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口罩發明圖片

口罩發明圖片

發布時間:2021-12-27 18:15:26

① 口罩的發明來源於誰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就是中國。
13世紀初,口罩只出現於中國宮廷。侍者為防止氣回息傳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答種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做成口罩,這就是最原始的口罩。
19世紀末,口罩開始應用於醫護領域。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開始建議醫護人員使用紗布罩具以防止細菌感染。

② 他發明了口罩,可還有多少中國人記得他

原文,介紹的是伍連德,順便提一下,知乎上關於他對抗鼠疫的事跡的回答很好,可以去看一看
如今霧霾天氣每況愈下,一年比一年厲害!先來看看今天全國空氣質量指數圖

其中污染最嚴重的前十座城市分別是:1.晉中402,2.齊齊哈爾376,3.松原357,4.太原350,5.邯鄲343,6.邢台337,7.吉林334,8.鞍山323,9.石河子319,10.五家渠
在今天北京的霧霾中,呼吸5個小時後會發生什麼?圖片就是答案。我剛剛拍的,今早新換的口罩,大概戴了三四個小時,別再覺得防霾口罩可有可無了!

實在是太觸目驚心了!
霧霾,
已經成為時下中國社會,
最大的煩惱之一。
近日,中國各地持續霧霾,
尤其是北京,成了「重災區」。
碰到霧霾天該怎麼辦?
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
——戴口罩。
口罩已經成了中國人「自保」的重要工具。

你知道口罩很有用,
但是你知道是誰,
設計了中國第一個口罩嗎?
你知道是誰,
推廣用口罩預防傳染病嗎?
看到他的簡歷你會嚇一大跳!!

他是第一個,
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華人;
他是日本的首位「中國交換教授」;
他是世界知名公共衛生學家,
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
他在中國主持興辦了,
20多所著名的醫院和醫學院校:
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北京中央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東北陸軍總醫院(現中國人民解放軍202醫院);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前身);……

他還先後發起成立了,
中華醫學會和中國防癆協會。
他主持並主辦了,
中國史上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
他曾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他設計了中國第一個口罩並進行推廣;
還發明了中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旋轉餐台」;
他在中國干過最驚天動地的大事是:
在百年前臨危受命,力挽狂瀾,
拯救了中國大地無數的生命!
你知道這個人是誰嗎?
他,就是伍連德。
一個不該被歷史遺忘的人……

他的父親伍祺是廣州人,
16歲,帶著一張草席和一個枕頭,
就獨自跑到馬來西亞的檳榔嶼闖盪,
後來和本地建築商的長女林彩繁成婚。
兩人共生了15個孩子,
存活下來的卻只有11個,
伍連德,是他們的第4個兒子,
在1879年3月10日出生,
取名伍連德,意為兼備五種美德。
從小,伍連德就顯露出,
超乎常人的勇氣和決心。
1886年,7歲的他進入大英義塾就讀。
這所學校主要用英語教學,
家裡並沒有給他提供好條件和環境,
有的只是他日復一日的自強不息。
家裡沒有專門供他學習的房間,
他就哪裡空就在哪裡學。
有一次,他放學回家後就病倒了,
他的母親急忙去請中醫,
醫生說是小風寒,休息幾天就沒事了。
可是一個多星期過去了,
病情絲毫不見好轉。
他的父親又急忙去請鎮里最好的西醫。
西醫看完後,只能搖搖頭。
之後請了很多醫生,都表示無能為力。
三個星期過去了,
大家都絕望了,打算給他准備後事,
沒想到,他的病竟奇跡般地好轉了!
從這以後,原本想當一名翻譯的他,
最終選擇了醫學作為職業。

中間:伍連德
1903年,年僅24歲的他,
就被劍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1904年底,他回到檳榔嶼,
在珠烈街開設私人診所,
並積極參加華僑社會服務,
致力於社會改革,如反對吸毒和賭博。
1907年,胸懷報國理想的他,
接受了清政府直隸總督袁世凱的邀聘,
回國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
副監督(副校長職)。

到天津一上任他便請教師學習中文,
很快就學會了用普通話講課。
他在與梁啟超、辜鴻銘、胡適等人的交往中,
對中國古籍也逐步有了了解,
加深了對祖國歷史的認識。

不畏生死,只為救人!
這是作為一名醫者,
對職業操守的堅持,
對工作負責任的態度。
他說:「我覺得一個人,
擇定了他的工作後,
就應該認真去做。
千萬不可敷衍因循,
如果是本著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負責任。」
中國醫史上第一例疫屍病理解剖。

疫屍病理解剖
當時人們並不了解肺鼠疫,
是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經呼吸傳染的。
醫生護士也都不戴口罩。
為使救助人員免受感染,
伍連德發明並命令趕制了大批口罩
——一種特殊的加厚口罩。

這種口罩的製作方式簡單,
每個只需國幣二分半,價廉物美,
此為後人稱作「伍氏口罩」。
老百姓們都紛紛戴上了口罩,
死亡率大大地降低。

1911年4月,
奉天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
這種方便實用的口罩,
受到各國專家的贊賞:
「伍連德發明之面具,式樣簡單,
製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

防治鼠疫期間,
他發現,中國傳統的飲食習慣,
大家共食很容易互相感染病菌。
從衛生角度來看,
應該採用西方的分食制。
可是分食制很難被中國老百姓所接受,
他想到「雙筷制」,
即為每位用餐者准備兩副筷子,
一副取食,一副入口。
他的一系列措施開始實行一個月後,
到了1911年3月1日,
死亡人數就已經下降為零。
令人聞之色變的鼠疫,
他僅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
伍連德從此名揚天下。
如果沒有他,
這場鼠疫奪走的,
中國百姓生命絕不只是6萬,
而是十倍、甚至百倍。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通過隔離等辦法,
應對城市發生的傳染病疫情。
直到今天,世界各國,
用於防治非典等傳染病的緊急措施,
許多都是從他這里沿用而來的。
當時他的知名度如日中天,
傳遍世界各地!
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的記者,
莫理循1911年7月9日,
寫給他的信中提到:
「由於您在控制最近的鼠疫流行中的功績,
您的名字在歐洲特別是英國家喻戶曉。」
梁啟超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科學輸入垂五十年,
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
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梁啟超手書
這一場東北鼠疫的戰爭結束了,
但是還有更多的戰爭在未來打響,
憑借著自己的研究和經驗,
他先後兩次杜絕了哈爾濱霍亂的大流行,
杜絕了上海爆發的中國最大的霍亂的流行。

大多數人都說,
伍連德是中國人嗎,
應該是華僑吧,這樣的華僑太多了,
他們很厲害,但他們是外國人,
也沒有什麼值得好自豪驕傲的。
但這個華僑不一樣,
無論他身處滿清,
國民黨,英倫劍橋,
還是在南陽(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他都說自己是中國人。

他出生在國外,
卻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與愛國思想。
他專注於中國醫學的發展,
是中華醫學會的創始人,
1914年,伍連德提出在北京建一所,
現代化醫學院和醫院的建議被採納
——這便是後來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及醫院。

伍連德和基金會董事傑爾姆.格林(Jerome Greene)與協和醫院華人醫師合影。
1918年1月,伍連德提議,
建立一所大型醫院的建議,被政府批准。
在為該院籌款過程中,他自己捐了2500元。
同時他全權負責總管籌建:
在他主持下建成的北京中央醫院,
成為中國人建立的第一所現代醫院,
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1924年,他在沈陽建成了東北陸軍醫院,
這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設備最好的醫院。
1926年,創辦了哈爾濱醫學專科學校,
為當地培養醫學人才,
這個學校就是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前身。
他前前後後在中國主持興辦了,
20多所醫院和醫學院校,
為中國培養了眾多醫學人才。

他為中國做的事情遠不止此。
中國海港檢疫始於1873年,
但半個世紀中海港檢疫權,
與海關主權一並控制在帝國主義者手中,
專門只為外國人服務。
他力爭收回海港檢疫主權並促其實現。
他負責成立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
中國海港檢疫事業能夠收回主權、
統一號令、開展業務,
與他堅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1916年前後,他讀到美國醫史學家,
加里森所著《醫學史》,
全書有關中國醫學的內容介紹,
短到連一頁都沒有,且有謬誤。
他致函作者質詢,作者復函說,
既然中國醫學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為何中國人自己不向人們宣傳介紹?
他震動很大,深深地感受到,
必須研究中國醫學史,
並將中國在醫學方面歷代的,
發明創造向中外廣為介紹。
於是他與王吉民合作,
用英文著成了《中國醫史》。
該書於1932年出版,並再版多次,
成為早期介紹中國傳統醫學的英文著作,
受到國外醫學家的重視。

鴉片誤國誤民,
他一生致力於中國的禁毒事業,
1919年,他代表外交部,
到上海監督焚燒鴉片1200箱。
1931年九一八事變,
日本人早聞他的大名,
想要他參與對中國的細菌戰,
他誓死不與日本人合作。
從哈爾濱赴大連途中,
他被日軍誣為間諜拘留並關入地牢。
淪為日本人階下囚三天兩夜後,
經英國駐沈陽總領事伊思特斯營救,
才僥幸脫險。
在故鄉他開了一個小診所,
成為了一位普通的醫生。
當地顯貴多次勸說他出任政府職務,
他都以年邁為由謝絕。
老人經常悠閑地在街頭漫步,
並偶爾用廣東話勸小販們
「不要抽煙喝酒,多運動」。
終其一生,他再也沒有回到過,
他為之付出了青春與熱血,
服務了20年的東北。
他曾說過:
「我曾經將我的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那一切在許多人的腦海里記憶猶新,中國是個有五千年歷史的偉大文明古國,歷經世世代代的興衰榮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我衷心的希望她能更加繁榮昌盛。」
「赤誠愛國,自強創業」
這是他堅持的精神,
今天,這八個大字為他創建的,
哈爾濱醫科大學奉為校訓。
他用自己的學識,
為自己的祖國做出了奉獻,
即使有一天自己無法再為祖國效力,
他的學生們也能夠為祖國干大事出成績,
中國的未來,
就是靠這樣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
大概這,也是他創辦醫院,學校的真正原因。
1960年1月21日,
在檳榔嶼鄒新慶律39號,
一位偉大的醫生因心臟病而離世了。1月27日,《泰晤士報》寫道:
「伍連德是「流行病的英勇鬥士」,
伍連德的逝世使醫學界,
失去了一位傳奇式的人物,
他的畢生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我們無以回報,我們將永遠感激他。」

他生前還有一項更大的榮譽,
那就是被提名為,
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
因為候選人的保密期為50年,
這個消息直到2007年,
才被正式公開。
他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是曾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因為他晚年隱居海外,
在歷史的巨變中,
他的名字如無根之萍,隨波沉浮,
淹沒在中國各處厚厚的典籍雜文中。
而在國外,
關於他的論文和研究卻從未間斷。
1959年,晚年的他在寫就了,
650頁的英文自傳,
自豪而坦然地題寫了書名:
《鼠疫鬥士:一個中國醫生的自傳》
此書由劍橋大學出版。
在伍連德的心中,
他一直是一個中國人。
在外國人眼裡,
他的確是一個愛國的中國人,
而有些中國人,
卻擅自把他開除了「國籍」。
直到後來,
一本《國士無雙伍連德》的書面世,
一些中國人,才認識了這位當年,
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
拯救萬千中國老百姓的英雄!!
天啊,如果沒有伍連德,沒有伍氏口罩,現在糟糕的天氣,不知道大家覺得還能出門嗎?

③ 中國人最早發明的醫用口罩究竟長什麼樣子

現在社會新冠病毒橫掃全球,口罩成了搶手貨,我們現在的醫用口罩主要是醫護人員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為了免受病毒或者細菌的侵害而佩戴的,當然在一些流感時期時,醫用口罩也可以有效的隔絕病毒,因此這么看來的話,醫用口罩最初的設計並不是給我們普通人戴的,而是給那些醫護人員戴的。



當時治療黑死病的手段也是非常奇葩,主要靠手杖擊打病人,他們認為病人犯了罪才會得病,所以要受到懲罰,因此在當時來說,醫用口罩和手杖代表的是可怕的黑死病,而醫用口罩成了死亡的象徵。

④ 口罩是誰發明的

口罩是伍連德發明的。

1910年一場震驚世界的瘟疫,從貝加爾湖向南傳播到我國東北地區,伍連德被任命為「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為了防止疫情,他設計了一種用雙層紗布製作的口罩,以此阻止細菌的傳播,從而快速的阻止了瘟疫的蔓延。

這種在當時被廣為應用的口罩,被命名為「伍氏口罩"。憑借著口罩和其他一系列舉措,他僅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鼠疫,伍連德從此名揚天下。

注意事項

使用時長

從人的生理結構來看,由於人的鼻腔黏膜血液循環非常旺盛,鼻腔里的通道又很曲折,鼻毛構起一道過濾的「屏障」。

當空氣吸入鼻孔時,氣流在曲折的通道中形成一股旋渦,使吸入鼻腔的氣流得到加溫。有人測試表明,在將零下7℃的冷空氣經鼻腔吸入肺部時,其氣流已被加溫至28.8℃,這就非常接近於人體的溫度。如果長期戴口罩,會使鼻黏膜變得脆弱,失去了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故不能長期戴口罩。

口罩只能在特殊的環境中戴用,例如在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地方。當然,在野外行走,為抵禦風沙和寒冷,或在有空氣污染的環境中活動,是需要戴上口罩的,但時間不宜過長。此外,在流感流行季節,去可能存在大量病原菌的公共場所,也該戴上口罩。戴口罩只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方法之一,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⑤ 口罩是根據哪個動物發明的

野豬.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1915年4月22日,德方為了扭轉不利的戰局,出其不意地向英法軍隊集結的陣地上,施放了180噸氯氣,使5000名聯軍官兵當場中毒死亡,這就是世界軍事史上首次大規模的毒氣戰。經此役後蒙受重大損失的英法聯軍立即督促本國政府盡快製造防毒器具。兩國派出數十名最優秀的科學家,到曾被德方用氯氣熏襲過的地段,進行考察取證研究。他們驚奇地發現,陣地上大量野生動物,包括樹林中的雀鳥及蟄伏的蛙類與裸露的昆蟲,都相繼中毒死亡。唯獨當地的龐然大物--野豬,卻安然無恙地活下來。經研究和實驗,科學家發現野豬特別喜歡用強有力的長嘴巴,拱動泥土尋覓地里植物的根莖及一些小動物。當它們嗅到強烈的刺激氣味時,常用拱地來躲避。當德軍施放毒氣突襲聯軍時,聰明的野豬把嘴鼻拱進泥土裡,躲過了災禍。再經進一步的科學分析,得出結論:由於野豬用嘴拱地,松軟的土壤顆粒吸附和過濾了毒氣,使它們倖免於難。科學家從中得到啟示,根據泥土能濾毒的原理,選中了既能吸附有毒物質,又能使空氣暢通的木炭,很快設計製造出世界上首批仿照野豬嘴形狀的防毒面具。1916年2月下旬,德法雙方軍隊在慘烈的凡爾登浴血大戰中,德軍又重施故伎,在陣地上大放毒瓦斯,此時的法軍已基本上戴上了防毒面具,較有效地抵禦了德軍的毒氣攻擊。在當時,英國年輕的科學家弗萊明(1881~1955年,1928年發現了神奇的青黴素)興奮地說:"好哇,可愛的野豬拯救了士兵啦

⑥ 第一個口罩是誰發明的

1275年,一個義大利旅行家到了中國,將所見所聞寫成《東方見聞錄》(別名《馬可波羅游記》),這本書除了把中國描繪成「遍地黃金」,讓西方對中國充滿嚮往之外,還將口罩的想法傳播到了全世界。當時元朝皇宮中的廚師和端菜的人在口鼻處都罩了一層蠶絲或金絲織的布,以此避免污染食物。因此,口罩是中國人發明的。

⑦ 世界上第一個口罩誰發明的

口罩的英文叫來respirator,意思是人自工呼吸器。它的歷史可追溯至1世紀。

當時羅馬的著名作家老普林尼,在他的網路全書中說,用動物的膀胱皮來保護羅馬礦山工人,以使其免受氧化鉛紅塵的侵害。

16世紀,義大利神奇全才達芬奇提出,用一片細布浸水之後,捂住口鼻,可以保護士兵免受有毒粉末的傷害。

經過這些先賢的啟蒙,1785年,終於有人發明了人工呼吸器,他就是法國的化學家德羅齊爾。他本是一生獻身「載人自由氣球」的發明者,但在研究氣體的過程中發明了呼吸器。

如今,他念茲在茲的載人氫氣球已成為歷史,但無心插柳的呼吸器卻一直流傳下來,更新迭代,成為人類不可須臾或缺的健康保護用品。

不過,那時的呼吸器外觀與現在有天壤之別。1799年普魯士的一個采礦工程師介紹,他們用的呼吸器是一種整個套在頭上的袋子,袋子下端圍繞緊密貼合脖子。

使用時,穿著者會佩戴上一個空氣壓縮罐,向呼吸者提供空氣,同時有閥門可以呼出用過的空氣。

到了1848年,呼吸器才有了現在口罩的雛形,這個里程碑式的改造者,就是美國人哈斯萊特。

⑧ 口罩是怎樣發明的

1600多年前,我國正處在元朝時期,當時國家經濟發達、物產豐富。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回十分羨慕,答不遠萬里前來游覽。他發現伺候皇帝飲食的宮人,口鼻上一律蒙著一塊織工精美的蠶絲巾。他打聽到這塊蠶絲巾的功用是為了保證皇帝飲食的潔凈。回國後,他把這件事也詳細寫進了《馬可·波羅行記》。這是有文字記錄的最早的關於口罩的描述。

600多年後,德國一名醫生提議醫生用紗布蒙起口鼻後做手術,各國醫生紛紛效仿,從此傷口感染率明顯減少了。這就是現代紗布口罩的來歷。

閱讀全文

與口罩發明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