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米是誰發明的
應該說是發現,而不是發明。
稻米,俗稱大米。有關稻的起源,依然成為科學界長期的爭辯議題。科學家對首批稻的出現時間、地點至始爭論不休。
稻的栽培起源於約公元前8200年南中,國珠江中游的聚落地帶,另有考古發現在約公元前8200年前的中,國湖南也有種早期稻米。在1993年,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8200年。
水稻在中,國與東,南,亞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在亞洲季風氣候區是自古以來的主食,中世紀時引入歐,洲南部。現時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亞,洲、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2013年稻的總產量佔世界糧食作物產量第二位,僅低於玉米。
② 大米是誰發明的
是新石器時代里的河姆渡居民就發現了,那時他們就種植了水稻,水稻就是大米
③ 在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之前,全世界范圍的米是不是都不夠吃,那麼唐朝盛世呢
宋明清時期太湖地區水稻畝產量的探討,推算出了唐、宋、明、清四個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畝產:
唐朝畝產138公斤;
宋朝畝產225公斤;
明朝畝產333公斤。
2013年,中國實際水稻平均畝產量僅為447.8公斤,與1000公斤的試驗水平相去甚遠。在安徽,隆平高科的超級稻出現大面積絕收。
超級稻「Y兩優900」經專家組驗收,平均畝產1026.7公斤,創造了最新的水稻畝產世界紀錄。這天是2014年10月10日。當時84歲的袁隆平站在湖南省紅星村超級稻基地的稻田裡宣布:「這標志著我國雜交水稻技術研究遙遙領先世界。」
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的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10月,安徽蚌埠、安慶、合肥、滁州、馬鞍山、淮南等六市種植的「兩優0293」發生大面積減產、絕收,受災面積超過萬畝。
(3)創造大米擴展閱讀:
2012年5月19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湘潭舉行的中非商務合作論壇上提議,研發第四階段超級稻,希望國家農業部開啟該計劃,「已經撰寫並向國家遞交了方案,目標為每公頃產量15噸。」
2014年3月22日,袁隆平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表示,第四階段的超級稻的育種計劃已經開始了,我們的單產目標是15噸。
2016年11月19日中午,在廣東省梅州興寧市龍田鎮環陂村,「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測產驗收組測產後宣布:
該項目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項目實驗獲得成功,並創造了水稻畝產量新的世界紀錄。這次驗收的項目是袁隆平科研團隊培育的超級稻在全國38個百畝示範片中唯一一個雙季稻科研攻關項目。
④ 大米是怎樣由許多人的勞動創造的
大米是由稻子脫皮轉變的,農民伯伯會把稻子放到大型的脫皮機里進行脫皮,脫完皮就會看到白花花的大米啦 ,脫去的外殼也有很大的用途,會用來飼養家畜,比如:雞,鴨子等動物。
大米中富含多種礦物質成分,能夠給人體提供較為全面的營養,即便其含量不高,但是總體來說,不負其「五穀之首」的稱號。
大米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可以給人體補充較多的營養素,維持人體各項機能的正常運行。大米中含有的蛋白質比例是所有谷類中最高的,雖然其營養比不上動物蛋白質,但是它又比較容易被消化和吸收,也因此更受人們的歡迎。
我們每天餐桌上白白的大米飯都是農民大爺,一點汗,一點淚,辛辛苦苦播種而來的,真的很不容易的。所以我希望我們的孩子都知道大米的生長過程和熟悉種植過程,不要浪費每一粒得來不易的糧食,從自己做起。做一個不浪費糧食的人。
⑤ 是什麼人創造了大米
稻米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被人發現可食而種植的,並不是由人創造的。
⑥ 人類連核彈都能造出來,為什麼卻無法造出一粒米
目前人類的科技發展已經到達了很高的程度,而且科技發展的趨勢還會繼續下去。核武器作為人類科技發展一種代表性產物,它具有十分強大的威懾力。人類在上個世紀就研發出了核武器,但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無法製造出一粒米。
因此如果人類想要創造出一粒大米,首先得完全了解大米含有的所有基因。不僅如此,還要掌握這些基因的排列方式,是如何組成的。
⑦ 大米是怎麼來的,以前是什麼植物培育出來的
其實大米就是稻穀種出來的,通過大股的種植以後然後去殼,這就是所謂的大米,大米一般是在水田當中種植,農村地方很多的。
⑧ 大米能人工製造嗎
人類能夠製造氫彈,卻無法創造一粒大米。人類可以用澱粉等有機物製造外形與大米相似的食物,但這樣的大米無生命力,能吃卻不能發芽繁殖,且經濟效益不高不值推廣。
大米是水稻的果實,果實中含有的主要物質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等物質,佔比分別為75%、7%-8%、1.3%-1. 8%,這些物質主要是為大米種子的萌發提供必須的初期的營養物質,直到水稻幼苗長出葉子產生光合作用的能力,然後就可以憑借光照和土壤中的無機物質自己合成所需的生命物質。前提是稻殼沒有被剝去,大米的種子稍特殊,包含著可發育為大米植株的胚芽胚根胚盤等胚胎構造,食用的大米是脫去了這部分,也就是脫去了稻殼,在有一頭缺少一部分,那就是脫去胚芽等構造的結果。
人類需要解決的科學難題有很多,盡管現在已經出現了人造肉等生產過程相對清潔的食物,但是其實都是以生物材料或者是利用某種生物的細胞多能性人工培育的,還不能完全以無機物質人工合成營養豐富的食物。這可能也是人類必須掌握的一個技能,當人類走向星辰大海,付出能量直接用物質製造人類所需要各種物質和食物是更加合適的。
⑨ 以人類的科技水平,能不能製造出一粒真正的大米
可以肯定地說,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還沒有能力製造出一粒真正的大米,這里說的大米,是具有生命力的大米。
一粒米看上去很簡單實際上很復雜,別以為製造起來很容易,這涉及到生命起源的問題,是生物工程領域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終極問題,也是這些學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那不光是大米,任何具有生命形態的東西,都不是目前人類可以創造的。盡管現在有人造肉等食物出現,但這其實都是利用生物細胞多能性克隆培育的,人類還不具備以無機物質人工合成食物。
有人質疑,連氫彈都在上世紀製造出來,為何一粒小小的大米還不能製造呢?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就復雜程度而言,製造大米要比製造氫彈難上不知道多少倍。
⑩ 古人怎麼把穀子變成大米的呀!難道用手一顆一顆剝皮
古代勞動者創造的「碾米機」、「脫谷機」,逐漸退出了生活舞台……
李泗/河北河間稷,即穀子,與稻、麥、豆、黍,合稱五穀,食用這些作物種子的時候,自然是首先要把皮去掉,這種去皮的過程,稱「舂」。
「或舂或榆,或簸或蹂。」《詩·大稚·生民》中的這句話,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遠古生動的舂米圖。舂米在過去有多種方法,一種是用方石鑿孔,成臼,用木杵搗;一種是做成碓床,大致是掘地安放石臼,上架木杠,杠端裝杵或縛石,用腳踏動木杠,使杵起落,脫穀皮,或舂成粉。後來又發明了一種能夠加力的碓床,桓譚《新論》稱是利用杠杵原理「加巧」的碓床,「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筆者就藏有用「加巧」碓床舂米為造型的一尊雙人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