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理解人類社會實踐中的自由創造
1、美是自由創造的形象體現.美的本質是人在社會實踐中的自由創造.沒有自由創造也就沒有美. 2、美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人作為自由創造的主體,從事生產勞動,是自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這些目的、意識通過勞動在勞動對象上體現出來,成為對人的創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創造的喜悅,也就產生了美.如果人不進行勞動實踐,也就無所謂自由創造,更沒有美了,所以說勞動創造了美.勞動實踐是產生美的基礎.
自由創造是指人類在對事物必然性認識的基礎上和對能動地去改造世界,以實現人類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動.
(1) 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本質特徵之一
(2) 自由創造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 人在自由創造過程中發展了人本身.
美的產生的在人的實踐中,以對真的認識和掌握為前提.人的自由創造必須依靠對客觀的必然性的認識才能進行,改造自然和社會要符合其發展規律和必然性,否則,自由創造就無法進行,美也就無從產生. 美與真的區別在於:首先,真是客觀規律本身,而美是通過實踐,在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肯定人的自由創造的生動形象.其次,真是求知的對象,引起人民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觀世界本身的內在聯系;而美卻是欣賞的對象,具有生動的形象,是對人自身本質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種情感關照的對象. 美以善為前提.因為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它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和滿足一定社會集團、或一定階級的利益.沒有了這最終目的和出發點,也就沒有了人類的實踐活動,美也就無法產生了.
⑵ 為什麼說社會化是生活中加以創造的過程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8
⑶ 如何提高社會的創造力
創造力(creativity),即產生新穎且有價值的想法的能力,被認為是企業和個人成功的關鍵。
當創造力、勞動力、資本三者結合為一體時,創新(innovation)才成為可能。在充滿未知和挑戰的環境中,創新可以幫助企業得以生存、發展。
而同樣與創造力密切相關的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則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的驅動力。南京大學商學院李教授在亞洲城市大學在職MBA課程中就說到,與其它類型的經濟活動相比,創業精神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其「非正統思維、獨創性和想像力」。
雖然創造力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管理層往往並不清楚如何提升企業整體和員工個人的創造力。
在麥肯錫對全球1400多位企業領導者的調查中,超過70%的領導者將創新列為企業發展應當優先考慮的前三項因素之一,然而65%的領導者表示他們缺乏激發員工創造力的自信與手段。
⑷ 什麼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文化是階級斗爭的武器。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
文化是一種生命現象。文化本不屬人類所獨有,我們更應該以更開放和更寬容的態度解讀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或生命意味的現象,是與生俱來的。許多生命的言語或行為都有著先天的文化屬性,我們也許以示高貴而從來只願稱其為本能。——李二和《舟船的起源》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首頁
分享
收藏
立即下載
為了提升瀏覽體驗,原視圖版網頁已升級為如下版式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總和.doc
31.0K, 1頁, 8906次閱讀
bj86726234 分享於2012-12-13 10:50
立即下載 舉報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文化是階級斗爭的武器。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
文化是一種生命現象。文化本不屬人類所獨有,我們更應該以更開放和更寬容的態度解讀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或生命意味的現象,是與生俱來的。許多生命的言語或行為都有著先天的文化屬性,我們也許以示高貴而從來只願稱其為本能。——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2]
狹義
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又稱小文化。
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狹義文化的早期經典學說,即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 編輯本段理論
不同的學科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選自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
⑸ 如何理解"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創造和發展、獲得和享用文化"這句話
要想理解好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創造和發展,獲得和享用文化這句話的意思,那你就得要知道,人們都是社會化的,在社會化的生活當中,你既創造了財富,也為社會發展創造了嗯,物質同時你也獲得了財富,獲得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那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這樣的,我是這么理解的
⑹ 社會學中社會價值創造的問題
從唯GDP論的角度,這一觀點是沒錯的。的確是創造了消費,為社會創造了10元的GDP.
這種說法的錯誤在於,沒有涉及社會價值創造的成本投入。創造財富的同時,投入了額外的人財物,而社會財富並沒有增加,即碎了一塊玻璃,補上一塊玻璃。
從社會財富創造是否有利於人類而言,這種財富創造是不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是一種資源浪費。
⑺ 如今社會中哪些工作會對社會創造有意義的價值呢
社會中每一個合理合法的群體對於社會都是有貢獻的,應該說只要是有一個正式的工作都在社會上做著自己的活動,合法的合理的工作,對社會的運轉都是有價值的。因為整個社會就像一台向前開動的機器,少不了任何一個螺絲釘的工作。
要接受自己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的事實,但是我們接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並不意味著否認自己對社會的貢獻。我們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小的來說我們賺到了自己的收入,我們可以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大膽來說對於整個公司運轉產生了幫助,對於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幫助,那這些都是對社會的意義。
⑻ 90後的我們怎樣在社會中創造出自己的價值!
都說90後不是另一代人,而是另一種人、這話真不假,你們過早的接觸這個社會、反而讓你們走進了不該有的迷惘、18歲,你就考慮思想和實踐,創新這東西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作出來的、何況是思想創新。。五千年的文化禁錮是你一人之力就可以改變的嗎、還沒步入社會,書都還沒念完就考慮這些、就像某人講話,你要想改變一種事物,你就必須先去了解它,等你把它了解的透徹清晰的時候、再去決定你是否、應該如何去改變。去創新。所以你現在,想要思想創新,先把中國的文化弄明白,把學校里的種種弄清楚、才能更好的下手。懂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油!
⑼ 創造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
創造要說是當今社會的重要性,社會以為以什麼為重要性,那就以人才因為青內少年的人才是容國家的重流砥柱。
先說創造力,為什麼吧?創造力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心理現象,學術界對它的研究有漫長的歷史,由於不同研究者的研究側重點不同,對創造力的理解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目前較為一致的觀點為:創造力是指在一定目的和條件下,運用一切已積累的信息和經驗,獨創性地提出某種新思想,產生新概念,解決新問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創造力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也不是極少數天才才具有的特殊的稟賦,它是人類精神領域的一種自然發展。先天的稟賦只為創造力的形成提供了前提,而後天的教育、主觀的努力程度及環境的影響對創造力的形成和開發有重大影響。
在作為成才的重要性創造了。在成才是什麼位置呢?
科學研究需要創造,文化藝術需要創造,企業管理需要創造,社會發展需要創造,可以說,人類文明史的每個篇章,都是創造寫就的。而實現創造,其首要前提就是,要具備創造力。創造力作為人的高層次綜合能力,在人的成長、成才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⑽ 怎樣理解人類社會創造了歷史
摘 要:「歷史的終結」是對現實的社會歷史依照資本的固有邏輯和文化邏輯做出的主觀設定,超越資本主義的歷史限度,迫切需要從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中獲取靈感。馬克思通過對市民社會的研究,得出了市民社會必然被克服的邏輯結論。而克服市民社會的過程也就是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類解放的過程。作為發展過程的「兩次飛躍」,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在典型意義上使得全部歷史被合乎邏輯地分成前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這三個階段與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發展的「三大形態」——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以及個人全面發展的社會具有內在關聯。三大形態理論著眼於人的發展狀況與解放程度,決定了人類解放理論同時還兼有社會形態的意義,人類解放的進程與社會形態的嬗變實際是同一個過程。在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的歷史定位中,中華民族在實踐與理論的雙重探索中尋求人類解放的一種方式,將為人類社會形態的巨大變遷創造一種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經驗。 關鍵詞:市民社會 政治解放 人類解放 社會形態 18世紀啟蒙思想開啟的「現代性方案」,在特定的意義上也可以看作解放的一種方式,但由於資本主義理性自身的歷史規定性以及資產階級狹隘的階級本性,決定了這種文化視野中的解放的歷史限度和歷史局限。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全球化並沒有因為地域性的個人為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而突破了這種歷史限度和歷史局限,所謂西方的價值觀念和體制具有普遍性的意義,除了建立在這種普遍性上的社會之外,好像再也沒有需要演進的更高級社會形式的「歷史的終結」,僅僅是意識形態上的階級狹隘性的表現,是對現實的社會歷史依照資本的固有邏輯和文化邏輯做出的主觀設定。反思當今人類的生存困境以及技術理性的泛濫造成的日益嚴重的人性異化現象,徹底地消除「平等地剝削勞動力,是資本的首要的人權」①這一定律,必須進一步開掘馬克思人類解放的思想。在馬克思多維度、多層次的學說體系中,人類解放韻思想無疑是具有統攝意義的核心思想。作為馬克思一生的理論主題,它同樣貫穿於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之中,人類解放的進程與社會形態的嬗變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超越資本主義的歷史限度,迫切需要從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中獲取靈感。 ①《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8頁。 一、市民社會:構建人類解放理論的邏輯起點 事實上,從人類解放理論的敘事框架來解讀社會形態理論,可以發現二者有著深刻的同一性。把握這種同一性,無論對於人類解放理論還是社會形態理論,都是一種理解上的深化和意義上的提升。同一性視角在這里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論原則。但這一內在邏輯的建立,必須從一個更基本的邏輯起點開始,這就是市民社會①理論。 在馬克思思想的形成時期,有一個從黑格爾唯心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轉變的過程。這個過程的主要標志,就是通過批判黑格爾的國家理論,研究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得出了與黑格爾相反的結論——不是政治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這一結論的集中表述,便構成了《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兩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在這兩篇文章里,馬克思已經勾勒出了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偉大學說的初步輪廓。這表明,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基於歷史事實和現實生活的顛倒,不僅從一個唯心主義者轉變成唯物主義者,而且從一個新的視角——市民社會,找到了理解社會歷史的鑰匙。 對此,恩格斯做過這樣的評論:「馬克思從黑格爾的法哲學出發,得出這樣一種見解:要獲得理解人類歷史發展過程的鎖鑰,不應當到被黑格爾描繪成『大廈之頂』的國家中去尋找,而應當到黑格爾所那樣蔑視的『市民社會』中去尋找。但關於市民社會的科學,也就是政治經濟學。」②最後這句話固然使人想起馬克思自己的那旬名言——「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③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從這里可以得出一個不容忽視的結論:馬克思一生大部分時間所從事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實際上是在解剖市民社會。於是,對恩格斯的這一表述就需要作這樣的理解:市民社會理論在馬克思的學說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甚至構成了馬克思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石和邏輯起點。 黑格爾第一次在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意義上來使用市民社會這一概念,他把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區別,認為市民社會是個人私利的戰場,它代表特殊性,而政治國家則是公共利益的領域,它代表普遍性。馬克思直接上承黑格爾接受了這一術語。除了在與黑格爾相同的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之外,在其後期的使用過程中,馬克思還賦予它新的含義。這就使得學術界對它的理解出現分歧。 馬克思確實在很多場合在「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的經濟結構」等意義上使用市民社會這一概念,但這並不表明它們就是同一個概念。實際上,馬克思這樣使用僅僅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邏輯上的關聯。這種邏輯上的關聯馬克思曾作過這樣的表述:「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十八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稱之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我所得到的、並且一經得到就用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④ ①關於馬克思市民社會內涵的理解,可參見俞可平:《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09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8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頁。 這就是說,市民社會作為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領域,它所代表的是特殊的私人利益。私人利益關系的核心無非是由物質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物質利益關系。於是,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的經濟基礎便構成了市民社會的實質性內容。在這種實質性的意義上來使用市民社會概念,既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又獲得了某種修辭效果,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行文技巧,並不能構成市民社會與經濟基礎完全等同的邏輯依據。事實上,二者之間存在著區別,在馬克思的著作中並不是沒有體現的。馬克思在很多場合明確指出市民社會包括社會組織、社會制度、私人生活等。他說,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①他又說:「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一定的社會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一定的市民社會。」② 問題之二,市民社會是否就是指資產階級社會?這一說法同樣有其不確切性。事實上,中譯本的「市民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在馬克思的德文原著中是同一個詞,都是「burgerliche Gesellschaft」,即使在馬克思親自校訂的英文譯本中,「burgerliche Gesellschaft」一詞也常常被譯為「bourgeois Society」(即「資產階級社會」)。但是,這些事實對於證明市民社會就是資產階級社會這一結論並不充分。因為在馬克思的文本中,我們還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證據來否證這一結論。例如,馬克思在自己用英文發表的著作《法蘭西內戰》中,分別使用了「civil society」(市民社會)和「bourgeois society」(資產階級社會)兩種表述來表達德文中的「burgerliche Gesellschaft」這一概念。此外,在馬克思《資本論》的英文版中,也出現了「civil society」和「bourgeois society」兩種表達。這表明,馬克思除了在特定的「資產階級社會」意義上使用burgerliche Gesellschaft這一概念之外,還在一般的「市民社會」意義上使用它。這就說明,在馬克思的思想中,並沒有把「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完全等同起來。 把「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完全等同起來的理解方式,還有一個無法克服的困難,這就是邏輯上的不一致性。因為以這種理解方式為前提,必然得出這樣的結論:市民社會只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其他社會都是不存在的。這一結論明顯違背馬克思的原意。馬克思在其一生的著作中,曾多次使用市民社會概念來指稱前資本主義的中世紀,只不過在前面加上了一些修飾語,形成諸如「舊的市民社會」、「中世紀的市民社會」、「先前的市民社會」等。例如,馬克思說過這樣的話:「舊的市民社會直接地具有政治性質,就是說,市民生活的要素,如財產、家庭、勞動方式,已經以領主權、等級和同業公會的形式升為國家生活的要素。」③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盡管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社會採取了相同的表達形式,但它們所指稱的對象是有區別的。市民社會固然包含了資產階級社會但不單指資產階級社會,它還包括了非資產階級社會。因為市民社會這一概念是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是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關系,它們中任何一方的存在都要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於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就擺在了我們面前:只要有政治國家存在,就必然有一個與之對應的市民社會存在。這個市民社會當然不一定就是資產階級社會,它還可以是別的社會,如封建社會等前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的「舊的市民社會」、「中世紀的市民社會」等概念指的就是這樣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