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滑鼠發明歷史

滑鼠發明歷史

發布時間:2021-12-28 15:18:49

㈠ 滑鼠和鍵盤哪個先發明

我們現在人人手裡用的滑鼠都是由下面這個人發明的。他的英文名字是Doug Endelbart,他有一段說得十分精彩的話,下面是他的原文:

「...The world is getting more complex, and problems are getting more urgent. These must be dealt with collectively. However, human abilities to deal collectively with complex urgent problems are not increasing as fast as these problems.If you could do something to improve human capability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then you』d really contribute something basic.」

...Doug Engelbart

1963年,恩格爾巴特在斯坦福研究所建立了發展研究中心,終於能夠追逐自己的夢想了。就在這一年,他用木頭和小鐵輪製成了最初的滑鼠。上世紀70年代,施樂公司不斷完善恩格爾巴特的發明。1983年1月,蘋果電腦公司推出的「莉薩」個人電腦首先配置滑鼠。

在專利證書上,滑鼠的正式名稱叫「顯示系統縱橫位置指示器」,但斯坦福研究所的某人把它稱作滑鼠,這種叫法就此流傳了下來。

滑鼠的發明先於個人電腦的問世,並且使個人電腦業發生了永久的變化。在使電腦變得更容易使用方面,或許沒有一種工具比得上滑鼠。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恩格爾巴特並沒有因為他的發明而成為百萬富翁、乃至億萬富翁。因為滑鼠的發明是用美國政府的資金在斯坦福研究所完成的,所以滑鼠的專利權屬於政府。

恩格爾巴特現年近80歲,住在加利福尼亞州阿瑟頓。目前他正致力於「自展」概念的研究。所謂「自展」,是指依靠自己的較小努力便迅速地獲得更大成就的過程

鍵盤的歷史

鍵盤非常悠久,早在1714年,就開始相繼有英、美、法、意、瑞士等國家的人發明了各種形式的打字機,最早的鍵盤就是那個時候用在那些技術還不成熟的打字機上的。直到1868年,「打字機之父」——美國人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獲打字機模型專利並取得經營權經營,又於幾年後設計出現代打字機的實用形式和首次規范了鍵盤,即現在的「QWERTY」鍵盤。

為什麼要將鍵盤規范成現在這樣的「QWERTY」鍵盤按鍵布局呢?這是因為最初,打字機的鍵盤是按照字母順序排列的,而打字機是全機械結構的打字工具,因此如果打字速度過快,某些鍵的組合很容易出現卡鍵問題,於是克里斯托夫·拉森·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發明了QWERTY鍵盤布局,他將最常用的幾個字母安置在相反方向,最大限度放慢敲鍵速度以避免卡鍵。肖爾斯在1868年申請專利,1873年使用此布局的第一台商用打字機成功投放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有今天鍵盤的排列方式。

QWERTY的鍵盤按鍵布局方式非常沒效率。比如: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鍵盤,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1888年全美舉行打字公開比賽,法院速記員馬加林按照明確的指法分工展示了他的盲打技術,錯誤只有萬分之三,使在場人驚訝不已,據記載馬加林的獎金是$500元, 從這以後很多人效仿這種盲打,在美國也開始有了專門培養打字員的學校。

由於盲打技術的出現,使得擊鍵速度足以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然而在60年後(1934年),華盛頓一個叫德沃拉克(Dvorak)的人為使左右手能交替擊打更多的單詞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排列方法,這個鍵盤可縮短訓練周期1/2時間,平均速度提高35%。DVORAK鍵盤布局原則是:1、盡量左右手交替擊打,避免單手連擊;2、越排擊鍵平均移動距離最小;3、排在導鍵位置應是最常用的字母。

比DUORAK鍵盤更加合理、高效的是理連·莫爾特(Lillian Malt)發明的MALT鍵盤。它改變了原本交錯的字鍵行列,並使拇指得到更多使用、使「後退鍵」(Backspace)及其他原本遠離鍵盤中心的鍵更容易觸到。但MALT鍵盤需要特別的硬體才能安裝到電腦上,所以也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到了20世紀中期,鍵盤又多了一個用武之地——作為電腦的基本輸入設備。另一方面,至今,「QWERTY」鍵盤仍然是使用的最多的鍵盤布局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劣勢產品戰勝優勢產品」的例子。
參考資料:太平洋電腦網

http://..com/question/1229964.html

㈡ 滑鼠是如何被發明的

1968年12月9日,全世界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Englebart博士設計滑鼠的初衷就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他製作的滑鼠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並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屏幕上的游標就可以移動。自此,滑鼠和PC就結下了那種難以用言語表達的不解之緣。

現在好的廠家就是羅技,微軟了,都不錯的,游戲專用的還有RAZER。也不錯

㈢ 滑鼠是誰發明的

道格·恩格勒巴特

滑鼠1968年12月9日在美國加州舊金山面世。加州斯坦內福研究所的道格·恩格勒巴容特和同事們當年致力於研究一種能更加簡捷操作電腦的方法。滑鼠在這一研究過程中誕生。

因拖著長長的連線,整個外形像老鼠,這個新產品得到「滑鼠」這個名字。

㈣ 滑鼠的歷史

[編輯本段]【滑鼠簡介】
英文: Mouse
漢語拼音:shǔ biāo
「滑鼠」因形似老鼠而得名「滑鼠」(中國大陸用語,港台作滑鼠)。「滑鼠」的標准稱呼應該是「滑鼠器」,英文名「Mouse」,全稱:「橡膠球傳動之光柵輪帶發光二極體及光敏三極體之晶元脈沖信號轉換器」或「紅外線散射之光斑照射粒子帶發光半導體及光電感應器之光源脈沖信號感測器」。它從出現到現在已經有40年的歷史了。滑鼠的使用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
【滑鼠的介面類型】
滑鼠按介面類型可分為串列滑鼠、PS/2滑鼠、匯流排滑鼠、USB滑鼠(多為光電滑鼠)四種。串列滑鼠是通過串列口與計算機相連,有9針介面和25針介面兩種;PS/2滑鼠通過一個六針微型DIN介面與計算機相連,它與鍵盤的介面非常相似,使用時注意區分;匯流排滑鼠的介面在匯流排介面卡上;USB滑鼠通過一個USB介面,直接插在計算機的USB口上。
【滑鼠的工作原理】
滑鼠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機械滑鼠主要由滾球、輥柱和光柵信號感測器組成。當你拖動滑鼠時,帶動滾球轉動,滾球又帶動輥柱轉動,裝在輥柱端部的光柵信號感測器產生的光電脈沖信號反映出滑鼠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變化,再通過電腦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器是通過檢測滑鼠器的位移,將位移信號轉換為電脈沖信號,再通過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的滑鼠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滾球。這類感測器需要特製的、帶有條紋或點狀圖案的墊板配合使用。
1:移動滑鼠帶動滾球。
2:X方向和Y方轉桿傳遞滑鼠移動。
3:光學刻度盤。
4:電晶體發射紅外線可穿過刻度盤的小孔。
5:光學感測器接收紅外線並轉換為平面移動速度。
[編輯本段]【種類介紹】
滑鼠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機械滑鼠主要由滾球、輥柱和光柵信號感測器組成。當你拖動滑鼠時,帶動滾球轉動,滾球又帶動輥柱轉動,裝在輥柱端部的光柵信號感測器產生的光電脈沖信號反映出滑鼠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變化,再通過電腦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器是通過檢測滑鼠器的位移,將位移信號轉換為電脈沖信號,再通過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的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滾球。這類感測器需要特製的、帶有條紋或點狀圖案的墊板配合使用。
另外,滑鼠還可按外形分為兩鍵滑鼠、三鍵滑鼠、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兩鍵滑鼠和三鍵滑鼠的左右按鍵功能完全一致,一般情況下,我們用不著三鍵滑鼠的中間按鍵,但在使用某些特殊軟體時(如AutoCAD等),這個鍵也會起一些作用;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在筆記本電腦上用得很普遍,往不同方向轉動滑鼠中間的小圓球,或在感應板上移動手指,游標就會向相應方向移動,當游標到達預定位置時,按一下滑鼠或感應板,就可執行相應功能。
無線滑鼠和3D滑鼠:新出現無線滑鼠和3D振動滑鼠都是比較新穎的滑鼠。無線滑鼠器是為了適應大屏幕顯示器而生產的。所謂「無線」,即沒有電線連接,而是採用二節七號電池無線搖控,滑鼠器有自動休眠功能,電池可用上一年,接收范圍在1.8米以內。3D振動滑鼠是一種新型的滑鼠器,它不僅可以當作普通的滑鼠器使用,而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具有全方位立體控制能力。它具有前、後、左、右、上、下六個移動方向,而且可以組合出前右,左下等等的移動方向。
2、外形和普通滑鼠不同。一般由一個扇形的底座和一個能夠活動的控制器構成。
3、具有振動功能,即觸覺回饋功能。玩某些游戲時,當你被敵人擊中時,你會感覺到你的滑鼠也振動了。
4、 是真正的三鍵式滑鼠。無論DOS或Windows環境下,滑鼠的中間鍵和右鍵都大派用場。
【有線無線滑鼠】
在光電滑鼠原由的基礎上進行改良,通過RF 無線傳輸實現無線,同時內部是充電電池。作為有線滑鼠使用世界首創來自3R,數據伸縮線,可長可短,攜帶非常方便。3R品牌有線無線滑鼠。
【光機滑鼠】
是在純機械式滑鼠基礎上進行改良,通過引入光學技術來提高滑鼠的定位精度。與純機械式滑鼠一樣,光機滑鼠同樣擁有一個膠質的小滾球,並連接著X、Y轉軸,所不同的是光機滑鼠不再有圓形的解碼輪,代之的是兩個帶有柵縫的光柵碼盤,並且增加了發光二極體和感光晶元。當滑鼠在桌面上移動時,滾球會帶動X、Y轉軸的兩只光柵碼盤轉動,而X、Y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便會照射在光柵碼盤上,由於光柵碼盤存在柵縫,在恰當時機二極體發射出的光便可透過柵縫直接照射在兩顆感光晶元組成的檢測頭上。如果接收到光信號,感光晶元便會產生「1」信號,若無接收到光信號,則將之定為信號「0」。接下來,這些信號被送入專門的控制晶元內運算生成對應的坐標偏移量,確定游標在屏幕上的位置。
【光學滑鼠】
它的底部沒有滾輪,也不需要藉助反射板來實現定位,其核心部件是發光二極體、微型攝像頭、光學引擎和控制晶元。工作時發光二極體發射光線照亮滑鼠底部的表面,同時微型攝像頭以一定的時間間隔不斷進行圖像拍攝。滑鼠在移動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圖像傳送給光學引擎進行數字化處理,最後再由光學引擎中的定位DSP晶元對所產生的圖像數字矩陣進行分析。由於相鄰的兩幅圖像總會存在相同的特徵,通過對比這些特徵點的位置變化信息,便可以判斷出滑鼠的移動方向與距離,這個分析結果最終被轉換為坐標偏移量實現游標的定位。
【機械滑鼠】
底部沒有相互垂直的片狀圓輪,而是改用一個可四向滾動的膠質小球。這個小球在滾動時會帶動一對轉軸轉動(分別為X轉軸、Y轉軸),在轉軸的末端都有一個圓形的解碼輪,解碼輪上附有金屬導電片與電刷直接接觸。當轉軸轉動時,這些金屬導電片與電刷就會依次接觸,出現「接通」或「斷開」兩種形態,前者對應二進制數「1」、後者對應二進制數「0」。接下來,這些二進制信號被送交滑鼠內部的專用晶元作解析處理並產生對應的坐標變化信號。只要滑鼠在平面上移動,小球就會帶動轉軸轉動,進而使解碼輪的通斷情況發生變化,產生一組組不同的坐標偏移量,反應到屏幕上,就是游標可隨著滑鼠的移動而移動。
機械式滑鼠價格便宜,維修方便,所以用這種滑鼠的人最多。把這種滑鼠拆開,可以見到其中有一個橡膠球,緊貼著橡膠球的有兩個互相垂直的傳動軸,軸上有一個光柵輪,光柵輪的兩邊對應著有發光二極體和光敏三極體。當滑鼠移動時,橡膠球帶動兩個傳動軸旋轉,而這時光柵輪也在旋轉,光敏三極體在接收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時被光柵輪間斷地阻擋,從而產生脈沖信號,通過滑鼠內部的晶元處理之後被CPU接受。信號的數量和頻率對應著屏幕上的距離和速度。
【光電滑鼠】
與光機滑鼠發展的同一時代,出現一種完全沒有機械結構的數字化光電滑鼠。設計這種光電滑鼠的初衷是將滑鼠的精度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使之可充分滿足專業應用的需求。這種光電滑鼠沒有傳統的滾球、轉軸等設計,其主要部件為兩個發光二極體、感光晶元、控制晶元和一個帶有網格的反射板(相當於專用途的滑鼠墊)。工作時光電滑鼠必須在反射板上移動,X發光二極體和Y發光二極體會分別發射出光線照射在反射板上,接著光線會被反射板反射回去,經過鏡頭組件傳遞後照射在感光晶元上。感光晶元將光信號轉變為對應的數字信號後將之送到定位晶元中專門處理,進而產生X-Y坐標偏移數據。
此種光電滑鼠在精度指標上的確有所進步,但它在後來的應用中暴露出大量的缺陷。首先,光電滑鼠必須依賴反射板,它的位置數據完全依據反射板中的網格信息來生成,倘若反射板有些弄臟或者磨損,光電滑鼠便無法判斷游標的位置所在。倘若反射板不慎被嚴重損壞或遺失,那麼整個滑鼠便就此報廢;其次,光電滑鼠使用非常不人性化,它的移動方向必須與反射板上的網格紋理相垂直,用戶不可能快速地將游標直接從屏幕的左上角移動到右下角;第三,光電滑鼠的造價頗為高昂,數百元的價格在今天來看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那個年代人們只願意為滑鼠付出20元左右資金,光電滑鼠的高價位顯得不近情理。由於存在大量的弊端,這種光電滑鼠並未得到流行,充其量也只是在少數專業作圖場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隨著光機滑鼠的全面流行,這種光電滑鼠很快就被市場所淘汰。
光電滑鼠沒有機械裝置,內部只有兩對互相垂直的光電檢測器,光敏三極體通過接收發光二極體照射到光電板反射的光進行工作,光電板上印有許許多多黑白相間的小格子,光照到黑色的格子上,由於光被黑色吸收,所以光敏三極體接收不到反射光;相反,若照到白色的格子上,光敏三極體可以收到反射光,如此往復,形成脈沖信號。需要注意的是光電滑鼠相對於光電板的位置應定要正,稍微有一點偏斜就會造成滑鼠器不能正常工作。
【激光滑鼠】
激光滑鼠原理跟光電滑鼠差不多,只是把發光二極體換成了激光二極體來照射滑鼠所移動的表面,激光光線具有一致的特性,當光線從表面反射時可產生高反差圖形,出現在感測器上的圖形會顯示物體表面上的細節,即使是光滑表面;反之,若以不一致的LED作為光源,則這類表面看起來會完全一樣。難怪羅技推出MX1000號稱MX激光引擎的精確度要比傳統光學滑鼠平均高20倍。
激光滑鼠的優勢主要是表面分析能力上的提升,藉助激光引擎的高解析能力,能夠非常有效的避免感測器接受到錯誤或者是模糊不清的位移數據,更為准確的移動表面數據回饋將會非常有利於滑鼠的定位,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很多光電滑鼠無法使用的表面進行操作啦。
【軌跡球滑鼠】
軌跡球滑鼠從外觀上看就像是翻轉過來的機械滑鼠,用手撥動軌跡球來控制游標的移動。有時在筆記本電腦上可以看到這種滑鼠,它夾在筆記本的一側,用起來十分貼手。
[編輯本段]【滑鼠發展】
1968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1981年,第一隻商業化滑鼠誕生,仍舊是機械滑鼠,出現滾球滑鼠;
1983年,羅技發明了第一隻光學機械式滑鼠,成為日後的行業標准;
80年代初出現了第一代光電滑鼠,它需要特殊的有柵格的滑鼠墊,過高的成本限制了其使用范圍;
1999年,微軟公司與安捷倫公司合作發布了IntelliEye光學引擎,以及第一隻光學滑鼠。
1968年12月9日,全世界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Englebart博士設計滑鼠的初衷就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他製作的滑鼠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並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屏幕上的游標就可以移動。自此,滑鼠和PC就結下了那種難以用言語表達的不解之緣。
自從有了計算機,鍵盤就一直陪伴著它,也一直扮演著主要輸入設備的角色。用鍵盤打字確實不錯,但用來移動游標時,就顯示出其局限性了。於是,就職於美國航空航天局整天與計算機打交道的恩格爾伯特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是否可以用「點控」的方法代替敲擊鍵盤呢?
經過多年努力,在1982年,恩格爾伯特的想法總算變為現實:一種名為「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的產品問世了。它的作用有二,一是控制屏幕上游標的移動,二是代替回車鍵。不過,它的名字太長,實在不便稱呼。
一天,在恩格爾伯特工作的實驗室中,一個「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從電腦桌上掉下來,由於有連線與主機相連,它就懸在半空,從側面看恰似一隻拖著長尾巴的老鼠,此景觸發了恩格爾伯特的靈感,於是,「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便有了「Mouse」(老鼠)這個名稱。當「Mouse」這種計算機輸入設備在我國使用後,人們將它譯為「滑鼠」,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這種設備的外觀和功用。
滑鼠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麼手段來取代由鍵盤輸入的繁瑣指令。
60年代初,他在參加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可不是筆記本電腦哦),畫出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草圖,這就是滑鼠的雛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對這種裝置的構思進行完善,動手製作出了第一個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稱為「滑鼠之父」。
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這個新型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有兩個滾輪,但只有一個按鈕。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由於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象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他當時也曾想到將來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在申請專利時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們覺得「Mouse」這個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切,於是就有了「滑鼠」的稱呼。
[編輯本段]【滑鼠選購】
了解了滑鼠的基本知識,就應該給自己挑選一個好滑鼠了。
1、質量可靠
覺得這是選擇滑鼠最重要的一點,無論它的功能有多強大、外形多漂亮,如果質量不好那麼一切都不用考慮了。一般名牌大廠的產品質量都比較好,但要注意也有假冒產品。識別假冒產品的方法很多,主要可以從外包裝、滑鼠的做工、序列號、內部電路板、晶元,甚至是一顆螺釘、按鍵的聲音來分辨。
2、按照自己的需要來選擇
如果只是一般的家用,做一些文字處理什麼的,那麼選擇機械滑鼠或是半光電滑鼠就再合適不過了;如果你是個網蟲,沒日沒夜的泡在網上,那麼就買一隻網鼠吧,它會令你在網上沖浪的時候感到非常方便;如果你經常用一些專門的設計軟體,那麼建議你買一隻光電滑鼠。
3、介面(有線)
上面說過滑鼠一般有三種介面,分別是RS232串口、PS/2口和USB口。USB介面是今後發展的方向,但價格有些貴,如果您對價格不在乎的話,可以考慮這種滑鼠;同一種滑鼠一般都有串口和PS/2兩種介面,價格也基本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建議您買PS/2的滑鼠,因為一般主板上都留有PS/2滑鼠的介面位置,省了一個串口還可為今後升級作準備。
4、介面(無線)
主要為紅外線 、藍牙 (Bluetooth)滑鼠 ,現在無線套裝比較多,但價格高,如為了方便快捷可以考慮購買。
5、手感好
手感在選購滑鼠中也很重要,想想看每天拿著一個很別扭的滑鼠用電腦是什麼感覺?有些滑鼠看上去樣子很難看,歪歪扭扭的,其實這樣的滑鼠的手感卻非常好,適合手形,握上去很貼切。
鍵盤和滑鼠是計算機中最基本的輸入、控制裝置,是我們使用最頻繁的兩樣東西,所以在選購時一定要好好考慮,因為我們每天都要和它們直接打交道啊。
6、功能
標准滑鼠:一般標准3/ 5鍵滾輪滑鼠
辦公室鼠:標軟、硬體上增加Office/ Web相關功能或是快速鍵的滑鼠
簡報滑鼠:為增強簡報功能開發的特殊用途滑鼠
游戲滑鼠:專位游戲玩家設計,能承受較強烈操作,解析度范圍較大, 特殊游戲需求軟硬體設計
[編輯本段]【普及歷程】
滑鼠被發明之後,首先於1973年被Xerox公司應用到經過改進的Alto電腦系統中,但是遺憾的是,當時這些系統都是實驗用的,完全被用於研究工作,並沒有向大眾推廣,所以滑鼠一直都默默無聞。1979年,Apple公司創始人Steve Jobs被邀請觀看Alto以及執行在該系統上的軟體。Steve Jobs被自己所看到的電腦技術所震撼,他意識到這些技術代表了電腦未來的發展潮流。這些技術就包括使用滑鼠作為指點輸入設備和操作系統使用的GUI(Graphics User Interface,圖形用戶界面)。Apple公司立即將這些功能加入自己的系統中,准備開發新型的家用電腦,並且高薪挖到了十幾位Xerox公司的技術人員。 1981年,Xerox公司推出了使用滑鼠,並應用GUI操作系統的Star 8010電腦,這是大眾首次了解滑鼠,可惜由於這種電腦價格過於昂貴,銷量很小。盡管如此,滑鼠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並開始為人們所掌握。1983年,Apple公司正式推出LISA電腦,這是Apple公司自己的第一台使用滑鼠的電腦,進一步把滑鼠介紹給了廣大用戶,讓用戶認識到了滑鼠的作用。1984年,LISA的升級產品--Macintosh問世,這是Apple公司的一個里程碑,也是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為Apple公司帶來豐厚收入的同時,也讓滑鼠走進了前家萬戶。之後,由於OS/2,Windows系統的廣泛使用更進一步推廣了滑鼠和GUI的應用,使得滑鼠逐漸流行起來,並最終成為了電腦的標准配置,從此,每台電腦旁邊都有了一個忠實的伴侶,那就是「Mouse」--滑鼠。
[編輯本段]【首隻滑鼠】
滑鼠(Mouse),又譯滑鼠,是一種很常用的電子計算機輸入設備,它可以對當前屏幕上的游標進行定位。並通過按鍵和滾輪裝置對游標所經過位置的屏幕元素進行操作。滑鼠的鼻祖於1968年出現。美國科學家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lebart)在加利福尼亞製作了第一隻滑鼠。
1968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1968年12月9日,世界上的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博士)。這只滑鼠的設計目的,是為了用滑鼠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從而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這只滑鼠的外形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其工 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繼而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
,並將信號傳至電子計算機主機。
這只滑鼠被一度稱為"X-Y軸位置指示器",是歷史上最早發明的滑鼠。
為了預防連接失效,我將在斯坦福大學官方網站找到的圖片全部上傳,斯坦福大學自己卻認為,歷史上這第一隻滑鼠大約是1964年就在實驗室誕生了,而不是1968年。。。這張工作原理草圖是博士自己繪制的。厲害啊!我們應該感謝他。
依次是:工作原理圖,斯坦福大學校方四張圖,兩張彩色的正面和背面圖,以及一張1968年第一台「電腦+滑鼠」方式的操作示範,以及博士當年和現在的照片。
添加: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現在生活中又出現了無繩滑鼠和光電滑鼠。
橡膠球傳動之光柵輪帶發光二極體及光敏三極體之晶元脈沖信號轉換器
[編輯本段]【滑鼠的使用】
操作說明
滑鼠是一種通過手動控制游標位置的設備。現在系統普遍使用的是二鍵或三鍵的滑鼠。
滑鼠通過滑鼠線與主機設備後面板的介面相連,將滑鼠線末端的插頭垂直插入設備後面板中的介面。
操作滑鼠可以做如下事情:如確定游標位置、從菜單欄中選取所要運行的菜單項、在不同的目錄間移動復制文件並加快文件移動的速度。
你可以定義滑鼠的按鍵,例如選擇物體或放棄,這些功能依靠使用的軟體實現。
使用滑鼠進行操作時應小心謹慎,不正確的使用方法將損壞滑鼠,使用滑鼠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避免在衣物、報紙、地毯、糙木等光潔度不高的表面使用滑鼠。
2.禁止磕碰滑鼠。
3.滑鼠不宜放在盒中被移動。
4.禁止在高溫強光下使用滑鼠。
5.禁止將滑鼠放入液體中。
[編輯本段]【滑鼠的維護】
平整、光滑、整潔的工作表面最適於滑鼠的操作,以下所述的工作面可支持滑鼠的操作:
1 光滑的木板表面
2 玻璃表面
3 搪瓷表面
4 塑料製品表面
5 紙面(報紙除外)
6 金屬製品表面
粗糙的表面會占附一些污染物如:灰塵、石蠟、碎屑等,這些東西會影響滑鼠內部圓球在平面上的定位。一個較深的凹槽會導致滑鼠一些奇怪的操作。
7 檢查桌面的水滴或其他污染物。
8 檢查桌面的灰塵。
9 如果你使用紙墊板,檢查它的表面或移走它。
[編輯本段]【滑鼠的清洗】
1.取下滑鼠底面帶有箭頭標記的圓環擋板,並取出軌跡球。
2.檢查軌跡球並用干凈、柔軟的布擦去表面的灰塵。
3.如果球很臟,將球放入溫肥皂水中清洗.在清洗完畢後用柔軟干凈的布將球擦乾。
4.確保滑鼠的空腔中無異物存在將軌跡球裝入。
5.將圓環擋板依順時方向裝入槽口,當配合位置正確後旋緊擋板。

㈤ 滑鼠的歷史有什麼

滑鼠第一次出現,是被一位叫道格拉斯的博士在1963年發明的。而在剛發明的時候,滑鼠並不叫滑鼠,而擁有一個特別復雜的名字。「顯示系統坐標位置顯示器」。其實這個名字現在看來也能夠理解,我們的滑鼠,主要就是用來移動選擇點擊。
第一次出售的滑鼠是來自柏林,被出售是在1968年,離現在時間也不長。

㈥ 介紹一下滑鼠的歷史

40年滑鼠故事:從木頭盒子到光學滑鼠器

眾所周知,第一個微軟滑鼠誕生於1983年,但鮮有人知早在1963年,斯坦福大學便設計出了第一個原型滑鼠;而最早的數字式滑鼠,是由施樂公司設計的.

今天的滑鼠和當年Doug Engelbart設計的木頭盒子相比已經有很大不同,最新的微軟光學滑鼠的光學信號拾取器可以達到每秒6000次的采樣頻率,而滑鼠的位置信息可以通過無線方式傳遞給計算機,但是滑鼠的基本工作思想和原理,仍然延續的是40年前 Doug Engelbart博士的創新設計...

1963年的滑鼠原型

1963年,Doug Engelbart 在斯坦福大學設計了第一個原型滑鼠,這個滑鼠使用木頭製作,當時配合Augment計算機使用,這最初的滑鼠設備今天看起來非常簡陋,它是一個模擬設備,依靠底部的兩個金屬輪,帶動與輪軸相連接的可變電阻來產生滑鼠位移信號。但是它的基本設計理念和當今的滑鼠差不多,通過移動滑鼠來帶動屏幕上的游標移動。

到了70年代早期,著名的施樂公司Palo Alto 研究中心開始研究數字式滑鼠,並且計劃將滑鼠作為其Alto計算機的標准配備,雖然Alto計算機市場反應不佳,但是卻為未來的個人計算機和滑鼠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施樂公司也在繼續開發滑鼠規格標准。

微軟滑鼠的黏土模型

1982年,前施樂公司員工 查爾斯-西蒙尼加入微軟公司,他希望為Microsoft Word 增加對滑鼠的支持,就在同時,Palo Alto 研究中心對滑鼠的研究引起了微軟公司創始者們的注意,比爾-蓋茲,保羅-艾倫以及Raleigh Roark也希望探索硬體產品領域發展的可能性,因此成立了硬體產品團隊開始設計滑鼠。

1982年的微軟公司還是一個小公司,根本沒有自己的設計師,而當時微軟公司當時的多數設計工作都是交給西雅圖的一個圖形設計師David Strong進行的,就是這位設計師設計了今天我們非常熟悉的Microsoft 標志以及微軟公司使用的基本顏色體系。因此微軟公司很自然的將滑鼠設計任務也交給了他。

微軟的人告訴了David Strong他們基本的要求:一個小巧的,適合手持的滑鼠設備,大小足夠放下內部的電路就可以了。於是,David Strong很快按照微軟的要求製作了一個黏土模型,大約4英寸長,1.25英寸高,然後在下面釘了三個按釘模仿滑鼠球。他把這個模型交給微軟,微軟公司的一群人圍著會議桌,拿著這個黏土模型在桌面上前後滑動,來設想其使用的感覺,雖然大家對於這個東西是不是就是他們需要都拿不準,不過微軟最終認可了這個模型的基本設計以及尺寸標准。

隨後Raleigh Roark與當時微軟的副總裁西勝彥(Kay Nishi) 拿著這個模型飛到東京,與日本的製造商討論其生產的可能性,但是這次會談進行的很不順利,日本的工程師一開始都認為滑鼠的編碼器不可能放到這么小的設備中,Raleigh Roark回憶說:「當時對方提出了一大堆的理由,反正就是說這個東西製造不出來。突然,會場安靜了,對方的總工程師說『我們的工程師要離開這個房間討論一個小時,回來就能找到解決辦法。』,於是所有日本工程師都出去了,當這些工程師再次回到會議中的時候,他們真的找到了一個可行的方案,就這樣微軟有了第一個滑鼠產品。」

微軟的第一款滑鼠產品
1983年,微軟推出了第一款滑鼠,這種兩鍵的滑鼠是匯流排型滑鼠,需要一個適配卡才能接到計算機上,它依靠下面的一個金屬球的運動來傳送位置變化信號。滑鼠內部包含了一個Intel 8255 可編程外設晶元和一些控制晶元。

一年以後,微軟公司又推出了第一款串口滑鼠,這種滑鼠算是一個大的技術突破,它意味著滑鼠可以連接在任何具備RS232介面的計算機上,而再不需要額外的電源和適配卡了。

到了1985年,微軟公司推出了第二代滑鼠,這種滑鼠的按鍵更大,滑鼠內的小球也由純金屬的改變為金屬外覆蓋橡膠,更重要的是,這款滑鼠將精度提高到了200ppi,用戶再也不需要為了移動游標而在整個桌子上移動滑鼠了。同時微軟的滑鼠驅動程序也在不斷改進,使更多應用程序可以很方便的支持滑鼠。

微軟1987年推出的第三代滑鼠產品

1987年,微軟推出了第三代滑鼠,這種設計更加緊湊,舒適的滑鼠已經可以說是「現代滑鼠」了,它具備了現代的機械滑鼠的所有特徵。1987年9月22日出版的《個人電腦》雜志上,專欄作家John C. Dvorak 評論這種滑鼠說:「這種新的看起來象Dove肥皂盒的微軟滑鼠,帶有重新設置的滑鼠球和明顯改善的機械機構,使一切都變的不同了。」此後不久,微軟將這種滑鼠的采樣解析度提升到了400ppi, 也就是滑鼠移動1英寸,可以采樣400次。使得它更適合在普通辦公著上狹小的空間使用。

1988年夏天,微軟為銷售第100萬個滑鼠舉行了慶祝,而自此以後,滑鼠的銷售量幾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微軟的滑鼠產品也不斷推陳出新,在1991年,微軟設計出了為便攜電腦設計的軌跡球產品,1993年,發布了符合人體工程學的Microsoft Mouse 2.0,在1997年,發布了第一款帶有滾輪的滑鼠產品,滑鼠滾輪這一看起來很簡單的發明,卻成為近年來滑鼠產品最重要,最實用的改進之一。

1999年,微軟又發布了光學滑鼠器,使滑鼠終於拋棄了使用多年的滑鼠球。今天,滑鼠已經是電腦配備的最普遍的定位設備, 今天的滑鼠和當年Doug Engelbart設計的木頭盒子相比已經有很大不同,最新的微軟光學滑鼠的光學信號拾取器可以達到每秒6000次的采樣頻率,而滑鼠的位置信息可以通過無線方式傳遞給計算機,但是滑鼠的基本工作思想和原理,仍然延續的是40年前 Doug Engelbart博士的創新設計。

㈦ 滑鼠的來歷

滑鼠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麼手段來取 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可不是筆記本電腦哦),畫出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草圖,這就是滑鼠的雛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對這種裝置的構思進行完善,動手製作出了第一個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稱為「滑鼠之父」。
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這個新型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有兩個滾輪,但只有一個按鈕。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
由於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象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他當時也曾想到將來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在申請專利時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們覺得「Mouse」這個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切,於是就有了「滑鼠」的稱呼。
滑鼠的普及歷程:
滑鼠被發明之後,首先於1973年被Xerox公司應用到經過改進的Alto電腦系統中,但是遺憾的是,當時這些系統都是實驗用的,完全被用於研究工作,並沒有向大眾推廣,所以滑鼠一直都默默無聞。
1979年,Apple公司創始人Steve Jobs被邀請觀看Alto以及執行在該系統上的軟體。Steve Jobs被自己所看到的電腦技術所震撼,他意識到這些技術代表了電腦未來的發展潮流。這些技術就包括使用滑鼠作為指點輸入設備和操作系統使用的GUI(Graphics User Interface,圖形用戶界面)。Apple公司立即將這些功能加入自己的系統中,准備開發新型的家用電腦,並且高薪挖到了十幾位Xerox公司的技術人員。 1981年,Xerox公司推出了使用滑鼠,並應用GUI操作系統的Star 8010電腦,這是大眾首次了解滑鼠,可惜由於這種電腦價格過於昂貴,銷量很小。盡管如此,滑鼠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並開始為人們所掌握。
1983年,Apple公司正式推出LISA電腦,這是Apple公司自己的第一台使用滑鼠的電腦,進一步把滑鼠介紹給了廣大用戶,讓用戶認識到了滑鼠的作用。
1984年,LISA的升級產品--Macintosh問世,這是Apple公司的一個里程碑,也是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為Apple公司帶來豐厚收入的同時,也讓滑鼠走進了前家萬戶。之後,由於OS/2,Windows系統的廣泛使用更進一步推廣了滑鼠和GUI的應用,使得滑鼠逐漸流行起來,並最終成為了電腦的標准配置,從此,每台電腦旁邊都有了一個忠實的伴侶,那就是「Mouse」--滑鼠。

㈧ 滑鼠時什麼發明的

一、滑鼠的誕生及其發明人 世界上最早的滑鼠誕生於1964年,它是由美國人道格·恩格爾巴特(Doug Engelbart)發明的。恩格爾巴特於1925年1月30日出生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附近的一個小農場,1942年,他在俄勒岡州立大學學習電氣工程。二戰期間,恩格爾巴特中斷了學業去參軍,在Phillipines作為一名電子雷達兵服了兩年兵役。1948年,拿到電氣工程學士學位後,他留在舊金山半島NACA Ames 實驗室(NASA美國國家航天局的前身)做一名電子工程師。 尊敬的滑鼠之父——道格·恩格爾巴特博士 距離滑鼠發明4年後,在1968年12月9日,恩格爾巴特在全球最大的專業技術學會—IEEE會議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個滑鼠(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那是一個木質的小盒子,只有一個按鈕,裡面有兩個互相垂直的滾輪,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IEEE協會把滑鼠的發明列為計算機誕生50年來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可見其對IT歷程的重大影響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滑鼠:木頭滑鼠模型 只有1個按鈕的木頭滑鼠,下面是2個滾輪 恩格爾巴特博士和他發明的滑鼠 木頭滑鼠的演示 這個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尾巴連線的裝置,被恩格爾巴特博士和他的同事戲稱為「Mouse」。在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以後,那時電腦功能還遠沒有現在這么完善。那些價格昂貴的奢侈品當時主要用途也是用於科研、軍事等領域。盡管如此,作為一個富有遠見卓識的發明家,恩格爾巴特博士已經意識到,隨著電腦的發明以及普及,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具有無法估量的重大意義,滑鼠自然也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他申請了專利,並且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也許是「Mouse」這個名字簡潔而且形象生動,所以「滑鼠」的稱呼一直被流傳下來。當然,那個時候的滑鼠與今天不僅外形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它還需要外置的電源來給它供電。 參考資料: http://diy.yesky.com/input/56/2277056.shtml

㈨ 滑鼠是哪年發明的

滑鼠
「滑鼠」的標准稱呼應該是「滑鼠器」,英文名「Mouse」,它從出現到現在已經有38年的歷史了。滑鼠的使用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

滑鼠的介面類型:滑鼠按介面類型可分為串列滑鼠、PS/2滑鼠、匯流排滑鼠三種。串列滑鼠是通過串列口與計算機相連,有9針介面和25針介面兩種。PS/2滑鼠通過一個六針微型DIN介面與計算機相連,它與鍵盤的介面非常相似,使用時注意區分。匯流排滑鼠的介面在匯流排介面卡上。

滑鼠的工作原理:

滑鼠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機械滑鼠主要由滾球、輥柱和光柵信號感測器組成。當你拖動滑鼠時,帶動滾球轉動,滾球又帶動輥柱轉動,裝在輥柱端部的光柵信號感測器產生的光電脈沖信號反映出滑鼠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變化,再通過電腦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器是通過檢測滑鼠器的位移,將位移信號轉換為電脈沖信號,再通過程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屏幕上的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滾球。這類感測器需要特製的、帶有條紋或點狀圖案的墊板配合使用。

另外,滑鼠還可按外形分為兩鍵滑鼠、三鍵滑鼠、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兩鍵滑鼠和三鍵滑鼠的左右按鍵功能完全一致,一般情況下,我們用不著三鍵滑鼠的中間按鍵,但在使用某些特殊軟體時(如AutoCAD等),這個鍵也會起一些作用;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在筆記本電腦上用得很普遍,往不同方向轉動滑鼠中間的小圓球,或在感應板上移動手指,游標就會向相應方向移動,當游標到達預定位置時,按一下滑鼠或感應板,就可執行相應功能。

無線滑鼠和3D滑鼠:新出現無線滑鼠和3D振動滑鼠都是比較新穎的滑鼠。無線滑鼠器是為了適應大屏幕顯示器而生產的。所謂「無線」,即沒有電線連接,而是採用二節七號電池無線搖控,滑鼠器有自動休眠功能,電池可用上一年,接收范圍在1.8米以內。3D振動滑鼠是一種新型的滑鼠器,它不僅可以當作普通的滑鼠器使用,而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具有全方位立體控制能力。它具有前、後、左、右、上、下六個移動方向,而且可以組合出前右,左下等等的移動方向。

(2) 外形和普通滑鼠不同。一般由一個扇形的底座和一個能夠活動的控制器構成。

(3) 具有振動功能,即觸覺回饋功能。玩某些游戲時,當你被敵人擊中時,你會感覺到你的滑鼠也振動了。

(4) 是真正的三鍵式滑鼠。無論DOS或Windows環境下,滑鼠的中間鍵和右鍵都大派用場。

四種滑鼠的區別:

光機滑鼠:是在純機械式滑鼠基礎上進行改良,通過引入光學技術來提高滑鼠的定位精度。與純機械式滑鼠一樣,光機滑鼠同樣擁有一個膠質的小滾球,並連接著X、Y轉軸,所不同的是光機滑鼠不再有圓形的解碼輪,代之的是兩個帶有柵縫的光柵碼盤,並且增加了發光二極體和感光晶元。當滑鼠在桌面上移動時,滾球會帶動X、Y轉軸的兩只光柵碼盤轉動,而X、Y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便會照射在光柵碼盤上,由於光柵碼盤存在柵縫,在恰當時機二極體發射出的光便可透過柵縫直接照射在兩顆感光晶元組成的檢測頭上。如果接收到光信號,感光晶元便會產生「1」信號,若無接收到光信號,則將之定為信號「0」。接下來,這些信號被送入專門的控制晶元內運算生成對應的坐標偏移量,確定游標在屏幕上的位置。

光學滑鼠:它的底部沒有滾輪,也不需要藉助反射板來實現定位,其核心部件是發光二極體、微型攝像頭、光學引擎和控制晶元。工作時發光二極體發射光線照亮滑鼠底部的表面,同時微型攝像頭以一定的時間間隔不斷進行圖像拍攝。滑鼠在移動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圖像傳送給光學引擎進行數字化處理,最後再由光學引擎中的定位DSP晶元對所產生的圖像數字矩陣進行分析。由於相鄰的兩幅圖像總會存在相同的特徵,通過對比這些特徵點的位置變化信息,便可以判斷出滑鼠的移動方向與距離,這個分析結果最終被轉換為坐標偏移量實現游標的定位。

機械滑鼠:底部沒有相互垂直的片狀圓輪,而是改用一個可四向滾動的膠質小球。這個小球在滾動時會帶動一對轉軸轉動(分別為X轉軸、Y轉軸),在轉軸的末端都有一個圓形的解碼輪,解碼輪上附有金屬導電片與電刷直接接觸。當轉軸轉動時,這些金屬導電片與電刷就會依次接觸,出現「接通」或「斷開」兩種形態,前者對應二進制數「1」、後者對應二進制數「0」。接下來,這些二進制信號被送交滑鼠內部的專用晶元作解析處理並產生對應的坐標變化信號。只要滑鼠在平面上移動,小球就會帶動轉軸轉動,進而使解碼輪的通斷情況發生變化,產生一組組不同的坐標偏移量,反應到屏幕上,就是游標可隨著滑鼠的移動而移動。

光電滑鼠:與光機滑鼠發展的同一時代,出現一種完全沒有機械結構的數字化光電滑鼠。設計這種光電滑鼠的初衷是將滑鼠的精度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使之可充分滿足專業應用的需求。這種光電滑鼠沒有傳統的滾球、轉軸等設計,其主要部件為兩個發光二極體、感光晶元、控制晶元和一個帶有網格的反射板(相當於專用途的滑鼠墊)。工作時光電滑鼠必須在反射板上移動,X發光二極體和Y發光二極體會分別發射出光線照射在反射板上,接著光線會被反射板反射回去,經過鏡頭組件傳遞後照射在感光晶元上。感光晶元將光信號轉變為對應的數字信號後將之送到定位晶元中專門處理,進而產生X-Y坐標偏移數據。
此種光電滑鼠在精度指標上的確有所進步,但它在後來的應用中暴露出大量的缺陷。首先,光電滑鼠必須依賴反射板,它的位置數據完全依據反射板中的網格信息來生成,倘若反射板有些弄臟或者磨損,光電滑鼠便無法判斷游標的位置所在。倘若反射板不慎被嚴重損壞或遺失,那麼整個滑鼠便就此報廢;其次,光電滑鼠使用非常不人性化,它的移動方向必須與反射板上的網格紋理相垂直,用戶不可能快速地將游標直接從屏幕的左上角移動到右下角;第三,光電滑鼠的造價頗為高昂,數百元的價格在今天來看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那個年代人們只願意為滑鼠付出20元左右資金,光電滑鼠的高價位顯得不近情理。由於存在大量的弊端,這種光電滑鼠並未得到流行,充其量也只是在少數專業作圖場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隨著光機滑鼠的全面流行,這種光電滑鼠很快就被市場所淘汰。

滑鼠發展里程碑:

. 1968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 1981年,第一隻商業化滑鼠誕生,仍舊是機械滑鼠,出現滾球滑鼠;

. 1983年,羅技發明了第一隻光學機械式滑鼠,成為日後的行業標准;

. 80年代初出現了第一代光電滑鼠,它需要特殊的有柵格的滑鼠墊,過高的成本限制了其使用范圍;

. 1999年,微軟公司與安捷倫公司合作發布了IntelliEye光學引擎,以及第一隻光學滑鼠。

1968年12月9日,全世界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博士。Englebart博士設計滑鼠的初衷就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他製作的滑鼠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並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屏幕上的游標就可以移動。自此,滑鼠和PC就結下了那種難以用言語表達的不解之緣。

自從有了計算機,鍵盤就一直陪伴著它,也一直扮演著主要輸入設備的角色。用鍵盤打字確實不錯,但用來移動游標時,就顯示出其局限性了。於是,就職於美國航空航天局整天與計算機打交道的恩格爾伯特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是否可以用「點控」的方法代替敲擊鍵盤呢?

經過多年努力,在1982年,恩格爾伯特的想法總算變為現實:一種名為「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的產品問世了。它的作用有二,一是控制屏幕上游標的移動,二是代替回車鍵。不過,它的名字太長,實在不便稱呼。

一天,在恩格爾伯特工作的實驗室中,一個「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從電腦桌上掉下來,由於有連線與主機相連,它就懸在半空,從側面看恰似一隻拖著長尾巴的老鼠,此景觸發了恩格爾伯特的靈感,於是,「顯示系統游標位置縱橫移動指示器」便有了「Mouse」(老鼠)這個名稱。當「Mouse」這種計算機輸入設備在我國使用後,人們將它譯為「滑鼠」,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這種設備的外觀和功用。

滑鼠是1964年由Douglas Engelbart發明的,當時Douglas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所(SRI)工作,該研究所是斯坦福大學贊助的一個機構,Douglas Engelbart很早就在考慮如何使電腦的操作更加簡便,用什麼手段來取代由鍵盤輸入的繁瑣指令。
60年代初,他在參加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可不是筆記本電腦哦),畫出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來跟蹤動作的裝置草圖,這就是滑鼠的雛型。到了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再次對這種裝置的構思進行完善,動手製作出了第一個成品。因此Douglas Engelbart也被稱為「滑鼠之父」。
當時還沒有「滑鼠」的名稱,這個新型裝置是一個小木頭盒子,裡面有兩個滾輪,但只有一個按鈕。它的工作原理是由滾輪帶動軸旋轉,並使變阻器改變阻值,阻值的變化就產生了位移訊號,經電腦處理後屏幕上指示位置的游標就可以移動了。
由於該裝置像老鼠一樣拖著一條長長的連線(象老鼠的尾巴),因此,Douglas Engelbart和他的同事在實驗室里把它戲稱為「Mouse」,他當時也曾想到將來滑鼠有可能會被廣泛應用,所以在申請專利時起名叫「顯示系統X-Y位置指示器」,只是人們覺得「Mouse」這個名字更加讓人感到親切,於是就有了「滑鼠」的稱呼。

㈩ 急需滑鼠的歷史,希望圖文都有

滑鼠
全稱:顯示系統縱橫位置指示器,因形似老鼠而得名「滑鼠」(港台作滑鼠)。「滑鼠」的標准稱呼應該是「滑鼠器」,英文名「Mouse」。滑鼠的使用是為了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
[滑鼠的發展簡史及其技術派系-純機械式滑鼠]
原始滑鼠只是作為一種技術驗證品而存在,並沒有被真正量產製造。在滑鼠開始被正式引入PC機之後,相應的技術也得到革新。依靠電阻不同來定位的原理被徹底拋棄,代之的是純數字技術的「機械滑鼠」。
與原始滑鼠不同,這種機械滑鼠的底部沒有相互垂直的片狀圓輪,而是改用一個可四向滾動的膠質小球。這個小球在滾動時會帶動一對轉軸轉動(分別為X轉軸、Y轉軸),在轉軸的末端都有一個圓形的解碼輪,解碼輪上附有金屬導電片與電刷直接接觸。當轉軸轉動時,這些金屬導電片與電刷就會依次接觸,出現「接通」或「斷開」兩種形態,前者對應二進制數「1」、後者對應二進制數「0」。接下來,這些二進制信號被送交滑鼠內部的專用晶元作解析處理並產生對應的坐標變化信號。只要滑鼠在平面上移動,小球就會帶動轉軸轉動,進而使解碼輪的通斷情況發生變化,產生一組組不同的坐標偏移量,反應到屏幕上,就是游標可隨著滑鼠的移動而移動。

與原始滑鼠相比,這種機械滑鼠在可用性方面大有改善,反應靈敏度和精度也有所提升,製造成本低廉,成為第一種大范圍流行的滑鼠產品。但由於它採用純機械結構,定位精度難如人意,加上頻頻接觸的電刷和解碼輪磨損得較為厲害,直接影響了機械滑鼠的使用壽命。在流行一段時間之後,它就被成本同樣低廉的「光機滑鼠」所取代,後者正是現在市場上還很常見的所謂「機械滑鼠」。
[滑鼠的發展簡史及其技術派系-光學機械式滑鼠]
為了克服純機械式滑鼠精度不高,機械結構容易磨損的弊端,羅技公司在1983年成功設計出第一款光學機械式滑鼠,一般簡稱為「光機滑鼠」。光機滑鼠是在純機械式滑鼠基礎上進行改良,通過引入光學技術來提高滑鼠的定位精度。與純機械式滑鼠一樣,光機滑鼠同樣擁有一個膠質的小滾球,並連接著X、Y轉軸,所不同的是光機滑鼠不再有圓形的解碼輪,代之的是兩個帶有柵縫的光柵碼盤,並且增加了發光二極體和感光晶元。當滑鼠在桌面上移動時,滾球會帶動X、Y轉軸的兩只光柵碼盤轉動,而X、Y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便會照射在光柵碼盤上,由於光柵碼盤存在柵縫,在恰當時機二極體發射出的光便可透過柵縫直接照射在兩顆感光晶元組成的檢測頭上。如果接收到光信號,感光晶元便會產生「1」信號,若無接收到光信號,則將之定為信號「0」。接下來,這些信號被送入專門的控制晶元內運算生成對應的坐標偏移量,確定游標在屏幕上的位置。

藉助這種原理,光機滑鼠在精度、可靠性、反應靈敏度方面都大大超過原有的純機械滑鼠,並且保持成本低廉的優點,在推出之後迅速風靡市場,純機械式滑鼠被迅速取代。完全可以說,真正的滑鼠時代是從光機滑鼠開始的,它一直持續到今天仍未完結,目前市場上的低檔滑鼠大多為該種類型。不過,光機滑鼠也有其先天缺陷:底部的小球並不耐臟,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兩個轉軸就會因粘滿污垢而影響光線通過,出現諸如移動不靈敏、游標阻滯之類的問題,因此為了維持良好的使用性能,光機滑鼠要求每隔一段時間必須將滾球和轉軸作一次徹底的清潔。在灰塵多的使用環境下,甚至要求每隔兩三天就清潔一次。另外,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光機滑鼠無法保持原有的良好工作狀態,反應靈敏度和定位精度都會有所下降,耐用性不如人意。
[滑鼠的發展簡史及其技術派系-光電滑鼠]
與光機滑鼠發展的同一時代,出現一種完全沒有機械結構的數字化光電滑鼠。設計這種光電滑鼠的初衷是將滑鼠的精度提高到一個全新的水平,使之可充分滿足專業應用的需求。這種光電滑鼠沒有傳統的滾球、轉軸等設計,其主要部件為兩個發光二極體、感光晶元、控制晶元和一個帶有網格的反射板(相當於專用途的滑鼠墊)。工作時光電滑鼠必須在反射板上移動,X發光二極體和Y發光二極體會分別發射出光線照射在反射板上,接著光線會被反射板反射回去,經過鏡頭組件傳遞後照射在感光晶元上。感光晶元將光信號轉變為對應的數字信號後將之送到定位晶元中專門處理,進而產生X-Y坐標偏移數據。

此種光電滑鼠在精度指標上的確有所進步,但它在後來的應用中暴露出大量的缺陷。首先,光電滑鼠必須依賴反射板,它的位置數據完全依據反射板中的網格信息來生成,倘若反射板有些弄臟或者磨損,光電滑鼠便無法判斷游標的位置所在。倘若反射板不慎被嚴重損壞或遺失,那麼整個滑鼠便就此報廢;其次,光電滑鼠使用非常不人性化,它的移動方向必須與反射板上的網格紋理相垂直,用戶不可能快速地將游標直接從屏幕的左上角移動到右下角;第三,光電滑鼠的造價頗為高昂,數百元的價格在今天來看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那個年代人們只願意為滑鼠付出20元左右資金,光電滑鼠的高價位顯得不近情理。由於存在大量的弊端,這種光電滑鼠並未得到流行,充其量也只是在少數專業作圖場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隨著光機滑鼠的全面流行,這種光電滑鼠很快就被市場所淘汰。
[滑鼠的發展簡史及其技術派系-光學滑鼠]
雖然光電滑鼠慘遭失敗,但全數字的工作方式、無機械結構以及高精度的優點讓業界為之矚目,倘若能夠克服其先天缺陷必可將其優點發揚光大,製造出集高精度、高可靠性和耐用性的產品在技術上完全可行。而最先在這個領域取得成果的是微軟公司和安捷倫科技。在1999年,微軟推出一款名為「Intelli Mouse Explorer」的第二代光電滑鼠,這款滑鼠所採用的是微軟與安捷倫合作開發的IntelliEye光學引擎,由於它更多藉助光學技術,故也被外界稱為「光學滑鼠」。
光學滑鼠的各項指標完全達到了設計初衷。它既保留了光電滑鼠的高精度、無機械結構等優點,又具有高可靠性和耐用性,並且使用過程中勿須清潔亦可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在誕生之後迅速引起業界矚目。2000年,羅技公司也與安捷倫合作推出相關產品,而微軟在後來則進行獨立的研發工作並在2001年末推出第二代IntelliEye光學引擎。這樣,光學滑鼠就形成以微軟和羅技為代表的兩大陣營,安捷倫科技雖然也掌握光學引擎的核心技術,但它並未涉及滑鼠產品的製造,而是向第三方滑鼠製造商提供光學引擎產品,目前市面上非微軟、羅技品牌的滑鼠幾乎都是使用它的技術。
光學滑鼠的結構與上述所有產品都有很大的差異,它的底部沒有滾輪,也不需要藉助反射板來實現定位,其核心部件是發光二極體、微型攝像頭、光學引擎和控制晶元。工作時發光二極體發射光線照亮滑鼠底部的表面,同時微型攝像頭以一定的時間間隔不斷進行圖像拍攝。滑鼠在移動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圖像傳送給光學引擎進行數字化處理,最後再由光學引擎中的定位DSP晶元對所產生的圖像數字矩陣進行分析。由於相鄰的兩幅圖像總會存在相同的特徵,通過對比這些特徵點的位置變化信息,便可以判斷出滑鼠的移動方向與距離,這個分析結果最終被轉換為坐標偏移量實現游標的定位。
普及歷程】
滑鼠被發明之後,首先於1973年被Xerox公司應用到經過改進的Alto電腦系統中,但是遺憾的是,當時這些系統都是實驗用的,完全被用於研究工作,並沒有向大眾推廣,所以滑鼠一直都默默無聞。1979年,Apple公司創始人Steve Jobs被邀請觀看Alto以及執行在該系統上的軟體。Steve Jobs被自己所看到的電腦技術所震撼,他意識到這些技術代表了電腦未來的發展潮流。這些技術就包括使用滑鼠作為指點輸入設備和操作系統使用的GUI(Graphics User Interface,圖形用戶界面)。Apple公司立即將這些功能加入自己的系統中,准備開發新型的家用電腦,並且高薪挖到了十幾位Xerox公司的技術人員。 1981年,Xerox公司推出了使用滑鼠,並應用GUI操作系統的Star 8010電腦,這是大眾首次了解滑鼠,可惜由於這種電腦價格過於昂貴,銷量很小。盡管如此,滑鼠已經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並開始為人們所掌握。1983年,Apple公司正式推出LISA電腦,這是Apple公司自己的第一台使用滑鼠的電腦,進一步把滑鼠介紹給了廣大用戶,讓用戶認識到了滑鼠的作用。1984年,LISA的升級產品--Macintosh問世,這是Apple公司的一個里程碑,也是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為Apple公司帶來豐厚收入的同時,也讓滑鼠走進了千家萬戶。之後,由於OS/2,Windows系統的廣泛使用更進一步推廣了滑鼠和GUI的應用,使得滑鼠逐漸流行起來,並最終成為了電腦的標准配置,從此,每台電腦旁邊都有了一個忠實的伴侶,那就是「Mouse」--滑鼠。
[編輯本段]【首隻滑鼠】
滑輪滑鼠滑鼠(Mouse),又譯滑鼠,是一種很常用的電子計算機輸入設備,它可以對當前屏幕上的游標進行定位。並通過按鍵和滾輪裝置對游標所經過位置的屏幕元素進行操作。滑鼠的鼻祖於1968年出現。美國科學家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lebart)在加利福尼亞製作了第一隻滑鼠。
1968年,滑鼠的原型誕生;
1968年12月9日,世界上的第一個滑鼠誕生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它的發明者是Douglas Englebart(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博士)。這只滑鼠的設計目的,是為了用滑鼠來代替鍵盤那繁瑣的指令,從而使計算機的操作更加簡便。這只滑鼠的外形是一隻小木頭盒子,其工 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帶動樞軸轉動,繼而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
,並將信號傳至電子計算機主機。
這只滑鼠被一度稱為"X-Y軸位置指示器",是歷史上最早發明的滑鼠。
為了預防連接失效,我將在斯坦福大學官方網站找到的圖片全部上傳,斯坦福大學自己卻認為,歷史上這第一隻滑鼠大約是1964年就在實驗室誕生了,而不是1968年。。。這張工作原理草圖是博士自己繪制的。厲害啊!我們應該感謝他。
依次是:工作原理圖,斯坦福大學校方四張圖,兩張彩色的正面和背面圖,以及一張1968年第一台「電腦+滑鼠」方式的操作示範,以及博士當年和現在的照片。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現在生活中又出現了無繩滑鼠和光電滑鼠。
[

閱讀全文

與滑鼠發明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