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以人為本教學創造性

以人為本教學創造性

發布時間:2021-12-26 11:39:54

『壹』 舉例說明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堅持一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提出以人為本,就是要回答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以人為本,就是說,與制度、規定相比,人最重要,最值得關注。對於廣大中小學教師來說,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就要關注學生主體,就要以學定教,就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是一種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的「灌輸式」、「聽話式」的教育。因此,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所謂主體性是指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確立主體性,必須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首先,師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愛。尊師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關於師生關系的一種描述,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因為這是單向的要求,師生之間應該互相尊敬,互相愛護。其次,師生在教學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師,則信其道」。師生之間的互敬互愛體現在教學中就是可以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快樂友愛的享受,充分發揚教學民主,積極營造一種以真誠、熱愛、理解為特徵的課堂氣氛,使學生能自由表達,自由參與,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存在和價值。另外,教師還可通過表揚、激勵等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其主體意識。教育要以人為本,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才是教育的本質和核心。

『貳』 如何做到以人為本,提升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叄』 為什麼要在教學中實現「以人為本」

一、「以人為本」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最先來自於人本主義。人本主義是由多種哲學流派組成的哲學思潮,人本主義原意是人道或人性,也可解釋為人道主義或人性論,它是相對於神學而言的。他反對傳統哲學中認識對象「本體論」,而以認識主體為本體,即以人為本體;認為人應該是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強調主體的創造作用,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人的意志、生命派生的;認為事物的本質和意義是人賦予的,只有用知覺的方法通過體驗才能獲得對本質的認識。20世紀上半葉,以法國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進一步發展了人本主義理論,更加突出了人的價值和地位、生活和道德、自由和命運等觸動人心弦的問題。認為「存在先於本質」真正體現了對人的理解和尊重。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教學中的貫徹提出了與傳統教育相對的學習主張,如意義學習、自由學習、自由評價等。從根本上實現了學習理論從動物學習研究轉移到對人的學習研究上來,滲透了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為主的人文思想。因此學校教育要汲取人本主義的合理內核,把學習者的需求和發展作為自己的核心任務。具體地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就是相信學生有巨大的潛能,尊重學生的創造力和人格,創造條件使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展」。這個發展不僅指學生目前的發展,更指向於可持續的終身發展;這個發展的目標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在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價值觀和態度等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要注重能力的培養,即創新思維、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競爭與合作、關注社會、關心他(她)人能力的培養;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人生觀的培養;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二)開展活動,自由探索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建構來源於活動,知識存在於活動之中,學習活動的情景是知識的生長點和檢索線索;學習必須有具體的情景;從情境中得到的體驗是真實的、有效用的。活動是將一切影響學生發展的潛在因素轉化為智能因素的有效形式,活動滿足學生的需要並導致新需要的產生,活動給予學生展現自己才智的機會和舞台,活動錘煉學生的思想和品質,活動也能評判學生發展的水平和層次。哈佛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9�9加德納(HowardGardner)說過:我們想像中的學校將努力培養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幾個核心學科,並且鼓勵學生應用這些知識在更廣泛的社區中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完成必要的工作。學校模仿兒童博物館那種新奇的、引人入勝的方式,在學校內創造一種氣氛,使學生能夠自由自在地探索新鮮事物和陌生的現象,在學生獨立完成個人專項作業時,給予持續的指導和鼓勵。二、貫徹「以人為本」思想,促進教學關系和諧發展我們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重新審視教學過程,促進學生在精神、知識、能力三方面的和諧發展。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的各種關系。(一)促進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和諧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對知識、對人的發展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學生成為了學習過程的主體,可以在廣泛的教育資源背景下,自主地、開放性地開展探索性、協作性的學習活動;而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有時甚至成為與學生一樣的學習者。這種變化不是對立、排斥,忽視教師的作用,而是互動、相互作用,對教師的多角色、多層次的要求;這種變化促進了民主、和平、平等、相互幫助的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也促進了教師思想觀念、教學行為、知識結構等方面的變化。在這種環境下,教師必須實現角色意識的轉換。即表現為「制度權威」到「魅力權威」的教師權威意識的轉換;從「師倨生恭」到「師生平等」的師生關系意識的轉換;從「後喻文化」到「前喻文化」的文化傳道意識轉換;從「科技之上」到「人文關懷」的教育使命意識轉換。(二)促進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和諧在實際的教學中,由於教育觀念的落後和升學壓力的影響,教師過分強調了知識的傳承,而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事實上,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發展中同智力因素一樣,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因為培養非智力因素的目的在於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是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需求和動機,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頑強的意志,進而使他們搞好學習,發展智力。教育學家皮亞傑曾經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羅傑斯也強調:學習不應該只發生在「頸部以上」,還要重視與自我有關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情感、需要等對學習的影響。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華東師大終生教授葉瀾說過:只要我們的教育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對社會有一份責任感,就達到了育人的目的。(三)促進知識與能力的和諧對待知識應持一種動態、發展的態度;不僅善於從書本上獲取知識,還要善於從生活中、自然界、社會和網路中獲取知識;既要尊重知識,又要具有批判精神。學習知識、掌握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更重要的應該是運用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注重能力的培養,因為知識轉化為能力才是有用的知識。能力的獲得與發展必須依靠科學文化知識,而能力的提高又促進文化科學知識的發展;因此在實施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學習,更要重視能力的培養。要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高分低能」現象的出現。三、貫徹「以人為本」思想,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是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教育者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受教育者,消除「差生」、「落後生」的概念,消除歧視等不應有的心理傾向。多看學生的優點、亮點、閃光點、生長點;多鼓勵,少批評。注重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心諸方面都得到發展。教學中體現以德育為核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要兼顧個體的差異,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和實施方案,促進每個個體不同層次的發展。據此,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堅持以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為主,除了在教學的各個環節要體現這一思想以外,還要在以下兩方面展開:(一)建立新型的教學結構和教學周期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認知能力的提高,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文化背景和教學實際的情況下,筆者認為目前學校教育要以「雙主」(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結構為主,逐步向「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結構過渡。原因有三:一是目前教育理論、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研究適度超前,而各校的軟硬體建設並不能完全滿足「以學為主」的條件,只能開展一些零星的、試驗性質的學與教的活動,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的教學結構。二是教育觀念陳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根深蒂固;升學壓力大;三是教師素質普遍不高,不能有效地利用學習資源組織教學。因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盲目跟形勢,追求高標准,只看效應不看效果,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同時要加強教師隊伍自身的建設,學習現代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提高信息素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以教為主」的教學結構是以一節課或兩節課為一個教學周期,是基於知識點的傳授和結構化的教學過程。而新型的教學結構下必須重新認識這一問題,根據不同的主題、教學內容,動態地選擇教學周期,如周期短的可以是一節課、兩節課、一周或一個單元;長的可以是一個月、一個學期甚至更長;主體、教學內容可以是良構的,也可以是非良構的;結果可以是開放的,也可以是收斂的。教學過程中,可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探索,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智能,促進學生達到智能發展與人格完善的和諧統一。(二)變單一評價為多元評價教學評價是根據教學目標,運用一切可行的評價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及結果進行測定、衡量、並予以價值判斷的過程。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教育評價應從單一標準的、靜態的,只注重智育,甚至智育中的某些部分轉變成多元的、動態的,不僅要重視智育評價,而且要重視問題的解決,情感、技術創新的評價;既重質量,更重過程。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1.靜態評價轉換為動態評價.近幾年盛行的電子學檔、檔案袋法是基於動態的理念。教師要求學生保留在校期間有價值的能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資料,如作品(電子作品)、作業、考試結果、教師給定的評語和評分、學生的心得和感想等。教師可藉助它了解學生的改變狀況以及目前的程度,來發現學生學習的軌跡,進而為他們設計適當的教學模式。2.機構評價轉換為個性化評價機構評價通常是幫助學校行政作決定,如了解教學目標達到的程度,教師的教學效果等,同時也決定誰將接受補習,每個學生名次如何等。這種評價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使個別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意志和做人的尊嚴,產生嚴重的焦慮狀態。相反個性化評價理念視學生個人的成長為評價的主要目的,希望通過評價學習狀態,解決學習障礙,促進學生多層次發展。3.單一評價轉換為多元評價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人具有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是平等的,其發展是不平衡的,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因此單一評價標准不符合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多元評價應成為教學評價的發展方向。因為多元評價不但能進行認知能力的評價,還能兼顧情感、意志和技能的評價,兼顧問題解決、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評價。四、貫徹「以人為本」思想,增強教學的人文關懷教育本質上是一個人文過程,除傳播科學知識外,還要培養人的人格、情感和價值觀等。就我國的教育現狀來看,情況不容樂觀,各類問題依然存在,如張貼學生成績、強迫學生住校,甚至按學生成績排座位,侮辱學生人格、傷害學生自尊等。我們的近鄰——日本,對子女教育與我國有許多相似之處,然而在日本的教育中,從不當面批評學生,多看優點、多給鼓勵,學生在校有問題,教師通過家長妥善解決;學生的成績是保密的,任何任課教師無權告訴學生。在美國,學生上課時可以隨意打斷教師的講課,提出自己的問題和不同的觀點。雖然各國教育理念、文化背景等有差異性,但是國外一些富有人文意識和關懷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值得我們深思。教育培養人,培養「真善美統一」的完滿人格,這已是教育定論。教育關注整個人生世界和意義世界,喚起和激發主體對新生活方式和更高精神境界的渴望和追究。即使在信息時代里也應如此。哈佛大學校長羅登斯庭教授曾撰文「互聯網與大學:珠聯璧合」,指出即使未來計算機網路發展更為先進,計算機培養出來的「電腦孩」、「機孩」依然會像「狼孩」一樣遠離人類,人終歸需要人與人特有的關系和感受,只有人與人這種特殊的環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關系」,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具有人的個性和類主體性的「人」。因此,教師在培養人的過程中,要有科學人文意識,追求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和諧圓融。因此我們要大力弘揚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方法,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的各種關系,達到創新人才培養的目的,達到育人的目的,達到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和諧統一的目的。在教學中滲透「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觀,提升教學的人文意識、精神和關懷,是社會高度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是培養富有人文素養的未來健康公民的必然選擇,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肆』 「以人為本」體現在教學中,要求教師

正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 質和核心。教育教學的對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就是一切以學生為 本,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中的一切環節都是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為出發點,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教學 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日後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伍』 如何理解教育學生以人為本,以科學為本,以發展為本

1、要確立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2、要實施以做人為中心的素質教育。
3、要按照人的成長與發展規律辦教育。
4、要實施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的發展戰略。
教育要以人為本,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為本,以教育工作者為本。只有依靠廣大教師、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教育本身才能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教育要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還必須把教育貫穿在人的發展的全過程中,把階段性教育擴展為終身教育。這也是當今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終身教育的理念表明,教育已成為伴隨人的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陸』 什麼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即重視人,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提升和發展人的自身價值的理念。

21世紀的今天,社會已經由重視科學技術為主發展到以人為本的時代,教育作為培養和造就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進社會發展和完善的崇高事業,自然應當全面體現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

因此,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把重視人,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提升和發展人的精神貫注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它更貫注人的現實需要和未來發展,更注重開發和挖掘人自身的稟賦和潛能。

更重視人自身的價值及其實現,並致力於培養人的自尊、自信、自愛、自立、自強意識,不斷提升人們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質量,從而不斷提高人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人自身的發展與完善。

(6)以人為本教學創造性擴展閱讀

教育理念事關學生的健康成長,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與發展。它應該而且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的根本利益為價值訴求,不斷改進工作方式和方法,從而為實現高等教育的價值目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進入21世紀,我國已經跨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從「以人為本」的視角去深化對師德建設的認識,拓展師德建設的內涵更符合新時代的要求。其主要內涵體現為:

1、「以人為本」首先要以「學生」為本。

教育工作的本質是培育人才,育人是學校各項任務的核心,也是教師最重要的職責。

過去的中國一直是強調「師道尊嚴」的國家,我們往往將本來對「師道」的尊重片面理解成了師生之間服從與被服從的等級關系,教師的「尊嚴」、「權威」至上。

而老師、學生、家長、社會都曾經一致認可這一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其結果往往是使得教育在許多方面成為一種壓抑人的全面發展和創造精神的活動。

因此,形成民主、平等和人道的師生關系實質上可以看作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學生」為本,建設新型的師生關系是現代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師德建設的核心內涵。

與此同時,以「學生」為本也絕對不是「兒童中心主義」。教師對學生的愛和尊重,要體現在對學生的培養教育上。可以反對體罰學生,但決不是要放鬆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與管理以及無條件放棄對學生必要的教育性懲處;可以反對強制灌輸教育,但也決不能演變成對學生思想教育的放任自流。

2、「以人為本」也要以「教師」為本。

師德建設上的以「教師」為本,意味著教師應當自愛、自尊、自重、自律。但教師在塑造自身高尚品格與情操的同時,又應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愛。讓人民教師很好地展示「德福一致」的道德律,展示積極和優雅的道德人生。讓道德生活的美好、道德智慧的絢麗去以身立教。

不應當脫離教師的職業和從事這一光榮職業者生活的幸福去片面地理解師德。教師應當在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悅中升華道德;教師也應當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自覺意識,做積極師德的踐行者

3、「以人為本」,特別要求注重學術與學風建設。

大學既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又是科學研究的基地,注重學術與學風建設是影響大學以及整個高等教育發展進步的核心問題。而當前受市場經濟中的一些負面影響,高等教育的某些方面已經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道德失范現象。

一些學校在管理理念和制度上出現了偏差;一些教師忘記了學術至上、真理神聖的真諦。這種制度的缺陷和心態的浮躁催生了學術泡沫與腐敗,健康進步的大學精神面臨嚴峻考驗。這些,都對師德建設造成嚴重影響。

「以人為本」的師德對學校要求的,是要營造「嚴謹篤學」氛圍,注重學術與學風建設。為此,要讓嚴謹、科學、進步的學風成為學校的主流,讓教育成為社會大眾敬重與嚮往的事業。

『柒』 如何在教育教學中體現「以人為本」的觀念

河北省鹿泉市寺家莊鎮東營學校 段瑞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應體現出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我們的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確定了我們教育教學的定位: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個觀點集中體現了「以人為本」教育理念,要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論,我們教師就必須牢牢佔領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這一理論。一、 教師角色轉變任何改革首先是思想觀念的轉變。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宰,學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對象。以前我們教師站在講台上嚴肅認真地講解,學生規規矩矩地坐在座位專心聽講。而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精深的學問、濃厚的教學興趣、高尚的人格、友好的態度以及合理言行,都將成為學生觀察、注意和模仿的對象。二、 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新的教學理念呼喚教學要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使學生獲得怎樣學習的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要以平等、尊重、相互配合的融洽關系相處,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前准備活動、課堂教學活動、課後延伸教育活動。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成為受教育的主體,增強主人翁意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主動參與的教育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會一步步得到提高。三、改進教學模式,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人本主義教育家坎姆勃斯認為:「教師的任務不僅是規定、傳統、模板、發號施令、欺哄,它也是管理存在的過程。這個角色要求教師是促進者、鼓勵者、幫助者。」而教師要當好教學的促進者、鼓勵者、幫助者,就必須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空間,以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尊重學生的人格。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要讓每一個學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比如在課上,一位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了一點偏差,教師立刻打斷學生的話想予以糾正,但又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完全可以誠懇地對那個學生說:「我打斷了你的話,對不起!請你繼續說下去!」所以,我們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不妨蹲下身來或坐在學生中與他們談話,不妨耐心聽完他們那不夠流暢甚至答非所問的話,不要讓他們仰視我們……這樣,學生會加倍地向我們教師學習,學會尊重他人,形成健全人格,並且使師生的心融為一體,產生共鳴。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權利。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尊重學生的思考權力和精神自由,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倡學生展開思維碰撞,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創造性的解題觀點或看法,從而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師還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每個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教師要尊重這些差異,在教育教學中要創設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使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都得以發揮,個性得到發展。五、正確評價學生教師在對學生實施評價時要改變過去單一的評價,顯性的、靜止的評價轉變為多元的、隱性的、發展性評價,注重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切實以「人性化」為原則,結合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教師評價學生要注意把過程和結果結合起來,重視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態度的投入程度,看其獲得的知識程度和能力發展是否與態度的投入相符合。學生的頭腦是一個待點燃的火種,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學生把這火種點燃。「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我們教育者,務必端正教育教學思想,豐富專業知識,提高教學技能,把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切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為培養建設祖國的棟梁,貢獻自己畢生的力量!

『捌』 教學中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在教學中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主要包含三層意思:一是教學要以學生的興趣、意志、情感、知識、能力、創造性等為出發點,教什麼和怎樣教都要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二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三是把學生的發展情況尤其是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作為評價教學的重點。實施新課程,任課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1. 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的探究。
教學導入是指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引入新知的過程。教師要創設各種情景,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我國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只重視知識的積累和知識的注入,而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被動學習,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益不高。而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景創設正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口,教學過程中的導入必須精心設疑,巧設懸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他們豐富的聯想。
2. 探究新知——積極思維,質疑創新的探究。
教學是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新課改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勵學生質疑創新,發展創造性思維,提高創造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讓所有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質疑、釋疑、解疑的過程中,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3. 鞏固練習——形式新穎,由淺入深的探究。
4. 課堂總結——突出重點,強化難點,教學相長的探究。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總結,能引人深思,拓展想像的空間,使教學內容得到升華和總結,更能為學生的後繼學習埋下伏筆。因此,課堂小結不能千篇一律,教師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整理、歸納,開闊學生的思路,在和藹、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把一堂課推向高潮。
5. 課堂教學環節模式的建構。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所建立的比較典型的、穩定的教學秩序。不同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會以教學活動中諸要素的不同組成方式,反映不同的教學思想,揭示不同的教學規律,顯現不同的教學功能,獲取不同的教學效果。原來的課堂教學環節一般是復習鋪墊、導入新課、學習新授、鞏固練習、課堂小結。隨著課改的深入和推進,課堂教學環節也在不斷變化,但並沒有也不應有固定的模式,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摸索、建構。
此外,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僅僅要求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對教師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教師本人要有豐富的人文情懷,對學生充滿關愛,對生活充滿激情,對工作充滿動力,對人生充滿嚮往……常言說,只有幸福快樂的老師,才能教出幸福快樂的學生。從這一點上來講,「以人為本」不僅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發展學生,從自身做起,從細節著手,就一定能達到「以人為本」,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玖』 怎麼理解以人為本,以和為根,學習為基,創新為魂的辦學理念

人類社會,當然是人的因素第一.而所謂人類社會,其實也就是人這種動物在地球上的生活和生存方式的總和而已.其發展變化的方式和規律當然不可能離開人的必然性生理需要,不可能變得與人的需要無關.所以,有了這樣生理結構的人,就必然要有這樣的人類社會,也就必然要有這樣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和規律.所以,必須以人的需要,人的合理和諧生活,人的幸福平等自由等等,總之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社會制度形式等如所謂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形式等任何其他因素為中心考慮,安排,設計人類社會中的一切規章,制度,規劃和發展等等問題,這就是"以人為本"!也是人類社會和歷史發展所永遠不可逾越的最根本規律.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首先是"人"這個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物為本.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原",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麼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間,誰產生誰,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人為本",就是說,與神,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都是從"根本"這個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本"這個概念的. "以人為本"思想是我們黨摒棄了舊哲學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的階級局限和歷史唯心主義的理論缺陷,借鑒國際經驗教訓,針對當前我國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一種片面的,不科學的. "以人為本",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為了誰"和"依靠誰"是分不開的.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統一構成"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只講根本目的,不講根本動力,或者只講根本動力,不講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觀發展觀而提出來的. 就我們國家而言黨中央十分明確地指出,我們所講的"以人為本",是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本,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個人,某些人.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這里講的人和人民,是同一個意思.在中國歷史上,"人"和"民"有時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當代,作為一種哲學價值觀,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對於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講人與物,人與神的關系,而民本則是講人與人的關系.民是相對於官而言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中國儒家政治哲學的集中. 在我們國家,"以人為本",就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正確處理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但它和歷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因為從性質上說,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它來自人民群眾,植根於人民群眾,服務於人民群眾,是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黨同人民群眾之間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完全不同於舊中國君同民之間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我們講民,是要求我們的領導幹部,自覺地做人民的公僕,堅決克服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官本位"思想,反對工作中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命令主義.對於我們黨來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堅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為了人民群眾,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我在從學校管理方面來談一談,校園中的"以人為本": 學校管理中的"以人為本",其中的"人"主要是指教師和學生.而這里的人應該指的是一個方面,一種利益,因此,這里的"以人為本"完整的敘述應為"以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本".那麼,在具體的工作中,就應圍繞這個"本"做文章. (一)樹立"以師為本"的管理思想. 在學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師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學校管理應該"教師第一",在"以人為本"中樹立"以教師為本"的管理思想.這是學校在非理性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樹立"以師為本"的思想,其實質就是要重視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意識,使教師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人性得到最完善的發展."以師為本"就是要讓教師在學校事務中體現出主人翁的地位,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參與學校的管理.這一方面可以激發其主人翁意識和工作責任感,激發其主動精神和創造意識,提高教師的自我價值感,增強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於教職工參與學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與可信度,增強認同,使全體教職工對學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歸屬感,使學校與教職工形成一個整體,使每個教職工明確到個人的成長,發展與學校事業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提高教職工的自豪感,責任心和使命感. (二)重視人文精神教育,創建"以人為本"的學校育人環境 寬松的學校教育環境可使人的興趣,性格,能力等各個因素得到較好的發展,創新性,獨立性,學習性等高層次的素質也會得以加強.在學校教育管理中滲透民主平等,集體合作,團隊精神,規則意識等人與人之間友好相處的准則,有助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動教育關系的發展.在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上充分體現"人文"精神的設計,使學校的每一處地方都發揮育人功能,使學生能潛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增強自我,教育的意識. (三)更新觀念,創建全新的用人機制 傳統的用人機制,往往以自上而下的思維方式,對老師和學生以"管"的方式來管理.這往往形成了僵化的思維模式,僵化的教師關系以及僵化的師生關系,難以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的育人作用."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創建全新的用人機制,建立包括校長競聘制,全員聘任制,教師待崗制在內的一整套人事制度,通過層層聘任,實行崗位目標責任制等措施,形成競爭上崗,優化組合,職責清楚,各負其責的用人機制,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在用人原則上,不論親屬資歷,唯德才而用.這樣就增強了全體教師的危機感,責任感,使命感,激發了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助於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實施. (四)建立規范化,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以"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不斷完善學校的教育教學原理,建立全面性,規范性,操作性強的學校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設上,加強"情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通過定期的情感溝通,政治學習,思想交流,廣泛聯系群眾,縮短領導和群眾的心理距離,密切干群關系.在學校管理運行機制上,實行操作性強的,人性化的"嚴"制度,"軟"管理,嚴寬結合,情理相濟,注重工作效果,以教師和學生為本,從而形成一種融洽,和諧,愉悅,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和育人壞境,以形成教職員工講奉獻,比成績,爭先進的良好風氣. (五)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愛因斯坦指出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學校要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建一個良好的氛圍,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和學生平等地交往,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學習,生活動態,在教育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與興趣,同時要創設民主,平等,參與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引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對學生要坦誠相待,熱情關懷,形成師生共同成長的新型師生關系. 營造一個互相尊重的環境,這是充分發揮學校非理性管理作用的必要條件.在現代管理中,關心,愛護員工是最起碼的要求,但僅有關心愛護還是遠遠不夠的,現代管理中越來越強調對員工的尊重."士為知己者死"這充分強調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強大.學校管理者必須要學會尊重,尊重教師的人格,尊重教師的工作,尊重教師的合理需要.在學校管理中,學校領導要努力營造一個尊重的環境這樣一來,學校中的教師就可以懷著一種快樂的心情為學校工作,從上而下的成員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實現學校的自動化管理. 創建多元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多是單向度的或雙向度的,而多元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是以學校,家庭,社會,課堂及其他隱性或顯性教育教學壞境的多元互動為基礎的.它是在經歷了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特別是當前正在全國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借鑒當前西方知識經濟背景下教育重構,學校重構的思想創建起來的.它以學生為主體,使其懂得自我發展,學會學習,創造,自我評價;它以情感為紐帶,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和諧團結,協調合作的人際關系;它尊重每一位學生,使具有各種差異的個體得到整體提高;它強調"以學生為本"的學校建設,課堂建設和新型師生關系的建設,把學生的發展權真正還給學生. 總之,"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要達到"沒有管理的管理",這既體現了新世紀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互動教育的需要,又是新世紀教育管理的主要思想之一.管理模式由治到不治,由管到不管是需要經歷一個發展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提高自覺性,積極性,互動性,達到默契,最終促進學校教育和管理的發展,提高工作效益.

『拾』 怎樣實現現代教學理論的以人為本

教育就是要提升人的素質。新教育理念培養出的人應是身體健美、心理健康、知識豐富、精神高尚、思維創新,充滿活力、品位高尚、充滿創造力的現代人。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新教育理念當今世界,知識經濟浪潮撲面而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世界各國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和一體化的趨勢正在加速發展,21世紀已進入了計算機、互聯網時代。我國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實現全面的振興,飛躍的發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加速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
在國與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於重要的基礎地位。新的形勢對教育在培養和造就我國21世紀的一代高素質現代化新人方面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要求。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麼上得去?」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的講話中提到「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重視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范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要培養現代化的人才,必須依靠現代化的新型教育。中國當前正在進行有史以來第三次重大的教育轉型。第一次基於鐵耕問世,「官學制度」在春秋戰火中失去壟斷,新興地主階級及其知識分子開始聚徒講學,出現了孔子等諸子百家;第二次是18世紀蒸汽機的出現,西方工業的沖擊致使中國教育從學「四書五經」全面轉向學「數理化文史地」。
前二次重大的教育轉型都是基於當時社會生產力的重大發展而形成的,當今的第三次轉型也不例外。當今的時代是從現代工業經濟走向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的時代,工業時代的教育理論,教育理念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
傳統的教育理念和傳統的文化一樣有精華也有糟粕,其中對人們影響較深的局限主要表現為:思維邏輯的絕對化、思維活動的政治化、思維渠道的封閉化、思維方式的公式化及思維軌跡的單一化。從而使培養出的人認識片面、思想僵化、不思變革、缺乏自信……這樣的「傳統人」只能是現代化的阻力。
鄧小平同志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上講道:「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促進經濟和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教育觀,科學發展觀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對傳統教育的變革。
中國第三次重大的教育轉型是包含著需要改變教育思想、改變國家《教學大綱》、改變課程標准和教材、改變教學方式、改變考試評價制度的巨大工程,必將得到改變新世紀所有中國人的知識結構和命運。
新的教育理念是在對傳統教育中的糟粕的批判反思中不斷形成的。
教育是什麼?
教育是要傳授知識,但不是讓學生來堆積知識,教育是要通過傳授知識去開發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育是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但良好的品德不是在一門門課程中教出來的,也不是在一次次的訓話中訓出來的,而是在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中陶冶而成的。
教育是要進行體育活動,但不是為了達標,而是為鍛煉身體、磨練意志、培養勇氣、培養自信。
教育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學會考試的能力。教育是讓學生懂得如何進步,如何超越自我,而不是讓他們知道考出好分數就是好學生。
教育是要讓學生學會思考,而不是學會記憶;要喚醒他們去創造而不是照貓畫虎,永遠跟著別人走。
教育是一種啟迪,當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地指出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
教育是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時,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勇敢地向上攀登。
教育是一種期待,讓學生時刻都能感到教師相信他們能夠做得比現在更好。
教育是一種關懷,一種博大的關懷,如同冬日的陽光,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溫暖,在這種關懷中,永遠沒有「差生」。
教育是一種給予,一種厚重的給予,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更能獲得對生命意義的感悟。
教育是在師生人格完全平等基礎上進行的富於愛心的交流,是人與人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與創造,是師生共同進行的美的創造活動。
教育的宗旨應該是解放人的身心,發展人的潛能,提升人的素質。
教育首先要解放人,而不是束縛人,更不是壓抑人,壓制人,教育要解放人的身,使人的身軀和四肢健美地發展;教育要解放人的心,使人腦敢想,人手敢幹,人眼敢看,人嘴敢說,使人敢於創造;教育要解放人的各種壓抑,還給人自由的天地。
教育要培養和發展活力;教育要培養發展勇氣;教育要培養和發展敏感,主張通過明智而有效的方法培養和發展榮譽感和同情心來培養和發展敏感;教育要培養和發展智力,主張通過保護和發展好奇心及培養勇敢、合作和獨立思考的品質來培養發展智力。
通過開發人的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想像力、創造力等智力因素和勇氣、敏感、好奇心、榮譽感等非智力因素來開發人的潛能,總之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要滿足人的自身需要,教育要開發人的潛能,突出人的特長,打好創造的基石。現代的教育理念確認了教育的最根本任務不是使學生獲得了多少科學知識,而是獲得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創造性能力。
現代的素質教育,應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要提升人的素質,新教育理念培養出的人應該是身體健美、心理健康、知識豐富、精神高尚、思維創新,充滿活力、品位高尚、充滿創造力的現代人。

閱讀全文

與以人為本教學創造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