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invent 是什麼意思,他的名詞形式是什麼
1、釋義:
音標:
[ɪnˈvent]
2、名詞:
①invention發明;發明物;虛構;發明才能;
②inventor發明家;發明人;創造者。
3、過去式:invented
4、過去分詞:invented
5、現在分詞:inventing
6、第三人稱單數:invents
7、短語:
invent sth發明某物
he invent他發明
invent thing發明東西
invent or發明者
8、例句:
①Scientists can't invent new minutes.
科學家也發明不出新的分鍾。
②We did't invent a firewall that is secure against ordinary humans yet, let alone super intelligent machines.
我們還沒有發明一個能抵禦普通人的防火牆,更不用說超級智能機器了。
③In the mid-80s, Wall Street turned to the quants—brainy financial engineers—to invent new ways to boost profits.
80年代中期,華爾街求助計量經濟學 ——聰明的金融工程師——以發明新的方法來增加利潤。
④What excuse did he invent this time?
他這次編了什麼借口?
⑤I stood still, trying to invent a plausible excuse.
我靜靜地站著,努力想編出一個聽上去可信的借口。
『貳』 蒙太奇這一名詞的創造者是
創造來者,我不知道,真對不起自 ,我只知道這些。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蒙太奇——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原是法語建築學上的一個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後被借用過來,引申用在電影上就是剪輯和組合,表示鏡頭的組接。
簡要地說,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
望採納,O(∩_∩)O謝謝
『叄』 解釋名詞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經史,工於隸楷。虞世南去世後,唐太宗嘆息:「虞世南沒後,無人可與論書者矣!」魏徵就推薦褚遂良,並說:「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太宗寶愛王羲之書法,以金帛懸賞征購。一時天下王書爭送至京,難辨真偽。惟遂良能品評鑒別,並編目藏入內府。其書法繼承王羲之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通,見重於世,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家」。傳世墨跡有《倪寬贊》、《陰符經》,碑刻有《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碑》、《房玄齡碑》等。
楷書四大家: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歐陽洵、元趙孟頫。
一是:書學在唐代為鼎盛時期,凡及楷書,言必稱虞、歐、褚、顏。顏真卿即是其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大書家。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出身名門,是著名學者顏師古的五世孫。顏真卿為人篤實鯁直,向以義烈聞名於官場,曾為四朝元老,宦海浮沉,不以為意,後奉命招撫謀反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為李所殺。
顏真卿的書法淵自家學,但其得以變革的啟迪者,乃吳郡張旭。由於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捨,留下大量書帖足可見其功力。史學家範文瀾在著述中每及於唐書,皆稱「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顏的楷書,反映出一種盛世風貌,氣字軒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儀斯書,原因是那些書帖往往是在極度悲憤的心境中走筆疾書的,讀者可從本文中領略個中滋味。情溶於藝,藝才生魂,歷史上大凡優秀的藝術,均不違背此一準則。
顏真卿,一位書壇的巨靈。千百年來,唯顏魯公能比肩書聖王羲之,雄視闊步於書壇。唐代書壇固然以顏真卿為冠冕,而宋代也以顏書為大纛。自茲以往,顏真卿的書魂形成了巨大的向力,而又積淀成中華民族書魂的重要部分。《新唐書·顏真卿傳》贊曰:「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英烈的日月人生,便是澆灌其書藝奇葩的不竭泉源。
二是:柳公權,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終年88歲。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宮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初學王羲之並精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然後自成一家。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雲:「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公為之改容,如其筆諫也。宋朱長文《墨池編》中說:「公權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家。」他初學王羲之筆法,以後遍閱近代書法,於是極力變右軍法,學習顏真卿,又溶匯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橫細豎粗的態勢,而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後世學書者不少以柳字為楷模。
他二十九歲進士及第,在地方擔任一個低級官吏,後來偶然被唐穆宗看見他的筆跡,一時機為書法聖品,就被朝廷召到長安,那時,柳公權已四十多歲。他的為人既有骨氣有一絲不苟,同樣地,他的字也顯露了他這部分的特質。也因為如此,提高了他在長安的聲望與地位,一般王公貴族都不惜鉅金爭相請他。
晚唐書法經歷盛中唐之後,盛極而衰,柳公權雖號一時中興,但與顏書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書法隆盛一時,至此已見式微。柳公權的楷書參有歐陽詢的筆法,往往將部分筆畫緊密穿插,使寬綽處特別開闊,筆畫細勁,稜角峻厲,雖用筆出自顏真卿,而與顏真卿的渾厚寬博不同,特別顯得英氣逼人。
柳公權享年八十歲,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後以太子少師死於任上。
他的傳世書跡很多,影響較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軍碑》、《金剛經》等。
1、《神策軍碑》:楷書,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立。是柳公權的代表作之一,較後世熟知的《玄秘塔》書體風格更有特色,結體布局平穩勻整,左緊右舒,也是較好的臨寫範本。
2、《柳書金剛經》:楷書,唐長慶剛年(公元824年),四月刻。原石毀於宋代。有甘肅敦煌石室唐拓孤本傳世,一字未損,今在法國巴黎博物院。評論家認為楷書金剛經,具備了鍾(繇)、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東之)各體之長,有很高藝術價值。
3、《玄秘塔碑》:楷書。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現存陝西西安碑林。此碑在傳世的書跡中,最為著名。是歷來影響最大的楷書範本之一。
東晉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陰的一些文人來到蘭亭舉行「修禊」之典,大家即興寫下了許多詩篇。《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的序文手稿。序文受當時南方士族階層信奉的老莊思想影響頗深,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一幟,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關於《蘭亭序》,世間流傳著形形色色的趣聞逸事。據說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對自己這件作品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於是就把它作為傳家至寶留給子孫。後來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臣趙模、馮承素等人精心復制一些摹本。他喜歡將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賜給一些皇族和寵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跡,據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
今天所謂的《蘭亭序》,除了幾種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宋拓定武蘭亭序》。不管是摹本,還是拓本,都對研究王羲之有相當的說服力,同時又是研究歷代書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在中國書法典籍中有關《蘭亭序》的資料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書,歷來也有很多爭議,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發過相當激烈的大公論。
薛稷(649~713),中國唐代書法家、畫家。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人。睿宗時任黃門侍郎、參知機務,歷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世稱「薛少保」。後因預知竇懷貞謀害玄宗事,被賜死於獄中。薛稷工書法,其外祖父魏徵家收藏書畫甚多,薛稷用心觀摩學習,從中獲益頗多,特別對褚遂良書法墨跡更是銳意學習,窮年忘倦,當時即有「買褚得薛,不失其節」的說法,但亦有新奇,遂自成家。與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並列為初唐四大書法家。
其書疏瘦勁練、流美飛揚。張懷瓘雲:「書學褚公,尤尚綺麗媚好,膚肉得師之半,可謂河南公之高足,甚為時所珍尚。」呂總說:「薛稷真、行書如風驚苑花,雪惹山柏。」董逌《廣川書跋》也說:「薛稷於書得歐、虞、褚、陸遺墨至備,故於法可據。然其師承血脈,則於褚為近。至於用筆纖瘦、結字疏通,又自別為一家。」
薛稷書跡流傳極少,《信行禪師碑》可以看出其書法的一般特點。
顏真卿(七0九-七八五)是唐代最為著名的書法家,他在書法上的造詣不僅體現在楷書方面,而且也體現在他的行書上.顏真卿的書畫平豎直,結字寬搏,字里行間,透逸出一派端嚴莊重,豐腴雄偉的大家風范,而他的稿行書卻天機靈動,矯變激越,被人稱之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稿》墨跡便是顏真卿稿行書的代表作品這是一篇祭文手稿唐玄宗時,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安祿山謀反叛亂,河北諸城失守,惟獨顏真卿舉義兵保住了平原城.其堂兄顏杲卿也於常山奮起抵抗,杲卿之子,真卿之�季明則聯絡於平原與常山之間,至德元年(七五六)常山被史思明所破,杲卿與季明被俘,慘遭殺害.乾元元年(七五八)顏真卿命其侄泉明(季明之兄)至常山將季明之頭顱帶回來重祭,顏真卿在內心極度痛苦與悲憤的情況下寫下了這篇《祭▲稿》故字里行間中充滿著一種悲懣激昂的心情.有人說此幅稿行字中有怒氣,事實上有部分因素是指內容而言,當然顏真卿在書寫這篇祭文時,並沒有將其作為一幅作品來寫,所謂"意不在書",天機自動,故而此件作品能達到一種"無意於佳乃佳,不求工而自工"的自然境界.試觀通幅作品,點畫飛動,沉雄鬱勃,筆力蒼腴遒勁,純以中鋒揮運,信手萬變,氣脈貫注,正如王世貞《▲州山人四部稿中所謂:"顏魯公《祭侄文》有天真爛漫之趣,行狎之妙,一至於此,噫!此稿草耳,所謂無待而工者,忠義真至之痛,鬱勃波磔間千古不泯."此作可謂書文並茂,字因人貴,如有神助故而為世人寶愛,並得以流傳至今,實為奇事.究其緣由,此稿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此稿以篆法入行,運以中鋒,出之以疾澀之法,如將真跡映日視之,畫之中心隱有一縷墨痕,所謂"有篆籀氣",字乃高古,這是筆力,中鋒,速度與紙面摩擦而產生的一種自然效果,非年高手硬,實難臻斯妙;二是此稿在用筆上,深得錐劃沙之妙,點畫二邊,不光而毛,且其筆力酣暢,澀中自有無窮之韻味,使人反復摩挲,百看不厭;三是此稿在結字上採用了八面點畫皆拱中心的向心式結構,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於意外,妙合自然,正如阮元所謂:"如熔金出冶,隨地流走,元氣渾然,不復以姿媚為念."由是可知顏真卿在書法上的非凡功力. 顏真卿的稿行另有《爭座位帖》和《祭伯父稿》,世人合稱顏氏三稿王澍《論書剩語》謂:"古人稿書最佳,以其意不在書,天機自動,往往多入神解,如右軍《蘭亭》,魯公《三稿》,天真爛然,莫可名貌.有意為之,多不能至,正如李將軍謝石沒羽,次日試之,便不能及,未可以智力取已."此稿為真跡,這對於學書者研究如錐劃沙的用筆方法大有裨益,今將此件珍品公諸同好,作為觀賞臨摹之用.
魏碑,是我國北朝流行的一種書體。北朝書法,以魏為最盛,書體方峻遒勁,樸拙奇肆,風格多樣。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多以此書體刻石,故叫魏碑。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自東漢以後,到隋統一前的一段歷史時期,即從公元2世紀末到公元6世紀80年代,時近400年。這一時期總的特點是一個「亂」字,戰亂頻繁,政權更迭。同時,這一時期全國人大多數地區盛行佛教,受盡苦難的各族人民幻想在求神拜佛中求得解脫,佛教成了各族人民交流、融合思想文化的重要渠道。佛教的盛行也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由於推行佛教,出自立碑造像的需要,大大推動了書法藝術和雕刻藝術的發展,在這一時期,魏書、楷書、草書都由初創階段趨於成熟。西安碑林和陝西關中耀縣葯王山中保存的大量石刻作品,本身固然是佛門遺物,但同時又是魏書中的精品,是石雕藝術的傑作。
在漢代,通行的字體為隸書。而東晉以後,南方流行楷書,當時人們以南方文化為漢族文化的正宗,南方流行的楷書被稱為「今楷」,受到士人推崇。而在北朝,則直接承用漢隸書體,由於在實際雕刻操作中必須動用刀鑿,則形成了一種既不同於漢隸,也不同於今楷的獨特書法形式--「魏書」。魏書字型的特點在於蘊含隸書筆意,字體古樸拙壯,起筆落筆平整有力,帶刀削斧鑿之勢。魏碑中許多屬於這種字體。
宋四家 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家,被稱為"宋四家"。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詞開豪放一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 蘇軾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曾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等職。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貶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時曾受重用,然因新舊黨爭,屢遭貶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詩"訕謗朝政",被人構陷入獄。出獄後貶黃州。此後幾經起落,再貶惠州、瓊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從此隨緣自適,過著讀書作畫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死於常州。 蘇軾為人正直、性曠達,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創作過程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蘇軾的字看似平實、樸素,但有一股汪洋浩盪的氣息,就像他淵厚的學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 他長於行書、楷書, 筆法肉豐骨勁, 跌宕自然, 給人以"大海風濤之氣"、"古槎怪石之形"的藝術美感。 蘇軾的書法,後人贊譽頗高。黃庭堅他在《山谷集》里說:"其書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蘇)為第一"。明董其昌盛贊他"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傳世書跡有《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 作品欣賞: 《前赤壁賦》.北宋蘇軾行楷書。素箋墨跡卷。縱23.9公分,M258公分。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補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游覽 州城外赤鼻 ,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作《赤壁 》,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寫了一篇《後赤壁 》,兩文後世傳誦不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傑作。本卷為友人傅堯俞(1024~1091)書前赤壁 ,自識:"去歲作此 ",所以知道是元豐六年書,時四十八歲。 此卷行楷書,結字矮扁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是蘇軾中年時期少見的用意之作。《石渠寶笈》載:卷高七寸五分,橫七尺二寸五分。卷後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稱:"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又稱:"此赤壁賦庶幾所謂欲透紙背者,乃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此帖運筆古拙內涵,非尋常蘇軾法書可比。 《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並書, 墨跡素箋本, 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 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一說存台灣私人手中。 無款及年月,實際上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台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難怪黃庭堅為之折腰,嘆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黃州寒食詩跋》)董其昌也有跋語贊雲:"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黃庭堅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穀道人,後世稱他黃山谷,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書法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為宰相,實行新法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對。後來新舊兩黨斗爭愈演愈烈,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在這場斗爭中,黃庭堅站在舊黨一邊,他雖然沒有積極參加這場斗爭,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爭的旋渦里。 黃庭堅出於蘇軾門下,與張來、秦觀、晁補之並稱為"蘇門四學士",後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詩。詩論標榜杜甫,但是強調讀書查據,以故為新,"無一字無來處"和"脫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他在宋代影響頗大,開創了江西詩派。他又能詞,兼擅行、草書。 書法初以周越為師,後取法顏真卿及懷素,受楊凝式影響,尤得力於《痊鸛銘》,筆法以側險取勢,縱橫奇倔,字體開張,筆法瘦勁,自成風格。《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旭,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他著名的書跡有《松風閣詩》、《黃州寒食詩跋》、《花氣熏人帖》、《虹縣詩》等。 作品欣賞: 《松風閣詩帖》: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墨跡紙本,縱32.8厘米 橫219.2厘米,全文計29行,153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松風閣詩",歌詠當時所看到的景物,並表達對朋友的懷念。《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其風神灑盪,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 《松風閣詩帖》經宋、元、明、清輾轉流傳,宋朝為向民收藏,後歸賈似道,又迭經明頂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內府。清道光年間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鳳)手中。王家璧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進土,授兵部主事,任順天(河北)鄉試譽錄官、會試受卷官之職,乘任職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黃庭堅《松風閣詩卷》和宋代蔡襄墨跡等傳世文物,攜帶回鄂。道光舉人柯茂枝題《黃山谷松風閣詩卷並序》序曰:"王孝鳳武部得此卷於柳君呂臣,蓋元時長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賢十數人詩跋,又常為攜李天籟閣所藏,項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紙色、絹色尚覺鮮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鳳凰。武昌(鄂州)傳涪翁以松風閣一詩,然閣不時廢,詩為世共獨,此一墨寶,歷數朝後復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筆墨之緣豈偶然哉。愛玩之久,為次原韻以賦其事,時咸豐九年(1859年)春三月。" 《花氣熏人帖》 : 黃庭堅《花氣熏人帖》草書,紙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帖上有南宋「緝熙殿寶」的印,入過南宋內府。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儀周的收藏印安歧。
米 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鹿門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後定居江蘇鎮江。因他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官"。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他在"宋四書家"中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宋史•文苑傳》說:"芾特妙於翰墨,沈著飛,得王獻之筆意。" 米芾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他少時苦學顏、柳、歐、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實的基本功。蘇軾被貶黃州時,他去拜訪求教,東坡勸他學晉。元豐五年(1082)開始,米芾潛心魏晉,以晉人書風為指歸,尋訪了不少晉人法帖,連其書齋也取名為"寶晉齋"。今傳王獻之墨跡《中秋帖》,據說就是他的臨本,形神精妙至極。米芾一生轉益多師,在晚年所書《自敘》中也這樣說道:"余初學,先學寫壁,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其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其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摩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澤展《蘭亭》,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方而師師宜宮,《劉寬碑》是也。篆便愛《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米芾自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對古代大師的用筆法、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芾學書在傳統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捲入政治漩渦,生活相對安定,後當上書畫博士,飽覽內府藏書,熟諳千載故事,古人得失,如數家珍。 米芾以書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後天的苦練,米芾每天臨池不輟,史料記載:"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半刻廢書也。""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鍾(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兒子米友仁說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寫字。(據孫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書十分認真,自己說:"佘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明範明泰《米襄陽外記》)。一首詩,寫了三四次,還只有一兩字自己滿意,其中的甘苦非個中行家裡手不能道,也可見他創作態度的嚴謹。 米芾的書法在宋四家中,列蘇東坡和黃庭堅之後,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論蘇東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黃庭堅作為江西詩派的領袖的影響,但就書法一門藝術而言,米芾傳統功力最為深厚,尤其是行書,實 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吾嘗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於東坡之上。即米顛書自率更得之,晚年一變,有冰寒於水之奇。"皇帝的詢問書法,米芾自稱自己是"刷字",明裡自謙而實點到精要之處,"刷字",體現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興盡勢盡力。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 從現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跡來看,"刷"這一個字正將米字的神采活脫脫地表現出來,無怪乎蘇東坡說:"米書超逸入神。"又說"海岳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書法影響深遠,尤在明末,學者甚眾,像文徵明、祝允明、陳淳、徐渭、王覺斯、傅山這樣的大家也莫不從米子中取一"心經",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米芾除書法達到極高的水準外,其書論也頗多。著有《書史》、《海岳名言》、《寶章待訪錄》、《評字帖》等。顯示了他卓越的膽識和精到的鑒賞力,對前人多有譏貶,然決不因襲古人語,為歷代書家所重,但過頭話也不少,誚顏柳、貶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傳世墨跡主要有《苕溪詩卷》、《蜀素帖》、《方圓庵記》、《天馬賦》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稱"米氏雲山",但米芾畫跡不存在於世。但目前唯一能見到的,也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米畫"--《珊瑚筆架圖》,畫一珊瑚筆架,架左書"金坐"二字。然後再加上米點和題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畫代筆,頗有意趣。 作品欣賞: 《珊瑚帖》:米芾《珊瑚帖》,行書。又名《珊瑚筆架圖》《珊瑚帖》,《復官帖》附於《珊瑚帖》之後,又名《珊瑚復官二帖》。紙本墨筆 ,分別為縱26.6cm,橫47.1cm;縱 27.1cm,橫 49.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是米芾晚年的著名行書書跡,其書較中年以往作品,字態尤奇異超邁,隨意而書,神韻自然,且用筆豐肥豪健,寬綽疏朗。如元代虞集評言:"神氣飛揚,筋骨雄毅,而晉魏法度自整然也",元代施光遠稱其"當為米書中銘心絕品,天下第一帖"。 《珊瑚帖》用的書寫材料也很特殊,同的是竹紙,淺黃色,紙上竹纖維束較多。據說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用竹紙寫的作品。 《珊瑚帖》 曾經南宋內府,元郭天錫、季宗元、施光遠、肖季馨,清梁清標、王鴻緒、安岐、永[王星]、裴伯謙遞藏。後歸張伯駒。1956年張伯駒捐獻文化部文物局,撥故宮博物院藏。《墨緣匯觀》、《平生壯觀》、《雲煙過眼錄》、《大觀錄》、《壯陶閣書畫錄》著錄。 《蜀素帖》:米芾《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墨跡絹本,行書。縱29.7厘米,橫284.3厘米;書於宋哲宗元 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 "蜀素"是北宋時四川造的質地精良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有個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 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寶,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蜀素帖》經宋代湖州(浙江切耍┛な亓窒J詹囟��贐幔�恢鋇獎彼卧�v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請, 伴 覽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 米芾書寫,米芾才膽過人,當仁不讓,一口氣寫了自作的八首 。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 《蜀素帖》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恆之手,後入清內府,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
蔡 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今福建仙游)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忠惠"。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學識淵博。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
『肆』 以太這種名詞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由誰提出的
以太(Ether)(或譯乙太;英語:ether或aether)是古希臘哲學家所設想的一種物質,是一種曾被假想的電磁波的傳播媒質,但後來被證實並不存在。
在古希臘,以太指的是青天或上層大氣。在宇宙學中,有時又用以太來表示占據天體空間的物質。17世紀的笛卡兒是一個對科學思想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哲學家,他最先將以太引入科學,並賦予它某種力學性質。
在笛卡兒看來,物體之間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須通過某種中間媒介物質來傳遞,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間不可能是空無所有的,它被以太這種媒介物質所充滿。以太雖然不能為人的感官所感覺,但卻能傳遞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對潮汐的作用力。
後來,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為光波的荷載物同光的波動學說相聯系。光的波動說是由胡克首先提出的,並為惠更斯所進一步發展。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直到20世紀初),人們對波的理解只局限於某種媒介物質的力學振動。這種媒介物質就稱為波的荷載物,如空氣就是聲波的荷載物。
由於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載光波的媒介物質(以太)應該充滿包括真空在內的全部空間,並能滲透到通常的物質之中。除了作為光波的荷載物以外,惠更斯也用以太來說明引力的現象。
牛頓雖然不同意胡克的光波動學說,但他也像笛卡兒一樣反對超距作用,並承認以太的存在。在他看來,以太不一定是單一的物質,因而能傳遞各種作用,如產生電、磁和引力等不同的現象。牛頓也認為以太可以傳播振動,但以太的振動不是光,因為當時光的波動學說還不能解釋光的偏振現象,也不能解釋光為什麼會直線傳播。
18世紀是以太論沒落的時期。由於法國笛卡兒主義者拒絕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而使牛頓的追隨者起來反對笛卡兒哲學體系,因而連同他倡導的以太論也一同進入了反對之列。
『伍』 創造者都有什麼英語單詞。
「創造者」 的英文有以下幾種:
inventor 發明出新東西的人
creater 第一個製作出特殊事物的人
author 創作作品的人
coiner 詞語最早的創造人
『陸』 名詞解釋
文藝復興是指14世紀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14世紀,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藉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
簡介
普遍認為文藝復興發端於14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一詞就源於義大利語 Rinascimento,意為再生或復興),15世紀後期起,擴展到西歐各國,16世紀達到鼎盛。1550年,瓦薩里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nce,17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它作為14至16世紀西歐文化的總稱。西方史學界曾認為它是古希臘羅馬文化藝術的復興。
發展
14世紀時,隨著工場手工藝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關系已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復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復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
當時的義大利處於城邦林立的狀態,各城市都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即城邦,14世紀後各城市逐漸從共和制走向獨裁。獨裁者耽於享樂,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慾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與此同時聖方濟各會的宗教激進主義力圖屏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羅馬教廷也在走向腐敗,歷屆教皇的享樂規模比世俗獨裁者還要厲害,他們也在保護藝術家,允許藝術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科學都在逐漸地在比較寬松的氣氛中發展,也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前奏。
文學三傑
1但丁
Alighieri Dante(1265-1321)。文藝復興的先驅,文藝復興運動起源於義大利北部,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 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將人性壓制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義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
2彼特拉克
義大利詩人。1304年7月20日生於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於阿爾誇。代表作有《歌集》。父親是佛羅倫薩的望族、律師。他自幼隨父親流亡法國,後攻讀法學。父親逝世後專心從事文學活動,並周遊歐洲各國。他還當過神甫,有機會出入教會、宮廷,觀察生活,追求知識,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3薄伽丘
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一譯卜伽丘,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人文主義者。代表作《十日談》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
藝術三傑
1達芬奇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正因為他是一個全才,所以他也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壁畫《最後的晚餐》、祭壇畫《岩間聖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傑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2拉斐爾
拉斐爾(1483~1520)義大利畫家。1483年4月6日生於烏爾比諾 ,1520年4月6日卒於羅馬 。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 。他的一系列聖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帶金鶯的聖母》(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草地上的聖母》(藏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和《花園中的聖母》( 藏盧浮宮博物館)。1512~1513年繪成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聖母、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穌的體態健美而有力量,表現了母愛的幸福與偉大。另一幅更為高大的是祭壇畫形式的《福利尼奧的聖母》和稍後創作的《椅中聖母》《阿爾巴聖母》,都堪稱是他完美無缺的作品。1509年後,他被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去繪制梵蒂岡皇宮壁畫,其中簽字廳的壁畫最為傑出。這批遍布大廳四壁和屋頂的繪畫,分別代表了人類精神活動的4個方面: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作品除發揮了他特有的繪畫風格外,還特別注意到了繪畫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給人以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之感。這期間重要作品還有為埃利奧多羅廳繪制的《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和《波爾申納的彌撒》,為火警廳繪制的《波爾戈的火警》和為法爾內西納別墅繪制的《加拉泰亞的凱旋》等。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運用都達到了新的境界,被譽為古今壁畫藝術登峰造極之作。他的肖像畫也有很高成就。特點是形神兼備,氣韻盎然。多採用微側半身姿態,將背景隱去,唯以人物自然親切的神態突出於畫面 。代表作為《卡斯蒂廖內像》和《披紗女子像》。
3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57-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薩。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
科學成就
文學
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出現了「文壇三傑」。但丁一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彼特拉克主要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詩詩集《歌集》。薄伽丘是義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國,文藝復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只為少數貴族服務。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復興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和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堂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兩千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歷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文藝復興的作品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集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慾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屏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等。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應用到建築上,一系列的雖然仍然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義者開始用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研究聖經,將聖經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導致了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
人文主義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以取代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科學為人謀福利,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因此在歷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天文學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在其中提出了與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不同的日心說體系。義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書中宣稱,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只是太陽系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通過對其師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觀測數據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學》和1619年的《世界的諧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繞太陽運轉是沿著橢圓形軌道進行的,而且這樣的運動是不等速的。
數學
代數學在文藝復興時期取得了重要發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發現。義大利人卡爾達諾在他的著作《大術》中發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這一公式的發現實應歸功於另一學者塔塔利亞。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爾達諾的學生費拉里發現,在《大術》中也有記載。邦貝利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約的情形,並使用了虛數,還改進了當時流行的代數符號。符號代數學是由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韋達確立的。他於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門》,對代數學加以系統的整理,第一次自覺地使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和已知數。韋達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論方程的識別與訂正中,改進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還建立了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方程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現代稱之為韋達定理。 三角學在文藝復興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德國數學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論各種三角形》是歐洲第一部獨立於天文學的三角學著作。書中對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還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數表。哥白尼的學生雷蒂庫斯在重新定義三角函數的基礎上,製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數表。
物理學
在物理學方面,伽利略通過多次實驗發現了自由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他的學生托里拆利經過實驗證明了空氣壓力,發明了水銀柱氣壓計;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發現液體和氣體中壓力的傳播定律;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發現氣體壓力定律。
生理學和醫學
比利時醫生維薩留斯發表《人體結構》一書,對蓋倫的「三位一體」學說提出挑戰。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發現血液的小循環系統,證明血液從右心室流向肺部,通過曲折路線到達左心室。英國解剖學家哈維通過大量的動物解剖實驗,發表《心血運動論》等論著,系統闡釋了血液運動的規律和心臟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臟是血液運動的中心和動力的來源。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成為近代生理學的鼻祖。
地理
航海技術產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飛躍,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的探險家們開始了一系列遠程航海活動。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為地圓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印刷術在歐洲的再發現,以及從東方傳過來的造紙、指南針、火葯(中國的四大發明),促使科學思想的迅速傳播。
建築
文藝復興建築是在公元14世紀在義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築風格。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對建築的比例有強烈的追求,例如必須是3和2的倍數 使用對稱的形狀,集中式 恢復「自然」,以尺規作圖制圖,以圓形和正方形為主反對哥特式建築。
代表人物
義大利與其代表人物
義大利佛羅倫薩作為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在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佛羅倫薩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當時最重要的藝術贊助人。著名的文藝復興三傑全部誕生在義大利。
代表人物:
詩人:但丁、彼特拉克;
哲學家:伊拉斯謨、馬基雅維利;
作家:薄伽丘、馬基雅維利;
畫家:喬托、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提香;
雕刻家:米開朗基羅;
建築師:伯魯涅列斯基;
音樂家:帕萊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與其代表人物
16世紀後半葉和17世紀初西班牙文藝復興進入「黃金時期」,在小說和戲劇方面成績顯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萬提斯、戲劇家洛卜·德·維加
德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德國:主要成就則表現在宗教改革、農民戰爭、諷刺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發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馬丁·路德、丟勒等。
法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法國:自由思想和懷疑思想相當發達。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說家:拉伯雷等。
英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英國:詩歌和戲劇空前的繁榮。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亞等。哲學家: 托馬斯·莫爾
文藝復興的重要意義
有好一段時間,文藝復興被認為是簡單地恢復了古典文化。其實,文藝復興並不是真正要「恢復」古典的文化,而是藉此抨擊當時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體系造輿論。
文藝復興是一次逐漸發展的時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和事件。但文藝復興使當時的人們思想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戰爭。後來的啟蒙運動以文藝復興為自己的榜樣。19世紀的歷史學家認為後來的科學發展、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誕生都是源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資產階級革命的輿論前提。文藝復興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縛,向全世界擴張的一個前奏曲。
關於文藝復興的不同意見
「文藝復興」(Renaissance)這個詞在1855年為法國歷史學家Michelet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紀時「對世界與人類的探索」;自此以後歷史學家們就對它的解釋有很多不同意見。
大部分觀點認為文藝復興起源於十五世紀的義大利,然後向整個歐洲擴展。文藝復興代表了西方和古代(中世紀以前)的古典文化連接,是對阿拉伯人的知識(尤其是數學知識)的吸收。文藝復興使人們開始專注於現世生活質量(如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同時也是知識由於印刷和在藝術,詩歌,建築等領域新技術的應用而導致的知識爆炸。這些新技術引起了藝術和文學在格式和內容上根本的變化。這個時期,這種觀點認為,隨著交流和探索的興起,文藝復興代表了歐洲從很長時期的一潭死水轉變成了洶涌的江河。因此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也常常認為是現代開端。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在藝術,文學還有哲學等方面的「類革命」(pseudo-revolution )。這些變化僅僅影響了為數很小的富有的少數人,而歐洲人口的大部分的生活相對於中世紀基本沒有改變。因此他們不承認文藝復興是一個重要的事件。
今天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文藝復興代表了理性思考和思想的巨大變化,而不是物質上的巨大變化。或許,對於文藝復興最重要的觀點是那些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認為他們生活在一個新時代,一個與中世紀徹底決裂的時代。
Johan Huizinga(1872-1945)承認文藝復興,但是質疑它是否帶來有益的變化。他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從中世紀衰落的時代,並且毀壞了很多重要的東西。例如,那時在教會和其他一些人使用的拉丁語,從古典時代以來獲得了很大發展,是一個活著的語言。但是,文藝復興中痴迷於古典純潔性的人們認為拉丁語與它的古典形式相抵觸,於是拉丁語的自然進化停止了。Robert S. Lopez 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經濟蕭條時期。 然而George Sarton 和 Lynn Thorndike 認為文藝復興使科學的進步速度放緩。
文藝中興時代之義大利。—— 蔡元培《圖畫》
人文主義是一種哲學理論和一種世界觀。人文主義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對人文主義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容忍、無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原則。
現代的人文主義開始於啟蒙運動,在啟蒙運動中人文主義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來回答道德問題的答案。在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中,超自然的解釋一般被忽略,人們將這種人文主義也稱為「世俗人文主義」。
在各個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義,在這里一般人文主義與該宗教的信仰和傳統相結合。
也有的人文主義運動認為人有參加儀式和規則的需要並組織一定的團體來滿足人的這種需要。
人文主義作為歷史概念
在歐洲歷史和哲學史中,人文主義主要被用來描述14到16世紀間較中世紀比較先進的思想。一般來說今天歷史學家將這段時間里文化和社會上的變化稱為文藝復興,而將教育上的變化運動稱為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這個詞實際上很晚才出現,它來自與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羅馬作家西塞羅就已經使用過這個詞了。德國啟蒙運動時代的哲學家將人類統稱為Humanität,當時的人文主義者稱他們自己為humanista。
而Humanism這個詞卻一直到1808年才出現。
前2段是簡述,後面是詳細的介紹.
『柒』 求中譯英幾個名詞
裁決者
arbiter
審判者
judger
開拓者
pioneer
征服者
conqueror
守望者
Protector或Guardian
創造者
creator
弒神者
Godslayer
應該基本沒錯的。記得給分咯
呵呵
『捌』 術語和定義
3 術語和定義
GB/T 19000-2008和GB/T 21374-2008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文件。
000011.1
3.14
知識產權 intellectual property
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領域中,發明者、創造者等對自己的創造性勞動成果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其范圍包括專利、商標、著作權及相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商業秘密、傳統知識、遺傳資源以及民間文藝等。
[GB/T 19000-2008, 屬於和定義3.1.1]
000011.2
3.24
過程process
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一組活動。
[GB/T19000-2008,定義3.4.1]
000011.3
3.34
產品proct過程的結果。
注1:有下列四種通用的產品類別:
——服務(如運輸);
——軟體(如計算機程序、字典);
——硬體(如發動機機械零件);
——流程性材料(如潤滑油)。
許多產品由分屬於不同產品類別的成分構成,其屬性是服務、軟體、硬體或流程性材料取決於產品的主導成分。例如:產品「汽車」是由硬體(如輪胎)、流程性材料(如:燃料、冷卻液)、軟體(如:發動機控制軟體、駕駛員手冊)和服務(如銷售人員所做的操作說明)所組成。
注2:服務通常是無形的,並且是在供方和顧客接觸面上需要完成至少一項活動的結果。服務的提供可涉及,例如:
——在顧客提供的有形產品(如需要維修的汽車)上所完成的活動;
——在顧客提供的無形產品(如為准備納稅申報單所需的損益表)上所完成的活動;
——無形產品的交付(如知識傳授方面的信息提供);
——為顧客創造氛圍(如在賓館和飯店)。
軟體由信息組成,通常是無形產品,並可以方法、報告或程序的形式存在。
硬體通常是有形產品,其量具有計數的特性。流程性材料通常是有形產品,其量具有連續的特性。硬體和流程性材料經常被稱為貨物。
[GB/T19000-2008,定義3.4.2]
3.45
體系(系統) system
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一組要素。
[GB/T 19000-2008,定義3.2.1]
3.55
管理體系 management system
建立方針和目標並實現這些目標的體系。
註:一個組織的管理體系可包括若干個不同的管理體系,如質量管理體系、財務管理體系或環境管理體系。
『玖』 馬哲的幾個名詞解釋你們知道么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說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物質和意識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這是根本的方面.如何回答著個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第二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主要是思維能否認識存在,即現實世界是否可知的問題.
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3.實踐是人們實現某種主觀目的的活動。通過實踐,達到使客體被人認識、改造、掌握和佔有的目的,從而在實踐中體現了主觀能動性:實踐中包含著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識的能動作用;實踐能動地推動認識的產生和發展;實踐能動地改造世界。實踐不同於生物對外界的消極適應和本能活動。
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說實踐規定了人的本質,人只有通過實踐才稱其為人,才表現為人,才能生存和發展。
4.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總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反過來理性認識總結和指導感性認識
5.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意識的能動作用可以理解為意識能動性,二者是一個意思。
主觀能動性包括想,做,精神狀態。
意識的能動作用指意識不僅反映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突出表現在意識具有反作用。
6.為什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物質財富,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保障。人民群眾的這一創造作用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原理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因為作為人民群眾主體的勞動群眾,乃是生產力的體現者。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首先,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科學、文化、藝術的唯一源泉;其次,勞動群眾為人們從事精神文化活動提供了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再次,勞動知識分子在精神財富的創造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既是社會革命的決定力量,又是社會改革的決定力量。社會革命、社會改革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不可能自發地起作用,必須通過人民群眾這一社會變革的主體才能實現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