏上美洲大陸的那一刻開始就從來沒有收到過公正的待遇。直到上世紀70年代,黑人在美國還沒有選舉權,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也沒有得到體面工作和個人發展的機會。在影壇上,情況也是如此,在好萊塢40年代的黃金時期,銀幕上卻幾乎見不到一個黑人的面孔。黑人與生俱來的幽默開朗與俊朗隨和原本是不乏表演天才的。但在美國很少有黑人演員得到大眾的承認。這種情況即使時至今日也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觀。
而在這種情況下,在影壇能取得一些成績的黑人影星們則就更為難能可貴了。在1963年黑人影星西德尼·波蒂埃憑借在《原野百合花》中的表演斬獲當年的奧斯卡影帝可謂石破天驚。在那之前還從來沒有黑人染指過這一演藝界至尊獎杯。而在那之後長達近40年的時間里,西德尼·波蒂埃一直都保持著「唯一黑人影帝」的稱號。
直到2002年,傳奇般的丹澤爾·華盛頓以《訓練日》高調加冕,才結束這一尷尬的的歷史空白。而丹澤爾·華盛頓的得獎也似乎為黑人影星們都帶來了福祉。在他得獎之後的4年中,又先後有兩位黑人男星問鼎。首次在短期內和白人演員們平分天下。由此,丹澤爾·華盛頓也更加被人們看作是一個時代的標志而富有了濃烈的傳奇色彩。
丹澤爾·華盛頓這個出身表演科班,有過舞台劇與電視劇等多類型表演經歷的全能演將,如今已是身背5個學院提名、一座影帝和一座男配小金人。在黑人影星中他絕對是後繼摩根·弗里曼之輩前啟威爾·史密斯之流的中間力量。在好萊塢中像他這樣身兼票房號召力與獎項競爭力的演員,即使在白人一線紅星中也為數不多。影片卡司名單上他的名字彷彿就是質量免檢的標志和千萬票房的保證。而如此傳奇的人物在銀幕上也總是扮演一些不朽的傳奇。丹澤爾·華盛頓兩部影片《美國黑幫》及本片《偉大辯手》都是取材於真人真事的真實傳奇。前者是美國史上影響力最大的黑幫教父。而本片中他所扮演的美國文壇大家馬文·托爾森所調教出的黑人高校辯論隊曾創造了「十年僅一敗」的傳奇戰績。在逆境之中,這樣一支名不見經傳的辯論隊殺遍天下無敵手的故事完全就是真實的奇跡!更不用提,當年辯論隊中僅14歲的小成員在5年之後,還成為了後來發展為全美最大的民權組織之一「種族平等委員會」的創始人和領袖。真實英雄改變世界的神力,比任何幻想都更為深遠(說來也巧,當年的奇跡發生地Wiley高校,正於這些年遭受了財政危機,但電影開拍後得到了捐助重建,又一樁真實美談)。
而在本片中,丹澤爾·華盛頓除了披掛上陣擔綱男主角之外,還人生第二次執掌起了導筒,此前他的導演處女作《光榮時刻》已經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在大大小小的各種電影節上狂拿了14座獎杯和另外17項未果提名。這一次作為導演二番出陣,想必丹澤爾·華盛頓手中的利劍比前次更是鋒利不少,再加上他大力相邀《撞車》的剪輯師、《大河戀》的攝影指導等奧斯卡貼牌副將,此次銳意轉型的影帝大人在已有《美國黑幫》鏖戰影帝的情況下,看來是志在同時開辟出導演這一塊年輕的戰場。而韋恩斯坦發行方在看過本片後也在已有主要參賽選手《幸福已逝》的情況下臨陣將本片編入沖獎軍團,可見本片來頭已然不小。
而日前新近公布的金球提名名單上當然也沒有落下本片的位置。雖然只有一項最佳劇情類電影的提名,但也已經足夠證明實力。另外,美國製作人協會日前也宣布將為本片頒發斯坦利·克萊默獎。該獎是協會每年專門頒發給那些表現重要社會題材的影片的。而此前曾獲過此獎項的影片中就包括《難以忽視的真相》、《盧安達飯店》和《晚安,好運》等奧斯卡級的影片。所以這對於本片來說也算是一個開門大喜,不錯的兆頭!

E. 死水的幕後花絮

這是一部充滿魔幻色彩的驚悚恐怖片,除了視覺上對觀者的猛烈沖擊外,影片還包含著大量的宗教隱喻,為影片平添了幾分浪漫氣質。影片的製作班底也是「恐怖」十足,一代驚悚佳作《驚聲尖叫》的創造者凱文·威廉姆森擔任本片的監制,以他對恐怖電影的駕御能力絕不會允許這部影片的「駭人指數」有走低的可能。更何況,影片還有導演吉姆·格萊斯皮坐鎮。吉姆憑借1997年賣座影片《我知道去年夏天你做了什麼》而一炮走紅,不過這位異軍突起的電影人自那之後除了一部動作驚悚片《狙擊殺手》之外,便再沒有嚇人的作品問世了。時隔八年後,吉姆終於重整旗鼓,再次挑戰靈異恐怖影片,吉姆的再顯身手顯然更值得我們期待。

F. 深入敵後的幕後花絮

扎克·潘還將主角克里斯塑造成一個普通人,以區別於傳統的好萊塢英雄,他不是一個飛行英雄,他只是一個陷入困境的平凡人——製片約翰·戴維斯稱之為成熟版《壯志凌雲》。明了編導的意圖,也就會理解為什麼他們選中威爾遜三兄弟中的老二歐文來擔綱。歐文似乎更擅長《拜見岳父》這樣的喜劇,但他自然的表演風格很適合演繹克里斯這個凡人,深得製片贊賞。他的即興表演功力和獨特的幽默感也給導演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了更貼近人物,歐文與飛行員吃住在一起,參加生存訓練,還學習操作大黃蜂艦載戰斗/攻擊機。
相比之下,當過海軍通信兵的吉恩·哈克曼可謂駕輕就熟。他塑造的瑞格特威嚴、誠摯、莊重,受到影片軍事顧問的贊揚,認為他抓准了瑞格特對部下的遭遇感同身受的精神狀態,為這部戰爭片增添了人性的光彩。
順便說一下,吉恩·哈克曼和歐文·威爾遜在不久前又合作了一部喜劇《特倫鮑姆一家》,編導是威爾遜三兄弟的老搭檔韋斯·安德森。
初出茅廬的導演
為了創造出新樣式的戰爭片,製片人約翰·戴維斯發誓要找一個「圈子外」的人當導演,冀望沒被好萊塢俗套熏陶過的新人能帶來新意。他最後選中了來自冰島、從來沒有導過電影的約翰·摩爾。
約翰·戴維斯在1999年的MTV頒獎禮上看到了約翰·摩爾為SEGA公司拍的一個廣告。該廣告象是一部濃縮的驚悚、冒險、追逐片,畫面上滿是直升機、摩托車和令人目瞪口呆的特技,視覺風格、剪輯手法十分獨特,戴維斯說:「從這個2-3分鍾的廣告可以看出,摩爾看事情的角度與大多數電影人都不同。他有他獨特的敘事方法,給人感覺清新。攝影機象是他手臂的延伸。」
摩爾還是個軍事愛好者。他熟知各種飛行器和武器的性能和作用,這些知識在拍攝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連軍事顧問也肯定他的努力:「摩爾一心想體現真正的軍營文化:軍人之間交流的方式、海上生活、武器等等,他做到了。」
影片花絮
本片是第一部細致描寫美國海軍新型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的電影。
在影片開頭,記者提到了「辛辛那提停火協定」,這個協定確實存在,只不過叫作「達頓協定」。
影片故事根據美國空軍上校Scott O'Grady的真實經歷改編,1995年,他駕駛的飛機在波斯尼亞上空被擊落。
美國空軍上校Scott O'Grady曾因影片有損於形象而向20世紀福克斯公司提起訴訟,他稱自己從不違抗命令。
當衛星用熱成像系統呈現出伯內特的圖像時,聲音效果與1987年的《鐵血戰士》(Predator)中的熱成像相同。
在擊球場景中,劇組人員確實嘗試用飛機彈射器來發球,不幸的是,彈射器讓球立即無影無蹤。
片中出現的卡爾文森號航母(USS Carl Vinson CVN 70)曾多次在其他影片中拋頭露面。
英國天空新聞台明顯出現在片中,該新聞頻道和20世紀福克斯都是隸屬於RupertMurdoch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
穿幫鏡頭
片中雷格特製服上的軍銜變更多次。
片中3架直升機返回航母的畫面中,有兩架是單引擎,而在隨後的畫面中,這3架直升機中卻有兩架是雙引擎。
在伯內特空降過程中,降落傘是矩形的,而當他掛在樹上時,降落傘卻變成圓形。
當雷格特將一份文件交給伯內特時,紙是皺的,而當鏡頭切換到伯內特接過文件,紙張卻變平了。
在片中對參戰機的俯拍鏡頭中,坐艙玻璃明顯反射出照明器材。
當伯內特決定進行反常規飛行時,戰機向左轉,而在航母的監視屏,卻顯示戰機右轉。
當飛機從航母起飛時,機翼兩端沒有掛載導彈,而當飛機飛行在波斯尼亞上空時,機翼兩端出現了導彈。
伯內特和斯塔克豪斯在執行飛行任務時,接到「位於左側森林」的指令,而當鏡頭切向飛行員時,他們卻在向右側張望。
影片故事發生在1996年,片中提到的英雄飛行員約翰·丹佛死於空難,而現實中 的空難是發生於1997年10月。
雷格特的直升機由貝爾休伊變為貝爾412。
塞爾維亞人吉普車上的機槍沒裝彈夾卻仍在開火。
1996年的美軍軍裝是傳統的粗棉布軍裝,而片中文森號召航母上的海軍著裝是從1999年開始使用的。
戰機被擊落時解體成兩部分,而當塞爾維亞人檢查飛機殘骸時,墜毀的戰機卻是完整的。
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是從1997年1月才開始裝備的,而且最先裝備的是斯坦尼斯號航母(USS John C.Stennis CVN 74)。
伯內特被送到撤退集結地,他用無線電告知了雷格特,而雷格特卻命令手下找出伯內特所在的位置,集結地點應該是事先確定好的。
在與航母聯系時,伯內特稱自己的速度已經達到了3馬赫,但「超級大黃蜂」戰機在36000英尺高空的最高速度為1.6馬赫。
男主角burnett在航母甲板玩兒橄欖球,當球落入大海後,burnett呼喊"wilson"。此情節源自湯姆漢克斯的《荒島餘生》,此片於2000年上映,但《深入敵後》的故事背景在1996年。
美軍的劇情背景
影片中F16被換成了艦載戰斗機F18,但基本劇情的靈感還是來源於1995年發生的墜機事件,該事件具體如下:1995年6月2日,史考特歐葛弟上尉(Captain Scotto'Grady)和一名僚機駕駛員飛行到波斯尼亞的上空時,不慎進入前南斯拉夫共和國禁飛區,被安置在南巴尼亞盧卡地區的塞爾維亞地對空導彈追蹤。為了隱蔽盟軍的位置,塞爾維亞人開啟了導彈跟蹤系統。由於確信在這個地區沒有威脅,兩架美國F-16戰斗機並沒有安裝電子干擾飛行器,也沒有安裝雷達自動跟蹤導彈的反雷達導彈。一個導彈在兩架飛機間爆炸,擊中了歐葛弟的飛機中部。飛機遭到損壞,歐葛弟拉起控制桿將座位彈出駕駛員座艙。
安全著陸後,他迅速躲進了附近的一片樹林中。他不敢馬上發射無線電信號,因為一旦發送信號,很快塞爾維亞人就會查到他的位置。到了第四天,歐葛弟才發出去救信號告知自己的位置,第五天他便與無線電聯繫上了,美國航母「奇爾沙治號(KEARSAGE)」收到了他的求救信號。
援救行動在夜間進行,一共動用了40架飛機。第24海軍陸戰隊遠征部隊(24th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的兩架「眼鏡蛇」直升機降落在歐葛弟所處的位置,最後一分鍾,他點燃了煙霧彈,一架戰機上的海軍陸戰隊員救了他。盡管他們的軍事力量非常強大,但危險仍然存在。塞爾維亞地面部隊開始用手持導彈發射器和小型武器向直升機發起進攻。飛機起飛時,士兵們聽到機身周圍槍聲一片。美國戰斗飛行員報告塞爾維亞的導彈部隊正在向這一地區掃描,但是他
們並沒有得到摧毀他們的命令。半個小時以內,直升機飛到海洋上空,完成了任務。
敵對方歷史背景
片中,美軍飛機被塞族軍隊擊落,其間描寫了塞族和波黑的戰爭,相關背景如下: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簡稱波黑)是巴爾干半島西部的一個多山國家。其為組成前南斯拉夫的六個聯邦單位之一,首都為薩拉熱窩。此國是在1990年代期間,南斯拉夫戰爭時獨立,並且根據戴頓協議,她目前是國際社會的受保護地區,由歐洲議會所選出的高級代表所管理。該國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兩個實體,其一是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聯邦(中文又稱穆克聯邦),另一是塞族共和國。波黑自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1377年時特弗爾特科·科特羅曼尼奇(TvrtkoKotromani)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波斯尼亞王國,但1463年時奧斯曼帝國入侵,波斯尼亞被兼並。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許多波斯尼亞人由基督教改信伊斯蘭教,漸漸形成了波斯尼亞穆斯林民族。1878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成為了奧匈帝國的領地,1914年
奧匈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ke Franz Ferdinand)在薩拉熱窩被塞族民族主義者所刺殺(參見薩拉熱窩事件),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戰後波黑成為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的一部分,該王國後來更名為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黑成為軸心國傀儡國克羅埃西亞獨立國的一部分,戰後又重歸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此時波黑正式確認為南斯拉夫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其邊界採用的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的邊界,和實際民族分布頗有出入。1991年10月波黑宣布擁有主權,1992年2月舉行全民投票以尋求獨立。波黑塞族人隨即在塞爾維亞的支持下以武力方式尋求加入塞爾維亞,內戰爆發。1994年3月波族人(穆族人)和克族人同意共組聯邦,共同對抗塞族人。1995年11月21日各方簽署代頓和平協定,結束內戰,並把波黑分為穆克聯邦以及塞族共和國兩個實體。波黑內戰中共有二十萬人死亡,超過二百萬人流離失所。戰爭結束後,北約在波黑繼續駐扎維和部隊,2004年底由歐盟所取代。
細節背景
劇中,美軍飛行員因拍攝到了波黑萬人坑而被塞族軍隊追殺,關於萬人坑,具體如下:波斯尼亞最大的集體墓葬地中發掘出1000多具1995年斯雷布列尼察大屠殺的遇難者屍骨。發掘小組組長穆拉特·忽爾提克說:「這是迄今為止在波黑地區發現的最大的集體墓葬地。」這些屍骨都被嚴重損壞,這種情況在「二級」集體墓葬地中非常典型,這是因為屠殺者為了隱瞞罪行,將屍體從原先的埋葬地點轉移到了其它地方。
專家們除了發現這些屍骨以外,還發現了14份文件。這些文件顯示,這些遇難者死於斯雷布列尼察大屠殺。這是自二戰以來歐洲最殘忍的大屠殺。1995年,塞族部落入侵了波斯尼亞的飛地斯裡布瑞尼卡。這塊地區是聯合國規定的安全地帶。塞族士兵殺害了8000名穆斯林成年男性和男孩。從那以後,發掘小組在波斯尼亞全境發現了數個集體墓葬地,收集屍體並進行DNA檢測,以確定死者的親屬關系。一旦他們確定了死者的身份和親屬關系,就將屍骨交還給其家庭成員進行埋葬。發掘小組說,他們在死者身體里發現了子彈,已經用來捆綁被害者臂膀的塑料繩和布條。在已經發掘出來的3500具大屠殺遇難者屍體中,已經有2500具屍體經過DNA檢測確認身份。約2000具屍體被埋葬在斯雷布列尼察郊區的博托卡利。人們在這里最後一次看見他們。後來,他們在這里被塞族士兵包圍並屠殺。
網友影評
槍林彈雨下飛起的折翼天使——《深入敵後》影評
《深入敵後》是「9.11」事件後好萊塢推出的一部戰爭題材的美國大片。雖然還沒看到一半我就已猜到結局如何,但其中有些情節曲折跌宕,扣人心弦,還是讓我為主人公的命運緊張了一陣子。它作為一部商業片也算是成功的了。
《深》的故事是基於一個真實事件所改編。1995年6月2日,美軍飛行員奧格雷迪在波黑上空執行任務時被導彈擊落。在接下來的6天時間里,在沒有吃沒有喝沒有任何人願意幫助他,並且在武裝搜捕者不斷搜查的情況下,他憑在訓練學校所學的生存技巧,靠吃草葉子,喝雨水,終於等到了救援的戰友。事情見報後,他當即成了美國乃至整個北美軍人的傳奇及驕傲。6月12日,柯林頓總統在白宮接見了奧格雷迪,並且向他敬了一個軍禮,歡迎英雄回歸。經過藝術上的再加工,導演把它搬上了銀幕。
看題目我原以為是某個或一夥人潛入敵後做一些間諜特務工作,沒想到全片就是講一個人不停的跑,後邊有個面色陰森的狙擊手不停的追;在大後方,還有來自指揮官與司令官之間的沖突——救與不救。
在浩瀚的海洋上即使是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艦看上去也不過像個暗礁,主人公伯納特就是在「北約」派往波黑維和的聯合部隊里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飛行員。他內心充滿了矛盾,這在影片一開始就表現了出來。船上的平靜生活使他不能安於現狀,他想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作戰任務。但是波斯尼亞的政治現實不允許他發揮所長。他深感百無聊懶,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准備退出這場戰爭。但就是他最後一次飛行任務換回了已喪失的使命感。由一個小人物變成了一個大英雄。
指揮官瑞格特與伯內特情同父子,為了營救他的「孩子」不惜被革職。影片中這個人物形象比伯納特稍顯暗淡,給我的印象他只是坐在辦公室里跟自己和北約司令官較勁,嘴裡說著大段大段的台詞,其實不聽都知道只有兩個字——救人。影片過程中,瑞格特在下級與上級之間抉擇,關注伯納特的情況並爭取司令官的許可。但略顯空洞像個骨架子,不十分飽滿。直到片尾,當他帶著美國海軍軍帽,身穿海洋最深處顏色的軍大衣,走在黃昏下的跑道上,遠處虛景士兵們向他敬禮,畫面上打出了幾行字,大概意思是因這次違反命令,被撤銷指揮官職務,轉為文職。我有些替他惋惜,但同時敬佩之心油然而生,這次的營救行動是值得的。到此,瑞格特的形象才被烘托起來。
再說說反角吧,敵方將軍有一個很酷的出場:一個側面特寫,然後再轉頭露出那雙咄咄逼人的眼睛,觀眾可能這時都被他鎮住了。可惜接下去的發展使他亮相時的光芒逐漸褪色,整部影片沒露幾回臉,更是惜字如金,台詞沒幾句。把本來是應該他表現對伯納特格殺勿論的狠辣,轉到了手下一名狙擊手身上。到結尾大勢已去時聲嘶力竭的樣子都讓我有些同情他了。
還有那個穿著一身兒「阿迪」的阻擊手,一個很有個性的人物,雖然身處軍隊,但向來喜歡獨自行動,而且身手了得,影片到了後來似乎只有他一人能對飛行員構成威脅。可惜導演並沒有深入挖掘此人物的潛質,流於形式,讓人感覺不過是條會咬人的狗而已。在影片末尾他和同伴在密林中跟蹤伯納特,當同伴踩中地雷並向他求救時,他只是眼看著同伴,漠然轉身棄他而走。我感覺這個細節好像是全片僅有的能表現狙擊手人物性格的片段,但是誰都知道殺手是冷血的,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拋棄同伴,這是符合狙擊手的性格特點的,所以如此演繹看上去也沒什麼新意了。
情節總的來說還算緊湊,但還是有些可有可無的插曲,如搭車進入某市,遇到抵抗軍隊那段,還有當伯納特前去拿回「證據」,那個想要跟隨他的小夥子向不同方向走出畫面,最後不了了之,都與主題無關。導演可能是希望通過那些情節來表現當時政治現狀的復雜,但加在這個故事中,既讓人覺得多餘又感到所表現的不是很深入。
戰爭題材的影片都免不了在場面製作上下大功夫,這也是衡量影片是否成功的一大因素。基本上,《深》作為一個戰爭商業片在視覺效果上是相當不錯的,影片開頭就是一組遠中景結合、多角度的航空母艦外觀的螺旋狀俯拍鏡頭,畫面流暢、剪接准確,很有氣勢,隨後鏡頭拉到甲板上,正是戰斗機起飛前的忙碌工作的場面,人群穿梭,手勢、旗語交替起伏,兩名飛行員穿戴整齊,手挎頭盔,並肩走向戰斗機的慢鏡頭特寫,配合強勁的背景音樂,不用做任何動作,任何錶情,一個颯爽英姿的美國大兵絕對讓你神魂顛倒。
影片最有創意的部分,一組異常精彩的空戰。這也是這部片子給我震撼力最強的地方。伯納特的飛機躲避武裝分子發射的自動制導導彈,這枚導彈有自動跟蹤功能,這場一機一彈的追逐反擊拍的相當有水準,飛機靈活的在空中做出各種動作,疾停疾落,垂直上下、左右翻滾,導彈則死死咬住飛機不放,飛機與導彈的尾煙在空中縱橫交織成網,巨大的轟鳴與發動機的引擎聲夾雜著金屬快速通過氣流的哨音此起彼伏,下面是波黑地區常見的森林與冬季的黝黑的草原,絲絲的寒意撲面而來,更增加了畫面的凝重。兩名技術精湛的飛行員好像游戲般靈活迅速的躲避著導彈,緊張之餘在視覺上有了極大的享受。
拍攝手法上慢鏡、長鏡的轉換非常頻繁,特效處理的鏡頭,航拍也時常出現,對於音樂的選擇也走的是直抒胸臆的路線,情節緊張時,搖滾風格的節奏迅猛如雷,情節發展到轉折時,音樂戛然而止,主人公遇難時,那樂曲悲愴感天動地,決戰時刻,時快時慢,時急時緩,輕重結合、動靜相宜,該煽情的時候,音樂激昂奮進,催人淚下。比如伯納特冒著槍林彈雨奔向直升機那段,畫面中雪地上拚命飛奔的伯納特跟著激烈的搖滾音樂有節奏的跑著,讓觀眾的心跳也跟著節奏快速跳動,完全進入了主人公的命運,心裡喊著「快跑!快跑」。
當然,作為商業片首先應考慮市場因素,這也就使得影片太過注重外部效果而忽視了一些細微的內在的東西。導演花費過多精力在拍攝手法和特效上,疏於人物塑造。不可否認的是,這部主流片商的中等製作在畫面上還是頗有震撼力的。呼嘯而過的戰機,並非模型的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令人目眩的爆炸,這類好萊塢製作中的標准配置在片中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至於對一部影片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人物,在我看來,他們在該片里看起來即使不像木偶,至多也只是一些符號而已。
其實,無論場面的真實還是內容的真實,無論製作的大小與否,電影中的戰爭是人類永遠的噩夢。那些宏大逼真的槍林彈雨場面,壯觀也好,刺激也好;那些故事中各有所求的小人物,悲也好,喜也好,但願所有這些與戰爭有關的感官刺激、英雄情結、人性扭曲和人間悲劇,統統只存在於電影之中。無論以何種方式,處於和平背景中去想像、反思戰爭的人,總是幸福的。
「911」事件後,美國有關涉及戰爭的電影禁演,人們開始反思電影所表現的暴力對人們的影響。然而,時隔不久好萊塢又推出了戰爭片,並美其名曰愛國主義教育。對受傷的美國而言,該片是一種及時的宣傳工具,《深入敵後》極大地渲染了英雄主義與愛國主義。當然,這些影片是教育,但開禁戰爭片更是由商業利益所驅使。
與以往完全炫耀美軍的英雄主義不同,影片的製片和編導在歌頌的同時,也加入了他們對於靠武力解決爭端的危險和不確定性的思考,自覺到美國人對世界事物有時不免天真、有時又充滿偏見的態度。例如,在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當瑞格特上將要求派更多的士兵投入救援伯納特的行動時,北約司令官擔憂這樣的行動會影響到處境微妙的和談進程,因而責備瑞格特:「你們美國人就關心美國人的命……從來不考慮可能造成的後果。」從另一個側面來看,通過法國司令官指責,反襯出美國在國際社會上一直宣揚的人道主義。
有人評論說最後一場高潮戲中,一個連的人向狂奔的伯納特掃射,竟然一槍都打不中,太離譜了。我認為這正是電影帶給我們的一場白日夢,它剝離了現實的殘酷,讓我們心中的英雄永遠不死,信念不亡。當伯納特向觀眾預期那樣一躍而起抓住了「救命稻草」,身後那座被炮火毀了一隻翅膀的女神像,彷彿與伯納特重合,重生的折翼天使飛翔於永遠屬於他的天空。

G. 四分鍾的幕後花絮

關於影片
德國電影《四分鍾》,以流暢的鏡頭語言、深刻的思想內涵,為觀眾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整部影片節奏流暢,鏡頭乾脆利落。可以說,編劇、導演和演員都稱得上無可挑剔。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作品,雖然影片中涉及到了一部分德國的歷史,也許稍微懂得一些的話會對觀看本片有幫助,而且從德語翻譯過去之後也許就無法詮釋得如此精細准確。在這部嚴肅緊張的劇情片中,還點綴著一些喜劇片段,只是所有的演出都是圍繞著主角而展開的。
而且片中的音樂,特別是鋼琴演奏,也很精彩,因而可以說,能推出這樣的影片,德國無愧於被稱為音樂的國度。片名「四分鍾」實際上指的的是影片最後結尾的一段,不由讓人拍案叫絕。即使看完之後過了很久,再次回想起的時候依舊能夠激盪人心。而當觀眾現場觀看的時候,也會忍不住為影片的最後四分鍾而鼓掌歡呼。
關於導演
導演克里斯·克勞斯1963年出生於德國下薩克森州哥廷根,曾做過記者、畫過插圖,之後在1991年至1997年期間,進入柏林德國電影電視學院學習。他寫過許多電影劇本,例如羅薩·馮·柏漢的《男極圈》The Einstein of Sex(1999)、佩波·丹科瓦特的《C(r)ook》(2004)。另外,克勞斯也寫長篇小說,並在許多電影學院教授表演藝術課。
2002年,克勞斯執導了自己的首部故事片《破碎玻璃心》Scherbentanz(2002)。該片隨即贏得了巴伐利亞電影獎等十項國內和國際大獎。《四分鍾》(2006)是他導演的第二部影片,同時他也是該片的編劇。在這部影片里,講述了一位痛苦的女鋼琴教師,具有挑戰性地要把一位賦有天分的女囚犯訓練成像曾經的自己那樣的音樂神童。
關於演員
值得一提的是傑妮的扮演者漢娜·赫斯普朗,這位新生代演員,現實生活中看起來是一位十分清純的女孩,而在《四分鍾》中,能夠把精神世界孤獨痛苦、行為暴虐、而又才華橫溢的傑妮演繹得如此傳神,令人嘆服。尤其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影片中的鋼琴獨奏,正是由她本人親自演奏的。
影片中有著極其精彩的演出,兩位女主角的表演都值得贊嘆,其中一位扮演上了年紀的鋼琴教師,似乎因為經歷過德國戰爭時期而留下了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另一位年輕女孩,雖然具有音樂天賦精神上卻有嚴重創傷。
一個女人被囚禁在監獄的背景情況,加上劇本本身和人物形象都深深吸引著觀眾,當他們之間的關系漸漸好轉,過去對他們造成的影響也直接表現在了他們的言行舉止上,彼此之間建立起了信任。而且十分顯然,這種循序漸進的講述方式,絕非那些浮躁吵鬧的好萊塢電影所能創造的感覺,影片真實深沉,直抵觀者的心靈彼岸。
精彩花絮
·2006年,德國影片《四分鍾》參加了第九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並作為電影節謝幕影片,在放映後便大受好評並且奪得最佳影片金爵獎。評委會主席呂克·貝松幽默地表示:「我們只用了不到4分鍾的時間就決定把這個獎頒給《四分鍾》!」呂克·貝松對該片評價說:「《四分鍾》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一個艱澀、感人肺腑的人生故事。主角的演技細膩精湛,配角塑造的形象也很生動。影片中,老師與學生、看守與犯人、過去與現在,交錯從容,掌控得當,給人以震撼。」
·影片自上映以來,評論界對其好評如潮,但是票房上卻不太理想只有170萬美元入帳。
·克里斯·克勞斯的《四分鍾》在德國電影大獎(German Film Awards)中獲得八項提名,與湯姆·提克威的《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2006)旗鼓相當,一同角逐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各項大獎。

H. 求五月天創造DNA演唱會幕後花絮中「馬蓋先」什麼意思

好像是一個動畫英雄人物,是佑伯的偶像
同時也是台灣一個馬桶牌子,
貌似是陳腹黑又在虧佑伯。。具體怎麼回事就不知道了,千古懸案啊OTL

I. 魔法保姆麥克菲2的幕後花絮

魔法保姆麥克菲 造型不變,表演者不變。
老太太 最後拿出的鈴鐺說明老太太是第一部中最小的孩子,只不過嬰兒老了,邁克菲沒老。
電影界有說法,不要和孩子或動物一起演戲,因為你的風頭定會被搶光。艾瑪·湯普森顯然不把這話當回事兒,不但在片中,跟一群小孩兒打成一片,還跟小豬配戲,甚至在首映禮上,她還牽了頭小豬走上紅地毯,堪稱首映禮最大亮點。
為拍攝這部影片,艾瑪·湯普森推掉了出演《哈利·波特》系列最後一部的機會。
《魔法保姆麥克菲2》由曾經兩次獲得艾美獎提名的蘇珊娜·懷特(Susanna White)執導,劇本則是由得過奧斯卡的主演兼編劇艾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執筆,她的創作靈感主要來源於克里斯蒂安娜·布蘭德(Christianna Brand)的兒童系列讀物《瑪蒂爾達護士》(Nurse Matilda)中的標題角色……距離2005年《魔法保姆麥克菲》(Nanny McPhee)的大獲成功已經過去整整5年的時間了,湯普森和製片人林賽·多蘭(Lindsay Doran)決定再一次聯合英國的電影製作公司Working Title Films,為這個結合了魔法與迷人魅力的童話寓言,展開一個全新的故事篇章,為人們帶去更多無窮無盡的快樂,多蘭解釋道:「我們總是喜歡將之前的那部《魔法保姆麥克菲》描述成是『會魔法的保姆對抗這個世界上最頑劣的7個小孩』,在我看來,這類電影作品真正的重心並不是超現實主義的奇幻色彩,而是孩子們通常會養成的糟糕的習慣或行為,然後會出現一個懂得使用魔法的保姆,來幫助他們改正惡習。第一部影片與續集之間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故事的側重點已經從父母與孩子的對抗轉移到了孩子與孩子的戰爭——這一次,『魔法保姆麥克菲』必須得教會這些孩子們5個全新的教訓,不僅僅需要引導他們明白應該如何融洽地相處,同時還要以一種不同於戰斗的更具建設性的方式,解決他們正在面對的問題。」
除了擔任製片人和編劇,艾瑪·湯普森還將在影片中飾演麥克菲,她表示:「在這兩部以魔法保姆為主角的系列影片中,那種因為『缺失』所帶來的痛苦和空虛,占據的是絕對主要的位置……在第一集故事中,類似的感覺是因為布朗夫人的去世而引發的,她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而在當時的環境里,這種情況是非常地真實且普遍的;到了這部續集,孩子們的父親去參戰了,同樣符合他們所處的那個背景年代,而且不幸的是,似乎也與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產生了一種遙相呼應的共鳴。」
事實上,在第一部《魔法保姆麥克菲》還在緊張的製作中的時候,艾瑪·湯普森就已經開始著手創造全新的故事了,隨後她花掉了超過3年的時間去完成劇本。在整個過程中,湯普森一直都在努力地維持著原著素材所具備的靈魂和風格——「
魔法保姆麥克菲」這個角色是從「瑪蒂爾達護士」演變過來的,本來只是原作者克里斯蒂安娜·布蘭德家睡前故事裡的中心人物而已,這些故事已經流傳超過100年的時間了,每一代人都會在裡面添加一些全新但大同小異的內容,都是關於一些行為舉止非常糟糕的淘氣小孩受到擁有著超能力的魔法保姆的管教的童話。差不多是在上世紀60年代,布蘭德第一次將它們寫了下來,從那個時候開始,這套系列兒童讀物也逐漸積累了一些不朽且永恆的品質,這些全部都是湯普森竭力想要在劇本中呈現出來的東西……也許故事和裡面的角色都是新的,但與「魔法保姆」有關的基本特徵和屬性卻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包括她給孩子們帶來的教訓、她逐漸從醜陋變得好看的容貌、她那根擁有著神奇魔力的手杖以及她不得不離開的無奈,全部都是一樣的。
到了續集影片,導演的權杖也從柯克·瓊斯(Kirk Jones)移交到了蘇珊娜·懷特的手中,由她負責將艾瑪·湯普森所創作的講述新一集故事的劇本搬上大銀幕,製片人艾里克·費爾納(Eric Fellner)說:「懷特之前拍攝的電視電影和劇集擁有的是一種驚人的吸引力,直接把我們帶到了她的面前……她賦予這部影片的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情感,而且在製作的過程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在我看來,完成後的影片充分地說明了她優秀的拍攝技巧和專業角度。」
相同的保姆,全新的家庭
當蘇珊娜·懷特收到《魔法保姆麥克菲2》的劇本時,正在非洲拍攝電視劇《伊拉克戰爭親歷記》(Generation Kill),她在製作這個與美國入侵伊拉克有關的劇集的過程中,每天需要處理的都是一些讓人震耳欲聾的巨大的爆炸場面,懷特回憶道:「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後,我晚上回到房間的時候看到了這個劇本……隨著我閱讀裡面的內容,一下子就與它產生了某種無法言明的聯系。雖然我非常喜歡第一部影片,但我覺得新一集故事中最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於這里對焦的是一位工人階級的母親,雖然她沒辦法應付自己正在面對的問題,卻仍然拚命地想要讓一切都維持住完整。在我看來,第一部影片最引人注目的部分,還得歸功於那個淘寶網由艾瑪·湯普森和柯克·瓊斯共同創造出來的充滿神話色彩的人物——保姆麥克菲,她是一個會魔法的保姆,雖然看起來很可怕,不過既沒有危險性也沒有攻擊性,完全可以成就一個極具標志意義的電影偶像。」而且,一直以來,像《鐵道兒童》(The Railway Children)和《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這種經典的家庭電影,曾經帶給懷特極大的影響,她繼續說:「雖然我從來沒有給電影做過導演,但我覺得自己有這方面的實力,不僅能夠將幽默氣息與情感維度完美地結合到一起,而且還能製造出極具現實主義色彩的真情流動。」
在蘇珊娜·懷特看來,她在電視和紀錄片領域所積累的相關經驗,肯定能夠幫助她以最快的速度進駐到相對比較陌生的電影世界裡,懷特表示:「我覺得之前製作紀錄片的經歷,有效地幫助我理解了人們處在不同的環境中所經歷的情感變化,我總是把此當成一種衡量的標准。我曾經親歷過人的死亡、嬰兒的誕生以及驗屍的全過程,還包括所有的慶典——我想我真的知道如何讓自己的攝像機去捕捉到那種『真實』的感覺,哪怕我正在製作的是一個像《魔法保姆麥克菲2》這樣完全虛構出來的故事。」
當續集影片的製作成了一個勢在必行的電影計劃之後,幾位電影人也一致認為,完全有必要展開一個全新的故事內容了,製片人林賽·多蘭承認道:「那些沒有讀過克里斯蒂安娜·布蘭德的原著的觀眾可能會認為,我們的改編電影是完全依照小說的內容所創作出來的……要知道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當艾瑪·湯普森著手第一部影片的劇本工作時,她從全部的3本小說中提煉出了每一個用得上的線索和人物,所以到了續集的時候,我們已經沒辦法繼續將原著當成影片的改編依據了,她不得不從零開始。」不過,新一集的故事應該關注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內容呢?從最開始的時候,電影人們就已經做出了明確的決定,就是不會讓魔法保姆重新回到布朗家去解決一些全新的問題,多蘭繼續說:「一位導演朋友曾經對我說過,『我們應該只製作那種有關一個角色所經歷的最重要的一天的影片,因為沒有人會真正關心他們生命中第二重要的日子。』事實上,我知道他所指的是那種『全員回歸』的續集電影,幾乎沒有超越前作的可能性——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建議。」
至於解決的辦法,就是讓麥克菲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去拜訪一個全新的家庭,艾里克·費爾納說:「魔法保姆這個角色看起來有點像『蝙蝠俠』,不僅擁有魔法超能力,而且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中運用她認為必須執行的解決辦法。」艾瑪·湯普森則補充道:「麥克菲是永遠不會變老而且不受時間限制的,沒有人知道她花掉了多少時間、拜訪過多少個家庭……當我們決定讓她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中時,我一下子就有了一個好點子,那就是回到戰爭年代。我希望她能去一個父親遠離家園奔赴戰場的家庭,而母親則留在了家中努力地讓一切都維持丈夫離開前的模樣——既有孩子們需要面對的全新的問題,也有父母不得不處理的混亂局面,而麥克菲將會留下5個全新的教訓。」雖然已經明確了戰爭時期的背景環境,但《魔法保姆麥克菲2》從始至終都沒有標明具體的年代,看起來很像是上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過並沒有嚴格的參照或指代。

閱讀全文

與創造者花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