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我的小發明風箏

我的小發明風箏

發布時間:2021-12-27 22:33:46

⑴ 研究小發明

一、材料:直徑65mm時鍾齒輪1隻,70×70×2(mm)有機玻璃板2塊,自行車輻條5根,1號手電筒1隻,131電動機1隻,ø4×90(mm)鐵棒1根,ø1.5mm粗銅絲及ø3mm螺絲若干。

二、製作:

1、將有機玻璃板加工成直徑70mm的圓盤2隻,中間各鑽一個直徑為4.5mm的孔,再按圖一鑽五個小孔,孔徑以能恰恰插入輻條為好。

2、按圖一安裝線輪。將鐵棒的兩端用絞扳絞出螺紋後插入線輪。在齒輪上鑽5個小孔,並在線輪的一個圓盤上鑽相應的5個小孔,用螺絲螺母把齒輪(圖二)和圓盤擰合在一起。

3、去掉手電筒簡的頭部,把線輪插入手電筒,用螺母固定線輪,在鐵棒的另一端用螺母定位。

4、將帶有短齒桿的131電動機置於電簡的適當位置並使齒桿與齒輪嚙合,然後將電動機固定在電筒上。

5、取粗銅絲按圖三折製成一個穿線架後焊接在電筒上。取細電線一段,穿入電筒接妥電路,由電筒的按鈕開關控制電動機。

6、最後在線尾拴上一個用回形針改制的線尾夾。

三、使用:

收線時,右手握收線器,左手拉動風箏線,線輪飛速轉動,一百多米的細線很快就能收入輪內了。

⑵ 我需要5位科學家發明的小故事,300字以上

電燈的發明
燈是人類征服黑夜的一大發明。19世紀前,人們用油燈、蠟燭等來照明,這雖已沖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類從黑夜的限制中徹底解放出來。只有發電機的誕生,才使人類能用各色各樣的電燈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變為白晝,擴大了人類活動的范圍,贏得更多時間為社會創造財富。
真正發明電燈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他是鐵路工人的孩子,小學未讀完就輟學,在火車上賣報度日。愛迪生是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製作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器特別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明電機後,愛迪生就決心製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
愛迪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製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後,制定發詳細的試驗計劃,分別在兩方面進行試驗:一是分類試驗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二是改進抽空設備,使燈泡有高真空度。他還對新型發電機和電路分路系統等進行了研究。
愛迪生將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逐一地試驗下來,唯獨白金絲性能量好,但白金價格貴得驚人,必須找到更合適的材料來代替。1879年,幾經實驗,愛迪生最後決定用炭絲來作燈絲。他把一截棉絲撒滿炭粉,彎成馬蹄形,裝到坩鍋中加熱,做成燈絲,放到燈泡中,再用抽氣機抽去燈泡內空氣,電燈亮了,竟能連續使用45個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1879年除夕,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燈火通明。
為了研製電燈,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連續幾天試驗,發明炭絲作燈絲後,他又接連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最後又選用竹絲,通過高溫密閉爐燒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絲,裝到燈泡里,再次提高了燈泡的真空度,電燈竟可連續點亮1200個小時。電燈的發明,曾使煤氣股票3天內猛跌百分之十二。
繼愛迪生之後,1909年,美國柯進而奇發明了用鎢絲代替炭絲,使電燈效率猛增。從此,電燈躍上新台階,日光燈、碘鎢燈等形形色色的燈如雨後春筍般登上照明舞台。
燈使黑暗化為光明,使大千世界變得更光彩奪目,絢麗多姿.

愛問為什麼的孩子愛迪生

1847年2月11日,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叫米蘭的小鎮上,一個長著圓臉蛋、藍眼睛、淡色的頭發的小男孩降生了。男孩長得很秀氣,跟媽媽像極了。但男孩的身體卻很單薄,一副弱不經風的樣子,嬌嫩得讓人心疼,可他的腦袋出奇的大,讓人擔心長大了自己的脖子都頂不動。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發明大王」托馬斯·阿爾伐·愛迪生。愛迪生祖居荷蘭,父親山墨爾是個勤勞耕作的農民,母親當過鄉村教師。他在家中排行第七,是最小的一個孩子,因此備受媽媽的寵愛。
愛迪生從小體質比較弱,三歲以前的一千多個日子,他不知得過多少次病,不知哇哇大哭過多少回,媽媽又是擔心,又是著急,整天坐立不安。後來在媽媽耐心周到的照料下,愛迪生的身體一天天壯實起來。
愛迪生體質雖弱,卻愛動腦筋。他的好奇心特別強,老愛問為什麼,看見想不明的事情就問,問了就轉著眼珠想。
「為什麼鍋上冒蒸氣?」「為什麼凳子四條腿?」「金子是什麼?」父親常常被兒子的問題弄得張口結舌。
小愛迪生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興趣得到了媽媽的充分肯定。媽媽當過小學的教師,她知道,好奇是打開神秘知識寶庫的一把萬能鑰匙,沒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所以每當愛迪生問她為什麼時,媽媽總是微笑著,細心地開導他,把其中的道理講給他聽。這個時候,愛迪生總是歪著大腦袋,睜大眼睛聽著,聽完後,還會有一大堆新的「為什麼」從他的頭腦中冒出來。
愛迪生不僅愛問為什麼,而且什麼事都想親自試一試,也鬧過不少笑話。
四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和小夥伴們一起在大樹下玩兒,不知是誰發現了樹杈上有一個馬蜂窩。
「窩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大家都搖搖頭。
「不如我們把它捅下來瞧一瞧,好不好?」愛迪生向小夥伴們建議說。
「大馬蜂會蟄人的,要捅你去捅!」小夥伴們都躲得遠遠的。
愛迪生一心想弄清楚其中的奧秘,於是找來一很長樹枝,硬是把馬蜂窩給捅了下來。頓時,一群大馬蜂都向愛迪生涌來。片刻之間,愛迪生已被馬蜂蜇得滿臉紅腫,幾乎連眼睛都睜不開了,即使這樣,他還要把蜂巢的構造看清楚。
還有一次,那是六歲的時候。一天早飯後,媽媽正在做針線活兒,愛迪生「咚」一下撞開了門,連跳帶蹦跑進來了,嚇得媽媽把手都扎了。
愛迪生氣喘吁吁地問:「媽媽,大母雞趴在雞蛋上做什麼呀?」
媽媽笑著說:「在孵小雞呀。雞媽媽就是用自己的體溫、用自己的身體一天天將雞娃娃孵出來的。」
「噢,原來是這樣,太有趣了。」愛迪生拍拍大腦袋,一臉恍然大悟的表情,推開門出去了。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也不見愛迪生的蹤影。媽媽很著急,一家人四下尋找。一直到傍晚時分,大家才發現這個小傢伙竟然在院雞舍旁邊做了個「窩」,裡面放了幾個雞蛋,他正小心翼冀地趴在雞蛋上,一動也不動。
媽媽看他專心致志的樣子問:「孩子,你在做什麼呢?」「我在孵小雞呢!」他一本正經地回答。
一家人笑得前仰後台,想不到他居然餓著肚子,從早到晚趴在雞蛋上,整整「孵」了一天。就是如此濃厚的興趣以及超人的耐心,成了愛迪生一生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愛迪生得知母雞在孵小雞時,學著母雞的樣子蹲在草堆里孵小雞。這個可笑的行為充分體現了他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敢於實踐的優秀品質。



愛迪生在幾十年間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愛迪生在七十五歲的時候,還每天准時到實驗室上班。有個記者問他:「愛迪生先生,你打算什麼時候退休呢?」愛迪生為難地說:「糟糕,這個問題,我活到現在還沒有來得及考慮呢!」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 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麼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1862年8月,一天早晨,愛迪生正在某個小車站上賣報。猛一抬頭,只見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蹲在鐵軌旁玩石子,一列貨車正朝他飛馳而來。愛迪生「哎呀」一聲,扔下報紙,奮不顧身地沖下站台,一把搶出小孩。這時候,火車擦著他的耳朵呼嘯而過。好險哪!愛迪生抱著小男孩摔倒在鐵軌旁,他的臉和手被劃破了,然而,孩子得救了。
小男孩的爸爸叫麥肯基,是這個站的站長,他是一位優秀的報務員。麥肯基親眼看到這驚險的場面,感動得話都說不連貫了:「謝……謝謝,謝謝你救……救了我的孩子!」
愛迪生卻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他從地上撿起報紙,拍打拍打身上的灰土,登上火車就走了。
第二天,當愛迪生乘坐的火車進站的時候,麥肯基早已在站台上等候著了。他十分誠懇地對愛迪生說:「我沒有什麼可以酬謝你的。聽說你對電報很有興趣,要是你願意,我可以教你收發報技術,使你成為一名報務員。」這番話正說在小愛迪生的心坎上。他高興地接受了麥肯基的好意,跟著他學習收發電報的技術。
愛迪生學習很專心,進步很快。才三個月的工夫,他收發電報的技術已經很熟練,麥肯基推薦他擔任了火車站的報務員工作,這次非常意外的學習機會,為愛迪生以後進行的偉大發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科學家愛因斯坦

(1879-1955)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物理學革命的旗手。1879年 3月14日生於德國烏耳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一年後,隨全家遷居慕尼黑。父親和叔父在那裡合辦一個為電站和照明系統生產電機、弧光燈和電工儀表的電器工。在任工程師的叔父等人的影響下,愛因斯坦較早地受到科學和哲學的啟蒙。1894年,他的家遷到義大利米蘭,繼續在慕尼黑上中學的愛因斯坦因厭惡德國學校窒息自由思想的軍國主義教育,自動放棄學籍和德國國籍,隻身去米蘭。1895年他轉學到瑞士阿勞市的州立中學;1896年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范系學習物理學,1900年畢業。由於他的落拓不羈的性格和獨立思考的習慣,為教授們所不滿,大學一畢業就失業,兩年後才找到固定職業。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他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科學研究,於1905年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同年,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1908年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從此他才有緣進入學術機構工作。1909年離開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語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任母校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教授。1914年,應M·普朗克和W·能斯脫的邀請,回德國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應H·A·洛倫茲和P·埃倫菲斯特(即P·厄任費斯脫)的邀請,兼任荷蘭萊頓大學特邀教授。回德國不到四個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投入公開的和地下的反戰活動。他經過8年艱苦的探索,於1915年最後建成了廣義相對論。他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要彎曲的預言,於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A·S·愛丁頓等人的日全食觀測結果所證實,全世界為之轟動,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在西方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同時也招來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沙文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和排猶主義者的惡毒攻擊。1933年1月納粹攫取德國政權後,愛因斯坦是科學界首要的迫害對象,幸而當時他在美國講學,未遭毒手。3月他回歐洲後避居比利時,9月9日發現有準備行刺他的蓋世太保跟蹤,星夜渡海到英國,10月轉到美國普林斯頓,任新建的高級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國國籍。

1939年他獲悉鈾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的發現,在匈牙利物理學家L·西拉德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製原子彈,以防德國佔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兩個城市上空投擲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戰後,為開展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國內法西斯危險,進行了不懈的斗爭。

1955年 4月18日因主動脈瘤破裂逝世於普林斯頓。遵照他的遺囑,不舉行任何喪禮,不築墳墓,不立紀念碑,骨灰撒在永遠對人保密的地方,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為聖地。

蘋果與萬有引力

——牛頓的故事

依撒克·牛頓(1642-1727)英國科學家。他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建立經典力學的基本體系,在光學、熱學、天文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貢獻,在數學方面又是微積分的創始人之一。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園里觀賞月亮。他仰望那鑲著點點繁星的蒼穹,思索著為什麼月亮會繞著地球運轉而不會掉落下來。忽然,有個東西打在了他的頭上,這並不很重的一擊,把他從沉思中驚醒。他低頭一看,原來,是一隻熟透的大蘋果從樹上掉落下來。他撿起蘋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為什麼蘋果不落向兩旁,不飛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這一定是地球有某種引力,把所有的東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蘋果是這樣,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運轉。因為有引力,使它不能遠離地球;因為有速度,使它不會像蘋果一樣掉落下來……夜漸漸地深了,青年手中拿著蘋果,開心地笑了。他就是發現萬有引力的英國科學家牛頓。這一年,他才24歲。

牛頓,1642年12月25日出生在英國。他爸爸是個自耕農,在他出世前兩個月就死去了。他兩歲起就跟著年邁的祖母過著貧困孤苦的生活。

牛頓在12歲的時候進入格蘭鎮小學讀書。他從小就非常熱愛科學,經常製造一些靈巧的小機械。他自己製作了一個小巧的水鍾,是仿照沙漏的作法製成的。用一個小水池,使池中的水緩緩流出,水面逐漸降低,水面上的浮標就跟著逐漸下降,於是帶動指針轉動,指示時刻。

放風箏,是孩子們都喜愛的游戲。聰明的小牛頓更玩出了新花樣:一天晚上,他把一隻紙燈籠系在了風箏上放到天空。許多看見了空中風箏的人,都叫起來:「彗星!」當人們知道天空中閃亮的是風箏上的燈籠,才恍然大悟了。

牛頓是個意志堅強的孩子。在學校里,當他受到大同學的侮辱時,他總是拚命反抗。他常說:「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肯努力奮斗,是沒有不成功的。」正是這種頑強的精神,帶領牛頓登上科學群山那一個又一個巔峰。

牛頓在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時,常常會忘記自己和別人的存在,陷入一種「痴迷」的狀態。

有一次,他請朋友到家裡做客。當他走出房門去拿酒時,忽然想起關於月球軌道的運算,於是就把請客的事忘到了九霄雲外,自顧自地忙著計算起來。朋友知道牛頓的脾氣,只好自己吃掉了盤子里的雞,把骨頭吐在了桌子上。牛頓終於計算完了,這才想起請客的事。走回桌前一看,雞只剩下了骨頭,他恍然大悟地說:「我以為我還沒有吃飯呢,原來已經吃過了。」

盡管牛頓在科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卻仍然十分謙虛。他曾這樣說過:「如果我所見的比笛卡爾(法國17世紀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要遠一點兒,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

在英國烏爾索普牛頓老家的花園里的那棵蘋果樹,一直被精心地保護著。1820年,這棵樹死後,被分成好幾段,分別在英國皇家學會等處保存了起來。這棵與科學結緣的蘋果樹,不僅留有牛頓嚴謹學風的印記,更流傳著牛頓謙遜的美德。

天才少年——比爾·蓋茨

美國人比爾·蓋茨靠著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20年裡,魔術般地把900美元變成139億美元,讓世人大吃一驚。有人說,蓋茨和他的微軟公司將會改變整個世界。

1955年10月28日晚,可愛的小蓋茨出世了,盡管當時沒人能預見到這孩子將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但大家對他備加喜愛。蓋茨非常愛讀書,當別的孩子還沉迷於電視卡通片時,他已學會像大學者一樣獨坐房裡翻閱父親的藏書了。他成天泡在書堆里,有時可以幾個小時一動不動地翻看厚厚的《世界圖書網路全書》。

小蓋茨天生精力旺盛,非常好動。還是在嬰兒時,他就喜歡讓搖籃長時間不停地晃動,這好像很有趣。直到今天,他還是喜歡不停地搖晃,這幾乎成了美國婦孺皆知的蓋茨特徵。他七八歲時,母親擔任社區服務工作,經常帶他到學校里去給學生講解西雅圖的歷史,蓋茨總是坐在前排極為專心地聽講,這時好動的習慣卻一點兒也找不到了。

蓋茨從小志向遠大。上四年級時,他就對自己的好友說:「與其做一株綠洲中的小草,還不如做一棵禿丘上的橡樹。」

他和許多孩子一樣,夢想成為人中豪傑。對於老師布置的作業,無論是演奏樂器還是寫作文,一概都認真完成,就是花很長時間,也要盡力爭第一。一次,老師讓每人寫一篇故事,不超過20頁即可,他卻寫了100頁。蓋茨善於思考,喜歡創新。他覺得人人都應有自己的創造發明。

他也像許多美國孩子一樣,當過童子軍。長途行軍時,別的孩子叫苦連天,蓋茨磨破了雙腳,鮮血直流,他卻忍著傷痛和疲憊,堅持到底。

蓋茨生於名門世家,但父母卻不過度奢華。在母親的安排下,一家人的吃飯、出遊,包括孩子們的穿衣都井井有條。家庭這種嚴謹、精細的作風自然而然也影響了比爾·蓋茨,養成他節儉的習慣。

「時間」和「觀念」是蓋茨最注重的兩個條件。在他的讀書筆記中清楚地記下這樣一句座右銘:「機會加時間等於金錢。」自從他在中學就讀後,便迷上了計算機,從此蓋茨與計算機結下了不解之緣。

⑶ 我要簡易小製作 一定要有創意

最好讓孩子自己動腦動手,別什麼事都大人承包,你這是害孩子,會造成惡性循環,使孩子更沒有進取心,即使孩子這次沒有完成任務,只要盡力了,家長也該鼓勵孩子。積極的發現孩子的長處,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要求孩子都一樣。

⑷ 最新小發明

電熱干鞋器

干鞋器基本知識
基本結構、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
1、干鞋器的基本結構:由電源線、分線夾、指示燈、加熱器、散熱片等五大部分組成。部分型號配有除臭殺菌葯液。
2、使用方法;將葯液灑入欲烘鞋內,然後將散熱片置入鞋內前部。一鞋一隻,再將電源線插頭插入市電插座,指示燈發光,表明電源接通,不用人看守,長時間放於鞋內烘烤無妨。若把第二天要穿的襪子輕搭在鞋口上,既把襪子烤熱,也讓鞋內的熱度加大,又不會影響透氣,效果更佳。烘烤其它物品時注意透氣,切忌多層包裹烘烤或放入被窩中。
3、工作原理:本產品巧妙的構思就是設計精確的電熱元件和散熱片,使散熱片溫度維持在55度左右,這是烘乾織物,又不損傷織物的最佳溫度。由於鞋口與外界沒有密封,空氣受熱可攜帶部分熱量從此逸出,因而使加熱量與逸出的熱氣和鞋吸收的熱量在55度左右時正好於熱平衡狀態,所以本產品可長期通電,無須人員看守。

鞋尖是最潮濕的部位,干鞋器的前部是直接從發熱元件通過傳導熱方式將幾乎與發熱元件同等的熱量傳遞到鞋尖,相對溫度最高;腳腹與腳背的濕度比較小,就利用干鞋器的輻射熱傳遞熱量;特殊的蝶型散熱片,線形接觸鞋底,在鞋內形成上下兩個熱空氣通道,便於受熱後的空氣從鞋口上升時帶走鞋內的潮氣,乾燥的冷空氣換入鞋內,形成對流;充分利用物理學中熱傳遞的三種方式,以達到最好的干鞋效果。

⑸ 逃離死神的小發明家是誰

在歐洲的島國英國林肯郡格蘭瑟姆鎮南面約10公里處,有個偏僻的烏爾索普村。

1642年12月25日聖誕節的清晨,靜悄悄的烏爾索普村裡一幢用石頭砌成的小樓,不一會兒,從小樓里傳出了嬰兒落地的呱呱哭聲。

產婦邊呻吟呻吟:指人因痛苦而發出聲音。邊望著自己的早產兒,臉上露出一絲苦笑。

原來,這個只有1.5公斤重的男嬰,不但瘦得可憐,而且出生不久就全身痙攣(luán),連呼吸都越來越急促。兩個接生婆低聲商量了一陣之後,決定到城裡去求醫購葯,以盡力挽救這個垂危的小生命。

在古老的雙層石砌的農舍里,只剩下照料他們母子倆的鄰居依莎。那個剛出生的小嬰兒,因痙攣的關系,呼吸越來越急促,啼哭不止,像是十分難受。

不久,兩位接生婆及時帶回來的葯,使這個奄奄一息的嬰兒,終於從死神的手中逃脫,僥幸地活下來。

漢娜媽媽為了紀念過世的丈夫,給這個嬰兒起名伊薩克·牛頓。

一出生就失去父親的牛頓,在母親細心的呵護下,終於安然地度過了多病的童年。

年輕美麗的漢娜,經人介紹要改嫁鄰近牧區一個牧師史密斯。史密斯牧師比漢娜大十多歲,也許是因為小牛頓身體弱小,說話有些遲鈍(dùn),外表也顯示不出來聰明的緣故,史密斯不願讓漢娜帶著孩子過門。

雙方商定的條件是:女方不帶孩子,男方割讓每年收入50英鎊的土地給孩子。

在當時的英國,牛頓有50英鎊的年收入,再加上自家年收入30英鎊,便可以維持生活了。

牛頓的外婆是位勤勞善良、待人親切和藹(ǎi)的老人,女兒改嫁以後,她擔負起照顧外孫的職責,對這個沒了父親、又離開了母親的孩子特別疼愛。

牛頓的外祖母主要靠租佃過活,她也時常幹些農活,還在家裡飼養禽畜,所以小牛頓只顧自己玩耍。

就這樣,牛頓從小養成孤僻的性格,不太喜歡和別的孩子玩,沉默寡(ɡuǎ)言,膽小靦腆。

牛頓特別喜愛大自然。自然界太美了,叫不上名字的樹木、花草,五顏六色,光怪陸離光怪陸離:形容現象奇異、色彩繁雜。,這都使牛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牛頓從小喜歡擺弄小物件,會製造各種小玩具。放學回家之後,他就拿起錘(chuí)子、鋸什麼的干起來。

有一次,外婆給他買了一套木工工具,他高興極了,很快做了一輛四輪車。他把小車推到村邊的山坡上,然後坐上去往下滑。不料,車輪碰上一塊石頭,小車翻進溝里,摔壞了。他傷心得大哭起來。看熱鬧的孩子們都笑他「傻」。

牛頓沒有灰心。他又做了一個小水車,拿到河邊去玩,一試驗,水車真地轉動起來。同學們這回才知道牛頓並不傻,而是個心靈心靈:心思靈敏。手巧的人。

1649年,牛頓被送到一所離家不遠的小學去讀書。

本來,牛頓還對學校抱著許多幻想,以為那一定是很有趣的地方,甚至想像老師也許會教他做風車呢。但一進學校,他的幻想就破滅了。老師不像他想像中的和藹(ǎi),每天拿著教鞭,一會兒敲敲黑板,一會兒敲敲桌子,弄得人心驚膽戰。而且,老師並不教學生做風車,而是要他們扳(bān)著指頭數數兒,或到黑板上寫字母……

牛頓對這些功課非常厭煩,期待中的好玩事兒一樣也沒有,因此他對學校生活非常失望,每天都要外祖母催促著才肯去上學。

牛頓在學校表現不佳,可對製作的興趣始終不減。他製成了一架精緻的水車模型,帶到學校里。同學們看到這么漂亮的模型,都紛紛圍攏過來,贊嘆不已。當他們知道這是牛頓自己製作的時候,對牛頓不禁刮目相看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來看……有一班上的大個子看牛頓居然搶了他的風頭,大為不滿,想羞辱他。他走過來看了看模型,撇撇(piě)嘴說:

「這根本不是牛頓做的。誰不知道牛頓是著名的笨蛋!」

「是我做的。」牛頓小聲申辯。「怎麼,你還不服?我問你,這水車既然是你做的,那你知道它為什麼能轉嗎?」

牛頓確實沒想過這個問題,一時語塞。

「騙子!」那大個子同學得意洋洋地說,一邊拿起水車模型用力向地上摔去,然後轉身想離開。

只見牛頓握緊了瘦小的拳頭,用盡全身的力氣,大聲喊叫起來:

「你想干什麼?你太欺負人了!」

隨著喊叫聲,牛頓猛地沖向那個摔壞水車的同學,連哭帶叫發狂地攻擊著。牛頓的舉動使那個班上一向自詡(xǔ)為「大力士」的同學毫無准備,竟然在慌亂中被撞倒在地上。豁出命來的牛頓揮拳猛打,那大個同學居然被打得頭破血流,連連求饒。

在一旁圍觀的男孩都睜大了眼睛,對牛頓的舉動感到非常驚訝:呀!牛頓不是好欺侮的,看他現在多麼兇猛!

這是牛頓有生以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打架。這場架,大大改變了牛頓的一生。從前他總是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柔弱的人,別人嘲笑他,他也不敢討回公道,總是一味忍氣吞聲,別人也因此更加看不起他。經過這次的打架事件,他知道:要贏得別人的尊重,就要事事勝過別人,不僅要在平常得到別人的尊重,也要在學業上領先其他同學。

牛頓升入中學後,也許是因為課程科目比小學多了,學習有了一定的難度,因此各科成績都不十分好。

同班同學中,有人過去學習基礎好,到校後剛剛取得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沾沾自喜:形容自以為很好而得意的樣子。,他們在牛頓的背後指指點點,說牛頓是「獃子」,而他們卻自認為是「天才」。

對周圍同學背後的種種議論,牛頓毫不介意,置之不理,仍然我行我素。上課時,他認真聽講,課後,他認真完成作業,嚴格地遵守學校的紀律。

放學後,牛頓從不在學校逗留,也從不到街頭去玩耍,他總是一個人默默地回到葯店的二樓居室,關上房門,常常沉浸在獨自思考中。這是他不同於一般兒童的地方。

有一段時間,牛頓放學後先不回葯店,卻背著書包跑到格蘭瑟姆鎮的野地里,他是去觀察風力和風向,然後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去改進以前製作的風箏。

一天,夕陽西下,格蘭瑟姆鎮的廣場上聚集著一群中小學生,他們將各種風箏放上天空,有老鷹、有蜻蜓、有別有蝴蝶……

人群中一個孩子高喊:「快看,那個風箏飛得多高!」

怎麼,那上面好像掛著個小燈籠?」

「那是誰放的風箏啊!」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著。

一會兒,大家弄清楚了,那是牛頓放的風箏,他的風箏與其他孩子的不同,不是從商店買的,而是他自己動手製作的。

格蘭瑟姆鎮與烏爾索普比較起來,不僅地方大,而且也先進得多。鎮上有一座風車磨房,牛頓每當經過這里,都要琢(zhuó)琢磨:思考;考慮。磨:風車為什麼會轉動呢?一向有好奇心的牛頓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牛頓經過反復觀察,風車漸漸在腦子里活起來。他回到自己的小房間以後,就憑著記憶勾畫草圖。草圖畫成後,牛頓興奮極了,他跑著去找好朋友,葯店老闆的女兒斯托麗,經過一番努力,兩個小夥伴親密合作,一架風車模型製成了。

葯店老闆克拉克先生,見到精緻的風車模型,贊不絕口。他對牛頓說:「伊薩克,如果你願意的話,就把它安裝在葯店的屋頂上吧!」

自此,風車在葯店的屋頂上隨風轉動,吸引著過往的行人,它自然成了葯店的招牌。

打這以後,克拉克先生明確表示,凡是葯店裡的物品,只要是牛頓感興趣的,無一不可以供他動腦筋去研究。

葯店裡有一個沙漏時鍾,它引起了牛頓的好奇,勾起了他研究的興趣。

牛頓喜歡上沙漏時鍾,就天天觀察來觀察去。他看到沙漏時鍾有上下兩個容器,沙就是通過中間連接容器的線管,從上方慢慢落入下方,而下邊的容器外面有表示時間的刻度,根據沙子落下的多少來看時間。於是,他發現,由於沙子流動的快慢不均勻,所以造成計時不夠准確。

這時候,牛頓聯想到過去曾經讀過的一本書,那上面記載有水漏時鍾的說法。他覺得水漏時鍾似乎比較精確,只要開一個非常小的洞,讓水一滴一滴均勻地滴落,不是計時就會更准確了嗎?他想著想著,就開始動手干起來。

當牛頓製成水漏時鍾時,已是第二天清晨了,牛頓打開窗子,貪婪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

「當、當、當……」教堂響起了洪亮的鍾聲。

這鍾聲每天早晨6時敲響。這時,牛頓快速把水裝入槽,把指針撥向6點。

牛頓跑下樓去,今天是禮拜天,他快步湧入人流,到教堂去做禮拜。當他做完禮拜,飛快地跑上葯店二樓時,見到水漏時鍾正指著7時24分。牛頓怎能不高興呢?他製作的水漏時鍾能正確指示到分。

就在牛頓製作水漏時鍾以前,義大利的科學家伽里略在1583年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從那時起世界上開始有了機械鍾表。可是,由於鍾表的每個零件都需要經過手工精細製作,價格十分昂貴,所以當時一般的家庭還是使用沙漏時鍾的多。

「牛頓製成了水漏時鍾!」

「這可真不簡單啊!」

這消息很快在格蘭瑟姆鎮上傳開了,人們扶老攜(xié)幼,都趕著來參觀。消息傳到格蘭瑟姆中學,校長欣喜異常,也趕來參觀。

格蘭瑟姆鎮因此熱鬧非凡,人們為這件事轟動了!

愛動腦筋的牛頓,不僅在發明創造上心靈手巧,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各門功課的成績也日趨進步。他讀書喜歡鑽研,愛提問題,也樂於和同學們共同研究探討。他的熱情、他的虛心,受到老師的喜愛,也得到同學們的贊揚。

1656年,當牛頓14歲的時候,他的繼父史密斯去世了。

漢娜帶著與牛頓同母異父的兩個妹妹、一個弟弟回到烏爾索普村。這時為生活所迫的牛頓,也中斷了學習,他的母親親自到格蘭瑟姆鎮把牛頓接回家。

回到烏爾索普的牛頓,成了一家的頂樑柱。漢娜把經營家業和耕種農田的事交給了牛頓,他不得不挑起這副擔子。

有一次,牛頓趕著幾只羊到野外去,羊去吃草了,他便拿起書專心致志專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讀起來。由於全身心投入讀書中,就忘掉了周圍的一切,羊闖進鄰居的莊稼地,糟蹋糟蹋:浪費或損壞。了禾苗,他竟一無所知。鄰居找到他,他忙著去道歉。

1658年的一天,一場罕見的風暴襲擊著英倫三島。風暴引起河水泛濫,樹木也被連根拔起。

牛頓的家鄉林肯郡(jùn)烏爾索普村也遭到劫(jié)難。風暴襲來了,樹被颳得東倒西歪,農田裡莊稼倒伏,村子裡能幹活的人,無一不冒著狂風暴雨,下到田裡搶救壓稼。

牛頓面對這少見的大風暴十分感興趣。他想知道:這么強的風能把樹吹倒,究竟它有多大的力啊!牛頓腦子里閃過這個念頭,便興奮得猶如著了魔。他在狂風中奔跑起來。

自從牛頓中途輟學後,格蘭瑟姆中學的不少老師和同學都為這位初露才華的學生惋惜,特別是中學的校長時時掛記著牛頓。

這天,格蘭瑟姆中學的校長也親自到牛頓家裡,校長是來說服漢娜讓牛頓復學的。

在牛頓即將復學的日子裡,詹姆士牧師囑咐外甥說:「伊薩克,你就要回到中學讀書去了。要記住,要麼你是一個無所事事的大廢物,要麼你是一個大天才。究竟是什麼,只有天曉得了!」

牛頓再次進入格蘭瑟姆中學後,刻苦學習,他對數學、幾何學特別鍾情。除此之外,他還用心學習拉丁文、神學。為此,校長經常表揚他,並號召其他同學向他學習。

⑹ 求助生活中的小發明,小創作

去找個瓶子 底下能打孔的 底下部分用來放肥皂,不要太長 再在瓶子上面部分剪一層 套在底座(為了讓水順利流出來) 可以找瓶子也可以選擇易啦罐 2塊瓶子最後可以用雙面膠或膠帶弄好
(很簡單吧,找個瓶子就能做了,實用 美觀大方)

平常的肥皂盒子下面都有積水 肥皂放完會放爛或壞掉(這個就是防止
積水浸泡肥皂)

找個可樂瓶就OK了 —_— 5至15分鍾就做完了

⑺ 小發明有那些急急急

滑翔機——蜻蜓
潛水艇——河豚
聲納---海豚
在我國,早就有著模仿生物的事例。相傳在公元前三千多年,我們的祖先有巢氏模仿鳥類在樹上營巢,以防禦猛獸的傷害;四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見飛蓬轉而知為車」,即見到隨風旋轉的飛蓬草而發明輪子,做有裝成輪子的車。古代廟宇中大殿之前的山門的建造,就其建築結構來看,頗有點像大象的架勢,柱子又圓又粗,彷彿像大象的腿。
我國古代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對於絢麗的天空、翱翔的蒼鷹早就有著各種美妙的幻想。根據秦漢時期史書記載,兩千多年前,我國人民就發明了風箏,並且應用於軍事聯絡。春秋戰國時代,魯國匠人魯班,本名公輸般,首先開始研製能飛的木鳥;並且他從一種能劃破皮膚的帶齒的草葉得到啟示而發明了鋸子。據《杜陽雜編》記載,唐朝有個韓志和,「善雕木作鸞、鶴、鴉、鵲之狀,飲啄動靜與真無異,以關戾置於腹內,發之則凌雲奮飛,可高達三丈至一二百步外,始卻下。」西漢時期,有人用鳥的羽毛做成翅膀,從高台上飛下來,企圖模仿鳥的飛行。以上幾例,足以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鳥類的撲翼和飛行,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研究,這也是最早的仿生設計活動之一。明代發明的一種火箭武器「神火飛鴉」,也反映了人們向鳥類借鑒的願望。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水生動物——魚類的模仿也卓有成效。通過對水中生活的魚類的模仿,古人伐木鑿船,用木材做成魚形的船體,仿照魚的胸鰭和尾鰭製成雙槳和單櫓,由此取得水上運輸的自由。後來隨製作水平提高而出現的龍船,多少受到了不少動物外形的影響。古代水戰中使用的火箭武器 「火龍出水」,多少有點模仿動物的意思。以上事例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期的仿生設計活動,為開發我國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創造了非凡的業績。
外國的文明史上,大致也經歷了相似的過程。在包含了豐富生產知識的古希臘神話中,有人用羽毛和蠟做成翅膀,逃出迷宮;還有泰爾發明了鋸子,傳說這是從魚背骨和蛇的齶骨的形狀受到啟示而創造出來的。十五世紀時,德國的天文學家米勒製造了一隻鐵蒼蠅和一隻機械鷹,並進行了飛行表演。
一八ОΟ年左右,英國科學家、空氣動力學的創始人之一—凱利,模仿鱒魚和山鷸的紡錘形,找到阻力小的流線型結構。凱利還模仿鳥翅設計了一種機翼曲線,對航空技術的誕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同一時期,法國生理學家馬雷,對鳥的飛行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在他的著作《動物的機器》一書中,介紹了鳥類的體重與翅膀面積的關系。德國人亥姆霍茲也從研究飛行動物中,發現飛行動物的體重與身體的線度的立方成正比。亥姆霍茲的研究指出了飛行物體身體大小的局限。人們通過對鳥類飛行器官的詳細研究和認真的模仿,根據鳥類飛行機構的原理,終於製造了能夠載人飛行的滑翔機。
後來,設計師又根據鶴的體態設計出了掘土機的懸臂,在一戰期間,人們從毒氣戰倖存的野豬身上中獲得啟示,模仿野豬的鼻子設計出了防毒面具。在海洋中浮沉靈活的潛水艇又是運用了哪些原理?雖然我們無據考察潛艇設計師在設計潛艇時是否請教了生物界,但是不難設想,設計師一定懂得魚鰾是魚類用來改變身體同水的比重,使之能在水中沉浮的重要器官。青蛙是水陸兩棲動物,體育工作者就是認真研究了青蛙在水中的運動姿勢,總結出一套既省力、又快速的游泳動作——蛙泳。另外,為潛水員製作的蹼,幾乎完全按照青蛙的後肢形狀做成,這就大大提高了潛水員在水中的活動能力

蒼蠅與宇宙飛船

令人討厭的蒼蠅,與宏偉的航天事業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仿生學卻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蒼蠅是聲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穢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跡。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並沒有「鼻子」,它靠什麼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

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台靈敏的氣體分析儀。

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的結構和功能,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裡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電魚與伏特電池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產生電,僅僅是魚類就有500餘種 。人們將這些能放電的魚,統稱為「電魚」。

各種電魚放電的本領各不相同。放電能力最強的是電鰩、電鯰和電鰻。中等大小的電鰩能產生70伏左右的電壓,而非洲電鰩能產生的電壓高達220伏;非洲電鯰能產生350伏的電壓;電鰻能產生500伏的電壓,有一種南美洲電鰻竟能產生高達880伏的電壓,稱得上電擊冠軍,據說它能擊斃像馬那樣的大動物。

電魚放電的奧秘究竟在哪裡?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 終於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些發電器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於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電器的形狀、位置、電板數都不一樣。電鰻的發電器呈棱形,位於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鰩的發電器形似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板;電鯰的發電器起源於某種腺體,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於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電魚這種非凡的本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19世紀初,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啟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麼,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水母的順風耳

「燕子低飛行將雨,蟬鳴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為與天氣的變化有一定關系。沿海漁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魚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預示著風暴即將來臨。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這種低等動物有預測風暴的本能,每當風暴來臨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難去了。

原來,在藍色的海洋上,由空氣和波浪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 (頻率為每秒8—13次),總是風暴來臨的前奏曲。這種次聲波人耳無法聽到,小小的水母卻很敏感。仿生學家發現,水母的耳朵的共振腔里長著一個細柄,柄上有個小球,球內有塊小小的聽石,當風暴前的次聲波沖擊水母耳中的聽石時,聽石就剌激球壁上的神經感受器,於是水母就聽到了正在來臨的風暴的隆隆聲。

仿生學家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把這種儀器安裝在艦船的前甲板上,當接受到風暴的次聲波時,可令旋轉360°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轉,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風暴前進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讀數即可告知風暴的強度。這種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閱讀全文

與我的小發明風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