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數學元次術語誰創造

數學元次術語誰創造

發布時間:2022-02-18 10:02:39

① 誰發明的「元」「次」「根」

是 康熙。康熙拜比抄利時的傳教士襲為師,學習數學。但聽他講課很不輕松,而且講方程是句子冗長,,所以康熙就建議 ,吧未知數翻譯成「元」最高次翻譯成「次」方程的解翻譯成「根」 康熙創造的幾個學術用語一直沿用至今!

② 數學是誰創造出來的

阿拉伯數字的起源 我們都知道,數學計算的基礎是阿拉伯數字:1、2、3、4、5、6、7、8、9、0。離開這些數字,我們無法進行計算。其實,這些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創造的,而是發源於古印度,後來被阿拉伯人掌握、改進,並傳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將這些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以後,以訛傳訛,世界各地都認同了這個說法。 阿拉伯數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產和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 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進行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於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採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在各地區的寫法並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羅門式:這一組數字在當時是比較常用的。它的特點是從「1」到「9」每個數都有專字。現代數字就是由這一組數字演化而來。在這一組數字中,還沒有出現「0」(零)的符號。「0」這個數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時期才出現的。公元四世紀完成的數學著作《太陽手冊》中,已使用「0」的符號,當時只是實心小圓點「·」。後來,小圓點演化成為小圓圈「0」。這樣,一套從「1」到「0」的數字就趨於完善了。這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印度數字首先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鄰國家。 公元七到八世紀,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崛起。阿拉伯帝國在向四周擴張的同時,阿拉伯人也廣泛汲取古代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先進文化,大量翻譯這些國家的科學著作。公元771年,印度的一位旅行家毛卡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達。毛卡把隨身攜帶的一部印度天文學著作《西德罕塔》,獻給了當時的哈里發(國王)曼蘇爾。曼蘇爾十分珍愛這部書,下令翻譯家將它譯為阿拉伯文。譯本取名《信德欣德》。這部著作中應用了大量的印度數字。由此,印度數字便被阿拉伯人吸收和採納。 此後,阿拉伯人逐漸放棄了他們原來作為計算符號的28個字母,而廣泛採用印度數字,並且在實踐中還對印度數字加以修改完善,使之更便於書寫。 阿拉伯人掌握了印度數字後,很快又把它介紹給歐洲人。中世紀的歐洲人,在計數時使用的是冗長的羅馬數字,十分不方便。因此,簡單而明了的印度數字一傳到歐洲,就受到歐洲人的歡迎。可是,開始時印度數字取代羅馬數字,卻遭到了基督教教會的強烈反對,因為這是來自「異教徒」的知識。但實踐證明印度數字遠遠優於羅馬數字。 1202年,義大利出版了一本重要的數學書籍《計算之書》,書中廣泛使用了由阿拉伯人改進的印度數字,它標志著新數字在歐洲使用的開始。這本書共分十五章。在第一章開頭就寫道:「印度的九個數目字是『9、8、7、6、5、4、3、2、1』,用這九個數字以及阿拉伯人叫做『零』的記號『0』,任何數都可以表示出來。」 隨著歲月的推移,到十四世紀,中國印刷術傳到歐洲,更加速了印度數字在歐洲的推廣與應用。印度數字逐漸為全歐洲人所採用。 西方人接受了經阿拉伯傳來的印度數字,但他們當時忽視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認為是阿拉伯人的功績,因而稱其為阿拉伯數字,這個錯誤的稱呼一直流傳至今。參考資料: http://post..com/f?kz=214503463

③ 數學中的「元」、「次」、「根」是康熙命名的嗎

學數學解方程時,人們總會碰到"元"、"次"、"根(解)"。不過,你知道題目中的數學術語"元"、"次"、"根(解)"(當然只是指漢語譯名)是誰創造的?說來你也許不信,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一個抱負遠大、好學上進的君主,他曾拜比利時的南懷仁等傳教士為師,學習天文、數學、地理,還學拉丁文。康熙大帝雖然聰穎過人,但是聽外籍教師講課並不輕松。因為南懷仁等人的漢語和滿語水平有限,日常會話還能夠勉強對付著,而要將嚴謹而高深的科學知識表達出來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而當時課本多是外文,即使中譯本也是半通不通的。這樣,學習中就必然有許多精力被消耗在語言溝通上,進度不快。
不過,康熙學習很刻苦,也很有耐心。一遍聽不懂,就請老師再講一遍,直至真正弄懂為止。南懷仁在講方程時句子冗長,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的腦子常常被搞得暈暈糊糊的。怎樣才能讓老師講得好懂呢?一陣冥思苦想後,一個妙法突然冒出來。他向南懷仁建議,將未知數翻譯為"元",最高次數翻譯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翻譯為"根"或"解"……南懷仁用筆認真地記了下來,隨即用這些新創術語換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瑣詞語:"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根(解)'……果然掃除了很多障礙,提高數學效率。南懷仁驚疑地盯著康熙,愣怔了一會兒,突然按照西方最親切的禮節一下子將康熙緊緊抱住:"我讀書和教書幾十年,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還從來沒見過一個像您這樣肯動腦筋的人!"
康熙創造的這幾個數學術語科學而簡潔,十分便於理解和記憶,因此一直延用到今天。

④ 數學方程中的元次是誰創造的

康熙皇帝。康熙是我國歷史上數學水平最高的一位帝王,他天資聰慧,十分熱愛數學,14歲起跟著從比利時來華的傳教士南懷仁學習數學,是康熙首創「元」、「次」、「根」等方程術語的漢譯名。

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在給康熙講解方程時,由於他漢語、滿語水平都很有限,有些術語講不清楚,解釋很久還是不得要領,康熙就建議:將未知數翻譯為「元」,最高次數翻譯為「次」,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翻譯為「根」或「解」。

南懷仁驚疑地盯著康熙,愣了一會兒,突然按照西方最親切的禮節一下子將康熙緊緊抱住,激動地說:「我讀書和教書幾十年,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還從來沒見過一個像您這樣肯動腦筋的人!」康熙創造的這幾個方程術語,馭繁為簡,准確科學,非常便於理解和記憶。

(4)數學元次術語誰創造擴展閱讀

南懷仁簡介

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歲),字敦伯,又字勛卿,西屬尼德蘭皮特姆(今比利時布魯塞爾附近)人,耶穌會傳教士,清代天文學家、科學家,1623年10月9日出生,1641年9月29日入耶穌會,1658年來華,是清初最有影響的來華傳教士之一,為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精通天文歷法、擅長鑄炮,是當時國家天文台(欽天監)業務上的最高負責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1688年1月28日南懷仁在北京逝世,享年66歲,卒謚勤敏。著有《康熙永年歷法》、《坤輿圖說》、《西方要記》等。

⑤ 圓周率是誰創造的

一般來說是 祖沖之,其實不是床罩,而是發現或者說計算出來,因為圓周率本來就存在

糾正一下,圓周率並不是祖沖之發現的,他之前,劉徽就就計算過圓周率.
作為數學家,研究計算圓周率應該是他們的專業方向之一.
我國古代數學家對圓周率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績是突出的。早在三國時期,著名數學家劉徽就用割圓術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3位,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在劉徽研究的基礎上,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後7位,這一成就比歐洲人要早一千多年。
祖沖之是和他兒子一起從事這項研究工作的,當時條件很差。他們在一間大屋的地上畫了一個直徑1丈的大圓。從內接正6邊形開始計算,12邊形,24邊形, 48邊形的翻翻,一直算到96邊形,計算的結果和劉徽的一樣。接著,內接邊數再逐次翻翻,邊數每翻一次,要進行7次加減運算,2次乘方,2次開方,運算的數字都很大,很復雜,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十分困難的。祖沖之父子一直把邊形算到24576邊,得出了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精確到了小數點後7位。其近似分數是 355/113,被稱為"密率"。德國數學家奧托在1573年重新得出這個近似分數。當時,歐洲人還不知道在一千多年之前祖沖之就己經算出來了。後來荷蘭人安托尼茲也算出這個近似分數,於是歐洲人就把這個稱為"密率"的近似分數叫著"安托尼茲率"。日本數學家認為應該恢復其本來面目,肯定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研究的貢獻,改稱"祖率"才對。

⑥ 數學方程式里的元次方等術語是誰創造的

是康熙皇帝啊

⑦ 數學方程式中的元和次是誰創立的

數學方程式中的元和次是中國清朝時期的康熙皇帝創立的。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又有遠大抱負,聰明好學的一位皇帝。他除了其文治武功之外 ,還十分愛好數學,曾拜比利時的南懷仁等傳教士為師,學習數學 、天文、地理以及拉丁文等,康熙皇帝雖然聰穎過人,但是聽外籍教師講課也有困難,因為南懷仁等人的漢語和滿語水平有限,日常會話勉強對付,但要將嚴謹而高深的科學知識表達出來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而當時課本多是外文,即使中譯本也是半通不通的。這樣,學習中就必然有許多精 力被消耗在語言溝通上,進度不快 。

不過,康熙學習很刻苦,也很有耐心,不懂就請教,直至真正弄懂為止。南懷仁在講方程時,句子冗長,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的腦子常常被搞得暈暈糊糊的,怎樣才能讓老師講得好懂呢?一陣冥思苦想後,一個妙法突然冒出來。他向南懷仁建議 ,將未知數翻譯為「元」,最高次數翻譯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翻譯為「根」(解)⋯⋯南懷仁用筆認真地記了下來 ,隨即用這些新創術語換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瑣詞語 :「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根 』(解 )⋯⋯「如此一來,果然簡單了很多,而且還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南懷仁驚疑地盯著康熙,愣怔了一會兒,突然按照西方最親切的禮節一下子將康熙緊緊抱住:「我讀書和教書幾十年,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還從來沒見過一個像您這樣肯動腦筋的人 !」

正因為康熙創造的這幾個數學術語科學而簡潔,十分便於理解和記憶,因此一直延用到今天 。

⑧ 請問「數學」這一詞是誰創的

亞里士多德提出, 「數學」一詞的專門化使用是源於畢達哥拉斯的想法, 數學這個名詞是畢達哥拉斯發明的,他是希臘的哲學家和數學家,

⑨ 一元一次方程發明者是誰

一元一次方程式
--- 方程式的由來
十六世紀,隨著各種數學符號的相繼出現,特別是法國數學家韋達創
立了較系統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號以後,"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這一專門概念出現了,當時拉丁語稱它為"aequatio",英文為"equation".

十七世紀前後,歐洲代數首次傳進中國,當時譯"equation"為"相等式.

由於那時我國古代文化的勢力還較強,西方近代科學文化未能及時

在我國廣泛傳播和產生較的影響,因此"代數學"連同"相等式"等這

些學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極少數人中學習和研究.

十九世紀中葉,近代西方數學再次傳入我國.1859年,李善蘭和英國

傳教士偉烈亞力,將英國數學家德.摩爾根的<代數初步>譯出. 李.偉

兩人很注重數學名詞的正確翻譯,他們借用或創設了近四百個數

學的漢譯名詞,許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譯名就是借

用了我國古代的"方程"一詞.這樣,"方程"一詞首次意為"含有未知

數的等式.

1873年,我國近代早期的又一個西方科學的傳播者華蘅芳,與英國傳

教士蘭雅合譯英國渥里斯的<代數學>,他們則把"equation"譯為"方程

式",他們的意思是,"方程"與"方程式"應該區別開來,方程仍指<九章

算術>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數的等式".華.傅的主張在

很長時間裏被廣泛採納.直到1934年,中國數學學會對名詞進行一審

查,確定"方程"與"方程式"兩者意義相通.在廣義上,它們是指一元n次

方程以及由幾個方程聯立起來的方程組.狹義則專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與"方程式"同義,那麼"方程"就顯得更為簡潔明了了.

(本文摘自九章出版社之"數學誕生的故事")

⑩ 數學方程的" 元""次"是誰 發明的

解:數學方程的元次是康熙首先提出的。

閱讀全文

與數學元次術語誰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