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計算機在生活中的作用這么大,你知道它是怎麼被發明創造出來的嗎
PC機早期稱作微機,初期在香港商人之間被稱為電腦,後引入國內,成為大眾最熟悉的名字。 電腦的學名為電子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的。1946年,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但它的體積龐大,佔地面積17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00千瓦的電力。顯然,這樣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不便。1956年,晶體管電子計算機誕生了,這是第二代電子計算機。只要幾個大一點的櫃子就可將它容下,運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現的是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最初的計算機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麼大,後逐步發展。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是電腦發展的最新階段。到1970年,由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成的「克雷一號」,使電腦進入了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明,使電子計算機不斷向著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統化的方向更新換代。20世紀90年代,電腦向「智能」方向發展,製造出與人腦相似的電腦,可以進行思維、學習、記憶、網路通信等工作。 進入21世紀,電腦更是筆記本化、微型化和專業化,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萬次,不但操作簡易、價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們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擴展了人的智能。於是,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形象地稱做電腦了。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由IBM於1981年推出。IBM推出以英特爾的x86為硬體架構,以微軟公司的MS-DOS為操作系統的個人電腦,並制定以PC/AT為PC的規格。之後,由英特爾推出的微處理器以及微軟推出的操作系統的發展幾乎等同於個人電腦的發展歷史。Wintel架構全面取代了IBM在個人電腦世界的主導地位。 通常說到「世界公認的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大多數人都認為是1946年面世的「ENIAC」,它主要是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氣工程學院製造的,它的體積龐大,佔地面積17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50千瓦的電力。顯然,這樣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不便。這個說法被計算機基礎教科書上普遍採用,事實上在1973年根據美國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電子數字計算機,應該是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物理系副教授約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貝瑞(Clifford E. Berry ,1918-1963)於1939年10月製造的"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會,是因為「ENIAC」的研究小組中的一個叫莫克利的人於1941年剽竊了約翰·阿坦那索夫的研究成果,並在1946年時,申請了專利。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73年這個錯誤才被扭轉過來。(具體情況參閱網路----「約翰·阿坦那索夫」詞條,希望大家記住ABC和約翰·阿坦那索夫,希望以後的教科書能夠修改這個錯誤)。後來為了表彰和紀念約翰·阿坦那索夫在計算機領域內作出的偉大貢獻,1990年美國前總統布希授予約翰·阿坦那索夫全美最高科技獎項----「國家科技獎」。
⑵ 我為什麼會被創造在這個世界`
沒有為什麼,當你開始認識你自己時,你就存在於這個世界。我們應是伴隨著自然而生的,版沒必要問我們為什麼權被創造。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被創造後自己的人生價值是否實現。植物界、動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
這些動植物都在創造自己精彩的生命。
⑶ <你不會有好結果>為什麼被創造出來
你是問這句話?
⑷ 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需求這一概念,需求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總而言之,銷售的最高境界是創造需求而不是滿足需求,而銷售成交的秘訣則取決於兩個關鍵的因素「人情做透」和「利益驅動」。
⑸ 創業機會不是被發現的,而是被創造出來的,你怎麼理解
機會有時候是自己尋找發覺的,給你機會的往往不是熟人而是陌生人。
它往往喜歡有準備敢冒險的人,不怕做錯,只怕錯過。
⑹ 女媧只是創造人類,為何會被尊為創世神
創世神有五位,伏羲,女媧,燭陰,盤古,以及西王母。並不是只有女媧。
女媧創造回了人類,說答明這個世界需要人類才能是世界。五位創世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他們創造的要組合在一起才是世界,單就一位所創造,都不是世界。
⑺ 為什麼要創造
馬克思曾經說過:勞動創造了人,勞動創造了世界。翻開浩瀚的歷史長卷,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社會的每一個進步,無不與創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距今1.5萬年到1.3萬年,弓箭出現在人們的手中,這一發明使當時的人類獲得了「決定性的武器」;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6000年,人們開始採用陶瓷生產工藝,製作出相對精緻的陶瓷製品,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3世紀,我們的祖先先後發明了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火槍和活字版印刷術,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公元17世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進行了光的分解,從而為科學的天文學、光學、數學、力學奠定了基礎;18世紀,珍妮紡紗機和蒸汽機的出現,引起了第一次產業革命;本世紀上半葉,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宇宙論和統一場論,成為一代科學巨人;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人類邁進了科學的新世紀……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人類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高科技產品的不斷涌現,無一不是創造的結果和智慧的結晶。因此可以說,沒有創造,就沒有人類的今天;同樣可以說,人類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不斷地創造。
⑻ 你認為世界因為被創造,世界會有什麼原因而面臨毀滅
創造論和末日論都是基督教的基本教義
至於世界的毀滅 科學界也承認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幾點
1-人口膨脹
2-環境污染
3-資源枯竭
4-道德敗壞
5-瘟疫流行
6-自然災害
7-核武戰爭
⑼ 既然他不需要由來,那我們為何需要被創造
神是不可證的。對神的證明本身即是對神的褻瀆,因為當神可證時,神就不神了。因此,信徒們永遠不該相信自己足夠聰明到可以證明神的存在,那種自信顯然是自比於神。
信徒們亦不該相信任何真理或任何奇跡可以證明神,因為任何企圖證明神的理論和實踐都會貶低神學。對神的論證顯然使神學降格為普通的邏輯學,對神的實證顯然使神學淪落為一般的自然科學。
神亦不可自證。因為神一旦試圖自證,則神便淪為俗人。
用任何科學觀念來說明神都顯然是神學諂媚自然科學。用未知來說明神顯然是錯認未知為不可知(未知不是不可知的論據)。
總之,對於神,只能信,不能疑。疑則必證,證則必非。
不可證,卻要人信。正所謂神乎其神。
因為沒有根據,所以神只是一種信仰。然而,信非知。
相反,科學是可以自證的。科學的每一次實踐都是對自身的證明。而每當科學自證時,神都不得不退避三舍。科學在日益加速地發展著,神學既不能阻止,又不能自證或被證,這就是神學相對於科學的尷尬和窘迫。
實際上,離開人,神只能成為悖論。因為若不能創造人,則神何之有?而若非要以人之存在才能證明神之存在,則神又何之有?至少,神的奇跡止於對人的創造。而人的神奇則明顯見之於其不斷的創造。
究其根本,基於神的因果意識只是一種介乎動物的基於條件反射的認知與人之基於理性的認知之間的亞智慧層次的邏輯,相對於動物邏輯尚可自傲,相對於人類智慧則既不理解,亦無可奈何。或者說,神學是一種過時的智慧,在沒有科學時,它就是科學,而當科學發展時,它就成了一種舊時的蒙昧。就科學時代的信神者而言,他們的心智必定有某些部分尚滯留於蒙昧階段,因而他們既對未知惶恐不安,又苦於對科學無能為力,於是就需要某種神密的不可知來填補他們無奈的無知,但求一時心安。嗟乎!焉知那不安的正是他們萌動的人性。
神的尷尬1:不可知,不可被證。只能是人編造。
神的尷尬2:無用,多餘。因為若人被創造,人就能獨立存在。既然人能獨立存在,神有何用?無用!多餘!
⑽ 知識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
知識來源有兩種觀點,英國的洛克和休謨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經驗,人類能夠理解因果關系,卻不能理解因果關系發生的原因,我們能夠理解因果關系,僅僅是因為習慣.我們經常看到力可以使物體運動,所以我們得出了「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這樣的結論.但是為什麼力可以使物體運動卻沒有人能夠卻回答了,所以我們的理性,仍然是膚淺的感性認識.我們之所以知道因果關系,僅僅是觀察得到的,也就是休謨所說的「習慣」,是統計學概念.第二種觀點,代表人物為笛卡爾和萊布尼茨,知識早先存在人的大腦中,後天的實踐活動激發了潛存在人腦中的知識,即天賦觀念.我不完全認同他們的觀點.知識是再人類活動中世界的客觀規律的在人腦中主觀反映.知識有兩個條件.一,世界是有序的,運行時有規律的.二,人腦可以認識到這些規律.知識的來源有兩種.知識的原型來自事物的客觀規律,而客觀規律的載體又是事物.所以人類不可能脫離生產活動來認識事物,知識也不可能不通過生產活動被憑空創造出來了.人類的知識必然來自經驗.經驗是知識產生的必要條件,但是這並不代表說知識的產生完全依賴經驗.假如你看一本書,只看了一半,這本書毀掉了.盡管沒有看完,你卻能預感下半本書的大致內容.科學家對於超過我們經驗外的事物,通過假想來構造出一個純粹思維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銜接上.比如在對原子模型知識,超出人類的經驗之外.我們只能通過純粹的思維假想,通過純粹思維-假想創造的知識,是不確切的知識,還需要進一步的認證.一本沒看完的書結局有很多種可能,我們的世界或許只是眾多可能中的一種.我們銀河系的規律,在宇宙的結論或許完全相反,或者以另外一種形態存在,也不得而知.