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漢字是誰發明的
有史料記載倉頡造字,但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同時漢字不斷在演變,所以無法確定具體是誰發明的。
《說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漢字起源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是誰創造的漢字擴展閱讀:
相關的漢字類型:
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是指鑄刻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始於殷商時期。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大篆:大篆為漢字書體的一種。相傳為周宣王時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書。 秦時稱為大篆,與小篆相區別。大篆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
『貳』 誰創造了中國漢字
創造漢字的沒有人知道,因為漢字應該是在商朝誕生的,而商朝的歷史已經徹底被儒家第一位聖人雞蛋(周公旦)毀滅了,所以不可能知道誰創造了漢字。
而倉頡 什麼的,都僅僅是雞蛋編造歷史的人物,非常不可靠--------要知道,哪怕倉頡的主君黃帝,都被雞蛋給改了個姓。雞蛋為了攀附名人,就謊稱黃帝姬姓,這個謊是在太荒謬,以至於雞蛋死後,就連周人寫的書都不承認。
需要注意的是,黃 這個人在甲骨文的祭祀中經常出現且規格極高,很有可能就是黃帝。即商朝或者商朝以前,確實有過黃帝的傳說。
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漢字應該不是商朝之前的黃帝時期定型的。因為現代的出土文物發現,商朝的祭祀文字(金文、甲骨文)中變形非常頻繁,缺筆、增筆現象普遍且很隨意,這是典型的文字出現初期的現象。如果商朝之前幾百年就出現並定型了文字,商朝的文字不可能那麼隨意的缺筆、增筆。
.
改良漢字的有兩個
最普遍的說法是 秦朝的李斯。
李斯奉秦始皇命令,將各國使用的篆文進行整合,改良成一種叫做小篆的文字。從古到今普遍的觀點是,李斯是現代漢字的奠基者----------扯淡!!!
與李斯同時期的,有一個叫做程邈的人,因為過錯下獄,在獄中整理出來了各國非官方文字,並獻給秦始皇。因為他整理這些文字的時候是在監獄里,所以被稱為隸書。
任何對漢字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今天的漢字是從楷書演變而來,而楷書是從隸書演變而來,和小篆沒有毛的關系。
.
李斯整理的是小篆,是各國官方文字的匯總。之所以是官方文字,是因毛筆是在戰國時期才發明,所以各國的官方文書依然習慣性的使用以前刀刻的篆書-------哪怕 用毛筆書寫,依然用篆書。
仔細看小篆等篆書,就會發現橫是個弧形,豎比較直。歷代儒家不求甚解,不知道原因。其實這是刀筆時代,以刀為筆在竹簡上刻字。而在竹簡上刻字,竹簡的纖維結構決定了很難在上面將橫刻的很平直,所以乾脆刻一個弧形更省力。而豎因為竹簡纖維問題,很容易刻的很直。
但是這種書寫習慣,在毛筆發明後,哪怕是在竹簡上書寫,也不需要了。
所以,為了順應毛筆,各國非官方的書寫,很多就開始橫平豎直了。
李斯缺乏創造性,所以他整理的小篆,依然還是橫弧豎直;而程邈整理的隸書,是適合於毛筆書寫的橫平豎直。
.
進入漢朝之後,隨著毛筆的普及以及東漢紙張的發明,橫平豎直的隸書徹底打敗了小篆,成為絕對的漢字。
但是,因為程邈僅僅是個囚犯,而李斯是丞相,所以官本位的歷史記載者們,將整理漢字的榮耀歸於李斯而非程邈。
『叄』 是誰創造的漢字
答:一、倉頡創造的漢字
二、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頒布者。
『肆』 漢字是誰發明的
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
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
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
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4)是誰創造的漢字擴展閱讀: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漢字是意音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
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伍』 誰創造了漢字
漢字
是
世界上
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包括漢字、
古埃及
的
聖書字
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
文字
。
傳說漢字
起源
於
倉頡
造字。
黃帝
的
史官
倉頡根據日月
形狀
、
鳥獸
足印創造了文字,使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從歷史的角度看,復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
一個人
發明。倉頡應該是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字形
史
原始文字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
原始人類
使用了結繩、刻契、
圖畫
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
特徵
圖形
來簡化、取代圖畫。當
圖形符號
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就形成了。
1994年,湖北楊家灣
大溪文化遺址
出土了大量
陶器
。在這些6000年前的陶器上發現了170多種
符號
,部分符號的特徵與
甲骨文
很類似。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陶器上的
象形符號
、西安半坡
彩陶
上的
幾何
符號以及河南
賈湖遺址
發現的距今8000年前的
龜甲
上的
賈湖契刻符號
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但是,這些幾何符號是否是文字、是否是漢字的前身,這些仍是爭議頗多的問題。
象形
指事
時代
從甲骨文到
小篆
,漢字經歷了從巨細靡遺描繪
意象
的方式往簡化成容易
紀錄
刻畫的方向變遷,字形逐步脫離
事物
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也稱為
古文字
。
商周
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個甲骨文
單字
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
青銅器
上鑄造的文字被稱為
金文
或
鍾鼎文
。
西周
時期的《
散氏盤
》、《
毛公鼎
》具備很高的
史料
和
藝術價值
。
春秋時代
開始,各地
諸侯
相爭,而原本周
文化
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在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
戰國時代
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
地域
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
晉系
和
西方
秦系文字
,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異,因此彼此
文書
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秦始皇
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秦系文字)和六國古文的
基礎
上,進行規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
秦朝
的標准書寫
字體
,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
筆畫
圓潤流暢。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
異體字
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不同
語族
間的文化傳播,對中國的統一以及
東亞
各國的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
字數
很少,以象形與指事的
獨體字
為主,大量事物以
通假字
來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
歧義
。例如先秦的「文」,兼有後世的新字「紋」的功能,表示一組成各種事務的規律、型式,不單指文字的文,也包含野獸身上的花「文」、布上面的織「文」、手指的指「文」等數種
含意
。
除了「凹」、「凸」等特例直到
唐朝
才發明,大部分的象形
指事字
很早就已經定型,成為下個時代
形聲
會意組字法的基礎。
形聲會意時代
為了能更精準的表述,最早從小篆的時代開始一直到
現代
,因應隨
文明
發展不斷增加的
新事物
,以基本的象形指事字為基礎,發展了形聲、會意的組字法,以組合方式,來細化大量的字出來,使得文書上記載越來越精密,到
今天
一直為造字的主力。
例如:
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種;但演化到現在,細分成「舨、舟、艇、船、艦」等不同小大規模與形制的「舟」。
一開始金屬只有「金」一種,但隨著
冶金技術
的發展,對於金屬的知識更加豐富,「金」被細化成「金」、「銀」、「銅」、「鐵」等等。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和武周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同時發明的文字還包括圀、瞾、囝等。人稱
則天文字
。
五代劉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字。
在
近代
,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
一個問題
,最初譯為
皮酒
,後覺不妥,於1910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而在同一時期,朝鮮半島與日本採用了「麥酒」這個名字作為「啤酒」的譯名。)
近代
化學
名詞
在翻譯成
中文
時,也用了形聲
會意造字法
,造了一系列的新字,例如「溴」、「鈈」元素與「醇」基、「醛」基等有機化合物名詞。另外化學上還有很多將
兩個字
的部分湊合起來表示新的意義的字,其
發音
也是兩字發音湊合而來。如「烴」(碳氫)、「羰」(碳氧)、「巰」(氫硫)、「羥」(氫氧)等。
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
音節
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哩(英里)等度量衡用字。目前
在台灣
仍然使用,但多為單多音節混用,港澳地區已經沒有用嗧、瓩等,而里、呎、哩等就已經是
單音節
。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1977年
7月20日
大陸的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和國家標准計量局所發的《關於部分
計量單位
名稱
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不使用。
有了造好的象形、指事的獨體字為基礎,使用形聲、會意組字法隨著文明的發展,組出表示新事物的
合體字
,這使得記載
為文
時,以前述的各種不同的船來說,只要看一單位的字形,我們就知道指的是那一種「舟」,這樣辨識理解的效率非常高;反過來,以組詞的方式就要看過前後文(或短或長)有其他哪些字才能判斷正確的意義,較缺乏辨識效率,但方便口語溝通(漢字同音字太多,聽覺不易辨識,
解法
一為組詞,二為如韓
日語
數音為一字:「里」發音為海里)。
『陸』 中國漢字是誰最先發明出來的
倉頡最先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6)是誰創造的漢字擴展閱讀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
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柒』 中國的漢字是哪年發明的、發明人是誰
根據傳說,中國的漢字是在黃帝時期發明的,發明漢字的人是倉頡。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 。侖頡受到鳥獸的足跡啟發,分類別異,進行搜集、整理和使用,創造出最早的象形獨體字、合體字,刻在龜甲獸骨或竹木片上,這就形成漢字的雛形,在流傳後世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