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大家列舉一些歷史上「時勢造英雄」的經典例子
Ⅱ 關於英雄的例子有哪些成功或失敗的英雄都可以。
太多了!你想要什麼樣的英雄?個人心中的英雄都不一樣!有人認為雷鋒很偉大!也有人認為雷鋒很傻!
Ⅲ 英雄造時勢的古代事例
如果要辯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我認為首先要給英雄下個定義,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時期,英雄的定義有所不同。
人們對於英雄的含義可能還沒有一個比較概括比較定義的說法,英雄而只是在我們心中存在的一種東西,說到英雄,我們腦子里第一出現的詞是不畏危險,英武勇敢的那種鐵骨錚錚的好男兒的形象,但更多的時候,細究起來,我們會發現,其實要稱上英雄,這幾個詞語遠遠表達不了英雄的真正的內含。
在我看來,英雄不敢有能有武有謀有略,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為了大局或者說為了實現一種特定的思想或者說為他人而舍自己而承擔著別人所不能所無法承擔的東西,一種使命。不知道你們看了張藝謀的電影《英雄》沒有,我看了後半部,前面已不用看,我看出了張藝謀想要表達的東西。張藝謀的《英雄》雖然殘酷卻很震憾。英雄是什麼,英雄為了天下百姓的安寧,不是忘了家仇,家仇日日夜夜侵攏著他們,但是他們知道無法殺秦始皇,不是殺不掉,而是局勢讓他們殺不了,所以他們只有自己死。他們是英雄,秦始皇雖然也把他們殺了,我想在張藝謀看來也是英雄,因為他是一代皇帝,無法不殺。英雄是什麼。我所喜歡的佩服著的英雄就是張藝謀《英雄》裡面的英雄——那個跟秦始皇有著殺父之仇最後卻不殺秦始皇的男主角之一。
這裡面就是英雄造時勢,如果殺了秦始皇,那麼時勢不同,歷史要改寫。中國歷史上,我們最熟悉的戰亂時代該是三國了,三國時代時勢「造了」不少英雄,戰亂時代,總有人會出頭,不是諸葛亮就你張三,不是周瑜就是他李四,反正總是有人。長江後浪推前浪,當先前的英雄隱去了蹤跡,自會有後來者補上。所以,我覺得對於英雄一詞的定義甚是重要。
英雄,也許只是指某個特定時期的風雲人物,也許只是指對某個時代的造成影響的人物,若英雄只是稱謂,對時局毫無影響,不足以稱英雄。
是英雄,就能把握大局,是英雄,就能決策千里,帷幄籌中。
「《呂氏春秋》的《貴因》篇,讓我知道「因」的重要。順應時勢,因時因勢,才能無敵於天下。」
關於上面一大段的古文,看起來麻煩吃力,偶就不看了。從這里說起吧。如果按照馬克思的內因決定外因,外因反作用於內因的理論來說,「順應時勢,因時因勢」是不能無敵於天下的,因為時勢,因勢都只是外因,而內因才是起決定作用的。
「再想到「勢」。 有一個比喻,說一塊石頭,放在平坦的地上,沒有任何力量,因為「勢」沒有形成。可是,如果把它放在高山上,就有了「勢」,一旦滾落,其力量不可小視,因為「勢」成了。」
說到勢,我就打一個很不恰當的比方,石頭在高山上,如果它對沒有滾落,即使它在高山上
有了勢,但它還是巍然屹立。英雄沒成。
大石頭即使在平地,它稍微挪動個地方力量也不可小瞧,甚至讓你躲閃不及;小石頭則不然,小石因自身力量的弱小,就算滾到你腳下,你還能一腳把它踢開呢。
天時,時機,是成英雄的有利條件,不是必然條件。順應時勢,是英雄當仁不讓。但不是說有了時勢就能造出個英雄來。
英雄卻可以以自己的智慧造時勢,中國近代歷史上毛澤東,蔣介石,可以說是時勢給他們造了條件,讓他們成「英雄」,但是最主要的是他們造就了歷史。造了時勢。這是大局勢。
從小的方面說,就拿一個公司當例子吧,公司是平台,領導人是英雄,公司內部的總和是時勢,領導人有「能」可以造時勢,是「英雄」。如果一個人是「英雄」,那麼他就能把握時局,適時而動。在公司造一種局面,這個局面對公司內部來說也是一種時勢吧。
參考資料:http://club.china.alibaba.com/forum/thread/view.html?forumId=59&threadId=3749130
Ⅳ 歷史上十大英雄
歷史上十大英雄有項羽,霍去病,衛青,班超,孫臏,韋睿,周瑜,徐達,郭子儀,李牧。
1.項羽
垓下之戰,以十萬兵力敵韓信五十萬,非戰之罪也;但其戰略頭腦太成問題,雖非智障,但至少與常人相去不遠。故漢尼巴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與孫子齊名,而小項卻被民間貶為莽夫典型,同呂布共類。
項羽身高1.89米。出生地:下相。故都:徐州年少生長以及起兵地:會稽郡吳中。妻子:宋凝,父親:項超,母親:龍氏,愛姬:虞姬,兒子:項隆(此人物存有爭議,在《項氏族譜》老版本里,項隆是項庄之孫、項明的次子,而不是項羽之子,更沒有項還、項迪這兩個人)。
坐騎:踢雲烏騅。兵器:楚戟(演義為虎頭盤龍戟,一或天龍破城戟)。鎧甲:烏金甲(在鍛造中加入烏金強化堅固性,烏金甲為黑色)、虎皮紅戰袍。
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卻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在用人方面。
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2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
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受後人敬仰。
2.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人,為大將軍衛青之甥。一生四次領兵出擊匈奴,均大獲全勝而回,殲滅匈奴11萬多人,降服匈奴4萬余眾,開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
他作戰勇猛,是一位軍事天才,漢武帝曾勸他學習孫吳兵法,他回答說:「為將須隨時運謀,不至學古兵法。」漢武帝為獎勵他的軍功給他建造了豪華的宅第,他卻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霍去病是西漢著名抗匈將領,是一位少年將軍。多次以少勝多,立下赫赫功勞。
元朔六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稱霍驃姚),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的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於的祖父輩籍若侯產,並且俘虜了單於的叔父羅姑比,勇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
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與衛青被稱為帝國雙璧。並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四次領兵正式出擊匈奴,都以大勝回師,滅敵十一萬,降敵四萬,開疆拓土,戰功比他的舅舅衛青還要壯觀。對於整部世界軍事史和中國史來說,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傳奇。
3.衛青
衛青,西漢著名將領。河東平陽人。字仲卿。系縣吏鄭季與平陽侯府中婢女衛氏的私生子。幼為家奴,飽嘗酸辛,及長,為侯府騎士。
建元二年,因其同母異父姊衛子夫得幸武帝,始以衛為姓,入宮當差。不久被武帝升為建章監、侍中,遷大中大夫。元光六年春,以車騎將軍率萬騎出上谷郡擊匈奴,進至龍城,斬獲700人,受爵關內侯。
元朔元年秋,率3萬騎出雁門郡反擊匈奴,斬獲數千。二年春,與將軍李息等領兵出雲中,向西至高闕,再折向南,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獲數千,取得河南地,開辟其後出擊匈奴單於本部的基地,受封長平侯。
五年春,率騎兵3萬出高闕六七百里,夜襲右賢王,俘獲1.5萬人,拜大將軍,統領眾將。六年春、夏,兩次率六將軍、十餘萬騎出定襄擊漠南單於大本營,殲萬餘人。元狩四年春,率4將軍、5萬騎出定襄奔襲匈奴,擊潰單於本部,追至掣顏山趙信城,燒匈奴積粟而還。
是役斬獲近兩萬人,給匈奴以沉重打擊。因功與霍去病並為大司馬。衛青一生七次率兵擊匈奴。用兵敢於深入,奇正兼擅;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作戰常奮勇爭先,將士皆願為其效力;處世謹慎,奉法守職。漠北大戰後未再出征。
衛青不愧是西漢傑出將領,司馬光評他「有將帥材」「故每出輒有功」,是很恰當的。他的戰略戰術的成就,可以歸納為:善於在沙漠草原組織騎兵集團的進攻戰役;善於發揮騎兵的特長,實行遠程奔襲,捕捉戰機和包圍殲敵。
在此之前,漢族名將中沒有人在沙漠草原地帶指揮過規模如此巨大而又獲得成功的戰役。衛青的戰略戰術運用,是極其有創造性的。
4.班超
班超(32一102),字仲升,東漢名將、外交家。扶風安陵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從竇固擊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殺匈奴派駐鄯善、於闐之使,廢親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鞏固漢在西域的統治。
建初三年,他率疏勒、於闐等國兵大敗姑墨的侵犯,又上疏請兵,欲平定西域。從章和元年到和帝永元六年,班超陸續平定莎車、龜茲、姑墨、焉耆等國,西域遂平。以功任西域都護,封定遠侯。
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抵達安息西境,未至大秦而還,十四年回到洛陽,拜射聲校尉,不久病死。班超在西域活動長達31年之久,平定內亂,外御強敵,保護了西域的安全以及絲綢之路的暢通。
班彪、班固、班超是班氏三父子,他們建功立業,青史載殊勛,炎黃子孫銘記於心。班彪,字叔皮,東漢史學家。東漢初任徐令,因病免官。他專力從事史學,以《史記》所記史實,止於漢武帝太初年間,乃收集史料,作《後傳》六十餘篇,為其子班固修《漢書》,奠定了基礎;班彪寫賦、論、書、記、奏,也頗有成就,功名傳千秋。
5.孫臏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後裔。齊國阿、鄄一帶人。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穀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後逃往齊國,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給齊威王。
時威王正圖與魏相爭,為此廣攬賢才,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之為軍師。周顯王十五年,魏惠王因趙攻魏屬國衛而命龐涓率軍圍趙都邯鄲。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出兵8萬救趙。孫臏以己初至齊國,尚無威望,且防龐涓警覺,僅以軍師身分坐鎮指揮。
針對魏強兵在外,魏都大梁防務空虛,採取"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先攻平陵,示敵以弱,爾後直奔大梁,逼使龐涓倉促回救,而在其回軍必經之途桂陵截擊,大敗魏軍,擒龐涓。二十七年,魏又因韓聯絡齊、宋,不赴逢澤之會而攻韓,韓求救於齊。
齊再度以田忌、孫臏率軍救韓,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撲魏都大梁,待龐涓撤圍,即還師回齊。然魏軍欲全殲齊軍而緊追不舍,孫臏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法迷惑龐涓,誘其棄主力步兵,僅以輕車銳卒追趕,齊軍則以逸待勞,連車為壘,伏於馬陵,大敗魏軍,殺龐涓,擄魏太子申。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占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只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
6.韋睿
韋睿(公元442—520年),字懷文,南朝梁武帝時的名將。原籍京兆杜陵人,曾祖時遷至襄陽。宋時為右軍將軍、輔國將軍等職。指揮果斷,謀略過人。
梁天監四年,韋睿督軍北伐,攻拔北魏小峴城,隨即進軍合肥。魏將楊靈胤率眾5萬來,梁軍懼不敵,請求增兵。韋睿認為,兵貴齊心不在眾,應速與戰。遂列陣,待敵臨近,指揮猛沖,大破魏兵。又堰肥水灌合肥城,用高大戰艦圍攻,強弩齊發,魏軍大潰,梁軍入城,斬俘萬餘人。
梁天監五年,魏中山王元英率軍數十萬圍鍾離,韋睿與右衛將軍曹景宗奉命往救,率軍進屯邵陽州。隨即在敵營前,通宵達旦築成營壘,又激戰一整天,數次挫敗魏軍進攻。時值淮水暴漲,他遣將以小船載草,灌上膏油,焚燒敵橋,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鬥。在梁軍總攻下,魏軍大敗,溺死、被殺者各10多萬,被擒5萬。韋睿因功進爵為侯,任右衛將軍。
毛澤東在讀李延壽著《南史》卷五十八《韋睿傳》的批語中說:「(韋睿)敢以數萬敵百萬,有劉秀、周瑜之風」,贊揚他會打仗,善於調查研究;贊揚他豁達大度,能團結幹部;贊揚他作風好,謙虛樸素,廉潔克己,等等,認為「我黨幹部應學韋睿作風」。
7.周瑜
周瑜,生於公元一七五年,死於公元二一0年,東吳大將。字公瑾,廬江舒人。出身官宦之家,儀表英俊,聰穎過人,多謀略,人稱周郎。孫策死後與張昭共同輔佐孫權,任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吳蜀聯合,火燒赤壁,大破曹軍,名傳華夏。後進取南郡時,被曹仁的伏兵射傷。為人器量狹小,陰狠刻毒,見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處處加以暗算。後被諸葛亮三次激怒,箭瘡發作而死。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8.徐達
徐達(1332~1385)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人。元至正十三年,參加農民起義軍,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克集慶。
繼又率部攻佔鎮江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身先諸將,沖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佔淮東,繼平浙西,連戰皆捷。
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
徐達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9.郭子儀
郭子儀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六尺有餘,也就是現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安史之亂爆發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
後任副元帥率唐軍及回紇等援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忠勇愛國,寬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極高的威望。
郭子儀功德越高,人們越尊重他。吐蕃、回紇稱他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將也很尊重他,因為他曾施恩於很多人。安慶緒的驍將田承嗣占據魏州後,蠻橫無理,飛揚跋扈。郭子儀派遣自己的—個部將去見他。
田承嗣倒很規矩,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別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他麾下的老將軍數十人,都是王侯顯貴,郭子儀頤指他們進退,他們就像奴僕一樣,聽從他的安排和指揮。
建元二年六月十四日,郭子儀以85歲的高齡辭世。德宗沉痛悲悼,廢朝5日,下詔書高度評價和追念他。按律令規定一品官墳墓高1丈8尺,特下詔給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弔唁,皇帝還到安福門臨哭送行。生前死後,哀榮始終。
10.李牧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台的。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胡三省注《通鑒》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系在一起:「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贊》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這種義憤。起著強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志士的慰藉。
英雄是文學分析與心理學里常用的概念。童話中的主人翁就是人格分析與心理學里的英雄。人生就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人活著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自始至終都是一名英雄。
自古以來,對英雄的定義沒有統一說法。而時代變了,古人說的英雄同今天人說的英雄又有很多區別。比如,在今天的社會里,一個士兵炸毀了敵人幾輛坦克,馬上就成了英雄。一個清潔工掃地幾十年,突然哪一天做了什麼好事被發現,也成了英雄。在現代社會里,英雄的概念比較廣闊。在這里,要討論的是從歷史的角度談古代那種英雄的概念。
Ⅳ 「時勢造英雄」的例子有哪些
1、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恕」, 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
2、宰相肚裡能撐船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於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話了!」
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台。所以,他只好不作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後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裡能撐船」。
3、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
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4、卧薪嘗膽
勾踐被吳國打敗後忍辱去伺候吳王夫差,夫差對他慢慢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回國後勾踐害怕自己會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
他晚上睡覺只鋪些柴草,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不時去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國恥。為鼓勵民眾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後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5、胯下之辱
淮陰有一個年輕的屠夫,他侮辱韓信,說道:「你的個子比我高大,又喜歡帶劍,但內心卻是很懦弱的啊。」並靠他們的人多勢眾,侮辱他說:「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
韓信注視他一會,俯下身子從對方的胯下爬過去。集市上的人都譏笑他,以為韓信的膽子真的很小。之後,韓信找到劉邦,把蕭何給他的推薦信呈上去,最後當上了大將軍;如果韓信當初殺死那個小混混,殺人償命,韓信也不會當上大將軍,更不會幫助劉邦攻打項羽,一統天下。
Ⅵ 時勢造英雄,英雄創世界,英雄創造歷史和百姓創造歷史到底有什麼區別
英雄就是創造了好歷史的百姓,且讓人知道了的,不然為何只有英雄有姓名。英雄主義可以崇拜,有個榜樣總是好的,但是個人英雄主義不建議哦。
Ⅶ 速求時勢造英雄的例子
曹操、劉備、孫權.,眾多的三國英雄都是時勢造的,如果沒有東漢末年大亂的背景,是不會有這么多英傑的。
Ⅷ 新時代的英雄名人事例有哪些
1、國士無雙鍾南山(84歲,17年前,他是中國抗擊非典的領軍人物,17年後,84歲高齡的他又一次義無反顧地來到抗擊新冠肺炎最前線)。
17年前,鍾南山教授領軍抗擊非典;17年後的這個冬季,84歲的他再次臨危受命,出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
他建議公眾「沒什麼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自己卻做了「逆行者」,義無反顧趕往武漢防疫第一線,滿滿的行程安排,風塵僕僕。
這位當年敢講真話、敢涉險灘、敢啃硬骨的老人,再次成為絕對的超級明星、全民偶像。他的言談舉止令全網瘋狂刷屏,令無數人為之振奮與動容,很多經常看偶像劇的女性朋友都說:沒想到被一個老爺爺圈粉,毫無抵抗。
相比前面大名鼎鼎的抗疫英雄,劉森波非常的默默無聞。他是一名「病毒樣本快遞員」。
所在的公司承擔起了武漢雷神山醫院新冠肺炎患者病毒樣本的核酸檢測工作,正在老家休假的他,毅然向公司遞交了申請,奔赴武漢支援,成為了一名特殊的「快遞小哥」。
主動請纓承擔高風險任務,每日要跑兩趟,到武漢雷神山醫院收取樣本,為確保樣本運輸的安全性及密封性,樣本首先經過標本袋加固包裝後放於95Kpa罐內密封,再放置於專屬武漢雷神山醫院樣本運輸的UN2814鋁合金的標本箱子中,樣品清單需放在運輸箱外層。
最後經過多層的消毒後,劉森波要在半小時內把樣本送到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的服務機構之一、武漢金域醫學公司核酸檢測實驗室。
Ⅸ 有關於歷史英雄人物的大型故事
越王勾踐的故事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就發兵打越國。吳越兩國在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槜音zuì)地方,發生一場大戰。
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就咽了氣。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
「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音pǐ)操練兵馬,准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去打越國。越國有兩個很能乾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范蠡(音lí)。范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兇猛。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
勾踐不同意,也發大軍去跟吳國人拼個死活。兩國的軍隊在大湖一帶打上了。越軍果然大敗。
越王勾踐帶了五千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
勾踐弄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他跟范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現在該怎麼辦?」
范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吧。」
勾踐派文種到吳王營里去求和。文種在夫差面前把勾踐願意投降的意思說了一遍。吳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
文種回去後,打聽到吳國的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寶,私下送給伯嚭,請伯嚭在夫差面前講好話。
經過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勸說,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但是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
文種回去向勾踐報告了。勾踐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
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他喂馬。范蠡跟著做奴僕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一嘗苦味,還自己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卧薪嘗膽」。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產。因為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大減少,他訂出獎勵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叫范蠡訓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家改變成為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