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諸葛亮除了發明了孔明鎖、諸葛連弩,還發明了什麼
一、木牛流馬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就發明的一種運輸工具,分為木牛和流馬。最大功用就是,用機械減輕人的負擔,能替人負重400斤以上的東西,給戰爭時期糧食的運輸提供了便利。“木牛流馬”特別適合在山地行走,但並未全地流傳。魯班的木馬車也受到他的啟發。到現代的設計,似乎也還留有諸葛亮的構思,但木牛流馬的具體做法已沒法復原,也不僅僅是板車那麼簡單。
四、饅頭
在以前是沒有饅頭的,高承《事物紀原》中記錄,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渡不了河。孟獲懷疑是戰死的冤魂太多,需要用人頭或者牲畜來祭祀河神,才能風平浪靜。這事不管真假,諸葛亮是不忍心真的用人頭來祭奠。因此諸葛亮想了用面團來李代桃僵,面團做成人頭、碼頭、狗頭等等來代替,因此現在叫做饅頭。
『貳』 諸葛亮發明的連弩有那麼厲害嗎
資料一:三國時期,出現了連弩。我國古代的「連弩」,實際上包含三大類型的弩:
1、兩支或更多的弩連在一條弩臂或一架弩床上;
2、一擊而同時發射二矢或多矢的弩;
3、連續發射的弩。
連續發射的弩是諸葛亮發明的,諸葛連弩是我國古代首次出現的連續發射的弩,與此前的連弩有質的區別與飛躍。有關諸葛連弩的最早記載主要集中在《三國志》及其注釋中。
《諸葛亮傳》曰:「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魏氏春秋》曰:「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宋代《玉海》卷一五十《唐靜塞弩》條說:「張雲《咸通解圍錄》載: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連弩,十矢謂之群鴉,一矢謂之飛槍,通呼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
1.諸葛連弩的核心是新增了連桿,利用杠桿原理,使原本大力才能拉動的弓弦輕易就能扣上,並快速連發。
2.諸葛連弩的又一重要貢獻是新增了箭匣。箭匣是保證連發的必需裝置。毫無疑問,這是現代槍支彈匣的原始鼻祖。箭匣位於弩臂的上方,遮住了一般連弩望山的位置,故望山被減掉。沒有望山,顯然會影響射擊的准確性。但諸葛連弩強調的是快速發射。
3.諸葛連弩的另一變化是將過去的箭道改為箭管,即在箭匣的前半部鑿一長圓孔,作為發射箭矢的通道。箭管要求用較硬的木材製作,製作時精密度要求很高。
4.諸葛連弩發射的箭支上可能還塗有一種劇毒的植物液體。
資料二:諸葛亮首先採用了一種令騎兵很恐懼的武器「弩」。
弩是在弓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比弓更加堅韌有力。野戰中使用的弩需要一位武士用腳踩著才能將弩拉開。它的有效射程在兩三百米左右。同時,它還配備了瞄準器,精確度很高。
(《中國武士》畫)
弩的強大殺傷力和遠距離的射程,使它成為步兵對付騎兵的有效武器。而大量的弩兵集中使用時,對於射殺騎兵尤其有效。當年漢武帝之所以能打敗匈奴,除了有一支強大的騎兵之外,弩的大量使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弩兵與戰車、扎馬釘結合打擊騎兵的示意圖)
諸葛亮沒有足夠的馬匹以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因此,他組建了一支以步兵為主的多兵種合成部隊。
在作戰中,蜀軍裝備了一種戰車,名叫「偏箱車」。這種戰車兩側又可以拆卸的大型擋板,平時用於運輸糧草輜重。一旦敵人騎兵前來攻擊,他們就迅速將這些戰車環繞在部隊周圍,形成密集的車陣。然後在車陣外圍大量拋灑「扎馬釘」。扎馬釘由金屬製成,四個角,它的神奇之處在於,只要落在地上,它總有一個角朝上。
部署完扎馬釘後,蜀軍的步兵手持長矛蹲在每兩部戰車的空隙處嚴密守衛,而弩兵則站在他們背後拉開弩等待敵人騎兵的到來。
當敵人騎兵距離蜀軍二三百米、進入弩的射程范圍時,弩兵就開始第一輪的密集射擊。一般他們只向戰馬射擊,因為戰馬目標大,精確度高。從第一波射擊到敵人騎兵跑到跟前,弩兵可以進行三輪的射擊。這樣剩下來的敵人騎兵就不多了。
學者:當剩餘的騎兵進入扎馬釘范圍時,他們的馬匹就會因為馬蹄受傷而倒在地上,倒地的馬和摔下來的騎兵會被更多的扎馬釘刺得渾身是傷。這時,蜀軍的步兵就會先用弓箭近距離射擊,然後沖出車陣用長矛殺死敵人。
而車陣的作用就是,它可以擋住大部分敵人射來的弓箭。假如敵方剩餘的騎兵沖到跟前,它還可以抵擋戰馬的沖擊,保護車陣里的步兵。
資料三:有關諸葛連弩的早期記載主要集中在《三國志》及其注釋之中。
《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皆出其意,即指諸葛亮的創意、構思、設計,而由他人具體製作。
《三國志·杜夔傳》 注引傅玄序曰:"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見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馬氏所欲作者,國之精器,軍之要用也。費十尋之木,勞二人之力,不經時而是非定。難試易驗之事而輕以言抑人異能,此猶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難盡之物,此所以多廢也。馬氏所作,因變而得是,則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無由出也。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試為衡石。廢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見誣為石,荊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於是安鄉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試也。此既易試之事,又馬氏巧名已定,猶忽而不察,況幽深之才,無名之璞乎?後之君子其鑒之哉。馬先生之巧,雖古公輸般、墨翟、王爾,近漢世張平子,不能過也。公輸般、墨翟皆見用於時,乃有益於世。平子雖為侍中,馬先生雖給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無益於世。用人不當其才,聞賢不試以事,良可恨也。"
『叄』 傳說諸葛亮發明了叫「連弩」的武器,它真能一次射出十幾支箭嗎
弩是古代的一種射擊兵器。弩的原理與弓箭相近,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身)、弩弓(弩翼)、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通過機械控制弓弦發射,因此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而且命中率更高。
弩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制的復合弓身,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它的前部有一個橫貫的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木臂正面有一個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木臂的後部有一個匣,稱為弩機;匣內前面有掛弦的鉤,稱為“牙”;牙的後面裝有瞄準器,稱為“望山”;牙的下面連接有扳機,稱為“懸刀”。發射時,先將弦向後拉,掛在鉤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準目標後,扣下懸刀,牙就縮下,牙鉤住的弦就彈出,箭矢疾射而出。
隨著時代發展,弩的功能不斷得到強化,但尺寸也越來越龐大。從南京出土的五件南朝時期製作的銅弩機可以看出,其尺寸已經達四五米。這樣巨大的弩,靠一個人的氣力是不可能張機發射的,只能安裝在底座上,用絞車等辦法才能張開。唐宋時期的弩也基本上是這種大型結構,操作越來越復雜。因此,當火葯出現後,弩就漸漸被取代了。
『肆』 諸葛亮發明的連弩究竟是一次射出十箭還是依次射出十箭的弩
箭為縱向排列 有點像現代的彈匣 裝置在直的機括上 弓弦呈橫面 每射出一箭 拉一次機括 節省了拉弓弦的力氣與射箭的時間 可以在短時間內射出密集的箭雨 並不是真的可以連射
『伍』 諸葛亮曾發明一種弓弩叫什麼弓弩
別聽他們誤導,諸葛亮改裝了弩稱之為元戎,所謂諸葛連弩是明朝神器譜里的明朝弩
『陸』 諸葛亮為什麼發明「弩」,他的原理竟如此簡單
諸葛亮發明的叫連弩,弩這個兵器,早在秦,就已經出現了。並且,連弩並不簡單,不然到現在也沒有人能復制出諸葛連弩。
『柒』 諸葛亮發明的諸葛連弩到底有多變態
當時蜀漢弱,和魏國拼常規戰力肯定處於不利地位,諸葛連弩的出現讓蜀漢政權實現了彎道超車,諸葛連弩是諸葛亮發明的一種連弩,又稱元戎弩,相比較弓箭而言,可以一次發射十隻,但也有其缺點,因為這種弩箭威力比較巨大,使用的時候是用腳使力,基本上近戰就廢了,所以單獨使用起來不是很方便。
現在部隊講究多兵種合成作戰,其實我們的古人已經開始這方面的嘗試了,可能說了這么多還不夠直觀,舉個例子,我國有了原子彈之後,對一些國家有了一定的威懾力,但是還不夠,有人會叫囂我們有了原子彈也不能怎麼樣,打不到那麼遠,後來「東風快遞」解決了這個問題。諸葛連弩就等於那個時代的東風快遞,憑借著這一利器,蜀漢軍隊才能支撐那麼長時間。
『捌』 諸葛亮發明連發弩的草圖
一切草圖都是後人根據諸葛描述來想像的,不可全信
『玖』 威力強大的連弩是諸葛亮發明的嗎
弩是古代一種威力強大的兵器。它其實是弓箭的變種,其歷史要從弓箭說起。遠在兩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國的先民就發明了弓箭。弓由弓臂和弓弦組成,箭則分為箭頭、箭桿和箭羽幾部分。
彎弓搭箭,箭就藉由弓弦彈力轉化的動力飛了出去。使用弓箭對人的臂力有很高要求,需要依靠經驗來瞄準,而且箭只能一支支射出,形不成大規模的殺傷。弩的出現,針對性地彌補了弓箭的這幾個缺點。
總結:此後,連弩又經過了人們多次的改進,其中可能就包含了諸葛亮製造的連弩。有人認為諸葛亮是對前人發明的連弩作了改造,比如讓弩一次同時射出十支箭,但這些也都只是人們的猜測。歷史上是否真有「諸葛連弩」?它是什麼樣子的?回答這些問題還要等待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