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衛星的發明者是誰
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工程師:謝爾蓋.科羅廖夫,蘇聯人。
謝爾蓋·帕夫洛維奇內·科羅廖夫容(俄語:Серге́й 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ёв,烏克蘭語:Сергій 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ьов,1907年1月12日-1966年1月14日),前蘇聯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美國與蘇聯太空競賽時火箭工程師與設計師領導;即便他是位飛行器工程師,科羅廖夫眾多優點里最被人稱道是他能集成各樣科技設計、組織化及戰略應用。
人物簡介
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前蘇聯人,物理學家、發明家,人造衛星的發明者,火箭專家。
2. 衛星通信是誰發明的
只要你打開電視,就能收看到許多由圍繞地球旋轉的同步通信衛星傳送專來的電視節屬目,衛星實況轉播現早已成為生活用語。對此習以為常的人們或許很少去想,就在幾十年前,利用衛星轉播電視節目還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1963年,美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同步衛星,並於1年後首次通過衛星實況轉播了東京奧運會,讓全球的電視觀眾從此可以閉門家中笑看全世界。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電視屏幕,同時間觀看異國他鄉發生的事。同步衛星的發明人哈羅德·羅森在回憶起這件往事時,頗為感慨:那是1964年,當時的電視還是黑白的呢,但衛星轉播的圖像質量很好。如今,只要打開家裡的高清晰度電視,他就可以用遙控器選擇無數個電視頻道,收看新聞、訪談、政治、科學、自然和體育節目。他本人也是這項發明的受益人,並因這項發明獲得今年的發現創新獎。
3. 什麼是衛星它的創始人是誰
衛星是指在圍繞行星軌道上運行的天然天體或人造天體。
月球就是最明顯的天然衛星的例子。在太陽系裡,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衛星。太陽系已知的天然衛星總數(不算構成行星環的碎塊)至少有40顆。天然衛星是指環繞行星運轉的星球,而行星又環繞著恆星運轉。就比如在太陽系中,太陽是恆星,我們地球及其它行星環繞太陽運轉,月亮、土衛一、天衛一等星球則環繞著我們地球及其它行星運轉,這些星球就叫做行星的天然衛星。土星的天然衛星最多,其中17顆已得到確認,至少還有五顆尚待證實。天然衛星的大小不一,彼此差別很大。其中一些直徑只有幾千米大,例如,火星的兩個小月亮,還有木星外圍的一些小衛星。還有幾個卻比水星還大,例如,土衛六、木衛三和木衛四,它們的直徑都超過5200千米。
而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研製出了各種人造衛星,這些人造衛星和天然衛星一樣,也繞著行星(大部分是地球)運轉。人造衛星的概念可能始於1870年。第一顆被正式送入軌道的人造衛星是前蘇聯1957年發射的人衛1號。從那時起,已有數千顆環繞地球飛行。人造衛星還被發射到環繞金星、火星和月亮的軌道上。人造衛星用於科學研究,而且在近代通訊、天氣預報、地球資源探測和軍事偵察等方面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
自1957年前蘇聯將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環地軌道以來,人類已經向浩瀚的宇宙中發射了大量的飛行器。據美國一個名為「關注科學家聯盟」的組織近日公布的最新全世界衛星資料庫顯示,目前正在環繞地球飛行的共有795顆各類衛星,而其中一半以上屬於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它所擁有的衛星數量已經超過了其他所有國家擁有數量的總和,達413顆,軍用衛星更是達到了四分之一以上。
4. 衛星是誰發明的
1945年,蘇聯軍隊佔領了波羅的海岸邊的佩內芒德秘密實驗場,擄走德國人製造V-2火箭的全部設施及130多個火箭專家和工種技術人員。這些繳獲與俘虜為蘇聯的衛星上天打下扎實的基礎。經過十多年努力,蘇聯人於1957年10月4日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送入了軌道。蘇聯衛星上天受到世界的注目,各國人民和科學家紛紛向蘇聯表示祝賀,但在美國卻引起巨大的震動,舉國上下震驚,政界更是一片慌亂。在民眾的強烈指責聲中,美國政府決定馬上全力發展空間技術,力爭趕上蘇聯。在發射了幾顆科學探測衛星後,美國人於1960年8月12日發射了第一顆通信衛生「回聲-1號」。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無源通信衛生。它是一個直徑30米的鍍鋁塑料薄膜氣球,可以把地面發射的電波反射回地面,而且沒有放大作用和指向作用。這個氣球主要用於英美部分地區的反射通信。由於隕石的打擊,「回聲-1號」運行不久就結束了它的使命。1962年7月10日,美國又發射了具有轉換和放大信號功能的民用通信衛星「電星-1號」。這是一顆低軌道運行衛星,繞地球一周得157.8分鍾。衛星上有1064個晶體管、1464個二極體,電源來自3600塊太陽能電池。這顆衛星可供美、英、法部分地區傳送電話通信和電視圖像。從此,通信衛星開始取代地面面無線電中斷站。
人造地球衛星無論從外形還是內部結構上講,可以有千差萬別,但是它們在系統組成上都包括兩大部分,即公用系統和專用系統。我們說衛星的公用系統是指不管任何類型和用途的衛星都必須配備的系統;而專用系統則是指不同用途的衛星,為了完成技術任務而配備的特有系統。公用系統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系統:結構系統、熱控制系統、電源系統、姿態和軌道控制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和數據管理系統等。衛星的專用系統又常稱為衛星的有效載荷,意思是說,它是衛星用於完成任務的有效部分。不同用途的衛星有不同的有效載荷。例如,資源衛星的有效載荷就是各種遙感器,它包括可見光照相機、多光譜相機、多光譜掃描儀、紅外相機、微波輻射計和微波掃描儀和合成孔徑雷達等;氣象衛星的有效載荷包括掃描輻射計、紅外分光計、垂直大氣探測器和大氣溫度探測器等;通信衛星的有效載荷主要是通信轉發器及通信天線;天文衛星的有效載荷是各種類型的天文望遠鏡,它包括紅外天文望遠鏡、可見光天文望遠鏡和紫外天文望遠鏡等。
5. 衛星通信是誰提出的
衛星通信是微波通信的手段之一,它是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技術。
最早提出利用衛星進行通信這一科學設想的是英國空軍的雷達教官與技師克拉克。1945年,克拉克在《無線電世界》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標題是「地球外的轉播站」。他在文章中詳細闡述了建立一個在全世界范圍內轉播無線電與電視信號的通信衛星系統的設想。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始了人類利用人造天體為自己服務的新時代,推動了通信衛星的發展。
1958年12月18日,美國發射了「斯科爾號」人造地球衛星,並成功地在A、B兩站間遠距離傳送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聖誕節獻詞。這顆衛星雖然只工作了12天,但它作為第一顆通信衛星而載人了史冊。
1960年8月12日,美國又成功地發射了「回聲1號」通信衛星,它是一個表面塗鋁的塑料氣球,發射後充氣膨脹,直徑為30米。它不帶無線電設備,是一顆無源通信衛星。它能把無線電信號從一個地球站反射到另一個地球站,實現雙向無線電信號的傳遞,推動了美國衛星通信的發展。這也標志著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無線電與電視通信的開始。
1962年7月10日,美國發射了「電星1號」通信衛星,這是人類發射的第一顆有源通信衛星,它既裝有接收機,又裝有發射機。第二天,美國觀眾通過這顆衛星,第一次收看到了大西洋東岸播出的電視節目實況,首次橫跨大西洋的電視轉播試驗獲得了成功。此外,這顆衛星還成功地傳送了電報、電話、數據和傳真照片。同年,美國還發射了「轉播1號」通信衛星,成為美國、歐洲、南美洲、日本之間的通信轉播站。
1963年7月26日,美國又成功地發射了「同步2號」通信衛星,這是第一顆進入對地同步軌道的衛星。在此之前發射的通信衛星都是中低軌道衛星,們於赤道上空10000千米以下的軌道上。地球同步衛星是高軌道衛星,它定位於赤道上空35786千米處的軌道上,與地球自轉同步,運行周期為一個恆星日,即23小時56分。從堆面上看,它好像是停在空中靜止不動一樣。只要有三個相互間隔120度角分布的同步衛星,就能實現在地球上除兩極以外的任何兩地之間的無線電通信。
1964年8月f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發射了名叫「同步3號」的通信衛星,這是世界上第一顆試驗性對地同步衛星。當年秋天,利用它向美國傳播了在日本東京舉辦的第1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實況,從而首次實現了跨越太平洋的電視圖像轉播。
1964年,西方國家組建了「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現在,這個組織已經發展到100多個國家,擁有國際電視和電話通信的大部分市場。
1965年4月6日,上述組織發射了第一代國際通信衛星「晨鳥」,成為這個組織使用的12顆衛星中的第一顆。它的重量是39千克,同年6月28日,正式開始承擔國際通信業務。
1965年4月下旬,前蘇聯成功地發射了准同步軌道衛星「閃電1號」,運行周期為12個小時,它為前蘇聯北部、西伯利亞、中亞地區提供了電視、廣播、傳真、電話等業務。
「晨鳥」和「閃電1號」衛星的使用,標志著衛星通信進入了實用、提高和發展的新階段。
20世紀70年代,許多國家相繼發射了實驗用的廣播通信衛星。1976年1月,美國和加拿大合作發射了「通信技術衛星」,在更高的頻率段內進行衛星電視廣播實驗,取得了比較理想的結果。這是當時世界上功率最大的通信衛星,它除了傳送電視圖像外,還能進行雙向傳聲和數據通信。1977年,世界無線電管理會議制定了歐洲、非洲及遠東等地區直播衛星的發射標准、軌道和頻率,後來又制定了新的標准。前蘇聯、日本、澳大利亞等國,也在不同的頻率范圍內進行了試驗。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電視節目的衛星直播得到了更為迅速的發展。把地面電視台播出的節目傳送到地球同步通信衛星上,再由衛星上安裝的星載電視發射機發射,就可轉發到衛星所覆蓋地區內用戶的衛星電視接收機。用戶只要在自己的樓頂上安裝一個天線,就能用家中的電視機,接收到由通信衛星轉發的電視節目。
1983年11月,美國聯合衛星通信公司開辟了美國最早的衛星電視收費直播業務,為交費的用戶提供59個頻道服務的電視節目。
1984年4月8日,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成為世界上能獨立發射同步衛星的第五個國家。1988年7月,日本開始利用通信衛星向家庭提供24小時不問斷的電視節目。
1990年4月7日,我國用「長征3號」火箭成功地為外商發射了一顆國際商用通信衛星「亞洲1號」,也叫「亞星1號」。我國大部分地區,用直徑1米左右的衛星電視天線,就能接收到由它轉發的電視節目。從1991年起,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一直使用這顆衛星轉播。
香港亞洲衛星集團所屬的亞洲衛星電視網,利用「亞星1號」向亞洲38個國家和地區免費開播了5套電視節目。從1992年初開始,每個台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播出。1993年,「亞星2號」發射成功,在亞洲掀起了衛星電視接收的熱潮。
1993年,美國發射了直播電視衛星「空中電纜」,用戶只要使用口徑僅為30厘米的拋物面天線,就可以收看108個頻道的電視節目。
歐洲發射的電視直播衛星,如果在衛星電視天線上配接一個解調器,用戶還能收看到立體聲高度清晰的電視節目。
電視衛星直播有很多優點,圖像穩定可靠,圖像質量也好,不受地形的影響,能很好地消除重影現象,還能同時傳送多路彩色電視節目。直播衛星電視是實現電視大面積覆蓋的先進手段,在信息社會里將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6. 世界上第一顆通迅衛星是由什麼國家發射的
1962年7月10日,美國國家航空宇航局(NASA)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有源通信衛星,——「電星1號」(TelstarⅠ)(1963年2月12日,「電星1號」失效)。這顆衛星上裝有無線電收發設備和電源,可對信號接收、處理、放大後再發射,從而大大提高了通信質量。
7. 衛星通訊是誰發明的,幾時發明的
1945年,蘇聯軍隊佔領了波羅的海岸邊的佩內芒德秘密實驗場,擄走德國人製造V-2火箭的全部設施及130多個火箭專家和工種技術人員。這些繳獲與俘虜為蘇聯的衛星上天打下扎實的基礎。經過十多年努力,蘇聯人於1957年10月4日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送入了軌道。蘇聯衛星上天受到世界的注目,各國人民和科學家紛紛向蘇聯表示祝賀,但在美國卻引起巨大的震動,舉國上下震驚,政界更是一片慌亂。在民眾的強烈指責聲中,美國政府決定馬上全力發展空間技術,力爭趕上蘇聯。在發射了幾顆科學探測衛星後,美國人於1960年8月12日發射了第一顆通信衛生「回聲-1號」。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無源通信衛生。它是一個直徑30米的鍍鋁塑料薄膜氣球,可以把地面發射的電波反射回地面,而且沒有放大作用和指向作用。這個氣球主要用於英美部分地區的反射通信。由於隕石的打擊,「回聲-1號」運行不久就結束了它的使命。1962年7月10日,美國又發射了具有轉換和放大信號功能的民用通信衛星「電星-1號」。這是一顆低軌道運行衛星,繞地球一周得157.8分鍾。衛星上有1064個晶體管、1464個二極體,電源來自3600塊太陽能電池。這顆衛星可供美、英、法部分地區傳送電話通信和電視圖像。從此,通信衛星開始取代地面面無線電中斷站。 人造地球衛星無論從外形還是內部結構上講,可以有千差萬別,但是它們在系統組成上都包括兩大部分,即公用系統和專用系統。我們說衛星的公用系統是指不管任何類型和用途的衛星都必須配備的系統;而專用系統則是指不同用途的衛星,為了完成技術任務而配備的特有系統。公用系統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系統:結構系統、熱控制系統、電源系統、姿態和軌道控制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和數據管理系統等。衛星的專用系統又常稱為衛星的有效載荷,意思是說,它是衛星用於完成任務的有效部分。不同用途的衛星有不同的有效載荷。例如,資源衛星的有效載荷就是各種遙感器,它包括可見光照相機、多光譜相機、多光譜掃描儀、紅外相機、微波輻射計和微波掃描儀和合成孔徑雷達等;氣象衛星的有效載荷包括掃描輻射計、紅外分光計、垂直大氣探測器和大氣溫度探測器等;通信衛星的有效載荷主要是通信轉發器及通信天線;天文衛星的有效載荷是各種類型的天文望遠鏡,它包括紅外天文望遠鏡、可見光天文望遠鏡和紫外天文望遠鏡等。
8. 第一顆通訊衛星是哪個國家先發明
是蘇聯。
9. 通訊衛星之父是誰
斯里蘭卡紀念通訊衛星之父克拉克
[譯自7月19日即將出版的《林氏集郵新聞》]
據《林氏集郵新聞》7月19日報道,正當很多國家都在紛紛慶祝2000年時,斯里蘭卡2月19日發行的兩枚郵票卻把目標指向了2001年。這套郵票是為了紀念斯里蘭卡電訊發展50年和科幻家亞瑟·克拉克在人造衛星通信領域里起的重要作用。
克拉克1917年出生在英國,從1956年起一直生活在斯里蘭卡。 這兩枚郵票是一套連票,兩邊的設計略有不同,面值均為3.50盧比。兩枚郵票的設計中均有克拉克頭像,英文「Clarke Orbit 1945 Concept」和「2001」字樣。 克拉克曾和電影導演斯坦利.庫布瑞克合作創作過電影劇本「2001:太空奧德賽」。「Clarke Orbit 1945 Concept」指的是克拉克1945年的一篇名為「超陸地傳播」的文章中對人造通訊衛星的詳論。正是由於這篇文章,他被授予了「人造通訊衛星發明人」的稱號。 盡管這兩枚郵票看起來很相似,但實際上它們還是有一些不同。例如,一枚展示的是年輕一些的克拉克,而另一枚上的照片卻是克拉克的近照。
在這套郵票的新郵公告上是這樣贊譽克拉克的:「斯里蘭卡走向現代的旅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幻想家之一亞瑟.克拉克的存在,他是人造通訊衛星的發明人。1945年他向人們展示了通訊衛星網路是如何被構建在地球以上36,000公里的軌道上為整個世界提供全程通訊服務的。這一幻想在60年代實現了,今天大量的通訊衛星在克拉克軌道上將信息傳遞給世界上每一角落的人們。
10. 通信衛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自1958年12月美國發射第一顆稱為「斯科爾」的有源實驗型通信衛星,1962年6月開始部署實用型通信衛星,特別是1964年美國發射「辛康-3」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獲得成功後,充分顯示了衛星通信具有覆蓋范圍大、通信容量大、傳輸質量高、機動性好、生存力強和經濟、成本低等優點,從而引起世界各國廣泛重視,紛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來進行開發活動,導致了新的衛星通信時代的到來。
為更好地發揮通信衛星的作用,實現全球通信的設想。1991年正式提出的由66顆衛星組成的低軌道銥星全球通信系統工程已開始啟動,1997年5月5日,美國麥道公司研製的「德爾塔I型」運載火箭從加利福尼亞范登堡空軍基地首次將5顆銥星送入太空,該計劃於1998年年底基本完成系統組網,並開始投入運行。這樣,由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研製的「銥星」群和個人攜帶型電話組成的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將實現對地球表面任何一處「天衣無縫」的覆蓋。無論你走到地球的任何地方,不管是陸地、海洋還是天空,只要你利用入網的攜帶型行動電話,撥出對方號碼,「銥星」系統便可自動在全球為你搜索接通。「銥星」體積小(直徑約1米,高度約2米),重量輕(385公斤),又是低軌道(約765公里)運行,不僅發射費用低、工作可靠,還不依賴其他地面通信設備,其發展前景,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