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人為什麼喜歡穿木屐,木屐是日本人發明的嗎
木屐,顧名思義是用木頭做的鞋。木屐鞋底用木板做成,前面用一根帶子系著,以便套在腳上行走。木屐的發明是跟我國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分不開的。故事發生在約2600年前的春秋時期。當時晉國晉獻公有個兒子名叫重耳,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晉文公。迄今,日本還流行穿木屐,它也是從我國流傳過去的。並成為日本的傳統衣著服飾,穿和服必配木屐。
㈡ 傳統木屐的由來
出花園小孩穿的紅木屐,是潮汕人日常的一種便屐。《潮陽縣志》(光緒十年,潮陽知縣周恆重監修,簡稱「周志」或「甲申志」)雲:「屐有五便:南方地卑,屐高遠濕,一也;炎徼虐暑,赤腳納涼,二也;所費無幾,貧子省錢,三也;澡身濡足,頃刻遂燥,四也;夜行有聲,不便為奸,五也。」《南粵筆記》雲:屐,「以潮州所制拖皮為雅。」這里所說的拖皮屐,就是林大欽穿的紅木屐。
木屐,是古人穿用的一種木底鞋的通稱,為我國古代人所鍾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據記載,晉文公多次請隱居於綿山上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不至,便企圖使用焚山燎木之法迫他出來。不料,介子推卻抱住一棵大樹並被燒死。晉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樹的木料製成一雙木屐,每天穿著並不時嘆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後被市井人所模仿,並相沿成習。《後漢書.五行志》載:「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由於著木屐優點甚多,便很快流傳到南方。
潮汕木屐的式樣與省城廣州的木屐大致相同,但製作工藝比較精巧、講究,其形式有:橢圓形,前略寬,後略窄,只適應男人穿的「龍船屐」;分左右腳,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後跟略高的「認腳屐」;不加任何油漆的原木的「白胚屐」;塗上紅、橙、黑、棕等顏色,繪上花卉、圖案的「油彩屐」;晚上在家穿的「高腳屐」;用堅韌的木材製成並上漆的稱為「漆屐」等等。潮汕木屐又名「散屐」,做工精細,屐皮用料考究,清代以來,已享有很好的聲譽。
舊時,潮汕人穿紅木屐實為平常之事。我兒曹時,也曾穿過木屐,夜行戲耍,喀喀咔咔,頗有童趣。可在外地人看來,卻有一番異味古風。清康熙時曾官至內閣學士、刑部尚書的徐乾學,寫有《潮州雜興》雲:
蠻女科頭足踏塵,
大夫偏裹越羅巾。
天無晴雨穿高屐,
豈是風流學亞人。
本屐作為潮汕地區舊時的生活用品,現已被各種塑料鞋類所取代,但現在農村仍有少數人還喜歡使用它。木屐作為一種傳統日常用具,其優點也已被精明的日本商人所仿照和襲用。現在超市上出現的木底女式高檔涼鞋,就是受潮汕木屐的啟發並進一步開發出來的新產品。
㈢ 問:誰發明了木屐(日本人穿的一種鞋子,人字拖的前身)
是咱中國人發明的,隋唐時期就有了,後來傳到了日本。
㈣ 木屐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木屐,簡稱屐,是華夏傳統的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適合在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為帛製成,則稱為帛屐。木屐是漢人在隋唐以前,特別是漢朝時期的普遍服飾,一直沒有中斷過,目前木屐在潮汕地區仍非常普及,據說木屐有男方女圓的區別。
㈤ 木屐起源於我國嗎
是的。木屐由中國人發明,是漢服足衣的一種,是最古老的足衣。木屐是漢人在清代以前,特別是漢晉隋唐時期的普遍服飾。漢代漢女出嫁的時候會穿上彩色系帶的木屐。除了兩齒木屐以外,漢人在軍隊里還採用了平底木屐,防止腳部被帶刺雜草劃傷。不僅僅軍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著木屐,防止腳被帶刺植物劃傷。
㈥ 木屐的由來``
木屐,是古人穿用的一種木底鞋的通稱,為我國古代人所鍾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據記載,晉文公多次請隱居於綿山上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不至,便企圖使用焚山燎木之法迫他出來。不料,介子推卻抱住一棵大樹並被燒死。晉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樹的木料製成一雙木屐,每天穿著並不時嘆曰:「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後被市井人所模仿,並相沿成習。《後漢書.五行志》載:「延熹中,京都長者皆著木屐。」由於著木屐優點甚多,便很快流傳到南方。
潮汕木屐的式樣與省城廣州的木屐大致相同,但製作工藝比較精巧、講究,其形式有:橢圓形,前略寬,後略窄,只適應男人穿的「龍船屐」;分左右腳,前趾略低,中呈弓形,後跟略高的「認腳屐」;不加任何油漆的原木的「白胚屐」;塗上紅、橙、黑、棕等顏色,繪上花卉、圖案的「油彩屐」;晚上在家穿的「高腳屐」;用堅韌的木材製成並上漆的稱為「漆屐」等等。潮汕木屐又名「散屐」,做工精細,屐皮用料考究,清代以來,已享有很好的聲譽。
舊時,潮汕人穿紅木屐實為平常之事。我兒曹時,也曾穿過木屐,夜行戲耍,喀喀咔咔,頗有童趣。可在外地人看來,卻有一番異味古風。清康熙時曾官至內閣學士、刑部尚書的徐乾學,寫有《潮州雜興》雲:
蠻女科頭足踏塵,
大夫偏裹越羅巾。
天無晴雨穿高屐,
豈是風流學亞人。
本屐作為潮汕地區舊時的生活用品,現已被各種塑料鞋類所取代,但現在農村仍有少數人還喜歡使用它。木屐作為一種傳統日常用具,其優點也已被精明的日本商人所仿照和襲用。現在超市上出現的木底女式高檔涼鞋,就是受潮汕木屐的啟發並進一步開發出來的新產品。
㈦ 老祖宗發明的木屐早已被國人遺忘,為何在鄰國卻大受歡迎
大唐的文化在小日本發揚了。日本資源匱乏,當時只有木材算平價的,做木屐也是剛好合適的材料
㈧ 日本木屐鞋的由來
木屐來自日本 木屐又叫「柴屐」、「腳屐」、「鞋屐」,中國人穿木屐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年以上,根據古文獻記載,戰國時代就開始有木屐了,由於木屐具有許多優點,特別適合氣候炎熱、多雨潮濕的南方地區使用,因此受中國南方人的喜愛,早期我國南方多數農民腳上穿的仍然是木屐,尤其以 福建 、台灣等地最多。白米社區守望相助會主委陳烈芳表示,很多人誤認木屐是日本產物,其實日本的木屐,是在唐朝時由當時日本來中國的留學生,帶回日本而廣為流傳,延續木屐生命至今,目前全世界木屐使用最多的是日本人,在節慶、祭典或是正式場合中,他們必須穿傳
㈨ 日本人穿木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歷史上木屐是哪國發明的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亞洲許多國家甚至世界都深受中國的影響。古代的中國無論在科技、文學還是經濟等各個領域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所以亞洲周邊的許多國家都得到了中國的幫助。東亞鄰國日本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這個鄰居在歷史上還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1987年,日本方面還請求中國把朱然的木屐拿到了日本進行巡迴展出。朱然所穿的木屐距離被人們發現已有1700多年之久,日本國民看到了朱然留下的木屐後,紛紛覺得非常尷尬,於是也明白了一個真理:木屐原來真的是中國的發明啊!
㈩ 木屐的起源是什麼
木屐中國人發明的。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兩件殘存的木屐,均為左腳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寬後窄。其中一件木扁身平整,上有五個小孔,頭部一孔;中間和後跟處各有二孔,兩孔間挖有凹槽,槽寬和孔徑相同。
推測其用途是在繩子穿過小孔後將其嵌入槽內,以使表面平整。出土時繩帶已腐,也不見屐齒(如圖1)。另一件為圓頭方跟,開有六孔,後跟處二孔間也挖有凹槽。據研究,這兩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屬良渚文化遺物。
鞋履特色
齒被安裝在鞋履底部,前後各一,呈直豎狀,多用於出行。鞋底設齒,為的是行走方便,因古代路面崎嶇不平,有了雙齒,就可減少鞋底與路面的接觸,行走時就會顯得穩當便捷。屐齒通常以木料為之,和一般的麻底之履相比,木齒更經得起磨損。
木齒壞了還可以更換,所以特別適合外出旅行。由於裝上了雙齒,鞋底的高度有所增加,在雨天的泥地或長滿青苔的山道上行走還不易滑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