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代英國創造出了多少個世界歷史第一
很多,在19世紀上半期就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
② 當今英國的國際影響力應從哪些方面分析
國際象棋[1](又稱西洋棋,舊稱萬國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搏鬥游戲之一,和中國的圍棋、象棋和日本的將棋同享盛名。一般認為,在公元500年之前,在印度北部就有了這類游戲。當時的棋子比起今日的國際象棋在著法上簡單得多,它們代表在古印度的步兵、武士、戰車和大象。在棋盤上,國王和他的維齊(即今天的後)統帥一切。據多數史學家認為,國際象棋從印度逐漸傳到中亞細亞、中國、波斯和歐洲。11世紀時盛行於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西斯·康姆涅紐斯很喜歡的一種消遣。
這種游戲一傳到西方,有個別棋子的名稱和設計便與當時歐洲的封建制度中的社會階層掛上了鉤。王和兵當然沒有改變。大象在印度軍隊中是一種重型的力量,在西方則由主教替代,主教在當時中世紀教會中頗有權力,而大象在西方戰事中沒有人知道其威力無比。棋史學家列維在敘述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曾經在義大利本土上使用獸力作戰。印度棋盤上的武士,變成了馬,世人公認為是騎士制度的一個代表。古戰車變成城堡(德文"turn",西班牙文"torre",法文"tour",均為"城堡"的意思),英文中則為「rook」(城形棋子)。此字源出於波斯文"ruhk"(戰車的意思)或者是出於義大利文"rocco。"(城塔的意思)。最後,維齊轉而名為後,是中世紀宮廷的主要人物。
15世紀末,國際象棋規則在歐洲起了一個自然而然的變化。
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後從依附於王而變成在棋盤上極具威懾力量的角色。國際象棋於公元8世紀從波斯傳入歐洲,10世紀時,棋盤上誕生了最初的皇後棋子,它取代了波斯象棋中的「維齊爾」棋子。但當時,皇後的走法只能斜走一格,其威力與現代國際象棋的皇後有著天壤之別。又經過5個世紀,大約是在卡斯蒂利亞王國伊莎貝拉一世王後執政期間,國際象棋棋盤上誕生了擁有現代走法的「威力無比」皇後棋子。而誕生地巴倫西亞也正是在那個時期並入了卡斯蒂利亞王國並迎來了經濟和文化的繁盛。現代國際象棋皇後棋子的誕生也開啟了國際象棋現代規則的演變。另外,兵起步時可以選走兩格,象可以在斜線上自由行走以及王能夠和車易位。這些變化可以說已經和今日世界上159個國家和地區所開展的國際象棋走法十分接近了。這種走法已被當今國際棋聯這個國際象棋世界性組織所屬的500萬注冊棋手所認可。直到進入20世紀時,國際象棋仍被認為是貴族和富有閑人的游戲。而今天,自從1917年十月革命後,在蘇維埃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推動下,使得國際象棋逐漸普及起來。如果說,國際棋聯現有五百萬注冊棋手和數以億計會下國際象棋(據國際棋聯20世紀90年代的統計數字,現全世界大約有三億)的人,那麼,其中除了少數尖子棋手把它作為藝術和終生職業外,其餘都是這種游戲的愛好者。
的確,在前蘇聯和接過前蘇聯"國際象棋王國"旗幟的俄羅斯,國際象棋是國家體育,被奉為"國棋",比足球更受人喜愛。由於國家和群眾的大力推動,在20世紀40年代以來,前蘇聯特級大師們或多或少地控制了世界國際象棋的棋壇,雖然他們的優勢很快受到了英國、美國等西方國際象棋強國的挑戰。
在所有棋盤游戲中,國際象棋是一種把戰略戰術和純技術融為一體的理想游戲。和西洋雙陸相比,勝負決定於骰子一擲,誠然是不由自己作主;和國際跳棋相比,棋子的規模化控制了技術上的勝負。和國際象棋在思想性上、科學性上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只有日本將棋和中國的圍棋、象棋。
國際象棋幾乎就是融藝術、科學、知識和靈感為一爐的一種游戲。分析對局時是一種邏輯的實驗使用,而在攻王的戰斗中和戰略問題的運籌的時候,就需要有一種創造性的靈感。不過,國際象棋不是像縱橫字謎那樣單純是一種文字智力的測試。國際象棋的競爭使雙方投入一場不流血的戰斗,是雙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場激烈尖銳的戰斗以及體力上的堅韌不拔的較量。
國際象棋著法多變,趣味橫溢,對於開發少年兒童的智力,更具有極好的效果。因此,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國家把國際象棋列入小學課程。
[編輯本段]【國際象棋起源的傳說】
①根據歷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至今見諸於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據說,有位印度教宗師見國王自負虛浮,決定給他一個教訓.他向國王推薦了一種在當時尚無人知曉的游戲.國王當時整天被一群溜須拍馬的大臣們包圍,百無聊賴,很需要通過游戲方式來排遣郁悶的心情.
國王對這種新奇的游戲很快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興之餘,他便問那位宗師,作為對他忠心的獎賞,他需要得到什麼賞賜.宗師開口說道:請您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第四個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個次序在後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目的倍數,直到最後一個格子第64格放滿為止,這樣我就十分滿足了. 「好吧!」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了宗師的這個謙卑的請求.
然而等到麥子成熟時,國王才發現,按照與宗師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竟然連棋盤一半的格子數目都不夠.這位宗師索要的麥粒數目實際上是天文數字.
許多學國際象棋的人都以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這源於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發表在《亞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學者大多贊成他的觀點。因為那時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國文化。
關於國際象棋的產生,國際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自己獨斷專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製棋盤上,用骨制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斗;每一方面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斗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他只能依靠戰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斗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衛王。棋子裡面比王還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於指揮,使兵深入敵壘,走到對方的底格時,兵就可以變成最強的棋子。這就是第一盤象棋的產生,並很快就傳播開了。它一方面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形成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面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②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情況才發生了變化。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六博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系,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接著陸續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員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號的《蘇聯棋藝》上發表文章,根據他的研究,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的思想:64格,對應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對應陰陽。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專家學者的反駁文章。可以認為,切列夫考博士「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思想」的觀點,在世界上已經站住了腳。
大約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國出現了8x8的線圖(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彩陶繪圖)。在公元前10世紀以前可以斷定已經有了「六博」這種古棋。公元前5世紀六博經過改革而成「塞戲」。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論語》)這句話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圍棋。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南北朝後期)北周武帝發明的「象戲」(公元569年)和唐代於地下發現的「百寶象棋」基本相同:8×8盤(64格),立體子,棋子擺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現代國際象棋的格局。
至遲於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象戲進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戲」和「類象戲」進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圖朗茲」,進入中東形成了「沙特蘭茲」。恰圖朗茲和沙特蘭茲譯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實物根據是8世紀以後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關於「四色棋」的文字記載是公元九世紀的克什米爾史詩《拉特納卡爾》。「沙特蘭茲」後來演變成「波斯象棋」並傳入歐洲。大約在15世紀木定型為今天的現代國際象棋。
「印度起源說」產生於英國人,最好也是由英國人來否定「印度起源說」。1984年版的大英網路全書上,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還說是印度或中國,而且重點介紹印度起源說。但是,2003年在英國出版《國際象棋中國學派》英文版時,在英國最大出版集團編輯撰寫的簡介中,一上來就已經有了這樣一句話:「雖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國際象棋是在遠古的中國被發現」。要讓英國學者改變觀點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啊。
今天人們探討國際象棋的起源,是通過傳說、假說、考古和邏輯這四種方式,來作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假說指明考古論證之方向,傳說補充考古邏輯之不足。畢竟國際象棋產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歷史一樣,真實的再現要經過極為漫長的過程。不過,從整體方面看,關於起源問題,有兩點得到世界的公認:1、國際象棋起源於亞洲,後來傳入歐洲。2、最初的規則是擲骰子來決定誰走棋。
此外,專家學者在起源邏輯上有幾點似乎已經達到共識:第一,國際象棋是人造物。本質上是模型。第二,國際象棋是人類思想、意識的物化。本質上是模擬。第三,現代國際象棋是古代棋不斷演變的結果。第四,演變的影響來自各個方面(包括各種棋相互之間的影響)。第五,演變的模式是漸變和突變。第六,演變和連續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應從國際象棋結構三要素——棋盤、棋子、棋規——入手。第八,對於國際象棋的起源、演變和定型來說,棋盤、棋子、棋規擔當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盤、棋子、棋規這三者未必是同時出現的。第十,沒有「最初的發明者」。對此可以這樣來解釋:在現實世界中,時間是不可逆的。因此,時間可以創造歷史,時間也可以消滅歷史。從這種邏輯出發,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最初的發明者」。只好無奈地滿足於「社會的產物,智慧的結晶。」實際上,從許多方面看,國際象棋更象電影。
關於國際象棋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國際象棋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因為人們今天熟悉的國際象棋是在波斯發展起來的。國際象棋里「戰車」一詞就源自波斯語。
[編輯本段]【國際象棋的下法】
國際象棋由黑白兩棋組成,執白先行,國際象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王將死。
比賽規定:
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成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應將",如果無法避開將軍,王即被將死。除"將死"外,還有"超時判負"與"和局"。出現以下情況,算和局:
一方輪走時,提議作和,對方同意;
雙方都無法將死對方王時,判和;
一方連續不斷將軍,對方王卻無法避開將軍時,成為"長將和";
輪到一方走棋,王沒有被將軍,但卻沒有任何棋子可以移動,成為"逼和";
對局中同一局面出現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判為和局。
棋盤和棋子
國際象棋棋盤是個正方形,由橫縱各8格、顏色一深一淺交錯排列的64個小方格組成。深色格稱黑格,淺色格稱白格,棋子就放在這些格子中移動。棋子共三十二個,分為黑白兩組,各十六個,由對弈雙方各執一組,兵種是一樣的,分為六種: 王(1)、後(1)、車(2)、象(2)、馬(2)、兵(8)。
中文全稱 國王 皇後 城堡 主教 騎士 兵卒
英文全稱 King Queen Rook Bishop Knight Pawn
中文簡稱 王 後 車 象 馬 兵
英文簡稱 K Q R B N P
在正式比賽中,國際象棋棋子採用立體棋子,非正式比賽中可以採用平面圖案的棋子。
布子規則:
對於初學者,擺棋時記住:王對王,後對後;白後站白格,黑後站黑格。黑王站白格,白王站黑格。
注意:比賽時為了便於記憶和記錄,布置棋盤時總是讓自己的右下角是白色格。
走子規則:
· 王:橫、直、斜都可以走,但每次限走一步。
(1)除易位時外,王可走到未被對方棋子攻擊的任何相鄰格子.
(2)易位是由王已方任何一個車一起進行仍被視作王的一著的走法,其進行方式如下:王從原始位置向任何一位的方向橫移兩格,然後那人橫越過王而置於王剛經過的格子.
(3)如果一方先觸摸車一起然後再觸摸王,那麼他不能用那個車進行易位,這種情況須按以下A和B條處理
A:除上述上,如果行棋方有意識地觸摸了同一方的一個或更多的棋子,他觸動或吃掉所觸措的第一個可以走動或可以被吃的棋子;或者一個已方的棋子和 個對方的棋子,他用前者吃掉後者;如果這種吃法不合規則,如果無法確定先觸摸哪一個棋子,則以已方棋子作為已被觸摸的棋子.
B:如果所觸摸的已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著法(或者對所觸摸的對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吃法),行棋方有權走任何合乎規則的著法.
(4)如果一方在准備易位時觸摸了王,或者同時觸摸了王和車,然後發現易位不合規則,他可以選擇走王或者向另一翼易位,前提是向那一翼易位是合乎規則的,如果王沒有合乎規則的走法,該方有權造反走任何規則的著法.
(5)不符合規則的易位: 王已經移動過,或者 用來易位的車已經移動過.
(6)下列情況暫不能易位: 王的原始格子或者將要越過的格子或者將要佔據的格子正受到對方棋子的攻擊,或者王和用來易位的車之間尚有別的棋子
· 後:橫、直、斜都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但不能越子。它是國際象棋中威力最大的子。
· 車:橫、豎均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不能斜走。一般情況下不能越子。
· 象:只能斜走。格數不限,不能越子。每方有兩象,一個占白格,一個占黑格。
· 馬:每步棋先橫走或直走一格,然後再斜走一格(每次斜走六個正方格子),可以越子,沒有"中國象棋"中"蹩馬腿"的限制。
· 兵:只能向前直走,每著只能走一格。但走第一步時,可以最多直進兩格。兵的吃子方法與行棋方向不一樣,它是直進斜吃,即如果兵的斜進一格內有對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而占據該格。
特殊著法:
除了上面所有棋子的一般著法外,國際象棋中存在下面三種特殊著法:
· 吃過路兵:如果對方的兵第一次行棋且直進兩格,剛好形成本方有兵與其橫向緊貼並列,則本方的兵可以立即斜進,把對方的兵吃掉。這個動作必須立刻進行,緩著後無效。 記錄時記為 「en passant」 或 「en pt」, 法語中表示 「路過」。
·兵的升變:任何一個兵直進達到對方底線時,即可升變為除"王"和"兵"以外的任何一種棋子,不能不升變。一般情況下升變成為「後」因為「後」威力最大;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升變為「車」、「馬」、「象」 。
·王車易位:每局棋中,雙方各有一次機會,讓王朝車的方向移動兩格,然後車越過王,放在與王緊鄰的一格上。王車易位根據左右分為"長易位"和"短易位"。
在下面四種情況下,王車易位不允許:
王或車已經移動過;
王和車之間有其他棋子阻隔;
王正被對方"將軍";
王經過或達到的位置受對方棋子的攻擊。
勝、負、和:
· 國際象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王將死。比賽規定: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成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應將」,如果無法避開將軍,王即被將死。除「將死」外,還有「超時判負」與「和局」。出現以下情況,算和局:
·一方輪走時,提議作和,對方同意;
·雙方都無法將死對方王時,判和;
· 一方連續不斷將軍,對方王卻無法避開將軍時,成為「長將和」;
·輪到一方走棋,王沒有被將軍,但卻無路可走,成為「逼和」;
· 對局中同一局面出現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並且沒有任何可走棋步的差別,判為和局。
·雙方在連續50回合內都沒有吃掉對方任何一子的,判為和局。
(說明:「沒有任何可走棋步的差別」主要指過路兵和易位,我記得見過一個NB的排局有一方就是在3次重復但對方車、王有移動後贏的~~~)
記分方法:
國際象棋的記分方式實行級別、積分制。級別分別是無級別、30-1級。每個級別需要積 累100分。有關輸贏後積分的詳細計算方法如下(注意:輸方扣分等於贏方得分):
·和局:雙方現有積分相差10分以內,無積分;相差10-99分,則分低方得(10 差分/10)/2;相差100分以上,分低方得差分/4。
低級別方贏:雙方現有積分相差100分以上,則得差分/2;相差10-99分,得10 差分/10;相差10分以內,得10分。
· 高級別方贏:雙方現有積分相差200分以上,無積分;相差100-199分,得2分;相差10-99分,得10-差分/12.5;相差10分以內,得10分。
· 下過50盤以後得分/失分會趨於穩定。
等級設定:
特級大師、國際大師、棋聯大師、女子特級大師、女子國際大師。
[編輯本段]我國的歷史:
1965年12月7日,蘇聯象棋隊選手在北京同我國國際象棋選手進行首次友誼比賽。在六盤比賽中,我國選手的戰績是一勝、一平、四負。
當時國際象棋在我國開展的時間還不長,一九五七年才第一次被列為全國棋類錦標賽的競賽項目之一。
註:國際象棋舊稱萬國象棋。
在第6屆全運會上,國際象棋和我國傳統棋藝圍棋、象棋一樣,被列為一個比賽項目,舉行男女團體賽。
國際象棋在我國是個新興的運動項目,開展的時間不長,1956年起才和圍棋、象棋一起列為國家開展的體育項目,但它在世界上非常普及。目前,愛好國際象棋的人在全世界至少有數億之多,而加入世界國際象棋聯合會(簡稱"國際棋聯")的會員國或地區已經超過120個。我國國際象棋協會從1975年起正式加入國際棋聯。
國際象棋是一種比智力、比戰法、比意志的運動,它的變化復雜、趣味濃厚,工作和學習之餘參加國際象棋活動,不僅能豐富人們業余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鍛煉思維能力,培養頑強沉著、機智勇敢的意志品質。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和列寧都是國際象棋的積極愛好者。列寧曾把國際象棋比喻為"智慧的體操",馬克思認為國際象棋和跳棋等都是"聰明人的游戲"。由於國際象棋棋盤的64個小方格黑白相間、棋子形象立體,對少年兒童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因此,近幾年來歐洲一些國家把國際象棋作為"寓教於樂"、啟迪思維的智力教具來加以利用,他們在小學里開設國際象棋課。目前,法國莫里哀學校開設國際象棋課的經驗正在歐洲一些國家廣泛推廣。在號稱"國際象棋王國"的蘇聯,除了在小學里開設國際象棋課,在少年宮里組織國際象棋活動小組,並定期舉辦國際象棋講座或訓練班外,為提高國際象棋這項運動的理論水平和技術水平,還在國家體育科學研究所里設有專門研究國際象棋的研究室,配有研究人員,招收研究生,在國家體育學院里設有國際象棋專業,招收攻研國際象棋的學生和研究生。
國際象棋,相傳起源於亞洲,是亞洲人的創造發明,它已有著將近兩千年的悠久歷史。關於它的發源地,六十年代以前,蘇聯的棋史學家認為是在古時的印度,五六世紀時在印度流行的四方棋是原始國際象棋的前身,這是國際象棋的印度起源論。但近十餘年來,英國、南斯拉夫、蘇聯等國的棋史學家著文提出許多反證材料,指出國際象棋和中國傳統的象棋一樣,都是由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度十分流行的六博棋逐漸演變而來的,因而他們認為國際象棋的最早發源地不在印度,而在中國,是歐洲人把它改造成現在這種國際象棋的。目前,關於國際象棋源流之爭正在世界國際象棋史學界廣泛展開。國際象棋的真正故鄉究竟在何處,若下結論還為時過早。從我國出土文物看,早在北宋以前飾有"琴、棋、書、畫"圖案的織錦上,表示"棋"的就是一個由8×8黑白格相間的小格的國際象棋棋盤,可見至少在千年以前,我國民間已有類似現在流行的這種國際象棋。
十九世紀中期,國際象棋開始成為正式的比賽項目。1924年曾被列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同年成立了"國際棋聯"。目前,國際棋聯主辦或委託成員國協會舉辦的重大世界性比賽有:國際象棋奧林匹克賽、世界團體錦標賽、男女個人世界冠軍賽、大學生世界團體賽、少年世界冠軍賽,以及各大洲的國際象棋團體賽。至於各種杯賽、邀請賽、大師賽、特級大師賽、等級分賽等更是不可勝數。
國際象棋奧林匹克賽:是國際棋聯主辦的比賽中規模最大的一種比賽,它實際上就是世界國際象棋團體賽,每兩年舉辦一次。關於比賽地點,從1984年起國際棋聯作了新的決定,規定一次在奧林匹克運動的發源地希臘,一次在世界其它地區。第1屆國際象棋奧林匹克賽於1927年在倫敦舉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一度中斷。1957年以前只有男子團體賽一項,1957年以後增加了女子團體賽項目。近幾屆國際象棋奧林匹克賽,參加角逐的隊數大大增加,男隊發展到將近 90個,女隊發展到40多個。
國際象棋世界團體錦標賽:是1985年開始創辦的,每兩年一次,參加者必須是國際象棋奧林匹克賽中的前六名和各洲的冠軍。1985年在瑞士舉行的第1屆國際象棋世界團體錦標賽共有10個隊參加。
國際象棋男女個人世界冠軍賽:每三年一次,由各大區選拔賽開始,經過區際賽,候選人賽直至世界冠軍對抗賽。這是國際棋聯組織的比賽中水平最高、循環時間最長的一種比賽。
國際象棋在中國目前還遠遠比不上中國象棋那樣普及,但中國象棋家喻戶曉的普及程度對國際象棋在中國的發展卻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這是因為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無論在著法上或戰略戰術上,都有許多相似或可以互相借鑒的地方,中國象棋優秀選手改下國際象棋以後,棋藝水平的提高速度很快,他們很快就能把中國象棋特有的戰略戰術運用到國際象棋里,形成了中國國際象棋手的獨特風格。1956年起,國際象棋列為我國開展的運動項目,同年在北京舉行的第一次國際象棋表演賽,當時只有四個省市的六名棋手參加,而一年以後的1957年全國國際象棋錦標賽中,參加比賽的選手發展到將近十個省市的22名。1957年至1966 年,差不多每年都舉行一次全國比賽,參加比賽的選手每年都有所增加。1974年又恢復全國棋類比賽。1978年以後,國際象棋的全國比賽增為每年兩次,其中一次為團體賽,一次為個人賽,而且男女分項比賽。此外,還有拼搏杯等傳統的杯賽,使優秀棋手和青少年選手有很多機會可以交流和提高棋藝。1986年全國國際象棋團體賽創歷史上最高紀錄,成為有史以來國內國際象棋比賽規模最大的一次。參加比賽的有18個省、市、自治區的150多名男女國際象棋選手。
③ 英國有哪些發明創造呢
歷史上的英國人非常優秀。自1855年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以來,大英帝國迎來了自己的時代。
大英帝國以其領先的科技水平和海外殖民地統治世界近300年。
牛頓,法拉第和盧森堡,這些著名的科學家,我在這里就不提了,因為大家對此都很熟悉!
④ 創造了英國的是誰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英國在1588年英西海戰中的勝利,是一次以弱勝強的勝利,它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態向歐洲大陸發出了聲音,並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爭奪中心。 1603年,80歲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為了避免政治聯姻傷害國家利益,女王終生未婚,孤獨地走完了一生,卻留下了一個國力日盛、處於上升態勢中的英國。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1月30日,一個晴朗的冬日,宴會大廳前的廣場上,凌晨就聚集了上千位倫敦市民,悲傷、恐懼、興奮、茫然這些互相矛盾的表情,掛在他們的臉上。在難以控制的焦灼中,他們等待著一場斷頭的刑罰,受刑的就是被議會宣判為「暴君、殺人犯和國家公敵」的國王查理一世。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從1588年戰勝西班牙的大海戰,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在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英國一方面調整內部制度,一方面積極對外擴張。百年時間的積蓄之後,英國人開始釋放自己的能量。光榮革命前後的英國,人口大量增長,商業和手工工業迅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計民生。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763年,通過英法七年戰爭,英國才將擋在自己面前的法國和緊跟法國的西班牙暫時搬開。1687年,牛頓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727年,牛頓去世。英國以隆重的國葬儀式將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里一向是王公貴族的墓地,牛頓成為第一個安息在此的科學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815年,英國人打贏了一場震動世界的戰爭,英國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擊敗了拿破崙,但是英國,這個地處邊緣的小國,卻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佔了先機,已經率先到達現代文明的入口處,即將一步步穩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英國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故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議案擁有否決權;英國也是歐盟成員國和北約創始會員國之一。
⑤ 英語是英國人自己創造的嗎
英語抄也分為古代英語和現代英語,襲就像中國的現代漢語和文言文一樣。文言文你要是翻譯,有時候還要查文言文詞典,古代英語也一樣,跟現代英語有點不一樣了。像莎士比亞的原著,英語比較差的人看起來就不容易,或者說叫費勁,像you以前的寫法是thou。而且英國史上,有一個征服者威廉,搶了英國的土地,推行其他語言。另外,英語有很多外來語,因為有時候翻譯的時候,兩種語言沒有特別匹配的詞或者英國原來就沒有的東西,就會把它創造出來,如,孔夫子,太極等。除了中國的外來詞,還有很多其他國家的外來詞。
而且每年都會出一些新創造的詞彙,像科學或其它學術專用名詞。一些不常用的諺語也在慢慢消失。
⑥ 英國創造經濟戰略是2013年提出的嗎
2015年2月16日,英國政府出台Digital economy strategy 2015-2018——《英國2015~2018年數字經濟戰略》,倡導通過數字化創新來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為把英國建設成為未來的數字化強國部署戰略方向。Digital economy strategy 2015-2018——《英國2015~2018年數字經濟戰略》指出英國接下來的首要目標是發展數字經濟,分別闡述了英國發展數字經濟所面臨的三大類共十二項挑戰、英國各企業在2015~2018年期間於數字經濟方面面臨的四大發展機遇、英國2015~2018年數字經濟戰略的五大類共二十二項具體目標。
⑦ 有人知道英國International School of Creative Arts這所學校的嗎
不知道你主要想了解這個學校的哪些方面。不過我覺得大多數人對這個學校有興趣是因為倫藝的緣故吧。那我就從跟倫藝掛鉤的地方說起吧。
ISCA其實與倫藝也淵源頗深,ISCA全名英國創意藝術國際學校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Creative Arts), 創建於2009年, 最初是與倫敦藝術大學聯合創辦, 有點附屬中學的意思. 不過現在學校已經完全獨立, 並發展成為一所在時裝設計與藝術設計方面非常卓越的大學學前教育中心(A-Level/本科預科),而且是英國倫敦地區唯一一所開設純粹時裝設計A-Level的學校.而現在很多學生選擇ISCA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在ISCA好好學習藝術類,沖擊倫藝,那我們不妨看看ISCA的倫藝錄取情況。我們以2018年為參考。
■ 倫敦藝術大學: 29人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 中央聖馬丁: 6
Central Saint Martins - UAL
■ 倫敦時裝學院: 11
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 - UAL
■ 倫敦傳媒學院: 7
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 UAL
■ 溫布爾頓藝術學院: 1
Wimbledon College of Arts - UAL
■ 切爾西藝術學院: 4
Chelsea College of Arts - UAL
■ 金士頓大學: 1
Kingston Univeristy
■ 帕森斯紐約: 1
Parsons, New York
■ 倫敦大學, 金史密斯學院: 1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 建築協會學校: 2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馬德里歐洲大學: 1
Universidad Europea de Madrid
■ 馬蘭戈尼: 1
Istituto Marangoni
可以看到,在2018年的大學錄取中,80.5%的學生順利升入了倫敦藝術大學下屬6所學院.
2018年升學率情況如下:
■ 本科總升學率: 100%
■ 倫敦藝術大學: 80.5%
■ 中央聖馬丁: 16.6%
■ QS世界大學排名2018 藝術與設計 - 世界前10: 83.3%
■ 4項數據繼續保持全英第一, ISCA連續5年成為銜接倫敦藝術大學本科升學率最高的英國中學.
根據官網內容來看,ISCA提供的課程如下,以便你參考。
■ 2個學期Pre A-Level: 01, 04月開課
■ 2年制A-Level: 09月開課
■ 5個學期A-Level: 01月開課
■ 1年制加強型A-Level: 09月開課
■ 1年制中央聖馬丁預科文憑課程: 09月開課
■ 2/3周藝術與設計暑期課程: 07月開課
個人建議如果你心水倫藝並且對走藝術設計方向這條路很堅定,首選ISCA是肯定沒錯的。而且ISCA學校位於倫敦地區,對於你在英國這個時尚之都之一的地方能獲取到的資源和接觸到的時尚前沿風向都是其他地方遠遠不及的。
現在ISCA在中國好像也開辦了招生辦公室,注意我說的校方代表哦。通過他們可以免費申請ISCA的。官方微博應該就能關鍵詞搜索到了. 或者你去他們的中文網站也能查看和咨詢到相關信息。
⑧ 英國第一個創造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並享有國際聲譽的大師是哪一位畫家
英國復的風俗畫的發展與一個名字制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他就是英國近代繪畫的創始人——風俗畫家荷加斯。《文明結婚》荷加斯英國威廉·荷加斯(1697年—1764年)是18世紀英國風俗畫的奠基人。他是一個出色的版畫家和油畫家,是英國第一個創造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並享有國際聲譽的大師。
《文明結婚》荷加斯英國
⑨ 英國創造的著名的建築物叫什麼
大本鍾 THE BIG BEN,即威斯敏斯特宮(Westminster Palace)報時鍾,是英國國會會議廳附屬的鍾樓,建於1859年。安裝在西敏寺橋北議會大廈東側高95米的鍾樓上,鍾樓四面的圓形鍾盤,直徑為6.7米,是倫敦乃至英國的傳統地標。
⑩ 英國的起源和形成
英國的起源和形成:
1、羅馬時期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
公元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
2、中古時期
盎格魯撒克遜:5世紀初,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德國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征服不列顛。盎格魯人(Angels)把不列顛稱為「盎格蘭」(諧音England,英格蘭名稱的由來),即盎格魯人的土地之意。
丹麥入侵: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
諾曼征服: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瓦特.泰勒起義: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起義雖遭失敗。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間英國和法國的為了領土擴張和王位爭奪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戰爭結束時,英國已走上中央集權的道路,之後英格蘭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往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3、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
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
4、專制王權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士一世,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年,1660-1714年)。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
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致使矛盾激化。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5、文藝復興
較之歐洲大陸,英國文藝復興運動發生時間較晚。不過,經過都鐸王朝和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英國作為民族國家的確立,工商業的蓬勃發展,與世界文化聯系的日益擴大,以及沖破羅馬教廷的束縛,所有這些,都使得英國文藝復興後來者居上。
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涌現出的「三巨人」:莎士比亞、培根和哈維,是這一時期在藝術、人文和科學領域的最傑出代表。這一時期,英國的藝術、人文和科學相互滲透、彼此交融,在加強不同領域間聯系的同時,也在不斷豐富和深耕著各自的園田。
6、工業革命
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有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如蒸汽機、青黴素、脫氧核糖核酸(DNA)、多利羊和噴氣式發動機等等。倫敦的金融市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眾多公司來此利用英國的商業契機。
二百多年來,英國的各類學校和大專院校隨著該國舉世矚目的技術、工業和金融革命而發展起來。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歷史更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紀牛津大學(1185)和劍橋大學(1209)成立的時代。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英國」(United Kingdom),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號稱日不落帝國。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權的地位被美國取代。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