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是中國人發明了火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英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基本常識篇。
㈡ 火葯為何能被評為中國四大發明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火葯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很早以前,我們的先人對這個三種物質就有了一定認識。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在燒制陶器時就認識了木炭,把它當做燃料。商周時期,人們在冶金中廣泛使用木炭。木炭灰分比木柴少,強度高,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
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荒謬和可笑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恩格斯高度評價了中國在火葯發明中的首創作用「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葯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葯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火葯的發明大大的推進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隋代時,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葯。黑色火葯在唐代(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做神仙並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與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㈢ 為什麼火葯稱為葯,中國人發明火葯的目的是什麼
首先,我們所說的火葯應該叫黑色火葯。在我們家鄉,這叫黑火葯。黑火葯也分為原始火葯和熟火葯。火葯通常由一定比例的炭炭製成,稱為氧化亞氮、硫酸和硫酸。在黑火葯誕生的早期,它應該是原始火葯,但到成熟火葯的時間較晚。火葯是將硝酸鹽、硫磺和木炭放入容器中並點燃而製成的。可能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可能還在使用生槍,這時,橫渡大洋的英國軍隊,可能使用了改良的火葯,這在技術上是原來的兩倍。第二,火葯和發動機的區別。火葯是一種可以被火點燃並能產生爆炸的物質,如黑色火葯、無煙火葯等。
㈣ 火葯是中國發明的,為什麼槍卻是外國發明的
錯了,槍也發源於中國,只是興起於歐洲而已。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管形火器是陳規於1132年製造的「火槍」,這種用竹子製造的武器在發射彈丸的原理上和現代槍械是完全一樣的,即火葯燃燒,推動彈丸前進。而在南宋末期,突火槍在今安徽壽縣誕生,這是世界上第一種作為制式武器生產的火槍,它是火門槍的前身,也是所有現代槍械的鼻祖。
直到明朝中期,中國的火器都還是一直領先於西方的,在明朝後期,東西方的火器相比雖然西方略有優勢,但整體還是各有千秋。直到清朝時期,西方火器才算是全面超越東方。所以可以認為中國的火器是在明朝開始落後的。
歐洲在槍械發展方面之所以超越中國,並非很多人認為的是不重視科學體系、明朝禁海或清朝愚昧導致,這些因素僅僅是加速作用而非根本原因。東西方火器發展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是雙方面對的主要敵人不同,軍事需求導致武器的發展出現偏差。
在明朝時期,中國的火器主要用來對付的敵人基本上都是周邊小國、弱國,除此之外就只有倭寇了(暫時不考慮後金,明朝滅亡無關於武器,是大環境所致,也不是這里討論的重點)。這些敵人可能會很煩,咬一下也確實比較疼,但遠沒有達到傷筋動骨的程度,更不需要強力的武器去對付,大多數情況下冷兵器已經足夠,所以火器就不是必需的武器了。
反觀歐洲,在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就再也沒有一個真正大一統的政權,各個小政權之間紛爭不斷,而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又進一步加劇了這些沖突,因此歐洲人迫切需要強力好用的武器來武裝自己的軍隊,而火槍兵最大的好處就是易於訓練,可以快速成軍,所以各國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放在了火器上面,並且將其作為主力武器來發展。因為持續不斷的戰爭根本沒時間讓你去訓練足夠的冷兵器軍隊,尤其是像重騎兵那樣可以一錘定音的強力兵種。而火器軍隊不同,只要火器和火葯產量跟得上,你全國的適齡男性都可以作為兵源。什麼時候等你國內這一代人死傷得差不多了,才算把你打敗。
既然要把火器作為主力了,那麼武器也就不能再用火門槍了,火葯也要進行修改以獲得更大的威力。由此才促成了歐洲槍械在1500年之後開始井噴式發展,並且最終導致冷兵器軍隊的徹底消亡。
事實上明朝和清朝並非認識不到火器相較於冷兵器的優勢,清朝的火器部隊無論是在裝備、數量還是戰鬥力上都遠超明朝同類部隊(佔全軍的一半),只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由於封閉的環境和平穩的周邊,清朝統治者認為沒有繼續發展火器的必要,才沒有繼續研發(要知道明朝後期也是出現了燧發槍的,如果明朝僥幸不亡的話,中國的火器依然會和歐洲保持各有千秋的局面)
㈤ 火葯明明是中國人發明的,為何我們還是沒研製出先進的火器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在歷史上扮演者舉足輕重的位置,古代的中國有著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人們都知道中國發明了火葯,但是雖然發明了火焰卻沒有發明出火器,其實是有原因的。
當西方人造出重達數噸的火炮時,14、15世紀的中國火炮輕得太多太多:中國人眼裡的大火炮也不到80公斤,大多數都只有20公斤,或者更輕。關於這個問題,自然是眾說紛紜,比如一些歷史學家提出,中國火炮不用於城牆是因為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帝國。這顯然是胡扯,中國並不缺乏分裂,也不缺乏周圍國家的挑釁或搶掠。還有人認為是因中國科技落後,對此,歐陽泰指出:中國人不是造不出巨型炮,他們的冶金技術相當高超,而且在14世紀70年代他們也確實造出了大型炮。
所以在種種的歷史原因下,即便是中國發明出了火葯,但是卻沒能第一時間發明出火器,加上後期的不斷沒落,封建王朝逐漸的走下坡路。
㈥ 為什麼火葯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但是卻是外國人普及製造的火槍呢
因為這兩事情並沒有因果關系,發明了火葯並不代表就能發明火槍,火葯跟火槍之前還有十萬八千里呢,就像法拉第發明了電,也沒見他又發明了游戲機啊,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使命,一個發明可以導出無數種發明。
如果我們沒有發明指南針,那麼西方的世界地理大發現也許就會被推遲,那麼這個世界可能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文化決定了這些東西,因為中國不重視理科,所以中國在理科層面上發明確實是會少一些。
㈦ 為啥中國發明火葯卻沒發明槍
錯了。最早發明槍的是中國人。但中國沒有發揚廣大這也是真的。
公元1132年,中國南宋的軍事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這是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稱為現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府人創造了一種突火槍,該槍用巨竹做槍筒,發射子窠(內裝黑火葯、瓷片、碎鐵、石子等)。燃放時,膛口噴火焰,子窠飛出散開殺傷對陣的敵人,雖可算作霰彈槍但與現代霰彈槍並無關聯。
公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金屬管形火器傳入歐洲,火槍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5世紀初,西班牙人研製出了火繩槍。後來,被明王朝仿製,稱之為鳥銃,直到1547年出生的法國人馬漢,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取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葯擊發。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17世紀中葉,很多歐洲軍隊普遍裝備燧發槍,一直到1848年,足足裝備了200多年。
後裝槍的發明是19世紀槍械的一次重大變革,它結束了步槍出世500年都是從膛口用探條把彈丸裝進槍膛內的歷史,被有些史書稱之為「開辟了輕武器和步兵戰術的新紀元」。
㈧ 中國人發明了火葯,為什麼卻用來放鞭炮
這都是胡說。抄中國在北宋中後期就大量在軍事中使用火葯,與宋朝對敵的金、元兩國同樣很重視火葯武器的製造和使用。直到明初,中國的火器都領先於世界。明朝中期一度缺乏創新,但自嘉靖年間仿造和引進火繩槍、佛郎機、紅夷炮,又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後金能夠入主中原,大力使用火器也是重要原因。而在清朝統一之後,才開始忽視火器的發展。
㈨ 中國人是怎麼發明出火葯的
我國古代的冶煉技術相當發達。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能製造出造型復雜、美觀大方的大型青銅器皿了。春秋中期,我國已經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到了春秋末年,鐵制的農具和兵器也已得到普遍使用。
在冶煉金屬的過程中,人們不斷總結經驗,逐漸接觸和熟悉了許多礦物的性能,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從戰國時代起,就有人把冶金技術運用到煉制葯物方面,夢想能煉出長生不老之葯來,也有人想從礦物中煉出金銀來。那種煉制所謂長生不老葯的煉丹術在古代被稱為「方術」,從事煉丹的煉丹家則被稱為「方士」,後來被稱為「道士」或「丹家」。
雖然這些煉丹家始終未能煉出長生不老之葯來,但是在一次次冶煉中,他們不斷積累經驗,掌握了不少化學知識。這些煉丹家對我國古代化學的發展,起了不少作用。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或許把他們稱為古代的化學家更為合適。在這些方士中,較為突出的有李少君、魏伯陽、劉安、葛洪等。正是這些煉丹家的工作,才發現了火葯。
現在我們知道,製造火葯的主要原料為木炭、硫磺和硝石。
硫磺在我國古代也被稱作石硫黃、留黃、硫黃等。我們的祖先在公元前後,就已在湖南的郴縣發現了大量的硫磺礦。此後在我國北方、南方也多次發現大型硫磺礦。我國古籍中最早提到「硫黃」的是《淮南子》一書(公元前150年前後)。這說明在當時古人對硫磺已有認識。在西漢末年問世的我國第一本葯物典籍《神農本草經》,把石硫黃歸入「中品葯」的第三種,可見當時硫磺已被廣泛用於入葯。
硝石是黑色火葯里的氧化劑。它的化學成分是硝酸鉀,受熱能產生氧氣,有很強的助燃作用。火葯爆炸力的大小主要根據含硝量的多少來決定。最遲在公元前後,我們的祖先就已發現了硝,並能掌握利用它。古代人民在實踐中慢慢發現硝石有消除積熱和淤血等醫療作用,便將它入葯。《神農本草經》把硝石列入「上品葯」的第六種。古代的煉丹家十分熟悉硝石的性能,常把硝石作為主要的氧化劑和溶劑。公元500年左右的煉丹家陶弘景就指出硝石有「強燒之,紫青煙起」的現象。
唐朝初年,著名的葯物學家孫思邈也煉過丹葯。在他所寫的《丹經》一書中,有一種「伏硫磺法」,記載著類似火葯的方子。
由於這種伏硫磺法經常在製作過程中發生燃燒,燒傷煉丹者的手和臉,甚至燒掉煉丹房,因此古人明白了硫磺、硝石和木炭的混合物極易猛烈起火,甚至發生爆炸,製作時必須十分當心。
經過一次次的爆炸起火,煉丹家們從最初的恐懼中逐漸認識到:硫磺、硝石和木炭,如按一定比例配製,可製成會爆炸的「火葯」。
火葯發明的具體年代已無從查考,但根據資料可以推斷,火葯發明的時間應在唐代以前。由於這種火葯的顏色是黑色的,所以叫作「黑火葯」。
㈩ 火葯是中國發明的,為什麼炮彈卻是外國人
說這種話的人根本不了解歷史。中國自宋代開始,就大量將火葯用於戰爭。與宋朝長期戰爭的金和蒙古同樣注重火器的使用和研究。明朝前期,中國火器的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在當時的世界上仍然處於較領先地位。但是,明朝對火器的製造和使用有著嚴密的控制,地方不得擅自製造,嚴禁個人研製,因而限制了火器的創新。以致永樂年間定型的手銃,直到嘉靖時期佛郎機和火繩槍傳入時也沒有重大的革新和突破。所以當佛郎機在嘉靖初年傳入時,明廷才發現火銃的落後,當即進行仿製和改制,同時對傳統火銃進行革新。所以直到明朝滅亡,其火器和西方差距其實很小。明末入侵的滿清,在寧遠和寧錦之戰受挫後,也決心學習漢人的火器製造技術,入關後再與南明的對峙中,雙方都製造了大量火器作戰。清順治末至康熙中期,全國統一戰爭基本結束,各地局面趨於穩定,火器製造便逐漸減少。至雍正時期(1723-1735年)起,火器製造業便開始滑坡,直到鴉片戰爭(1840年)以前,中國的火器製造技術水平已落後歐洲200多年,致使在戰爭中處於完全的被動挨打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