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春雷是不是不吉利的象徵
打春雷代表著大地復甦,天氣轉暖。
打春雷就意味著春天已經來到了,就是說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上升而萌牙生長,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從節氣意義上講,春季的開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間),春季的結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間)。在歐美,春季從中國的春分開始,到夏至結束。在愛爾蘭,2月~4月被定為春季。打春雷更是在此之前。
農民們在春天一聽到打雷的聲音,理所當然就會非常興奮,因為這也意味著來年的莊稼能夠有一個好的收成,自己之前在田地上付出的努力也就不會付諸東流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一首專門描寫春雨的絕佳詩句。
然而能夠描寫春雨,表達對春雨喜愛之情的不僅是很具文採的詩人,就連以種地為生的普通民眾也是深有感慨,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話語來抒發著對春雨的喜愛和感恩之情。
㈡ 中國的古代人民是如何發明歸納出農歷二十四節氣的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有很多的文化成就,其中有不少甚至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我們喜歡將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的四個發明稱為四大發明,以此來代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巔峰,實際上還有一些科學成就完全不亞於四大發明,二十四節氣就是其中之一。
提到二十四節氣很多人更多的把他認為是傳統文化,更多人多他的認知停留在文化和習俗的階段而非科學,甚至有一些人還會質疑他的科學性,那我可以斬金截鐵的說二十四節氣相當的科學而且還是古代全世界范圍內最科學的理發之一。
二十四節氣我們小時候都學過關於他的一首兒歌,他應該是世界上用文字描述最短的科學發明之一隻有短短的四十八個字。但是這四十八個字卻濃縮了古代中國的科學家對於太陽周期運動觀察和掌握的精華。那接下來就用事實來告訴大家二十四節氣有多科學。
所以它絕不僅僅是一項傳統文化,也絕不僅僅是傳統習俗,他代表著中國古代對於宇宙天文探索的最高成就。二十四節氣的產生與糾正也代表了中國人對於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科學技術成果。
㈢ 1978年"一聲春雷"指的是什麼
1978年,安徽省發生百年不遇的大旱,為抗旱救災,省政府鼓勵農民生產自救,開荒種糧,誰種誰收。沒料到,這種應急措施竟然是中國農村的一聲春雷。
㈣ 詩歌中春雷是什麼的象徵
「春雷響,萬物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春天聽到打雷聲,就意味著將要下起春雨。而春雨所具有的作用是非常獨特的,就像詩裡面所描寫的那樣,它擁有「潤萬物」的強大功能,能讓大自然的萬物在它的滋潤下變得更有生機,讓周圍的一切變得更加欣欣向榮,彷彿是獲得了重生一般。
農民們在春天一聽到打雷的聲音,理所當然就會非常興奮,因為這也意味著來年的莊稼能夠有一個好的收成,自己之前在田地上付出的努力也就不會付諸東流了。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一首專門描寫春雨的絕佳詩句。然而能夠描寫春雨,表達對春雨喜愛之情的不僅是很具文採的詩人,就連以種地為生的普通民眾也是深有感慨,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話語來抒發著對春雨的喜愛和感恩之情。
㈤ 什麼是春雷計劃,具體怎麼實施
"春蕾計劃"是1989年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發起並組織實施的一項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女童重返校園的社會公益事業。
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的不平衡,特別是傳統習俗的原因,在我國,特別是貧困山區尚有少數文盲存在,而女性文盲占文盲總數的2/3以上;失學兒童中,女童約佔2/3!
今天的女童,是未來的母親。母親的素質,影響未來全民族的素質。要提高婦女素質,必須從女童教育抓起,實施"春蕾計劃",扶持女童入學,是提高民族素質、造福子孫後代的一項基礎工程,也是我國實現鞏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的關鍵一步。為了加強女童素質教育,培養女童自力更生建設家鄉的本領,中國兒基會 還設立了"春蕾計劃實用技術培訓專項基金"。
截止到目前,實施"春蕾計劃"已經遍布全國各地,已募集6億多元,共救助150萬餘人次失學女童重返校園。
"春蕾計劃"希望得到海內外廣大有識之士和單位的捐助,在全國貧困地區開辦更多的"春蕾女童班"。
(註:「春蕾計劃」一直得到黨和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每年「六一」,春蕾女童代表都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的親切接見。)
㈥ 一聲春雷喚醒了什麼,什麼,還有什麼
一聲春雷喚醒了青蛙,喚醒了柳樹,喚醒了蛇,喚醒了花兒,喚醒了整個春天.
「春雷一聲發,驚燕亦驚蛇」、「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自古以來,從不少和春雷有關的詩詞就體現出了人們對春雷的期盼和喜愛,同時被賦予了吉祥的含義。
春的解釋 春 chūn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農歷正月至三月)。春節。春色。春暉(春天的陽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婦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歲,如「春春正雷的解釋 雷 léi 由於下雨時帶異性電的兩塊雲相接,空中閃電發出的強大的聲音:雷電。雷鳴。雷動。雷雨。雷霆。雷厲風行。 軍事用的爆炸武器:地雷。魚雷。佈雷。掃雷。雷管。 〔雷池〕古水名,在今中國安徽省望江縣。
詞語出處:
亦作「 春靁 」。1.春天的雷。《漢書·敘傳下》:「上天下澤,春靁奮作。」 唐 元稹 《芳樹》詩:「春雷一聲發,驚燕亦驚蛇。」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放歸》:「春雷地奮,秋雲風卷。」 茅盾 《子夜》三:「可就在這一剎那間,嗩吶、笛子、大號筒的混合聲音像春雷突發似的從外面飛進來了。」
(2).喻聲音震響。 唐 元稹 《八駿圖詩》:「鼻息吼春雷,蹄聲裂寒瓦。」 元 宋無 《烏夜啼》詩:「鼙鼓鞭月行春雷,洞房花夢酣不廻。」 清 唐孫華 《照孫年五歲日戲堂前偶作》詩之二:「愛搦籚笙吹短弄,日撾腰鼓沸春雷。」
(3).古琴名。見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古琴名》。
㈦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自己發明的還是從外國傳過來的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歷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歷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歷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歷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從二十四節氣的字面含義來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歷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歷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歷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類作物的生長。公歷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歷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歷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歷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歷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歷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歷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
立春:斗指東北。太陽黃經為315度。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 斗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驚蟄:斗指丁。太陽黃經為345°。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諺語雲:「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春分:斗指壬。太陽黃經為0°。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豆,秋分種麥種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太陽黃經為15°。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能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
穀雨:斗指癸。太陽黃經為30°。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立夏:斗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大。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小滿:斗指甲。太陽黃經為60°。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芒種:北斗指向已。太陽黃經為75°。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種前後,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霉,所以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太陽黃經為90°。太陽在黃經90°「夏至點」時,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陽最高。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所心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生到最北的一日。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
小暑:斗指辛。太陽黃經為105°。天氣已經很熱,但不到是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大暑:斗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斗指戊。太陽黃經為150°。這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
白露:斗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最多。
秋分:斗指已。太陽黃經為180°。秋分這一天同春人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依我國舊歷的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但在天文學上規定,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
寒露:斗指甲。太陽黃經為195°。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而水氣則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太陽黃經為210°。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太陽黃經為225°。習慣上,我國人民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一過,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我國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
小雪:太陽黃經為240°。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後,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南方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大雪:太陽黃經為255°。大雪前後,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盪」的嚴冬了。
冬至:太陽黃經為270°。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小寒:太陽黃經為285°。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太陽黃經為300°。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諺雲:「三九四九不出手」。
大寒以後,立春接著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完在了一個循環。
節氣的來源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節氣的劃分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歷,其實,它是根據陽歷劃定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占黃經15°。由於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公歷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並有兩句口訣: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二十四節氣按月分布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歷閏月的安排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農歷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斗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斗綱,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運行,斗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
中國24節氣中英文對照與時間
立春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1st solar term)Feb.3,4, or 5
雨水 Rain Water (2nd solar term)Feb.18,19 or 20
驚蟄 the 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Mar.5,6, or 7
春分 the Spring Equinox (4th solar term)Mar.20,21 or 22
清明 Pure Brightness (5th solar term)Apr.4,5 or 6
穀雨 Grain Rain (6th solar term)Apr.19,20 or 21
立夏 the Beginning of Summer (7th solar term)May 5,6 or 7
小滿 Lesser Fullness of Grain (8th solar term)May 20,21 or 22
芒種 Grain in Beard (9th solar term)Jun.5,6 or 7
夏至 the Summer Solstice (10th solar term)Jun.21 or 22
小暑 Lesser Heat (11th solar term)Jul.6,7 or 8
大暑 Greater Heat (12th solar term)Jul.22,23 or 24
立秋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13th solar term)Aug.7,8 or 9
處暑 the End of Heat (14th solar term)Aug.22,23 or 24
白露 White Dew (15th solar term)Sep.7,8 or 9
秋分 the Autumn Equinox (16th solar term)Sep.22,23 or 24
寒露 Cold Dew (17th solar term)Oct.8 or 9
霜降 Frost\'s Descent (18th solar term)Oct.23 or 24
立冬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19th solar term)Nov.7 or 8
小雪 Lesser Snow (20th solar term)Nov.22 or 23
大雪 Greater Snow (21th solar term)Dec.6,7 or 8
冬至 the Winter Solstice (22th solar term)Dec.21,22 or 23
小寒 Lesser Cold (23th solar term)Jan.5,6 or 7
大寒 Greater Cold (24th solar term)Jan.20 or 2
節氣歌
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
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大雪交冬月,冬至數九天。
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節氣百子歌
在四川地區,還流傳著一首《節氣百子歌》,每句以"子"結尾,描述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和樂:
說個子來道個子,正月過年耍獅子。
二月驚蟄抱蠶子,三月清明墳飄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陽吃粽子。
六月天熱買扇子,七月立秋燒袱子。
八月過節麻餅子,九月重陽撈糟子。
十月天寒穿襖子,冬月數九烘籠子。
臘月年關四處去躲帳主子。
節氣聯拾趣
我國農歷一年之中有24個節氣。在我國對聯中,以節氣為題材的很精彩,有的還含著一段故事呢。
傳說明代有一位學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覽時,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見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隨口吟出上聯。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聯中嵌有三個節氣,一氣呵成,毫無痕跡。一時成為絕對。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趙恭沛先生對出下聯:
今朝驚蟄,春分時雨到清明
一樣三個節氣,對得十分工整。
另一副對聯則更有文學性和科學性: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晝夜不長不短;三年一閏五年再閏陰陽無差無錯。
上聯不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這兩個節氣所在的月份,而且把這兩個月份的時間特點講得清清楚楚,即二八月是晝夜相平。下聯則換了另一個角度,道出了農歷閏年的規律性,其科學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原明朝大臣,後降清的洪承疇,在「穀雨」那天與人下棋時對了一副對聯,雲:
一局妙棋今日幾乎忘穀雨;
兩朝領袖他年何以別清明。
上聯是洪承疇所出,下聯為同弈者所對。意在諷刺洪失義辱節,一語雙關,深藏諷意。
㈧ 春雷的個人經歷
從2001年至今,春雷多次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文化部春節晚會、「同一首歌」大型歌會、廣西民歌節、電視金鷹節、湖南衛視春節晚會等各種大型活動,場場轟動,尤其在2001年7月,他隨著胡錦濤等中央領導代表中央慰問團赴西藏,參加紀念西藏解放50周年大型晚會時,演唱了他的成名曲《青藏高原》、《吉祥》,胡錦濤在看了春雷的演出後,單獨親切接見了他,並握著他的手說:你的歌聲很高,像青藏高原。
2008,春雷完成了他的個人第二張新專輯,代表作《吉祥》、《哈達》、《花兒香》、《天路》《農民父兄》等,首首經典,大部分都是他自已創作的,風格差異很大,聽起來十分過癮。代表作《吉祥》是一首絕好的佳作,春雷用他獨特的歌聲唱出對全國人們的吉祥祝福。這首歌已隨2008「神七號」飛船飛翔在太空,吉祥之聲響徹宇宙!
2009年,春雷完成了他個人的第三張專輯《拉薩》,個人原創主打歌曲《拉薩》被西藏衛視作為2010年藏歷新年晚會主題歌曲。翻唱《八百里洞庭美如畫》被湖南省人民政府作為2010上海世博會湖南周開幕式主題歌曲。
2010年,春雷再接再厲創作完成個人第三張專輯《滿堂紅》,主打歌曲《多嘎多耶》被作為湖南衛視2011年春節聯歡晚會主題歌曲。
春雷在音樂的道路上堅實的行走著,把中國的民族音樂世界化,讓世界聆聽中國是他的音樂心願和夢想。
用聲音感到天地,讓真情喚醒萬物,春雷的歌明亮、高亢、天籟,他傳達著一種歡樂、陽光美麗的信息,聽過之後,真情和快樂是唯一的感受!從2004年開始,春雷唱著《吉祥》走遍祖國的廣大地區,他天籟般無人能及的高音唱到哪都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紛紛要求一睹春雷被譽為「高音天王」的高音風采!
2011年10月,參加由中國貿促會、中醫葯管理局、陝西省政府聯合主辦,銅川市政府承辦的首屆中國孫思邈中醫葯文化節文藝演出,演唱原創曲目《葯王山的傳說》。美妙的聲音、謙恭的人品和同台的韓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成為銅川和陝西人心中的偶像。
被譽為「中國的世界級高音天王」的歌手春雷在繼2012年《葯王山的傳說》之後,2013年將再發單曲,據悉,這首名為《八千八》的歌曲將於2012年12月13日在各大網站音樂平台首發。屆時,聽眾將可再度領略歌手春雷的「中國高度、世界之巔」的聲音。
自從2000年出道以來,歌手春雷一直以無人能及的原始、粗狂、高亢的聲音俘獲觀眾的心,他在對音樂之路的探索上堅持將古典與流行結合,民族與時尚融合,這種交融使他的歌亦剛亦柔,有抑有揚。他的歌喉更異於眾歌星,高音之高猶如入雲之巔峰,且悅耳動聽,有如天籟之音,著名歌唱家郭頌曾評價他的歌聲「如珍珠一般」。此番春雷再發單曲,眾多歌迷早已翹盼已久。而春雷對新歌也未作隱瞞,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13年拿出的作品是一首不太一樣的情歌。已經試聽過歌曲的樂評人透露,春雷新歌頗似張瑋和黃齡演唱的《High》歌,但「少了柔媚、多了誠摯」,整首歌曲「高亢與深情並重,中國最好聲音顛覆世界神曲」。那麼。究竟是何作品有如此高的贊譽?我們一起期待!
㈨ 春雷生於幾幾年
12月25日 遼寧錦州 中國
「中國的世界級高音天王」——春雷
有著東北漢子爽朗個性的歌者春雷,胸懷遠大抱負。希望能夠以自己的歌聲愉悅世界。獨一無二的高音天籟,詠唱廣袤情懷。歌者春雷用吉祥擁融冰風寒雪,用祝福裹暖世間人心,用音樂感動萬物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