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魯班發明刨子的故事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於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裡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於是,魯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一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來薄薄一層木片。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
可這東西拿在手裡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一個木座,把它裝在裡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2、魯班發明墨斗的故事
魯班創造了木匠劃線用的墨斗,那是他看到母親裁衣服時,用一個粉袋劃,受到啟發的結果。
墨斗剛做好時,魯班每次彈線,都得請母親幫忙,捏住墨線的一頭。有時,母親正在做衣服或煮飯,也不得不放下,趕來幫忙。
有一天,魯班母親對他說:「你做個小勺子,不就可以代替我捏著墨線了嗎?」魯班一聽,對呀!他很快做成了一個。從此,一個人就可以彈墨線了。直到現在,木工師傅們還把這個小勾子叫「班母」。
3、蔡倫造紙的故事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 ,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
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4、戴梓發明連珠銃的故事
戴梓發明了一種名叫「連珠火銃」的武器,也叫二十八連珠火銃。銃背是彈匣,可貯存28發火葯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葯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
但是戴梓並沒有將「連珠銃」獻給軍營,而是「藏器於家」。原因據說是被一個夢給嚇怕了。有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戴梓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人斥責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將此器獻上使其「流布人間」,你的子孫後代將沒有活人了。
5、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如今的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為「雕版印刷術」。
畢升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活字印刷術。其方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
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稱畢升是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家。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以及他發明活字版的經過,除了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的記載外,還找不到第二個文獻資料。
沈括只說他是個布衣,籍貫及生平一點都沒有交代。所謂布衣,從字面理解就是沒有作過官的普通老百姓。關於畢升的職業,以前曾有人作過各種推猜,但最為可靠的說法,畢升應當是一個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
因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術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活字版的發明者。由於畢升在長期的雕版工作中,發現了雕版時最大缺點就是每印一本書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較長時間,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
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則可排印任何書籍,活字可以反復使用。雖然製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後排印書籍則十分方便。正是在這種啟示下,畢升才發明了活字版。
⑵ 中國的發明有哪些
1、指南針: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俗稱吸鐵石)。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製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製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製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
2、造紙術:蔡倫改進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喜歡讀書,每次外出遊學身後都跟著五輛裝滿竹簡的大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
3、活字印刷術: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4、火葯:火葯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類爆炸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古代煉丹家們利用早在漢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葯物硝、硫,經過長期的煉丹實踐,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發明了火葯 ,並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縱火用的火葯兵器。
經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銃等各種火器已達到成熱的程度。火葯的發明對世界科技的發展曾起重大作用,現代黑火葯就是由中國古代火葯發展而來的。
5、孔明燈: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燈。
⑶ 中國發明炸葯的故事
中國人首先發明了火葯,遙遙領先世界!可惜的是,古人有著聰慧的頭腦,思想卻是受到禁錮:火葯主要是做煙花爆竹!而落後我們幾百年的西方,卻是用火葯炸出了一個新的世界!
自從中國人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發明了最早期的黑色炸葯以來,人類很快就將其應用於戰爭當中,並且不斷地研究琢磨各種各樣增強炸葯爆炸威力和安全性能的新型配方。1771年英國科學家發明了新一代的黃色炸葯(苦味酸),1846年義大利科學家發明了液體炸葯(硝化甘油),1863年德國科學家發明了取代苦味酸且性能穩定的梯恩梯(TNT)炸葯,1866 年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發明了安全可靠的膠質炸葯,1884年法國科學家發明了無煙炸葯,1899年德國科學家又發明了威力更加強大的黑索今炸葯……
教你4個開鎖訣竅,忘帶鑰匙也不怕
廣告
時至今日,沉寂百年的中國重新在炸葯研究領域迎頭趕上!2017年,中國南京理工大學化工學院胡炳成教授團隊首次合成了全氮陰離子鹽。
胡炳成教授介紹,新型超高能含能材料是國家核心軍事能力和軍事技術制高點的重要標志。全氮類物質具有高密度、超高能量及爆轟產物清潔無污染等優點,成為新一代超高能含能材料的典型代表。
全氮陰離子鹽材料的爆炸能量可達到TNT炸葯的3-10倍,使用這種炸葯,使得一個單兵80毫米火箭筒打出155毫米加榴炮的威力成為現實。這僅僅是N5,如果進一步突破,製造出N2炸彈,那就是科幻游戲中才有的大殺器了,威力堪比氫彈!
高性能含能材料不僅可以用來製造爆炸物,也是下一代運載火箭的關鍵技術,新型材料將可大幅度提升火箭的比沖,有望大幅度提高運載火箭性能。
中國人時隔千年終於回到了世界領跑者的位置,這次,我們一定要抓住機會,一往無前!
⑷ 中國發明家的故事
萬戶,世界最先作上火箭的人。話說哪天
,他名人在椅子上綁了49桶火葯,自製了一個大風箏,以為能上天。
隨著火葯的點燃,這位偉大的嘗試家就消失在了火葯堆里。
⑸ 關於發明的故事
一、自行車簡介
自行車是由人力腳踏驅動的、至少有兩個車輪的陸地交通車輛,俗稱自由車、腳踏車或單車。自行車無噪音、無污染、重量輕、結構簡單、造價低廉、使用和維修方便,既能作為代步和運載貨物的工具,又能用於體育鍛煉,因而為人們所廣泛使用。
1818年,德國的德賴斯發明木製、帶車把的兩輪自行車,靠雙腳蹬地行駛;1839年,蘇格蘭的麥克米倫製成第一輛由曲柄連桿機構驅動後輪的鐵制自行車,用腳蹬踏板行駛;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發明前輪大、後輪?⒃誶奧稚獻壩星??湍蘢??奶ぐ宓淖孕諧擔?⒂?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曾一度掀起自行車熱。
1869年,英國的雷諾首先用輻條來拉緊輪輞,用鋼管製成車架,並首先在輪輞上裝上了實心的橡膠帶,使自行車的重量大大減輕;1874年,英國的勞森開始在自行車上採用鏈條傳動結構,但此時自行車仍是前輪大後輪??r
1886年英國的斯塔利在自行車上裝上車閘,使用滾子軸承,又將前輪縮小,使前後輪大小相同,並將鋼管組成菱形車架;1888年,英國的鄧洛普成功地將充氣輪胎應用在自行車上,顯著地提高了自行車的騎行性能。
1925年世界自行車產量已達200萬輛,其中英國佔50%,成為當時主要的輸出國。其後自行車得到廣泛的發展,結構上也有了改進和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汽車工業高速發展,自行車生產受到影響。但到70年代,由於出現能源危機,世界上再次出現自行車熱,自行車生產又得到飛速發展。至80年代,全世界自行車產量已超過八千萬輛,中國、日本、美國和西歐成為世界自行車生產中心。
1884年,中國出版的《申江勝景圖》首次記載了中國開始出現騎自行車的情景;1897年,中國開始從英國進口自行車;1937年日本人在中國上海、天津和沈陽三地先後開設自行車廠,但產量極微;1949年中國自行車年產量只有1.5萬輛;至80年代,中國共有自行車製造廠60餘家,自行車零部件廠千餘家,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生產體系。
自行車的品種繁多,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分類,如按用途可分為載重車、普通車、 輕便車,運動車和競賽車等;按使用對象可分為男車、女車和童車;按車輪直徑大小可分為28英寸車、27英寸車、26英寸車等;按車架等主體部件的用材可分為碳鋼車、合金鋼車、鋁合金車等;按車架的結構可分為桿疊車、可拆卸車和整體車等;此外還有雙人串列、健身、雜技等特種自行車。
自行車主要由車體部分、傳動部分、行動部分和安全裝置組成,根據需要可增加一些附件。四個主要部分又可分解為車架、前叉、前叉合件、車把、前軸、中軸、後軸、曲柄鏈輪、腳蹬、飛輪、車輪(包括輪輞、車胎、輻條)、鏈條、鞍座、車閘、車燈、車鈴、反射器等部件。裝有變速機構的運動車和競賽車還裝備變速控制器、前撥鏈器和後撥鏈器等。自行車附件有衣架、支架、氣筒、保險叉、擋泥板等。
車體部分主要由車架、前叉、車把、鞍座和前叉合件等組成。前後輪中心距上、前叉傾斜角和前叉伸距堤自行車的主要參數。
車架是用普通碳素鋼管經釺焊而成的菱形桁架結構,車架具有足夠的強度,可以承擔騎行者和運載貨物的重量,以及來自地面的沖擊力;前叉通過有上下兩組滾珠軸承的前叉合件與車架相聯接,前叉在車架上可以靈活轉動;車把通過車把中心的斜楔式螺母,用旋緊把心絲桿的辦法固定在前叉的主管內,使之與前叉聯接成一剛性的轉向機構,以提供良好的操縱性能;鞍座通過一根鞍管與車架剛性聯接,以承受人體的全部重量,鞍座的高度可根據騎行者的需要調整。
傳動部分由腳蹬、曲柄、鏈輪、中軸、鏈條和飛輪組成。騎車人的雙腳踩動腳蹬,帶動曲柄作回轉運動,由鏈輪經鏈條傳到後軸的飛輪而帶動車輪旋轉。一般自行車的傳動速比是固定的,即行程是一個定值。較高級的和特殊需要的自行車都裝有不同形式的變速傳動機構,常見的有中軸變速、傳動鏈變速和後軸變速三種。
行動部分由前後車輪,通常由前後軸部件、輻條輪輞和輪胎組成。車輪的重量和輪胎的花紋、規格、質量等都影響騎行的輕快性和舒適性;輪輞和輪胎的重量一般盡量減輕,以使騎行輕快;輕質輪輞用鋁合金製造,輪輞通過輻條與前後軸聯接。
安全裝置主要是指制動器,即車閘,其次還有照明設備和鳴號裝置等。車閘是保證騎行者人身安全的重要裝置,車閘的種類繁多,基本上分為輪緣閘和軸閘兩類。輪緣閘是通過機械杠桿、推桿、拉桿或鋼絲繩等,直接將高摩擦系數的閘皮壓向輪胎或輪輞,以使車輪制停的機構;軸閘是用各種方式來制停軸殼的機構,這種車閘不受輪緣不正的影響,制動過程柔和平穩。
照明和反射裝置是自行車夜間安全行車的重要裝置。照明裝置利用蓄電池或發電機為騎行者照亮前方道路,有一定的照明亮度要求;反射裝置是一種防護裝置。受其他機動車輛的前燈照射時,它能反射出光亮,提醒對方注意。
自行車正向著輕(重量輕、騎行輕)、新(多品種、新款色、能拆卸、可折疊)、牢(高強度)、廉的方向發展。自行車的造型和外觀要進一步趨向細膩、造型美觀、色彩鮮艷和協調。
例如:娛樂、體育鍛煉和競技用的越野性自行車,強度高、輪徑?⒙痔ザ廈媧幀⑻ッ媧?寫蟪葑Α⒉慌倫病⒉慌濾ぁ⒃揭靶閱芎茫?殉晌?憒笄嗌倌晗舶?奶逵?悶罰懷贍耆艘巴飴糜斡玫納降厥階孕諧凳褂錳跫???砉悖?虼司鴕?蟾??岜恪⒛陀茫?掛?壩斜淥僮爸茫桓咚俟?肪喝?翟螄蛄饗噝禿透?嶂亓糠較蚍⒄埂?r
二、自行車發展史
馬匹是最早一批被人類降服的動物。人一旦跨上它那寬闊的脊背,就能以最省力最舒適的方式走遍大地。但馬又是需要相當的技巧才能被駕駛的動物之一,而人很快便發現讓馬拉動的方式比爬到馬背上去駕馭要輕松省力得多,於是,便有了輪子,而後出現了四輪馬車。四輪馬車的確是個不小的發明,但人類的智慧自然遠不止這些,於是,使有了人類歷史上兩輪的誕生——— 法國人西夫拉克在一個下雨天,在街頭浸步時 被經過的四輪馬車濺了一身泥,這一濺使他突發奇想:四輪馬車這么寬,應當把馬車順著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後兩個車輪……於是,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誕生了。
這輛小車有前後兩個木質的車輪,中間連著橫梁,上面 安了一條板凳,像一個 玩具。(如圖1) 剛剛出現的新東西肯定不是那麼完善。這輛「木馬輪「既沒有 傳動鏈條,又無轉向 裝置,自然需要改進。
到1818年,一個德國看林人叫德萊斯的,也是偶爾的一個想法,也製做了一輛木輪車,樣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過,他在前輪上加上了一個控制方向的車把,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向。但是騎車時依然要用兩只腳蹬地,才能推動車子向前滾動。當時的德萊斯騎著他的」小馬崽」上路試驗時,遭到不少人的嘲笑。新東西的出現總會被這樣或那樣的傳統勢力所嘲笑,但人類的發明者永遠不會因這些嘲笑而停止。1840年,英格蘭的鐵匠麥克米倫,在德萊斯發明的「小馬崽」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他在後輪的車軸上裝上曲柄,再用連桿把曲柄和前面的腳蹬連接起來,並且前後輪都用鐵制.前輪大,後輪?U庋?煥矗?說乃?耪嬲?肟?說孛媯?傷?諾慕惶娌榷?湮?腫擁墓齠??842年,麥克米倫騎上這種車,一天跑了20千米(如圖2)。
到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在前輪上安裝了 能轉動的腳蹬板,車子的鞍座架在前輪上面。他們把這輛車冠以「自行車「的雅名,並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層出,讓觀眾大開眼界。(如圖3)
再後來便有英國的雷諾採用鋼絲輻條來拉緊車圈 作為車輪(見圖4)。
從西夫拉克一直到雷諾,他們製做的自行車與現代自行車差別較大,真正具有現代化形式的自行車是在1874年誕生。英國人羅松在自行車上別出心裁地裝上鏈條和鏈輪,用後輪的轉動來推動車子前進。但仍然不夠協調與穩定。(如圖5)1886年英國的機械工程師斯塔利,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自行車樣式,裝上前叉和車閘,前後輪大小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製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車輪。斯塔利不僅改進了自行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自行車部件用的機床,為自行車的大量生產和推廣應用開辟了寬闊的道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自行車之父」。他所設計的自行車車型與今天自行車的樣子已經基本一致了(如圖6)
人類的智慧真是無所不在。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將自家花園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並打足氣裝在自行車上,這是充氣輪胎的開端。充氣輪胎是自行車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創舉不但從根本上改變了自行車的騎行性能,而且完善了自行車的使用功能。從1791年到1888年,摩托車的始祖——自行車的發明和改進,經歷了近100年中這些發明者的不懈奮斗。我們不得不為人類的發明創造所感動。
⑹ 有關中國古代發明的故事
魯班其人
魯班,姓公輸,名般,魯國人,由於「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因此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歷史時期。當時,城邑建築和水利工種都有了相當的規模,鐵器已經逐步推廣到各個社會生產領域,大大推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生產的發展為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日趨沒落,奴隸起義和暴動此起彼伏。奴隸主控制的官府手工業被沖破了,很多手工業奴隸獲得了解放,於是獨立的個體手工業者出現了。據說魯班就是這個時期得到解放的奴隸工匠,並且因此有了遊走各地、到處做工的自由。
鋸的發明
大家可能還熟記著小學課本中的那篇關於魯班發明鋸的文章吧。傳說,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築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裡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麼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於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發:實踐出真知,鑽研出智慧。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著內部和外部的影響的。魯班工藝的不斷進步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幫忙。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班母」與「班妻」
你知道嗎:彈墨線用的小鉤又被稱為「班母」,刨木料時頂住木頭的卡口又叫做「班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魯班的母親和妻子也都從事生產勞動,並對魯班有很大的幫助。據說「班母」的由來是這樣的: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原來是由他母親拉住墨線頭的。後來經過多次實驗,母子倆在墨線頭上拴了一個小鉤,放線的時候,用小鉤鉤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線,一個人操作就行了。從此,彈墨線不用再請母親幫忙了。後世木工便把這個小鉤取名為「班母」,以紀念這個創造。「班妻」的由來傳說是因為魯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著木料,後來才改用卡口的緣故。
講述一個小插曲,根據《玉屑》上的記述:魯班成年累月在外給人蓋房,雨淋日曬,十分辛苦。他的妻子雲氏就動腦筋做了一把傘,讓魯班出門做工的時候帶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見,魯班家庭還是對魯班有很大的影響的。
魯班的其他發明
魯班一生的發明創造很多。在《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發明的。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魯班創造的,所以又名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
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磨,最初叫石豈(wei),漢代才叫做磨,是把米、麥、豆等加工成面的機械。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來,去掉穀物殼皮、破碎豆麥就成為人們日常的煩瑣勞作。早期採用的方法是用石頭把穀物壓碎或者碾碎,後來人們又把穀物放在石臼裡面用杵來春搗。這雖然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但是仍然比較費時費力。接著,人們又發現與搗碎相比,研碎效果又好又省力。傳說魯班在勞動人民智慧的啟示下,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這就是兩千多年以來我國各地廣泛使用的磨。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魯班究竟怎樣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距今六千到六千五百年前後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石輾棒和石制研磨盤。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魯班不只是土木工匠的「祖師」,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製造的鎖,外面不露痕跡,機關設在裡面,必須藉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在《墨子.魯問篇》還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製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據傳說,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製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後世有不少科技發明家,如三國時候的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待封、清朝的黃履庄等,都受這個傳說的影響,相繼朝這個方向探索過。現在看來,說木鳥可以飛三天,木車木馬可以自動跑得不見蹤影,未免過於誇張,帶有神話色彩。但是這也說明魯班的技巧在當時確是相當傑出的。作為我們後人,在要實現前人的美好夢想時,也要考慮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自身的實際能力,避免受一些虛無飄渺的傳說所誤導,耽誤自己的大好前程。
據說,魯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去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都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後來他受了墨子的影響,不再製作這類戰爭的工具,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上的創造發明,造福於人民。
出身於世代工匠家庭的魯班在建築和雕刻方面的貢獻也很多。《述異記》上說,魯班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列子.新論.知人篇》中關於魯班雕刻鳳凰的故事,更表現了他不怕譏諷、刻苦鑽研的精神。故事說,魯班想雕刻一隻鳳凰,還沒有雕成,就受到別人的譏笑,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停止工作,反而更加努力,終於刻出了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的鳳凰。那些曾經譏笑過他的人,終於不得不佩服魯班的高超技藝和頑強努力的精神。
二千四百多年來,人們世世代代傳頌著魯班發明創造的故事。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熱愛和敬仰,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魯班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事實上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他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象徵
⑺ 中國古代發明的故事有哪些
魯班其人
魯班,姓公輸,名般,魯國人,由於「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因此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歷史時期。當時,城邑建築和水利工種都有了相當的規模,鐵器已經逐步推廣到各個社會生產領域,大大推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生產的發展為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日趨沒落,奴隸起義和暴動此起彼伏。奴隸主控制的官府手工業被沖破了,很多手工業奴隸獲得了解放,於是獨立的個體手工業者出現了。據說魯班就是這個時期得到解放的奴隸工匠,並且因此有了遊走各地、到處做工的自由。
鋸的發明
大家可能還熟記著小學課本中的那篇關於魯班發明鋸的文章吧。傳說,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築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裡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麼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於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發:實踐出真知,鑽研出智慧。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著內部和外部的影響的。魯班工藝的不斷進步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幫忙。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班母」與「班妻」
你知道嗎:彈墨線用的小鉤又被稱為「班母」,刨木料時頂住木頭的卡口又叫做「班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魯班的母親和妻子也都從事生產勞動,並對魯班有很大的幫助。據說「班母」的由來是這樣的: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原來是由他母親拉住墨線頭的。後來經過多次實驗,母子倆在墨線頭上拴了一個小鉤,放線的時候,用小鉤鉤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線,一個人操作就行了。從此,彈墨線不用再請母親幫忙了。後世木工便把這個小鉤取名為「班母」,以紀念這個創造。「班妻」的由來傳說是因為魯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著木料,後來才改用卡口的緣故。
講述一個小插曲,根據《玉屑》上的記述:魯班成年累月在外給人蓋房,雨淋日曬,十分辛苦。他的妻子雲氏就動腦筋做了一把傘,讓魯班出門做工的時候帶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見,魯班家庭還是對魯班有很大的影響的。
魯班的其他發明
魯班一生的發明創造很多。在《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發明的。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魯班創造的,所以又名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
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磨,最初叫石豈(wei),漢代才叫做磨,是把米、麥、豆等加工成面的機械。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來,去掉穀物殼皮、破碎豆麥就成為人們日常的煩瑣勞作。早期採用的方法是用石頭把穀物壓碎或者碾碎,後來人們又把穀物放在石臼裡面用杵來春搗。這雖然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但是仍然比較費時費力。接著,人們又發現與搗碎相比,研碎效果又好又省力。傳說魯班在勞動人民智慧的啟示下,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這就是兩千多年以來我國各地廣泛使用的磨。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魯班究竟怎樣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距今六千到六千五百年前後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石輾棒和石制研磨盤。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魯班不只是土木工匠的「祖師」,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製造的鎖,外面不露痕跡,機關設在裡面,必須藉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在《墨子.魯問篇》還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製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據傳說,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製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後世有不少科技發明家,如三國時候的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待封、清朝的黃履庄等,都受這個傳說的影響,相繼朝這個方向探索過。現在看來,說木鳥可以飛三天,木車木馬可以自動跑得不見蹤影,未免過於誇張,帶有神話色彩。但是這也說明魯班的技巧在當時確是相當傑出的。作為我們後人,在要實現前人的美好夢想時,也要考慮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自身的實際能力,避免受一些虛無飄渺的傳說所誤導,耽誤自己的大好前程。
據說,魯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去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都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後來他受了墨子的影響,不再製作這類戰爭的工具,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上的創造發明,造福於人民。
出身於世代工匠家庭的魯班在建築和雕刻方面的貢獻也很多。《述異記》上說,魯班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列子.新論.知人篇》中關於魯班雕刻鳳凰的故事,更表現了他不怕譏諷、刻苦鑽研的精神。故事說,魯班想雕刻一隻鳳凰,還沒有雕成,就受到別人的譏笑,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停止工作,反而更加努力,終於刻出了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的鳳凰。那些曾經譏笑過他的人,終於不得不佩服魯班的高超技藝和頑強努力的精神。
二千四百多年來,人們世世代代傳頌著魯班發明創造的故事。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熱愛和敬仰,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魯班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事實上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他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象徵
⑻ 中國名人發明創造的故事,簡略一點的
1.魯班發明刨子的故事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於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
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裡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於是,魯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一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來薄薄一層木片。
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可這東西拿在手裡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一個木座,把它裝在裡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2、鏡子的發明
那個時候,各個部落流行搶婚,就是看誰長得漂亮,就把誰搶回來做老婆。黃帝上任後,擔心這樣搶來搶去,部落之間會出現內亂,就決定想法終止這個習俗。
於是,黃帝專門挑選了面貌醜陋無比,卻品德賢淑、性情溫柔的醜女為妻,並給她封號嫫母。在黃帝的帶領下,部落里「搶婚」的習俗,慢慢地消失了。
嫫母成了黃帝的妻子後,非常賢德,非常勤勞。有一回,她和族人一起去山上挖石板。當時,太陽正當中午,陽光普射,嫫母突然發現石頭堆里有一塊明光閃閃的石片。
她拿起一看,看到了自己醜陋的面孔,她嚇著了,趕緊藏起來,帶回宮,還不敢對人說,只是趁沒人的時候偷偷地看。後來,她看到石片凹凸不平,自己面孔怪模怪樣,就找來工具把石片全部磨平了。這樣一來,她的樣子是清晰多了,可卻還是一樣的丑。她心想:看來我丑是不能怪石片了。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以後,嫫母經常趁人不注意的時候,照著石片,收拾打扮自己。有一回,她正在照石片的時候,黃帝回來了,發現了嫫母的秘密。嫫母把前因後果從頭至尾向黃帝訴說了一遍,請求黃帝的原諒。黃帝聽了,哈哈大笑:你沒有錯,這是你的一大發現,你立了功!就這樣,人類使用鏡子的歷史開始了。
⑼ 關於中國發明的名人事例
如果要舉一個中國發明的名人的例子,那麼實在是太多了,比如說畢生發明了造紙術,而且他這個造紙術在國際上都是非常先進的。
⑽ 古代四大發明的故事
【1】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
中國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一種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另一種是利用地球磁場的作用使鋼鐵磁化。
人們把經過磁化的鋼針,穿過幾根燈草,放在一個乘滿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為航船指明方向,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來指示方向的儀器——指南針。
【2】火葯
火葯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因為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
【3】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4】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o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