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都江堰創造人是誰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② 都江堰是誰造的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許多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葯,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堤之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現在的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領大眾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魚嘴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制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准。
③ 誰創建了四川都江堰
戰國末期.秦為了將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決定徹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時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張若任蜀守。李冰為蜀守的時間,李冰經過實地調查,發現開明所鑿的引水工程渠首選擇不合理,因而廢除了開明開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沖積扇的頂部灌縣玉壘山處,這樣可以保證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暢的渠首網。李冰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創造了竹籠裝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之。累而壅水。」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維修都簡單易行。而且,籠石層層累築,既可免除堤埂斷裂,又可利用卵石間空隙減少洪水的直接壓力,從而降低堤堰崩潰的危險。
李冰還創用石人測量岷江水位。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這是見於記載最早的水則,說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漲落的大致幅度。 除都江堰外,李冰還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導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經什邡、郫,別江」;「穿石犀溪於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經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等。這一切都說明了李冰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水利工程專家。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工程,不僅在中國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佔有光輝一頁。唯都江堰經久不衰,至今仍發揮著防洪灌溉和運輸等多種功能。
④ 都江堰它的發明時間,發明者,主要作用是什麼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1982年,都江堰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0年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大會上,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第二款有關文化遺產定義的規定,由於都江堰水利工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運行科學,且與環境和諧結合,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因此都江堰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⑤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誰設計的
都江堰建於公元前256年,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⑥ 都江堰是誰修建的
李冰父子。
李冰,戰國時期的水利家,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後,蜀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千百年來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徹底根除。
兩千多年前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在中國水利史上,而且在李冰斗想·世界水利史上也佔有光輝的一頁。它悠久的歷史舉世聞名,它設計之完備令人驚。
(6)都江堰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公元前256年,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率眾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該大型水利工程現存至今依舊在灌溉田疇,是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無壩引水為特徵,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人們為了紀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廟,稱為二王廟。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間,蜀郡郡守李冰率領蜀地各族人民創建了都江堰這項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
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猶存。
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成為世界佳水資源利用的典範。
⑦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誰設計的
李冰,中國古代科學家,其身世和生卒年代已經無法詳考。只知道約在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李冰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此外還流傳有他父子二人興建都江堰的故事。
水利是農業的根本命脈,我們的老祖先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並開始致力於水利工程建設和研究。於是春秋之際在中原地區建設了四大水利工程:河北漳水十二渠、關中平原鄭國渠、安徽壽縣的芍陂、四川灌縣都江堰。這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要數都江堰,這是因為它至今基本上仍是當初原貌,李冰設計的都江堰,用今天的科學來分析,也仍然是無懈可擊的。
都江堰是世界歷史罕見的水利工程。
李冰採用人工的辦法,在距離玉壘山稍遠的江心,築起一道分水堰,迫使岷江流到玉壘山前分成兩股,讓其中一股流人寶瓶口。在波濤洶涌的江中築成如此的大堰,何其難也。當時用鵝卵石築,石頭太小,水一沖即垮;用開鑿寶瓶口的大石塊築,投入水中,仍被沖得東搖西晃。李冰從多次失敗的試驗中,終於採用漫山遍野的竹子,編成竹籠,再裝上鵝卵石,形成一個整體,一舉獲得成功。這個簡單而有效的辦法,形成水利史上有重大意義的發明創造,一直為後來的水利工程所廣泛採用,直到今天築堤修堰時常用的「鉛籠」,也是根據這個原理製作的。
都江堰是我國古代農田灌溉系統的傑作,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其規模之大,建築之早和收益之宏,在古代世界是沒有先例的。
都江堰由分水「魚咀」、「飛沙堰」和「寶瓶口」三項主要工程組成。分水「魚咀」是中流作堰,把岷江一分為二。東邊是內江,是岷江的別流;西邊是外江,是岷江的主流。「飛沙堰」是調節入渠水量的溢洪道,而「寶瓶口」是總進水口。李冰採用「分流守江,築堰引水」的辦法,使這三項工程互相依賴,互相調節,互相制約,構成了一個設計周密、布局合理的水利樞紐工程,具有灌溉、防洪和航運等多種效益。
都江堰以其高度的科學性和創造性的完美結合,一直使用了兩千多年,灌溉了內江兩岸的千里沃野,至今完好。因此李冰和他所興建的都江堰受到無數中外科學家的一致贊譽。
⑧ 都江堰簡介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都江堰的景點
1、伏龍觀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其下臨深潭,傳說因李冰父子治水時曾在這里降伏孽龍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為:「於雖齊聖,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又有功於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典忘祖,於掩其父得無紊欽?」
2、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橫跨內外兩江,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古名「珠浦橋」,宋淳化元年改「評事橋」,清嘉慶建新橋更名為「安瀾橋」。
原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3、卧鐵
卧鐵是埋在內江「鳳棲窩」處的淘灘標准,也是內江每年維修清淘河床深淺的標志。相傳李冰建堰時在內江河床下埋有石馬,作為每年淘灘深度的標准,後來演變為卧鐵。
現有四根卧鐵分別是明朝萬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國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遊客在離堆古園內噴泉處能看到的這四根卧鐵的復製品,其真品還埋在內江河床下。
⑨ 都江堰是誰修建的,距今多少年了呢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過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秦相司馬錯語)。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都江堰的修建過程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於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制石馬置於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准。
在李冰的組織帶領下,人們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八年的努力,終於建成了這一歷史工程——都江堰。
⑩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誰設計的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李冰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