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是六年級的學生,我要找到一篇關於語文書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祖國在我心中」的主持人台詞。
小時候,媽媽告訴我說:「你是中國人」爸爸對我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老師對我說:「好好學習是報效祖國的最好的方法」。長大後,我才明白,龍的傳人是要擔任建設祖國的重大責任。
我們的祖國有遼闊的疆域,陸地面積約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在世界居第三,南方穿彩裙,北方飄雪花。西邊的星辰還在天上掛,東邊的朝霞已經滿地灑。知道我們祖國多大了吧!我國還有遼闊的海域,在祖國的大陸東面,自北向南,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海相連,中國整個大國形狀似一隻凌空欲飛的雄雞一樣,昂首挺立在世界的東方。
我國不僅地大,科技也逐漸發達起來,人們不會忘記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葯。人們不會忘記神六、神七飛上藍天,人們更不會忘記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這些不僅反映中國經濟勢力的增強,還反映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創建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共同維系著各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繁華,全國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由此構成我們中華民族的美麗如:白族人民喜歡白色或接近白色的顏色、苗族的百皺裙的圖案不僅豐富而且美觀,銀飾的工藝也非常高超,傣族人民喜歡跳孔雀舞等,都是不同的風俗。
在祖國的懷抱中,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身在何處,都是心心相連的兄弟姐妹,各族民族手牽著手,大步地向祖國的明天踏進。
祖國啊祖國,你真偉大,我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為有一個美麗富饒的祖國感到自豪。
B. 酒麴如何製作燒酒又如何製作
朋友,詳細的介紹給你了,希望你得到幫助!
燒酒的製作
燒酒是我國民間廣泛食用的酒類,且有止咳生津、消食、止嘔,特別是夏
季消暑及治痢疾等功能,廣受城鄉人民的歡迎。
原料選擇:燒酒製作對品種特別講究,以紫紅色花色甙含量高的品種為宜。
我們曾對不同品種進行比較試驗,認為做燒酒楊梅最好的品種是浙江餘姚的早性遲山楊梅,其產品表現為酒液色澤紫紅,清晰明亮,果面紫紅,果肉堅挺,硬度佳良,風味更佳,評比總分為94分;其次是荸薺種,上述各種性狀略次於早性遲山楊梅,評比總分為90分;再次為荔枝種、來地紅、鳳歡種,評分在78-84分之間;最差的是白楊梅,評分在60分以下。淺色品種不宜製作燒酒楊梅。果實要求九成熟,沒有受傷腐爛,沒有病蟲害。把果品原料以清水漂洗干凈,在通風處風干後再備用。
配方:各地配方頗不一致,但適合於多數人的口味、營養價值高的配方以重量計算,楊梅果50%-55%,燒酒45%-50%,蜂蜜3%-5%,食鹽0.5-0.8‰,再加適量味精和其他配料。為了有利於產品在市場銷售,則需要美觀、牢固,裝量適當。目前消費者喜歡的容器是酒壇形720克裝量的透明玻璃瓶。按照配方的比例,把各種原料混合後充分攪攔,先把楊梅放入瓶中達9成滿,再把混合的配料液灌入以蓋沒最上面的楊梅為度。
護色:製作後數天果內的花青素滲出液體中,果面顏色變淡,但2個月後這些色素又吸附到果中,果色加深。其後如在見光條件下,由於花青素的分解,色澤逐漸變淡,最後變為灰褐色,影響商品外觀質量。如放置在黑暗處褪色現象會減輕。
為了更好地克服色變,以往常在配製中加莧菜紅或胭脂紅,但兩者都存在對人體健康的不安全因素,宜採用植物自然色素進行護色為宜。
知道釀酒一定要加入酒麴, 但一直不知道曲櫱的本質所在。現代科學才解開其中的奧秘。釀酒加曲,是因為酒麴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還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澱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將穀物中的澱粉,蛋白質等轉變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櫱也含有許多這樣的酶,具有糖化作用。可以將櫱本身中的澱粉轉變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轉變成乙醇。同時, 酒麴本身含有澱粉和蛋白質等,也是釀酒原料。
酒麴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酒麴中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 對黴菌的利用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創造。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坂口謹一郎教授認為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媲美,這顯然是從生物工程技術在當今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推斷出來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所創立的方法將日益顯示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 酒麴的種類
酒麴的起源已不可考,關於酒麴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 書經·說命篇>>中的"若作酒醴,爾惟曲櫱"。從科學原理加以分析, 酒麴實際上是從發霉的穀物演變來的。酒麴的生產技術在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中第一次得到全面總結,在宋代已達到極高的水平。主要表現在:酒麴品種齊全,工藝技術完善, 酒麴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發酵力都很高。現代酒麴仍廣泛用於黃酒,白酒等的釀造。在生產技術上,由於對微生物及釀酒理論知識的掌握,酒麴的發展躍上了一個新台階。
原始的酒麴是發霉或發芽的穀物,人們加以改良,就製成了適於釀酒的酒麴。由於所採用的原料及製作方法不同,生產地區的自然條件有異,酒麴的品種豐富多彩。大致在宋代,中國酒麴的種類和製造技術基本上定型。後世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改進。以下是中國酒麴的種類:
一 酒麴的分類體系
按制曲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故分別稱為麥曲和米曲。用稻米制的曲,種類也很多,如用米粉製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飯製成的紅曲或烏衣紅曲,米曲(米麴黴)。
按原料是否熟化處理可分為生麥曲和熟麥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來分,又有很多種類,如加入中草葯的稱為葯曲, 加入豆類原料的稱為豆曲(碗豆,綠豆等)。
按曲的形體可分為大麴(草包曲,磚曲,掛曲)和小曲(餅曲),散曲。
按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 分為傳統酒麴(微生物的天然接種)和純種酒麴(如米麴黴接種的米曲,根黴菌接種的根霉曲,黑麴黴接種的酒麴)。
二 酒麴的分類
現代大致將酒麴分為五大類,分別用於不同的酒。它們是:
麥曲,主要用於黃酒的釀造;
小曲,主要用於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
紅曲,主要用於紅曲酒的釀造(紅曲酒是黃酒的一個品種);
大麴,用於蒸餾酒的釀造。
麩曲,這是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用純種黴菌接種以麩皮為原料的培養物。可用於代替部分大麴或小曲。目前麩曲法白酒是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產量占總產量的70%以上。
酒麴生產技術的演變
一 原始的酒麴
我國最原始的糖化發酵劑可能有幾種形式:即曲,櫱,或曲櫱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會時,穀物因保藏不當,受潮後會發霉或發芽, 發霉或發芽的穀物就可以發酵成酒。因此,這些發霉或發芽的穀物就是最原始的酒麴,也是發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時期內,發霉的穀物和發芽的穀物是不加區別的, 但曲和櫱起碼在商代是有嚴格區別的。因為發芽的穀物和發霉的穀物外觀不同,作用也不同,人們很容易分別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製造,於是,在遠古便有了兩種都可以用來釀酒的東西。發霉的穀物稱為曲,發芽的穀物稱為櫱。
二 散曲到塊曲
從制曲技術的角度來考察,我國最原始的曲形應是散曲,而不是塊曲。
散曲,即呈鬆散狀態的酒麴,是用被磨碎或壓碎的穀物,在一定的溫度, 空氣濕度和水分含量情況下,微生物(主要是黴菌)生長其上而製成的。散曲在我國幾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來。例如古代的"黃子曲",米曲(尤其是紅曲)。
塊曲,顧名思義是具有一定形狀的酒麴, 其製法是將原料(如麵粉)加入適量的水,揉勻後,填入一個模具中,壓緊,使其形狀固定,然後再在一定的溫度,水分和濕度情況下培養微生物。
東漢成書的<<說文解字>>中有幾個字,都注釋為「餅曲」。東漢的<< 四民月令>>中還記載了塊曲的製法,這說明在東漢時期,成型的塊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時代,以<<齊民要術>>中的制曲,制櫱技術為代表, 我國的酒麴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達到了較為成熟的境地。主要體現在:確立了塊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導地位;酒麴種類增加;酒麴的糖化發酵能力大大提高。 我國的酒麴製造技術開始向鄰國傳播。
散曲和塊曲不僅僅體現了曲的外觀的區別, 更主要的是體現在酒麴的糖化發酵性能的差異上。其根本原因在於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上的差異。
從制曲技術上來說,塊曲的製造技術比較復雜,工序較長, 而且制曲過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釀酒前,還必須將塊狀的酒麴打碎。古人為何多此一舉? 其中的道理是塊曲的性能優於散曲。從原理上看,我國酒麴上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有的黴菌菌絲很長,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纏結,鬆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塊狀。酒麴上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如細菌,酵母菌,黴菌。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對數量分布在酒麴的不同部位的分布情況也不同。有專家認為,釀酒性能較好的根黴菌在塊曲中能生存並繁殖,這種菌對於提高酒精濃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塊曲的使用更適於復式發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時,將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轉化成酒精)的工藝。
西漢的餅曲,只是塊曲的原始形式。其製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 到了北魏時期,塊曲的製造便有了專門的曲模,<<齊民要術>>中稱為"范",有鐵制的園形范,有木製的長方體范,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齊民要術>>中的"神曲"是用手團成的,直徑2.5寸,厚9分園型塊曲,還有一種被稱為"笨曲"的則是用1尺見方,厚2寸的木製曲模,用腳踏成的。當時塊曲僅在地面放置一層,而不是象唐代文獻中所記載的那樣數層堆疊。使用曲模,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統一曲的外型尺寸,所製成的酒麴的質量較為均一。採用長方體的曲模又比園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積更節省空間。更為後來的曲塊在曲室中的層層疊置培菌奠定了基礎。用腳踏曲,一方面是減輕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為緊密,減少塊曲的破碎。總之,從散曲發展到餅曲,從園形的塊曲發展到方形的塊曲,都是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擇優汰劣的結果,都是為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觀規律。
三 麥曲製造技術的發展
在漢代以來,麥曲一直是北方釀酒的主要酒麴品種,後來傳播到南方。<< 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後世也有少量的改進。
1 <<齊民要術>>中的麥曲
<<齊民要術>>中共有九例酒麴製法的詳細記載。其中八種是麥曲, 有一種是用穀子(粟)製成的。從製作技術及應用上分為神曲,白醪曲,笨曲三大類。其中神曲的糖化發酵力最高。
三斛麥曲製造工藝流程(神曲類)
水 炒小麥 生小麥 蒸小麥
│ ↓ ↓ ↓
│ 舂簸 舂搗 舂簸
│ ↓ ↓ ↓
│ 炒黃 凈簸擇 汽蒸
│ ↓ ↓ ↓
│ 細磨 細磨 細磨
│ ↓ ↓ │
└————————————————→混合←———————┘
↓
拌曲
↓
團曲
↓
入密閉曲室
↓
布曲
↓
翻曲
↓
聚曲
↓
瓮盛泥封
↓
穿孔
↓
曬曲
↓
成品曲
秦州春酒麴(笨曲類)的製作工藝流程:
小麥
↓
炒黃
↓
簸擇
↓
磨
↓
水→溲曲(剛)
↓
聚
↓
作曲(方范)
↓
剌孔
↓
培菌(罨)
↓
曝干
↓
貯藏
<<齊民要術>>中神曲和笨曲的糖化發酵能力有很大的差別。 連作者本人也感嘆道:"此曲(指神曲)一斗殺米三石,笨曲殺米六斗,省費懸絕如此"(注: 殺米意指米的消化,即糖化發酵 )。有的神曲一斗甚至可殺米四石。曲的用量占釀酒原料的 3.3%~2.5%,笨曲為15%左右。神曲用量這樣少,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因為即使在現代,黃酒釀造時,麥曲的用量也在8-10%左右。只有小曲的用量才可能是這樣低。這說明<<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神曲,曲中的根黴菌和酵母菌較豐富。作為麥曲來說,用曲量如此少,固然有許多其它原因,如曲的形體較小,制曲原料磨得較細,培養溫度也較低。
2 麥麴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1)中草葯配料的廣泛使用
在北魏時代,雖然也使用一些中草葯,但是種類少,且大都是天然植物。 宋代的酒麴則有了很大的改變。宋代<<北山酒經>>中的十幾種酒麴,幾乎每種都加為數不等的中草葯,多者十六味,最少的也有一味尤其注重所使用葯物的芳香性。用葯的種類有:
道人頭,蛇麻,杏仁,白術,川芎,白附子,木香,官桂,防風, 天南星,檳榔,丁香,人參,胡椒,桂花,肉豆蔻,生薑,川烏頭,甘草,地黃,蒼耳,桑葉,茯苓,赤豆,綠豆,辣蓼等。
用葯方式:一種是煮汁法,用葯汁拌制曲原料,另一種方法是粉末法,將諸味葯物研成粉末,加入到制曲原料中。酒麴中用葯的目的,按<<北山酒經>>:"曲用香葯,大抵辛香發散而已。"至於明代酒麴中大量地加中成葯,並按中醫配伍的原則,把葯物分成"君臣佐使信",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古人在酒麴中使用中草葯,最初目的是增進酒的香氣,但客觀上,一些中草葯成分對酒麴中的微生物的繁殖還有微妙的作用。
(2)曲塊堆積方法的改良
北魏時代,酒麴一般是單層排布在地面上的,曲房的利用率低,而且, 客觀上,由於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少,所散發的熱量少,酒麴的培養溫度不會很高,故在<<齊民要術>>中,翻曲的間隔時間一般為七天。按現代的觀點來看,應屬於中溫曲。
唐末成書的<<四時纂要>>中首次提到了一種改良的堆曲方法,不妨稱之為"品字形堆曲法",即原書中所說的"豎曲如隔子眼"。顯然,採用這種堆曲法, 在同一空間內所堆的曲塊數量有明顯增加。同一空間內,曲塊數量增加,則散發的熱量和水分都會大量增加,使密閉的空間內溫度和濕度上升的速度加快,酒麴中微生物的生態環境也就隨之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微生物的種類及其數量。從原理上來推測,高溫曲的形成就具備了條件。高溫曲對酒的風味會產生顯著的作用。
從宋代後,塊曲的種類越來越多,出現了掛曲,草包曲等。 這些曲至今仍在一些名酒廠使用。現代以來,對機械化制曲也進行過實險。傳統酒麴技術中的精華得以保留,發展了純種制曲。從酒麴中分離到大量的微生物,經過挑選,將優良的微生物接入培養基中,使酒麴的用量進一步降低,酒質得到提高。
四 小曲製造技術
除了北方的麥曲外,至遲在晉代南方已出現了團狀的米曲。晉人嵇含在<< 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這是關於南方米曲的最早記載。
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從晉代第一次在文獻中出現以來,名稱繁多,宋代 <<北山酒經>>中共有四例。其製法大同小異:採用糯米或粳米為原料, 先浸泡蓼葉或蛇麻花,或絞取汁。取其汁拌米粉,揉面米團。
傳統小曲的生產流程:
陳酒葯 水 米粉 辣蓼草末
│ │ ↓ │
│ └——→拌料←—————┘
│ ↓
│ 打實
│ ↓
│ 切塊
│ ↓
│ 滾角
│ ↓
└————————→ 接種
↓
入缸保溫培養
↓
入匾培養,換匾,並匾
↓
裝籮,出籮
↓
曬干
圖2.2 傳統小麴生產流程
傳統的麥曲,完全採用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方式。小曲的接種在宋代以前, 也不例外。但在<<北山酒經>>中則記載了一種人工接種的方式,即:"團成餅子,以舊曲末逐個為衣"。也就是說把新製成的曲團在陳曲粉末上滾動一下, 陳曲末便粘在新曲團的表面,陳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霉孢子,可以在曲團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長優勢。由於可以人為地選擇質量較好的陳曲作為曲種,這就可以擇優汰劣。通過年復一年的人工選育,自然淘汰,質量優越的曲種(實際上是微生物菌種)就保留下來了。而天然接種的酒麴,酒麴中微生物的來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帶入,或者制曲場所及用具。性能優良的菌種無法代代相傳,酒質也就無法恆定。
明清時期,小曲中加入種類繁多的中草葯,成為這一時期的特點。明代<< 天工開物>>中說:"其入諸般君臣與草葯,少者數味,多者百味,則各土各法,亦不可殫述"。這種傳統做法一直延續至現代。周恆剛先生在1964 年搜集的四川邛崍的葯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葯達72味,合計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 <<糖化曲>>,1964年,中國財經出版社)。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葯的。 如明代的東陽酒麴中只加辣蓼。寧波白葯也是如此。故明代以來,小曲向葯小曲和無葯小曲兩個方向發展。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霉,據有關科技工作者分離鑒定,在分離到的828株毛霉科的黴菌中,其中根霉佔643株。根霉不僅具有糖化作用,還具有酒化酶, 故具有酒化作用。小曲中還有許多其它微生物,現代工業微生物從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種,繼續為人類做出貢獻。
五 大麴的發展
元代以來,蒸餾燒酒開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麥曲用於燒酒的釀造。 因而傳統的麥曲中分化出一種大麴,雖然在原料上與黃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製法上有一定的特點。到了近現代,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便成為兩種不同類型的酒麴。明清時期,河南,淮安一帶成了我國大麴的主要生產基地。
大麴是從麥曲中分化出來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獻資料中大麴的概念並不明確。一般指曲的形體較大的麥曲。這里所說的大麴,是指專門用於蒸餾酒釀造所用的麥曲。大麴與黃酒所用的麥曲的主要區別在於制曲原料,曲型和培養溫度這三個方面。
1 制曲原料
大麴的原料為豌豆,小麥和大麥。其配比也隨各地而有所不同。 豌豆在原料中佔30%-50%。因此豆類原料的廣泛使用,對於大麴中的微生物種類, 相對數量,對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制曲工藝
大麴的形體較大。如<<天工開物>> 所描述的當時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磚片。這種曲形延續至今。
大麴的生產工藝流程:
小麥→潤水→堆積→磨碎→加水拌和→裝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養→翻曲→堆曲→出曲→入庫貯藏→成品曲
磚塊式的大麴,是由專門的制曲工人踏制的。 踏曲是一項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頗有講究。首先是其嚴密的組織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監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經驗的人擔任。制曲工人有嚴密的分工,有人專門量原料和水,有的專門拌料,有的專事搬運,曲面裝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實。踏曲工有十幾人甚至數十入之多。每人規定踏幾腳,如第一人連踏三腳,第二人接過去,同時即翻一面,再踏三腳,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時一塊曲需經過60人的踏制。然後由專入取出木模,還有專門的人從事曲塊邊邊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負責修曲,使曲塊平滑。由數人搬至曲室。這樣嚴密的踏曲組織系統,其目的是為了踏制高質量的塊曲。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塊緊密,一方面是為了減少曲塊在搬運過程中曲塊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塊的緊密程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酒麴中所繁殖的微生物。制塊曲所用的曲模,採用磚形,這大概也是數百年的經驗積累下來,人們認為這是一種最佳的幾何形狀。前面說過,較原始的曲模較小,有園形,扁方形,而長方體的磚形則是綜合了各種因素之後所確定的最佳幾何形狀。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 曲塊水分的蒸發需要,散熱的需要,踏制時的力量大小,曲塊堆積的需要,搬運的需要。
3 培養溫度
曲塊成型後,送入曲房,微生物菌體是由多種渠道自然接種的。 在密閉的曲房內,微生物開始繁殖,並散發熱量,溫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發,使整個曲房內溫度和濕度都上升。從培菌過程的操作來說,大麴與黃酒麥曲並無顯著差異,翻曲,通風,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但關鍵的區別是培菌溫度。大麴向高溫曲方向變化。
大麴的培養溫度可達50-60℃。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如民國時期唐山地區的培養溫度為52℃,茅台酒的酒麴培菌溫度可達60℃。翻曲的工人往往裸體進入曲房進行操作,也不免汗流夾背。
大麴向高溫曲的方向發展,客觀原因之一, 可能是曲室內堆積的曲塊數量增加,導致曲房內溫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說過, 這是由於品字形堆曲法的採用所造成的),明清時期,制曲成為一門手工業,曲坊專門從事酒麴生產, 為盡量利用空間,曲房內的塊曲數量有可能盡量增加。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人們意識到高溫曲所釀造的酒香氣較好。其機理雖未完全闡明,但有一條是較為肯定的,即酒麴上生長的高溫菌與低溫菌的的比例隨培養溫度而變,高溫菌代謝產物對酒的香氣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類型的大麴,培養時期的最高溫度有所不同。 大致有三種類型: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中溫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麴為代表,最高溫度為50℃ 以下。其培養過程的特點是:制曲著重於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戶晝夜兩封兩啟,溫度則兩起兩落。控制熱曲和涼曲溫度較為嚴格,熱涼升降幅度較大,小熱大涼,適合於多數中溫性微生物生長,以白色曲較多。中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最高。高溫曲以濃香型白酒所用的大麴為代表。制曲時期最高溫度大於50℃,制曲期間,以曲的堆積為主,復蓋嚴密,以保潮為主。培養期間溫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來實現,只有當最高溫度超過工藝要求的極限時,才進行翻曲,放潮降溫。工藝特點為多熱少涼。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不及中溫曲。超高溫曲以醬香型白酒所用大麴為代表。如茅台酒所用的大麴,制曲時著重於曲的堆積,復蓋嚴密,以保溫保潮為主,每當曲溫升至60-65℃時,才開始翻曲。超高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均最低。故曲的用量最大,茅台酒用曲,曲糧比高達1:1。
現代的白酒生產,優質酒和國家名酒都採用傳統法製作的大麴。 為減輕制曲工人的勞動強度,曾應用過機械化制曲。
六 紅麴生產技術
紅曲,顧名思義,其色澤紅艷,在古代除了用於釀酒外, 還廣泛用於食品色素,防腐劑。現代還發現紅曲中有一些葯用成分,如可用於治療高血壓,腹瀉。
紅曲的主產地歷來在南方,尤其是浙江,福建,江西等省。 又以福建的古田為最著名。紅曲的品種又分為庫曲,輕曲和色曲三大類。庫曲的單位體積較重,多用於酒廠釀酒;輕曲體輕,一般用於釀酒或用作為色素;色曲曲體最輕,色艷紅,多用於食品的染色。
1 紅曲的由來
紅曲在宋初有記載。但詳細製法在元代及以後的文獻中才得以所見。 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明代的<<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
2 紅曲的傳統製法及技術進步
古代制紅曲,必先造麯母。曲母實際上就是紅酒糟。 該紅酒糟是用紅曲釀成的。紅曲相當於一級種子,紅酒糟是二級種子。曲母的釀法與一般釀酒法相同。現代可以直接採用紅曲粉或純培養的紅麴黴菌種接種。
著名的福建紅曲傳統製法是:
曲種(曲粉+醋)
↓
洗米→蒸飯→攤飯→拌曲→入曲房培養→堆積→平攤→浸曲→堆積→→翻拌 →第一次噴水→第二次噴水→出曲→曬干→成品曲→包裝
紅曲所生長的微生物屬於紅麴黴菌,其種類很多。其生長特點是耐酸。 從古代起,人們就掌握了這一規律,在接種時及培養過程中,加入醋酸或明礬水調節酸度。紅曲培養的好壞與否,還與溫度有關,故在培養過程中,堆積或攤開就是一種調節溫度的方法(這和其它制曲時的方法相同)。培養過程中,濕度和水分含量更是非常關健的。水分太高或太低均不利,調節水分或濕度的方法有多種,如噴水,或短時間的浸曲。紅曲的培養過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開始時還是雪白的米飯培養數天後,米飯粒上開始出現紅色的斑點,隨著培養時間的延續,米飯上的紅斑點逐漸擴大,一般在7天左右,全部變紅,如果繼續培養,顏色會變成紫紅色。
現代除了傳統的制曲方法外, 還發展了厚層通風法制紅曲工藝和紅曲的液態法培養工藝。厚層通風法制曲可以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節約空間。液態法制曲,可以利用更為廉價的原料,如玉米制紅曲。原料的利用率也得以提高。
除了紅曲外,我國一些地區還有烏衣紅曲和黃衣紅曲。烏衣紅曲中的微生物除了紅麴黴菌外,還有黑麴黴菌;黃衣紅曲中的微生物不僅有紅麴黴,還有黃麴黴菌。這些曲可以釀制各種不同風格的酒。
七 麩曲和酒母
白酒釀造中麩曲的使用是中國釀酒業的一次重大改革。自從1955 年確立了以麩曲,酒母為核心的<<煙台釀酒操作法>>以來,這一方法得到了大力的推廣, 現在已成為我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方法之一。其主要優點是麩曲的糖化發酵力強,釀酒原料的利用率比傳統酒麴提高10%-20%左右;麩曲的生產周期短, 而且便於實現機械化生產。液態法白酒也是在麩曲法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是麩曲法生產的白酒香氣香味等方面較為欠缺。不少廠家則採用多種微生物發酵(如添加生香酵母,己酸菌等)加以彌補。
麩曲是採用純種黴菌菌種, 以麩皮為原料經人工控制溫度和濕度培養而成的,它主要起糖化作用。釀酒時,需要與酵母菌(純培養酒母)混合進行酒精發酵。
麩麴生產的主要方法有:盒子曲法;簾子曲法;通風制曲法。 制曲工藝分為固體斜面培養,擴大培養,曲種培養和麩曲培養四個階段。實際是逐步擴大培養的過程。
現代酒母雖然從本質上來說與古代的酒母是相同的, 但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現代酒母是純種培養的酵母菌,而古代的酒母(如<<北山酒經>>中所提到的)實際上是用於作種子的酒醅。
酒母的培養也是一個純種逐級擴大培養的過程。先採用試管培養, 然後是燒瓶培養,再用卡氏罐培養,最後是種子罐培養。
八 酶制劑
傳統的酒麴,其本質之一就是粗酶制劑。 但傳統的酒麴的最大缺點是酶活較低。
C. 根據自己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或者結合建國60周年大慶寫一篇社會調查通過感受身邊發生的變化反映祖國的繁榮
母親賜予我生命,國家滋潤我成長,在歌聲嘹亮的時代,我要高呼:「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古往今來,有數不盡的愛國人士都想歌唱祖國。聶耳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它斗氣昂揚,豪情萬丈。唱出了作者的心聲,呼喚了人民群眾的心。難道他不是在號召大家一起歌唱我們的祖國,齊心協力保衛祖國么?
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掏出了文天祥埋藏已久的心。
說到底,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愛國。
我雖沒有他們那樣的豪情壯志,但我還是愛國的。祖國的美好山河孕育著我們世世代代。黃河母親是那麼的慈祥與偉大,歷經滄桑卻依然從青藏高原出發,不受任何沙石的阻礙,一直沖,一直沖向前方,因為她的子孫在哭喊。
祖國五千多年的文化依然保留了下來,這些都是我們祖國人民思想的精華。這也足以在其他國家展示我們祖國的優秀,它應當獨霸武林。因此,外國人都得隊我們見面三分禮。我們變的至高無上。
現在,祖國更是迅速發展,讓生活在戰亂中的人們擺脫了外國的剝削龜殼。1949年,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從此,人們都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現在,我們又向著共產主義邁進。那時,我們更能夠幸福、平安地生活了。而我是最好的見證人,我是21世紀祖國的花朵,我們正向著共產主義招手呢!繁榮昌盛的祖國也會笑著的。
歌唱祖國,是我此時的感受;歌唱祖國是時代人們的心聲。讓我展翅高飛,在廣闊的大地之上高唱:「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此走向繁榮富強。」
D. 在世界上跟中國4大發明一個級別的古發明有哪些
以下是人類發明史上,具有開創性的發明,具體要說哪個可以和四大發明相提並論,因人而異,你自己應該也有自己的認識吧:
僅就我個人觀點而言,我認為以下有很多發明足以讓所謂的「中國四大發明」暗然失色,
(比如電的發現和應用,改變了人類的所有生活,這是最有成就的,但不論是火葯還是指南針都不足以讓整個世界為之色變,而電的應用讓整個世界改變的是生活,軍事,生產,文化。。。。。),
紐可門的蒸汽機發明,可以登上「榜眼」,這個傢伙,讓世界人類從此從勞動中解放出雙手,最大限度的改觀了人類生活質量,人類建設生產迅速200萬年以來首次出現了質的飛躍,你說拿四大發明寫得出這樣的評語嗎???------純屬不是一個級別。。
發明人因為時代不同,發明的東西不同,也有先後順序,比如先發明了電,才能發明電腦,先發明了紙,才能發明鋼筆,先發明了發動機,才能發明汽車,,,你不能說你發明了火葯我才能發明大炮,你就比我牛,中國的四大發明是基礎性發明,很多人就認為沒有四大發明就不會有以後的發明,這不能簡單的說明四大發明的地位。。
但我們不能簡單的論誰的成就大,這是一個錯誤,每個發明都不能少,你不能說電的發明好,就否定了紙的發明吧,你總不能拿著高壓電線上廁所吧,------一個都不能少!!!!
我只能說以下是我有資料統計的一部分對人類生產生活改變較大的發明,並不詳盡,
1132年,中國南宋,陳規,火槍
1250年,英國,培根,眼鏡
1705年,英國,紐可門,蒸汽機
1752年,美國,富蘭克林,電
1769年,法國,N.J.居紐(Cugnot),蒸汽驅動三輪汽車
1790年,法國人,西夫拉克,自行車
1804年,英國,德里維斯克,火車
1820年,英國,法拉第,不銹鋼
1822年,法國,涅普斯,照相機
1829年,比利時,約瑟夫普拉多,電影
1830年,美國,詹姆斯·拜倫,風扇
1832年,美國,莫爾斯,電報
1876年,義大利,安東尼奧·梅烏奇,電話
1877年,美國,愛迪生,留聲機
1879年,美國,愛迪生,電燈
1884年,美國,沃特曼,自來水鋼筆
1885年,德國,卡爾·本茨,汽車
1892年,蘇格蘭,詹姆士·杜瓦,保溫瓶
1895年,義大利,古格里爾莫·馬可尼,無線電
1898年,美國,尼古拉·特斯拉,遙控器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飛機
1907年,美國,利奧·貝克蘭,塑料
1925年,蘇格蘭,約翰·洛吉·貝爾德,電視機
1928年,英國,亞歷山大·弗萊明,青黴素
1943年,英國,阿蘭·圖靈,計算機
1953年,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和他美國的同行詹姆斯·沃森多,發現DNA
1954年,美國,格雷戈里·平卡斯,避孕葯
1967年,南非,克里斯蒂安.巴納德,心臟移植手術
1978年,英國,帕特里克·斯特培托,試管嬰兒
另外,補充一點,中國人所謂的四大發明,在國際上有諸多爭論,因為就四大發明而言都是基礎性發明,太簡單了,也就是說當生活應用需要達要一定程度-----在每個大州都會發明,所以國際上很多地區對於四大發明承認中國最早,但不承襲師徒關系,也就是說沒有中國人的存在,世界上一樣會有這四樣東西。。。但作為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這沒有什麼不對,中國應該以此為榮,但不以此為傲
E. 你對祖國知多少簡要寫一寫
祖國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都曾經居於世界前列,四大發明是造紙、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在人類文明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五十六個民族有著很豐富的傳統節日。我知道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瑤族人民的趕鳥節,侗族青年的土王節,壯族人民的吃立節,彝族人民的跳公節,苗族人民的龍船節,都是非常有趣的傳統節日哦。
F. 寫節日習俗,也可以寫宜昌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還可以寫新穎、別致的民間工藝品。
55555555,我也是作文
天津磚雕
天津古代建築的磚雕題材豐富,刻工精良,以薊縣和市區的寺塔、府第、會館、民居為代表,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天津早期的磚雕,是先在磚坯上雕塑,制模後入窯燒成雕磚,然後稍做加工,即可用於建築的貼面裝飾。現在的薊縣白塔等三座遼代時期的古塔,就是採用了這種工藝裝飾。由於工藝復雜,成品率低,後來逐步由窯作製件,轉變為在成品磚上的雕刻。
清初,天津由衛改州升府,地方經濟獲得以迅速發展。一些家財顯赫的鹽商、糧商、運商紛紛興園林、造別墅。嘉慶、道光年間,天津「八大家」陸續建成豪華的宅院,但是因為受當時清廷對民居建築等級、規格的限制,不能像北京皇宮、王府那樣紅牆綠瓦、金壁輝煌;又不願意學江南文人園林的清幽淡雅。為了活躍建築的氣氛和顯示自己的富有,大都採用精美的磚雕對住宅進行裝飾,因此促進了天津磚雕業的發展。
天津的磚雕的內容大至可分為:吉祥圖案、亭台樓閣、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世俗生活、花鳥走獸、博古、嬰戲、古典小說、文字與圖案共十大類。
磚雕的題材內容是根據安放的部位不同而變化的。如門樓和影壁上多刻「三星高照」、 「韋馱進財」。而屋脊上則常用「平出三級」等圖案。
天津磚雕以完整美觀、莊重大方的藝術風格著稱,往往在一件磚雕作品中使用了浮雕、透雕、淺刻等多種高難度的雕刻技法。在天津眾多的磚雕藝人中,最為著名的是被世人譽為「刻磚劉」的劉鳳嗚。劉鳳嗚早年向著名磚雕藝人馬順清學習刻磚,並且在馬順清的「貼磚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獨創了具有天津地域文化特色的磚雕藝術。
在天津的古建築中,現存磚雕部分保存較好的有清真大寺、廣東會館、城裡和楊柳青民居。其中的楊柳青民居的磚雕很有特色,如:八角凸雕——八卦圖案為天津磚雕僅見。
天津磚雕,清代咸豐以後大興。「八大家」住宅的影壁、摶風頭、木門窗外廓、門楣,都有精美磚雕。為點綴山牆、後檐牆的大平面,有時也裝飾著磚雕小品,極盡華美。在技術上,天津馬順清、馬少清還發明了「貼磚法」,增加磚的厚度,雕刻後加強景深與層切。天津磚雕的特色鮮明,除傳統吉祥紋樣外,還有些內容盡屬本地風光,如城樓、鼓樓、橋梁及亭台等。天津名匠「刻磚劉」(劉鳳鳴)享譽全國。(信息來源:今晚報 張仲)
G.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2003年10月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公約》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於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的外部圖形為圓形,象徵著循環,永不消失;內部圖形為方形,與外圓對應,天圓地方,表達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空間有極大的廣闊性;圖形中心造型為古陶最早出現的紋樣之一魚紋,魚紋隱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魚生於水,寓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圖形中心,抽象的雙手上下共護「文」字,意取團結、和諧、細心呵護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 。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報地區或單位: 中 央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山 西 內蒙古 遼 寧 吉 林 黑龍江 上 海 江 蘇 浙 江 安 徽 福 建 江 西 山 東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廣 東 廣 西 海 南 重 慶 四 川 貴 州 雲 南 西 藏 陝 西 甘 肅 青 海 寧 夏 新 疆 香 港 澳 門 台 灣 類 別: 民間文學 民間音樂 民間舞蹈 傳統戲劇 曲 藝 雜技與競技 民間美術 傳統手工技藝 傳統醫葯 民 俗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中國項目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中國文房四寶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昆 曲 發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的哺育和滋養。200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中國的崑曲藝術入選,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中國古琴藝術 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古琴藝術在中國音樂史、美學史、社會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廣泛影響,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11月,中國古琴藝術入選第二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木卡姆音樂現象分布在中亞、南亞、西亞、北非19個國家和地區,新疆處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最東端,得益於橫貫歐亞的古代陸上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維吾爾木卡姆作為東、西方樂舞文化交流的結晶,記錄和印證了不同人群樂舞文化之間相互傳播、交融的歷史。2005年11月,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蒙古族長調民歌 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2005年11月,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第三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H. 湖南省耒陽市是幾線城市
截止2019年湖南省耒陽市是五線城市,耒陽市為湖南省衡陽市下轄縣級市,位於衡陽市南部,五嶺山脈北面,東北鄰安仁縣,東南及南面連永興縣,西南角與桂陽縣接壤,西臨舂陵水與常寧市隔河相望,北界衡南縣。
201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73.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1%。其中,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1億元,增長3.7%;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63.21億元,增長3.2%,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38.94億元,增長13.3%。
一、二、三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7.1%、14.8%、79.1%,分別拉動全市GDP增長0.6、1.2、6.3個百分點。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0708元,增長11.9%。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15:34.5:50.5。
(8)四大發明彝族擴展閱讀:
耒陽特產:
1、油茶:早在1800年前,耒陽人就開始栽培油茶樹,其油素以品質純正、營養豐富而香飄萬里,聞名於世。
2、茶葉:江頭貢茶因主產地在原耒陽市江頭鄉的江頭、大石、東沖、蠶子、畔塘等村(現歸屬耒陽市龍塘鎮管轄),所以統稱江頭茶,又因在古代屬於貢品御茶,所以又叫江頭貢茶。
3、耒陽市紅薯粉皮:用手工製作,將紅薯洗凈,經磨粉機研磨、過濾、去渣、沉澱粉用清水調臧糊狀,勻薄盛入金屬皿器,蒸熟後冷卻、切條、晾乾而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耒陽
I.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哪些包括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2、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3、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4、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
5、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
(9)四大發明彝族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內容
1、學科
數學、天文學、醫學、農學、四大發明、建築、繪畫
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戲曲、影視、服飾、書法
2、菜系
川菜、湘菜、粵菜、蘇菜、魯菜、浙菜、閩菜、徽菜
3、教育
國子監、太學科、舉制度、私塾、書院、翰林院。
4、文學
古典文學、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神話、中國寓言、中國典故
5、體育
圍棋、武術、氣功、點穴
J. 56個民族的特點,簡單說說
1、漢族、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2.5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鄂溫克族、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3、布依族、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4、羌族、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3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5、納西族、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32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6、毛南族、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7、獨龍族、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7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8、朝鮮族、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8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9、白族、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93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10、阿昌族、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11、滿族、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103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12、高山族、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00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3、撒拉族、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14、仫佬族、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15、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5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16、水族、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17、塔塔爾族、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500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8、瑤族、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279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19、裕固族、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20、仡佬族、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5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21、彝族、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871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22、錫伯族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9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3、烏茲別克族、烏茲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4、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1006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25、佤族、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42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26、土族、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3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27、土家族、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835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28、畲族、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7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29、普米族、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30、怒族、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1、壯族、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692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32、苗族、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94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3、蒙古族、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598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4、門巴族、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5、珞巴族、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3600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6、傈僳族、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70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7、黎族、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46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38、拉祜族、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39、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40、景頗族、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41、京族、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2.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42、基諾族、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43、赫哲族、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5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44、哈薩克族、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6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45、哈尼族、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66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鄂倫春族、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8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47、俄羅斯族、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5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48、侗族、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49、東鄉族、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6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50、德昂族、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51、傣族、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6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52、達翰爾族、達斡爾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53、藏族、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628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4、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5、保安族、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56、回族、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1058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10)四大發明彝族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
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 ;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